电信运营
搜索文档
中国移动eSIM预约页面上线,iPhone Air用户可办理
贝壳财经· 2025-09-21 13:39
中国移动eSIM业务上线 - 中国移动eSIM业务预约界面已正式上线 用户可登录进行预约并查看详细说明 [1] - 目前eSIM办理需满足11位手机号条件 不支持固话或特服号 [1] - 办理需本人携带手机和身份证至线下营业厅完成 暂不支持未成年人、境外用户及代办人办理 [1][2] eSIM业务规则与限制 - 支持新入网、换卡、补卡、停复机、销号及携号转网等业务类型 [3] - 单部手机最多激活两个国内运营商eSIM号码 达到限额后无法新增 [4] - 每台eSIM手机每月最多新开通2个号码 每个号码每月补换卡次数不超过5次 [4][5] - 同一身份证下eSIM与实体SIM卡总数限制为5个 [6] 行业设备更新动态 - 苹果发布中国大陆首款纯eSIM版iPhone Air 该机型完全取消实体SIM卡槽设计 [6]
济南联通成功建成开通山东省内首个5G-A毫米波通感一体化基站
齐鲁晚报· 2025-09-21 11:10
技术突破 - 公司在山东省建成首个5G-A毫米波通感一体化基站并完成无人机感知验证测试[1] - 项目采用标准通感架构部署 依托自研AF低空智联共享平台实现外部数据高效对接和实时感知指令下发[3] - 毫米波AAU在300米高度范围内精准识别无人机位置 速度和轨迹 实现低空飞行目标全方位监测[3] 测试成果 - 多轮试飞验证划定5条推荐飞行航线 实现飞行轨迹100%准确识别[5] - 自研AF平台在目标识别 轨迹分析和数据回传环节表现稳定 满足电力禁飞区域管控需求[5] - 成果证明5G-A通感一体化技术在无人机监测可行性 为大规模应用奠定基础[5] 行业应用 - 无人机在物流配送 安防巡检 应急救援 交通管控等领域广泛应用[6] - 低空经济成为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引擎[6] - 公司通过5G-A通感技术为低空飞行器提供安全保障 有效防范黑飞风险[6] 发展规划 - 公司将继续探索5G-A通感一体化应用 推动通信与感知在更多行业场景落地[8] - 加快与政企合作伙伴深度协作 打造低空经济全栈式解决方案[8] - 通过技术赋能产业和创新驱动发展 助力数字济南和智慧山东建设[8]
2015年李嘉诚撤资风波:一个决定,引发全民热议
搜狐财经· 2025-09-21 08:28
公司重组与注册地变更 - 2015年完成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合并重组为长和与长地两家新公司 涉及万亿资产 [4][6] - 重组后长和集团注册地由香港迁至开曼群岛 公司解释为"做生意方便" [4][6] - 李嘉诚2013年曾承诺不变更注册地 但两年内改变决定引发市场质疑 [6] 资产处置与地域调整 - 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通过转让资产套现近千亿元人民币 [9] - 抛售包括广州西城都荟广场、上海东方汇经中心、南京国际金融中心等一线城市标志性项目 其中上海世纪汇项目报价近200亿元 [9] - 长实内地地产业务比重从2012年50.9%骤降至2014年19.3% 显示内地地产项目几近清空 [9] 资本重新配置与海外投资 - 2013年至2015年间向欧洲投资200多亿美元 涉及英国电信、荷兰药店、意大利电信及英国铁路设备等领域 [11] - 在英国重点投资能源、电力、基建、通讯等民生行业 被媒体称为"买下半个英国" [11] - 投资策略被解读为捕捉欧洲债务危机导致的低估值机会 同时套现中国高估值地产资产 [11][13] 市场反应与舆论解读 - 撤资行为引发中国经济前景的全国性讨论 舆论出现"看衰中国"与"理性套利"两极分化 [2][13] - 专家分析指出港企在内地特权削弱、本土房企竞争加剧、反腐政策及汇率变化等因素影响投资决策 [13] - 2015年9月李嘉诚公开否认撤资指控 强调"对中华民族事业宗旨不渝" 但回应未能完全平息质疑 [15][16] 商业影响与财富变动 - 2016年李嘉诚财富急剧缩水 长和股价跌至4年新低 [18] - 亚洲富豪排名从首位降至第三位 落后于马云和王健林 [18] - 《人民日报》评论称市场经济本质是流动经济 有人看跌有人看涨 [18]
失约的iPhone Air,焦急的运营商
经济观察报· 2025-09-20 22:44
eSIM手机服务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 iPhone Air作为苹果首款仅支持eSIM的智能手机未能如期在中国发售 原因为中国尚未开放eSIM手机服务[2][3][4] - eSIM通过远程写卡技术实现号码开通 与传统实体SIM卡的物理插拔方式存在根本差异[5] - 中国监管层出于数据主权和网络安全考量 对eSIM手机服务持审慎态度 目前仅允许eSIM在物联网设备及可穿戴设备应用[5][15] 运营商eSIM业务准备进展 - 中国移动已完成eSIM手机业务系统改造 各省营业厅具备办理能力 待工信部批复后即可开放服务[8] - 中国联通虽设立eSIM业务专区 但仅支持智能手表等附属设备 手机业务系统仍在升级中[9][10] - 北京电信曾宣称同步上线eSIM手机业务 但在iPhone Air延迟发售后删除相关公告[12][13] 监管层面的安全考量 - eSIM远程写卡特性存在被黑客攻击或恶意篡改的风险 工信部需确保技术安全性与反诈防控能力[16][17] - 2021年"断卡行动"强化电话卡实名制管理 运营商曾因安全风险暂停eSIM手表业务办理[17][18][19] - 中国联通尝试引入区块链技术提升eSIM身份验证安全性 但尚未获得监管最终认可[26][27] 产业链协同与市场预期 - 三大运营商与苹果、华为、OPPO、荣耀等头部手机厂商已完成eSIM技术对接[29] - 行业预测eSIM手机服务可能于10月通过合约机形式试点推出 初期或限制携号转网功能[13] - Counterpoint分析师认为eSIM在穿戴设备先行应用后 手机端普及将水到渠成[21][29]
失约的iPhone Air,焦急的运营商
经济观察网· 2025-09-20 20:26
iPhone Air在中国发售延期 - iPhone 17系列于9月19日在中国开售 但iPhone Air未如期发售 苹果官网及电商平台将其发售信息改为"后续更新"[2] - iPhone Air是一款仅支持eSIM的智能手机 目前中国尚未开放eSIM手机服务[3] eSIM技术特点与监管现状 - eSIM通过远程OTA技术实现号码开通 与传统实体SIM卡的物理插拔方式有本质区别[3] - 中国对eSIM监管持审慎态度 主要顾虑涉及数据主权、隐私保护和技术安全标准[3] - 工信部尚未批准eSIM手机服务商用 主要障碍在于监管合规及运营商系统改造需求[3][12] 运营商eSIM准备进展 - 中国移动已完成eSIM系统改造 各省营业厅已具备业务办理能力 等待工信部批复后即可开放服务[4] - 中国联通已上线eSIM智能手表业务 但手机业务仍在系统升级中 尚未开放具体入口[4] - 中国电信官网未上线eSIM业务 但北京电信曾短暂宣布将同步上线eSIM手机服务[6][7] eSIM安全考量与技术应用 - eSIM存在被黑客攻击或恶意篡改的风险 工信部2021年推进"断卡行动"后强化了号卡安全管理[11][13] - 中国联通尝试应用区块链技术提升eSIM身份验证安全性 确保信息不可篡改[18] - eSIM技术早在2017年就应用于中国物联网领域 包括智能手表、车载设备和农业传感器[9] 产业链发展动态 - 除苹果外 国内手机厂商旗舰产品也在推进eSIM支持 部分产品已在运营商处测试[8] - 中国移动表示eSIM开放后将支持全系产品包括手机和手表 覆盖苹果、华为、OPPO等品牌[21] - 行业分析师认为eSIM在穿戴设备先行后 手机应用将循序渐进普及[14] 短期解决方案展望 - iPhone Air可能于10月通过运营商合约机形式销售 为避免携号转网混乱可能不推出全网通版本[8] - 目前中国大陆仅中国联通支持iPhone Air的eSIM激活 需用户携带证件到线下门店办理[5][7]
中国电信发布天翼智屏
经济日报· 2025-09-20 17:10
产品发布 - 公司于9月19日在北京发布自主研发的天翼智屏产品 [1] - 该产品定位为全面拥抱人工智能、推进云改数转智惠战略升级的重要创新成果 [1] - 产品以"智惠美好家"为愿景,依托自研人工智能技术和生态优势 [1] 核心功能 - 产品突显"守护"特色,依托硬件联动能力实现安全监控和健康管理服务 [1] - 联动AI燃气关火器实现灶台关火智能监控,支持风险情况主动提醒和远程操控 [1] - 通过"小翼管家"语音唤醒实现多生活场景智能应用 [1] 应用场景 - 围绕出行、通信、娱乐等家庭高频需求打造智能应用 [1] - 出行场景支持语音查询班次、票价和余票信息 [1] - 产品满足人们对更智能、更贴心、更安全、更绿色的美好生活期待 [1]
科特迪瓦2025年第二季度电信业营业额达5.8亿美元
商务部网站· 2025-09-20 12:16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第二季度电信行业总营业额达到3240亿西非法郎(约5.8亿美元),同比增长6.5% [1] - 移动业务营业额为4.6亿美元,占行业总营业额的85% [1] - 第二季度三大电信运营商投资总额达1.4亿美元,并创造2858个直接就业岗位 [1] 移动市场格局 - 移动市场由三家运营商瓜分,法国电信、MTN和Moov的市场份额分别为49%、28%和23% [1] - 互联网业务已成为移动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占比52%,超过语音业务的38.7% [1] - 移动业务中增值服务和短信收入占比分别为5.7%和2.3% [1] 固定业务与互联网发展 - 固定互联网业务在第二季度增长14.6%,营业额达到4400万美元 [1] - 固定互联网业务的增长证实了家庭和企业业务的良好发展态势 [1] - 与固定互联网增长形成对比,固话业务同期萎缩1% [1]
卫星通信将在更多领域落地
新浪财经· 2025-09-20 03:25
行业政策与许可 - 工信部向中国联通颁发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 [1] - 中国移动相关业务许可预计近期落地 [1] 业务扩展与用户覆盖 - 直连卫星业务将扩展到更广的用户群 [1] - 商用进程进一步提速 [1] 未来服务发展 - 业务有望从通信服务拓展到数据服务领域 [1]
AI重塑网络安全边界 运营商探索“绝对安全”
中国经营报· 2025-09-20 02:49
网络安全威胁态势升级 - AI技术推动网络攻击向自动化、智能化及武器化转变,威胁从点状升级为立体式[3] - 黑客利用大模型生成与正常流量相似度达99.5%的攻击请求,传统规则漏检率超40%[3] - 攻击成本大幅下降:租用5万台物联网僵尸设备发起8Tbps流量冲击仅需50元[4] - HTTP/2漏洞MadeYouReset导致2025年多家服务器瘫痪[4] - AI诈骗手段升级:可模仿个人声音、AI换脸并结合大数据精准锁定老年群体及学生[4] - 2025年月均拦截诈骗电话2533.7万次、诈骗短信643.9万条[4] - AI大模型存在训练数据泄露风险,恶意指令注入可能导致决策失准[4] 运营商安全防护实践 - 运营商聚焦"可用性"服务:推出来电真伪提示、一键风险上报、短信风险可视化及快速冻结通道等功能[5] - 中国移动推出全场景防诈服务"中移羲和卫士",提供AI技术预防与防诈保险补偿双体系[5] - 中国移动骚扰拦截业务覆盖近6亿用户,累计屏蔽骚扰电话及短信超900亿次[5] - 中国电信"星小辰"终端智能体诈骗识别成功率超90%[6] - 中国电信在云南建成全国首个反诈实训基地,累计培训超6000人次[6] - 中国联通"安全荟"云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标准防护[6] - 云南联通联合公安打造12个反诈模型,识别率超90%,端掉上千个诈骗窝点[6] 技术突破与产业协同 - 运营商推动量子通信与AI融合:中国电信400G量子专线实现"绝对安全"实践化[6] - 国产化技术突破:中国联通UniYAK技术栈与中国移动九天大模型实现全链路自主可控[7] - 场景化防护方案成熟:覆盖低空智联网管控及车联网安全等领域[7] - 隐私计算与密态计算技术随《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落地进一步成熟[7] - 2025年国务院国资委要求央企攻关大模型,多部委联合推动数据基础设施与AI融合创新[8] 市场规模与发展趋势 - 2025年中国网络安全市场规模预计接近1000亿元[2] - AI赋能网络安全进入快车道,国际厂商加速布局相关技术[7] - 电信安全呈现AI技术融合与生态共建趋势,需多方协同实现高质量网络安全[6]
三大运营商或将全部开通直连卫星业务宇宙级大机遇来了
新浪财经· 2025-09-19 22:49
行业政策与监管动态 - 工信部印发指导意见推动卫星通信业务开放并促进商业航天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1] - 工信部向中国联通颁发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 中国移动同类许可预计近期落地 [1] 卫星通信技术发展 - 天通卫星作为高轨通信卫星通过3颗组网实现中国全境及东南亚地区覆盖 [1] - 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天启星座"于今年5月完成组网 相比高轨卫星具有终端更小、功耗更低及成本更优的特点 [1] 市场进展与用户规模 - 中国电信自2023年9月起陆续开通手机和汽车直连卫星业务 [1] - 天通卫星用户规模已达近300万 [1] 业务模式创新 - 卫星通信App可连接3万多公里外卫星 在无地面网络区域实现通话与短信功能 [1] - 直连卫星业务无需地面基站支持 可提供更广泛的物联网服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