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

搜索文档
知识产权“穿针引线” 政产学研协同推进东北振兴
中国新闻网· 2025-06-17 16:36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 - 国家知识产权局在东北三省一区重点推动协同创新,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和技术供给双重作用,促进产学研合作[2] - 黑龙江省建成知识产权"一件事"集成服务平台,构建全省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节点网络[4] - 吉林省建设新质生产力知识产权保护先导区等四大特色区域,实现"全链条、一站式"保护[4] - 辽宁省完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加强保护体系建设并推进海外维权[4] - 内蒙古构建"专利导航-高价值专利培育-产业运营"全链条体系,"蒙"字标成为农畜产品品质认证标志[4] 企业知识产权成果 - 本钢板材拥有有效专利832件(含高价值专利73件),2024年获评国家级示范企业[5] - 沈阳德氏冷饮累计申请商标900余件、专利700余件(含PCT国际专利2件),为行业知识产权领军企业[5] - 安达奶酪成为全国首件地理标志保护的本土奶酪产品,年产值达4亿元[5] - 飞鹤乳业建立超2万份母乳数据库,2024年新增专利153件,累计授权专利659件[6] - 兴齐眼药拥有专利130件、商标509件,2022年获评国家示范企业[6] - 思哲睿医疗申请手术机器人专利500余件(授权300件),其产品已在百家医院完成6000例手术[6] 产业融合与价值转化 - 锡伯龙地公司通过"地理标志+"模式推动农文旅融合,开发"稻梦空间"观光项目[9] - 大庆油田拥有有效发明专利708件(同比增8.3%),建立"政府-油田-高校"三位一体平台加速专利授权[9] - 马迭尔集团注册"尔滨"系列商标25个类别,打造城市IP并推出文创计划[9] - 沈阳智能制造产业运营中心采用"互联网+知识产权"模式快速匹配供需[9] - 黑龙江股权交易中心搭建科技成果交易平台,推动实验室成果市场化[10] 高校与科研机构转化 - 哈尔滨工程大学形成"科研-转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格局,盘活存量专利资产[11]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近3年科技成果转化额达8000万元,培育出国内首家机器人上市企业[12][14] - 黑龙江省农科院累计完成专利转化8项(1200万元)、植物新品种转化91项(8596万元),2024年入库可转化成果675项[14]
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将于10月12日至15日在京举行
新京报· 2025-06-17 15:48
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概况 - 大会主题为"践行大食物观 共建韧性食物供应体系" 将于2025年10月12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 包含开幕式/全体会议/专题会议/博览会等多元活动 [1] - 大会由WAFI咨询委员会执行主席樊胜根主持 聚焦全球粮食系统面临的三大挑战:气候变化/地缘冲突/贸易摩擦 [1] - 大会被国际公认为世界三大农业盛会之一 定位为农食系统融合创新的全球合作平台 [4] 中国农业大学与国际机构合作 -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强调WAFI平台将汇聚全球智慧 推动农食系统可持续转型应对气候变化 [2] -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总干事斯温宁提出全球粮食系统正经历结构性变革 需重新审视投资架构与政策设计 [2] - IFPRI将深化与中国农业大学在农业政策/营养健康/气候应对三大领域的合作 [2] 国际合作与技术创新方向 - 斯温宁指出南南合作/科技共享/区域政策协同是突破地缘政治壁垒的三大路径 [3] - 中国农业大学提出中非合作双轨策略:农业教育(留学生培养)与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 [3] - 中方计划通过技术转移与能力建设 系统性提升非洲国家本土化农业生产水平 [3] WAFI平台战略价值 - "WAFI对话"作为常态化活动 汇聚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等多方声音推动农食系统转型 [4] - 平台通过政产学研用联动机制 促进健康/韧性/包容/可持续的农业发展 [4]
总投资12亿元!华中最大双孢菇全产业链基地在湖北仙桃破土动工
中国发展网· 2025-06-16 22:27
项目概况 - 湖北裕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年产双孢菇7万吨及果蔬食品加工4万吨项目在彭场镇正式奠基,总投资12亿元[1] - 项目规划新建8栋标准化种植厂房、2栋发酵车间及配套附属设施,总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1] - 项目分两期建设:首期投资6.85亿元,二期计划追加投资6亿元[1] - 建成后预计年产优质双孢菇7万吨、加工果蔬4万吨,年产值突破10亿元[1] 产业影响 - 项目将成为华中地区规模最大双孢菇全产业链基地[1] - 项目可消化麦秸、鸡粪等农业废弃物各10万吨,构建绿色循环农业生态体系[1] - 全面投产后预计吸纳近1000名劳动力,重点解决大龄低技能群体就业难题[2] - 将带动菇珍园、裕森等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2] 技术与管理 - 项目以科技创新与绿色循环模式为特色[1] - 承建方中国电子系统工程第二建设有限公司将运用数字化管理手段,构建严密的质量管控体系[2] 政策支持 - 仙桃市委、市政府全程保驾护航,体现"无事不扰、有呼必应"的服务理念[1] - 各级部门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做好要素保障,推动项目早日建成投产[2] 战略意义 - 项目是彭场镇推进"产业牵引、生态循环、三产融合"战略的关键落子[2] - 标志着仙桃现代农业迈向新高度,为全省农业绿色转型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鲜活样本[2]
“为中亚国家发展带来宝贵机遇”
人民日报· 2025-06-16 05:52
中国—中亚合作机制 - 中国是哈萨克斯坦及中亚地区至关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中国—中亚合作机制是地区互利合作的重要平台[2] - 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有深厚历史渊源、广泛现实需求和坚实民意基础,古丝绸之路是鲜明例证[2] - 中亚国家与中国互利合作深化,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2] 农业领域合作 - 中哈共建"中哈旱区高水效农业国际联合实验室"和"中哈智慧农业中心",具有里程碑意义[3] - 实验室由哈萨克斯坦国立农业研究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大禹节水集团共建,已安装水流传感器优化灌溉模式[3] - 实验室开展水资源专业人员培训和哈中学生交流,对农业稳定生产和区域粮食安全有重要作用[3] - 首届中国—中亚峰会达成农业合作意向,包括深挖农业潜力、发展智慧农业、推动技术人才交流[3] 科技与创新合作 - 哈萨克斯坦正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增加投入支持科研人员,加速经济向创新驱动转型[5] - 哈萨克斯坦国家科学院重视与中国科研机构、高校合作,通过创新形式为中亚和中国科技合作贡献力量[5] - 中国科研人员在基础研究、基因工程、现代技术、数字化、人工智能等领域成果显著[4] - 中国在气候变化灾害预警、荒漠化防治、生态系统保护方面贡献突出[4] 未来合作展望 - 中国—中亚合作机制下,各国科研人员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等挑战[5] - 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将推动地区发展、增进人民福祉[5]
AI解锁丰收密码丨把滴灌带“种”进玉米地 干旱时也能实现高效灌溉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15 16:50
小麦主产区抗旱稳产措施 - 河南5月平均降水量49.7毫米较常年偏少42% 陕西3-5月降水量70.7毫米偏少42.4% 但通过良种选择实现稳产[2] - 陕西渭南大荔县农场采用适应当地条件的优良品种 亩产保持1000斤水平[4][5] - 河南新乡种粮大户种植抗旱新品种 亩产从800斤提升至1100斤 该品种首次大田繁育表现突出[7] 良种培育与推广 - 新乡市已选育农作物优良新品种178个 国家生物育种中心推广小麦新品种600多万亩[7][9] - 新乡建成110万亩良种繁育基地 冬小麦供种量占全国一半 计划2025年引进种业领军人才20名以上[11] - 河南省农科院通过针对性品种改良 提高产量和抗病性 降低生产风险[12] 高标准农田建设 - 新乡市高标准农田占比超90% 配套水利设施实现随时灌溉 河南全省高标准农田达8808万亩占78%[13][21] - 濮阳范县利用智能配水预案 灌溉精准率达90% 节水10%以上 缩短灌溉周期48小时 管理效率提高40%[15] - 智慧水利中心实时监测土壤墒情和气象数据 动态生成精准灌溉方案[16] 高效节水技术应用 - 河北隆尧县夏玉米播种使用滴灌带面积2万亩 预计节水40万吨[20] - 各地推广管灌、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 确保干旱年份灌溉水源充足[16] - 麦收期间无降雨但前期抗旱浇水及时 籽粒灌浆充分病粒少 商品性好于往年[18] 障碍田改良措施 - 黄淮海流域中低产田占比59% 通过土壤取样和剖面分析实现精准配肥[23][25][27] - 田间设立测土配肥工作站 根据玉米营养需求定制肥料 防止生长期脱肥[26][29] - 土壤改良后有机质含量显著提升 轻盐碱痕迹消失[27]
Science Robotics最新封面!软体机器人给植物"无痛打针",成功率超91%!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6-13 23:27
康奈尔大学软体机器人技术突破 - 开发出新型软体机器人叶片夹持器 采用沙漏形软体致动器设计 可产生168.47±5.34牛顿推力 伸长43.55±3.1毫米 实现高精度植物注射[1][10][11] - "盖章式"注射法通过20毫米直径海绵传递液体 注射成功率91.43% 损伤率降至3.6%(向日葵)和0%(棉花) 注射面积达传统方法12倍[11][12] - 设备成本仅155美元(约1100元人民币) 包含48美元打印材料和107美元控制系统 具备量产降本潜力[20] 植物注射技术革新 - 突破植物三大防御机制:气孔开度0-20微米 表面疏水特性 叶片异质性结构 传统方法损伤率最高达113.8%[5][6] - 软质密封圈适应叶脉凹凸 大面积接触渗透解决异质性问题 实现多区域同步注射[11] - 真空浸润法和无针注射器存在试剂浪费(整叶浸泡)和过度损伤(伤口面积>注射面积)等缺陷[6][7] 农业科技应用场景 - AquaDust纳米传感器注射后实时监测植物水分 通过荧光变化反映缺水程度 替代破坏性压力室检测[16][17] - 农杆菌介导基因编辑 注射携带RUBY基因的农杆菌使向日葵叶片持续显色56天 建立基因表达可视化系统[17] - 环境条件(湿度/光照)影响气孔开度 注射效果与时机选择强相关 为精准农业提供操作依据[17] 软体机器人农业前景 - 技术开启软体机器人农业新赛道 可实现单株营养定制 生物农药精准投放 基因改造等VIP级精细操作[20] - 对比传统刚性农机 软体机器人具备章鱼触手般灵活性 人手般轻柔操作特性[20] - 该技术代表人类与植物互动方式升级 从刀耕火种迈向基因编辑+精准护理的新阶段[21] 商业化潜力 - 研究团队展示两个商业化应用案例:植物水分实时监测系统与基因编辑可视化平台[16][17] - 技术可延伸至机器人植物医生领域 实现诊断-治疗全流程自动化[21] - 工业机器人企业名单显示产业链已具备技术承接基础[25][26][27]
“未来”啥样?雄安未来城市场景体验周上的“黑科技”
中国新闻网· 2025-06-13 14:42
雄安未来城市场景体验周 - 首届雄安未来城市场景体验周为期21天 汇聚100多个未来场景及500多项先进技术装备 展示科技创新盛宴 [1] - 体验周与第二届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系列大赛决赛同步举办 旨在为参赛作品搭建可视可感的展示交易平台 为场景找技术 为技术找场景 打通新技术快速走向市场的通道 [1] - 共设置智慧农业 空天信息 绿色低碳 医疗大健康 机器人 数字城市等11个体验区 [1] 智慧农业体验区 - 展示重达10余吨的无人拖拉机 以及仅拇指大小的智能农业芯片 [1] - 智慧农场"伏羲农场"全场景展示未来大田农业生产解决方案 聚焦"'00后'如何种地" [1] - 在雄安探索人均3000亩至5000亩种植模式 [1] 低空技术应用体验区 - 展示"低空+文旅" 应急 物流配送等26个场景 32项技术产品 [3] - 河北省低空交通综合监管服务平台解决低空飞行物理空间问题 实现飞行区域内情报汇集互换 提供计划申报 气象 告警救援 过程追溯等服务 [3] - "低空+VR旅游"以"空中视角"感受河北的美丽风光 [3] 医疗大健康体验区 - 展示植物生长视觉识别系统 智能腰背外骨骼机器人 建筑碳神经中枢自适应AI控制系统等"黑科技" [3] - 中医AI辅助诊断设备开发与应用项目吸引参观者现场体验中医AI"望闻问切" [3][4] - 设备通过多传感单元采集用户面部特征 舌象状态 气息信号及脉象波动 结合健康问卷 由智能分析系统生成体质评估报告与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 [4] 项目背景与合作 - 中医AI辅助诊断设备由河北中医药大学 河北普茵智能电子有限公司 河北省中医院 石家庄市中医院联合研发 实现河北省中医AI辅助智能诊断设备的自主研发 [4] - 该项目竞逐医疗大健康技术应用大赛中医药传承创新赛道 [4] 活动意义 - 体验周展示的既是"展品"也是"商品" 各方面可随时对接洽谈 选用选购 [4] - "比赛+场景体验"是场景汇标志性特点 也是场景汇影响力的直接体现 [4] - 活动旨在渐次缩短愿景与现实的距离 [4]
科技服务为创新添动力(科技视点)
人民日报· 2025-06-13 06:00
科技金融服务 - 云遥宇航计划发射90颗自主研发气象卫星组建全球商业气象监测星座[1] - 单颗卫星重量控制在15千克但发射费用仍达数百万元量级[2] - 农业银行天津分行为云遥宇航提供3000万元授信额度支持研发[2] - 目前"云遥气象星座"已成功发射46颗卫星掩星数据产能国内领先[2]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 青岛农业大学杨建明团队光合固碳产能技术通过产学研对接实现快速转化[3][5] - 技术经理人段继文协助团队完成股权融资并成立喜海生物科技公司[5] - 喜海生物已完成100升、1吨发酵放大中试正推进工业量产[6] - 青岛市工研院提供"超前孵化-产品工程化-全链条孵化-企业赋能"服务体系[6] 技术推广服务 - 中国农科院王力荣团队培育的黄金蜜蟠桃等新品种使农民收入从每亩五六千元增至两万多元[9] - 团队年均开展科技服务50余次培训果农和技术人员2000余人次[7] - 针对雨季问题提出彩条布铺地、"帽子袋"等解决方案提升果实品质[9] 知识产权服务 - 南京保护中心专利预审服务帮助摄像器材企业快速获得专利证书顺利参展[10] - 预审需评估技术领先性(1-2年建议专利保护5-6年建议商业秘密保护)[11] - 预审员需持续学习行业技术文献以应对快速变化的技术领域[12]
21对话|极飞科技彭斌:大模型会带来“又快又好又便宜”的产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2 21:05
产品发布与技术升级 - 2025款农业无人车针对大棚、果园等场景进行全链路技术升级,解决"人药分离"、"效率提升"、"绿色生产"等痛点 [1] - 新产品平台版套装定价不到1.7万元,较初代7万元降幅超过70%,大幅降低用户使用门槛 [1] - 产品整合无人机离心雾化技术和变量控制技术,作业范围更大更精准,每亩地仅需1-2升药液,120升药箱可覆盖40-100亩大棚场景 [5] - 公司通过硬件智能化降低单位作业成本,一台设备可替代5个人力,重构农业生产成本曲线 [1] 技术应用与行业影响 - 大模型加速技术迭代进程,过去3-5年实现的应用现在1-2年可能完成 [2] - 公司构建"技术-场景-数据"闭环,通过田间数据反哺AI模型训练,形成自我强化的正向循环 [3] - 农业无人机销量同比增长33%,智能灌溉系统线上销量激增170%,超过1700个农场接入智能农场管理系统 [2] - 大模型加入使无人机技术红利加码,类似智能驾驶为新能源汽车带来的新红利 [7] 产品定位与市场策略 - 无人机擅长"面状"覆盖开阔场景,无人车则解决大棚、架式果园等需要侧向喷洒的特殊场景需求 [4] - 公司通过规模化生产持续降低成本,未来将推出更简单易用且实惠的农业科技产品 [9] - 产品面向全球市场,公司认为优质产品不愁市场,产能建设为全球需求服务 [10] 公司发展与未来规划 - 公司已实现净利润且增长良好,IPO计划将视国际资本回流中国市场情况而定 [11] - 年末发布会计划推出更多产品,借助大模型能力加速产品创新 [3][6] - 公司聚焦农业智能硬件领域,优势在于行业理解和专业知识壁垒而非大模型基座训练 [8]
农业科技创新企业共绘绿色发展新蓝图
全景网· 2025-06-12 20:56
农业科技创新政策与行业方向 - 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实施意见》,为农业科技发展指明方向 [1] - 富邦科技、隆平高科、托普云农等企业成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1] - 富邦科技通过"生物+数字"双轮驱动技术路径推动农业绿色转型 [1] 企业创新布局与技术路径 - 富邦科技依托康欣生物、富邦湘渝及国家级科研平台,聚焦"水肥药耦合+数字技术"差异化路径 [2] - 公司推出微生物菌剂、生物肥料、禾本科固氮技术等产品,形成降本增产综合解决方案 [2] - 2024年富邦科技营业收入12.35亿元,净利润0.94亿元 [2] - 隆平高科构建全球化研发网络,覆盖60余个育种站、1.6万亩试验基地和10余个生物技术实验室 [2] 绿色技术应用与环保效益 - 富邦科技生物肥料系列产品实现土壤改良,2024年现代农业业务营收2.1亿元(同比+169.05%) [3] - 禾本科固氮技术可替代氮肥,减少6,000-7,000万吨尿素生产对应的0.96-1.12亿吨煤炭消耗 [3] - 该技术缓解化肥导致的土壤问题,并减少全球2.5%的温室气体排放(源自合成氮肥) [3] 数字化农业生态建设 - 富邦科技定制化农业服务平台涵盖土壤检测、智能滴灌、水肥一体化等全流程数字化服务 [4] - 托普云农物联网项目覆盖种质资源、耕地质量等关键环节,实现农作物生长全流程信息化 [4] - 行业展望:农业科技企业将持续深化技术创新,推动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双赢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