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

搜索文档
新华视点丨多地经开区培育新质生产力 创新驱动激活发展新动能
新华网· 2025-07-21 15:42
近年来,多地经开区立足产业优势,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培育新质生产力。各地通过技术攻关、政策赋 能、模式创新,加速新旧动能转换,让创新驱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从数字化到智慧化以技术升级激活产业新动能 ■创新中心搭平台新技术成新质生产力"强引擎" 近年来,坐落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的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不断加大研发资金投入,汇聚创新人才,将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宁波制造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 据悉,"十五五"期间,镇海区将依托浙江省石墨烯未来产业先导区,规划布局石墨烯产业园,重点支持 科技研发,推动石墨烯新材料产业做大做强和特色活动等开展。 ■锚定高端航运服务港产城融合促进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完善的产业服务体系,在巩固物流、贸易等传统 服务业的同时,重点发展航运金融、海事法律等高端航运服务业,持续推动"航运+实体产业"融合发展 迈上新台阶。 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的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充分发挥科教创新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聚焦科技成果转 化,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 力。 南京科远智慧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智 ...
趋势研判!2025年中国石墨烯薄膜行业背景、产业链、企业布局及发展趋势分析:技术突破驱动高端应用,中国石墨烯薄膜行业迈向百亿市场[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21 09:07
石墨烯薄膜行业概述 - 石墨烯薄膜是由单层或多层碳原子构成的二维纳米材料,具有高导电性、高强度和超薄特性,按层数可分为单层、双层/少层及多层石墨烯薄膜,按功能化形式可分为氧化、氢化及氟化石墨烯薄膜等改性类型,按基底材料可分为铜基底、PET基底、镍泡沫基底等 [2] - 石墨烯薄膜应用覆盖柔性电子、传感器、能源存储等领域,性能与分类密切相关 [2] - 中国石墨烯薄膜产业已形成"粉体规模化、薄膜高端化"的差异化发展格局,在消费电子、柔性显示、医疗健康等领域取得显著突破 [1] 石墨烯薄膜制备技术 - 中国石墨烯薄膜制备技术以化学气相沉积(CVD)法为核心,实现8英寸晶圆级薄膜良品率达85%,主导电子器件与柔性显示领域 [5] - 氧化还原法年产能突破5000吨级、粉体价格降至200元/克,满足储能器件与传感器的大规模需求 [5] - 机械剥离法单层率提升至92%,为高端研究及特种应用提供高结晶度、少缺陷薄膜 [5] - CVD法迁移率>15,000cm²/V·s,氧化还原法比电容>300F/g,机械剥离法强度>130GPa [6] 行业发展背景 - 国家层面构建起多维度政策体系,通过《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政策明确石墨烯是我国未来重点发展领域 [7] - 行业专利布局从早期"规模扩张"转向"聚焦前沿",8英寸以上晶圆级薄膜、石墨烯量子芯片等"卡脖子"领域专利占比跃升至15% [9] - 生物提取法、机械剥离法等绿色工艺专利年均增长12%,推动技术路径向低成本、可持续方向多元化布局 [9] 行业产业链 - 产业链形成"上游国产替代加速、中游技术分化突破、下游应用场景深化"的协同发展格局 [11] - 上游高端设备仍部分依赖进口,中游制备环节呈现技术分层,CVD法主导高端应用,氧化还原法主要用于导热膜等领域 [11] - 下游应用形成梯度发展,消费电子散热膜、柔性显示电极已实现规模化商用,新能源电池集流体快速放量,半导体、氢能等高端应用仍待突破 [11] 行业发展现状 - 中国石墨烯薄膜市场规模预计2027年将突破百亿元 [15] - 消费电子散热领域石墨烯导热膜导热系数突破2000W/m·K,广泛应用于华为、小米等旗舰机型 [17] - 柔性显示领域国产石墨烯透明导电电极耐弯折性能超过10万次,已批量供货华为、OPPO等折叠屏手机厂商 [17] - 新能源电池领域石墨烯复合集流体可提升电池能量密度30%,2025年订单预计增长300% [17] - 医疗健康领域石墨烯发热膜获得二类医疗器械认证,拓展了生物医学应用边界 [17] 行业竞争格局 - 行业已形成梯队化竞争格局,第一梯队以富烯科技、二维碳素、重庆金美为代表,合计市占率约20%-25% [19] - 第二梯队包括宁波墨西、柔碳科技等企业,合计市占率15%-20% [19] - 第三梯队为众多中小型企业,单个企业市占率不足5% [19] - 头部企业正通过技术突破和下游绑定加速整合 [19] 行业发展趋势 - 未来五年行业将聚焦高性能材料研发、高端制造领域应用及产业链生态构建 [23] - 等离子体增强CVD技术、生物提取法等绿色工艺将推动生产成本持续下降,预计单层石墨烯薄膜成本将从2025年的800元/平方米降至2030年的300元/平方米以下 [23] - 新能源领域市场规模CAGR将达35%,电子信息领域柔性显示用石墨烯透明电极在折叠屏手机的渗透率突破50% [24] - 行业将加速构建覆盖原料制备、薄膜加工到下游应用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预计2025-2030年国家层面将出台10项以上行业标准 [25]
为哈密吸引投资99.8亿元 豫哈零碳科技产业援疆平台成效显著
河南日报· 2025-07-07 07:30
豫哈零碳科技产业援疆平台成效 - 截至今年6月底,豫哈零碳科技产业援疆平台已为哈密吸引投资99.8亿元,落地10个产业项目和3家研发机构 [1] - 平台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片"的产业集聚效应,成为新时代产业援疆的生动注脚 [1] - 豫哈两地建立"五个一"工作法:一个产业配套一个专班、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只基金、一批企业 [2] 新疆绿能慧充数字技术有限公司项目 - 公司正在调试新疆首条储能PACK智能生产线,采用行业领先的314电芯兼容技术 [1] - 自主研发的PCS储能变流器可降低30%超限运输成本 [1] - 全面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分布式储能产品1吉瓦时,集中式储能产品4吉瓦时,充电产品1.2万台(套) [1] - 预计一期、二期项目总体年产值可达35亿元 [1] 哈密云景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 - 公司生产线已进入调试阶段,依托哈密优惠电价和区位优势开发出四大类28款石墨烯产品 [1] - 全面投产后年销售额可达10亿元,带动200人就业 [2] - 目前在乌鲁木齐、喀什、伊犁等地有大量订单 [2] 人造金刚石产业合作 - 豫哈零碳科技产业援疆平台引进河南省新材料投资集团、国机金刚石(河南)有限公司、许昌清碳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总投资近45亿元 [2] - 将前端育晶环节放在哈密降成本,将后端技术研发、产品深加工和市场应用环节放在河南 [2] - 力争形成豫哈两地良性互动、互补共赢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2] 产业合作扩展与成效 - 豫哈合作已从能源领域扩展到文旅、农业等领域 [2] - 带动哈密GDP增速连续两年居新疆前列 [2] - 哈密成为新疆能源转型示范区,构建起东西部协同发展新范式 [2]
监管部门密集发声,银行如何拓展科技金融?多类信贷产品普遍运用,“贷款+股权”也在路上
新浪财经· 2025-06-09 15:56
政策导向与银行响应 - 央行、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证监会等部门强调持续加大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力度,央行副行长陶玲明确提出扩大科技贷款投放,推动科技贷款保持较快增长[1] - 银行机构正将更多信贷资源投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金融已成为各大银行发力重点[1] - 监管部门政策引导下,银行积极响应,为科技类企业提供信贷支持[2] 重点支持科技领域 - 精准医疗领域:华视诺维通过自主研发三大技术平台提供眼科疾病诊断治疗一体化方案,预计三季度和四季度有三个产品获得创新医疗器械注册证,产品将进行临床实验[2] - 新型储能领域:鑫华储围绕锌镍空液流电池项目开展研究,产品在细分市场缺乏竞品,属于支撑绿色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3] - 石墨烯领域:宁波已成为国内石墨烯产业核心集聚区,中科院宁波材料所联合企业设立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在锂电池、超级电容器等领域形成国际竞争力技术成果[3] 银行创新信贷产品 - 银行运用科技企业并购贷、科技成果转化贷等方式进行信贷投放,有的银行探索贷款+股权服务方式[4] - 中信银行科技成果转化贷产品授信额度300万元至3000万元,授信期限最长3年,弱化财务指标,重点关注技术来源和专利[5] - 中信银行为鑫华储提供500万元授信额度,支持专利质押增信方式[5] - 中信银行采用科技企业并购贷方式为联合光伏提供期限更长的并购贷款,帮助其买入光伏电站资产公司股权[5] 具体信贷案例 - 中信银行在两个月内完成对华视诺维的授信审批和放款[2] - 建行宁波市分行为拥有118项专利的石墨烯创新中心提供1.3亿元额度配套,仅用两周时间完成[3] - 截至4月末,建行宁波市分行累计为石墨烯等新材料领域企业投放信贷资金超113亿元[3]
2025未来医疗100强!烯旺石墨烯获得医疗行业权威认可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6-03 23:41
公司荣誉与行业地位 - 公司凭借石墨烯医疗荣登"2025未来医疗100强-中国医疗与健康创新服务榜TOP100",全国排名第40位,估值突破18亿元 [1] - 公司"石墨烯发热头部养护仪"获得"最受创投关注"产品称号 [1] - 公司入选国家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为石墨烯行业代表性企业 [6] - 公司获得第十五届"中国好医工"——中国优秀临床工程团队"全国十佳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7] 技术创新与研发实力 - 公司在石墨烯医疗领域实现0的突破,组建了医疗科研合作链,成立石墨烯医疗研究中心 [3] - 公司与30多家三甲医院、科研机构合作开展50多项临床试验,在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领域取得良好临床效果 [3] - 自主研发的石墨烯频谱光波房、热垫式治疗仪等产品已获得二类医疗器械认证 [3] - "石墨烯发热头部养护仪"采用5块石墨烯单层晶体发热材料,具有穹顶式结构设计 [5] 行业发展与市场前景 - 石墨烯作为"21世纪革命性材料"正处于大规模产业化前夕,未来5至10年全球市场将进入高速发展期 [8] - 公司走在石墨烯产业发展前沿,应用市场及产业前景广阔,具备高成长性、高价值性、高投资性 [8] - 石墨烯生命健康是交叉学科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公司在该领域具有开创性和主导性地位 [6] 行业活动与评价体系 - "未来医疗100强"榜单是国内首个针对非上市企业的创新医疗领域榜单,已成为医疗产业权威评定标准 [1] - 评选标准涵盖企业估值、技术创新、临床价值、发展潜力等17项量化指标 [4] - 2025VBEF展会以"THE NOW临界点"为主题,聚焦医疗创新突破 [2]
京沪创新链“嫁接”三明产业链
科技日报· 2025-05-30 16:08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 三明市依托六大科创平台推动石墨烯、氟等新材料产业发展,包括中国机械总院集团海西(福建)分院、三明市氟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等 [1] - 三明高端石墨和石墨烯产业集群被列入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永安市石墨与石墨烯产业园成为全国首批11个石墨烯产业示范基地之一 [1] - 六大科创平台累计投入建设资金8亿余元,拥有实验室及中试基地面积4.5万平方米,研发设备总投入1.2亿元 [7] 氟化工产业发展 - 三明市氟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获评优秀,新建含氟薄膜材料、含氟精细化学品等三个研发团队和分析测试中心,专用实验室面积达2500平方米 [2] - 依托沪明绿色氟代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聚焦含氟新药发现、含氟药物绿色合成工艺创新等重点领域 [3] - 研究中心将借助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人才技术优势,共建氟代制药研发团队 [3] 石墨烯产业发展 - 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福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高位"嫁接"北京优势科创资源,创新京明合作科特派服务机制 [4] - 永清石墨烯研究院完成检测认证中心等建设,为园区内80%以上企业提供检测认证服务 [5] - 研究院联合贝特瑞开展微晶石墨负极材料产业化研发,小试样品在国内20余家主流电池厂家测试结果良好 [5] 创新合作模式 - 三明市创新"京沪研发+三明制造"机制,构建"基础研究+中试放大+产业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 [2] - 试行"人才编制池"管理办法,建立与绩效相挂钩的奖补制度,推动创新资源向平台集聚 [6] - 中国机械总院集团海西(福建)分院攻克高端装备关键技术20余项,获国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3项 [6] 成果转化成效 - 六大科创平台聚集研发人员380余人,组建研发团队25个,在研项目153个 [7] - 累计实现成果转化63项,带动新增产值近11亿元 [7] - 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实现首笔涉农科技成果转化单笔突破300万元交易 [6]
陕西咸阳:巧用项目“加减乘除法” 聪明算账智慧花钱
搜狐财经· 2025-05-24 14:02
投资项目规模与进展 - 2025年咸阳市安排市级重点建设项目356个,总投资2156.9亿元,年度投资728.5亿元,截至4月底完成投资294.1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40.38% [1] - 谋划储备项目累计2133个,资金需求1283.2亿元,申报项目697个,资金需求521.05亿元,包括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154个(53.9亿元)和专项债券项目401个(405.7亿元)[3] - 纳入市级"四个一批"清单项目1785个,总投资9370.17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43个,如地铁11号线、"引泾上塬"供水工程 [6] 重点产业项目与技术突破 - 永寿县年产1500吨高能效耦合制氢及10万吨工业气体示范项目推动能源绿色转型 [2] - 高新区年产5.8万套专用轮胎建设项目实现智能芯片与轮胎制造工艺融合 [2] - 彬州市薄膜封装关键材料及核心装备生产项目解决显示面板领域国外"卡脖子"问题 [2] - 秦都区正泰输配电产业数智化改造项目预计年产值12.6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聚集 [2] - 陕西金灃科技建设国内首条5层以下石墨烯示范线,年产40吨高品质石墨烯,2025年产值目标5000万元 [8] 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 - 中国西部AI创新港开放后5天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成为数字产业化重要载体 [5] - 计划到2027年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较2023年增长25%,规上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超9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75% [9] - "咸企通"智慧服务平台集成2600余条政策,AI智能匹配使政策解析准确率提升45%,响应速度加快70% [10] 要素保障与政务服务 - 省级重点项目用地保障80/88个,市级重点项目用地保障256/286个,环评手续完成177/231个 [11] - "咸企通"平台实现政策直达、诉求响应等功能,通过DeepSeek技术升级提升服务效率 [10] - 推行"清单化管理、数字化赋能、人性化服务",涉企执法检查执行"有需必应、无事不扰"25条 [12] 城市基建与民生工程 - 世纪大道综合改造工程2026年完工,雨污分流改造2025年底完成 [5] - 文兴路体育公园、咸平路智慧停车场等项目优化城市功能 [5] - 咸阳博物院(新馆)、法士特高端智慧农机装备等123个重大项目计划二季度开工 [6]
硬联通+软衔接 房山打造京津冀产业协同“强磁场”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5-22 16:06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新材料产业 - 2025年北京新材料大会暨第七届京津冀石墨烯大会在北京房山召开,主题为"新材料 新'烯'望 新未来",展示新材料领域前沿成果并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和产业升级 [1] - 房山区石墨烯产业依托良乡大学城和窦店高端制造业基地的"前研后产"模式,构建了覆盖研发、中试到量产的完整产业链 [3] - 2024年房山区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2家,其中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家、市级2家,形成以石墨烯润滑材料、宽温域电池等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3] 石墨烯产业发展现状 - "京津冀碳谷"项目已落地房山,整合海淀研发优势、怀柔薄膜制备技术及津冀产业化资源,形成"研发在北京、转化在津冀"的协同格局 [3] - 自2013年以来,房山属地企业与津冀累计开展合作项目19项,总投资额达166亿元,长安汽车等龙头企业实现京津冀区域采购额超250亿元 [3] - 房山区会同河北涿州、涞水共同编制《房涞涿协同发展行动计划》,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资源共享 [4] 产业协同与生态建设 - 房山区通过"飞地经济"模式吸引保定电力及新能源装备集群企业入驻,实现京津冀储能产业互补发展 [4] - 房山区积极融入京津冀"六链五群"产业协同,聚焦绿色能源、新材料、低空产业等领域,打造优势产业经济廊道 [4] - 大会设置"1+4+N"活动框架,40余家央企、国企及高校展示百余项最新成果,涵盖新能源汽车材料、电子信息器件等前沿领域 [5] 产业链布局与升级 - 房山石墨烯产业实现从单一材料向多维度生态跨越,通过"链长制"绘制新材料、新能源等主导产业链图谱 [7] - 推动燕山石化、京东方、海博思创、新源智储、卫蓝新能源等企业与各产业链深度协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 [7] - 房山区构建"一小时"产业生态圈,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协同促进三地人才、技术、资本高效流动 [4]
226项最新研究成果亮相第七届京津冀石墨烯大会
新京报· 2025-05-19 14:01
大会概况 - 2025年北京新材料大会暨第七届京津冀石墨烯大会在北京市房山区燕山举办,集中展示226项最新研究成果和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 [1] - 大会主题为"新材料——新'烯'望——新未来",集展览、洽谈、线上直播于一体,吸引40余家全国单位参与 [1] 行业地位与政策支持 - 北京作为新材料创新策源地,依托132位院士和全国1/3顶尖团队,承担近30%国家重大项目 [1] - 房山区作为主要承载区,将协同京津冀打造创新网络,搭建高质量合作平台 [1] - 房山区发布《房山区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扶持措施(试行)征求意见稿》,已形成完整新材料产业链生态 [2] 技术成果展示 - 参展企业展示石墨烯锂电池材料、石墨烯固态均热板、石墨烯智能传感器等新技术 [1] - 互动体验项目包括氢动力无人机、石墨烯恒温背心等创新成果 [1] - 某企业推出"凉宝宝"凝胶冰雪产品,含水量超90%且"永不融化",适用于夏季降温 [1] 产业协同发展 - 北京先进材料产业促进会专委会揭牌,推动新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 [2] - 房山区以大会为契机深化新材料领域发展,强化区域合作 [2]
增收不增利,华丽家族2024年净利润同比大跌159.37%,石墨烯业务持续亏损
华夏时报· 2025-05-11 15:28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3亿元,同比增长118.47% [2] - 净利润同比大跌159.37%,出现"增收不增利"现象 [2] - 2024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441.90万元 [6]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总收入7924.12万元,同比下降30.56% [8] - 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134.88万元,同比下降90.89% [8] 石墨烯业务 - 2024年石墨烯业务营收17.26万元,同比减少72.42% [2][3] - 2017-2022年宁波墨西累计亏损超1.8亿元,重庆墨希累计亏损超2.8亿元 [4][5] - 石墨烯业务受技术标准、产品成本及市场拓展等因素影响,尚未形成有效规模 [3][4] - 公司将继续与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合作,并适时启动宁波墨西剩余工业用地开发 [5] 房地产业务 - 2024年房地产业务营收3.36亿元,同比增长129.43% [6] - 房地产业务毛利率较上年减少19.23个百分点 [6] - 截至2024年底土地储备仅6.5万平米(苏州2.32万平米+遵义4.18万平米) [7] - 2025年将推进上海杨浦区地块开发(土地面积4432.15平米) [8] - 2025年1-3月无新增土地储备,上年同期新增0.44万平米 [8] 战略调整 - 公司战略重心重新回归房地产行业 [2] - 将聚焦上海市场,实施稳投资策略 [2][7] - 计划适时增加优质项目储备 [2][7] - 优化资产结构,谋求新的发展机会 [8] 其他影响因素 - 未收到厦门国际银行2019-2021年度分红(合计约1.04亿元) [6][7] - 2024年项目公司完成土地增值税清算,转回部分税金及附加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