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重型装备
icon
搜索文档
大金重工拟发行H股 A股累计募资42.23亿元共分红2.7亿
中国经济网· 2025-06-25 14:14
公司H股上市计划 - 公司拟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已通过董事会和监事会审议[1] - 发行H股旨在夯实全球化战略布局,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实力,满足海外业务发展需求[1] - 公司2010年10月15日在深交所上市,发行3000万股,发行价38.60元/股[1] 历史融资情况 - 首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总额11.58亿元,净额10.90亿元,原计划募资5.13亿元用于重型装备钢结构项目[2] - 2022年非公开发行A股募集资金总额30.66亿元,净额30.59亿元,发行价37.35元/股,发行数量8208.83万股[3] - 两次募资合计42.23亿元[4] 分红记录 - 2011年至2024年累计分红14次,总金额2.70亿元[4] - 2023年度分红方案为每10股派1.82元,总金额1.16亿元[9] - 2024年度分红方案为每10股派0.80元,总金额5101.99万元[9] 历年利润分配方案 - 2011年每10股派1.00元,共计1200万元[4] - 2012年每10股派0.40元并转增10股,共计派720万元[4] - 2013年每10股派0.10元,共计360万元[5] - 2014年每10股派0.10元并转增5股,共计派360万元[5] - 2015年每10股派0.20元,共计1080万元[6] - 2016年每10股派0.10元,共计540万元[6] - 2017年每10股派0.10元,共计552.20万元[6] - 2018年每10股派0.10元,共计555.09万元[7] - 2019年每10股派0.26元,共计1443.08万元[7] - 2020年每10股派0.08元,共计444.57万元[8] - 2021年每10股派0.22元,共计1222.45万元[8] - 2022年每10股派0.28元,共计1785.70万元[8]
3亿元收购控股股东资产 太原重工欲拓展业务版图
中国经营报· 2025-06-25 13:10
6月14日,太原重工(600169.SH)发布公告,宣布拟以3亿元现金收购控股股东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 公司(以下简称"太重集团")等所持有的太重集团向明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重向明") 67%股权。 中研普华研究员张星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太原重工此次关联交易,旨在补齐矿山物流业务"短 板",整合智能输送装备资源,完善矿山设备全产业链布局。 根据太原重工公告,通过上述交易,双方可形成产业协同效应,助其拓展现有业务版图,优化产业布 局。 补齐"短板" 作为国内矿山设备制造的骨干企业,太原重工主要产品涵盖矿用机械挖掘机、半移动破碎站、自移式破 碎站等成套设备。 对于交易的具体事宜,太原重工方面未向记者作进一步回复,该公司证券部人士表示,具体以公告信息 为准。 太原重工在公告中表示,并购太重向明,双方可形成产业协同效应,助力公司有效拓展现有业务版图, 优化产业布局。 张星分析认为,此次收购有助于太原重工优化资产结构。尽管太重向明2025年一季度因季节性因素亏损 81.54万元,但其2024年净利润达3629万元,且当前在手订单充裕,生产饱和,具备稳定的盈利预期。 收购后,太原重工可通过合并报表增厚 ...
振华重工一季度净利润涨超50%,港口机械龙头破除美“起重机威胁论”
华夏时报· 2025-06-10 22:56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50 33%至2 55亿元,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186 68%至2 69亿元,主要系期间费用减少[4][5] - 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344 56亿元(+4 62%),归母净利润5 34亿元(+2 60%)[5] - 2024年港口机械板块营收205 94亿元(占比59 7%),同比下降3 03%,毛利率15 02%(-1 31pct)[5] - 海工装备业务营收82 93亿元(+52 92%),钢结构业务营收33 42亿元(+5 56%)[5][6] 业务结构与发展战略 - 主营业务涵盖港口机械、重型装备、工程建设项目、钢结构及船舶运输,形成"3+1"业务体系(港口机械/海工装备/钢结构+智慧港口)[5][7] - 港口机械保持全球市占率第一,岸桥产品连续28年全球领先,2024年新签港机订单40 01亿美元(+11%),自动化码头系统贡献70%增量[5][9] - 海工装备领域交付"新海鲟"LNG挖泥船、DSV潜水支持船等高端装备,钻井平台全部实现租赁[5][6] - 2025年战略聚焦深海经济与数字化转型,研发投入15 02亿元(+14 55%),累计专利2475件[7] 市场与政策环境 - 北美市场营收下降30 24%,当前中国/亚洲(除中国大陆)市场占比分别为50%/30%,欧美非市场各占4%[6] - 国家政策推动智慧港口建设,《政府工作报告》首次纳入"深海科技",中邮证券看好海工装备在油气/风电领域需求[7][8] - 自动化码头技术取得突破,ZPMC-TOS系统应用于洋山港等60个项目,自动化单项目毛利率较传统高3-5pct[8][9] 财务与运营管理 - 2024年资产负债率78 64%(+0 87pct),计划通过资产盘活、库存优化及加强收款控制两金规模[3] - 海工库存化解进展:部分船舶完成租售交付,钻井平台全部出租且租金回收正常[6]
同心·大调研|聚焦传统产业“焕新” 民进中央开展2025年度重点考察调研
中国新闻网· 2025-06-09 09:11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政府工作报告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作为重点任务,并部署"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1] - 河南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打造7大制造业集群、28个重点产业链、N个专精特新细分产业链[1] - 平顶山依托煤炭资源优势,通过关键技术攻关形成涵盖上游原料和下游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格局[2] 企业转型实践案例 - 平顶山神马帘子布公司将煤炭转化为尼龙丝,实现产业链延伸[1] - 中信重工、海信集团等企业通过加码转型升级展现创新活力[4][10] - 泰山玻璃纤维公司聚焦高端化、低成本,推动细分产品研发创新[7] 数字化转型路径 - 卡奥斯创智物联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跨行业跨领域赋能[7] - 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开发数字化工具箱助力中小企业转型[7] - 建议培育既懂行业又懂数字化的复合型人才和服务商[7] 科技创新融合 - 产业现代化方向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路径是与科技创新相融合[6] - 需促进技术与其他生产要素融合,保障人才、经费、管理等条件[6] - 发挥政府作用破除融合壁垒,搭建平台并健全体制机制[10]
【新型工业化媒体调研行】上海“智”造先锋:AI重构工业新范式下的柔性生产
搜狐财经· 2025-05-27 18:43
制造业AI应用案例 - 黑湖科技展厅展示AI优化效果:某食品企业饺子皮切割模具利用率提升23倍,某新能源车企订单响应时长缩短至原来的1/3 [1] - 上海汽轮机厂通过AR眼镜和数字化系统实现汽轮机转子加工效率提升30%以上,生产等待时间下降43% [2] - 上海汽轮机厂动态优化切削参数使大型转子加工能耗下降18%,年节约电费超300万元 [3] - 光明乳业通过AI系统实现鲜奶全流程追溯至54个关键节点,金山智慧牧场奶牛发情期预测使配种效率提升15% [4] - 光明乳业TMR精准饲喂系统提升饲料利用率12%年节约800万元,AI温控系统降低巴氏杀菌温度10℃实现能耗下降9% [4] - 光明乳业AI算法优化冷链路径使日均配送效率提升35%,获行业首个五星级冷链资质 [4] - 东莞钣金厂使用黑湖科技AI工具使非标订单工艺准备时间缩短60% [5] - 黑湖科技AI生成代码将MES系统定制周期从3个月缩短至1-2天,已形成12个行业工艺知识库 [7] - 黑湖科技AI系统使新能源电池Pack产线调试时间缩短60% [7] 供应链数字化 - 海智在线平台通过AI匹配系统将法国高精密齿轮订单供应商寻找时间从2周缩短至1小时 [8] - 海智在线AI系统在深圳电子厂停产时2小时内找到3家备份工厂,平台订单履约率保持98.7% [8] - 海智在线2024年平台交易额达226亿元,其中AI驱动跨行业订单占比超40% [8] 行业转型趋势 - 上海制造业通过AI实现从"标准化大规模生产"向"个性化精准服务"转型 [9] - AI对制造业改造已从工具层面向范式层面跃迁,实现工艺自主优化、工厂动态组网和数据驱动决策 [9] - 上海"未来工厂"范式为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中国方案 [9]
华伍股份(300095) - 300095华伍股份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521
2025-05-21 18:04
海外业务情况 - 2024 年度海外业务收入 1.54 亿元,占公司整体营收 12.74%,对美国市场销售占比较小 [1] - 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设新加坡备件库及维修站,深化“本地化服务 + 备件”模式,控股子公司瑞士福尔卡取得迪拜港供应商资质,实现新加坡港口批量供货及土耳其港口小批量供货 [1] - 未来跟进国际重大项目,开发海外代理商资源,完善东南亚、欧洲等地区服务网络,提升海外业务占比 [1] 业务发展重点与经营计划 - 2025 年秉持“实业兴邦、技术报国”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 - 传统业务发挥港机、冶金、水利等行业竞争优势,巩固市场领先地位,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 [2] - 国际化布局推进全球化发展战略,完善海外营销网络建设 [2] - 战略性新兴业务围绕国家产业政策,把握轨道交通、风电、航空等行业机遇,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业务模式,提升经营效益 [2] 股份回购与股权激励 - 股份回购进展详见 2025 年 5 月 6 日巨潮资讯网《关于股份回购进展情况的公告》(公告编号:2025 - 044) [2] - 后续已回购股份处理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履行审批和信息披露义务 [2] 核心技术优势 - 坚持自主创新研发战略,构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多层次科研平台,组建高端研发团队,整合高校及科研院所资源 [2] - 2023 年以来新增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和江西省工业制动系统工程研究中心,2024 年设立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 [2] - 完成 17 大类 80 多个系列新产品研发,承担 42 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获 4 项国家重点新产品,主导制定多项国家/行业标准,技术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 [2] 股东减持情况 - 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振华重工持股 1955.15 万股,占公司总股份 4.65%,为持股 5%以下股东,减持情况无须上市公司说明及披露 [2][3] 长沙天映公司执行情况 - 2025 年 5 月 14 日巨潮资讯网披露《关于仲裁事项的进展公告》(公告编号:2025 - 046),法院已受理公司强制执行申请,公司将关注后续进展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3]
习近平总书记对洛阳的关心关爱在当地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 牢记总书记嘱托 推动高质量发展
河南日报· 2025-05-21 08:06
制造业创新与发展 - 洛阳轴承集团拥有国内首条特大型轴承智能生产线,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和"5G+工业物联网"系统实现全程数字化生产 [2] - 公司产品涵盖9大类型、3万余种轴承,从内径6毫米到外径15米,2024年营收46.99亿元、净利润2.26亿元 [2] - 中信重工自主研发矿井提升机、矿物磨机等装备,拥有1600多项专利和300多项国内/世界首创技术 [4] - 中信重工在2025郑州工业装备博览会展出国内首个高端嵌入式微内核操作系统,打破国外垄断 [4] 文旅产业升级 - 洛阳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1.5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208.59亿元,同比增长13.48%和16.02% [13] - 2024年牡丹文化节接待游客1033.71万人次,旅游收入82.93亿元,同比增长1.69%和5.72% [13] - 洛阳发展沉浸式文旅新业态,包括汉服体验、剧本杀、3D灯光秀等,推动从观光旅游向沉浸体验转型 [12] 文化遗产保护与科技融合 - 龙门石窟拥有2345个石窟、近11万尊造像和2800多块题记碑刻,被称为"中国石刻艺术最高峰" [8] -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开放以来接待超百万人次,运用37台投影机、手势感应等技术还原夏王朝场景 [14] - 博物馆通过三维特效复原二里头遗址的"中国之最",包括最早城市干道网和绿松石龙形器等 [14]
冲破外企垄断之壁 重塑矿用装备之局 潍柴打造矿山动力强劲“中国心”
经济日报· 2025-05-16 06:04
行业背景与挑战 - 中国重型装备制造业面临脱钩断链、技术封锁风险,大型矿用设备核心动力系统依赖进口,国产化率处于较低水平[1][2] - 进口设备存在采购成本高、维修响应慢(数周至数月)、配件费用昂贵、技术标准不透明等问题,导致矿山企业运营成本居高不下[2] - 技术依赖使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中低端位置,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3] 公司技术突破 - 潍柴发布第二代矿山动力系列新品,包含M系列(19.6-87.5升排量/522-2800千瓦功率)和H/T系列(3款明星产品),适配55-400吨矿卡/挖掘机等设备[4] - H/T系列采用53.09%高热效率技术平台,综合油耗较竞品低10%以上,配备耐高温材料和高刚度结构件设计[4] - 新能源领域布局WP17T甲醇发动机(10年研发/数亿元投入),攻克10余项行业难题并申请120多项专利,同时开发混动/纯电/氢内燃机等多能源方案[5] 研发历程与成果 - 公司深耕内燃机行业近80年,历时5年完成3万小时矿山实测,突破12项关键技术,实现98%零部件本土化配套[6] - 2005年推出首台WD618发动机,2016年WP13G530马力发动机市场保有量超10万台,成为行业经典[7] - 针对大型化需求(吨位从105吨升至130吨),开发M系列高端大缸径发动机和H/T系列机型[7] 市场影响与服务体系 - 新产品有望使国产大马力矿用发动机市场份额3年内突破50%,改变外资主导格局[8] - 建立矿山服务基地,通过"潍柴同行"APP实现设备实时监测,预计为客户降低30%综合运维成本[5][8] - 构建"硬件+软件"全链条生态,重塑矿山服务标准,解决进口设备"配件慢、收费高、维修难"痛点[8] 战略意义 - 标志着中国高端矿山装备实现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历史性跨越,为行业自主可控按下加速键[8] - 提供符合中国矿山实际需求的解决方案,而非简单替代进口产品[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