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五菱宏光MINI EV
icon
搜索文档
上汽通用五菱的自我革命:柔性“智造岛”和共创产业链
经济观察网· 2025-08-03 20:32
公司转型与自主创新 - 公司已实现新能源动力系统的自主研发和生产,从合资企业转变为真正的自主企业[2] - 2016-2018年连续三年年产销超200万辆,打造五菱宏光、宝骏730、五菱宏光MINI EV等多款爆款车型[2] - 提出"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的品牌主张,强化市场认知[2] 新能源业务表现 - 2023年上半年累计销量76万辆,同比增长18.3%,新能源实销41.3万辆,渗透率超50%[3] - 新能源销量连续6个月保持50%同比增速,累计新能源销量超300万辆,位居全球前三[4] - 五菱宏光MINI EV、五菱缤果等电动车成为市场畅销款型[3] 战略布局与组织变革 - 推出"一二五工程"战略:一个实验室引领创新,两个百万产品集群,五个百亿级自主产业集群[5] - 组织模式变革为产品创新中心、产品营销中心、品牌营销中心三中心协作模式[4] - 品牌矩阵覆盖五菱红标、五菱银标、新宝骏,动力类型包括燃油、纯电、插混、增程[4] 技术创新与生产体系 - 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由八大院士领衔,联合50家机构,聚焦22个子实验室,本地配套率超63%,年产值660亿元[7] - 全球首创"智造岛"体系,制造效率提升30%,单台成本下降31%,错装率0,数据100%可追溯[9][10] - 技术成果包括天舆架构、灵犀动力、灵眸辅助驾驶、神炼电池等,覆盖动力、智驾、座舱领域[8][9] 产业链与全球化 - 三电本地配套率100%,产业集群年产值660亿元,与华为、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合作[12] - 2024年赛克科技与昊菱科技产值破百亿,赛克科技2025年产值预计120亿元[13] - 海外市场覆盖104个国家,2025年上半年海外销量12.6万辆(+17.1%),新能源出口3.6万台/套(+147.6%)[15]
整车管家系列:如何看待2025下半年新能源增长动能
长江证券· 2025-07-27 21:1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丨维持 [1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以来乘用车市场新能源渗透率提升斜率减缓,关注下半年重点新车带来的新能源渗透率提升机会 [5] - 8万元以下低端市场规模小且渗透率基数高,对全市场新能源渗透率提升贡献有限;8 - 25万元中间市场受合资品牌降价影响,渗透率提升速度承压,反内卷下车企降价收缓及新车销量释放或带来提升机会;25万元以上高端市场受豪华品牌降价和自主品牌车型成熟衰退影响,渗透率提升速度减缓,下半年重点新车上市,提升潜力大 [5][12][2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引言:分市场看待下半年新能源渗透率增长动能 - 2025年1 - 5月市场总量848万辆,同比增长6.6%,新能源渗透率49.5%,较2024年提升2.5pct,提升速度低于预期 [8] 8万元以下低端市场:补贴拉动总量高增,新能源渗透率接近75% - 2025年1 - 5月总量93万辆,同比高增68%,新能源渗透率74.9%,纯电渗透率74.6%,市场规模小和高渗透率基数使其对全市场渗透率提升贡献有限 [9][28][33] - 2024年7月25日以旧换新政策加码推动销量增长,补贴为定额补贴,对低端车型拉动作用大 [33][35] - 市场主要面向简单代步需求,纯电形式满足需求,自主品牌占据主要市场,格局集中,品牌CR5为83%,车型CR5为57% [40][45][48] - 下半年上市重点车型包括奇瑞欧萌达3等 [50] 8 - 25万元中间市场:合资降价影响新能源渗透率提升速度 - 2025年1 - 5月总量525万辆,同比下滑0.4%,新能源渗透率43.0%,较2024年提升1.6pct,较2024年1 - 5月同期提升8.2pct,月度渗透率提升速度减缓 [53] - 2025年1 - 5月前十份额品牌中,自主头部比亚迪、吉利份额下滑,大众、丰田份额转升,本田份额降幅收窄;前十五份额车型中,合资车型份额普遍提升 [57][59] - “一口价”等合资降价使合资品牌份额回升,是渗透率提升速度承压的重要原因,15个主要合资品牌中有13个在2025年1 - 5月份额降幅收窄或转升 [59] - 以大众和丰田为例,2025年以来多轮降价,大众途岳和丰田凯美瑞降价带来正向销量效果 [64][66][68] - 已上市重点车型多在4 - 5月上市,对1 - 5月销量贡献1 - 2个月,当前折扣率较低 [73] - 细分市场新车投放带来市场扩容,也可能分流原有车型销量,如8 - 25万元纯电A级SUV市场 [76] - 反内卷趋势下车企降价可能收缓,已投放新车爬坡和下半年新车投放或带来新能源渗透率提升机会 [84] 25万元以上高端市场:新车发力重点在下半年 - 2025年1 - 5月总量206万辆,同比下滑2.6%,新能源渗透率53.3%,较2024年提升2.0pct,较2024年1 - 5月同期提升6.3pct,月度渗透率提升速度自2024年10月下滑,2025年以来波动回升 [89] - 2025年1 - 5月前十份额品牌中,BBA和特斯拉占前四,仍有较大替代空间;BBA等豪华品牌份额下滑收窄,理想、问界、蔚来份额下滑,小米份额持续提升 [92] - 豪华品牌份额降幅收缓,一方面是豪华品牌降价,另一方面是自主品牌热门车型到成熟衰退期,可能存在部分需求未释放 [95] - 豪华燃油车综合促销幅度高,BBA主要车型降价幅度大 [99][101] - 上半年已上市重点新车多在4 - 6月上市,对1 - 5月销量和渗透率贡献有限 [104] - 下半年多款重磅新车投放,新能源渗透率和自主品牌份额提升潜力大 [107] 投资建议 - 看好在新一轮智驾升级产业大周期下强智驾整车的阿尔法机会 [12][112] - 看好短期受合资降价影响份额超跌的龙头整车 [12][112] - 看好全球增量市场,整体出口增速放缓下结构性新能源出口高增速整车 [12][112]
周钘出任领克常务副总经理,距加入上汽MG仅半年
观察者网· 2025-06-21 16:09
人事变动 - 周钘从MG品牌事业部总经理转任领克汽车销售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向吉利汽车集团高级副总裁林杰汇报 [1] - 周钘在MG任职仅半年即离职,此前曾短暂加入小米汽车7个月 [8][12] - 周钘职业经历包括上汽通用五菱、小米汽车、上汽MG,现加入吉利领克 [6][8][12] 职业经历与业绩 - 在上汽通用五菱期间主导五菱宏光MINI EV营销,该车型累计销量140万辆并连续成为中国汽车销量冠军 [6][8] - 在小米汽车担任营销负责人仅7个月即离职 [8] - 回归上汽通用五菱后推动宝骏品牌销量同比增长37.1%至4.36万辆 [8] - 在MG任职期间推动品牌改革,1-5月销量达4.32万辆同比增长30% [11] 品牌改革措施 - 为MG制定"YOUNG FOREVER智领风尚"新品牌主张,强调品牌、产品、营销和渠道全面年轻化 [11] - 成立专门品牌团队并重组营销团队,加强公关和新媒体能力 [11] - 规划"3+3+1"产品计划(三款轿车、三款SUV和一款特殊车型),其中与OPPO合作的MG4为年度重点产品 [11] - 指出MG线下渠道不足(仅240多家门店),加强产品知识培训 [11] 行业影响 - 周钘具有合资品牌、自主品牌及新势力跨领域经验,其营销理念在不同企业均有实践 [6][8][11] - 强调全球品牌本土化重要性,提出"如果MG在国内卖得不好,在全球卖得再好也不能算中国人掌握的全球品牌" [9]
新车“变身术”:拼销量卷出“零公里二手车”
贝壳财经· 2025-06-19 18:18
市场现象 - "零公里二手车"指已完成上牌但行驶里程极低的在售车,近期因市场内卷引发热议 [2] - 此类车涵盖所有主流品牌,价格较新车大幅折扣,如一汽-大众探岳GTE售价14.48万(原价未披露)、北京X7售价7.39万(原价11.99万)[1][7] - 部分车辆甚至未上牌,如东风风神奕炫GS售价6.88万(原价11.59万),但需缴税上牌 [8] 车源渠道 - 车源主要来自主机厂批量打包给大型二手车商(需一次性采购上千辆)或4S店清库存 [14][15] - 其他渠道包括:汽车租赁公司分销、融资租赁压货变现、新能源补贴漏洞车辆、退订订单等 [14][17] - 小型二手车商多通过4S店或汽贸公司分销获取车源,难以直接对接主机厂 [16][18] 行业影响 - 2024年"零公里二手车"交易量约100-200万辆,占二手车市场总销量5%-10% [21] - 对传统二手车市场形成降维打击,尤其影响5万左右预算的准新车客户群体 [28][29] - 可能挤压二手车商生存空间,导致部分商家调整经营策略避开直接竞争 [28] 产生原因 - 主机厂和经销商为缓解库存压力及完成销量目标的被动选择 [3][22] - 新能源汽车出海规避欧标限制的变通手段(二手车不受新规约束)[23] - 新车市场无序价格战导致供需失衡的衍生现象 [24][31] 行业应对 - 商务部已召集车企、平台和协会专题研讨监管措施 [33] - 专家建议建立类似美国SEC的机制,处罚利用该模式虚增销量的行为 [32] - 需通过政策盘活二手车市场,解决信息不透明等痛点以抑制非理性流通 [31]
00后买油车,谁反对?
创业邦· 2025-05-27 11:36
市场表现 - 热门燃油车型月销过万,关注度不逊于电动车 [6] - 截至去年年底,超过40%用户买车只看油车 [6] - 新能源车渗透率去年7月突破50%后反复拉锯,今年1月跌破至38.4%,3月后因新车上市和车展回升至50%以上 [6] - 上海车展新款燃油车占展车三成,部分性能配置与新能源车旗鼓相当,"油电平权"趋势显现 [6] - 传统车企展台观众流量与新势力相当,经典燃油车型引发怀旧热潮 [6] 消费者行为 - 00后车主选择燃油车核心因素包括实用性(如充电不便)、价格(二手油车性价比)及情怀(经典车型) [12][14][16] - 案例1:24岁用户以12万购入大众朗逸,父母支持首付4万,月薪6000元可负担车贷2500元 [10][12] - 案例2:25岁用户选择二手奥迪A3(2017款,3万公里),百公里油耗4升,续航900公里,适合北方冬季 [14] - 案例3:汽车发烧友花1.5万购入2004款天籁,后续购入二手奥迪A6和绝版奇瑞风云(3000元),注重品牌历史和机械性能 [18][21] 行业趋势 - 车企营销策略从"年轻人的第一台车"标签分化,去年至少8家车企推出差异化产品,价格覆盖10万至40万区间 [29] - 五菱宏光MINI EV等低价电动车曾引领市场,但燃油车通过智能化升级(如自研车机系统)保持竞争力 [26][27][29] - 二手燃油车市场存在特定需求,如大学生群体购买低价老车用于学习机械原理或满足情怀 [23][24] 社会文化 - 燃油车被部分00后视为"成人礼"象征,承载独立生活和家庭仪式感 [9][12][13] - 社交媒体出现油车/电车对立现象,但用户认为选择应基于实际需求而非舆论压力 [34][35] - 年轻车主更注重车辆功能性(如维修技能、改装潜力)而非炫耀属性 [24][27][34]
轮到国外车企“致敬”我们了?
格隆汇· 2025-05-26 09:18
行业格局变化 - 国内车企通过新能源实现弯道超车,全球新能源销量前二十中占据8家,德日美系分别仅4家、2家、1家 [1] - 今年上半年国产新能源汽车占全球市场份额59%,特斯拉占13.6%,其他国外车企合计不足30% [1] - 比亚迪、蔚来、五菱宏光MINI EV等成为国外车企逆向研究对象,显示国产新能源技术领先地位 [1] 政策与市场优势 - 中国新能源政策从"广撒网"转向针对性退补,市场进入成熟阶段,德国取消插混补贴,日本加大补贴力度 [2] - 2021年中国新车销量2148.2万辆,全球第一,美国销量1494.7万辆仅为中国69% [2] - 中国新能源渗透率从2017年2.8%提升至2022年26%,增速加快,预计年底达30% [6] 产业链竞争力 - 动力电池装机量全球前十中中国占6席,宁德时代第一,比亚迪第四,日韩厂商落后 [4] - 德日车企转向上游原材料布局,但国内厂商在体量和资金上暂处劣势 [4] - 全球车用半导体前十占46%份额,无国产厂商入围,智能化领域存在短板 [5] 车企表现与战略 - 比亚迪1-9月销量118万辆超去年全年73万辆,前三季度利润超过去三年总和 [6] - 比亚迪出海重心转向乘用车,进入日本、东南亚、欧洲市场,泰国工厂落地 [7] - 蔚来欧洲拓展遇阻,奥迪在德国起诉其商标侵权,显示出海不对称竞争 [9][10] 新兴市场机会 - 东南亚新能源渗透率低(泰国政策优惠,纯电关税降低40%-20%),成为国内车企扩张重点 [9] - 日本新能源渗透率仅0.71%,政策加码或带来拐点,比亚迪成为研究对象 [9] - 国内车企在成熟市场品牌力不足,侧重新兴市场开局 [8] 全球竞争态势 - 特斯拉德国销量超越大众,显示老牌车企主场并非不可战胜 [10] - 比亚迪2022年销量或达200万辆,但仍未进入全球前十(丰田952.8万辆第一) [11] - 国外车企凭借成熟全球体系快速铺货,国内车企海外工厂和渠道建设仍需时间 [5][7]
新能源汽车下乡: 共赴下一个5年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14 09:43
政策推动与市场表现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推动汽车以旧换新、优化限购、发展汽车运动和文化、促进二手车市场发展等举措逐步落地 [2] - 海南、辽宁等多地宣布开展2025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进一步释放下沉市场消费潜力 [2] - 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已成功举办5届,2020~2024年涉及车型数量分别为60款、52款、70款、69款、99款,覆盖15万元以下主流车型 [3] - 2020~2023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销量分别为39.7万辆、106.79万辆、265.98万辆、320.87万辆,2021~2023年同比分别增长169.2%、87%、123% [4] - 小城县乡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从2020年25%提升至2024年33.8%,插混车型份额从2020年9.5%增长至2024年34.8% [5] 市场机遇与挑战 - 预计到2030年农村地区汽车千人保有量近160辆,总保有量超7000万辆,市场规模或达5000亿元 [9] - 小型城市和县乡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从40%提升至45%以上,将带来百万量级增量 [9] - 乡村充电基础设施覆盖率仍小于5%,一线城市充电桩利用率超80%,西部农村地区不足15% [6][8] - 中低线城市消费者对补能顾虑高于一二线城市,插混、增程技术路线更符合当前低线级市场需求 [5] 企业行动与政策支持 - 蔚来发布"加电县县通"计划,2024年底前覆盖超2300个县级行政区 [8] - 2024年一季度全国充电基础设施增量达93.1万台,同比增长30.1%,新疆、内蒙古、青海等地增速超24% [8] -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提出充电站"县县全覆盖"、充电桩"乡乡全覆盖" [7] - 财政部、工信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开展"百县千站万桩"试点工程,2024~2026年支持75个试点县 [7] 未来发展方向 - 新能源汽车下乡需聚焦产品与应用场景匹配,开发经济实用车型如载货微面、微卡、轻卡等 [11][12] - 需持续加大县域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统筹考虑停车问题、农村电网改造和家庭自用充电设施建设 [12] - 推动充换电服务、信贷、理赔等金融保险服务、售后维修服务协同下乡 [12]
“链”上用户:从线上到线下,车企为“涨粉”全力以赴
车企用户共创策略 - 上汽集团强调以用户为中心 从用户需求出发满足并超越期望 [1] - 方程豹投入百万元举办"钛3潮品共创改装大赛"邀请用户参与改装创作 [1] - 领克品牌打造都市游乐场互动空间 通过产品理事会收集用户建议 官方APP上线多款共创周边商品 [2] - 岚图汽车投入超5亿元升级FREE+ 通过线上渠道收集超10万条用户反馈转化为产品改进方案 [2] - 星途品牌推出LOGO共创计划 最高奖励50万元人民币 [2] - 欧拉设立200万元激励基金鼓励用户分享生活方式 优秀内容将融入产品研发 [2] 高层个人IP打造 - 北京汽车董事长王昊以"首席产品体验官"身份亮相 通过直播和短视频平台与网红合作推广BJ40 [4] - 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保持高频视频更新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现场化身"产品讲解员"兼"咖啡师" [4][5] - 上汽乘用车俞经民以"车圈胖头鱼"ID保持频繁更新 多家车企高层开设账号拉近用户距离 [5] - 行业面临宣传规范问题 魏建军要求发布会避免浮夸表述 工信部近期对智能驾驶过度宣传进行点名 [5] 产品配置与服务升级 - 星途预售2025款星纪元ES纯电版 预售价19 98万起 搭载8295P芯片 续航710公里 [6] - 小鹏P7+超长续航Max旗舰版售价20 88万元 配备5C超充AI电池和舒适AI底盘 [6] - 阿维塔06限时起售价19 49万元 三季度将搭载华为乾崑ADS 4 [6] - 一汽丰田bZ5预计售价13万起 16万级车型配备L2级辅助驾驶+激光雷达 [6] - 本田与Momenta合作研发辅助驾驶 烨品牌车型将接入DeepSeek 并与宁德时代开发磷酸铁锂电池 [7] - 上汽大众宣布2025服务年 全系燃油车SUV提供终身质保 途岳新锐采用"一口价"模式 [7] 行业趋势与市场定位 - 汽车行业竞争加剧 "用户要什么车就造什么车"理念在年轻潮流市场尤为突出 [1] - 中国汽车产业经历百年变局 市场地位提升 产品质量改善源于技术与用户反馈的结合 [7] - 与用户保持深度连接被视为品牌长期生存的必要条件 尤其在汽车大国向强国转变过程中 [7]
新能源经典车型押对了什么
新财富· 2025-03-17 20:48
文章核心观点 2020 - 2022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早期,比亚迪、特斯拉和五菱新能源形成各价位段分庭抗礼格局,带动行业发展;2022 - 2024年市场分化,五菱宏光MINI EV和特斯拉销量低迷,比亚迪销量狂飙;2025年全民智驾开启,新能源车企淘汰赛将更激烈 [1][3][6][23] 分组1:行业整体发展情况 - 2020年我国乘用车累计销量1928.8万辆,同比降6.8%,新能源乘用车110.9万辆,占比5.7% [1] - 2021年全国乘用车销量2118.2万辆,同比增6.2%,新能源乘用车352.1万辆,同比增217.5%,占比16.6% [2] - 2022年全国乘用车销量2356.3万辆,同比增9.5%,新能源乘用车688.7万辆,占比29.2% [5] - 2023年全国乘用车销量2606.3万辆,同比增10.6%,新能源乘用车949.5万辆,占比36.4% [5] - 2024年全国乘用车销量2756.3万辆,同比增5.8%,新能源乘用车1286.6万辆,占比46.7% [5] 分组2:2021年三巨头格局 - 比亚迪凭汉、秦、宋等车型获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全年销59.4万辆,同比暴增231.6%,秦、宋家族占新能源销量65%,是10 - 15万元级别标杆 [3] - 特斯拉以48.4万辆排国内第二,Model 3和Model Y国内销约12万及20万辆,16万辆销往欧亚,是25 - 35万元级别标杆 [3] - 五菱新能源凭宏光MINI EV 2021年销42.6万辆登顶年度榜单,带动五菱新能源以45.2万辆进前三,重新定义万元级别新能源汽车 [4] - 2021年三巨头合计销量近140万辆,占当年新能源汽车销量40% [4] 分组3:五菱宏光MINI EV情况 - 2022年销量达55.4万辆,后迅速下滑,23 - 24年保持25万辆左右 [8] - 产品升级缓慢是主因,自2020年初代诞生仅外观和内饰微调,动力和续航无大型迭代 [8] - 市场竞争激烈,万元级代步新能源车蜂拥而至,如长安Lumin、吉利熊猫、比亚迪海鸥等,且五菱自家推出缤果,秦PLUS价格下探 [9] 分组4:特斯拉情况 - 2013年进入中国市场,2020 - 2022年国内销量分别为14.7万、32.07万、43.98万辆,早期因技术、价格、文化心理等因素成功 [12] - 2022年后技术和外观领先优势被拉平,2023年1月降价使销量增37%至60.37万辆,2024年销量65.71万辆,同比增8.8%,增速放缓 [13] - 2025年对手难缠,FSD智能驾驶、流量影响力、车型更新速度落后,1 - 2月销量下滑,2月环比降51.74%,同比降49.16% [14] - 路透社报道正研发低成本版Model Y,预计成本降至少20%,2026年上市 [15] 分组5:比亚迪情况 - 2022 - 2024年车型销量前十榜单中,比亚迪分别占6席、7席、8席,且销量上升 [15] - 当家车型秦PLUS和宋PLUS年销40万以上,秦PLUS是10万级紧凑型轿车,含插混和纯电版,秦家族还包括秦L;宋为经济性SUV,主力为DM版,含宋L、宋PLUS、宋PRO [17][18] - 秦PLUS DM和宋PLUS DM 2021年上市后降价,秦/宋抢占市场先机,定位10万元轿车和15万元SUV细分赛道,掌握话语权 [19] - 竞争对手涌现,小鹏MONA M03逼近秦L销量,零跑B10预售订单多,小鹏G6降价,特斯拉将推低成本版Model Y [20][21] 分组6:其他车企情况 - 荣威Ei5因性价比与定位不足,2022年后未迭代;理想ONE享增程式先发红利;蔚来早期车型市场小、竞争大致战略调整;零跑T03早期有不错销量;欧拉黑猫等逐渐湮没 [23] - 2025年理想、鸿蒙智行、小米等新势力车企发力,全民智驾开启使淘汰赛更激烈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