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
icon
搜索文档
为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货币金融环境
搜狐财经· 2025-10-09 06:50
货币政策立场与实施 - 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均衡,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支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和金融市场稳定运行[3] - 货币政策处于观察期,暂未推出新的增量政策,但这不代表政策转向,后续将根据经济增长动能及物价走势适时加力[4] - 央行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证流动性充裕,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支持提振消费和扩大有效投资[4] 金融业国际竞争力与开放成果 - 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近470万亿元,居世界第一位,股票、债券市场规模居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规模连续20年居世界第一位[5] - 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股票、债券、存贷款超过10万亿元,境外机构熊猫债券发行规模超过1万亿元[6] - 金融服务业和金融市场高水平开放有序推进,优化了沪深港通、债券通、互换通等机制,便利更多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5] 人民币国际化进展 - 人民币已成为我国对外收支第一大结算货币、全球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和支付货币,在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位列第三[6] - 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订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人民币清算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6] - 基本建成多元化跨境支付系统,包括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及由银联、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构建的跨境零售支付体系[7] 外汇管理与跨境便利化 - 贸易外汇收支效率提升,“十四五”以来办理相关业务近4.6万亿美元,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提升,办理相关业务近3000亿美元[8] - 外汇展业改革试点银行已纳入超过2.3万家优质客户,累计办理业务5000多亿美元[8] - 外汇领域制度型开放稳步扩大,直接投资项下已实现基本可兑换,跨境证券投资形成了多元化的制度安排[7] 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成效 - 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大幅收敛,截至今年6月末,平台数量较2023年初下降超过60%,金融债务规模下降超过50%[9] - 金融支持房地产风险化解,优化首付比例和房贷利率政策,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每年可为超过5000万户家庭减少利息支出约3000亿元[10] - 高风险中小银行数量较峰值明显压降,债券违约率保持低位,市场运行总体平稳[10]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业务覆盖189个国家和地区
人民日报· 2025-09-30 05:59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业务发展 -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业务覆盖189个国家和地区[1] - 2024年上半年共处理业务402.95万笔,金额达90.19万亿元[1] 跨境支付服务便利化举措 - 中国人民银行指导支付清算协会和中国银联建设跨境二维码统一网关[1] - 统一网关解决“外包内用”多头连接问题,坚持公共性、包容性、普惠性原则[1] - 截至9月11日,统一网关办理业务198.1万笔,金额4.27亿元[1] 国际二维码支付合作 - 中国银联、网联清算公司推进与泰国、越南、印尼等国二维码网络互联[1] - 通过双向开放二维码受理网络推动跨境支付合作惠及中外民众[1]
我国银行业总资产位居世界第一
新华网· 2025-09-23 07:35
金融业总体发展成就 - 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上新台阶,金融机构、市场、产品体系更加健全,金融服务的质量、效率、普惠性大幅提升,金融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3] - 银行业总资产近470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股票、债券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规模连续20年位居世界第一 [4] - 银行业保险业总资产超500万亿元,5年来年均增长9%,全球最大信贷和第二大保险市场地位更加稳固 [7]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 银行业保险业通过信贷、债券、股权等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新增资金170万亿元 [5] - 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初步形成 [4] - 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绿色贷款年均增速超20% [4] - 科研技术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年均增长分别为27.2%、21.7%、10.1% [5] - 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万亿元,是"十三五"末的2.3倍,利率下降2个百分点 [5] 资本市场发展 - 新上市企业中九成以上是科技企业或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 [5] - 近5年交易所市场股债融资合计达到57.5万亿元,直接融资比重达31.6%,较"十三五"末提升2.8个百分点 [5] - A股市场总市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 [7] - 纵深推进科创板、创业板改革,设立并高质量推进北交所建设,持续深化新三板改革 [7] 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与数字金融 - 在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4] - 移动支付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多渠道、广覆盖、安全高效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基本建成 [4] - 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服务" [5] 保险业与资产管理 - 保险业累计赔付9万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61.7% [5] - 农业保险为8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商业养老、健康保险积累准备金11万亿元 [5] - 信托、理财、保险资管机构管理资产近100万亿元,规模较"十三五"末翻一番 [7] 金融对外开放与国际影响力 - 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股票、债券、存贷款超过10万亿元 [9] - 境外机构熊猫债券发行规模超过1万亿元 [9] - 人民币成为我国对外收支第一大结算货币、全球前三大贸易融资货币和支付货币,在SDR货币篮子中权重位列第三 [9] - 全球前50大银行有43家在华设立机构,40家最大的保险公司半数已进入中国 [9] - "十四五"时期新增核准13家外资控股证券基金期货机构来华展业兴业,外资持有A股市值3.4万亿元 [9] 外汇管理与国际收支 - 外汇储备稳定在3万亿美元以上,近两年在3.2万亿美元以上,发挥国家经济金融"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 [8] - 直接投资项下已实现基本可兑换,跨境证券投资形成多元制度安排,跨境债务融资实施全口径宏观审慎管理 [6] - 凭指令即可办理外汇业务的企业数较2020年末增长5倍以上,取消贸易外汇收支名录登记等行政许可,行政许可业务笔数下降超70% [6] 金融风险防控 - 有序处置金融领域一批突出风险点,有效防范化解外部风险冲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3][10] - 5年来处置不良资产较"十三五"时期增加超40%,主要监管指标处于"健康区间" [10] - 行业抵御风险的资本和拨备总规模超过50万亿元 [10]
我国银行业总资产位居世界第一(权威发布·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人民日报· 2025-09-23 06:21
金融业总体发展成就 - 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上新台阶,金融机构、市场、产品体系更加健全,金融服务质量、效率、普惠性大幅提升,重点领域金融风险有序化解,金融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2] - 银行业保险业总资产超500万亿元,5年来年均增长9%,全球最大信贷和第二大第二保险市场地位更加稳固[6] - 全球1000强银行中,143家中资银行上榜,前10位中占6席[6]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 银行业保险业通过信贷、债券、股权等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新增资金170万亿元[4] - 科研技术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年均增长分别达27.2%、21.7%、10.1%[4] - 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万亿元,是“十三五”末的2.3倍,利率下降2个百分点[4] - 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绿色贷款年均增速均超20%[3] - 保险业累计赔付9万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61.7%[4] 资本市场发展 - A股市场总市值于今年8月首次突破100万亿元[6] - 近5年交易所市场股债融资合计达到57.5万亿元,直接融资比重达31.6%,较“十三五”末提升2.8个百分点[4] - 新上市企业中九成以上是科技企业或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4] - 纵深推进科创板、创业板改革,设立并高质量推进北交所建设,持续深化新三板改革[6] 金融对外开放与国际影响力 - 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股票、债券、存贷款超过10万亿元[8][9] - 境外机构熊猫债券发行规模超过1万亿元[9] - 人民币成为我国对外收支第一大结算货币、全球前三大贸易融资货币和支付货币,在SDR货币篮子中权重位列第三[9] - 全球前50大银行有43家在华设立机构,40家最大的保险公司半数已进入中国[9] - “十四五”时期新增核准13家外资控股证券基金期货机构来华展业兴业,外资持有A股市值3.4万亿元,269家企业境外上市[9] 金融基础设施与创新 - 银行业总资产近470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股票、债券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规模连续20年位居世界第一[3] - 基本建成多元化跨境支付系统,包括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商业银行行内跨境系统,以及中国银联、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构建的跨境零售支付体系[9] - 交易所债券市场产品日趋丰富,公募REITs、科创债、资产证券化等创新品种加快发展,全市场期货期权品种达157个[6] - 信托、理财、保险资管机构管理资产近100万亿元,规模较“十三五”末翻一番[6] 外汇管理与国际收支 - “十四五”以来外汇储备稳定在3万亿美元以上,近两年在3.2万亿美元以上[7] - 直接投资项下已实现基本可兑换,跨境证券投资形成以机构投资者制度、互联互通机制等为主的制度安排[5] - 凭指令即可办理外汇业务的企业数较2020年末增长5倍以上,外汇局行政许可业务笔数下降超70%[5]
我国银行业总资产位居世界第一(权威发布·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人民日报· 2025-09-23 05:56
金融业总体发展成就 - 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上新台阶,金融机构、市场、产品体系更加健全,金融服务质量、效率、普惠性大幅提升,金融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1] - 银行业保险业总资产超500万亿元,5年来年均增长9%,全球最大信贷和第二大保险市场地位更加稳固 [5] - 全球1000强银行中143家中资银行上榜,前10位中占6席 [5]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 银行业保险业通过信贷、债券、股权等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新增资金170万亿元 [3] - 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绿色贷款年均增速超20% [2] - 科研技术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年均增长分别为27.2%、21.7%、10.1% [3] - 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万亿元,是"十三五"末的2.3倍,利率下降2个百分点 [3] - 保险业累计赔付9万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61.7% [3] 金融市场规模与结构 - 截至今年6月末,银行业总资产近470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 [2] - 股票、债券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 [2] - 今年8月A股市场总市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 [5] - 近5年交易所市场股债融资合计达到57.5万亿元,直接融资比重达31.6%,较"十三五"末提升2.8个百分点 [3] - 新上市企业中九成以上是科技企业或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 [3] 金融对外开放与国际影响力 - 截至7月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股票、债券、存贷款超过10万亿元,境外机构熊猫债券发行规模超过1万亿元 [7] - 外资持有A股市值3.4万亿元,269家企业境外上市 [7] - 全球前50大银行有43家在华设立机构,40家最大的保险公司半数已进入中国 [7] - 人民币已成为我国对外收支第一大结算货币、全球前三大贸易融资货币和支付货币 [7] - "十四五"时期新增核准13家外资控股证券基金期货机构来华展业兴业 [7] 金融基础设施与创新 - 多渠道、广覆盖、安全高效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基本建成,移动支付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 - 已基本建成多元化跨境支付系统,包括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商业银行行内跨境系统及跨境零售支付体系 [7] - 交易所债券市场产品日趋丰富,公募REITs、科创债、资产证券化等创新品种加快发展 [5] - 全市场期货期权品种达157个,覆盖国民经济主要产业领域 [5] 外汇管理与国际收支 - "十四五"以来外汇储备稳定在3万亿美元以上,近两年在3.2万亿美元以上 [6] - 凭指令即可办理外汇业务的企业数较2020年末增长5倍以上 [4] - 外汇局行政许可业务笔数下降超70% [4] - 直接投资项下已实现基本可兑换,跨境证券投资形成多元制度安排 [4]
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我国已经基本建成多元化跨境支付系统
北京商报· 2025-09-22 18:18
人民币国际化进展 - 人民币国际地位稳步上升 [1] - 人民银行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有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1] - 不断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制度安排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1] 跨境金融体系与支付服务 - 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 [1] - 已基本建成多元化跨境支付系统 [1] - 系统包括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商业银行行内跨境系统、中国银联、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构建的跨境零售支付体系 [1] - 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中的作用正在发展且未来潜力巨大 [1]
高盛闪辉:以扩大离岸市场探索人民币国际化道路
第一财经· 2025-09-18 11:24
人民币国际化现状与挑战 - 人民币在全球官方储备中份额仅2% 与中国占全球GDP 19%和全球贸易最大贡献国地位形成鲜明对比 [1] - 中国GDP全球占比从2000年6%升至19% 增加13个百分点 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3% 对140多个国家贸易规模超过美国 [1] - 人民币在国际金融活动和官方储备中使用占比仍处于低位 与经济和贸易地位不匹配 [1] 储备货币决定因素分析 - 储备货币选择关键因素包括惯性偏好 经济规模 金融市场深度 货币信用度和地缘政治考量 [3] - 储备货币调整缓慢 年调整幅度不足10% 历史显示美国经济超越英国数十年后英镑仍长期主导 [3] - 经济规模是继惯性后最重要因素 GDP份额提高对储备份额影响存在临界点现象 [4] - 公共债务与GDP之比加速变化会负面影响储备份额 美国高财政赤字和债务引发可持续性担忧 [4] 地缘政治对货币格局影响 - 2022年俄乌冲突后新兴市场央行资产多元化意愿增强 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机遇 [2] - 地缘政治因素日益影响储备配置 中国 巴西 土耳其等国明确降低美元依赖目标 [4] - 美国关税政策和俄乌冲突加剧地缘政治紧张 可能改变全球储备构成 [4] 货币主导地位更替历史经验 - 历史上货币主导更替罕见 150年来仅英镑让位美元一例 [5] - 货币主导地位建立需长时间 美国经济1870年代超英国 但美元到1950年代才确立主导 [6] - 挑战国与主导国政策行动影响货币兴衰 1913年美联储法案强化美元地位 一战加速英镑衰落 [6] - 重大经济衰退可能阻碍国际化 大萧条使美元暂回英镑 日本泡沫破裂后日元份额下降 [6] 人民币国际化特色路径 - 中国可能重点发展离岸市场(CNH)同时保持在岸市场(CNY)基本不变 [1][8] - 在岸市场规模比离岸市场大几个数量级 但国内投资者境外资产配置不足 [8] - 对外直接投资(FDI)将在人民币国际化中发挥更大作用 区别于其他货币以证券投资为主 [1][9] - 中国经常账户顺差可能持续 部分转化为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 [9] 人民币国际化推动措施 - 开发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支持交易结算清算 发展人民币计价大宗商品交易如原油期货 [9] - 人民币在全球贸易融资中份额稳步上升 与新兴经济体贸易纽带加强 [8] - 人民币国际化具有国家安全意义 可重塑全球货币秩序并保障金融体系安全 [9] 未来发展机遇与挑战 - 若中国持续经济发展 避免危机 扩大外资可参与人民币资产 储备份额有望显著突破2% [1][7] - 美元主导地位不意味份额不变 1990-2025年间美元储备份额在40%-60%之间波动 [7] - 面临挑战包括美元升值时人民币贬值压力 离岸与在岸点差扩大程度不确定 [10]
人民银行:二季度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处理业务212.12万笔
北京商报· 2025-08-19 22:16
支付体系运行情况 - 人民银行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 [1] -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处理业务212.12万笔 [1] - 处理金额达45.94万亿元 [1] 日均业务规模 - 日均处理业务3.21万笔 [1] - 日均处理金额6960.78亿元 [1]
始终没能收割中国,美联储死不降息,说白了就是在等中国先扛不住
搜狐财经· 2025-08-02 12:49
美联储货币政策与中国经济韧性 - 美联储维持高利率甚至加息的策略旨在制造美元流动性虹吸效应,迫使新兴市场资本外流,但中国经济的韧性令其策略失效 [3] - 中国拥有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央行及时启动市场稳定机制,国家队资金介入有效化解市场风险,避免恐慌性资本外逃 [3] - 中国金融战略从防御转向攻守兼备,减持美债超千亿美元并增持黄金,人民银行黄金储备跻身全球前列 [4] 中国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表现 - A股市场面对境外投资者集中抛售时,社保基金和国有投资机构迅速出手消化抛压,股指仅现技术性震荡 [4] - 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同比增长近五成,全球船舶制造市场近75%新订单由中国船厂获得,外贸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创新高 [8] -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在发展中国家市场广泛应用,美元在新兴市场主导地位受挑战 [6] 美国经济困境与对比 - 美国联邦债务2025年将突破36万亿美元,占GDP130%以上,年利息支出1.5万亿美元超国防预算 [3] - 高利率引发连锁反应:商业地产违约频发,甲级写字楼空置率创新高,区域性银行倒闭加剧 [8] - 日本央行被迫持续量化宽松,日元汇率跌至30年最低,欧洲央行启动降息周期缓解债务压力 [8] 全球货币格局与实体经济作用 - 新兴市场国家对美元依赖性下降,以实体经济为根基的经济体在利率波动中展现更强韧性 [9] - 中国减持美债和增持黄金是对美元不确定性的预判及经济自主性追求,实体经济成为应对风险的"压舱石" [8] - 中国工厂和港口保持高效运转,与美国经济困境形成鲜明对比 [9]
跨境支付概念股走强,信雅达、大智慧涨停,金融科技ETF(516860)冲击5连涨
新浪财经· 2025-07-09 13:36
市场表现 - 中证金融科技主题指数(930986)上涨0.38%,成分股大智慧(601519)上涨10.04%,信雅达(600571)上涨10.01%,金证股份(600446)上涨8.62%,京北方(002987)上涨8.50%,中亦科技(301208)上涨7.28% [3] - 金融科技ETF(516860)上涨0.21%,冲击5连涨,最新价报1.45元,近1周累计上涨3.67% [3] - 金融科技ETF盘中换手6.98%,成交7672.75万元,近1周日均成交1.75亿元 [3] 行业动态 - A股市场跨境支付、多元金融、数字货币概念股震荡走高,央行修订《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业务规则》并公开征求意见,市场预期稳定币在跨境支付及清结算领域的应用可能加速落地 [3] - AI Agent有望成为应用新范式,新一代AI技术带来产品能力及交互方式的全面变革,金融科技作为AI技术应用的重要场景,或将迎来用户体验和服务模式的深度重构 [4] 资金流动 - 金融科技ETF最新规模达11.01亿元,创近1年新高 [4] - 金融科技ETF最新资金净流出1286.81万元,近5个交易日内有3日资金净流入,合计"吸金"1.61亿元,日均净流入达3228.23万元 [4] - 杠杆资金持续布局,金融科技ETF最新融资买入额达1494.73万元,最新融资余额达9088.08万元 [4] 业绩表现 - 金融科技ETF近1年净值上涨130.77%,指数股票型基金排名2/2901,居于前0.07% [5] - 金融科技ETF自成立以来最高单月回报为55.92%,最长连涨月数为3个月,最长连涨涨幅为113.16%,上涨月份平均收益率为10.60%,年盈利百分比为66.67%,历史持有3年盈利概率为97.35% [5] - 金融科技ETF成立以来超越基准年化收益为0.51%,近1年夏普比率为1.65 [5] - 金融科技ETF今年以来相对基准回撤0.44%,回撤后修复天数为79天,在可比基金中回撤后修复最快 [5] 产品信息 - 金融科技ETF管理费率为0.50%,托管费率为0.10%,费率在可比基金中最低 [5] - 金融科技ETF近1年跟踪误差为0.045%,在可比基金中跟踪精度最高 [5] - 中证金融科技主题指数选取产品与服务涉及金融科技相关领域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51.2%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