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传统燃油车
icon
搜索文档
为什么税收增速跟不上GDP增速?
搜狐财经· 2025-07-04 22:03
税收收入与GDP增速背离 - 2025年前五月全国税收收入79156亿元,下降1.6%,降幅比1—4月收窄0.5个百分点 [2] - 2024年税收增速与GDP的剪刀差扩大到-8.4%,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拉大至-8.9% [2] - 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长,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关税、企业所得税同比下降 [2] - GDP是核算数据,为不变价,而税收收入是汇总数,体现为现价,在通货紧缩语境下二者增长口径产生非同步状态 [3] - 现行税制多体现为生产型流转税制,与市场主体活跃度息息相关 [3] PPI对税收的影响 - 2025年一季度GDP实际增速为5.4%,但名义增速仅为4.6%,部分原因是PPI持续负增长 [4] - 5月PPI环比下降0.4%,同比下降3.3%,降幅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 [6] - PPI持续负增长压缩企业利润,影响企业所得税 [6] - 增值税等流转税以商品流转的增值额计税,若产品售价下降,即使销量稳定也会直接影响税收收入 [6] - 国际输入性因素和国内部分能源、原材料价格阶段性下行是PPI环比下降的主要原因 [6] 企业所得税下滑原因 - 1—5月企业所得税为21826亿元,同比下降2.5% [7] - 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3.3%,直接影响企业所得税税基 [7] - PPI挤压企业利润,2024年PPI同比下降2.7%,企业产品售价下跌但成本相对刚性 [7] - 消费和投资增速放缓限制企业营收增长,如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5.2% [8] -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小微企业减免政策等税收优惠减少应税利润 [8] 产业分化对税收的影响 - 税收高度集中在制造、批零、金融、房地产、采矿等行业,但这些领域正经历调整 [10] - 新能源汽车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加速,但新能源车企多数未盈利,企业所得税贡献有限 [10] - 传统高利润行业如房地产、煤炭、钢铁等利润大幅减少,新兴产业尚未完全接棒 [10] - 低税负行业如农林牧渔、教育对税收贡献较小,难以弥补缺口 [10] - 工业品降价但原材料和人工成本难降低,挤压产业利润率,周期性行业利润波动明显 [10] 个人所得税增长原因 - 2025年1—5月个人所得税收入6572亿元,同比增长8.2% [12] - 经济回暖居民收入增加,2025年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4.9% [12] - 大数据技术应用提升征管能力,金融市场交易活跃带动居民股息红利所得增长 [12] - 服务业特别是接触型服务业快速反弹,相关从业者收入回升 [12] - 金融、IT、科研等行业薪资水平受经济波动影响小,成为个税主力贡献群体 [12] - 灵活就业与新兴职业如直播、网红等通过劳务报酬申报个税增长显著 [13] - 股权转让、投资收益等财产性收入回暖,如2024年股权转让个税收入增长22% [13]
美国“反电复油”?传统车企通用、福特股价“踩油门”
第一财经· 2025-07-04 17:56
法案通过及影响 - "大而美"法案获美国众议院通过 将于7月4日由总统签署生效 法案将提前终止美国电动汽车税收抵免政策(新电动车7500美元/二手4000美元抵免于9月30日结束)[1] - 税收抵免取消或致特斯拉面临12亿美元利润损失风险 摩根大通分析师指出该政策直接影响公司销量与利润[1] - 法案通过降低EPA和CAFE标准 变相扶持传统燃油车产业 与2024年3月推出的严格尾气排放限制政策形成对立[2][3] 特斯拉市场表现 - 特斯拉Q2全球交付量38.41万辆 同比下滑13.5% 连续两个季度出现同比下滑 Q1交付量33.67万辆创2022Q4以来最低纪录[2] - 美国市场份额持续萎缩 从2023年55%降至2024年49% 2025Q1进一步下滑至44%[2] 行业格局变化 - 传统车企股价受益 通用汽车与福特汽车股价在法案通过后分别累计上涨7.5%和8.8%[3] - 丰田推迟美国电动SUV生产计划至2028年 优先扩大燃油/混动SUV产能 反映政策不确定性对电动车投资的影响[4] - 美国新能源车渗透率2024年达20%(含混动) Cox Automotive预测2025年新能源车占比将升至25% 但政策转向或延缓增长[4] 政策目标冲突 - 特朗普政府政策倾向传统能源 公开反对新能源汽车并称其为"绿色骗局" 与2032年电动车占比56%的原有规划存在矛盾[3][4] - 2024年排放新规要求2026年车辆平均排放减半 但新法案通过降低标准形成政策反复[3]
美国“反电复油”?传统车企通用、福特股价“踩油门”
第一财经· 2025-07-04 13:24
政策变动 - "大而美"法案将提前终止美国电动汽车税收抵免 新电动汽车7500美元和二手电动汽车4000美元的税收抵免将于2024年9月30日结束 [1] - 法案通过降低EPA和CAFE标准 逆势扶持传统燃油车产业发展 [2] - 特朗普政府政策变动带来不确定性 特朗普曾公开反对新能源汽车 称其为"绿色骗局" 强调提升传统化石能源产能 [3] 特斯拉影响 - 特斯拉受税收抵免取消打击最重 摩根大通分析师预计将带来12亿美元利润损失风险 [1] - 特斯拉2024年二季度全球交付量38.41万辆 同比下降13.5% 连续两个季度同比下滑 [2] - 特斯拉在美国电动汽车市场份额从2023年55%降至2024年约49% 2024年一季度进一步降至44% [2] 行业趋势 - 巴克莱银行分析师认为法案确认了美国电动汽车普及速度将放缓的趋势 [3] - 2024年美国新能源汽车(含混动)销量首次占新车和卡车总销量20% Cox Automotive预计2025年每四辆售出新车中有一辆是新能源车型 [3] - 丰田因电动汽车需求疲软和税收政策不确定性 推迟美国新型电动SUV生产计划至2028年 优先增加汽油和混合动力SUV产能 [4] 传统车企表现 - 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美股股价自2024年7月1日以来分别累计上涨7.5%和8.8% [3] - 2024年3月美国曾推出严格汽车尾气排放限制 要求到2032年电动车销量占比56% 插电混动车13% 传统燃油车29% [3]
汽车行业“油电更替”提速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逼近55%
中国经营报· 2025-06-13 23:03
"从目前来看,今年到店看车的顾客比去年总体要多一些,实际成交率也明显提升。"近日,一家汽车4S 店的负责人陈军(化名)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随着汽车以旧换新、报废政策的延续以及厂家推新 加快,汽车终端市场呈现出"淡季不淡"的行情。 从业人士的微观感受与宏观数据之间并未存在明显的"温差"。6月1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 称"中汽协")披露的数据显示,2025年5月,我国汽车产销延续年初以来的回暖态势,分别完成264.9万 辆和268.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1.2%。2025年1—5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82.6万辆和 1274.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7%和10.9%。同期国内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1.7%至1025.8万辆,出口同比 增长7.9%至249万辆,内需和出口均呈现出增长态势。 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表示,今年以来,"两新"政策加力扩围,持续显效,叠加车企新品投放、多地车 展促销等利好因素,助力汽车市场消费活力加速释放。2025年5月我国汽车市场延续良好态势,产销较 去年同期实现10%以上的增长,且内需和出口均有较好的表现。 新能源汽车抢夺市场蛋糕 如果用一个关键节点划分新能源 ...
约惠槐荫·第三届惠民车展明日开幕,这份逛展指南请查收
齐鲁晚报· 2025-06-13 15:57
车展概况 - 第三届惠民车展将于2025年6月14日至15日在山东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旨在为消费者提供政策红利 车企让利与科技体验交织的购车盛宴 [1] - 车展主题为"约惠槐荫" 延续前两届优惠力度 目标推动槐荫区汽车产业集聚带建设 打造"要买车 到槐荫"区域品牌 [2] 补贴政策 - 槐荫区提供500万元专项消费券补贴 分1000元(10-20万元车型)和2000元(20万元以上车型)两档 活动时间为2025年6月1日至30日 [4] - 补贴可与济南市以旧换新补贴 山东省报废换新补贴叠加 形成三重政策红利效应 [4] - 消费券申领需提交身份证 购车发票 行驶证等6项材料 审核通过后按提交顺序发放 [5][6] 参展阵容 - 车展覆盖豪华 合资 自主全品牌矩阵 包括玛莎拉蒂 宝马 比亚迪等50余个品牌参展 [8][10] - 车企推出限时特惠 一口价专享车型 购车抽奖等多重促销 叠加政府补贴形成价格优势 [10] 科技体验 - 设置汽车产业智能体验区 采用全息影像技术展示车展代言人IP 提供购车用车全场景交互服务 [12] - 引入宇树机器人 四足机械狗等科技装置 增强观展趣味性 延续往届元宇宙 数字人等创新形式 [11][14] 行业影响 - 车展成为济南市场年度重要销售节点 车企视其为关键促销平台 [10] - 通过政策与科技双轮驱动 持续强化槐荫区汽车消费区域品牌影响力 [2][12]
汽车产销量新高的隐忧与机遇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30 09:39
汽车产销数据 - 2024年1~4月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1017.5万辆和1006万辆,同比增长12.9%和10.8%,首次突破前4个月千万辆大关 [2] - 同期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442.9万辆和430万辆,同比增长48.3%和46.2%,占新车总销量的42.7% [2] - 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市场份额达68.7%,同比提升8.1个百分点 [2] 政策驱动因素 - 汽车以旧换新政策显著拉动消费,深圳"五一"期间以旧换新购车开票金额同比增长34%,售出新车1.2万辆 [3] - 截至5月11日,2025年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达322.5万份,累计申请量超1000万份 [3] - 政策组合(国家补贴+地方补贴+4S店补贴)最高可达3万元,叠加购置税减免形成强力刺激 [3] 市场结构变化 - 4月传统燃油车销量104.8万辆,环比下降21.2%,同比下降6.4%;1~4月累计销量446.4万辆,同比下降5.7% [4] - 新能源中大型车占比优势明显,25万元以上燃油车市场份额大幅下降 [4] - 20~40岁消费群体更关注车辆科技感和智能化,加速燃油车用户流失 [4] 行业竞争态势 - 2024年前三季度汽车行业利润率降至4.6%,低于工业平均水平6.1% [5] - 单车利润从2017年2.3万元降至2024年1.6万元 [5] - 产品同质化严重导致"方盒子"SUV扎堆、"大六座"跟风现象 [6] 渠道与库存压力 - 4月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62.1%,超警戒线12个百分点 [6] - 全国乘用车行业库存350万辆,环比增加15万辆,同比增加12万辆 [6] - 库存支撑销售天数达57天 [6] 基础设施瓶颈 - 县域充电桩覆盖率不足20%,制约新能源车市场渗透 [7] - 三四线城市快充桩不足导致充电难问题突出 [7] 海外市场挑战 - 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最高50%关税(基础关税10%+反补贴税17%~35.3%) [8] -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排除中国动力电池组件补贴 [9] - 欧盟碳边境税预计增加单车成本3000~5000元 [10] 合规与知识产权 - 欧盟《新电池法》要求2027年钴锂回收率达90% [9] - 中国车企PCT专利中仅47%有效,近50%未进入目标国 [11] - 智能网联汽车面临欧盟GDPR数据本地化存储要求 [10] 行业转型举措 - 吉利汽车通过极氪品牌整合实现"一个吉利"战略协同 [12] - 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聚焦技术研发和用户体验 [13] - 企业加速布局固态电池、车路协同等前沿技术 [4]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汽车企业高质量竞争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7 01:18
市场并不认为比亚迪的负债存在风险。因为比亚迪处于市场高增长阶段,需要进行大规模产能投资。 2020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仅为40万辆,去年全球销量达到427万辆,市场需求快速增长需要不断 扩大产能投资。2024年,比亚迪单车利润1万元左右,同期多数新势力处于持续亏损状态。因此,比亚 迪的低价策略并非是以亏损为代价来扩大市场规模。 从我国产业角度看,目前汽车产业处于巨变前夕。近些年来,我国汽车市场呈现两个特征:一是总量上 市场增速正在放缓,逐步进入存量市场;二是结构上,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扩大,从2021年的15%迅 速增长至2024年的接近48%。据中国汽研(601965)测算,2025年汽车产销规模预计达到3200万辆,其 中新能源汽车将超过1600万辆,渗透率达到50%,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增速或将开始放缓。 这两个特征使得我国汽车产业面临一些挑战。传统燃油车市场不断收缩,企业产能出现一定过剩,进而 可能导致库存增加;新能源汽车整体渗透率放缓,伴随着市场高增长而产生的产能扩张,可能也会面临 一定过剩问题。如果考虑到市场增速放缓以及今年底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退出,未来可能将面临更大的 库存与价格压力。 ...
汽车十强省份突围赛
虎嗅APP· 2025-05-12 21:22
以下文章来源于读城记工作室 ,作者阿力米热 读城记工作室 . 给我三分钟,带你看看这座城。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230006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读城记工作室 (ID:DUCHENGJIPLUS) ,作者:阿力米热,题图来自:AI生成 汽车,不但迅速更迭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成为经济发展主线之一。 今年一季度,汽车大省排序有所变化。数据显示,安徽、广东、山东、重庆、江苏、陕西、北京、浙江、 上海、湖南成为汽车产量十强省份。 与以往不同的是,在各省份汽车产量排名中,安徽反超广东,以76.17万辆居全国第一。 除安徽之外,湖南汽车产业的表现十分亮眼。今年一季度,湖南汽车产量达到36.84万辆,首次冲进了全国 前十。 细分来看,汽车产量排名前十的省份,不仅在传统燃油车领域表现强劲,其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样占据领先 地位。此外,这些省份的GDP总量均位列全国前二十,显示出汽车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紧密关联。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中国汽车产业营收规模已第二年突破10万亿元,成功超过房地产市场的新房销售 营收9.67万亿元。 在这样的变革之中,汽车产业的兴衰,正影响着相关省份GDP的涨落。 一、皖湘突飞猛 ...
双环传动(002472) - 002472双环传动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506
2025-05-06 22:28
会议基本信息 - 会议形式为电话会议,于2025年4月29日线上举行,参与机构及个人投资者166人 [2] - 上市公司接待人员包括董事长吴长鸿、总经理MIN ZHANG、财务总监王佩群、董事会秘书陈海霞 [3] 公司业务经营情况 新能源汽车齿轮业务 - 2024年度营收33.70亿元,占总营收38.38%,同比增长51.21%;2025年一季度营收增速好于下游销量增速,占比进一步提升 [3] 传统燃油车齿轮业务 - 2024年度营收19.54亿元,同比下降1.99%;2025年一季度整体平稳,同比下降约5% [3] 智能执行机构业务 - 2024年度营收同比增速超69%,2025年一季度保持相似增速 [3] 商用车齿轮业务 - 2024年度营收同比下降18.01%;2025年一季度在底部逐步恢复,营收好于2024年三、四季度,但同比仍下降 [3] 工程机械齿轮业务 - 2024年各季度和2025年一季度较平稳,2025年一季度营收好于2024年三、四季度 [3] 工业齿轮箱业务 - 尚处于起步阶段,战略聚焦国产化,2024年营收规模小,预计2025年营收增长 [6] 问答环节要点 产能与渗透率 - 同轴减速器齿轮产能主要在国内,预测其渗透率会提升,但从展品到市场化需市场验证,未来程度取决于用户体验和与其他技术路径比较 [3] 毛利率相关 - 智能执行机构产品毛利率有向好空间,因扫地机执行机构业务拓展好、单机价值量提升及内部降本增效 [4] - 匈牙利工厂毛利率目标向国内工厂看齐,但受市场和供应链因素制约,初期可能低毛利策略抢占市场,将多措施提升毛利率 [9] 工厂建设与业务规划 - 匈牙利工厂厂房竣工,设备进场调试,预计2025年下半年实现营收贡献 [5] - 新能源商用车齿轮业务布局重点在新能源重卡领域,已获标杆客户订单,将打造标杆案例提升影响力和占有率 [7] 市场需求与竞争优势 - 新能源汽车齿轮海外市场需求与外贸环境相关,公司在产品质量和成本控制有竞争力,匈牙利工厂增强国际综合竞争力 [8] 业务展望 - 未来两到三年,新能源汽车齿轮业务受益于国内市场升级、同轴减速器发展和海外拓展;智能执行机构板块稳步增长;其他业务板块整体偏稳 [10] 单车价值量与毛利率 - 单车价值量因产品结构升级、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革新、汽车智能化拓展而增长;毛利率通过降本增效和技术领先维持竞争力 [11][13] 竞争格局 - 制造业竞争激烈,公司围绕五大核心维度提升竞争力,欢迎适度竞争;智能执行机构行业国内同行规模不大 [13][14] 扫地机行业优势 - 凭借经验沉淀和定制化服务能力领先,孙公司三多乐能快速提供解决方案和高效服务 [15]
【周度分析】车市扫描(2025年4月21日-4月27日)
乘联分会· 2025-04-30 18:21
车市整体表现 - 4月1-27日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1391万辆,同比增10%,环比降10%,年初累计零售6518万辆同比增7% [1][3] - 同期厂商批发1569万辆,同比增10%,环比降16%,年初累计批发7847万辆同比增11% [1][3] - 新能源零售728万辆同比增24%,渗透率523%,批发846万辆同比增25%,渗透率539% [1] 周度零售与批发动态 - 第一周日均零售35万辆同比增2%环比降14%,批发35万辆同比增11%环比降21% [3][5] - 第二周日均零售44万辆同比增13%环比降14%,批发52万辆同比增22%环比降10% [3][5] - 第三周日均零售55万辆同比增17%环比降3%,批发59万辆同比增9%环比降9% [3][5] - 第四周日均零售71万辆同比增7%环比降11%,批发83万辆同比增5%环比降22% [3][5] 新能源与政策影响 - 新能源市场受置换补贴和金融方案推动,但智驾推广效果有限 [3] - 合资车企调整产品渠道后业绩改善,2025年有探底反弹趋势 [5] - 以旧换新政策带动行业效益,但3月汽车行业利润同比下降28% [5] 行业财务数据 - 1-3月汽车行业收入24022亿元同比增8%,成本21119亿元增9%,利润947亿元降6%,利润率39% [5] - 3月单月利润率35%低于下游工业平均水平56% [5] 全球市场格局 - 中国占全球汽车份额33%,1-3月销量2264万辆同比增5% [5] - 比亚迪、吉利等自主品牌全球排名提升至第6和第9位 [6] - 俄罗斯市场1-3月销量283万辆降28%,中国品牌份额55% [6] 俄罗斯市场专项 - 2025年1-3月中国出口俄罗斯降39%,但当地销量达157万辆实现库存消化 [6] - 报废税和贷款利率上升导致车价涨10-15%,抑制消费需求 [6] - 国际品牌回归传闻引发观望情绪,库存积压80万辆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