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权益产品
icon
搜索文档
国泰海通 · 晨报0728|策略、宏观、海外策略、保险
策略:2025中国股市上升的关键动力:无风险利率下行 - 中国股市估值逻辑转变,主要矛盾从经济周期波动转为贴现率下行,A/H股整体估值中枢上修 [2] - 无风险利率下降通道已打开,投资人应战略看多中国 [2] - 日本和美国经验显示,当长期国债利率跌破2%,投资人从固定收益转向股票和权益产品 [3] - 中国股市大行情均伴随无风险利率下行,2014-2015年和2019-2021年行情均如此,2024年末长债利率破2%将推动新一轮增量资本入市 [4] - 无风险利率下降对A/H股估值提升是广谱性的,蓝筹股估值中枢提升,成长股估值空间打开 [5] 宏观:美日协议提振市场信心,欧央行按兵不动 - 全球股市普遍上涨,日经225上涨4.1%,恒生指数上涨2.3%,上证综指上涨1.7% [9] - 大宗商品涨跌互现,COMEX铜上涨4.0%,南华商品指数上涨2.7%,IPE布油期货下跌1.2% [9] - 10年期美债收益率回落4BP至4.40%,美元指数下降0.8% [9] - 美国房地产需求疲弱,6月新房与成屋销量均低于预期 [9] - 7月欧元区制造业与服务业PMI持续回升,消费者信心指数小幅回升 [10] - 美国对日本、印尼、菲律宾进口商品分别征收15%、19%、19%关税 [10] 海外策略:公募在如何布局港股 - 25Q2主动偏股公募继续加仓港股,重仓股中港股持股市值占比升至20% [13] - 25Q2主动偏股公募在港股增配医药/轻工等成长资产和非银/银行等红利资产,减仓商贸零售、传媒与汽车 [13] - 25Q2被动指数基金流入港股约280亿元,主要流入生物制药、软件服务及零售等板块 [13] - 预计全年公募南下总规模达3000-4500亿元,主动公募增量约2000-3000亿元,被动增量或达1000-1500亿元 [14] - 港股下半年或继续占优,南向流入动能修复,AI产业变革加速中港股科技或成中期主线 [15] 保险:人身险预定利率触发下调机制 - 保险行业协会公布7月人身险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 [18] - 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运行于1.6%-1.9%,保险公司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资负匹配压力大 [19] - 预定利率研究值连续两个季度低于在售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超过25bp,触发下调机制 [20] - 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将调整新产品传统险/分红险/万能险预定利率最高值为2.0%/1.75%/1.0% [20] - 预定利率调整利好缓解利差损风险,浮动收益型产品是未来转型方向 [20] 今日报告精粹 - 策略聚焦新兴科技产业新一轮行情 [24] - 煤炭价格加速回暖,反内卷政策再升温 [24] - GPT-5预计8月发布,AI产品加速落地 [24]
国泰海通 · 晨报0725|策略、核电
中国股市上升的关键动力:无风险利率下行 - 中国股市估值逻辑转变:主要矛盾从经济周期波动转为贴现率下行,尤其是无风险利率下行,A/H股整体估值中枢上修 [2] - 无风险利率下降通道已打开:过去三年高机会成本阻碍入市意愿,2025年利率下行将提升A/H股估值,战略看多中国 [2] - 国际经验印证:日本(90年代末)和美国(2011年)均出现利率跌破2%后债券规模缩减、权益资产规模扩张的现象 [3] - 中国历史规律:2014-2015年(信托打破刚兑)、2019-2021年(理财打破刚兑)两次无风险利率下降均伴随股市估值提升和增量资本入市 [4] - 当前第三次机会:2024年末长债利率破2%,叠加美元资产转弱,居民/固收+/外资等增量资本将通过ETF等工具入市 [4] - 转型牛趋势:无风险利率下行对A/H股估值提升具广谱性,蓝筹股估值中枢提升,成长股空间打开 [5] 核电设备行业动态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成立:中核集团二级子公司,注册资本150亿元,聚焦核聚变工程化/商业化,布局设计/技术验证/数字化研发 [8][9] - 股东结构多元化:中核集团(50.35%)、中国核电(6.65%)、昆仑资本(20%)等共同增资114.92亿元 [9] - 行业格局形成:中国聚变公司与聚变新能(注册资本145亿元)为双主力,商业化公司(能量奇点、星环聚能等)百花齐放 [9] - 产业化加速:央企资金(昆仑资本/中核电力)和社会资本共同推动核聚变领域布局,行业进入黄金发展期 [9]
6500亿公募巨头老帅离场,继任者如何破解“跛脚”困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9 14:42
公司高管变动 - 中银基金董事长章砚因工作安排离任 不再转任公司其他岗位 由执行总裁张家文代行董事长职责 [1] - 章砚是中银基金任职时间最长的董事长 执掌近8年 2017年8月30日至2025年6月16日在任 [1][3] - 章砚下一站或将回归中国银行 就任上海人民币交易业务总部常务副总裁 [1][3] 公司基本情况 - 中银基金前身为2004年成立的中银国际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2008年更名为中银基金 现由中国银行直接控股 [1] - 截至2024年末 公司资产总额64.82亿元 净资产55亿元 2024年净利润7.9亿元 同比增长12.54% [3] 资产管理规模 - 截至2025年6月17日 中银基金总规模6510亿元 全市场排名第18位 货币基金规模3300亿元 [1] - 截至2024年末 公司资产管理规模7030.29亿元 其中公募基金6187.97亿元 非货币公募3164.28亿元 [3] - 章砚任期内公司管理规模从2017年三季度末的3264.29亿元增长至2025年一季度末的6500亿元 [3][4] 产品结构分析 - 固收类产品规模从2017年三季度末2881.15亿元增至2025年一季度末6200.71亿元 增幅超一倍 [4] - 主动权益类产品规模从375.87亿元缩减至264.92亿元 缩水近30% [4] - 截至2025年6月18日 固收类产品占比超95% 权益类产品仅占4% [5] 行业对比 - 在银行系公募规模前五中 中银基金固收占比95% 权益占比4% 结构失衡问题最突出 [6] - 建信基金固收占比94% 权益占比5% 招商基金固收占比79% 权益占比19% [6] 运营挑战 - 公司主动权益类产品75只 其中24只规模不足5000万元 占比1/3 [7] - 45位基金经理中1/3任职年限不足3年 近三年16位基金经理离职 [7] - 2025年以来已发行6只主动权益基金 但面临"迷你基金"清盘压力 [7] 行业动态 - 2025年以来已有13家公募基金发生董事长变更 包括易方达、景顺长城等 [9]
基金公司自购旗下权益产品原因分析
快讯· 2025-05-19 07:03
基金公司自购行为分析 - 多家公募基金如建信基金、方正富邦基金近期宣布自购旗下权益产品 [1] - A股市场近期表现震荡,基金公司自购行为可能与此相关 [1] 基金公司自购原因 - 首发基金时自购以展示与投资者利益共存、风险共担,助力基金发行,大部分自购后持有不动 [1] - 基金面临清盘可能时,基金公司出资保住存续,此时基金规模通常较小 [1] - 逆市抄底,基金公司从择时角度判断当前为较好入场时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