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汽车消费贷款
icon
搜索文档
旺季“抢单”进行时!银行密集推购车金融方案,最低0息起
北京商报· 2025-11-20 22:24
银行汽车消费金融业务营销动态 - 多家银行在岁末购车旺季密集营销汽车消费贷款方案,推出0利率、贴息补贴、灵活担保等举措[1][3] - 邮储银行针对特定车型推出专属优惠,提供至高4500元金融补贴,车贷年化利率参考区间为0–6%(单利)[3] - 平安银行推出年末购车最低0息起活动,支持线上申请,贷款额度1万元起至高100万元,贴息后新车贷款年化利率0–10%(单利)[3] - 中原银行上线“购车宝典”,其车e贷产品最高额度300万元,年利率4.37%起(单利)[3] 银行汽车消费贷款业务增长趋势 - 平安银行截至9月末汽车消费金融贷款余额300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2%[4] - 平安银行1–9月个人新能源汽车贷款新发放516.73亿元,同比增长23.1%[4] - 浦发银行截至9月末零售信贷绿色新能源汽车贷款(不含信用卡)余额为166.9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76.12亿元,增长83.81%[4] - 浦发银行新能源汽车贷款余额占汽车贷款余额比达49.1%[5] - 上海银行截至9月末汽车消费贷款余额503.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95%,其中新能源汽车消费贷款余额211.7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3.08%[5] 银行提前还款政策调整 - 广发银行调整个人汽车贷款提前还款违约金收取标准,取消了“第6期还款日前不得申请提前全部还款”的限制[6][7] - 调整后,借款人从第1期还款日起即可申请提前全部还款,第1期至第12期还款日期间申请的违约金比例为全部剩余本金的8%[6][7] - 此次调整旨在平衡风险收益与客户体验,通过还款灵活性增强产品吸引力和客户黏性[7] 行业监管与业务模式转型 - 监管部门集中叫停汽车消费金融领域的“高息高返”模式,要求金融机构推进业务整改并停止对突破行业自律水平的新增商户准入[8] - 银行汽车消费金融业务正加速从粗放式扩张向以场景化、数字化和个性化服务为核心的精细化运营模式转型[1][9] - 未来业务发展需深化与车企、经销商的生态协同,构建购车、用车、养车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生态[9] - 银行需借助大数据、AI风控模型实现精准授信,并探索运用区块链技术追踪贷款用途,以提升效率与风控水平[9]
我国社会融资成本持续下降
人民日报· 2025-11-14 06:10
融资成本水平 - 10月份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 [1] - 10月份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8个基点 [1] - 贷款利率保持在低位水平 [1] 政策工具与效果 - 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结构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带动存贷款利率下行 [1] - 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为经济回升向好和金融市场稳定运行创造适宜环境 [1] - 明示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工作推广使企业融资成本更加阳光透明 [1] 企业融资案例 - 山东烟台某物流公司申请500万元贷款,评估费、抵押登记费、保险费等共计1420元均由银行承担 [1] - 该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较之前询价结果低0.4个百分点 [1] - 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1] 个人消费信贷 - 消费贷贴息等政策落地见效,个人利息负担进一步减轻 [2] - 东部某市市民通过某大型银行手机银行申请15万元汽车消费贷款,系统自动匹配贴息政策,贷款首年最多可节省利息1500元 [2] - 政策支持增强消费能力、培育消费需求 [2] 市场分析观点 - 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低位下行,说明货币条件比较宽松、资金供给比较充裕 [2] - 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得到了充分满足 [2]
3.1%!贷款利率保持在低位水平
金融时报· 2025-11-13 17:31
贷款利率水平 - 2024年10月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1%,较上年同期下降约40个基点 [1] - 2024年10月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1%,较上年同期下降约8个基点 [1] - 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呈现低位下行态势,反映货币条件宽松、资金供给充裕 [1] 融资成本透明化试点 - 2024年9月启动明示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试点,要求银行逐项列明贷款所有成本并按统一方法折算成年化利率 [2] - 试点措施有助于企业清晰了解真实融资成本,例如某企业通过“贷款明白纸”发现中介贷款综合成本高达8.2%,而非其宣称的5% [2] - 建设银行客户经理依据清单为小企业主推荐经营贷款,利率降至2.95%并由银行承担相关费用,节省超过2万元 [2] 试点成效与案例 - 工商银行客户经理通过清单发现企业3万元“过桥费”压力,最终为企业办理“无还本续贷”并减免抵押费、评估费,使公司财务费用同比下降38% [3] - 试点推广使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融资获得感持续增强 [3] - 消费贷贴息政策落地减轻个人利息负担,例如某市民申请15万元汽车消费贷款,首年最多可节省1500元利息 [3] 政策影响与效果 -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带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持续下降,为经营主体纾困解难、注入信心 [1] - 融资成本下降让企业有更多资金投入生产研发,并有助于激活消费潜力、畅通经济循环 [1] - 货币条件宽松表明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1]
上海银行:前三季度营收利润稳健“双增”
新华财经· 2025-10-31 09:21
核心财务表现 - 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11.40亿元,同比增长4.04% [1] - 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80.75亿元,同比增长2.77% [1] - 截至9月末不良贷款率为1.18%,与上年末持平 [1] - 截至9月末拨备覆盖率为254.92%,整体拨备水平充足 [1] 股东持股变动 - 第一大股东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在2025年9月末持股20.92亿股,较2025年6月末增加697万股 [1] 对公业务发展 - 2025年1至9月科技贷款投放金额1662.92亿元,同比增长33.83% [1] - 2025年1至9月普惠贷款投放金额1393.16亿元,同比增长2.93% [1] - 2025年1至9月制造业贷款投放金额865.07亿元,同比增长8.89% [1] 零售业务与客户资产 - 截至2025年9月末零售客户2150.33万户,管理零售客户综合资产(AUM)超过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50% [2] - 截至2025年9月末养老金客户159.54万户,管理养老金客户综合资产(AUM)较上年末增长6.21% [2] 消费金融业务 - 2025年1至9月汽车消费贷款投放同比增长40.16% [2] - 截至2025年9月末汽车消费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6.95%,其中新能源汽车消费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63.08% [2] - 2025年1至9月住房按揭贷款投放金额同比增长5.47%,其中上海地区投放金额同比增长6.65% [2] - 截至2025年9月末住房按揭贷款余额1621.1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7%,其中上海地区余额802.0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47% [2]
上海银行下半年信贷重点:科技贷增100亿,普惠贷增80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2 14:33
核心观点 - 上海银行下半年将重点围绕四大方向发力 预计普惠金融贷款增长80亿元以上 科技金融贷款增长100亿元以上[1] - 公司净息差趋势稳中向好 同比变化幅度好于市场平均9bps 通过优化资产结构和负债成本有效对冲资产收益率下降[3] - 信贷投放聚焦服务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 推动科创、绿色、普惠等重点领域及重点区域占比实现双提升[3][4] 净息差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净息差同比微降4bps 降幅较上年度缩小13bps[3] - 资产端持续优化大类资产结构 提高生息资产占比 加快一般贷款投放[3] - 负债端动态调整存款定价策略 加快低成本存款拓展 推动中长期存款向短期限转化 带动存款付息率和付息负债成本显著改善[3] 信贷投放策略 - 科技金融重点锚定早小硬科技企业 聚焦PE/VC、高质量孵化器、高校院所等多维度渠道[4] - 普惠金融借助小微融资协调机制和普惠客户团队 深化小微企业服务 拓展车金融与供应链金融[4] - 绿色金融聚焦深绿、产业绿、制造绿等优质客户 加快新客户拓展与碳金融产品创新[4] 区域发展重点 - 上海地区紧扣五个中心、五个新城、临港新片区及城市更新等战略[4] - 长三角一体化金融服务 京津冀地区围绕央国企司库改革[4] - 粤港澳地区深耕新一代信息技术、半导体、医疗器械等制造业集群与跨境贸易客群[4] 零售信贷业务 - 住房按揭重点加大一线核心城市投放力度 上半年上海、北京、深圳地区累计投放110.93亿元 同比增长16.98%[5] - 按揭贷款整体投放148.65亿元 同比增长6.44%[5] - 汽车贷款重点切入新能源汽车市场 上半年新能源汽车贷款余额达146.42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12.78%[5] 资产质量管控 - 零售业务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 主要由于部分互联网平台贷款不良上升较快 同时零售不良化解处置周期拉长[6] - 加强零售贷款风险管理 针对不同产品制定差异化管控策略[6] - 互联网平台贷业务优化贷前准入及贷后监测模型 完善不良催收和处置管理[6]
垫底A股上市城商行!谁拉低了上海银行总资产规模的同比增速水平
贝壳财经· 2025-09-22 13:37
核心观点 - 上海银行2025年面临总资产增速垫底、零售个贷负增长及区域贷款增速放缓等多重挑战 管理层通过增持显示信心但银行因违规成为"罚单王" [1] - 总资产规模达3.29万亿元 同比增速2.18%在17家A股上市城商行中排名末位 [1] - 贷款投放增速疲软 个贷业务近五年首次负增长 资产质量压力显现 [3][4][6][9][11] 资产规模与增速 - 截至2025年6月末总资产3.29万亿元 在A股上市城商行中排第四 但同比增速2.18%位列倒数 [1] - 总资产增速自2024年三季度起连续多个季度处于同业"倒数三甲" [3] 贷款业务表现 - 发放贷款和垫款余额1.40万亿元 同比增长仅1.19% 为近五年同期最低增速 [4] - 对公贷款与个贷合计占比87.93% 但个贷同比增速降至-6.35% 近五年首次负增长 [6] - 个贷中仅住房按揭贷款增长 消费贷、经营贷及信用卡贷款均同比下滑 [9] - 个人经营贷款规模跌破1000亿元至956.59亿元 同比大降20.17% [11] - 信用卡贷款规模跌破300亿元 [9] 区域贷款布局 - 长三角地区贷款余额11344.32亿元 占客户贷款总额78.95% [14] - 在长三角地区上市城商行"五强"中贷款规模排第四 同比增速为个位数 是五强中唯一个位数增长银行 [14][16] - 上海地区因个案风险暴露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 [18] 管理层策略与展望 - 管理层自掏腰包增持股票以示信心 [1] - 下半年聚焦"房生态"和"车生态" 通过住房按揭贷款提速和新能源汽车消费贷巩固增长 [12] - 优化长三角区域资产结构 重点服务"五个中心"建设、科创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 [18]
上海银行:深化营收驱动“三大收入” 实现“双提升”目标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9-20 17:38
债券投资策略与营收影响 - 债券市场波动对银行业营业收入产生扰动 深化营收驱动"三大收入"有效轮动是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关键[3] - 利息净收入在净息差小幅收窄和生息资产规模增长带动下保持平稳 中间业务降幅预计逐步收窄 其他非息收入保持稳健增长[3] - 后续债券投资策略包括优化资产投向结构挖掘信用利差 拓展离岸资产投资布局多币种策略 提升主动波段交易能力 控制组合久期防范利率风险[4] 零售信贷业务发展 - 上半年住房按揭贷款在上海 北京 深圳地区累计投放110.93亿元同比增长16.98% 带动按揭贷款整体投放148.65亿元同比增长6.44%[5] - 上半年新能源汽车贷款余额达146.4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78%[5] - 下半年将重点拓展房生态和车生态领域 深耕优质区域实现按揭贷款投放提速 以新能源汽车为重点巩固汽车消费贷款增长[5] 对公贷款投放计划 - 下半年坚持服务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 实现重点领域及重点区域占比双提升目标[6] - 打造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通过产业研究院建设专业化行业研究能力 提高对"早 小 硬"科技型企业服务覆盖面[7] - 建立重点区域信贷投放 包括上海地区"五个中心"建设 长三角一体化金融服务 京津冀央国企司库建设 粤港澳制造业产业集群经营[8] 可转债转股与市值管理 - 公司2021年1月发行200亿元可转债将于2027年1月到期 推进可转债转股是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有效方式[9] - 2025年中期分红现金分红比例提升至32.22%保持上市银行较高水平 主要股东累计投入83亿元增持股份[9] - 目前股价处于可转债转股价上方 将实施市值管理制度 估值提升计划 加强市值管理措施稳步推进可转债转股[9]
上海银行行长施红敏:围绕房生态和车生态加大零售信贷拓展力度
新华财经· 2025-09-20 17:28
零售信贷业务发展 - 公司上半年重点拓展住房按揭及汽车消费贷款领域 其中上海 北京 深圳地区住房按揭累计投放110.93亿元 同比增长16.98% [2] - 按揭贷款整体投放148.65亿元 同比增长6.44% 汽车贷款方面新能源汽车贷款余额达146.42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12.78% [2] - 下半年将围绕房生态和车生态加大拓展力度 深耕优质区域实现按揭贷款投放提速 并以新能源汽车为重点巩固汽车消费贷款增长 [2] 营收结构优化策略 - 公司深化利息净收入 中间业务收入和其他非息收入"三大收入"驱动模式 利息净收入在净息差收窄背景下保持平稳 [3] - 中间业务通过财富管理和贸易结算等重点产品拓展使降幅逐步收窄 其他非息收入通过把握市场机会保持稳健增长 [3] - 通过强化负债成本管控和引导存款利率下行增强业务韧性 适应债券市场波动对银行业营业收入的周期性影响 [3] 债券投资战略方向 - 优化资产投向结构挖掘信用利差空间 布局多币种投资交易策略把握人民币国际化机遇 [3] - 提升主动波段交易能力保持组合策略灵活度 控制组合久期防范利率波动风险 [3] - 通过多元化投资策略实现集团营业收入稳健持续增长 为投资者创造长期价值 [3]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今日开闸! 多家银行提前预热,五大热点全解析
搜狐财经· 2025-09-01 00:14
政策核心内容 -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于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实施 覆盖居民实际用于消费的贷款(不含信用卡业务)[1] - 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重点领域消费(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 单笔5万元以上消费以5万元为贴息上限[1] -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按符合条件的贷款本金计算) 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2] - 每名借款人在单家机构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对应30万元消费金额) 其中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累计贴息上限为1000元(对应10万元消费金额)[2] 银行推广动态 - 中国银行通过深圳市分行和河南省分行宣传中银E贷、随心智贷产品 活动期间成功签约可获得50元微信立减金[3] - 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推广"快贷""建易贷"产品 宣传最高可享受3000元财政贴息[3] - 浦发银行明确i车贷、浦闪贷产品支持贴息政策[3] - 华夏银行推广龙e贷、菁英贷产品 并在手机银行首页新增"消贷贴息服务"入口[3][4] - 交通银行贴息产品清单包括惠民贷、惠民装修贷、惠民家居贷等8类产品 但第三方平台申请的惠民贷暂不支持贴息[4] - 中信银行自营个人消费贷款(含房抵贷、信秒贷、汽车消费贷等9类)可享贴息 但平台合作类贷款(如花呗、借呗)实施方案未落实[5] 操作实施细节 - 申请流程与普通贷款无明显区别 系统可自动识别消费交易信息并开展贴息(如农业银行、平安银行)[7] - 对系统未识别的消费 客户可通过提供真实发票申请人工审核(农业银行)[7] - 贴息政策覆盖政策实施期间符合条件的新老客户 浦发银行明确已审批未提款的存量贷款在政策实施后也可享受贴息[8] - 贴息资金通过直接扣减利息方式发放(交通银行、农业银行) 无需额外申请资金拨付[8][9] - 业务仅支持银行官方渠道(营业网点、手机银行) 不支持第三方平台办理(兴业银行、浦发银行)[10][11] - 办理过程不收取任何费用(交通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12]
国有行1000万房抵贷实批200万元
南方都市报· 2025-08-23 07:09
市场竞争策略转变 - 消费贷市场竞争焦点从利率战转向额度战 银行通过提供高额度产品争夺市场份额 最高额度达1000万元[2] - 国有银行 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均调整策略 100万元额度产品成为常态 部分银行推出1000万元额度产品[2][3] - 银行竞争逻辑从广撒网吸引客户转为精准抢占优质客户与高净值客群[2] 产品额度与期限特征 - 国有行消费贷产品最高额度达100万元 年利率低至3% 最长贷款期限5年[3] - 抵押类消费贷额度突破明显 房抵贷最高额度1000万元 通过专项审批可达1500万元 期限最长10年[4] - 股份制银行汽车消费贷最高金额300万元 期限不超过60个月 城商行家装消费贷最高额度100万元 年化利率3.5% 期限5年[4] 实际申请门槛与限制 - 高额度消费贷申请门槛未降低 需综合评估征信 公积金缴纳 收入稳定性等因素[5] - 30万元以上贷款需线下提交纸质材料 无法线上办理 实际审批额度远低于宣传额度[5] - 部分产品仅面向特定客群开放 如房贷客户 代发工资客户或白名单客户 普通客户难以直接申请[5] 目标客群与风险控制 - 大额消费贷主要面向信用记录良好 高收入人群 用于教育或医疗等大额支出[9] - 房产抵押类贷款因抵押物保障风险可控 企业主贷款还需审核公司流水与经营状况[6] - 银行通过向优质客户提供高额贷款降低风险并锁定客户资源[9] 政策环境与监管要求 - 国家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消费贷款投放 合理设置额度 期限与利率[10] - 个人消费贷款自主支付上限从30万元提高至50万元 互联网消费贷款上限从20万元提高至30万元[10] - 贷款期限由不超过5年延长至不超过7年 财政贴息政策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