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SL03

搜索文档
长安擅长逆风局
中国经济网· 2025-08-01 14:41
2月9日,东风汽车集团(以下简称"东风")、长安旗下多家公司公告重组消息,当天正在举办智能化 战略发布会的长安措手不及。很快,央企重组概念在二级市场兴起,因东风与长安级别上的差异,投行 研报都将东风股份、东风科技作为重点对象,市场更是用脚投票,东风系第二天一字板涨停,长安汽车 却没有。 长安成功了。为自己争来独立发展的机遇,为重庆争来首个央企总部,为汽车行业争来第三家央 企,目标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世界一流汽车集团。 百日翻盘 让梦想照进现实 在外界梳理了一轮又一轮东风与长安在年产销量、产业布局、子品牌发展的对比之后,原本传闻3 月底落地的重组方案不见踪影。这期间,双方一些营销和传播动作都被认为是"暗战"的迹象。围绕总部 选址、人事调动、双方子品牌定位的猜测不断。 5月中旬,长安将成为独立央企的消息开始在业内流传。6月5日,长安系上市公司发布公告长安汽 车将从兵装集团分立成为独立央企,传言靴子落地。从公开消息中,这一反转也有迹可循。 4月11日,长安汽车发布公告,董事长朱华荣任期为2020年6月22日至2026年7月27日。同一天,朱 华荣在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说:"重组不会影响长安既定 ...
天窗开裂!深蓝SL03车主质疑玻璃质量,深蓝及福耀均否认
南方都市报· 2025-07-21 10:45
事件概述 - 深蓝SL03车主黄先生洗车后发现天窗出现一条直线状裂痕 未观察到外力作用痕迹[1][3] - 车主质疑为质量问题 但厂商及玻璃供应商检测后认定裂痕由外力作用导致 非产品缺陷[5][8][12] - 多名深蓝SL03车主在车质网投诉类似天窗自然开裂案例 均被售后判定为外力所致需自行走保险[8] 涉事方回应 - **深蓝汽车经销商**:裂痕处存在着力点 排除质量问题 建议车主通过保险索赔但遭拒[9] - **福耀玻璃(供应商)**:鉴定报告需与汽车品牌方确认 未直接回应报告真实性[9] - **深蓝汽车公关部**:未在截稿前对事件给出明确回复[12] 技术分析 - **维修专家观点**:直线状裂痕缺乏散射特征 不符合典型外力作用规律[1][13][14] - **中车检集团**:质疑厂商检测结论 指出外力作用应存在明显受力点[14] - **新干线技术总监**:边角受力点可能引发直线裂痕 但具体成因难判定[15] 车主诉求 - 黄先生要求提供数据支撑的检测报告 拒绝接受图文表述的现有结论[9] - 其他车主反映类似问题处理结果:4S店均归因于针眼大小"撞击痕迹"需自费维修[8] 产品信息 - 涉事车型:深蓝SL03 生产日期2023年1月 车龄3年[12] - 故障部件:天窗玻璃 供应商为福耀玻璃重庆子公司[9][12]
拆解深蓝汽车,一次没有说清的组织架构调整
36氪· 2025-07-09 14:09
组织架构调整 - 深蓝汽车经历大范围组织调整后,内部制衡一把手的声音减少,尤其是营销体系专业声音缺失[1][2] - 2023年11月组织架构调整将产品线分为产品开发、产品GTM和用户发展三部分,但未能彻底解决问题[7][9] - 调整后VP级别负责人权力收窄,研发副总李宗华调离,研发部门被拆小合并[9][10] 管理层与人才结构 - 公司研发人员占比高达85%,远高于新势力30%-40%的水平,显示人才结构严重偏科[3] - 现有研发团队近2000人,规模超过母公司长安核心研发机构(3000人)和阿维塔(不足1000人)[3] - 营销体系直到2022年才开始系统搭建,经验浅人员少导致品牌传播能力薄弱[3] 营销与品牌问题 - 2024年上半年至少发生三次由高层决策引发的舆情危机,包括向48万老用户弹窗推送广告事件[2] - CEO邓承浩承认营销存在问题,认为部分源于企业基因导致"有好产品讲不出故事"[3] - 目前仅有一位VP级别负责人来自销售体系,营销领域缺乏高管级专业人才[10] 研发与技术能力 - CEO邓承浩为技术派高管,主导开发EPA平台架构和多项专利技术[5] - 公司获得中国知识产权发明专利金奖,为汽车行业20年来第二次获此殊荣[5] - 研发体系暂未并入母公司长安的整合架构,仍保持独立运作[17][19] 市场表现与定位 - 2025年前6个月交付19.7万辆,同比增长79%,但仅完成年度50万辆目标的不到40%[12] - 现有6款车型无一月销过万,主力车型S05定价11.99-14.99万元,低于品牌核心15-30万定位[13] - 品牌定位高于启源低于阿维塔,面向新能源核心价格带但面临效率提升挑战[13][14] 母公司动态与行业趋势 - 长安汽车增设产品CEO职位,启源和引力品牌由营销背景高管担任[15] - 行业趋势显示大型车企集团正在收拢研发资源,如广汽埃安和吉利极氪的研发整合案例[19] - 长安研发体系正在进行整合,但深蓝研发团队尚未并入母公司体系[17][18]
剑指200万辆年销,深蓝助力长安打造央企新能源转型范本
中国青年报· 2025-06-10 18:51
公司变革与战略升级 - 长安汽车获批成为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辖的一级央企,成为西南地区首个国资委直管汽车央企 [2] - 兵装集团汽车业务分立为独立中央企业,由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 [2] - 长安汽车2024年累计交付268.4万辆,同比增长5.1%,连续五年正增长 [2] - 新能源车型销量73.5万辆,同比增长52.8%,占总销量27.4% [2] - 海外销量53.6万辆,同比增长49.6% [2] 深蓝汽车业绩与技术突破 - 深蓝汽车2022年7月首款车型SL03上市,14个月累计销量突破10万辆 [5] - 2024年10月达成30万辆销量(用时27个月),12月突破40万辆(用时29个月) [5] - 2022年12月至2025年3月累计销量在央企新能源品牌中名列前茅 [5] - 成为国有车企新能源品牌中率先实现阶段性盈利的品牌之一 [5] - 深蓝超级增程技术拥有1862项核心专利,包含10项全球领先技术 [7] - 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技术可在零下30℃提升动力性能55%,缩短充电时间30% [7] - 开放112项动力电池安全专利和50项脉冲加热技术专利,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专利金奖 [8] 研发与全球化布局 - 长安未来十年计划投入2000亿元研发新能源和智能化,深蓝汽车为技术落地"试验田" [8] - 深蓝汽车将共享长安全球供应链网络,降低零部件采购成本 [8] - "智领2030"战略目标:2030年销量200万辆,海外占比35%,推出30款新品 [10] - 产品规划构建"3纵3横"格局(轿车/SUV/硬派×紧凑型/中型/大型) [10] - 采用"六国十地"全球化研发布局,依托长安"香格里拉"计划技术积累 [10] - 2025年海外销量目标8.42万辆,欧洲版SL03获德国红点设计奖 [12] - 已构建覆盖32国的销售网络,以泰国罗勇工厂为东南亚市场跳板 [12] 用户运营与产品迭代 - 开辟五大用户"吐槽"渠道,每月收集建议并转化为产品优化 [10] - 2022年9月起累计完成近30次OTA升级,推送超百万次 [12] - 新增功能300余项,优化功能1500余项 [12] - 全球创作者招募计划吸引超10万用户参与互动 [12]
同为央企新能源 深蓝与奕派为何不同命?
经济观察网· 2025-05-31 13:13
央企新能源品牌竞争格局 - 深蓝汽车已成为"央企新能源品牌销冠",累计交付40多万辆,而奕派汽车累计交付不足8万辆,存在感较低 [2] - 深蓝汽车已推出6款车型,奕派汽车仅有2款在售车型 [2] - 2024年深蓝汽车累计销售24.39万辆,同比增长78.14%,奕派汽车2024年累计销售近6万辆 [3][4] - 2024年1-4月深蓝汽车累计交付8.78万辆,奕派汽车同期销量仅有1.67万辆 [4] 品牌发展路径差异 - 深蓝汽车成立于2018年,2022年正式发布品牌,奕派汽车2023年4月推出,2023年11月升级为独立品牌 [3][4] - 深蓝汽车首款车型SL03上市后12月即单月交付破万,第二款车型S7上市40天交付破万 [3] - 深蓝汽车2024年密集上市G318、L07、S05三款新车型,奕派汽车仅推出奕派007和奕派008两款车型且表现平平 [3][4] 技术路线选择 - 深蓝汽车坚持多元化技术路线,首款车型即推出纯电、增程、氢电三种版本,增程版成为销售主力 [6] - 2022-2024年国内增程车型销量从25万辆增长至116.7万辆,深蓝汽车抓住市场机遇 [6] - 奕派汽车首款车型eπ007仅提供纯电版本,增程版推迟5个月上市,错失市场先机 [6] 母公司支持力度 - 深蓝汽车作为长安汽车新能源战略核心承载者,共享制造平台和销售渠道 [7][8] - 东风汽车资源主要向高端品牌岚图倾斜,奕派品牌支持有限 [8] - 奕派汽车采用独立销售渠道策略,2024年底已开设471家门店,但分散了产品打磨精力 [8] 对外合作布局 - 深蓝汽车与宁德时代合资成立电池公司,与华为合作智能驾驶系统,与蔚来能源共享充电桩 [9][10] - 深蓝汽车与斯达半导体合资研发车规级功率模块 [10] - 奕派汽车2025年1月才与华为签署合作协议,目前尚未落地具体项目 [10]
深蓝汽车打响品牌立身之战,CEO邓承浩:要做到货真价实
经济观察网· 2025-05-25 11:55
品牌战略与产品定位 - 深蓝汽车三年完成40万台交付,进入品牌向上突破关键阶段,S09作为首款30万+六座SUV承担高端市场拓展任务[3] - 公司明确品牌差异化定位:深蓝面向年轻人群(比长安品牌用户平均年龄小10岁),目标用户回归35岁以内区间[4][5] - 通过G318车型调整验证定位策略有效性,新版用户年龄平均降低15岁[4] - 在长安体系内形成品牌协同:深蓝(年轻)、长安(大众)、阿维塔和启源共同布局新能源市场[5] 产品竞争力与市场表现 - S09预售表现强劲:4月23日开启预售至上市前获1.7万个大定订单(定金5999元),已按此规模排产[3] - 定价策略突出性价比:官方售价23.99-30.99万元,叠加补贴后到手价低至20.49万元,较竞品(问界M9/理想L9)具有价格优势[3][7][8] - 目标市场份额:在月销数万台的六座SUV市场争取20%-30%占比[4] - 核心卖点:空间(同级最大后备箱+第三排设计)和智能(华为乾崑智驾+鸿蒙座舱)形成差异化竞争力[7][8] 技术研发与战略转型 - 开源162项核心技术专利:包括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安全技术(112项)和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技术(50项)[9] - 战略重心转向AI驱动:构建"全域AI"能力,通过大模型整合智驾/座舱/能源/底盘技术[10] - 2030年战略目标:全球销量200万辆(海外占比35%),累计推出30款新品,研发投入超1000亿元[10] - 技术路线图:2028年后推进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商业化,开发三类底盘技术平台[10] 产品矩阵与竞争策略 - 已完成6款车型布局:前5款覆盖25万以下市场,S09突破30万+区间[4] - "3纵3横"产品规划:纵向覆盖轿车/SUV/硬派,横向布局紧凑型/中型/中大型[10] - 竞争策略强调"货真价实":在红海市场通过产品力而非定价权取胜[3] - 营销创新:CEO亲自参与终端销售,10天内在5城市促成7台成交[5]
那些对标特斯拉的,现在怎么样了?
创业邦· 2025-05-20 10:59
特斯拉Model 3在中国市场的表现 - 2019年5月特斯拉中国制造的Model 3开放预订,起售价32.8万元,2020年1月正式交付时售价调整为35.58万元,后逐步降价至24.99万元和33.99万元[4] - Model 3在中国市场销量持续高企,国产新能源厂商推出的"平替"车型如深蓝SL03、哪吒S、智己L6、昊铂GT等未能撼动其市场地位[5][7] - 特斯拉通过十余年构建的"科技先锋"品牌形象形成用户心智锚点,消费者选择Model 3不仅是购车更是加入未来出行生态圈[11] 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逻辑 - 新能源时代汽车技术制造体系和价值认知体系被重塑,配置堆砌与价格博弈的竞争方式失效[8][10] - 里斯咨询指出开创新品类是实现突围的最有效方式,需基于消费者心智空缺建立差异化认知标签[11] - 理想汽车通过增程路线和"豪华6座智能电动SUV"定位成功打造"奶爸车"标签,比亚迪汉EV凭借刀片电池技术突破高端市场[12][14] 专家品牌的崛起与Z世代消费趋势 - 小米SU7通过跨级对标保时捷Taycan实现差异化,其V8s电机转速达27200rpm,CTB电池体积效率77.8%,销量多次超越Model 3[17] - 鸿蒙智行2025年1月销量3.5万辆(同比+3.9%),凭借华为鸿蒙座舱和智驾系统成为零售榜首[19] - Z世代消费者65%首选新能源专家品牌,仅5%考虑合资品牌新能源产品,专业主义和技术信仰驱动购买决策[19][21] 传统车企转型困境 - 部分传统车企面临技术路径摇摆、组织架构僵化、品牌认知割裂等问题,难以建立新能源差异化形象[21] - 将新能源产品简单视为燃油车替代品的策略导致定位模糊,无法触达Z世代需求[21] - 行业建议聚焦细分市场打造唯一性,而非盲目追求"平替"[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