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SL03

搜索文档
杨大勇,当年只有一次出牌机会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9-07 07:09
人事调整与组织架构 - 杨大勇于2025年8月下旬接替叶沛分管长安汽车旗下引力系列和启源品牌 [3] - 叶沛升任长安汽车常务执行副总裁 相当于代理总裁 [3] - 长安汽车总裁职位自2025年4月起空缺 由董事长朱华荣统管 但朱华荣兼任中国长安董事长后需分担精力 [3] - 王孝飞接任长安福特执行副总裁 王辉接替王孝飞分管阿维塔科技 [4] - 邓承浩接替王俊担任深蓝汽车董事长 姜海荣接替邓承浩担任深蓝汽车首席执行官 [5] - 长安马自达分管领导仍为张德勇 彭陶继续分管长安凯程 [5] - 长安汽车旗下5个自主品牌包括引力 启源 凯程 阿维塔和深蓝 其中引力和启源属于长安体系内乘用车业务品牌 阿维塔和深蓝独立运作 [5] 新能源业务发展历程 - 长安汽车于2018年5月拆分新能源业务 成立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杨大勇负责该业务 [8] - 2018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约4.5% 销量125.6万辆 [8] - 长安汽车同期扶持两支新能源队伍 长安新能源(后演化出深蓝)和长安蔚来(后演化出阿维塔) [8] - 长安新能源启动资金28亿元 其中一半用于偿还供应商欠款 发工资和基础研发 另一半用于开发深蓝SL03 [9] - 2020年10月电池供应紧张 长安汽车开始全力支持深蓝 [11] - 深蓝汽车于2023年成为独立品牌 [11] 品牌定位与产品策略 - 引力品牌于2024年初整合燃油车序列(UNI系列 CS系列 逸动系列和欧尚) 包含燃油车和混动车型 沿用V形logo [13] - 启源品牌于2023年8月27日亮相 定位新能源 使用101标识 [13] - 启源A07与深蓝SL03为同平台车型 外造型不同 尺寸更大更稳重 [15] - 启源车型采用成组开发模式 零部件通用率达80% [15] - 启源A06在长安福特代工生产 杨大勇在长安福特任职期间引入该项目 [15] 燃油车与混动技术展望 - 杨大勇预判燃油车(含混动)未来市占率将保持在35%左右 [16] - 燃油车油耗在5.5升/百公里以内时 使用成本可与电车相当 [16] - 大众汽车基于小鹏电子电气架构开发的CEA将扩展至燃油车平台 [16] - 混动HEV需突破技术壁垒 采用能量型电池替代功率型电池以降低成本 [17] - 丰田HEV车型比纯燃油车成本高2万元 但售价仅高8000元 [17] - 钠电池技术突破可能是HEV低成本化的核心路径 [17] 销量目标与战略规划 - 中国长安2030年目标为整车产销500万辆 新能源占比超60% 海外销量占比超30% [19] - 长安汽车2025年目标为全年销量300万辆 其中新能源汽车100万辆 [19] - 杨大勇负责的启源品牌2026年国内目标50万辆 引力品牌不低于70万辆 [22] - 启源四款车型(A06 Q06 A05 Q05)中两款目标年销超40万辆 另两款目标年销10万-15万辆 [20] - 2026年杨大勇主管业务目标国内销量120万辆 加海外市场总目标200万辆 [22] - 2025年8月启源完成销量8万辆 9月进入销售旺季 [22] - 2025年四季度至2026年上半年启源将推出4.5款新品 引力推出3款新品 [22]
聚集新央企势能 深蓝叩响全球汽车市场大门
中国青年报· 2025-08-07 09:39
公司战略定位 - 深蓝汽车作为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新能源核心品牌 肩负新央企新长安新深蓝历史使命 全面发力产品技术服务产业布局和全球化进程[2][6] -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正式挂牌成立 注册资本200亿元 资产规模超3000亿元 年营业收入3400亿元 员工超11万人 覆盖117家分公司和子公司[2] - 深蓝汽车是长安香格里拉计划先发探索者 从诞生起承担长安汽车新能源领域探索使命 现已成为央企新能源销量冠军[3] 市场表现与盈利 - 深蓝汽车创造行业惊叹的深蓝速度 首款车型SL03上市14个月累计销量突破10万辆 27个月达30万辆 29个月突破40万辆[3] - 2025年上半年销量同比劲增71% 全球交付量突破50万辆后承担集团高质量发展重任[3] - 深蓝汽车宣布取得阶段性盈利 成为国有车企新能源品牌中率先实现盈利的品牌之一[3] 技术研发布局 - 深蓝汽车率先布局增程赛道 推出深蓝超级增程技术 解决用户里程焦虑和补能焦虑 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技术解决低温焦虑[4] - 与华为深度合作共研乾崑ADS SE技术 赋能S07和L07车型 S07凭借超级增程+华为乾崑智能组合实现稳定月销过万辆[4] - S09将集成华为ADS3.3 HarmonySpace 5等技术 并首批升级至ADS 4.0 2025年初双方深化合作目标全民智驾普及[4] 用户运营体系 - 开辟五大吐槽渠道 每月收集用户建议转化为产品优化动力 自2022年9月起累计进行近30次OTA迭代升级 推送车辆超百万次[5] - 新增功能300余项 优化功能1500余项 全球创作者招募计划吸引超10万用户深度参与活动[5] 产品规划与全球化 - 未来5年累计推出30款全新主流车型和差异化车型 坚持BEV与XEV双动力并行[5][6] - 聚焦S05目标全球月销2万辆 S07目标全球月销1.5万辆 2027年前完成六大产品谱系布局[6] - 全球化核心战略加速推进 7月深蓝S07在欧洲上市获认可 锚定1+5+2全球布局[5][6] - 2025年覆盖五大区域66国 海外年销目标5.6万辆 2030年剑指38万辆 未来海外销量占比达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5][6] 产业协同发展 - 持续迭代超级增程 深蓝天衡底盘等核心技术群 联动宁德时代 华为等巨头[6] - 利用长安海外资源实现全面出海 通过应对全球复杂工况驱动产品力进化[5][6]
不靠噱头的质价比,“星海小帕梅”的用户共识
经济观察报· 2025-08-06 12:57
产品定位与市场表现 - 星海S7在中大型新能源家轿市场快速走红,核心优势在于"质价比"表现获得用户认可,在价格敏感和家庭用车为主的细分市场中,"配置诚意"比话题制造更具长期影响力 [2] - 公司未采用大规模广告投放或营销噱头,主要依靠用户推荐传播和真实用车体验建立信任,车主社群中形成"宝藏车型"的自然口碑效应 [3] - 作为东风风行新能源序列的开局产品,星海S7被定义为"国家队新势力"旗舰代表车型,通过差异化产品定义与传统制造体系可靠性建立市场参照系 [4] 空间与舒适性 - 后排头部空间和后备厢基础容积优于荣威D7,轴距和后排腿部空间略逊,但整体布局更贴合家庭使用场景 [2] - 配备FSD软硬可调悬挂系统,主副驾支持通风加热功能,后排靠背角度可调,120km/h时噪音仅64dB,静谧性优于小鹏MONA 03和荣威D7 [2] 动力与能效 - 电驱系统最大功率200kW,零百加速5.9秒,650km版在同价位区间动力领先,但最高时速略低于启源A07 [3] - 555km纯电版百公里电耗11.9kWh(CLTC工况),为同级最低,电机采用8层扁线绕组效率达94.5%,全系热泵系统使冬季续航提升13.5% [3] - 电耗表现优于深蓝SL03(12.4kWh)和启源A07(12.3~13.1kWh) [3] 行业趋势 - 中大型家轿是新能源渗透率加速提升的重点区域,预计"双S"结构(指特定市场格局)将在未来季度延续或升级 [4] - 星海S7的成长路径为传统车企转型提供了参考范式 [4]
长安擅长逆风局
中国经济网· 2025-08-01 14:41
公司发展历程 - 长安汽车从公告到成立仅用56天极速筹备,董事长朱华荣对发展机遇充满信心 [1] - 公司百年历程中通过合资合作、自研技术、改制破格提拔人才等方式实现逆风翻盘,最终在重组中分立成为独立央企 [3] - 2022年2月进行大规模人事变革,解聘39个部门中高层管理人员并重新优化聘用,引入多位80后副总裁 [8] - 2022年7月推出深蓝品牌首款车型SL03,半年内实现单月交付破万,2025年6月全球交付量突破50万辆 [8] - 深蓝汽车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员工持股计划实现快速发展,成为首家实现盈亏平衡的央企新能源品牌 [9] 战略布局与品牌发展 - 公司推出阿维塔、深蓝、长安启源三大新能源品牌,分别聚焦高端智能电动、中高端主流新能源和智能移动生活家市场 [12] - 三大品牌定位清晰无重叠,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均实现独立发展,未出现行业常见的品牌整合情况 [13] - 2024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1469亿元,产销135.5万辆创近8年新高,全年预计销量300万辆(新能源100万辆),营业收入3550亿元 [13] 重组与市场表现 - 2月9日东风与长安重组消息公布后,市场更看好东风系,其股票次日一字板涨停而长安汽车未获同等关注 [4] - 6月5日公告确认长安汽车将从兵装集团分立成为独立央企,实现从"被重组方"到独立发展的转变 [4][6] - 董事长朱华荣在4月11日明确表示重组不会影响公司既定发展战略,反而将带来更大发展机遇 [4] 企业文化与管理 - 公司具有狼性文化特征,管理层精力充沛且不掩饰成功野心,通过大胆改革推动发展 [8] - 深蓝汽车总经理邓承浩(1986年出生)35岁独当一面,37岁升任副总裁,体现公司破格用人理念 [8] - 公司通过"香格里拉""北斗天枢""海纳百川"三大计划高质量践行发展战略 [10]
天窗开裂!深蓝SL03车主质疑玻璃质量,深蓝及福耀均否认
南方都市报· 2025-07-21 10:45
事件概述 - 深蓝SL03车主黄先生洗车后发现天窗出现一条直线状裂痕 未观察到外力作用痕迹[1][3] - 车主质疑为质量问题 但厂商及玻璃供应商检测后认定裂痕由外力作用导致 非产品缺陷[5][8][12] - 多名深蓝SL03车主在车质网投诉类似天窗自然开裂案例 均被售后判定为外力所致需自行走保险[8] 涉事方回应 - **深蓝汽车经销商**:裂痕处存在着力点 排除质量问题 建议车主通过保险索赔但遭拒[9] - **福耀玻璃(供应商)**:鉴定报告需与汽车品牌方确认 未直接回应报告真实性[9] - **深蓝汽车公关部**:未在截稿前对事件给出明确回复[12] 技术分析 - **维修专家观点**:直线状裂痕缺乏散射特征 不符合典型外力作用规律[1][13][14] - **中车检集团**:质疑厂商检测结论 指出外力作用应存在明显受力点[14] - **新干线技术总监**:边角受力点可能引发直线裂痕 但具体成因难判定[15] 车主诉求 - 黄先生要求提供数据支撑的检测报告 拒绝接受图文表述的现有结论[9] - 其他车主反映类似问题处理结果:4S店均归因于针眼大小"撞击痕迹"需自费维修[8] 产品信息 - 涉事车型:深蓝SL03 生产日期2023年1月 车龄3年[12] - 故障部件:天窗玻璃 供应商为福耀玻璃重庆子公司[9][12]
拆解深蓝汽车,一次没有说清的组织架构调整
36氪· 2025-07-09 14:09
组织架构调整 - 深蓝汽车经历大范围组织调整后,内部制衡一把手的声音减少,尤其是营销体系专业声音缺失[1][2] - 2023年11月组织架构调整将产品线分为产品开发、产品GTM和用户发展三部分,但未能彻底解决问题[7][9] - 调整后VP级别负责人权力收窄,研发副总李宗华调离,研发部门被拆小合并[9][10] 管理层与人才结构 - 公司研发人员占比高达85%,远高于新势力30%-40%的水平,显示人才结构严重偏科[3] - 现有研发团队近2000人,规模超过母公司长安核心研发机构(3000人)和阿维塔(不足1000人)[3] - 营销体系直到2022年才开始系统搭建,经验浅人员少导致品牌传播能力薄弱[3] 营销与品牌问题 - 2024年上半年至少发生三次由高层决策引发的舆情危机,包括向48万老用户弹窗推送广告事件[2] - CEO邓承浩承认营销存在问题,认为部分源于企业基因导致"有好产品讲不出故事"[3] - 目前仅有一位VP级别负责人来自销售体系,营销领域缺乏高管级专业人才[10] 研发与技术能力 - CEO邓承浩为技术派高管,主导开发EPA平台架构和多项专利技术[5] - 公司获得中国知识产权发明专利金奖,为汽车行业20年来第二次获此殊荣[5] - 研发体系暂未并入母公司长安的整合架构,仍保持独立运作[17][19] 市场表现与定位 - 2025年前6个月交付19.7万辆,同比增长79%,但仅完成年度50万辆目标的不到40%[12] - 现有6款车型无一月销过万,主力车型S05定价11.99-14.99万元,低于品牌核心15-30万定位[13] - 品牌定位高于启源低于阿维塔,面向新能源核心价格带但面临效率提升挑战[13][14] 母公司动态与行业趋势 - 长安汽车增设产品CEO职位,启源和引力品牌由营销背景高管担任[15] - 行业趋势显示大型车企集团正在收拢研发资源,如广汽埃安和吉利极氪的研发整合案例[19] - 长安研发体系正在进行整合,但深蓝研发团队尚未并入母公司体系[17][18]
剑指200万辆年销,深蓝助力长安打造央企新能源转型范本
中国青年报· 2025-06-10 18:51
公司变革与战略升级 - 长安汽车获批成为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辖的一级央企,成为西南地区首个国资委直管汽车央企 [2] - 兵装集团汽车业务分立为独立中央企业,由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 [2] - 长安汽车2024年累计交付268.4万辆,同比增长5.1%,连续五年正增长 [2] - 新能源车型销量73.5万辆,同比增长52.8%,占总销量27.4% [2] - 海外销量53.6万辆,同比增长49.6% [2] 深蓝汽车业绩与技术突破 - 深蓝汽车2022年7月首款车型SL03上市,14个月累计销量突破10万辆 [5] - 2024年10月达成30万辆销量(用时27个月),12月突破40万辆(用时29个月) [5] - 2022年12月至2025年3月累计销量在央企新能源品牌中名列前茅 [5] - 成为国有车企新能源品牌中率先实现阶段性盈利的品牌之一 [5] - 深蓝超级增程技术拥有1862项核心专利,包含10项全球领先技术 [7] - 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技术可在零下30℃提升动力性能55%,缩短充电时间30% [7] - 开放112项动力电池安全专利和50项脉冲加热技术专利,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专利金奖 [8] 研发与全球化布局 - 长安未来十年计划投入2000亿元研发新能源和智能化,深蓝汽车为技术落地"试验田" [8] - 深蓝汽车将共享长安全球供应链网络,降低零部件采购成本 [8] - "智领2030"战略目标:2030年销量200万辆,海外占比35%,推出30款新品 [10] - 产品规划构建"3纵3横"格局(轿车/SUV/硬派×紧凑型/中型/大型) [10] - 采用"六国十地"全球化研发布局,依托长安"香格里拉"计划技术积累 [10] - 2025年海外销量目标8.42万辆,欧洲版SL03获德国红点设计奖 [12] - 已构建覆盖32国的销售网络,以泰国罗勇工厂为东南亚市场跳板 [12] 用户运营与产品迭代 - 开辟五大用户"吐槽"渠道,每月收集建议并转化为产品优化 [10] - 2022年9月起累计完成近30次OTA升级,推送超百万次 [12] - 新增功能300余项,优化功能1500余项 [12] - 全球创作者招募计划吸引超10万用户参与互动 [12]
同为央企新能源 深蓝与奕派为何不同命?
经济观察网· 2025-05-31 13:13
央企新能源品牌竞争格局 - 深蓝汽车已成为"央企新能源品牌销冠",累计交付40多万辆,而奕派汽车累计交付不足8万辆,存在感较低 [2] - 深蓝汽车已推出6款车型,奕派汽车仅有2款在售车型 [2] - 2024年深蓝汽车累计销售24.39万辆,同比增长78.14%,奕派汽车2024年累计销售近6万辆 [3][4] - 2024年1-4月深蓝汽车累计交付8.78万辆,奕派汽车同期销量仅有1.67万辆 [4] 品牌发展路径差异 - 深蓝汽车成立于2018年,2022年正式发布品牌,奕派汽车2023年4月推出,2023年11月升级为独立品牌 [3][4] - 深蓝汽车首款车型SL03上市后12月即单月交付破万,第二款车型S7上市40天交付破万 [3] - 深蓝汽车2024年密集上市G318、L07、S05三款新车型,奕派汽车仅推出奕派007和奕派008两款车型且表现平平 [3][4] 技术路线选择 - 深蓝汽车坚持多元化技术路线,首款车型即推出纯电、增程、氢电三种版本,增程版成为销售主力 [6] - 2022-2024年国内增程车型销量从25万辆增长至116.7万辆,深蓝汽车抓住市场机遇 [6] - 奕派汽车首款车型eπ007仅提供纯电版本,增程版推迟5个月上市,错失市场先机 [6] 母公司支持力度 - 深蓝汽车作为长安汽车新能源战略核心承载者,共享制造平台和销售渠道 [7][8] - 东风汽车资源主要向高端品牌岚图倾斜,奕派品牌支持有限 [8] - 奕派汽车采用独立销售渠道策略,2024年底已开设471家门店,但分散了产品打磨精力 [8] 对外合作布局 - 深蓝汽车与宁德时代合资成立电池公司,与华为合作智能驾驶系统,与蔚来能源共享充电桩 [9][10] - 深蓝汽车与斯达半导体合资研发车规级功率模块 [10] - 奕派汽车2025年1月才与华为签署合作协议,目前尚未落地具体项目 [10]
深蓝汽车打响品牌立身之战,CEO邓承浩:要做到货真价实
经济观察网· 2025-05-25 11:55
品牌战略与产品定位 - 深蓝汽车三年完成40万台交付,进入品牌向上突破关键阶段,S09作为首款30万+六座SUV承担高端市场拓展任务[3] - 公司明确品牌差异化定位:深蓝面向年轻人群(比长安品牌用户平均年龄小10岁),目标用户回归35岁以内区间[4][5] - 通过G318车型调整验证定位策略有效性,新版用户年龄平均降低15岁[4] - 在长安体系内形成品牌协同:深蓝(年轻)、长安(大众)、阿维塔和启源共同布局新能源市场[5] 产品竞争力与市场表现 - S09预售表现强劲:4月23日开启预售至上市前获1.7万个大定订单(定金5999元),已按此规模排产[3] - 定价策略突出性价比:官方售价23.99-30.99万元,叠加补贴后到手价低至20.49万元,较竞品(问界M9/理想L9)具有价格优势[3][7][8] - 目标市场份额:在月销数万台的六座SUV市场争取20%-30%占比[4] - 核心卖点:空间(同级最大后备箱+第三排设计)和智能(华为乾崑智驾+鸿蒙座舱)形成差异化竞争力[7][8] 技术研发与战略转型 - 开源162项核心技术专利:包括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安全技术(112项)和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技术(50项)[9] - 战略重心转向AI驱动:构建"全域AI"能力,通过大模型整合智驾/座舱/能源/底盘技术[10] - 2030年战略目标:全球销量200万辆(海外占比35%),累计推出30款新品,研发投入超1000亿元[10] - 技术路线图:2028年后推进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商业化,开发三类底盘技术平台[10] 产品矩阵与竞争策略 - 已完成6款车型布局:前5款覆盖25万以下市场,S09突破30万+区间[4] - "3纵3横"产品规划:纵向覆盖轿车/SUV/硬派,横向布局紧凑型/中型/中大型[10] - 竞争策略强调"货真价实":在红海市场通过产品力而非定价权取胜[3] - 营销创新:CEO亲自参与终端销售,10天内在5城市促成7台成交[5]
那些对标特斯拉的,现在怎么样了?
创业邦· 2025-05-20 10:59
特斯拉Model 3在中国市场的表现 - 2019年5月特斯拉中国制造的Model 3开放预订,起售价32.8万元,2020年1月正式交付时售价调整为35.58万元,后逐步降价至24.99万元和33.99万元[4] - Model 3在中国市场销量持续高企,国产新能源厂商推出的"平替"车型如深蓝SL03、哪吒S、智己L6、昊铂GT等未能撼动其市场地位[5][7] - 特斯拉通过十余年构建的"科技先锋"品牌形象形成用户心智锚点,消费者选择Model 3不仅是购车更是加入未来出行生态圈[11] 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逻辑 - 新能源时代汽车技术制造体系和价值认知体系被重塑,配置堆砌与价格博弈的竞争方式失效[8][10] - 里斯咨询指出开创新品类是实现突围的最有效方式,需基于消费者心智空缺建立差异化认知标签[11] - 理想汽车通过增程路线和"豪华6座智能电动SUV"定位成功打造"奶爸车"标签,比亚迪汉EV凭借刀片电池技术突破高端市场[12][14] 专家品牌的崛起与Z世代消费趋势 - 小米SU7通过跨级对标保时捷Taycan实现差异化,其V8s电机转速达27200rpm,CTB电池体积效率77.8%,销量多次超越Model 3[17] - 鸿蒙智行2025年1月销量3.5万辆(同比+3.9%),凭借华为鸿蒙座舱和智驾系统成为零售榜首[19] - Z世代消费者65%首选新能源专家品牌,仅5%考虑合资品牌新能源产品,专业主义和技术信仰驱动购买决策[19][21] 传统车企转型困境 - 部分传统车企面临技术路径摇摆、组织架构僵化、品牌认知割裂等问题,难以建立新能源差异化形象[21] - 将新能源产品简单视为燃油车替代品的策略导致定位模糊,无法触达Z世代需求[21] - 行业建议聚焦细分市场打造唯一性,而非盲目追求"平替"[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