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爱达·魔都号邮轮
icon
搜索文档
奋进“十五五” | 将“蓝图”变成“实景” 筑梦深蓝不停步
央视网· 2025-11-10 15:40
海洋资源开发与政策支持 -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1]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在广州南沙开工建设,总投资26.6亿元,计划2030年建成[14] - 该装置由水面保障母船、海底实验室、保真模拟系统组成,其海底实验室体积相当于3个中国空间站,将成为世界首个2000米级坐底式可载人长期驻留深海实验室[14] 深海可燃冰勘探与技术 - 海马冷泉区是与可燃冰伴生的巨型冷泉,可燃冰全球储量是石油、煤炭和天然气资源量的2倍,被公认为未来替代能源[5] - "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整体国产化率超过90%,最大下潜深度达4500米,负责在1522米深海底采集可燃冰及伴生气体作为"源火"气源[5][9] - 科研人员远程操控机械臂采集冷泉口可燃冰,通过科考船甲板光伏发电装置实现天海联动引燃"源火"[9] 邮轮制造与市场前景 - 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建设进度近85%,船体长度加长17米,总吨位增加0.64万总吨,公共区域和室外面积增加[16] - "爱达·花城"号全船2838间房间中超过1100间采用预制舱技术,内装总周期比首制船少8个月,整体建造效率提升约20%[19][21] - 业内预测2030年中国邮轮游客量达1000万人次,2035年邮轮产业经济规模突破4000亿元人民币[27] 现有邮轮运营与设计 - 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运营近两年累计运行超过150个航次,航线覆盖日本、韩国,航程4-7天[23][25] - "爱达·花城"号设计进行全面升级,配备千人大剧院、购物中心、艺术长廊及智能交互系统,计划2026年底交付并以广州南沙为母港运营[21]
你好“十五五”丨南海深潜取“源火” 国产大邮轮破浪启新程
搜狐财经· 2025-11-09 23:54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蕴藏着无数珍贵的资源宝藏。"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要 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此时此刻正在举行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 的开幕式上,来自南海上千米深的海底火种即将点燃主火炬塔。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镜头走进神秘海洋,感受深 海"源火"的采集之旅。 总台央视记者 陈昊冰:在广州南沙区的一个科考码头,海洋地质二号就是此次执行取火任务的科考船。它就像是一 个海上的移动实验室,大部分时间这艘科考船都在南海等海域执行科考任务。 2025年9月16日,这艘科考船从广州出发,穿越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2天后到达我国南海海域的海马冷泉区,开 展"源火"采集作业。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局三亚所天然气水合物室副主任 张伟:海马冷泉是我们国家在南海发现的一个巨型的冷 泉,它是与可燃冰伴生的一种指示标志。可燃冰的全球储量是巨大的,它是石油、煤炭和天然气资源量的2倍,被 公认为一种未来的替代能源。 总台央视记者 陈昊冰:在我身后,就是本次负责"源火"采集的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此次采集"源火"的海马冷泉 区,最早就是由它发现并命名的。海马号的整体国产 ...
十四五”亮点丨连续15年全球第一!大国制造凸显硬核实力
新华社· 2025-10-17 15:04
行业总体规模与全球地位 - 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 [1] - “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到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 [3] - 在全世界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大多数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3] 产业结构与增长动力 - 2020年至2024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7.9%和8.7% [3] - 新能源汽车产量从2020年的约140万辆提升到2024年的1300多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 [3] - 今年上半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5.7% [7] 重点产业与技术创新成果 - 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船舶等重点产业链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形成百余项标准和千余项发明专利 [3] - 具备组合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新车占比达62.1% [5] - 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去年达124.4万件 [7] 企业竞争力与研发投入 - 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 [7] - 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1557家 [7] - 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爱达·魔都号”大型邮轮建成运营,CR450动车组成功下线 [5] 产品创新与应用拓展 - 智能高效稻麦联合收割机1分钟能收割600公斤作物 [5] - 人形机器人从“舞台上动起来”正向“家庭里用起来”进化 [5] - “嫦娥”落月、“天和”驻空、“北斗”组网等成果持续上新 [5]
140万亿背后,中国经济破浪前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7 11:54
经济总量与增长 - 中国经济总量连续突破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大关,预计2025年达140万亿元[16] - 过去五年国内生产总值连续跨越多个10万亿级大台阶,经济体量稳居世界第二[1] - 前4年全国经济增速平均达5.5%,超过全球同期水平,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16] 科技创新成就 - 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第34位升至2025年第10位,研发投入强度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5] - 研发人员规模、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全球第一,"深圳-香港-广州"集群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18] - 实现C919商业飞行、天宫空间站运营、嫦娥六号月背采样返回、第四代核电站商运等突破性成果[19] 制造业与工业实力 - 制造业规模连续15年全球第一,拥有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连续12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21] - 汽车产销总量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一,2023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21]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20年15.1%升至2024年34.6%[9] 基础设施建设 - 建成全球最大高铁网、输配电网、宽带网,海运连接度连续19年保持世界第一[24] - 深中通道正式通车,成为世界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24] - 港口规模能力多年保持世界第一,海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球三分之一[33] 能源与环保技术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可再生能源体系,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量稳居世界第一[31] -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及充电基础设施均居世界第一,全球首艘第五代LNG运输船交付[31] - 空气质量改善速度全球最快,森林资源增长规模全球最多最快[28][30] 消费市场与贸易 - 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预计达63%,连续12年成为全球最大网络零售市场[22] - 货物贸易总额连续8年稳居全球第一,2024年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占比首次超过50%[33] - 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预售金额全球第一,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打破113项纪录[22] 农业与民生保障 - 2024年粮食生产首次迈上1.4万亿斤台阶,三大主粮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34] - 谷物、肉类、花生等产量位居世界首位,水产品总产量连续36年居全球第一[35] -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超95%,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4亿多人次[36]
新华鲜报·“十四五”亮点丨连续15年全球第一!大国制造凸显硬核实力
新华网· 2025-10-17 10:07
制造业总体规模与全球地位 - 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 [1] - "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到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 [2] - 在全世界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大多数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2] 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 - 2020年至2024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7.9%和8.7% [2] - 新能源汽车产量从2020年的约140万辆提升到2024年的1300多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 [2] - 具备组合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新车占比达62.1% [5] 产业基础与重点产业链成果 - 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船舶等重点产业链取得标志性成果,形成百余项标准和千余项发明专利 [2] - 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爱达·魔都号"大型邮轮建成运营,CR450动车组成功下线 [5] - "嫦娥"落月、"天和"驻空、"北斗"组网等重大工程成果持续上新 [5] 研发投入与创新主体 - 今年上半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5.7% [7] - 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 [7] - 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1557家 [7] - 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去年达124.4万件 [7]
中秋国庆双节:上海多区“百花齐放”打造消费文旅盛宴
国际金融报· 2025-10-03 10:45
同程旅行与百度地图联合数据亦显示,全国重点景区客流指数、热门城市核心商圈客流指数大幅飙升, 其中核心商圈客流较平时增幅超90%,出行与消费热潮席卷全国。 2025年中秋、国庆双节叠加形成8天长假,上海以"爱购上海·乐享双节"系列活动为核心,拉开一场覆盖 全年龄层、全场景的消费文旅盛宴。从黄浦江畔到长江入海口,烟花盛宴、国潮庆典、沉浸式夜游等活 动集中亮相,假日消费活力全面释放。 多区特色活动齐发,沉浸式体验点燃假日热情 据上海旅游大数据监测,10月1日全市接待游客358.47万人次,同比增长18.5%。 双节期间,上海黄浦、杨浦、普陀、静安等多区多点发力,推出差异化特色活动。 黄浦区前滩国际美食节于10月1日至4日以"世界风味花园"为主题,融合国际美食、文化体验与休闲娱 乐。 新天地东台里作为中心城区热门商业项目,不仅集结50多辆古董跑车与多家中国首店,更于即日起至10 月6日举办"新天地玩车节",在6500平方米天幕穹顶下,以"移动博物馆"、文创美食市集、25场沉浸式 演出及近百场亲子活动,呈现"经典与未来"的多元魅力。 双节期间,普陀区围绕"活动+产品+服务+政策"构建促消费计划,形成"一商圈一特色"矩阵 ...
今年前9个月经上海邮轮口岸入出境外籍旅客数量同比增逾70%
中国新闻网· 2025-10-02 06:16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1日清晨,"海洋光谱号""爱达·魔都号"邮轮先后靠泊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蓝梦之歌"邮轮缓缓靠泊 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码头。国庆、中秋假期,上海邮轮口岸预计出入境邮轮共12艘次,出入境旅客数大 约4.4万人次。 当日,浦江边检站方面表示,三艘邮轮两地同靠,预计全天入出境旅客超2万人次。至上午10时30分, 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名外籍旅客经上海邮轮口岸入境,其中俄罗斯、澳大利亚、新加坡籍旅 客数量位居前三。浦江边检站通过动态调配警力,最大限度缩短旅客候检时间,提升通关效率。 据悉,"爱达·魔都号"将在当晚吴淞口"空中剧场"的无人机烟花秀表演结束后,正式开启国庆中秋特色 航次。(完) 中新社上海10月1日电 (陈静邹翔)上海边检总站浦江边检站(简称:浦江边检站)方面10月1日披露,2025 年1月至9月,经上海口岸乘坐邮轮入出境的外籍旅客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70%。 据悉,多种免签政策协同发力,持续降低外籍旅客入境门槛,推动"飞机+邮轮"来华旅行模式热度攀 升。这一模式让外籍旅客的行程安排更具灵活性,无需提前规划签证流程,可先搭乘国际航班直达上海 或其他枢纽城市,再转乘邮 ...
中国造船凭什么让国际船东“追着”下单?意大利船东称已超越日韩
搜狐财经· 2025-09-29 12:22
探秘上海外高桥:中国造船业的钢铁交响曲 本周日晚22点,锁定凤凰卫视中文台,《近观中国》将带您走进这个充满工业魅力的地方。本期节目特别邀请英国观察员大牛,为您揭秘这些钢铁巨兽是 如何从图纸变为现实的?中国造船业凭什么赢得全球青睐?国际船东为何纷纷选择中国制造?让我们一同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站在黄浦江畔的外高桥码头,眼前林立的钢铁巨轮宛如一座座移动的城堡。从精密的阿芙拉型油轮到正在建造的中国第二艘豪华邮轮,从具有里程碑意义 的第600艘交付船舶到不断突破的自主创新技术,这座造船厂正以铿锵有力的步伐,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制造的全新高度。 【速度与精度:80天打造万吨巨轮】 在外高桥造船厂,每一艘巨轮的诞生都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周丰华,这位参与过三艘11.4万吨油轮建造的项目经理,正带领大牛参观一艘即将完工的希 腊订单。船体已完成80%的庞然大物静静停泊在船坞中,等待着最后的梳妆打扮。 从第一块钢板下坞到半船成型只需22天,周丰华指着船体解释道,之后进行焊接、喷漆和舾装作业,40天左右就能完成起浮。整个建造过程就像一场精心 编排的交响乐,每个环节都严格把控。最终,一艘万吨巨轮从无到有仅需80余天,这样的中国速度令大牛 ...
海洋经济踏浪逐梦
经济网· 2025-09-01 17:01
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 海洋经济正驶入高质量发展新航道 涵盖现代化海洋牧场 海上风电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 港口智能化改造和航运服务体系升级等多个领域 [1] -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深海科技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能源开发 高端装备 生物医药 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1] - 蔚蓝疆域上正在书写人海和谐 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 发展前景广阔 [1] 海洋牧场与养殖业 - 山东爱伦湾海洋牧场 渔民驾驶满载海带的船只驶回收获码头 [3] - 广东雷州市覃斗镇北部湾海域 智能化深水网箱养殖平台创造海水养殖高效益 [7] - 养殖工人在海洋牧场进行养殖作业 [9] -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沙江镇养殖户用小船将采收的鲜海带运送上岸 今年"中国海带之乡"霞浦县35万亩"海上田园"迎来丰收 [18] 海上风电与能源开发 - 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绿华岛上的风电场组错落有致 风力发电机组在海风的作用下缓缓转动 不断输出绿色能源 [5] - 山东烟台招远 400兆瓦海上光伏项目 [11] 海洋旅游与邮轮产业 - 今年4月 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在青岛开启中国海岸巡游首站 创青岛邮轮母港单日出入境旅客新高 [13] - 山东威海荣成市爱伦湾海洋牧场 游客带着放暑假的孩子们乘坐游船到观光平台游玩避暑 [16] - 海南三亚 众多游客在海边体验水上项目 [20] 港口与航运体系 - 广东深圳盐田港巨轮列阵 卸货区车流不息 [14]
经济实力:家底更加殷实
经济日报· 2025-08-14 06:23
经济总量与增长 - 经济总量连续跨越重要关口 2021年突破110万亿元 2022年突破120万亿元 2024年超过130万亿元 2025年预计达140万亿元左右[4] - 2021-2024年平均经济增速达5.5% 经济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 相当于广东江苏山东三省经济总量之和[4] - 对世界经济增长年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 成为全球最大经济增长动力源[4] 产业与基础设施优势 - 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居世界首位 220多种产品产量全球第一[5] - 拥有全球最大高速公路网、高铁网、港口网及5G基站、风电装机、光伏装机等基础设施[5] - 2024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 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6] - 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 2024年油气总产量首次超4亿吨油当量 发电量达10万亿千瓦时[6]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较"十三五"末增长近50% 增量达1.2万亿元 研发投入强度提高至2.68%[7] - 高新技术企业超46万家 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达372.7万件 较"十三五"末提升6.1个百分点[7] - 2024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73.8% 占GDP比重达10.4%[9] - "三新"经济增加值达242908亿元 占GDP比重18.01% 比上年提高0.43个百分点[9] 内需市场与消费升级 - 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8万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51.4万亿元[10] - 过去4年内需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86.4% 最终消费平均贡献率56.2% 较"十三五"提高8.6个百分点[10][11] - 服务消费支出占比提升至46.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5.5% 2025年有望突破50万亿元[11] 对外开放与投资 - 累计吸收外资超7000亿美元 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全部"清零"[12] - 2024年货物进口规模达2.6万亿美元 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持续高于整体投资[11][12] - 过去4年累计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约780万套 核电铁路等领域推出民资入股项目[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