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质能
icon
搜索文档
【一带一路·观察】印尼可再生能源投资机遇分析
搜狐财经· 2025-11-14 18:21
文章核心观点 - 印度尼西亚作为东盟第一大经济体,经济增长动力充沛,正加速能源结构转型,为可再生能源投资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 - 中国连续12年成为印尼最大贸易伙伴,中资企业有望在印尼能源转型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2] - 文章旨在从电力市场现状、投资政策及主要挑战三个方面,为中资企业在印尼开展可再生能源投资提供参考 [2] 印尼电力市场概况 - 印尼电力体系由多层级机构协同治理,立法与决策由中央政府和议会主导,2001年分权后地方政府在电力基础设施发展中拥有更大自主权 [3] - 能源与矿产资源部是核心职能部委,其下设的电力局和新可再生能源局分别负责全行业监管和可再生能源政策制定与实施 [3] - 国家电力公司(PLN)是电力系统主导企业,掌握发、输、配主要资产,私营企业主要通过IPP模式参与发电业务 [5] - 印尼电力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截至2024年总装机容量100.65GW,传统能源占78.5%,可再生能源仅占14.2%,其中风光发电占比约1.05%,发展潜力巨大 [5] - 印尼尚未形成统一全国电网,系统由7个主岛电网及600余个孤网系统构成,呈现"分散为主、局部联网"格局 [5] - 电力规划采用集中式管理,核心文件包括国家能源政策(KEN)、国家电力总体规划(RUKN)、区域电力计划(RUKD)和电力供应商业计划(RUPTL) [7][8][9] 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与规划 - 2025年批准的《2025—2034年电力供应业务规划》(RUPTL)规划未来10年新增发电容量69.5GW [10] - 2025—2029年规划新增12.2GW可再生能源装机,配套3GW储能与3.5GW燃煤机组 [10] - 2030—2034年计划大幅加速可再生能源发展,拟新增17.1GW光伏、7.2GW风电、11.7GW水电、5.2GW地热、0.9GW生物质能及两座小型核电机组 [10] - 规划总投资预计达1855亿美元,其中约73%由IPP承担,PLN负责其余部分,并同步规划输电与储能系统以保障消纳 [10] 可再生能源投资政策与环境 - 根据2021年第10号总统令,1MW以上发电项目及输配电项目均允许100%外资控股,为中资企业以IPP模式进入市场提供了政策通道 [13] - 政府推行"国内产业优先政策"(TKDN),但对光伏等项目本地化比例已阶段性放宽至20%,并允许在特定截止日期前使用进口组件 [13] - 2022年第112号总统令(PR 112)确立了与燃煤脱钩的分技术、分地区上限电价体系,为可再生能源定价提供独立空间 [14] - 采购流程简化为直接指定和直接选择两类,后者对大多数可再生能源项目采用"技术预审+最低价中标"方式,需在180天内完成程序 [15] - 2025年可再生能源购电协议指南对合同条款做出调整,包括PPA执行期最长30年、开发模式转为BOO模式、明确再融资权利和碳资产归属等 [16][17][18][20] 投资面临的主要挑战 - 政策执行存在审批周期长、流程复杂、跨部门协调难度大等问题,部分地方政府管理经验不足可能导致审批进度滞后 [21] - 项目融资普遍依赖外资,本地银行支持能力有限,存在融资成本高、贷款期限不匹配、以及美元计价与印尼盾结算带来的汇率波动风险 [22] - 尽管TKDN政策放宽,本地组件在效率、成本和供应链稳定性方面的不足仍可能影响项目并网计划和投资回报 [23] - 土地私有化程度高、地权分散、登记信息不完善,导致土地获取成本高、周期长,且存在权属争议风险 [24] - 电网互联程度低,可再生能源富集区域消纳能力有限,电网系统对间歇性电源的适应机制和储能部署滞后,影响并网可行性与运行稳定性 [25]
山西将加快建立健全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
人民网· 2025-11-11 11:29
文章核心观点 - 山西省在"十四五"前四年围绕"双碳"目标取得显著成效,万元GDP能耗预计累计下降16.1%,超额完成国家目标,降幅位居全国前列 [1] - 山西省构建了以"高位治碳"为引领,涵盖"源头减碳"、"过程降碳"和"生活低碳"的清晰工作路径和政策体系 [1][2] - "十五五"期间将是山西省实现碳达峰目标的攻坚期,公司将加快建立健全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 [2] 能源结构转型 - 累计淘汰落后煤电机组332.1万千瓦,完成现役煤电机组"三改联动"7382万千瓦 [1] - 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煤炭消费实现负增长,持续推动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展,绿电外送量保持全国第一 [1] - 煤炭先进产能占比提升至83%以上 [2] 重点行业改造 - 对拟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实行联审联批,从严把控准入关口 [2] - 全省超30%的钢铁企业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焦化行业常规机焦炉全部升级为5.5米及以上先进大型焦炉 [2] - 首批创建8个零碳(近零碳)产业示范区试点,在零碳矿山、零碳开发区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2] 绿色生活方式推广 - 积极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一级能效家电市场占比显著提升 [2] - 截至2024年底,全省公共充电桩桩车比达1:7,基本满足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 [2] - 城镇新增建筑全部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太原市公交车绿色车辆比例达100%,近万辆出租车实现纯电动化改造 [2]
白皮书发布: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搜狐财经· 2025-11-10 06:30
白皮书核心观点 - 中国构建了全球最系统完备的碳减排政策体系并建成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1] - 中国形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并实现全球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1] - 中国贡献了全球约四分之一的新增绿化面积并成为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 [1]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成效 -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由2020年的16.0%增至2024年的19.8%,年均提高近1个百分点 [3] - 截至2025年8月底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突破16.9亿千瓦,达到2020年的3倍以上 [4] - 风电光伏贡献了2020年以来约80%的新增电力装机,发电量占比年均提高2.2个百分点 [4] - 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由2020年的84.0%降至2024年的80.2% [4] 重点领域发展与路径 - 推动风电光伏发电跨越式发展,并科学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推进水风光一体化 [4] - 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快发展绿色氢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 [4] - 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减量替代,持续推进油气开发利用绿色转型 [4] 电力系统建设 - 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 [5] - 大力提升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和抵御风险能力,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 [5] - 实现了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 [5]
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中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新华社· 2025-11-08 13:47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成效 - 中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为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1] -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由2020年的16.0%增至2024年的19.8% 年均提高近1个百分点 [1] - 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由2020年的84.0%降至2024年的80.2% [2] 非化石能源发展 - 实现了全球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新能源发展 [1] - 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截至2025年8月底突破16.9亿千瓦 达到2020年的3倍以上 [1] - 风电和光伏贡献了2020年以来约80%的新增电力装机 [1] - 风光发电量占比以年均提高2.2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 [1] - 推进水电开发建设以水风光一体化为重点 并积极发展核电、绿色氢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 [1] 化石能源利用与电力系统 - 持续提升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水平 合理控制化石能源消费 [2] - 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减量替代 持续推进油气开发利用绿色转型 [2] - 大力提升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和抵御风险能力 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 [2] - 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 实现了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和利用 [2]
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丨白皮书:中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新华网· 2025-11-08 10:05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成效 - 中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为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1] -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由2020年的16.0%增至2024年的19.8%,年均提高近1个百分点 [1] - 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由2020年的84.0%降至2024年的80.2% [2] 非化石能源发展 - 实现了全球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新能源发展 [1] - 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截至2025年8月底突破16.9亿千瓦,达到2020年的3倍以上 [1] - 风电和光伏贡献了2020年以来约80%的新增电力装机,发电量占比年均提高2.2个百分点 [1] - 积极发展水电、核电、绿色氢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 [1] 化石能源利用与电力系统 - 持续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减量替代,提升煤炭清洁利用和油气绿色转型 [2] - 大力提升电力系统安全运行能力,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 [2] - 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 [2]
如何让更多绿电穿越山海、点亮万家灯火?
经济日报· 2025-11-01 07:29
新型能源体系的战略定位与目标 -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目标,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1] - 到“十五五”时期末,新增用电需求绝大部分将由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满足 [1] - 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正式发布,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提供法律保障 [1] - 新型能源体系旨在构建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系统 [1] 能源安全与全球竞争 - 发展新型能源体系源于国家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需求,旨在降低对外部油气资源的过度依赖 [1] - 加快非化石能源发展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在大国博弈中占据主动的关键 [1] - 新型能源体系已成为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竞争的核心领域 [2] - 行业正从能源技术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掌握清洁能源技术和标准有助于在未来全球产业分工中抢占战略制高点 [2] 非化石能源发展路径 - 以更大力度发展非化石能源,做大清洁能源蛋糕 [3] - 西北戈壁的风电光伏、西南水电集群、东部海上风电、沿海核电是未来能源的“压舱石” [3] - 因地制宜推动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特色能源作为有益补充 [3] 化石能源的角色转型 - 在过渡期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调整其角色 [3] - 煤电需从基础保障性电源转为支撑调节性电源,成为应对新能源波动的“灵活替补”和“稳定器” [3] - 通过技术改造和机制创新,并推广生物质掺烧、绿氨掺烧、碳捕集等技术实现煤电低碳化发展 [3]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 需建设特高压线路等“电力高速公路”,在全国范围内配置绿电资源 [4] - 发展智能电网、储能设施以及需求侧响应,实现精准调度、削峰填谷,确保绿电发得出、电网接得住、终端用得好 [4] 经济社会影响 - 绿电将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并提升其应对碳关税等贸易壁垒的竞争力 [4] - 对普通人意味着更稳定的供电、更清新的空气、更智能的家居能源管理 [4] - 随着分布式能源普及,“人人都是绿色能源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将成为现实,家庭光伏和企业用电负荷可参与电网调峰 [4] 发展驱动力与要求 -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高质量发展、能源安全、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统筹回应 [5] - 需要政府持续政策发力、企业不断技术创新、每个人在生活方式上作出改变 [5]
专访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中国绿色转型最需弥合的差距是电力系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30 07:06
中国绿色转型核心挑战 - 当前最亟需弥合的差距在于电力系统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电网可容纳的风光发电量占比不足20% [1][3] - 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并网难”的直接障碍,具体表现为电网稳定性难以承受和灵活性资源不足 [3] - 未来电网需从传统结构转向依赖储能、电子调频等新技术作为稳定支撑,投资方向将侧重配网建设改造和微网构建 [3][4][5] 减排目标与路径 - 中国2035年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至10%,其中约四分之三为二氧化碳 [2] - 核心减排路径包括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两大方向 [2] - 具体细化为六大路径:可持续能源消费、电力系统深度低碳化、绿电电气化、非电燃料转换、负排放技术应用及非二氧化碳气体减排 [2] 绿色投资规模与方向 - 未来十年中国年均绿色低碳投资需求约达6万亿元人民币,规模在4万亿至8万亿元之间,相当于7000亿美元 [1][6] - 该投资规模约占2024年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多万亿元的10% [6] - 当前中国电网年均投资规模为7000亿至10000亿元人民币,未来投资重点将从扩大覆盖转向配网和微网建设 [4][5] 全球气候治理与协作 - 全球清洁能源年投资规模约为2万亿美元,中国占比超过三分之一,部分领域可能超过一半 [5][7] - 全球气候治理面临联合国机制政治基础受损、治理主体多元化及需把握产业革命机遇三大挑战 [7] - 循环经济首次纳入COP30议题,其通过资源高效利用减少能耗和排放,需在具体行业和产业链落实 [8][9] 技术发展优先级 - 应优先聚焦已具备经济可行性的技术,如可再生能源、能效提升及电动车技术,这些是未来十年减排的“主力军” [1][10] - CCUS技术捕集环节相对成熟,但封存环节尚难规模化,应作为长期技术储备 [10]
21专访|邹骥:中国绿色转型最需弥合的差距是电力系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8 20:34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绿色转型的核心挑战在于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当前电网可容纳的风光发电量占比不足20% [2][4] - 未来十年中国年均绿色低碳投资需求约达6万亿元人民币,应优先聚焦已具备经济可行性的技术 [2][8] - 全球气候治理面临国际秩序变化、治理主体多元化等挑战,各国需拥抱新产业革命成果以推进转型 [2][10] 中国减排目标与路径 - 中国2035年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其中约四分之三为二氧化碳 [3] - 核心减排路径包括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两大方向 [3] - 细化为六大减排路径:可持续能源消费、电力系统深度低碳化、绿电电气化、非电能源燃料转换、负排放技术应用、非二氧化碳气体减排 [3] 电力系统转型挑战 - 电网稳定性与灵活性资源不足是当前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并网难”的直接障碍 [4][5] - 传统电网依赖转动惯量,风光发电占比提升需新的稳定支撑因素如储能和电子调频技术 [5] - 电网转型需技术创新与电力市场重新设计,包括明确新激励机制和成本分摊方式 [5] 绿色投资规模与方向 - 中国电网年均投资规模约为7000亿至10000亿元人民币,未来投资重点将转向配网建设与微网发展 [6] - 全球清洁能源年投资规模约为2万亿美元,中国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7] - 未来十年绿色低碳投资年均规模约6万亿元人民币,约占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10% [8] 全球气候治理格局 - 全球气候治理核心挑战包括联合国机制政治基础受损、治理主体多元化、需把握历史机遇 [9][10] - 治理主体从政府与公共资金扩展到企业、国际游资等,全球清洁能源投资已达2万亿美元 [10] - 循环经济首次纳入COP30议题,其资源高效利用理念与减排路径高度契合,需在具体行业落实 [11] 技术发展优先级 - 当前应优先推进已具备大规模部署条件且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技术,如可再生能源、能效提升与电动车 [12] - CCUS技术捕集环节相对成熟,但封存环节尚处研发阶段,且整个过程能耗高,应作为长期技术储备 [12]
专访中国能源研究会林卫斌:应逐步降低传统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7 22:12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1] - “十五五”是全面转向碳排放双控制度的首个五年,也是为实现碳达峰目标而冲刺的五年 [1] - 关键在于大力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持续优化能源结构,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 [2] - 需优化产业结构,引导资源向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形成低消耗、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体系 [2] 能源结构低碳转型重点工作 - 需更大力度推进化石能源清洁利用,坚持源头治理与末端治理综合施策,源头治理是实现碳减排长期目标的关键 [3] - 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包括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以及地热、生物质供暖、太阳能热利用等 [4] - 非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将推动能源利用电气化,体现为一次能源电能转化比重和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的提高 [4] - 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以当前电力系统为基础,逐步建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电源的新型电力系统 [4] 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举措 - 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电源结构需深度调整,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需达到90%以上 [6] - 做好加法,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预计2060年风光电装机容量达60亿千瓦以上,占总发电量约65% [6] - 做好加法,积极有序发展水电、核电等,预计2060年水电、核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10亿千瓦左右,占总发电量约25% [6] - 做好减法,在保障电力安全前提下,煤电有序退出主体电源地位 [7] - 着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逐步实现对化石能源的替代 [7] - 提升煤炭和煤电的基础保障和系统调节能力,建立煤炭产能储备制度,对存量煤电机组进行灵活性改造 [7] - 加快构建新型电网系统,发挥电网在能源系统中的平台枢纽作用 [7] - 合理布局储能和氢能,以提升系统调节能力、支撑电力系统动态平衡 [7]
“十五五”如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专访林卫斌:要逐步实现可再生能源在增量上和存量上对化石能源的替代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4 00:10
文章核心观点 -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建设美丽中国 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 协同推进降碳 减污 扩绿 增长[1] - 关键在于大力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持续优化能源结构 构建清洁低碳 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2] - “十五五”是全面转向碳排放双控制度的首个五年 也是为实现碳达峰目标而冲刺的五年[1] 能源结构转型重点工作 - 推进化石能源清洁利用 坚持源头治理与末端治理综合施策 双管齐下 源头治理更具前瞻性 系统性与可持续性[8] - 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 包括水电 核电 风电 太阳能发电以及地热 生物质供暖 太阳能热利用等[9] - 推进能源利用电气化 体现为一次能源电能转化比重提高和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高[9] - 优化产业结构 引导资源向绿色低碳 循环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 形成低消耗 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体系[6]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路径 - 电源结构需深度调整 目标为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达到90%以上[10] - 做好加法 大力发展风电 太阳能发电 预计2060年风光电装机容量达60亿千瓦以上 占总发电量65%左右 水电 核电 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10亿千瓦左右 占比25%左右[10] - 做好减法 在保障电力安全前提下 煤电有序退出主体电源地位[11] - 加快构建新型电网系统 电网在能源系统中发挥关键的平台枢纽作用[11] 新型能源体系落地举措 - 着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逐步实现可再生能源在增量和存量上对化石能源的替代[11] - 提升煤炭和煤电的基础保障和系统调节能力 建立煤炭产能储备制度 对存量煤电机组进行灵活性改造[11] - 合理布局储能和氢能 将其作为有效提升系统调节能力 支撑电力系统动态平衡的关键[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