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保面包

搜索文档
桃李面包广告翻车:营销失控背后的业绩焦虑
齐鲁晚报网· 2025-09-05 18:55
广告营销事件 - 桃李面包因"毒打"式电梯广告引发舆论风波 广告上线仅一天即被下架[1] - 公司9月4日致歉 称广告为内部共创机制产物 将完善审核机制[1] - 广告将"生活的毒打"作为消费门槛 被批评为苦难营销和价值观空洞[1]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26.11亿元 同比下滑13.55%[2] - 归母净利润2.04亿元 同比下滑近30%[2] - 这是公司自2015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大幅业绩下滑[2] 市场竞争与挑战 - 短保面包市场竞争激烈 山姆、盒马、便利蜂等新零售渠道推出自有品牌挤压传统渠道空间[2] - 产品创新乏力 研发投入骤降 新品贡献率低[2] - 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和健康化的需求[2] 营销策略调整 - 上半年广告及宣传费用增长超40%[2] - 业绩压力下急于通过创新营销打开市场但忽视消费者感受[2] - 广告翻车引发社交平台"抵制桃李"呼声 进一步侵蚀品牌公信力[2] 行业普遍现象 - 从全棉时代、茶颜悦色到桃李面包 频繁出现广告翻车事件[3] - 暴露出企业在品牌治理、风险审核、价值观建设上的系统性缺失[3] - 在社交媒体放大效应显著的今天 创意任性可能演变为品牌危机[3] 品牌信任与修复 - 信任是食品企业最核心的资产 道歉难以抹去情绪伤害[5] - 需重新审视品牌定位和营销策略 回归产品本质[5] - 需加大研发创新力度 拓展多元渠道 修复品牌形象[5]
三大核心市场营收下滑 桃李面包遇增长瓶颈
北京商报· 2025-08-19 00:19
财务表现 - 2024年上半年营收26.1亿元,同比下降13.6%,归母净利润2.04亿元,同比下降29.7% [1][3] - 2021-2024年营收增速持续放缓,分别为6.24%、5.54%、1.08%、-9.93%,归母净利润连续四年下滑,跌幅为13.54%、16.14%、10.29%、9.05% [3] - 核心业务面包及糕点品类上半年营收25.85亿元,同比下降13.4%,2023年该品类营收同比下降9.58%,库存量达85.6万公斤,同比增长19.42% [3] 业务与产品 - 主打"短保面包"产品,保质期3-15天,2023年以35%市场份额位居中国短保面包市场第一 [4] - 上半年推出芝士肉松蛋糕、碱水面包丁等新品,但研发投入同比减少30.81%至1066.05万元 [5] - 尝试布局低糖、低脂、高纤维等健康导向型产品,应对消费趋势变化 [4] 渠道与市场 - 东北、华东、华北三大核心市场营收全面下滑,上半年分别减少1.07亿元、1.43亿元、1.02亿元,合计减少3.52亿元 [6] - 华南市场营收减少4200万至1.8亿元,西南市场减少5300万至3.2亿元,南方子公司东莞、海南、广西分别亏损727万元、2019万元、146万元 [7] - 直营模式营收同比下降12.64%至36.29亿元,经销模式营收同比下降5.62%至24.58亿元 [6] 竞争与战略 - "中央工厂+批发"模式面临宾堡、曼可顿等品牌竞争,商超及"前店后厂"烘焙店分流市场份额 [4] - 加速南方市场渗透但成效不佳,专家指出其产品创新与迭代难以匹配南方成熟市场节奏 [8] - 探索新零售模式,开发线上专属产品,推动线下与线上渠道融合 [7]
三大核心市场营收集体下滑,桃李面包遇增长瓶颈
北京商报· 2025-08-18 21:39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6.1亿元同比下降13.6% 归母净利润2.04亿元同比下降29.7% [1][3] - 2021-2024年营收增速持续放缓(6.24%→5.54%→1.08%→-9.93%) 归母净利润连续四年下滑(-13.54%→-16.14%→-10.29%→-9.05%)[3] - 面包及糕点品类收入25.85亿元同比下降13.4% 该品类2024年库存达85.6万公斤同比增长19.42% [3] 业务运营 - 核心产品短保面包市场份额35%居行业首位 采用"中央工厂+批发"模式控制成本 [4] - 面临宾堡、曼可顿、盼盼等传统品牌及商超烘焙、前店后厂新兴模式的双重竞争压力 [4] - 研发投入1066.05万元同比减少30.81% 同期推出芝士肉松蛋糕等健康导向型新品 [4][5] 渠道表现 - 直营渠道收入36.29亿元同比下降12.64% 经销渠道收入24.58亿元同比下降5.62% [7] - 东北/华东/华北三大核心市场营收分别减少1.07/1.43/1.02亿元 合计减少3.52亿元 [7] - 华南市场营收降至1.8亿元减少0.42亿元 西南市场营收降至3.2亿元减少0.53亿元 [8] 区域战略 - 东莞/海南/广西子公司2024年分别亏损727/2019/146万元 南方市场拓展遇阻 [8] - 实施"核心区域稳中求进 潜力市场强势突破"双轮驱动战略 加码线上专属产品开发 [8] - 南方市场烘焙成熟度较高 公司产品创新与迭代速度难以匹配当地销售节奏 [9] 行业竞争 - 短保面包行业竞争加剧 新兴烘焙店与社区团购分流传统渠道客源 [7][4] - 健康导向型产品成为市场主流趋势 低糖低脂高纤维需求上升 [4] - 商超渠道客流下滑与费用攀升 对依赖KA客户的直营模式形成冲击 [7]
桃李面包供应链体系构建:高效支撑品质与性价比平衡
搜狐财经· 2025-07-29 14:53
行业趋势 - 中国消费市场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价值深耕的转变,消费者对"高品质性价比"的诉求推动烘焙行业进入精耕期 [1] - 短保烘焙领域的产品新鲜度、健康属性与价格之间的平衡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战场 [1] 公司供应链优势 - 公司以30年深耕为基础,构建从原料采购、生产研发到物流配送的全链条优势,在保证品质的同时提供高性价比选择 [1] - 生产环节引进现代化设备,应用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2] - 在7道关键工序上制定严格质控关卡,通过标准化生产、动态监测、闭环整改机制保障品质稳定性并提升效率 [2] - 按照FSSC22000食品安全体系要求对原材料、生产、仓储、运输等过程进行危害分析,确保全链条品质管控 [4] 物流与渠道布局 - 采取"中央工厂+批发"模式,在全国建立20多个生产基地,每个工厂覆盖半径200-300公里,实现本地生产配送 [5] - 物流体系采用"自建物流+三方物流"双轮驱动,配备PDA物流配送数据采集系统实现全链路可视化追踪 [5] - 线下覆盖30多万个零售终端,从一线城市到县域社区实现全层级覆盖,线上构建电商平台与内容电商流量矩阵 [7] 研发与消费者洞察 - 在上海、天津、沈阳设立三大研发中心,形成"区域洞察+集中攻关"协作模式,灵活调整产品策略 [9] - 每款新产品量产前进行几十次甚至上百次口味测试,目前已取得54项专利(1项发明专利,48项实用新型专利) [9] - 搭建立体化反馈体系,通过数据分析快速将消费者需求转化为产品创意,并建立全流程客户响应渠道 [8] 战略定位 - 公司将供应链从"后勤保障角色"升级为"战略核心竞争力",通过数字化生产、全国化布局、消费者洞察三位一体策略构建品牌护城河 [10] - 供应链能力的比拼将成为行业分水岭,公司实践证明高品质与高性价比可共存 [10]
2025中国烘焙行业发展洞察报告
搜狐财经· 2025-06-17 17:33
全球经济格局 - 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预计分化 美国经济增速接近2% 亚洲经济增长略有放缓 欧洲经济增速缓慢但逐步改善[3] - 摩根大通预计2025年全球GDP增长2.5% 核心CPI通胀维持在3%左右[3] - 新兴市场经济增速预计跑赢全球平均水平 亚洲(不含日本)市场美元计价每股收益增长预计达13%[4] 中国经济展望 - 瑞银预计2025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约为4.0% 10万亿元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务化解计划有助于缓解风险[5] - 新增长模式注重国内消费市场和核心竞争力的制造业 未来增长依赖结构变化带来的机会[5] -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影响增长 若贸易冲突加剧 亚太地区GDP增长可能放缓至4%[5] 新兴产业发展 - 中国科技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人工智能和能源资源领域存在变革性创新机会[5] - 新能源汽车行业面临价格战挑战 2024年1-9月车企整体利润率仅4.6%[6] - 生成式AI将与垂直行业深度融合 推动行业智能化转型和数据驱动的商业模式创新[6] 烘焙行业市场规模 - 2024年中国烘焙食品零售市场规模达8595.6亿元 同比增长8.8%[13][16] - 预计到2029年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 期间年复合增长率约7.3%[16] - 中国烘焙市场增速显著高于传统食品行业 成为全球烘焙企业竞相角逐的重要阵地[16] 行业政策影响 -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强化过敏原标注要求 鼓励"清洁标签"减少添加剂标注[18]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删除脱氢乙酸钠在7类食品中的使用规定[18] - 非食品级装饰物禁令禁止在裱花蛋糕中使用羽毛、塑料玩具等非食品级装饰物[18] 市场竞争格局 - 本土品牌市场份额超70% 前五大品牌集中度提升至26.3%(2024年)[21] - 外资品牌市场份额从2023年28%降至2025年22% 面临本土品牌挤压[21] - 区域作坊数量超47.9万家 占70%市场份额但2024年新店存活周期中位数仅8.2个月[21] 消费升级趋势 - 健康需求成为驱动产品创新的核心力量 81%消费者关注食品健康属性[29][34] - 2025年健康烘焙市场规模有望达300亿元 年增速高达28.6%[34] - 消费场景向日常性消费转变 零食属性(72%)和代餐属性(44%)成为主要消费场景[33] 技术智能化发展 - 数字化管理成为供应链优化重要手段 部分品牌与万店掌等科技公司合作[21] - 技术智能化发展推动中央工厂+前置仓、前店后厂+冷链等模式创新[21] - 生成式AI将深入融入业务战略蓝图 重塑用户体验和推动行业智能化转型[6] 供应链管理优化 - 本土品牌通过中央工厂+批发模式降低成本 提升供应链效率[21] - 供应链布局呈现多元化发展 包括卫星工厂+配送等创新模式[21] - 政策要求预制烘焙食品实现全链条追溯 企业合规成本平均增加15%[22] 销售渠道变革 - 销售渠道多元化发展 涵盖烘焙店、商超、线上电商、新零售等渠道[24] - 线上销售渠道包括天猫、京东、内容电商等平台[24] - 茶饮店、便利店、咖啡店等非传统渠道成为重要销售场景[24]
陷入“中年危机” 迭代成发展主旋律 传统包装面包向创新要出路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6-17 08:35
行业现状 - 传统包装面包行业受到多维冲击,代表性品牌业绩滑坡,行业陷入"中年危机" [1] - 创新、升级、迭代已成为我国烘焙行业整体的发展主旋律 [1] - 新锐品牌通过现烤烘焙、便利店烘焙等模式快速崛起,对传统包装面包行业形成冲击 [1][3] 传统品牌面临的挑战 - 产品创新不足、保质期问题、毛利率下降是传统包装面包品牌亟待解决的难题 [2] - 传统包装面包品牌对研发费用的压降幅度显著,缺乏研发投入是"掉队"的主要原因 [2] - 短保烘焙品牌在三四线城市很难铺开,长保烘焙品牌凭借低运输成本、长保质期优势占据主导 [2] - 原材料与人工成本上涨,叠加商超渠道的成本转嫁,导致部分区域毛利率下降 [2] 市场竞争格局 - 消费者认知变迁,"短保=新鲜"认知正在瓦解,更关注产品创新、价格实惠和配料表清洁 [3] - 新锐品牌通过产品创新、精准营销和数字化运营等手段在包装面包市场中脱颖而出 [3] - 现烤烘焙、社区连锁、便利店烘焙等新型模式崛起,以更短供应链、更灵活上新周期切走市场蛋糕 [3][4] - 便利店通过货架重构实施点位垄断,优先陈列自有品牌面包产品 [4] - 盒马鲜生、山姆、胖东来等商超烘焙凭借供应链整合能力、自有品牌策略形成多维冲击 [4] 行业发展趋势 - 年轻消费群体成为烘焙市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5] - 传统品牌需深挖年轻人需求喜好,通过联名合作、自媒体营销等方式触达年轻群体 [5] - 需探索新的增长点与消费场景,如便利店早餐柜、办公室茶歇区、社区烘焙店等 [6] - "DIY烘焙包"模式可能成为新方向,满足一二线城市对"现制感"的追求 [6] - 创新是传统包装面包品牌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需不断进行产品和技术创新 [6]
鸣鸣很忙IPO三问:谁挣钱?谁在卷?谁受益?
搜狐财经· 2025-05-08 17:53
公司概况 - 公司鸣鸣很忙集团于2025年4月28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计划成为港股"零食量贩第一股"[1] - 公司成立于2017年,从长沙一家不足40平米的小店起步,8年内通过加盟、合并、扩张等方式成长为年度GMV达555亿元的行业龙头[1] - 截至2024年底,公司58%的门店位于县城及乡镇,覆盖全国1224个县,占全国县城总数的66%[7] 财务表现 - 营收从2022年的42.8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93.44亿元,三年增长超八倍[6] - 毛利率维持在7.5%-7.6%的低水平,略低于竞争对手万辰集团的10.76%[10] - 经调整净利润从2022年的0.81亿元增至2024年的9.13亿元,但净利润率仅1.7%-2.1%[10] 商业模式 - 采用低价、下沉和加盟三大核心运营模式,99.5%的收入来自向14379家加盟店供货[11] - 通过与上游厂商直接谈判获取低价货源,平均售价比线下超市同类产品便宜约25%[13] - 每家门店保持1800个以上商品种类,每月更新约100款新品,采用散装称重等灵活销售方式[8] 行业竞争 - 与万辰集团旗下"好想来"展开扩张竞赛,2024年新增门店分别超过8000家和9776家[14] - 55%的"好想来"门店分布在三四线城市,半数与公司门店直线距离不足1公里[15] - 双方推出加盟扶持政策,包括免除费用、特殊补贴等,公司加盟商数量从2022年994家激增至2024年7241家[17] 战略转型 - 从低价策略转向"高质价比"战略,发力自有品牌产品,2024年底定制化产品占比达25%[22][26] - 推出"省钱超市"新业态,增设鲜食专区、低温冻品区等,向社区折扣超市转型[29] - 引入潮玩等高利润产品,计划未来引入食品健康评级标签[30][27] 发展计划 - 港股IPO募资计划中70%资金将用于门店扩张[18] - 营销投入快速增长,从2022年417万元增至2024年1766万元,增长逾三倍[19] - 签约代言人周杰伦,开展IP联名等营销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