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A

搜索文档
增长近10倍!帝斯曼业绩大爆发,万华化学成立新公司紧跟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2025-08-07 21:42
去年8月, 巴斯夫 发生不可抗力的时候,本号曾发文《 巴斯夫"意外"的背后,三大化工巨头的"情仇" 》,描述了 巴斯夫 、 万华化学 和 新和成 三大巨头之间历史由来的战略博弈,很有意思。 其实这个故事里应该还有一个巨头的身影,那就是大名鼎鼎的 帝斯曼 ,不过近几年公司的新闻少之又少,少到都 快要遗忘,不过人家却实实在在地在闷声发大财。 【生物基能源与材料】 获悉, 7月30日,世界巨头 帝斯曼-芬美意 发布2025上半年业绩,总销售额达65.1亿欧 元( 约人民币 536.43亿元 ),同比增长3%,调整后EBITDA为12.6亿欧元,同比增长29%, EBITDA利 润率从15.5%提升至19.4%, 集团净利润 从去年同期的5000万欧元大幅增至 5.41亿欧 元, 同比增长近10倍! 各业务板块方面, (1)动物营养与健康业 务 : 上半年销售额为17.51亿欧元,同比增长14% , 调整后EBITDA大幅增长 293%! 业绩大涨主要 受到 基础业务 改善及临时维生素价格效应,其中维生素价格暴涨或因 巴斯夫 去年宣布其维生素A、维生素E遭遇不可抗力,国内新和成等企业都享受到了"福利"。 尽管很挣钱, ...
业绩大爆发!帝斯曼反手剥离,万华化学成立新公司紧跟
DT新材料· 2025-08-07 00:05
去年8月, 巴斯夫 发生不可抗力的时候,本号曾发文《 巴斯夫"意外"的背后,三大化工巨头的"情 仇" 》,描述了 巴斯夫 、 万华化学 和 新和成 三大巨头之间历 史由来的战略博弈,很有意思。 其实这个故事里应该还有一个巨头的身影,那就是大名鼎鼎的 帝斯曼 ,不过近几年公司的新闻少之又少,少到都快要 遗忘,不过人家却实实在在地在闷声发大财。 【DT新材料】 获悉,7月30日,世界巨头 帝斯曼-芬美意 发布2025上半年业绩,总销售额达65.1亿欧元 ( 约人民币 536.43亿元 ),同比增长3%,调整后EBITDA为12.6亿欧元,同比增长 29%, EBITDA利润率从15.5%提升至19.4%, 集团净利润 从去年同期的5000万欧元大幅增至 5.41亿欧元, 同比增长近10倍! 各业务板块方面, (1)动物营养与健康业务 : 上半年销售额为17.51亿欧元,同比 增长14% , 调整后EBITDA大幅增长 293%! 业绩大涨主要 受到 基础业务 改善及临时维生素价格效应,其中维生素价格暴涨或因 巴斯夫 去年宣布其维生 素A、维生素E遭遇不可抗力,国内新和成等企业都享受到了"福利"。 尽管很挣钱,公司 ...
金达威,净利预增70%~100%!以合成生物布局新产品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2025-07-27 20:40
公司业绩预测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预计2.21亿元~2.6亿元,同比增长70%~100% [1] - 扣非净利润预计2.2亿元~2.59亿元,同比增长70%~100% [1] - 基本每股收益0.36元/股-0.42元/股 [1] - 业绩增长主要源于辅酶Q10、维生素A及国内保健品业务销售增长 [1] 公司业务结构 - 主要从事营养保健食品原料、终端产品及饲料添加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3] - 保健食品原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主要在境内,出口比例较高 [3] - 保健食品终端产品生产、销售和品牌运营主要在境外,境内通过跨境电商销售,增长态势明显 [3] 原料领域布局 - 以合成生物学为底层技术,规模化生产辅酶Q10、NMN、NADH、维生素K2、纳豆激酶、PQQ、DHA、ARA等产品 [4] - 利用合成生物学布局新产品,如虾青素、藻油EPA、肌醇、泛酸钙、生物代糖系列等 [4] - 化学合成原料产品主要为维生素A、维生素D3等,同时生产医药原料如吡喹酮、丙氨酰谷氨酰胺等 [4] - 辅酶Q10市占率全球第一,具备成本优势和规模优势 [4] - 通过研发和技改降低虾青素、DHA、EPA等产品的生产成本 [4] 保健食品终端领域 - 拥有Doctor's Best、Zipfizz两大品牌,自有生产工厂VB提供胶囊、片剂和粉剂的生产加工服务 [5] - 覆盖保健食品上游原料供应、中游制剂生产、下游品牌运营及渠道布局,是全产业链公司 [5] - 未来将进一步打通上下游、境内外,提升国内市场份额 [5] 国内保健品业务策略 - 根据行业特性、市场需求及品牌定位,制定产品策略和供应链保障 [6] - 利用数据驱动与迭代升级,打造大单品或市场爆款产品 [6] 行业会议信息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将于8月20-22日在宁波举办 [8] - 聚焦AI+生物智造、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未来农业的产业化进展和机遇 [8] - 同期举办生物制造青年论坛、产业高层座谈会、蓝皮书闭门研讨会等活动 [8][9]
张先恩/薛闯/袁其朋/王丹/杨世辉/姚远...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8月20-22日,宁波)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2025-07-25 17:53
大会概况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将于8月20-22日在浙江宁波举办,聚焦"AI+生物制造、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未来农业"五大方向[1] - 大会旨在探讨"十五五"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趋势、AI赋能产业创新、革新技术产品生命力,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1] - 主办单位为宁波德泰中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DT新材料),协办单位包括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等,支持单位涵盖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等多家机构[2] 核心议题方向 - **AI+生物制造**:设立专题论坛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对生物制造的赋能作用[36][37] - **绿色化工与新材料**:聚焦化学品与新材料、新型碳源生物制造等领域,涉及聚酰胺单体、芳香族化合物等具体产品[36][37] - **未来食品&农业**:专题论坛将讨论相关生物技术应用[37] 重点嘉宾与研究领域 - **张先恩**: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合成生物学整体发展路径[4][5] - **薛闯**:大连理工大学教授,专注于能源化学品生物制造,在乙醇、丁醇、纤维素酶等领域取得突破[6] - **袁其朋**: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擅长高效细胞工厂构建生产芳香族化合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7][8] - **王丹**:重庆大学教授,开发聚酰胺单体生物制造技术,与万华化学等企业合作[9][10][11] - **杨世辉**:湖北大学教授,布局非粮大宗醇酸生物燃料与材料生产[12][13] - **朱蕾蕾**: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所研究员,开发工业酶定向进化技术及一碳化合物转化路径[26][27] 产业化技术突破 - **细胞工厂构建**:多个团队在番茄红素(提升产量)、γ-聚谷氨酸、芳香族化合物等产品实现高效生产[6][30][31] - **酶工程技术**:包括蔗糖异构酶固定化(异麦芽酮糖生产)、碳碳缩合酶等工业酶改造[22][23][26][27] - **非粮原料利用**:武汉睿嘉康等企业开发生物质原料替代粮食基底的醇酸生产工艺[12] 企业合作与商业化 - 馨海生物以生物油脂、维生素A等四大产品线为核心实现技术转化[16][17] - 元酉生物实现全生物基圆柚酮公斤级生产,应用于日化领域[24][25] - 华东理工大学王泽建团队技术已应用于20多家生物发酵企业[18] 会议议程亮点 - 8月20日举办生物制造产业高层座谈会(20+行业领袖参与)及青年创新论坛(20+场报告)[36] - 8月21日发布《2025人工智能赋能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蓝皮书》[37] - 同期活动包括科技成果对接会与合成生物创新展览[37]
第一波嘉宾剧透!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8月20-22日 宁波)
DT新材料· 2025-07-24 00:01
大会概况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将于8月20-22日在浙江宁波举办[1] - 大会聚焦"1+3"方向:AI+生物制造、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未来农业[1] - 大会将探讨"十五五"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趋势、AI赋能产业创新、革新技术和产品等议题[1] 组织机构 - 主办单位:宁波德泰中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DT新材料)[2] - 协办单位: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宁波酶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2] - 支持单位包括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基材料专业委员会等多家机构[2] - 大会顾问专家为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院长张先恩[2][5][6][7][8] 参会专家及研究领域 - 薛闯(大连理工大学):能源和化学品生物制造,包括乙醇、丁醇、纤维素酶等[10] - 袁其朋(北京化工大学):高纯天然产物规模制备,构建20余种芳香族化合物细胞工厂[12] - 王丹(重庆大学):聚酰胺关键单体生物合成,与万华化学等企业合作[14][15] - 杨世辉(湖北大学):非粮大宗醇和有机酸生物制造[16][17] - 姚远(浙江大学):基因编辑技术、蛋白设计与智造技术[19] - 于洪巍(浙江大学):生物油脂、维生素A、25-羟基维生素D3和虾青素生物合成[21][22] - 王泽建(华东理工大学):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等生物发酵产业技术[23] - 刘夫锋(天津科技大学):工业酶挖掘改造,蔗糖异构酶固定化技术[27][28] - 李爽(华南理工大学):天然活性化合物和香氛物质全生物路径合成[29][30] - 朱蕾蕾(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所):工业酶蛋白分子改造和低碳生物制造[31][32] - 罗自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芳香族化合物绿色生物制造[33][34] - 徐国强(江南大学):氨基酸衍生物(γ-聚谷氨酸等)合成生物学研究[35][36] - 姚长洪(四川大学):微藻光合固碳与糖类代谢调控[37] - 潘学玮(江南大学):高值氨基酸衍生物高效合成细胞工厂[39] 大会议程 - 8月20日:会议签到、生物制造产业高层座谈会、生物制造青年论坛[41] - 8月21日:开幕式及全体大会、绿色化工与新材料专题论坛、AI赋能生物制造蓝皮书研讨会[41] - 8月22日:AI+生物制造专题论坛、未来食品&农业专题论坛[41] - 同期活动包括科技成果展示与对接、合成生物创新展览[41] 其他信息 - 大会报名可通过扫码方式参与[44] - 参考信息包括中国生物制造产业地图(2025版)[45]
第一波嘉宾剧透!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8月20-22日,宁波)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2025-07-23 21:47
大会概况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将于8月20-22日在浙江宁波举办,聚焦"AI+生物制造、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未来农业"五大方向[1] - 大会旨在探讨"十五五"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趋势、AI赋能产业创新、革新技术与产品生命力,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挖掘[1] 组织机构 - 主办单位为宁波德泰中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DT新材料),协办单位包括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宁波酶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2] - 支持单位涵盖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基材料专业委员会、浙江省合成生物产业技术联盟等6家机构[2] - 大会顾问专家包括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院长张先恩等权威人士[2][4] 产业化专家阵容 生物基化学品与材料 - 薛闯(大连理工大学):开发自组装蛋白质笼人工细胞器,提升番茄红素产量,优化纤维素酶菌株[6] - 袁其朋(北京化工大学):构建高版本芳香族化合物合成底盘,生产对乙酰氨基酚等20余种化合物[7][8] - 王丹(重庆大学):开发生物基聚酰胺单体(戊二胺等),与万华化学等企业合作[10][11] - 杨世辉(湖北大学):布局非粮大宗醇酸生物制造,推动厌氢发酵技术[12] - 王泽建(华东理工大学):攻克抗生素、维生素等发酵产业工程化技术,服务20多家生产企业[18] 酶工程与生物催化 - 刘夫锋(天津科技大学):开发蔗糖异构酶固定化技术用于异麦芽酮糖绿色制造[22][23] - 朱蕾蕾(中科院天津工生所):创制碳碳缩合酶等工业酶,推动一碳化合物绿色制造[26][27] - 廖苍松(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专注生物催化与酶级联反应不对称合成[20] 高值化合物合成 - 于洪巍(浙江大学):以生物油脂、维生素A等为核心产品线[16][17] - 李爽(华南理工大学):实现天然活性化合物全生物路径合成,应用于日化领域[24][25] - 罗自卫(西北农林科大):设计芳香族/杂环化合物细胞工厂[29] - 徐国强(江南大学):研究γ-聚谷氨酸等氨基酸衍生物合成[30][31] 大会议程 8月20日 - 生物制造产业高层座谈会(邀请制,20+行业领袖)[36] - 生物制造青年论坛(20+场创新成果报告)[36] 8月21日 - 开幕式及宏观论坛[36] - 绿色化工与新材料专题论坛(化学品/新型碳源制造)[36][37] - AI赋能生物制造蓝皮书闭门研讨会[37] 8月22日 - AI+生物制造专题论坛[37] - 未来食品&农业专题论坛[37] - 同期举办科技成果展示与合成生物创新展览[37]
第一波嘉宾剧透!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8月20-22日 宁波)
DT新材料· 2025-07-23 00:03
大会概况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将于8月20-22日在浙江宁波举办,聚焦"1+3"方向:AI+生物制造、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未来农业 [1] - 大会将探讨"十五五"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趋势、AI赋能产业创新、革新技术与产品生命力等议题,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挖掘 [1] 组织机构 - 主办单位为宁波德泰中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DT新材料),协办单位包括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宁波酶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 [2] - 支持单位涵盖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基材料专业委员会、浙江省合成生物产业技术联盟等多家行业机构 [2] - 大会顾问专家包括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院长张先恩等知名学者 [2][5][6][7] 产业化专家阵容 能源与化学品领域 - 大连理工大学薛闯教授在乙醇、丁醇、纤维素酶等生物基产品合成方面取得突出成果,开发了高效纤维素产酶菌株 [10] - 北京化工大学袁其朋教授构建了高版本芳香族化合物合成底盘,突破了天然理论收率,设计了对乙酰氨基酚等20余种化合物细胞工厂 [12] 材料与单体领域 - 重庆大学王丹教授专注于聚酰胺关键单体生物合成开发,与万华化学、金发科技等企业合作 [14] - 湖北大学杨世辉教授布局非粮大宗醇和有机酸生物燃料与材料生产,致力于成为非粮合成生物制造引领者 [16] 酶技术与蛋白设计 - 浙江大学姚远研究员聚焦数据驱动的基因编辑和蛋白设计技术,与多家制药企业合作 [19] - 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所朱蕾蕾研究员开发了多种高性能工业酶,推动一碳化合物绿色生物制造 [31] 大会日程 - 8月20日:生物制造产业高层座谈会、青年论坛(20+场报告) [41] - 8月21日:开幕式及宏观论坛、绿色化工与新材料专题论坛、AI赋能蓝皮书闭门研讨会 [41] - 8月22日:AI+生物制造专题论坛、未来食品&农业专题论坛,同期举办科技成果展示与合成生物创新展览 [41]
第一波嘉宾剧透!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8月20-22日,浙江·宁波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2025-07-22 00:12
大会概况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将于8月20-22日在浙江宁波举办,聚焦"AI+生物制造、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未来农业"五大方向[1] - 大会将探讨"十五五"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趋势、AI赋能产业创新、革新技术与产品生命力等议题,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挖掘[1] 组织机构 - 主办单位为宁波德泰中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DT新材料),协办单位包括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宁波酶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2] - 支持单位涵盖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基材料专业委员会、浙江省合成生物产业技术联盟等多家行业机构[2] - 大会顾问专家包括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院长张先恩等权威学者[2][4][5] 产业化专家阵容 - **薛闯**: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在能源化学品生物制造领域取得突破,开发高效纤维素产酶菌株,优化纤维素酶产量[7] - **袁其朋**: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构建高版本芳香族化合物合成底盘,突破天然理论收率,设计20余种芳香族化合物细胞工厂[8][9] - **王丹**:重庆大学教授,开发聚酰胺关键单体生物合成技术,与万华化学等企业合作[11][12] - **杨世辉**:湖北大学教授,布局非粮大宗醇酸生物燃料与材料生产[13] - **姚远**:浙江大学研究员,聚焦基因编辑与蛋白设计技术,与制药企业合作[15] - **于洪巍**:浙江大学教授,馨海生物创始人,核心产品包括生物油脂、维生素A等[17][18] - **王泽建**: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在抗生素、维生素等领域指导20多家企业技术攻关[19] - **刘夫锋**:天津科技大学教授,研究蔗糖异构酶固定化技术应用于异麦芽酮糖绿色制造[23][24] - **李爽**: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元酉生物创始人,专注天然活性化合物全生物路径合成[25][26] - **朱蕾蕾**: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所研究员,开发工业酶分子改造技术,推动一碳化合物绿色制造[27][28] - **罗自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研究芳香族化合物合成生物制造[30] - **徐国强**:江南大学副教授,聚焦γ-聚谷氨酸合成生物制造[31] 大会议程 - **8月20日**:生物制造产业高层座谈会、青年论坛(20+场报告)[36] - **8月21日**:开幕式、绿色化工与新材料专题论坛、AI赋能生物制造蓝皮书闭门研讨会[36][37] - **8月22日**:AI+生物制造专题论坛、未来食品&农业专题论坛,同期举办科技成果展示与合成生物创新展览[37] 行业资源 - 大会提供《中国生物制造产业地图(2025版)》领取服务,涵盖500+上榜企业[40] - 设有生物制造产业社群入口,促进行业交流[42]
基础化工行业2025年中期投资策略:反内卷政策下,高集中度化工品更具弹性
招商证券· 2025-07-21 16:37
核心观点 - 随着“反内卷”政策落地,行业集中度高的化工产品在行业自律、限产减产上实操性更强,单一企业生产变动对行业供需影响大,行业底部反转阻力小,更有望景气反转;技术壁垒高、国产替代生产商或实现技术突破企业少的新材料产品,市场前景广阔,竞争格局和行业景气度良好 [2][6][7][13] 行业规模与指数表现 行业规模 - 化工行业股票家数 443 只,占比 8.7%;总市值 64137 亿元,占比 6.9%;流通市值 59892 亿元,占比 7.1% [4] 行业指数表现 - 近 1 个月、6 个月、12 个月绝对表现分别为 6.7%、20.5%、41.8%,相对表现分别为 1.9%、14.0%、26.5% [6] “反内卷”政策与化工品种 政策背景与影响 - 2025 年 7 月相关会议强调治理低价无序竞争、淘汰落后产能,“反内卷”政策落地将使化工供给侧出现边际变化,高集中度化工产品更易通过行业自律限产减产,单一企业产能变化对行业供需影响大,景气反转可能性大 [7][13] 部分化工品价格反弹 - 2022 年以来化工行业新增产能释放、原油价格回落,企业竞争激烈、产品价格下降、盈利下滑;2025 年上半年部分化工品价格反弹,源于行业供给侧变动、补库周期带动需求增长或龙头减产挺价 [7] 高集中度化工品梳理 维生素 A - 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缺乏会引发多种病症;近年来国内产能稳定在 1.7 万吨,2024 年产量 1.184 万吨,截至 2025 年 5 月产量 0.573 万吨;主要生产企业为新和成、浙江医药和金达威,产能占比分别为 47.06%、29.41%和 23.53% [21] 双甘膦 - 是广谱型灭生性除草剂和草甘膦合成中间体;产能较稳定,2024 年提升到 28.7 万吨,2024 年产量 21.96 万吨,截至 2025 年 6 月产量 12.42 万吨;主要生产企业为四川和邦、山东科润、安徽康坶、东营日顺 [23] 百草枯 - 是快速灭生性除草剂,对人毒性大;近年来产能稳定在 13.5 万吨,截至 2025 年 6 月产能 11 万吨,产量 2.87 万吨;主要生产企业为安徽国星、潍坊绿霸、江苏诺恩 [28] 敌草隆 - 是尿素类内吸型除草剂,适用于旱田作物杂草防除;2020 - 2023 年产能稳定在 2.2 万吨,2024 年缩小到 1.5 万吨,2024 年产量 0.99 万吨,截至 2025 年 6 月产量 0.50 万吨;主要生产企业为广信股份、夏新安、江苏快达 [30] 均三嗪类除草剂 - 包括莠去津、西玛津等,用于玉米、高粱等作物田;近年来产能稳定在 22.1 万吨,2024 年缩小到 17.5 万吨,产量小幅稳定增长,2024 年产量 12.33 万吨,截至 2025 年 6 月产量 5.62 万吨;主要生产企业为河北临港、响水中山、山东德浩、沾化国昌 [34] 毒死蜱 - 是广谱型有机磷杀虫剂;2020 - 2023 年产能稳定在 8.3 万吨,2024 年缩小到 7 万吨,产量自 2021 年起缓慢下降,2024 年产量 3 万吨,截至 2025 年 6 月产量 1.78 万吨;主要生产企业为湖北犇星、重庆华歌、浙江新农、江苏丰山、山东绿霸 [36] 吡虫啉 - 是新烟碱类杀虫剂,用于防治刺吸式害虫;2020 - 2023 年产能稳定在 1.8 万吨,2024 年扩张至 2.55 万吨,产量保持相对稳定增长,2024 年产量 1.18 万吨,截至 2025 年 6 月产量 0.66 万吨;主要生产企业为河北野田、泰安联合、海利尔等 [40] 高效氯氟氰菊酯 - 是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用于防治农业害虫;近年来国内产能保持稳定,2022 年至今维持在 1.34 万吨左右,2024 年产量 0.89 万吨;主要生产企业为山东高新润农、广东立威、江苏春江润田等 [42] 氯氰菊酯 - 是广谱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适用于多种作物害虫防控;近年来国内产能保持稳定,2021 年至今维持在 0.37 万吨左右,产量逐渐缩小,2024 年产量 669 吨;主要生产企业为江苏优嘉、山东高新润农 [45] 联苯菊酯 - 是新一代菊酯类杀虫剂,用于农业和卫生杀虫领域;近年来国内产能保持稳定,2021 年至今维持在 1.14 万吨左右,年产量在 0.6 - 0.7 万吨左右;主要生产企业为江苏优嘉、山东高新润农、江苏春江润田等 [47] 代森锰锌 - 是复配型保护性杀菌剂,用于防治真菌性病害;2020 - 2023 年产能保持在 5.9 万吨左右,2024 年缩小到 5.3 万吨,年产量在 3 - 4 万吨左右,截至 2025 年 6 月产量 2.18 万吨;主要生产企业为利民股份、西安近代 [50] 多菌灵 - 是苯并咪唑类内吸杀菌剂,用于防治常见病害;2021 - 2023 年产能保持在 3.2 万吨,2024 年减少至 2.2 万吨,产量 1.70 万吨;主要生产企业为广信股份、江苏蓝丰、宁夏瑞泰 [52] 嘧菌酯 - 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多种病害控制效果显著;近年来国内产能保持稳定,2021 年至今大致维持在 1.43 万吨左右,产量在 7000 - 9000 吨之间波动,截至 2025 年 6 月产量 4235 吨;主要生产企业为内蒙古灵圣、苏利股份、江苏新河等 [55] 百菌清 - 是氯代芳基类杀菌剂,用于防治多种真菌性病害;2024 年产能增长至 7.8 万吨,产量 4.65 万吨,截至 2025 年 6 月产量 3.12 万吨;主要生产企业为江苏新河、苏利股份、山东大成等 [57] TMA - 是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用于环保增塑剂等;2024 年产能略有缩减至 15.5 万吨,产量为 14.08 万吨,截至 2025 年 5 月产量为 7.54 万吨;主要生产企业为正丹股份、百川股份和安徽泰达 [60] 间苯二甲酸 - 具有较强耐热性等性能,用于不饱和聚酯树脂等;近年来国内产能保持稳定,自 2020 年至今保持在 55 万吨左右,年产量有所波动,2024 年产量为 32.61 万吨,截至 2025 年 5 月产量为 15.48 万吨,表观消费量保持相对稳定,截至 2025 年 5 月为 25.27 万吨;主要生产企业为浙江逸盛、台化兴业、中石化北京燕山 [62] 硫酸钾镁肥 - 是多元素钾肥,适用于多种农作物;近年来国内产能保持稳定,自 2020 年至今保持在 108 万吨左右,年产量有所波动,2024 年产量为 32.81 万吨,截至 2025 年 5 月产量为 13.36 万吨;主要生产企业为青海中信国安、青海联宇、国投新疆罗布泊、青海高端盐湖 [66] 磷酸一二钙 - 兼具水溶性速效磷与缓释磷特性,用作饲料添加剂;近年来国内产能保持稳定,自 2022 年至今保持在 85 万吨左右,年产量有所波动,2024 年产量为 81.02 万吨,截至 2025 年 5 月产量为 40.15 万吨;主要生产企业为云南磷化、川金诺、中化云龙、瓮福集团 [69] 粘胶长丝 - 是天然真丝替代品,用于高端服装和家用纺织品;近年来国内产能保持缓步增长,2024 年产能 31.5 万吨,产量 23.20 万吨,表观消费量 13.61 万吨,截至 2025 年 5 月产能为 32.5 万吨,产量为 13.35 万吨,表观消费量 6.87 万吨;主要生产企业为新乡化纤、吉林化纤、宜宾海丝特、湖北金环 [71] 间苯二酚 - 用于橡胶粘合剂等;近年来国内产能保持稳定,自 2020 年至今保持在 5.5 万吨,市场由中日企业为主,浙江龙盛与日本住友约各占全球市场一半份额,国内还有乌海时联、山东科盛等生产企业 [75] 甲酸 - 是重要化工原料,用于农药等工业;主要生产企业包括鲁西化工、山东阿斯德、重庆川东、扬子石化 - 巴斯夫 [77] 维生素 E - 是人体必需脂溶性维生素,应用于多个行业;近年来国内产能保持稳定,自 2020 年至今保持在 15 万吨,年产量有所波动,2024 年产量为 9.42 万吨,截至 2025 年 5 月产量为 4.99 万吨;主要生产企业为新和成、浙江医药、益曼特、吉林北沙 [80] 干胶 - 是天然橡胶初级制品;近年来国内产能保持稳定,自 2020 年至今保持在 100 万吨,年产量有所波动,2024 年产量为 74.97 万吨,截至 2025 年 5 月产量为 17.38 万吨;主要生产企业为海南合盛、云南合盛、云南农垦、和蔓庄 [82] 乙丙橡胶 - 广泛应用于汽车部件等;近年来国内产能相对稳定,截至 2024 年达到 39.5 万吨,年产量有所波动,2024 年产量为 30.94 万吨,截至 2025 年 5 月产量为 15.01 万吨;主要生产企业为吉林石化、阿郎新科、延安能源等 [87] 丁腈橡胶 - 用于制作耐油制品;近年来国内产能逐步扩张,截至 2024 年达到 27.5 万吨,年产量有所增长,2024 年产量为 23.38 万吨,截至 2025 年 5 月产能为 28.5 万吨,产量为 13.74 万吨;主要生产企业为中石油兰州石化、宁波顺泽、镇江南帝等 [91] 异戊二烯橡胶 - 是综合性能较好的通用合成橡胶,应用于轮胎等行业;近年来国内产能有一定扩张,截至 2024 年达到 12.5 万吨,年产量小幅提升,2024 年产量为 5.84 万吨,截至 2025 年 5 月产量为 3.03 万吨;主要生产企业为鲁众华、盘锦伊科思、抚顺伊科思、独山子石化 [97] 蛋氨酸 - 是含硫必需氨基酸,动物需在日粮中添加;近年来国内产能逐步扩张,截至 2024 年达到 89 万吨,年产量总体保持增长态势,2024 年产量为 49.50 万吨,截至 2025 年 5 月产量为 35.59 万吨,全球市场产能高度集中,国内主要生产企业为新和成、安迪苏、宁夏紫光、和邦生物 [104] 安赛蜜 - 是食品添加剂,是第四代合成甜味剂;近年来国内产能有一定扩张,截至 2024 年达到 3.35 万吨,年产量小幅增长,2024 年产量为 1.95 万吨,截至 2025 年 5 月产量为 1.11 万吨;主要生产企业为南通醋酸、金禾实业、山东亚邦、江苏维多 [110] 麦芽酚 - 是香味增效剂,用于食品等行业;近年来国内产能保持稳定,自 2021 年至今保持在 2.22 万吨,年产量小幅波动,2024 年产量为 1.40 万吨,截至 2025 年 5 月产量为 0.79 万吨;主要生产企业为安徽金禾、北京天利海、宁夏万香源等 [114] 氯化苄 - 是化工、医药中间体;近年来国内产能出现一定程度缩小,截至 2024 年缩小至 15.5 万吨,年产量有所缩小,2024 年产量为 5.60 万吨,截至 2025 年 5 月产量为 3.80 万吨,表观消费量持续缩小,2024 年为 1.37 万吨;主要生产企业为武汉有机、连云港利海 [119] 丙酮氰醇 - 用于制甲基丙烯酸甲酯等;近年来国内产能保持稳定,自 2020 年至今保持在 33.8 万吨,年产量有所缩小,2024 年产量为 26.91 万吨,截至 2025 年 5 月产量为 12.67 万吨,表观消费量持续缩小,2024 年为 16.92 万吨;主要生产企业为中石油吉林石化、山东海江、中石油大庆等 [124] 水杨酸 - 是天然消炎药,用于感冒药等;近年来国内产能保持稳定,自 2020 年至今保持在 21.1 万吨,年产量有所扩张,2024 年产量为 17.64 万吨,截至 2025 年 5 月产量为 8.68 万吨;主要生产企业为华阴锦前程、山东隆信、镇江高鹏等 [129] DIBK - 是有机合成中间体和有机溶剂,用于涂料等;近年来国内产能保持稳定,自 2020 年至今保持在 2000 吨,年产量有所减少,2024 年产量为 427 吨,截至 2025 年 5 月产能增长至 3500 吨,产量为 482 吨;主要生产企业为安徽中汇发、河南瑞柏、浙江镇洋 [133] 草酸 - 是生物体代谢产物,用于医药等领域;近年来国内产能逐步扩张,截至 2024 年达到 99 万吨,年产量稳步提升,2024 年产量为 69.46 万吨,截至 2025 年 5 月产量为 34.68 万吨,表观消费量为 19.95 万吨;主要生产企业为华鲁恒升、龙翔实业、丰元化学等 [136] H 酸 - 用于生产染料和药物;近年来国内产能逐步萎缩,截至 2024 年缩小至 18.2 万吨,年产量有所波动,2024 年产量为 7.67 万吨,表观消费量为 5.70 万吨,截至 2025 年 5 月产量为 1.42 万吨,表观消费量为 0.93 万吨;主要生产企业有锦鸡股份、闰土股份 [142] 球形硅微粉 - 用于高端覆铜板等领域
1540家公司披露半年度业绩预告 超四成预喜
中国证券报· 2025-07-21 04:20
业绩预告与预喜情况 - 截至7月18日,A股1540家上市公司披露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674家预喜,预喜比例43.77%,其中略增57家、扭亏193家、续盈6家、预增418家 [1] - 已披露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整体表现分化 [1] 机构调研关注焦点 - 机构密集调研上市公司时重点关注盈利改善措施、未来业绩增长点及产品涨价情况 [1] - 恩捷股份提出四项盈利改善措施:全球产能布局与海外市场拓展、优化产品结构(如提高涂布膜占比)、精细化管理降本增效、提升产能利用率 [1] - 联检科技未来业绩增长点包括:聚焦高附加值新兴领域、外延并购协同效应、国际化布局深化、数字化与AI技术应用 [2] - 广信科技绝缘纤维材料及制品价格整体上涨,原因包括下游需求旺盛、直销客户占比提高、高单价产品销售占比提升,2025年框架合同单价同比上涨 [2] 上市公司业绩增长驱动因素 - 金达威预计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2.21亿至2.6亿元,同比增长70%-100%,主要因辅酶Q10、维生素A及国内保健品销售增长 [3] - 建投能源预计上半年净利润8.8亿元,同比增长153.39%,得益于煤炭价格下行、电热营销优化、燃料采购管理及融资成本降低 [3] - 神通科技上半年营收8.16亿元(同比+22.46%),净利润6427.8万元(同比+111.09%),因客户订单放量及毛利率提升 [4] 业绩下滑与应对措施 - 中盐化工上半年营收59.98亿元(同比-5.76%),净利润5271.55万元(同比-88.04%),主因纯碱价格下滑,公司将深化降本增效与市场结构调整 [4] 半年报披露时间表 - 沃华医药、瑞鹄模具等公司将于7月22日披露半年报,飞龙股份7月23日披露,国际实业、大湖股份等7月25日披露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