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品
搜索文档
如何看待进出口数据和楼市表现?
2025-11-11 09:01
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为中国宏观经济与进出口贸易[1] * 行业为中国房地产市场[1] 核心观点与论据 进出口数据表现与影响因素 * 2025年10月出口同比增速为-6.4%[1](或表述为-1.1%[2]),较9月的8.3%显著下滑,1-10月累计出口增速为5.3%[2] * 出口增速放缓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中秋国庆假期合并导致工作日减少(10月仅18个工作日,比去年同期少一天)[2]、去年同期高基数效应(2024年10月出口增速达12.6%)[2]、全球外贸需求出现分化(发达经济体如美国、日本、韩国表现下行)[2] * 2025年10月进口同比增长率大幅下降至1%[1],较9月的7.4%明显回落[6],主因内生动能不足(粗钢、螺纹钢产量和汽车轮胎开工率均低于去年水平)[6] * 从地区看,10月对主要地区出口增速均回落:对东盟从15.6%降至11%[3],对非洲从56.4%降至10.6%[3],对拉丁美洲从15.2%降至2.1%[3];进口方面,东盟、中国香港和非洲是主要支撑项[6] * 从商品结构看,机电产品进口增速从12.6%降至1.2%,但集成电路(从32.7%降至26.9%)和汽车(从10.9%提升至34%)进口表现突出[7][8] 进出口未来展望 * 2025年全年出口增速乐观情境下最高可达5.7%,中性预期约为5.2%[5],与1-10月累计增速5.3%基本持平,显示韧性[1] * 高频数据显示10月底至11月初出货量和吞吐量有所提升,预示短期出口仍具韧性[1][4] * 展望2026年,预计中国出口增速将保持韧性,约为4.4%[9],支撑因素包括中国在提高产品竞争力和推进市场多元化方面取得进展[9],风险包括前期抢进口导致海外市场库存积压、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等[9] 房地产市场现状与挑战 * 房地产市场面临销售面积、均价和投资金额下滑的挑战[1][13],前9个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滑且降幅扩大[10],销售均价环比和同比下降[10] * 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同比呈双位数下滑且降幅扩大[10],开工规模呈双位数降幅[10],前9个月竣工数据同比降幅超过15%[10] * 房企到位资金压力增大,前9个月同比降幅持续扩大[11],国内贷款在三季度由正转负[11],定金与预售款、个人按揭贷款等与销售相关的数据呈现双位数降幅[11][14] * 市场疲软原因包括2024年基数较高导致2025年三季度放松政策(如高能级城市调整限购)效果不显著[10],各区域销售额普遍下降[10],行业整体处于谨慎观望状态[14] 房地产政策与发展方向 * "十五规划"中房地产发展的重点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完善商品房开发、融资、销售等基础制度,例如提高预售门槛、加强预售资金监管[12] * 将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以满足城镇工薪群体和各类困难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同时因城施策增加改善性住房供给[12] * 将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涵盖开发类住宅和运营类住宅(如租赁公寓、保障性租赁住房、公租房)的维护和管理[12] 其他重要内容 * 2025年10月进口增长受到去年同期负增长(-2.4%)形成的低基数一定支撑[6] * 四季度通常是竣工高峰期而非开工高峰期,因此开工规模可能进一步承压[10]
2025年10月进出口数据点评:基数扰动下的出口增速波动
开源证券· 2025-11-09 20:45
——2025 年 10 月进出口数据点评 | 陈曦(分析师) | 王帅中(联系人) | | --- | --- | | chenxi2@kysec.cn | wangshuaizhong@kysec.cn | | 证书编号:S0790521100002 | 证书编号:S0790125070016 | 事件:海关总署公布 2025 年 10 月进出口商品统计快讯,按美元计价,我国进口 同比+1.0%(前值为+7.4%,下同),环比-9.6%(+8.5%);出口同比-1.1%(+8.3%), 环比-7.1%(+2.1%);贸易顺差同比-5.9%(+10.6%),环比-0.4%(-11.6%)。出 事件点评 2025 年 11 月 09 日 基数扰动下的出口增速波动 固定收益研究团队 口同比自 2025 年 3 月以来首次负增长。 出口自 2025 年 3 月以来首次负增长的可能原因 1、基数是主要因素 出口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9 月>8 月,9 月>10 月。然而,2024 年 9 月<8 月, 9 月<10 月,与季节性规律相悖,而 2025 年,是符合季节性规律的。结果,2025 年 9 月面对的基数极低,而 ...
2025年10月进出口数据:基数影响较大,出口仍有韧性
东海证券· 2025-11-09 19:10
总体表现 - 2025年10月以美元计价出口同比-1.1%,较9月8.3%回落9.4个百分点,低于市场预期3.15%[2] - 2025年10月以美元计价进口同比1.0%,较9月7.4%回落6.4个百分点[2] - 10月贸易顺差900.7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减少56.4亿美元[2] - 出口两年复合增速为5.55%,较9月回升0.28个百分点,显示韧性[2] 出口结构与地区 - 对美国出口同比-25.17%,较9月降幅收窄1.86个百分点;环比1.79%强于近4年同期均值-5.16%[2] - 对东盟出口同比10.96%,较9月回落4.67个百分点;对欧盟出口同比0.92%,较9月回落13.26个百分点;对日本出口同比5.71%,较9月回落7.52个百分点[2] - 从拉动作用看,10月东盟拉动出口增长1.56个百分点,美国拖累3.49个百分点,欧日合计拖累0.12个百分点[2] 产品表现 - 机电产品出口同比1.8%,较9月回落9.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比1.2%,较9月回落11.4个百分点[2] - 汽车出口金额环比增长23.2%,数量环比增长17.3%;船舶出口金额环比增长25.7%[9] - 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玩具(-31.0%)、鞋靴(-21.0%)、箱包(-25.7%)出口增速维持低位[9] 进口与内需 - 进口环比下降9.5%,弱于近4年同期均值-6.22%[2] - 肥料进口金额同比49.4%,较9月提升28.9个百分点;铜矿砂及其精矿进口金额同比29.6%,较9月提升5.2个百分点[12] - 未锻轧铜及铜材进口金额同比-6.1%,较9月回落14.4个百分点;钢材进口金额同比-15.4%,延续回落趋势[12] 全球制造业与风险 - 10月美国ISM制造业PMI为48.7%,日本为48.3%,均处于收缩区间;欧元区制造业PMI回升至50.0%的荣枯线[2] - 风险因素包括国内政策落地不及预期以及中美关税问题可能出现新变革[3]
天风策略:12月美联储预计仍有较大概率降息
搜狐财经· 2025-11-09 18:52
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开达策略知行 摘要 国内:10月进出口增速均低于预期 1)10月出口、进口增速均回落,出口(以美元计价)同比降1.1%,前值升8.3%,万得预期升3.08%; 进口同比升1.0%,前值升7.4%,预期升3.91%。2)交运高频指标方面,地铁客运量指数回升。3)工业 生产腾落指数回升,从分项上看,甲醇、轮胎、山东地炼、涤纶长丝、唐山高炉回升,纯碱回落。3) 国内政策跟踪:李强同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共同主持中俄总理第三十次定期会晤;李强会见格鲁吉亚总 理科巴希泽;何立峰会见美国高盛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苏德巍。 国际:年内美联储仍然有较大概率降息 1)俄乌冲突跟踪:普京表示若美方进行核试验,俄将采取相应行动;俄乌激战红军城,数千乌军正陷 入重围;俄罗斯正在发展保障安全的武器系统。2)中东冲突跟踪:美国考虑向沙特出售48架F-35,可 能"改变中东军事平衡";土耳其以"种族灭绝罪"向内塔尼亚胡发布拘捕令;联合国安理会解除对叙利亚 政权领导人制裁。3)据CME"美联储观察",截至2025/10/11,美联储2025年12月降息25基点的概率为 66.9%,维持现有利率概率为33.1%。 行业配置建 ...
2025年10月进出口数据点评:需要担心外贸吗?
德邦证券· 2025-11-09 13:07
出口表现 - 2025年10月出口金额(美元计价)同比-1.1%,为2月(-3.1%)后再次转负,主要受去年同期高基数与海外需求阶段性转弱影响[3][4] - 分区域看,对美出口继续双位数下行,对日韩出口下滑9.2%,对欧盟出口增长0.9%,对东盟出口增速虽有回落但仍维持在10%以上[4] - 分品类看,1-10月累计出口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同比分别增长7.8%和6.5%;肥料(64.5%)、船舶(25.0%)、集成电路(23.7%)等实现两位数增长[4] 进口与内需 - 2025年10月进口金额(美元计价)同比+1.0%,为连续第五个月正增长,凸显内需韧性[3][5] - 1-10月累计进口中,高新技术产品与机电产品同比分别增长8.7%和4.7%;空载重量超2吨飞机(60.4%)、天然及合成橡胶(29.1%)等增长显著[5] 贸易顺差与竞争力 - 10月贸易顺差维持在900.70亿美元高位,对美、欧盟、东盟顺差均保持稳健,其中对美、东盟顺差环比9月有所上行[6][7] - 高企的顺差显示出中国产业在全球维持强大的竞争力[3][6] 市场展望与风险 - 外需疲弱态势短期或难扭转,因美国经济出现就业、消费转弱迹象,且美联储对12月降息存在分歧[8] - 中美经贸关系有望在年底最后两个月迎来边际好转,但对美出口同比仍大幅下行22.8%[7][8] - 主要风险包括中美博弈烈度超预期、地缘政治危机超预期、全球经济承压超预期[8][16]
外需转弱,货币加力必要性上升
华西证券· 2025-11-08 19:54
总体进出口表现 - 2025年10月出口总值3054亿美元,同比下降1.1%,显著低于市场预期的3.15%和前值8.3%[1] - 2025年10月进口总值2381亿美元,同比增长1.0%,同样低于市场预期的4.14%和前值7.4%[1] 出口放缓原因分析 - 出口同比增速放缓部分受工作日基数扰动,10月工作日较去年同期少1天,按工作日计算的日均出口金额同比为4.4%[1] - 对非洲、欧盟、拉美出口放缓是主要拖累,其对整体出口的拉动效果分别降低2.2、1.7、1.0个百分点[2] - 对美国出口同比为-25.2%,拖累整体出口3.8个百分点,受美国加收港口服务费影响[2] 产品结构变化 - 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速分别较上月放缓11.4和10.1个百分点,降至1.3%和1.8%[3] -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同比下降14.8%,对出口拖累从0.6个百分点扩大至2.3个百分点[3] - 汽车(包括底盘)出口表现强劲,同比增长34.1%,较前月提升23.2个百分点,拉动出口约1.2个百分点[3] 进口结构变化 - 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同比增速分别下降7.6和11.1个百分点[4] - 大宗商品进口增速提升,对进口的拉动效应从0.7上升至1.4个百分点,其中大豆、原油和铜矿砂进口额增速分别加快9.8、7.0和4.6个百分点[4] 区域经济对比 - 10月韩国出口同比为3.6%,较9月减少9.1个百分点;越南出口同比增18.2%,较前月降低7.2个百分点[4] 未来展望与政策预期 - 去年11-12月对美“抢出口”形成高基数,可能导致今年同期出口继续受扰[5] - 若出口拖累导致四季度GDP增速放缓,可能触发年末至明年初的政策加码,货币宽松政策可能先行[6]
华东首单“南向通道”铁公联运启程
苏州日报· 2025-11-08 08:37
据了解,为保障首单"南向通道"铁公多式联运出口货物顺利启运,助力企业开拓东盟市场,苏州海 关加强物流信息交换共享,依托铁路货运95306平台与海关"单一窗口",企业只需传输一份出口货物多 式联运申请单,就能在启运地一站式办好所有海关手续,实现承运货物"一单到底"。同时,苏州海关与 换装地海关、口岸海关、铁路部门、企业等多方建立协同机制,专门开设"多式联运绿色窗口",提 供"一对一政策辅导",手把手指导企业办理申报手续,全力保障出口货物高效通关,大幅提升全链条运 输和监管效能。 昨天(11月7日)下午,在南京海关所属苏州海关监管下,一个满载高新技术产品的集装箱搭载货 运班列从苏州西站缓缓启程,正式开启前往越南的旅程。这标志着华东地区首单"南向通道"铁公多式联 运全流程打通。 "东盟市场是公司重点开拓的第三大海外市场,以往都是通过空运、海运和公路,这次通过'南向通 道'铁公多式联运出口,成本可以节省一半以上,且在服务、交货时间上都有保障。"苏州佳世达电通有 限公司关务经理王峰介绍,空运成本比"南向通道"铁公多式联运模式高出3倍以上,而选择海运则时间 更长。相比之下,这一模式是最优选择,未来也将成为企业往东南亚运输 ...
数读|从“史上最大”进博会看中国进口升级:技术、伙伴与新赛道
新京报· 2025-11-07 23:05
展会规模与概况 - 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展览总面积超过43万平方米,较首届30万平方米的展览规模增超43% [3][6] - 参展企业数量达4108家,较首届的3617家有所增加,参展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增至155个 [3][6] - 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参展数量从220家增至290家,最不发达国家参展数量从35个增至37个 [3][6] 展区设置与创新亮点 - 展会设置七大展区,共有461项“全球首发”、“亚洲首秀”或“中国首展”的展品集中亮相 [8] - 消费品展区面积从上届8万平方米扩张至8.4万平方米,参展企业数量从600+增至700+ [8][11] - 创新孵化专区参展企业数量从上一届的300+增至500+,聚焦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生命科学、制造技术四大赛道 [8][11] - 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面积达70000平方米,汇聚十大全球医疗器械企业和11家全球500强制药企业 [11] 进口市场宏观数据 - 中国已连续十六年稳居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进口规模约占全球总份额的十分之一 [16] - 中国年度进口总额从2018年的2.14万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2.59万亿美元,累计增长超两成 [16] -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口额达13.66万亿元 [16] 进口商品结构分析 - 2025年前三季度,机电产品进口金额达5.42万亿元,同比增长5.8%,是第一大进口类别 [19][21][24] - 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总额约4.3万亿元,同比增长10.3%,是第二大进口类别 [19][21][24] - 在机电产品中,电子元件进口额最高,达2.45万亿元,同比增长8.8%,船舶进口额同比增长171.7% [21][24] - 在高新技术产品中,电子技术产品进口额达2.44万亿元,同比增长8.9%,航空航天技术产品进口增速达41.1% [24] 进口来源地分析 - 亚洲是中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地区,今年前三季度进口额达7.43万亿元,同比增长4.2% [25][27] - 非洲是增速最快的进口来源地区,前三季度进口额为0.66万亿元,同比增长4.3% [25][27] - 韩国和日本是中国前两大进口来源国,进口规模分别为9671.75亿元和8555.67亿元 [25][27] - 自韩国主要进口集成电路、环烃等化工原料、显示屏和通信设备,自日本进口以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及机动车为主 [27]
从“史上最大”进博会看中国进口升级:技术、伙伴与新赛道
新京报· 2025-11-07 22:39
进博会规模与结构 - 第八届进博会展览总面积超过43万平方米,较首届30万平方米的展览规模增超43% [5] - 参展企业数量由首届的3617家增至4108家,参展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由151个增至155个 [5] - 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从220家增至290家,创新孵化专区参展企业由300余家增至500余家 [5][9] - 消费品展区面积从上届8万平方米扩张至8.4万平方米,跨境电商服务区首次亮相,参展企业数量从600余家增至700余家 [9] 展品创新与重点展区 - 本届进博会共有461项"全球首发""亚洲首秀"或"中国首展"的展品亮相 [9] - 展品包括家庭陪伴机器人、小直径可控扩张血管支架、新一代制药专用X光机、人工智能助听器等创新产品 [9] - 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面积达7万平方米,汇聚十大全球医疗器械企业和11家全球500强制药企业 [12] - 技术装备展区面积6.5万平方米,聚焦数字工业自动化、集成电路、能源低碳及环保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 [12] 中国市场进口规模与结构 - 中国已连续十六年稳居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进口规模约占全球总份额的十分之一 [19] -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口额达13.66万亿元,年度进口总额从2018年的2.14万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2.59万亿美元,累计增长超两成 [19][20] - 机电产品为第一大进口类别,前三季度累计进口金额达5.42万亿元,同比增长5.8%,其中电子元件进口额2.45万亿元,同比增长8.8% [22][27] - 高新技术产品为第二大进口类别,前三季度进口总额约4.3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电子技术产品进口额2.44万亿元,同比增长8.9% [22][27] 进口来源地分布 - 亚洲是中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地区,前三季度进口额达7.43万亿元,同比增长4.2% [29][31] - 非洲是增速最快的进口来源地区,前三季度进口额为0.66万亿元,同比增长4.3% [29][31] - 韩国和日本是中国前两大进口来源国,前三季度进口规模分别为9671.75亿元和8555.67亿元 [29][31] - 进口商品结构呈现多元化,自韩国主要进口集成电路、环烃等化工原料,自日本进口以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及机动车为主 [31]
10月外贸数据点评:不用对出口过于悲观
长江证券· 2025-11-07 20:45
10月出口表现 - 10月出口额为3053.5亿美元,同比增速为-1.1%,远低于路透社3%的一致预期[8][9] - 出口环比增长-7.1%,显著弱于过去10年同期环比增速均值-3.8%[9] - 出口两年平均增速小幅回升至5.5%[9] 分地区出口表现 - 对美出口额为349.2亿美元,同比降幅缩窄至25.2%,对整体出口的拖累较上月减少0.39个百分点[9] - 对欧盟出口额为438.9亿美元,同比增速回落至0.9%,对整体出口的拉动率较上月减少1.84个百分点[9] - 对东盟出口额为532.9亿美元,同比增速回落至11%,对整体出口的拉动率较上月减少0.69个百分点[9] - 对非洲出口额为177.1亿美元,同比增速回落至10.5%,对整体出口的拉动率较上月减少2.12个百分点[9] 分产品出口表现 -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同比增速为-14.8%,拉动整体出口-2.36%,拉动率较上月减少1.73个百分点[9] - 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速为1.2%,拉动整体出口0.75%,拉动率较上月减少6.92个百分点[9] -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速为1.8%,拉动整体出口0.47%,拉动率较上月减少2.58个百分点[9] 进口与贸易顺差 - 10月进口额为2152.8亿美元,同比增速回落至1%,低于路透社3.2%的一致预期[9] - 贸易顺差缩窄至900.7亿美元[8] 未来展望与风险 - 中美经贸关系缓和,美对华加征税率降为20%,或有效提振对美出口[9] - 全球降息周期可能刺激主要贸易伙伴内需,支撑出口韧性[9] - 美国关税政策仍存不确定性,可能通过第122、301、232条款等方式加征关税[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