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一号

搜索文档
从跌宕的“U”到持续攀升的“J”——武汉独角兽企业的10年进化路
长江日报· 2025-07-07 08:29
武汉独角兽企业的发展历程 - 武汉独角兽企业从2016年首家诞生至今,走出了一条"雄起—蛰伏—奋起"的"U"形曲线,2023年以7家独角兽+11家潜在独角兽阵容重返全国前十[7][10] - 2024年最新全球独角兽榜单中,武汉9家企业集体登榜,实现从"U"形到持续攀升的"J"形跃迁[11][12] - 从互联网模式创新到AI驱动硬科技矩阵,武汉独角兽结构实现跃迁,硬科技取代互联网成为主力[10][11] 武汉独角兽企业的产业分布 - 近七成入库企业聚焦实数融合、拥抱AI,形成独角兽"雁阵式"梯队[5] - "光车联动"产业集群成型,包括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商业航天等硬科技领域[6][11] - 武汉经开区集聚3家独角兽企业(岚图汽车、芯擎科技、星纪魅族)形成稳定的创新三角[20][21] 代表性企业及技术突破 - 芯擎科技发布全场景高阶自动驾驶芯片"星辰一号",填补国产同等算力自动驾驶芯片空白,其智能座舱芯片"龍鹰一号"累计发货超100万片[6][8] - 理工数传推出出版领域首个AI大模型"BOOKSGPT",覆盖超30个出版场景,2023年投入AI研发超4亿元[6] - 星纪魅族提出All in AI战略,估值超百亿元,与岚图汽车、芯擎科技形成"芯片—系统—整车"协同模式[20][21] 政策支持与培育体系 - 2023年11月出台加快独角兽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构建"种子独角兽—潜在独角兽—独角兽"三级培育体系[13][14] - 对成功入库企业给予市级100万元奖励,区级配套最高1000万元,企业成功上市最高可获800万元奖励[18][19] - 首创"场景赋能"机制,政府开放智慧城市等应用场景,项目支持最高200万元[20] 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建议 - 独角兽企业分布失衡,多数中心城区尚未实现"零的突破",存在企业"出走"现象[25] - 专家建议强化"车光联动"优势,打造开放型AI芯片验证平台,设立"AI场景创新基金"[28] - 需实现高端人才"在地化"培养,探索"技术入股+人才房"组合激励,深化产教融合[28]
从Manus到光电子,武汉探索“黑科技”出海范式|出海参考
钛媒体APP· 2025-07-02 18:09
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带发展 - AI agent公司Manus引发全球关注 公司大部分成员来自武汉 设武汉/北京双总部[1] - 武汉基础科研创新成果显著 包括全球首片8寸硅光薄膜铌酸锂光电集成晶圆 喷墨印刷OLED技术 国内首颗全场景高阶自动驾驶芯片"星辰一号"[1] - 一季度湖北省出口1246.2亿元 同比增长22.4% 增速全国第三 其中机电产品占比54.7%[1] - 手机出口65.3亿元(增20.3%) 电脑及零部件62.4亿元(增6.5%) 集成电路48.5亿元(增7.3%)[1] 跨境电商新趋势 - 跨境电商进入品质上升阶段 武汉细分赛道电子非标品商家开始出海[3] - 华工光合激光雕刻机客单价超1000美元 依托华工科技全球前三的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智能装备技术[3] - 攀升科技定制PC在美月均复合增长93.9% 3月环比增123% 计划拓展欧洲中东市场[4] - 德声实业办公耳机产品被企业批量采购 亚马逊企业购订单占线上销售额1/3[8] 企业级市场拓展 - 精臣NIIMBOT标签打印机企业购业务年增速超45% 占线上收入10% 挖掘餐饮/医疗等B端场景[11] - 亚马逊企业购2023年销售额达350亿美元 全球B2B电商规模2024年预计19.34万亿美元[12] - 攀升科技2024年将发力企业级市场 华工激光重点关注B端采购[12] 科研转化与产业优势 - 华工激光三维五轴激光切割装备100%国产化 43秒完成整车焊接 远销80国 海外业务增速超60%[13] - 精臣推出全球首创产品如B21 Pro双色标签机 M3液氮打印机 成全球增速最快中国标签机品牌[15] - 武汉全球科技集群排名从2018年上升30位至2024年第13位 拥有1个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和5家湖北实验室[15] - 光电子信息产业带形成技术壁垒 支撑跨境电商产品定制化与高性能需求[16]
汽车芯片: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
虎嗅· 2025-06-26 08:23
行业动态 - 汽车芯片市场呈现"冰火两重天"格局,既有巨头退出也有新秀涌入 [1] - 行业面临"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竞争加剧导致市场洗牌 [14] - 国产汽车芯片企业迎来黄金发展期,受益于本土化优势和供应链韧性需求 [14][15] 退出企业 - 英特尔计划关闭汽车业务并裁减大部分员工,但保留Mobileye股权 [2] - 安霸(Ambarella)寻求出售,市值约26亿美元,股价消息公布后上涨21% [2] - Wolfspeed申请破产重组,计划削减70%的65亿美元债务 [3] - 欧洲某顶级Tier1(推测为博世)考虑出售6英寸SiC晶圆厂 [3] - 马瑞利申请第11章破产保护,80%债权人支持重组协议 [4] 新进入者 - 车企自研芯片趋势明显:小鹏"图灵"芯片已上车,蔚来拆分智驾芯片业务,理想/比亚迪/小米/东风/吉利均有布局 [6][7] - 大陆集团分拆汽车业务成立Aumovio,与格芯合作开发汽车半导体 [8] - 南芯科技推出多款车规级产品包括PMIC系列和eFuse芯片 [9] - 国内企业加速布局高端智驾/座舱SoC:芯驰/瑞芯微/芯擎/全志/杰发/紫光展锐等发布新品 [10] - 国产SerDes芯片取得突破:纳芯微/瑞发科/首传微电子推出符合HSMT标准产品 [11] - UWB芯片领域涌现加特兰/纽瑞芯/驰芯半导体等企业,多款产品通过AEC-Q100认证 [12] 并购案例 - 信邦智能拟收购英迪芯微,后者车规芯片累计出货超2.5亿颗,2024年营收近6亿元 [13] - 英迪芯微产品涵盖车灯控制芯片和车身MCU模组,车规芯片收入占比超90% [13]
日媒:大量中国车企正在推出完全自研自制芯片
观察者网· 2025-06-17 19:20
中国车企芯片自主化进展 - 包括上汽、长安、长城、比亚迪、理想和吉利在内的中国车企正计划推出配备100%自制芯片的车型,最早目标2026年量产[1] - 行业目标到2027年实现汽车芯片100%自主研发和制造,但目前自主率仅约15%,较一年前有所提升[1][5] - 部分车企如吉利已明确优先考虑自主研发芯片,即使本土生产也倾向选择中国厂商而非国外供应商[3] 车企自研芯片技术突破 - 零跑汽车2020年发布凌芯01智能驾驶芯片,28nm工艺,算力4.2TOPS[3] - 吉利芯擎科技2023年量产龍鹰一号7nm智能座舱芯片,2024年发布星辰一号7nm智能驾驶芯片(512TOPS)[3] - 比亚迪2024年推出4nm工艺BYD 9000智能座舱芯片,AI算力20TOPS[4] - 蔚来2023年发布5nm神玑NX9031智能驾驶芯片,算力超1000TOPS,2024年量产[4] - 小鹏自研7nm图灵AI芯片(700TOPS)获大众采购意向[4] 行业合作与供应链变化 - 国际芯片巨头如意法半导体、恩智浦、英飞凌正加强与中国代工厂合作以提升产能[3] - 东风汽车DF30车规级MCU芯片已完成流片验证,计划2025年量产[4] - 小米宣布将很快研制汽车芯片[5] 技术应用现状 - 高端车型仍依赖英伟达/高通方案,主流市场车型正通过自研芯片减少对外依赖[5] - 自研芯片主要应用于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系统[3]
10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产出一批重大成果
长江日报· 2025-05-30 08:48
不断夯实科创"底座" 科技创新平台提质增效 5月28日,我省首片量产的碳化硅晶圆在武汉下线,填补我省高端碳化硅器件制造空白。这一突破性的科技创新成果,正是武汉创新 活力提能升级的注解。 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化,武汉正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 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4月7日,复杂生命体代谢与调控全国重点实验室举行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院士在会上介绍,武汉大学在生命健康领域有着深厚的积淀和鲜明的特色。据了解,实验室依托武汉大学建设, 总体目标是建成国际领先的代谢与调控前沿科学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高地,在代谢与调控的前沿基础科学问题、相关重大疾病的机制阐述 与防治措施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引领性研究成果。 近年来,武汉抢抓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机遇,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实验室数量与质量"双突破"。在汉全国重 点实验室达到41家,其中牵头29家,牵头数量位居全国第三。 武汉市科技创新局负责人表示,这些实验室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探月工程、卫星导航、新材料等领域突破多项"卡脖 ...
聚生态!链主激活生态,聚拢产业集群
长江日报· 2025-04-27 18:13
聚生态 链主激活生态 聚拢产业集群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3月在湖南考察时强调 在武汉产业集群与产业链建设中,民营企业正以"链主引领"与"关键支撑"双重角色,成为激活产业生态的核心力量。 作为装备制造产业链链主,华中数控深耕数控系统与工业机器人领域,并集聚多家上下游企业及高校,形成"数控系统—精密部件—智 能装备—工业互联网"全链条协同创新体系,推动武汉成为国内重要装备制造高地;鼎龙控股正推动武汉柔性显示材料及半导体材料等产业 跻身第一梯队;芯擎科技构建起"芯片研发—整车制造—场景应用"生态闭环,为武汉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等下一代汽车产业突破缺"芯"瓶 颈;在生物医疗等新兴领域,爱博泰克以高端生物试剂、基因测序耗材等"卡脖子"产品填补产业链空白,成为生物医药产业不可或缺的关 键拼图。 武汉正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打造16条产业链。这些民营企业或以技术攻关筑牢链主地位,或凭细分优势嵌入产业链关键节点, 共同构建起"链主引领、配套协同、创新联动"的产业生态。 芯擎科技创始人、董事兼CEO汪凯: 聚焦高算力、高安全 ...
「芯擎科技」汪凯:今年出货量将远超100万片,2-3年内目标市场份额25%
IPO早知道· 2025-03-29 12:15
本文为IPO早知道原创 作者| 苏打 微信公众号|ipozaozhidao "在智能化浪潮下,谁更能开放合作,谁就能率先引领产业拐点的到来。" 作为目前国内唯一同时覆盖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关键SoC的芯片供应商,芯擎此次推出了 12组不同的芯片方案。 2025年3月27日,在芯擎科技"擎随芯动,智融万象"2025芯擎·生态科技日上, 芯擎科技创始人、 董事兼 CEO汪凯博士正式发布自动驾驶芯片"星辰一号",以及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全系列解决方 案。 " 自 2021年发布 龍 鹰一号 以来 , 这款芯片至少获得了三个 '第一' 。 首先,它 是 国内首颗 7 纳米的 智能座舱 车规芯片 ;第二, 它实现了 一 次性流 片 就 成功, 并在 2023年 量产当年实现 出货 20万件 ;第三, 今年初 芯擎获得了 德国大众的超大的 订单,这 是国产 座舱 芯片 首次正式 走出国门, 意味着 我们 以及 是能够 与 国际最先进的芯片同台竞争 "。 汪凯表示, 芯擎 是 目前 国内唯一 能够覆盖智能座 舱 及 自动驾驶关键 SOC的芯片供应商。 " 这 是一 件 很难的事情, 最初 ' 舱 ' 是 刚性需求,现在 ' 驾 ...
奇瑞汽车开启自研芯片计划,开出13万月薪揽才
雷峰网· 2025-03-25 18:09
" 自研芯片,是长久之计还是「赶鸭子上架」。 " 作者丨王瑞昊 编辑丨相辉 雷峰网独家获悉,近期奇瑞汽车开启自研芯片计划。据透露,奇瑞汽车计划从0到1构建芯片技术,包括自 研车载MCU和智驾SoC,其中一部分是大算力芯片。 此外,奇瑞汽车还在3月20日发布了一个高级芯片设计工程师岗位,主要面向博士及以上应届毕业生群 体。该岗位的职责主要包括EDA工具应用、芯片布局与布线、模拟仿真与验证等。 在3月18日举办的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上,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表示,AI智能化是奇瑞汽车从汽车制 造商转向智能化现代化产业集群的技术支点。"下一个20年,我们要多吃智能化的'饭'。" 值得一提的是,尹同跃曾在2024年10月定下目标,"奇瑞智能化也不客气了,(2025年)必须进入头 部。"自研高阶智驾芯片,或是奇瑞汽车认为的进入智能化头部的路径。 01 降本逻辑下的自研 比亚迪集团董事长王传福在2018年曾提出,新能源汽车的竞争,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 如今7年时间已过,行业普遍认为电动化上半场已结束,而比亚迪是其中的最大赢家。比亚迪的制胜法宝 在于掌握了电动汽车中最核心的电池技术。 一位知情人士表示,(奇瑞汽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