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T S80显卡

搜索文档
摩尔线程科创板IPO“已问询” 拟募资80亿元
智通财经· 2025-07-18 15:39
公司上市进展 - 摩尔线程申请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审核状态变更为"已问询",中信证券为其保荐机构,拟募资80亿元 [1] 公司业务概况 - 公司主要从事GPU及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和销售,以自主研发的全功能GPU为核心,致力于为AI、数字孪生、科学计算等高性能计算领域提供计算加速平台 [1] - 已成功推出四代GPU架构,并拓展出覆盖AI智算、云计算和个人智算等应用领域的计算加速产品矩阵 [1] - 采用Fabless经营模式,专注于芯片研发设计,将制造环节外包 [1] 行业竞争格局 - 全球集成电路行业被英伟达、AMD等国外头部厂商垄断 [1] - 国内厂商凭借对下游客户的紧密跟踪服务以及快速响应需求的能力,已在各自专攻领域获取一定市场份额 [1] 技术实力对比 - 与国际龙头相比,公司在技术积累、产品性能等方面仍需持续提升 [2] - 英伟达在性能、兼容性及GPU集群建设方面具有明显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 [2] - 公司MTT S80显卡单精度浮点算力性能接近英伟达RTX3060 [2] - 基于MTT S5000构建的千卡GPU智算集群效率超过同等规模国外同代系GPU集群 [2] 募投项目 - 新一代自主可控AI训推一体芯片研发项目拟投入25.095798亿元 [3] - 新一代自主可控图形芯片研发项目拟投入25.023323亿元 [3] - 新一代自主可控AI SoC芯片研发项目拟投入19.818033亿元 [3] - 补充流动资金拟投入10.062845亿元 [3]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608.83万元、1.24亿元、4.38亿元 [3] - 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8.4亿元、-16.73亿元、-14.92亿元 [3] - 2024年资产总额70.823964亿元,负债总额25.9242亿元,资产负债率36.6% [5]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从2022年的2422.51%降至2024年的309.88% [5]
摩尔线程冲刺科创板:国产GPU的破局者。从技术积累到商业变现
格隆汇· 2025-07-10 10:57
公司IPO进展 - 摩尔线程智能科技科创板IPO申请正式获受理,即将登陆资本市场 [1] - 招股说明书首次全面展示公司在全功能GPU领域的技术积累与商业化潜力 [1] 技术优势 - 构建全栈技术壁垒,核心为自主研发的MUSA架构,涵盖芯片架构、指令集、编程模型等关键要素 [2] - MUSA架构实现单芯片同时支持AI计算加速、图形渲染、物理仿真、科学计算及超高清视频编解码的技术突破 [2] - 在FP8技术研发上取得系统性突破,成为国内少数掌握该项技术的GPU厂商 [2] - 2020年成立以来共发布5颗芯片,完成四代全功能GPU架构迭代,覆盖云到端的智能计算场景 [2] - "平湖"架构增加FP8和FP64精度支持,提升AI算力,支持万卡集群智算中心解决方案 [2] - 最新AI旗舰产品MTT S5000性能对标英伟达H100,计算效率实现部分超越 [3] - 自主研发并国内率先推出支持DirectX 12的图形加速引擎 [3] 技术对比与迭代速度 - 架构迭代速度领跑国内GPU行业,2020年至今快速缩小与英伟达差距 [4] - MTT S80显卡单精度浮点算力性能接近英伟达RTX 3060 [4] - 基于MTT S5000的千卡GPU智算集群效率超过同等规模国外同代系GPU集群 [4] 知识产权布局 - 截至2024年末拥有402项境内发明专利,全面覆盖GPU核心领域 [5] - 专利布局聚焦"卡脖子"环节,形成从芯片到集群、软件到硬件的全方位保护 [5] 营收与增长 - 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从4608.83万元增长至43845.95万元,复合增长率达208.44% [6] - 产品打入大模型训练推理、数字孪生、消费电子、云计算等多个关键市场 [6] - 净利润从2022年-183955.22万元改善至2024年-149193.77万元,亏损缩窄幅度约19% [6] 研发投入与商业化 - 单位研发投入创收从2022年0.041元提升至2024年0.323元,提升幅度约7.88倍 [7] - 80亿元募资计划中近70亿元将投入三款新一代芯片研发,包括AI训推一体芯片、图形芯片及AI SoC芯片 [10] - 研发项目直指提升千卡集群计算效率、突破端侧AI算力瓶颈及完善自主开发生态 [10] 发展路径 - 技术投入与商业回报形成正向循环,有望加速走向J曲线拐点 [8][10] - 从技术投入期向价值回报期跃迁,商业化能力和可持续性得到市场初步验证 [7][11]
摩尔线程科创板IPO获得受理 或成为“国产GPU第一股”
智通财经网· 2025-07-08 16:18
公司IPO及募资计划 - 摩尔线程科创板IPO获受理,拟募集资金80亿元,保荐机构为中信证券 [1] - 募资用途包括:新一代AI训推一体芯片研发项目(25.1亿元)、新一代图形芯片研发项目(25.0亿元)、新一代AI SoC芯片研发项目(19.8亿元)、补充流动资金(10.1亿元) [4] - 公司2025年跻身《胡润全球独角兽榜》第212名,有望成为"国产GPU第一股" [1] 公司业务与技术 - 公司成立于2020年,采用Fabless模式,专注于全功能GPU产品的研发、设计及销售 [1] - 已推出四代GPU架构,产品矩阵覆盖AI智算、云计算和个人智算等领域 [1] - 自主研发MUSA架构,实现单芯片同时支持AI计算加速、图形渲染、物理仿真及超高清视频处理的突破 [2] - 截至2025年2月累计获得470项专利,数量居国产GPU企业之首 [3] 产品性能与竞争优势 - MTT S80显卡单精度浮点算力接近英伟达RTX 3060 [2] - 基于MTT S5000构建的千卡GPU智算集群效率超过同等规模国外同代系GPU集群 [2] - 相比GPGPU、ASIC等技术路线,MUSA架构具备更强计算通用性、更优技术演进能力和更佳生态兼容性 [2] - 产品适配AI、AI4S、大数据处理、数字孪生、图形渲染等多领域需求 [3]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608.83万元、1.24亿元、4.38亿元 [5] - 同期研发费用分别为11.16亿元、13.34亿元、13.59亿元 [5] - 2024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达309.88% [6] - 2022-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18.40亿元、-16.73亿元、-14.92亿元,尚未实现盈利 [5] - 2024年末资产总额70.82亿元,负债25.92亿元,资产负债率62.15% [6]
IPO周报 | 云知声成为「港股AGI第一股」;摩尔线程科创板IPO获受理
IPO早知道· 2025-07-06 21:13
云知声 - 公司于2025年6月30日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股票代码"9678",成为"港股AGI第一股"[2] - 作为中国AGI技术先行者,拥有自研大语言模型山海大模型(600亿参数),在MedBench评测中综合得分82.2位列第一,SuperCLUE报告总分72位居全球第一梯队[3]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6.01亿元、7.27亿元和9.3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25.0%,毛利率维持在38.8%-40.5%区间[4] - 智算集群计算能力达184 PFLOPS,存储容量超10PB,技术商业化进程领先,2024年成为中国第四大AI解决方案提供商[3][4] 拨康视云 - 公司于2025年7月3日在港交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2592",专注眼科创新疗法[6] - 核心产品CBT-001有望成为翼状胬肉全球首创药物,已在中美启动III期临床试验,并与参天制药达成授权协议[6] - 另一核心产品CBT-009针对青少年近视,已完成I/II期临床试验,2024年7月向FDA提交IND申请[7] 摩尔线程 - 公司于2025年6月30日递交科创板招股书,计划募资80亿元用于GPU芯片研发[8][12] - 自主研发四代GPU架构,MTT S80显卡性能接近英伟达RTX 3060,千卡集群效率超国外同代产品[10] - 2022-2024年营收从0.46亿元增至4.3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超200%,累计研发投入38亿元[11] 镁信健康 - 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为中国最大医药多元支付平台,2024年营收20.35亿元[14][16] - 截至2024年底累计为患者节省67亿元,服务160万患者,覆盖40%中国已上市1类新药[14] - 2024年毛利率35.8%,经调整净亏损率从2022年41.8%收窄至3.9%[16][17] 翼菲科技 - 公司递交港交所18C上市申请,2024年中国轻工行业工业机器人供应商排名第五[20] - 全球客户覆盖28个国内省份及20多个海外国家,2024年海外收入2550万元占比9.5%[21] - 截至2025年6月在手订单超4亿元[22] 镁佳 - 公司递交港交所招股书,专注汽车域控解决方案,2024年每十辆智能座舱新车中有一辆使用其技术[25] - 2024年交付63.43万件产品,累计交付量最快达百万,毛利率从2023年12.1%回升至21.8%[25][28] 海拍客 - 公司递交港交所招股书,专注低线市场家庭护理及营养产品,2024年平台交易额110亿元[30] - 中国低线市场最大服务平台,市场份额10.1%,连接4200家卖家和29万家买家[30] - 2024年自有品牌业务拥有3.8万付费买家,销售SKU超1000个[32] 瑞为技术 - 公司递交港交所18C上市申请,中国民航视觉智能产品市场排名第一,份额8.9%[38] - 2022-2024年营收复合增长率124.6%,2024年实现净利润828万元[39][40] 德适生物 - 公司递交港交所招股书,拥有全球首个商业化跨模态医学影像基座模型iMedImageTM[42] - 中国染色体核型分析领域市场份额30.6%,2024年营收7035万元,毛利率65.5%[47][48] 百力司康 - 公司递交港交所招股书,专注ADC药物开发,核心产品BB-1701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51] - 管线包含4个临床阶段ADC候选药物,BB-1701为全球临床阶段最靠前的HER2 ADC之一[52] 普祥健康 - 公司递交港交所招股书,华北地区医养结合服务商排名第二,2024年营收5亿元[55][57] - 2022-2024年经调整净利润从0.39亿元增至0.59亿元,老年患者比例在同行中最高[56][57]
国产GPU上市提速:摩尔线程、沐曦IPO申请同获受理
中国经营报· 2025-07-05 20:55
国产GPU公司上市动态 - 2024年多家国产GPU公司启动上市辅导,沐曦和摩尔线程科创板IPO获上交所受理 [1] - 沐曦已完成IPO辅导,摩尔线程IPO辅导状态变为"辅导验收" [1] - 科创板深化改革政策支持人工智能等领域企业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 [1] 公司定位与技术特点 - 摩尔线程定位为全功能GPU企业,覆盖AI智算、云计算和个人智算等领域 [4] - 沐曦定位为全面掌握通用GPU架构、IP及芯片设计技术的企业之一 [4] - 摩尔线程旗下显卡MTT S80支持Windows及DirectX 11/12,性能与英伟达RTX 3060相当 [5] - 沐曦拥有自主研发的MXMACA指令集,覆盖计算和渲染场景 [5] 财务与研发投入 - 摩尔线程2022-2024年营收复合增长率208.44%,沐曦达4074.52% [6] - 摩尔线程2022-2024年累计亏损50.05亿元,研发投入37亿元 [6] - 沐曦2022-2024年累计亏损30.57亿元,研发投入超22亿元 [6] 募资计划与未来规划 - 摩尔线程拟募资80亿元,用于AI训推一体芯片、图形芯片等项目 [7] - 沐曦拟募资30亿元,用于高性能通用GPU及AI推理GPU研发 [7] - 两家公司均认为GPU市场由英伟达和AMD主导,但国产替代空间大 [7][8] 行业现状与竞争格局 - 中国GPU市场规模从2020年384.77亿元增长至2024年1638.17亿元 [8] - 英伟达曾占中国加速卡市场85%以上份额,国产算力占比已超40% [10] - 国产GPU企业面临生态建设、产品开发等挑战 [2] 技术发展趋势 - GPU芯片设计向更高算力密度、更大内存带宽方向发展 [10] - AI大模型迭代周期短,芯片研发周期长(2-3年) [10] - 端侧算力需求推动SoC集成趋势 [11]
摩尔线程赴科创板,寒武纪对手来了
36氪· 2025-07-04 15:49
公司概况与IPO信息 - 摩尔线程正式提交科创板IPO招股说明书,拟发行不低于4,444.7580万股普通股,发行后公开发行股数占比不低于10% [1] - 发行前公司总股本为40,002.8217万股 [1] - 消息公布后,寒武纪股价两日内从601.5元跌至545.1元 [1] 技术实力与产品表现 - 采用Fabless模式,专注全功能GPU芯片研发设计,2024年营收超4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超200% [2] - MTT S80显卡FP32算力接近英伟达RTX 3060,MTT S5000千卡智算集群效率超过国外同代系GPU训练集群 [2] - 基于MUSA架构实现单芯片同时支持AI计算加速、图形渲染、物理仿真及超高清视频处理的突破 [2] - 产品兼容DirectX/OpenGL/Vulkan等主流图形技术,支持X86/ARM/LoongArch等CPU架构及多操作系统 [3] 业务结构与市场表现 - 收入主要来自AI智算(2024年增长显著)、专业图形加速(2023年快速增长)和桌面级图形加速(收入下降) [5] - 产品矩阵覆盖云计算/边缘计算/终端设备市场,适配政务/企业/个人消费等多层次需求 [3] - 2022-2024年累计研发投入超38亿元,研发人员占比78.69%,拥有450项专利(境内442项) [6] 行业格局与市场前景 - 全球GPU市场2024年达5,315.03亿元,预计2029年达36,119.74亿元 [6] - 中国GPU市场规模从2020年384.77亿元增至2024年1,638.17亿元,预计2029年达13,635.78亿元 [7] - 国际由英伟达/AMD主导,国内形成寒武纪/摩尔线程/海光信息/景嘉微等竞争格局 [7] 财务与经营状况 - 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40亿/-16.73亿/-14.92亿元,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4.12亿/-16.91亿/-15.07亿元 [8] - 营收从2022年0.46亿元增至2024年4.38亿元,复合增长率208.44% [8] - 截至2024年末累计未弥补亏损12.07亿元,上市后短期内无法现金分红 [8] - 2023年10月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采购受限 [8]
一GPU企业科创板IPO获受理!3年累计亏损46亿拟募资80亿,创始人曾任职英伟达
梧桐树下V· 2025-07-02 16:09
IPO受理情况 - 6月30日沪深北三大交易所新受理41家IPO创今年单日新高上交所新受理5家科创板企业包括GPU芯片企业摩尔线程[1] - 摩尔线程成立于2020年6月注册资本4.0002亿元2024年末员工1126人[1] 公司产品与技术 - 公司为Fabless模式GPU芯片设计企业专注AI数字孪生科学计算等领域已推出四代GPU架构[2][3] - 产品性能接近国际先进水平MTT S80单精度浮点算力接近英伟达RTX 3060MTT S5000千卡集群效率超国外同代产品[4] - 自主研发MUSA架构实现单芯片同时支持AI计算图形渲染物理仿真及超高清视频处理[4] - 产品矩阵覆盖AI智算云计算个人智算含四代GPU芯片及板卡模组一体机集群设备等[5][6] 股权结构与管理层 - 无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张建中直接持股11.06%通过一致行动协议及员工持股平台合计控制36.36%股份[7] - 张建中曾任英伟达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经理现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7]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609万元12398万元43846万元复合增长率208.44%[8][10] - 同期扣非归母净利润累计亏损46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累计-43亿元2024年末未分配利润-12.07亿元[8][9] - 研发投入占比极高2022-2024年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分别为2422.51%1076.31%309.88%[9] 上市标准与科创属性 - 选择科创板上市标准预计市值≥15亿元最近一年营收≥2亿元三年研发投入占比≥15%[10] - 符合科创属性指标三年累计研发投入38.1亿元占营收626.03%研发人员占比78.69%拥有402项境内发明专利[10] 客户与供应链风险 - 客户高度集中2022-2024年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分别为89.86%97.45%98.16%[11][13] - 2023年10月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对采购美国原材料及技术工具造成限制已调整供应链策略[14] 募资计划 - 本次IPO拟募资80亿元其中10亿元补充流动资金其余用于3个项目建设[14]
「寻芯记」“中国版英伟达” 闯关科创板!摩尔线程三年亏损50亿元,能否再现寒武纪式股价行情
华夏时报· 2025-07-02 14:55
公司概况 - 摩尔线程与沐曦集成同时披露招股说明书,拟冲刺科创板,其中摩尔线程拟募集资金80亿元,保荐机构为中信证券 [1] - 摩尔线程被称为"中国版英伟达",因其业务与英伟达高度相似,主要从事GPU及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和销售 [2] - 公司高管团队多名成员出自英伟达,包括创始人张建中曾担任英伟达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经理 [2] 行业背景 - 地缘政治变化和科创板注册制催生半导体国产替代2.0时代,摩尔线程成立于这一节点 [2] - AI算力需求爆发与美国芯片管制刺激国产GPU站上风口 [1] - 全球GPU市场规模预计在2029年将达到36119.74亿元,中国占比将从2024年的30.8%提升至2029年的37.8% [8]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累计亏损超50亿元,其中2024年亏损14.92亿元 [1][7] - 营收从2022年的4608.83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4.38亿元 [6] - 2024年综合毛利率达到70.71%,高于同行海光信息、寒武纪和景嘉微 [7] 研发投入 - 2022-2024年研发费用分别为11.16亿元、13.34亿元和13.59亿元,占营收比例逐年下降但仍较高 [7] - 募集资金将用于新一代AI训推一体芯片、图形芯片、AI SoC芯片研发及补充流动资金 [3] 技术实力 - 产品部分性能指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如MTT S80显卡单精度浮点算力接近英伟达RTX 3060 [5] - 构建MUSA架构,具备与国际主流GPU生态的兼容性 [6] - 承认与英伟达在技术积累、产品性能等方面存在差距 [6] 市场前景 - AI基础设施投资转向理性,更关注产品落地和商业化能力 [4] - 国产GPU通用性更强但面临与寒武纪的强竞争关系,在训练场景仍无法与英伟达甚至华为相比 [8] - 盈利前景主要依靠政策驱动,需突破制程和生态限制并在推理应用场景实现大范围商用 [4][8] 风险因素 - 2023年10月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对采购美国原材料和使用美国技术产生限制 [7] - 人工智能投资热潮降温,同期申请上市的AI芯片厂商不止一家 [4]
摩尔线程冲刺科创板:产品部分性能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营收复合年增超200%
IPO早知道· 2025-06-30 22:19
公司概况 - 摩尔线程智能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计划通过科创板上市募集80亿元 [2] - 公司成立于2020年,以自主研发的全功能GPU为核心,专注于AI、数字孪生、科学计算等高性能计算领域 [2] - 已推出四代GPU架构,产品线覆盖AI智算、高性能计算、图形渲染、计算虚拟化、智能媒体等多个应用领域 [2] - 产品矩阵涵盖政务与企业级智能计算、数据中心及消费级终端市场,满足政府、企业和个人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 [2] 技术优势 - 基于自主研发的MUSA架构,实现单芯片架构同时支持AI计算加速、图形渲染、物理仿真和科学计算、超高清视频编解码 [2] - MUSA架构相比GPGPU、ASIC等技术路线具备更强的计算通用性、更优的技术演进能力、更佳的生态兼容性和更广泛的市场适应性 [3] - 产品高度兼容全球现有GPU应用生态,无缝集成开发框架与工具链,可大幅降低迁移成本 [3] - 深度适配中国计算产业标准和生态需求,支持X86、ARM、LoongArch等主流CPU架构及多种操作系统 [4] 产品性能 - 部分性能指标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MTT S80显卡的单精度浮点算力性能接近英伟达RTX 3060 [4] - 基于MTT S5000产品构建的千卡GPU智算集群效率超过同等规模国外同代系GPU集群计算效率 [4] - 在消费电子市场,MTT S80/S70显卡作为国内首款消费级GPU产品,两年内性能提升5倍,兼容多款游戏和应用 [5] 应用场景 - 智算市场产品覆盖大语言模型、多模态模型、AIGC、世界模型、自然语言处理、医疗影像等多个高端应用场景 [5] - 高性能图形工作站市场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设计、地理信息、模拟仿真等领域 [5] - 消费电子市场实现技术突破,产品通过电商平台直销等模式覆盖终端市场 [5] 财务与研发 - 2022年至2024年营收分别为0.46亿元、1.24亿元和4.3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超200% [5] - 2022至2024年累计研发投入超过38亿元,研发人员886人,占员工总数的78.69%,其中74%具备硕士及以上学历 [6] - 累计申请专利一千余项,获得授权四百余项,授权专利数量在国内GPU企业中排名领先 [6] 募资用途 - 募集资金将用于新一代自主可控AI训推一体芯片研发项目、图形芯片研发项目、AI SoC芯片研发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6]
为什么消费者没有像支持华为一样支持摩尔线程(国产GPU)?
新浪财经· 2025-05-17 14:34
公司知名度与市场覆盖 - 摩尔线程作为专注于GPU芯片设计和研发的高科技公司,在消费者中的知名度较低,许多数码爱好者对其了解甚少 [1] - 在GPU领域,知名品牌如英伟达、AMD、七彩虹等占据主导地位,摩尔线程的产品知名度、热度、产能和市场覆盖面不足 [3] - 公司产品未充分出现在DIY圈子、电脑城和主流电商平台如京东天猫,影响了消费者认知和采购便利性 [5] 产品与业务布局 - 公司业务覆盖人工智能、云与数据中心、云电脑、高性能渲染、视频加速等领域,提供全栈解决方案 [6] - 产品线包括融合智算中心、服务器和台式机笔记本、多功能GPU/显卡(涵盖AI算力、游戏、专业视觉加速、数字办公) [6] - 软件方面提供AI算力和云原生服务,AI应用包括魔笔马良AI绘画平台和摩笔天书文字创作视频功能 [6] - 业务重心偏向B端市场(智算集群、企业服务器),消费级显卡如MTT S80存在性能表现和软件适配问题 [12] 技术与生态挑战 - GPU架构部分依赖英国Imagination公司IP授权,面临底层技术自主性不足的隐患 [10] - MUSA生态虽兼容CUDA,但在开发工具、用户体验和社区活跃度上与英伟达存在差距,开发者迁移成本高 [10] - 2023年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导致关键供应链受阻,如MTT S90显卡延迟上市 [12] - 相比华为的"备胎计划"和全产业链布局,公司在抗压能力方面表现较弱 [12] 行业竞争与商业化 - 国产GPU赛道竞争激烈,涌现燧原、壁仞等多家企业,多数依赖融资生存且盈利模式未跑通 [15] - 行业案例显示寒武纪连续四年亏损,象帝先因对赌失败陷入危机 [15] - 公司计划IPO但面临高估值与商业化落地缓慢的矛盾 [15] 未来发展策略 - 强化消费级产品体验:提升显卡性能与游戏兼容性,通过电商平台与DIY社区扩大触达 [17] - 构建差异化生态优势:优化MUSA工具链,吸引开发者迁移,探索垂直领域创新应用 [17] - 打造品牌叙事:借势国产替代政策,通过产学研合作和重大项目落地提升公众认知 [17] - 平衡B/C端资源:巩固企业市场同时推出高性价比消费产品,积累用户口碑 [17] - 公司崛起需要时间与技术沉淀,需在生态、品牌与用户体验上实现系统性突破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