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Mo
搜索文档
罗福莉官宣后,小米放出首个AI大招,10亿IoT设备一键接入大模型
36氪· 2025-11-14 19:16
产品发布与定位 - 公司推出首个“大模型+智能家居”解决方案Xiaomi Miloco,全称为Xiaomi Local Copilot(小米本地协同智能助手)[1] - 该方案很可能代表智能家居的“ChatGPT时刻”,公司AIoT平台截至今年6月已连接的IoT设备数(不含智能手机、平板及笔记本计算机)达9.89亿台[3] 技术核心与架构 - 方案以米家摄像头为视觉信息源,以自研大语言模型MiMo-VL-Miloco-7B为核心,连接家中所有物联网设备[2] - MiMo-VL-Miloco-7B模型基于公司4月发布的MiMo模型调优而来,是公司自研的设备端视觉语言大模型[2][11] - 依托于端侧视觉语言大模型与“硬件-能力-应用-用户”四层完整架构的支撑[9] - 部署硬件要求为x64架构,图形处理器在英伟达30系列及以上,存储需16GB及以上[6] 功能特性与交互方式 - 用户可通过自然语言与智能家居系统对话,经大模型推理自动完成家庭生活中的各类智能需求和规则[5] - 具备四大特征: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新交互范式、利用摄像头数据流作为感知信息新用途、采用设备端大语言模型保障隐私、与米家生态连接[5][6] - 通过标准化的MCP协议封装,实现米家生态与全球最大开源智能家居社区Home Assistant生态的打通,并支持第三方IoT平台接入[6] 模型性能与团队背景 - MiMo-VL-7B模型在数学推理和代码竞赛公开测评集上,仅用7B参数量,得分超过了OpenAI的闭源推理模型o1-mini和阿里Qwen开源推理模型QwQ-32B-Preview[12] - 原DeepSeek核心成员罗福莉官宣加盟Xiaomi MiMo团队[12]
罗福莉C位亮相小米,离职DeepSeek后首次官宣
猿大侠· 2025-11-14 12:11
罗福莉加入小米事件概述 - 罗福莉正式官宣加入小米,出任MiMo团队负责人 [1][4] - 罗福莉在X平台宣布将带领团队推动多模态空间智能发展,这是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关键一步 [4] 事件背景与时间线 - 2023年底已有传闻称雷军以千万年薪将罗福莉从DeepSeek挖至小米 [5][10] - 2023年12月25日DeepSeek-V3版本上线并宣布全面开源 [6] - 2023年12月26日媒体曝出小米正在组建GPU万卡集群 [7] - 2023年12月31日雷军在跨年直播中披露小米AI野心,汽车业务步入正轨后全力进军AI [8][9] - 上月小米AI团队论文作者栏已出现罗福莉名字,但标注为独立研究者 [11][13] 罗福莉专业背景 - 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就读于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 [15] - 曾任职阿里巴巴达摩院机器智能实验室研究员,负责开发多语言预训练模型VECO及AliceMind项目开源 [17] - 2022年加入DeepSeek母公司幻方量化,后担任DeepSeek深度学习研究员,参与研发DeepSeek-V2等模型 [17] - 学术论文总引用次数超过1.1万次,2024年新增约八千次引用 [18] - 在DeepSeek最新的Nature封面论文中列名,明确了对模型的工作贡献 [19] 小米AI战略方向 - MiMo是小米推进大模型研发的核心招牌,目标指向空间智能 [23][24] - 空间智能旨在从语言世界走向物理世界,具备感知、推理、生成与行动能力,实现比特世界与原子世界的智能贯通 [24][26] - 该技术愿景与小米人、车、家全生态战略天然适配 [26] - 罗福莉的官宣明确了小米MiMo团队的前沿方向 [24]
罗福莉C位亮相小米,离职DeepSeek后首次官宣
量子位· 2025-11-12 16:01
罗福莉加入小米事件 - 罗福莉正式官宣加入小米,出任MiMo团队负责人 [1][7] - 该传闻始于2024年底,称雷军以千万年薪挖角DeepSeek核心开发者罗福莉 [4][10] - 2024年12月,小米AI团队论文作者栏已出现罗福莉名字,但当时身份为“独立研究者” [11] 罗福莉背景与影响力 - 罗福莉拥有北京师范大学计算机本科和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硕士背景,曾在阿里巴巴达摩院和DeepSeek任职 [15][17] - 其学术论文总引用次数超过11,000次,仅2024年一年内就新增约8,000次引用 [18] - 她参与了DeepSeek-V2等模型的研发,其名字也出现在DeepSeek最新的Nature封面论文中 [17][19] 小米的AI战略方向 - 在汽车业务步入正轨后,小米宣布将全力进军AI深水区 [9] - 2024年12月26日,媒体曝出小米正在组建GPU万卡集群 [6] - 雷军在跨年直播中公开披露了小米在AI方面的野心 [8] MiMo团队与空间智能技术 - 罗福莉领导的MiMo团队是小米推进大模型研发的核心招牌,目标指向空间智能 [23] - 空间智能旨在从语言世界走向物理世界,具备感知、推理、生成与行动的能力,是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关键一步 [3][23] - 该技术理念与小米拥有的“人、车、家全生态”场景天然适配 [25]
官宣!95后「AI天才少女」罗福莉加入小米,雷军终于“挖人”成功
搜狐财经· 2025-11-12 15:43
罗福莉职业经历与专业背景 - 罗福莉为北京师范大学本科背景,后保研至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专业,并于2019年在人工智能顶级国际会议ACL上一口气发表8篇论文,获得“AI天才少女”称号[2] - 作为核心开发者参与研发DeepSeek-V2大模型,该模型中文水平跻身全球第一梯队且定价为1元/百万输入Tokens,高性价比使DeepSeek被称为“AI界拼多多”[2] - 2024年底至2025年初因DeepSeek-V2爆火而成为全网焦点,2025年2月从DeepSeek离职,知乎认证信息变更,亲属证实已到新岗位上班[5] 小米公司人才引进与AI战略 - 小米公司以千万年薪挖角罗福莉的传闻使其登上热搜,雷军亲自出面邀请侧面印证其人才价值[3] - 2025年10月小米AI团队与北京大学联合发布的聚焦MoE与强化学习的论文中已出现罗福莉名字,推测其于2025年初离职后加入小米参与相关工作[5] - 小米于2025年4月开源MiMo大模型,正在搭建万卡GPU集群,罗福莉的技术能力可应用于小爱同学智能化升级和小米汽车智能驾驶决策优化[6] AI行业人才竞争态势 - AI圈人才竞争已呈白热化状态,95后顶尖AI人才罗福莉成为各企业争抢的“香饽饽”,凸显顶尖AI人才稀缺现状[6] - 字节跳动张一鸣开办知春未来科技体验营,计划每年招聘30名16-18岁优秀全职预备研究员,学习创造具身智能机器人和AI产品[6][7] - 大模型竞争的最终核心是人才竞争,企业纷纷加大对能真正做出落地产品的技术人才的争夺力度[6][8]
监督学习未死,一题训练五小时起飞!华人学者新方法20倍训练效率释放大模型推理能力
量子位· 2025-08-04 15:00
大模型推理能力研究进展 - 可验证奖励的强化学习(RLVR)技术取得突破,尤其是"一题强化学习"在多个任务中表现亮眼[1] - RL训练面临资源成本高(上百小时A100GPU)和训练不稳定的现实难题[2] - 传统监督式微调(SFT)在低数据量下易过拟合,效果难以保证[2] One-Shot CFT技术原理 - 滑铁卢大学TIGER Lab提出One-Shot Critique Fine-Tuning新方法,通过"逐步分析判断答案好坏"激发LLM推理能力[3] - 方法流程:选取代表性任务→多模型生成解答→强大模型点评→训练目标模型从点评中学习[4] - 仅需一题数据+多个解答+多个点评即可完成微调,训练仅需约5个GPU小时[5] 实验效果验证 - 在数学任务上,Qwen2.5-Math-7B经CFT微调后准确率提升+15%,超越使用4万多个样本的全监督微调模型[9] - Qwen2.5-Math-7B在MATH-500等基准测试中平均提升+14.9分,最高单任务提升+23.1分[9] - 在BBEH逻辑推理任务中获得+10~16%准确率增幅,展现跨任务迁移能力[10] - 效果对具体任务和种子选择不敏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复现性[11] 技术优势分析 - 批判性学习:理解"答案为何正确或错误",学习信号更具深度[12] - 多视角输入:一个问题模拟多种推理路径与错误类型,接近人类学习方式[12] - 强泛化性:点评语言包含通用逻辑判断规则,更易迁移至新任务[12] - 更换问题、模型、点评风格时,提升幅度保持稳定[13] 应用前景 - 相比RL方法大幅降低资源需求(5 GPU小时 vs 上百小时)[14] - 为个人研究者、资源有限实验室和初创团队提供高性价比解决方案[15] - 全流程开源(训练脚本、模型参数、数据集等),极大降低复现门槛[17]
苹果Meta狂抓AI,抢人并购
虎嗅· 2025-06-24 07:27
行业竞争格局 - AI领域三巨头微软、亚马逊和谷歌以及OpenAI、Anthropic、xAI等公司已形成领先优势,苹果与Meta面临边缘化风险 [2] - 谷歌基于Gemini模型巩固AI搜索业务地位,并进军AI短视频领域挑战TikTok,可能蚕食Meta的Reels广告市场 [7] - OpenAI正在开发AI硬件,可能成为继MacBook与iPhone后的"第三核心设备",直接威胁苹果生态 [11] 公司战略与困境 - 苹果在WWDC未展示实质性AI创新,端侧设备AI体验进展缓慢,30亿参数模型落后于华为、小米的70亿参数模型 [6][8] - Meta的Llama4开源模型未达预期,旗舰模型发布推迟且未成为行业基准测试首选 [7] - 两家公司均面临缺人、缺方向的困局,战略执行混乱导致人才流失 [12] 并购与人才争夺 - Meta以143亿美元收购Scale AI近半数股份,并试图整合SSI、Perplexity等估值超百亿美元的AI公司 [2][16] - 扎克伯格亲自参与顶尖人才招募,挖角DeepMind、OpenAI等团队核心成员 [15][18] - 苹果考虑收购Perplexity(140亿美元估值)或Mistral(60亿美元估值),但面临欧盟和微软的竞争阻碍 [19][21] 技术发展瓶颈 - 苹果纠结于AI技术是否符合其"完美"用户体验标准,担忧隐私与幻觉问题 [13] - Meta首席科学家Lecun质疑大型语言模型的发展方向,导致内部技术路线分歧 [14] - 两家公司在智能眼镜领域布局均受限于大模型能力不足,Meta暂聚焦拍照/语音交互 [10] 市场动态与财务动作 - 华为推出鸿蒙6操作系统及50+智能体框架,小米开源70亿参数多模态模型MiMo-VL [8] - 苹果去年股票回购达1100亿美元,今年计划回购1000亿美元,可能调整资金用于并购 [22] - 硅谷进入大模型时代第二波并购潮,继谷歌/亚马逊收编AI公司后,苹果与Meta加速布局 [23]
六边形小米,或许仍有悬念
虎嗅· 2025-05-28 21:25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达1112.93亿元,同比增长47.4%,经调整净利润106.8亿元,同比增长64.5%,均超市场预期 [1] - 智能手机业务国内市场出货量同比大涨40%,以18.8%市场份额重回国内第一 [1] - 智能大家电收入同比增加113.8%,可穿戴产品收入同比增加56.5% [1] - 智能电动汽车营收达181亿元,相当于2024年全年该业务营收的55% [2][3] 业务板块亮点 - 智能手机ASP达1211元,同比增长5.8%,创历史新高,中国大陆高端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比达25%,同比提升3.3个百分点 [3] - IoT与生活消费品业务营收323.4亿元,同比增长58.7%,占集团总营收29.1% [5] - 大家电产品出货量显著增长:空调超110万台(+65%)、冰箱超88万台(+65%)、洗衣机超74万台(+100%) [5] - 连接AIoT平台设备≥5件的用户数从1610万(2024Q2)增至1930万 [5] 战略布局与挑战 - 智能汽车业务亏损从18亿元(2024Q2)收窄至5亿元(2025Q1),年内或实现盈亏平衡 [2] - 武汉智能家电工厂计划2025年底投产,旨在降低成本和实现柔性生产 [10][12] - AI技术研发领先:2023年8月实现13亿参数手机端本地模型,近期开源推理模型MiMo在数学/代码测评中超越竞品 [12] - 当前瓶颈在于AI工程化落地进度滞后于研发,需加速构建跨设备AI决策中台 [12] 市场环境与潜在风险 - 国内手机和IoT业务的"量价齐升"部分受益于补贴政策,可能透支未来需求 [9] - 补贴退出后需完成增长逻辑切换,依靠生态优势降低用户流失率 [9][12] - 需解决从IoT硬件向AI服务跃迁的挑战,实现设备间真正的AI协同 [12]
小米集团(1810.HK):强劲的AIoT销售推动1Q25利润增长;关注XRING及战略产品发布会新品;买入
高盛· 2025-05-19 20:35
投资评级与目标价 - 报告给予小米集团(1810HK)买入评级 12个月目标价62港元 较当前51港元有216%上行空间 [1][18] - 估值方法采用分类加总估值法(SOTP) 其中核心业务按23倍2026年EVNOPAT估值 电动车业务按DCF估值740亿美元 并施加10%控股公司折价 [20] 核心业务亮点 智能手机 - 1Q25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小幅提升至14% 中国市场持续抢占苹果和荣耀份额 过去52周中有47周实现同比份额增长 [29][31] - 即将发布自研XRING O1芯片 这是过去十年研发的最复杂芯片 有望复制苹果M1芯片提升Mac市场份额的成功路径(苹果PC份额从71%提升至91%) [2][33][34] - 2025年全球出货量预测17亿台 较市场共识低6% 主要因海外宏观不确定性 [3] AIoT与家电 - 1Q25空调/洗衣机/冰箱国内销量同比大增103%184%145% 其中空调已进入马来西亚/印尼市场 [16] - 平板电脑全球出货量同比增57%达310万台 位居全球和中国市场第三 预计白电和平板将贡献2027年AIoT板块40%收入和50%毛利 [16][37] - 电视和净水器国内销售分别增长7%和78% [16] 电动车业务 - SU7交付量持续攀升 周交付量已达7900辆 等待时间从最初的42-45周缩短至24-27周 [53][55] - 北京工厂二期已交付 预计6-7月启动试生产 三期用地近期挂牌显示扩张加速 [51] - 维持2025/26年SU7交付量预测32万/335万辆 YU7预计85万/36万辆 [16] 财务预测与估值 业绩预测 - 上调2025-27年净利润预测3-6% 主要反映AIoT销售和毛利前景改善 1Q25E收入/调整后净利润预计同比增45%/70%至1095亿/94亿人民币 [17] - 2024-27年收入复合增长率25% 其中EV板块增速最快达62% 到2027年智能手机收入占比将降至32% [22] 关键财务指标 - 2025-27年EBITDA利润率预测从99%提升至112% ROE从159%提升至180% [12] - 净现金状况持续改善 预计2027年净现金达2256亿人民币 [13] - 当前股价对应2025年PE312倍 2026年降至226倍 [6] 战略布局与催化剂 - 5月将举办15周年战略发布会 预计发布XRING O1芯片 搭载该芯片的新手机/平板 以及第二款电动车YU7 [2][19] - 超级小爱同学月活用户达8200万(行业第五) 月会话量26亿次(行业第三) 渗透率达67%的智能手机用户 [64][68][73] - 4月30日开源70亿参数大模型MiMo-7B 在数学推理和代码生成任务表现优于阿里QwQ-32B [16] - 618购物节通常贡献二季度2/3的智能手机和AIoT收入 [19]
小米YU7、自研芯片、新机“定档”,高盛:买!
华尔街见闻· 2025-05-19 15:19
新品发布 - 公司发布多款重磅新品,包括手机SoC芯片小米玄戒O1、小米15SPro、小米平板7 Ultra以及首款SUV小米YU7 [1] 智能手机业务 - 公司自研玄戒O1芯片采用第二代3nm工艺制程,旨在支持高端化战略,是公司造芯10年的关键里程碑 [7] - 高盛预计公司2025年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7亿部,低于市场共识的1.81亿部,但看好其在中国市场持续从苹果和荣耀等品牌获取份额 [7] - 2025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同比增长1%,公司全球市场份额达14% [10] - 在中国市场52周统计期内,公司有47周实现同比份额增长,表现优于OPPO、苹果和荣耀等竞争对手 [10] - 自研玄戒O1芯片的推出可能进一步助力公司高端化战略,类比苹果自研芯片后Mac全球PC市场份额平均提升约2个百分点 [7] AIoT业务 - 高盛预计公司AIoT业务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长约50%,表现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5][8] - 大家电领域增长显著,国内空调、洗衣机和冰箱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103%、184%和145%,电视和净水器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7%和78% [11] - 平板电脑全球出货量同比增长57%至310万台,公司在全球和中国市场均位居第三 [11] - 高盛预计,到2027年,大家电和平板电脑将贡献AIoT业务约40%的销售额和50%的毛利,高于2024年的30%和35% [8] 电动汽车业务 - 高盛预计SU7(含SU7 Ultra)2025年交付量约为32万辆,2026年约为33.5万辆 [5][9] - 高盛预计YU7 SUV 2025年交付量约为8.5万辆,报告预测其月销量将达到约3万辆 [5][12][15] - 小米电动车工厂二期已于4月中旬通过验收并交付,即将开始试生产,三期工程也显示出早期迹象 [9] - 德银预计公司2025年一季度“智能电动汽车及其他新业务”毛利率将环比增长至22%,该业务净亏损同比大幅下降87% [13] AI生态构建 - 公司推出首个开源推理型大语言模型MiMo-7B,该模型在评估中表现超过特定竞争对手模型 [18] - 公司OS原生AI助手“超级小爱”月活用户达8200万,成为中国AI原生应用中排名第五的产品 [18] - 高盛认为,凭借超过7亿活跃智能手机安装基础和9亿多连接的AIoT设备,公司正在构建全球最大的AIoT生态系统 [13] 财务表现与市场预期 - 高盛维持对公司“买入”评级,目标价上调至62港元,较当前股价51.95港元约有21.6%的上涨空间 [5] - 德银预计公司2025年一季度收入约为1090亿元人民币,经调整净利润为100亿元,同比增长54% [13] - 高盛维持公司2025-27年收入预测基本不变,但上调同期调整后净利润预测3-6% [13] 近期催化剂 - 公司即将发布一季度业绩报告 [13] - 公司计划于6月3日举办“2025投资者日”会议,随后进行智能电动汽车工厂参观 [14] - 公司即将发布“玄戒O1”芯片 [13] - 公司即将发布YU7 SUV [15]
直线拉升!港股科技率先突破“关税大跌”压力位
搜狐财经· 2025-05-06 12:01
港股市场表现 - 5月港股以"科技领涨+全市场普涨"的强劲姿态迎来开门红,港股科技50ETF盘中一度涨至2.8%,成交额突破1亿,换手率超18% [1] - 恒生科技5月2日大阳线触及关税大跌缺口上沿,显示此处承压,但港股科技指数已突破大跌缺口上沿 [1][2] - 两只指数午盘双双翻红,港股科技指数率先突破后弹性可能更大 [4] 资金流向与估值 - 4月南向资金涌入港股近2000亿,今年累计超6000亿元,为去年同期三倍,预计全年突破万亿元 [5] - 恒生科技市净率处于近十年18%历史分位,显示估值洼地 [5] - 外资买入导致港元走强,香港金管局5月累计向市场注资1166.14亿港元以维持汇率稳定 [5] 行业表现 - 电子行业年初至今净流入105.8亿元,传媒57.2亿元,医药30.9亿元,汽车35.8亿元 [6] - 港股科技指数比恒生科技多9%的医药+新能源车含量,可能表现更好 [6] - 银行板块年初至今净流入9.3亿元,但近期净流出34.3亿元 [6] 公司动态与催化剂 - 小米推出70亿参数推理大模型MiMo,在数学推理和代码竞赛中表现优异 [7] - 美国释放关税谈判信号推动人民币汇率升破7.20,为港股科技估值修复提供催化剂 [7] - 港股科技50ETF成分股涵盖腾讯、阿里等龙头及16家中小公司,分散风险同时捕捉增长点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