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日报
icon
搜索文档
“时间疗法”开启健康管理新途径
科技日报· 2025-08-27 08:52
行业技术突破 - 德国人体时钟公司推出头发生物钟检测服务 通过带毛囊头发分析人体内部时钟与平均节律偏差 [1] - 新型检测技术打破传统局限:TimeTeller公司开发唾液检测法 美国团队研发血液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 [5] - 头发生物钟检测已实现商业化 普通消费者可了解自身内部时钟 但结果需等待5周 [5] 临床应用进展 - 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团队开展临床试验 探索个性化给药时间对癌症疗效提升作用 [1] - 时间疗法在癌症治疗中显现潜力:1990年试验显示早上6点化疗可减轻恶心疲劳等副作用 2022年涵盖18个试验的综述表明多数能降低治疗毒性且不影响药效 [4]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上午11点30分前进行免疫化疗治愈率几乎是下午或晚间治疗者的两倍 [5] - 其他医学领域发现:下午心脏手术患者耐受性更佳 上午9-11点接种流感疫苗产生抗体量是6小时后接种的4倍 [4] 科学研究基础 - 时钟基因调控机制:细胞内时钟基因产生周期性波动时钟蛋白 影响43%基因表达具有明显节律性(小鼠实验数据)[3] - 美国100种畅销药物中56种靶向蛋白活性随昼夜节律波动 [3] - 生物钟紊乱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轮班工作夜间光照过强是主要诱因 [6] 发展瓶颈与方向 - 现有技术存在结果滞后缺陷:5周等待期间生物钟会因光照等因素变化 有实验显示调整光照可使生物钟提前2小时 [7] - 无法检测单个器官节律状态 器官间节律错位可能是健康风险重要诱因 [7] - 未来需开发实时检测技术与器官特异性标志物 以实现肝脏肠道等组织节律精准掌握 [7]
“拇指越长,脑子越大”是真的吗
科技日报· 2025-08-27 08:52
当我们用拇指和食指灵巧地捏起一枚细小的图钉,或是稳稳地握紧一支笔写下名字——这些看似简 单的动作,背后却藏着人类数百万年进化的秘密。现在,科学家们发现:我们灵活的拇指和聪明的大 脑,可能是一起"长大"的。 一项令人惊叹的新研究揭示了一个惊人的规律:在灵长类动物中,拇指越长,大脑就越大。这不仅 发生在人类身上,还贯穿了从狐猴、猴子到猩猩的整个灵长类家族。 这项由英国雷丁大学主导的研究,分析了94种灵长类动物——包括现存物种和珍贵的化石记录,时 间跨度长达数千万年。科学家们测量它们的拇指长度与身体比例的关系,并对比其脑容量。结果发现: 那些拥有相对更长拇指的物种,几乎无一例外地拥有更大的大脑。 最让人意外的是,管这事的,不是大脑的"运动区",而是"思考区"! 科学家原本猜测,灵活的手指应该和负责协调动作的小脑有关——毕竟小脑就像身体的"指挥官", 管着平衡和精细动作。 但研究结果出乎意料:真正随着拇指变长而增大的,是大脑中的新皮层——也就是我们进行思考、 感知、计划和意识活动的"高级指挥部"。这意味着,灵长类动物发展出灵巧双手的过程,不只是"学会 动手指"那么简单,而是推动了认知能力的整体飞跃。 这些看似微小的探 ...
AI诊疗掀起医院内外变革
科技日报· 2025-08-27 08:52
AI原生医院天河方案概述 - 由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和智临天河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 于8月初发布 目前已在天津海河医院部分落地[1] - 相关单位正与京津冀等地多家医院合作 推动体系化及泛场景应用实践[1] - 方案实现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协同"的诊疗模式变革[1] 智能辅助诊疗场景 - AI系统基于自然语言处理解析临床意图 主动聚合多模态数据形成完整患者信息链[3] - 医生输入症状关键词后 系统毫秒级反馈 自动调取历史CT报告 高亮异常炎症指标并生成结构化病历初稿[2][3] - 为每位医生单次诊疗节省至少5分钟 门诊日均接诊量显著增加 病历完整度大幅提升[2][3] 智能病情监测系统 - 实时监测1000张病床的20余项指标 风险评分动态更新(如D-二聚体2小时升高30%触发预警)[5][7] - 通过无损数据融合技术打破"数据孤岛" 连接床旁监护仪/智能输液泵等设备实现跨系统数据流动[6] - 采用边缘算力(实时采集)/本地算力(每日3次全量推理)/云端算力(优化模型)的三算合一架构[6] 院外健康管理延伸 - 系统接入近万名高危慢性病患者 通过可穿戴设备实现血糖等数据的持续监测[8] - 系统自动发送个性化健康建议(如胰岛素剂量调整) 再入院率较去年下降20%左右[8] - 诊疗数据围绕患者自由流动 手机/社区终端成为医患协同的健康助手[8] 系统技术架构优势 - 自然语言处理引擎解析未明说的临床需求 多模态数据融合终结"医生找数据"困境[3] - 自主决策能力实现风险自动判定与干预建议生成 形成闭环防控体系[5][6] - 在不改变原有HIS/LIS系统架构前提下 通过统一接口实现设备数据整合[6]
研究发现一种蛋白与不孕症和癌症有关
科技日报· 2025-08-27 08:52
研究显示,在精原干细胞中,STAG3并未缺席,而是与RAD21蛋白结合,形成新的STAG3-黏连蛋 白。实验表明,如果小鼠缺少STAG3,这些干细胞就无法顺利发育成精子,最终导致生育问题。 团队在人类数据中发现,STAG3在免疫B细胞和B细胞淋巴瘤中也高度表达。阻断STAG3会让淋巴 瘤细胞的生长速度明显下降。这表明STAG3可作为未来癌症研究的潜在靶点。 科技日报北京8月26日电 (记者张佳欣)据25日发表在《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杂志上的论文, 日本京都大学研究团队发现一种STAG3-黏连蛋白能像"DNA组织者"一样,帮助精原干细胞(产生精子 的干细胞)建立独特的基因结构。如果缺少这种蛋白,小鼠将无法正常产生精子,从而出现不育。研究 还发现,这一蛋白在人体部分免疫细胞和血液癌症中高度活跃,阻断它能减缓癌细胞生长。这一发现为 治疗不孕症和某些癌症带来了新的可能。 如果把DNA想象成一条很长的线,那么,每个细胞都携带大约两米长的"线",而且这些"线"需要被 整齐地折叠在微小的细胞核里。这种折叠高度有序,还存在一种称为"隔离层"的特殊边界,将不同区域 分隔开来。 团队发现,环状蛋白质复合物,即黏连蛋白,是建立 ...
供能“量足价稳” 用能“逐绿前行”
科技日报· 2025-08-27 08:46
能源消费与供应 - 十四五前4年能源消费增量达到十三五5年增量的1.5倍 预计5年新增用电量超过欧盟年度用电量[2] - 2024年全国发电量超10万亿千瓦时占全球三分之一 能源生产总量折合50亿吨标准煤占全球五分之一[2] - 2024年7月单月用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相当于日本全年用电量总和 东部地区40%用能来自跨区域能源输送[2] 可再生能源发展 -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 风光发电年度新增装机进入亿千瓦级规模[3] - 风光合计装机由2020年5.3亿千瓦增至2024年7月底16.8亿千瓦 年均增速28% 占十四五新增电力装机80%[3] - 风电装机规模连续15年世界第一 光伏装机连续10年世界第一 2024年风光合计装机占全球47% 新增装机占全球63%[3] 能源结构转型 - 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有1度绿电 非化石能源占比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 预计超额完成十四五20%目标[3] - 煤炭消费占比每年减少1个百分点 能源消费一增一减提升经济发展含绿量[3] - 建成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充电网络 每5辆车配置2个充电桩[2] 科技创新与工程成就 - 新能源专利数占全球40%以上 光伏转换效率及海上风电单机容量持续刷新世界纪录[4] - 新型储能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白鹤滩水电站、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第四代高温气冷堆等全球最大及首座工程投运[4] - 油气开发突破深地万米大关和千米深海 在核电新能源电网领域实现国际领跑[4]
哈尔滨工业大学有了AI辅导员
科技日报· 2025-08-27 08:28
产品功能特点 - 搭载情感计算技术 具备24小时在线响应能力 可识别学生需求并提供情感抚慰 [1] - 构建覆盖校规校纪 学业支持 校务服务等30多个领域的语料库 包含20,000余个知识模块 [1] - 提供教学 科研 就业等20多个领域信息服务 支持政策解读与资源供给 [1] - 针对基础咨询启用角色化智能导引应答机制 实现需求零等待响应 [1] - 针对情绪疏导启用情感化智能陪伴机制 提供深度共情支持 [1] - 针对复杂流程启用检索增强生成方案 提供精准办事指引 [1] - 具备实时信息获取能力 可同步更新校园最新动态 [1] 应用场景案例 - 帮助学生理清期末考试复习方向 提供呼吸练习法和校内活动推荐缓解压力 [2] - 及时解答离校备案 校园卡补办等紧急事务咨询 弥补人工辅导员响应延迟 [2] - 充当学习深造与求职就业的智能向导 提供教师研究方向与职场信息查询 [1][2] 系统实施效果 - 解放人工辅导员日常事务性工作 使其更专注于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 [2] - 通过智能化服务提升育人质量与实效 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2]
植物性饮食能显著降低“共病”风险
科技日报· 2025-08-27 08:27
世界卫生组织将"共病"定义为"同一个体同时存在两种及以上需要长期医疗照护的慢性健康问题"。目 前,共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日益突出的公共卫生挑战,尤其见于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植物性饮食指 多摄入水果、蔬菜、全谷物、豆类等食物,减少肉类及肉制品摄入。 该研究基于两项大型欧洲队列(欧洲癌症与营养前瞻性调查和英国生物银行)数据,整合了来自意大 利、西班牙、英国、德国、荷兰和丹麦六国的数据,进一步证实植物性饮食模式对多种慢性病发生具有 影响。数据显示,坚持植物性饮食程度较高的人群,其共病风险相比坚持程度较低者降低了32%。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韩国庆熙大学和法国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科学家联合开展了一项大规模跨国研究,对 来自6个欧洲国家、年龄在37—70岁之间的40余万名参与者的饮食习惯与疾病发展轨迹进行了调查。综 合分析表明,植物性饮食能显著降低癌症与心脏代谢疾病"共病"发生风险。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最新一 期《柳叶刀·健康长寿》杂志。 研究还发现,无论中年或老年群体,植物性饮食均表现出保护效应。在60岁以下和60岁以上成年人中, 饮食中植物性食物占比越高,罹患癌症与心脏代谢共病的风险越低。 研究团队强调,该成果不仅表明植 ...
辽宁新窑变光伏项目通过验收
科技日报· 2025-08-26 18:42
8月21日,记者从辽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辽港集团")获悉,位于大连港大窑湾港区汽车码 头的新窑变4053千瓦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以下简称"新窑变光伏项目")日前顺利通过验收。 新窑变光伏项目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公司投资,利用大连汽车码头有限公司(以下简 称"大连汽车码头公司")车库屋顶资源,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项目今年3月开工,6月实现 并网发电,运营期内,预计每年可供应约560万千瓦时绿电,节约标准煤1380吨,减少烟尘排放120千 克、二氧化硫排放553千克、氮氧化物排放832千克、二氧化碳排放4536吨,环境效益显著。 大连汽车码头公司工程部相关负责人李欣刚介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公司全力配合光伏设备的安装与 调试工作,科学调配生产作业时间以保障光伏组件安装,并安排专业人员全程保障施工安全。 ...
人工分子能模仿自然光合作用,为太阳能转化为碳中和燃料开辟新路径
科技日报· 2025-08-26 12:35
技术突破 - 开发新型人工分子模仿植物光合作用机制 在光照条件下同时储存两个正电荷和两个负电荷 [1] - 采用两步光照方法实现四电荷存储 第一道闪光触发电子转移产生一对正负电荷 第二道闪光使分子最终携带两个正电荷和两个负电荷 [2] - 分步激发机制可在接近自然阳光强度的弱光照条件下进行 突破此前依赖高强度激光的技术限制 [2] 技术原理 - 分子由5个功能单元串联组成 一端含两个可释放电子的单元 另一端有两个可接收电子的单元 中间为吸收光能的核心结构 [1] - 分离电荷在分子中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持续时间足以参与后续化学反应如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 [2] 应用前景 - 为太阳能转化为碳中和燃料提供新可能性 包括合成氢气、甲醇或汽油等高能燃料 [1] - 太阳能燃料在使用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碳等于生产时吸收量 实现完全碳中和 [1] - 研究成果为设计更高效太阳能燃料转化技术奠定基础 推动绿色能源发展 [2] 学术价值 - 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化学》杂志 深化对人工光合作用电子转移机制的理解 [1][2] - 实现多电荷分离与储存核心功能 被研究团队称为人工光合作用拼图中的重要部分 [2]
“帕克”观测到太阳大气磁重联现象
科技日报· 2025-08-26 12:35
科学突破 - 首次实现对太阳大气中磁重联现象的直接观测 证实70年前提出的磁重联理论模型 [1] - 借助帕克太阳探测器于2022年9月6日近距离探测中捕捉到巨大太阳爆发 完成人类首次对太阳大气磁重联区域的直接穿越 [1] - 通过成像和原位探测技术结合太阳轨道器协同观测数据 实现等离子体与磁场特性的高清成像与采样 [1] 技术价值 - 磁重联指等离子体中磁力线断裂重新联结并释放巨大磁能的过程 会引发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等空间天气现象 [1] - 准确模拟太阳磁重联有助于预测日冕物质抛射事件 这些事件可能影响卫星 通信系统和地球电网 [1] - 突破使科学家能直观了解太阳能量的传输机制与粒子加速过程 提升太阳活动预测准确性 [2] 探测背景 - 帕克太阳探测器作为人类唯一能飞入太阳上层大气进行探测的航天器 于2018年发射升空 [1] - 人类此前仅实现对地球磁层中磁重联的原位探测 此次是首次对日冕中的磁重联展开类似研究 [1] - 探测数据有助于理解帕克太阳探测器在其他时段与事件中的观测结果 [2] 研究意义 - 为提升人类对太阳风暴等事件的预测能力奠定基础 [1] - 进一步深化人类对近地空间环境的认知 [2] - 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天文学》杂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