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

搜索文档
冻土之上,能源大动脉“热流奔腾”
科技日报· 2025-08-21 17:29
项目运营数据 - 东北能源战略通道累计输送原油逾3.3亿吨 [1][3] - 天然气输送量突破1000亿立方米 [1][3] - 日均输气量超1.1亿立方米 年输气能力达380亿立方米 [6] - 年输气能力可满足1.3亿户城市家庭全年用气需求 [6] 技术创新成果 - 世界首次成功穿越欧亚大陆冻土区南部不稳定冻土带 [1][7] - 首次实现油气管道关键设备和核心控制系统全面国产化 [1] - 热油管廊冻土演化预测方法为国际首创 [4] - 冻土融沉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使冻土融沉速率降低70% [4] - 开发大口径高钢级管道止裂韧性预测模型 引入土壤类型/埋深/管径多参数动态耦合 [8] - 建成亚洲首座全尺寸管道气体爆破试验场 [8] - 世界首次开展1422毫米超大口径X80高钢级管道天然气爆破试验 [8] 工程规格特征 - 采用1422毫米超大口径设计 为全球口径最大输气管道 [6] - 使用X80高钢级钢材和12兆帕高压力等级 [6] - 国内首套1422毫米超大口径管道多物理场超高清检测装备 [11] - 检测机器人以3至5米每秒速度运行 每分钟采集约2G-3G数据 [11] 战略定位意义 - 我国第三代大输量天然气管道标志性工程 [6][10] - 国家重要的能源战略走廊和"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 [12] - 我国首条智能管道样板工程 [12] - 为全球管道工程建设贡献中国方案 [12]
我国空间站舱外服B实现“4年20次”延寿目标
科技日报· 2025-08-21 16:13
技术突破与性能提升 - 空间站舱外服B实现4年20次延寿目标 成为我国首套达到该标准的舱外服[1] - 相比第一代舱外服 新型号突破长寿命 高安全可靠性和高效作业支持等关键技术[1] - 装备功能与性能全面大幅提升 为空间站建造期及运营期出舱任务提供保障[1] 装备使用与状态评估 - 舱外服B已被11名航天员在8次载人飞行任务中接力使用[1] - 通过动态精准评估确认装备状态稳定良好[1] - 截至2024年初 在轨飞行舱外服已接近3年15次寿命设计指标极限[1] 技术保障体系 - 团队制定科学合理的寿命评估和健康监测方案及在轨检测方法[1] - 通过挖掘在轨和地面试验数据 开展大量材料级和产品级验证试验[1] - 实现舱外服在轨健康与延寿的动态精准评估 确保使用安全可靠[1] 新产品部署 - 随天舟九号上行的2套新舱外服D E已完成解包检测且状态良好[2] - 新舱外服将在未来出舱任务中逐步投入使用[2]
“太湖之光”全面投产——清淤利器开创河湖治理新模式
科技日报· 2025-08-21 16:13
核心技术突破 - 自主设计研发世界首创生态清淤绿色智能一体化水上平台"太湖之光" 实现全离岸一体化施工新模式[1][3] - 采用自主研发V-MBR振动膜生物反应器技术 在420平方米空间内实现地表湖库Ⅲ类水质处理 对比陆地需3000平方米面积[2][3] - 配备15000个传感器实现智能检测水质与动态调节参数 余水处理水质稳定达标并可直排入湖[3] 产品迭代进程 - 2023年先行研制智能清淤平台船"太湖之星" 具备疏挖系统 除杂调絮系统及脱水减容系统[2] - "太湖之星"实现淤泥筛分 调絮 泥水分离 压榨脱水等环节 最终形成固化泥饼直接运输上岸[2] - 在"太湖之星"基础上攻克余水处理难关 最终实现"淤泥不占地 余水不上岸"的全面投产[2][3] 行业应用价值 - 解决城市湖泊淤泥治理痛点 尤其适用于发达城市群岸边用地紧张场景[1] - 替代传统清淤方式(需岸边露天堆放自然脱水) 彻底摆脱对土地占用和环境影响[1][2] - 为我国河湖治理提供新质生产力支撑 处理标准达到地表湖库Ⅲ类及以上水质要求[2][3]
“十四五”科技成就|创新实践书写辽沈大地振兴“答卷”
科技日报· 2025-08-21 16:13
科技创新投入增长 -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从2021年600.4亿元增长至2023年676.4亿元 [2] -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18%提升至2.24% [2] - 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从367.3亿元增至392.2亿元 [2] - 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从53.2人年增至62.8人年 [2] 传统工业技术突破 - 沈鼓集团自主研发50Hz CAP1000屏蔽电机主泵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并攻克110余项关键技术 [3] - 国产3米直径盾构机主轴承在沈阳地铁成功应用 实现高端基础零部件从0到1突破 [3] - 工业机器人、航空装备等4个集群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4] - 22个重点产业集群中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占比超三分之一 [4] 海洋科技自主创新 - 大连海事大学与遨海科技研发VDES系统实现100%国产化 单套设备成本大幅降低 [6] - VDES系统2024年在辽宁、天津等沿海地区批量部署 [6] - 大连科迈尔自主研发张紧式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系统 应用于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二号" [6] - 大连市研发经费从2020年207.1亿元增至2023年280.9亿元 投入强度从2.96%提升至3.21% [7] 农业科技与种业创新 - 辽宁东亚种业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将育种周期从8-10年缩短至3-5年 [8] - 高通量SSR检测平台可同时处理1000份玉米样本基因分型 [8] - 2024年辽宁省粮食产量达500.06亿斤 亩产931.88斤超全国平均142.4斤 [8] - 金普新区企业研发"全气候型智能蘑菇立方" 支持-40℃至60℃全气候运行 [9] 区域经济发展 - 2023年辽宁经济增速十年来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 [9] - 2024年辽宁经济总量超3.26万亿元 [9] - 形成船舶建造、修理、配套、研发一体化海洋产业体系 [7] - 建设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先进装备制造、石化和精细化工、冶金新材料、优质特色消费品) [4]
嫦娥六号月球岩屑揭示太阳系撞击历史
科技日报· 2025-08-21 16:13
研究核心发现 - 首次精确测定月球阿波罗盆地形成年龄为41.6亿年 [1] - 研究结果为揭示月球晚期重轰炸事件提供关键证据 [1] - 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天文学》 [1] 科学争议背景 - 月球巨型撞击盆地多为38亿年前小天体撞击遗迹 [1] - 科学界对40亿-38亿年间撞击强度骤增或渐弱存在长期争论 [1] - 争议主因是缺乏关键撞击盆地的精确年龄数据 [1] 研究方法与样本 - 研究团队仅使用3.5克月壤样品 [1] - 发现三颗150-350微米特殊撞击熔融岩屑 [1] - 综合遥感图像与地球化学数据完成多维度验证 [2] 学术价值与影响 - 将月球晚期重轰击开始时间向前推进至少1亿年 [2] - 推翻月球撞击通量"灾变说"的理论假说 [2] - 证实撞击通量呈渐变衰减趋势而非短期激增 [2] - 研究成果将持续推动人类重新认识地月系统演化 [2]
2025中国—中亚科技人文交流活动开启
科技日报· 2025-08-21 16:13
活动概况 - 2025年8月20日中国—中亚科技人文交流活动在新疆乌鲁木齐启动 约200名科学界 工程界 教育界 产业界及青少年代表参与[1] - 活动主题为"凝聚创新力量 共迎丝路未来" 包含公众科学素质建设 青年工程师交流 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 青年科学家对话四大专题领域[1] - 活动由中国科协主办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协等单位承办[3] 合作协议与框架 -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与哈萨克斯坦国际科技合作中心 吉尔吉斯斯坦国立技术大学签署科普领域合作备忘录[1] - 中国工程师联合体与哈萨克斯坦中亚教育认证协会签约 发布面向中亚的可持续职业发展学习资源[1] 科技交流与产业合作 - 第九届"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活动将组织参观博物馆 科技馆 高新技术产业园 高校实验室等科技文化场所[2] - 塔吉克科学院院士提及将在电力技术 标准等领域加强与中国新疆的务实合作[2] - 国际科技合作中心(哈萨克斯坦)主席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专业总师分别作主旨报告[1] 战略意义与发展方向 - 活动旨在搭建多层次 宽领域 机制化交流平台 推动中国—中亚友好关系走实走深[1] - 通过科学素质提升推动文明互鉴 工程能力互认强化互联互通 青年科学家智慧解决共同挑战 青少年交流奠定未来合作基础[2] - 活动被视为落实"三大全球倡议"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举措[2]
我国首条海洋油气装备智能涂装产线投用
科技日报· 2025-08-21 16:05
8月20日,海油工程珠海基地迎来首条智能化涂装产线!配备喷涂机器人、AGV智能接驳车,5分钟搞 定超大型塔筒内壁喷涂,效率比人工高4至8倍,还能解决盲区、漆面不均问题,24小时不停工。防腐涂 层保护装备抗海水腐蚀,未来还将引入AI进行优化,助力海洋装备智能化升级!(李忠明 陈曦) 责任编辑:于彤彤 ...
江西发行科技创新金融债券
科技日报· 2025-08-21 15:53
债券发行概况 - 九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发行江西省首单科技创新金融债券 规模10亿元 期限5年 票面利率1.79% [1] - 债券由国泰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牵头主承销 认购倍数超2倍 吸引信用增进公司 商业银行 理财子公司 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等多元投资者参与 [1] 资金用途与影响 - 募集资金将通过贷款投放和债券投资等途径专项支持科技创新领域业务发展 重点引导金融资源投早 投小 投长期 投硬科技 [1] - 江西省今年以来已有4家主体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5只科技创新债券 金额合计58亿元 实现科技型企业 股权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三类发行主体全覆盖 [1]
“两山”转化还需要持续科技创新
科技日报· 2025-08-21 15:30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两山"理念日益深 入人心,社会各界保护生态环境、践行绿色发展的行动更加自觉,引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 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昔日污染河道化作景观水系带动沿岸产业升级,智能灌溉系统让农田在节水的同时丰产增收,光伏治沙 技术使荒漠上种出"阳光银行"……在"两山"转化过程中,科技创新发挥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 从粗放式增长到创新驱动,技术的持续进步与应用,成为绿色发展的强大引擎。在工农业生产中,各种 绿色技术的应用,既通过污染控制、资源循环、能源转型等解决环境问题,又通过降本增效、产品升级 等产生更多经济效益。同时,为绿色发展而生的技术本身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可再生能源产 业——我国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已突破10亿千瓦,不仅大幅提升清洁电力供给,还催生了完整且具国际竞 争力的光伏全产业链。 在技术赋能下,生态的价值也由抽象变得可量度、可交易、可变现,成为市场化商品,产生经济效益。 以碳排放权交易为例,遥感、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了生态价值的数据量化,区块链技术解决了数据可信度 和流程透明度等。最新数据显示,全国碳市场运行4年以 ...
乌鲁木齐:软服务撑起特色产业硬实力
科技日报· 2025-08-21 14:36
乌鲁木齐市特色产业发展战略 - 投资70亿元氟材料一体化项目落地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 采用国际先进工艺生产高附加值含氟聚合物单体和高端聚合物 目标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氟材料生产基地 [1] - 2025中国亚欧商品贸易博览会上签约40个合同项目和3个战略合作协议 总金额达893.85亿元 项目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等特色产业 [1] - 明确建设"5+2"工业体系 培育壮大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五大优势产业 大力发展纺织服装和绿色食品等轻工业 [4] 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突破 - 铁建重工新疆公司自主研发六行打包采棉机 配备6个采棉头和智能检测系统 实现采棉集棉打包流程可视化动态监测 [3] - 攻克采棉装置和除尘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 为新疆棉花产业机械化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公司2018年战略转型进入高端农机制造领域 [3] - 乌鲁木齐市鼓励龙头企业拓宽地产车型和装备种类 提高整车整机制造能力 打造西部装备制造业高地 [3] 新材料技术研发进展 - 新疆隆炬新材料公司开发高性能碳纤维产品 耐温达3000℃且强度为钢铁7-9倍 应用于高铁动车飞机部件和新能源领域 [3] - 企业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自治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 甘泉堡经开区在产业配套和人才引进方面提供支持 [4] - 新疆中科传感公司研制-50℃至1000℃高温热敏芯片和传感器 填补汽车航空工业极端环境温度测控领域国内空白 [7] 生物医药创新生态 - 新疆华世丹药物研究公司为自治区创新型中小企业 开展28个在研项目包括中药民族药和化学新药仿制药开发 [5] - 通过专业对接渠道帮助企业对接国际研发团队 解决技术壁垒和人才短缺问题 提升新药研发速度 [5] - 政府部门积极争取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 助力企业获得各类资质认定和资源对接 [5][6] 科技创新培育体系 - 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2024年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590家增长18%占全疆22.54% [8] - 高新技术企业达757家增长18.28%占全疆30.03% 新增科技创新领军企业10家累计达17家 [8] - 通过创新创业大赛发掘优质项目 第十一届大赛92家企业入围行业赛 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 [8] 政策与资金支持措施 - 新疆北斗同创公司获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奖补资金276万元 研发新型无人机实现自动返航充电续航入库功能 [6] - 企业计划投入1200万元研发费用 探索人工智能应用和DeepSeek技术 加强运维技术开发 [6] - 高新区为企业定制成长方案 加强申报指导和服务资源集聚 支持企业强弱项补短板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