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日报
icon
搜索文档
宁夏3条“大动脉”上半年外送电量创新高
科技日报· 2025-08-07 08:57
宁夏电力外送情况 - 宁夏今年上半年外送电量达466.32亿千瓦时,同比提升6.8%,其中新能源外送占比28% [1] - 宁夏通过3条电力外送"大动脉"(银东直流、灵绍直流和中衡直流)将电力外送至全国10多个省份 [1] - 银东直流满负荷运行时长累计超86小时,向山东送电17.37亿千瓦时 [1] - 灵绍直流95%额定功率及以上运行时长累计17.5小时,向浙江送电33亿千瓦时 [1] - 中衡直流向湖南送电2.31亿千瓦时 [1] 宁夏电力外送历史贡献 - 自2011年2月28日至今年6月底,宁夏累计外送电量超8338亿千瓦时 [2] - 相当于就地转化3.3亿吨标准煤,减排83130万吨二氧化碳、22679万吨碳粉尘、1250.7万吨氮氧化物 [2] 电网运维保障 - 构建"四位一体"运维保障体系,建立"日常巡检+专项特巡+专业精检"三重防护机制 [2] - 综合运用"人工巡视+视频远程监控+无人机巡检"的空天地协同监测手段 [2]
浙江做优服务助新能源汽车“出海”
科技日报· 2025-08-06 17:43
新能源汽车出口表现 - 浙江省前5个月电动汽车出口额达163.2亿元 同比增长86% [1] - 对欧盟出口增长1.5倍 中东增长0.98倍 东盟增长3.9倍 拉美增长1.4倍 [1] - 温州市前5个月新能源汽车出口8.8亿元 同比增长82.2% [1] 区域市场拓展 - 温州企业在中东市场增长1.5倍 欧洲增长2.4倍 非洲增长3.8倍 [1] - 首次开拓巴西新能源汽车市场 [1] - 主要出口目的国包括吉尔吉斯斯坦 阿联酋 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 [1][2] 企业竞争优势 - 国产汽车品牌海外知名度和认可度提升 [1] - 原产地证书带来5%关税减免 提升产品竞争力 [2] - 浙江吉利前5个月申领原产地证书996份 同比增长33% [2] 政策支持措施 - 海关开展新能源汽车出口一体化通关模式宣传 [2] - 提供维修配件归类指导及出口许可证申报支持 [2] - 指导企业办理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原产地证书 [2] 行业挑战 - 面临激烈行业竞争 车辆交付时效待提升 [2] - 售后维修配件出口存在困难 [2] - 存在转让待出口材料准备等操作性问题 [2] 未来发展方向 - 海关将持续梳理出口难点堵点 开展规范申报指导 [3] - 加强知识产权针对性指导 [3] - 精准对接企业需求 助力拓宽外贸朋友圈 [3]
“以废治废”攻克锂电池回收难题
科技日报· 2025-08-06 17:04
在处理磷酸铁锂电池和含硫废弃物方面,团队创新性地将废弃铅酸电池回收产生的废铅膏,与废旧 磷酸铁锂电池协同熔炼。这不仅高效回收了有价金属,使锂回收率高达96%、铅回收率达98%,同时还 利用废铅膏高效固定熔炼过程中产生的硫,固硫率达到99%。 近日,江西理工大学"锂想绿行"科研团队成功研发废旧锂电池短流程绿色回收技术,攻克锂资源高 效循环利用难题。目前,该技术已在江西多家企业应用,累计处理废旧电池1.7万吨,新增产值超1.7亿 元。 传统锂电池回收面临湿法工艺试剂消耗量大、火法熔炼中锂易挥发损失、联合工艺流程复杂三重困 境。针对这些难题,团队创新性地提出"废废协同"理念。 针对传统湿法工艺试剂成本高、锂提取选择性不足的问题,该团队首创了烟气资源化技术。该技术 将电池焙烧过程中产生的尾气,直接通入正极材料的浸出液中进行碳化水浸,使锂的选择性浸出率超过 了97%。值得一提的是,与传统工艺相比,该技术成功将提锂成本降低了约20%,为锂的高效低成本回 收开辟了新路径。 传统火法回收钴酸锂电池时,常因结构破坏不彻底导致后续工序复杂。团队研发了"分层焙烧术", 通过在焙烧过程中利用黄铁矿分层释放硫蒸气,精准且高效地破坏钴酸 ...
塑料污染每年造成损失超1.5万亿美元
科技日报· 2025-08-06 17:04
塑料污染健康影响 - 塑料污染对人类健康构成日益严峻却未获足够重视的威胁 每年造成的健康相关经济损失不低于1.5万亿美元 [1] - 塑料渗透人类生命的每个阶段 已成为诱发疾病甚至导致死亡的隐形杀手 与空气污染和铅中毒并列 [1] - 塑料污染对儿童造成的伤害尤为严重 [1] 塑料污染科学证据 - 微塑料已侵入自然生态链和人体组织 被确认为无处不在的污染物具有潜在危害 [1] - 塑料全面健康影响尚待深入研究 [1] 塑料行业生产数据 - 全球塑料产量呈指数级增长 从1950年200万吨飙升至2022年4.75亿吨 [1] - 预计2060年产量将再增加两倍 [1] - 当前塑料回收率不足10% [1] 塑料与气候危机关联 - 塑料危机与气候危机同根同源 都以化石燃料为原料 [1] - 塑料产业正在制造双重灾难 [1] - 全球变暖与塑料产量持续攀升将使相关健康风险呈几何级增长 [1] 政策应对建议 - 需要建立真正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应对全球塑料危机 [2] - 塑料污染健康危害可通过政策法规有效遏制 [1]
科技新观察|三地创新释放“裂变效应”
科技日报· 2025-08-06 13:33
在环山抱水的北京怀柔科学城,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发出世界最亮的光;在安徽合肥的汽车生产线上,机 械臂上下翻飞,1分钟便有一辆国产汽车走下产线;在横跨伶仃洋的港珠澳大桥上,创新要素往返穿 梭,一条科创走廊激发大湾区创新活力。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实地探访北京、广东、安徽三省市。从前沿 科技突破,到产业科技赋能,再到区域协同创新,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带来的"裂变效应",正成为三地发 展新质生产力的新态势。 "从0到1"的突破,前沿创新澎湃发展"原动力" 一束光能有多亮? "它发出的光,亮度可以达到太阳的一万亿倍,能帮我们'看清'物质内部纳米级的微观结构。"在北京怀 柔科学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工程总指挥潘卫民走在一座形似"放 大镜"的建筑里介绍,这是我国首台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也是亚洲第一台第四代光源。经过5 年多建设,全部光束线站接收到了"第一束光"并开展了相关的实验,实验结果也显示了高能同步辐射光 源的卓越性能。 我们为什么需要世界最亮的光? 潘卫民回答,我国同步辐射光源已发展近40年,每一代光源亮度的提升都带来了创新成果的激增。借助 HEPS ...
新型光敏晶体管可模拟神经细胞功能
科技日报· 2025-08-06 13:33
为确保材料与生物体的兼容性,研究团队选用经光敏分子修饰的名为PEDOT:PSS的导电聚合物。这种 特殊塑料既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同时兼具柔韧性和生物相容性,完美契合电子设备与生物组织的接合需 求,且能在人体正常温度下稳定工作。 研究团队表示,这项技术有望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视网膜疾病提供全新治疗方案。目前团队已通过 体外实验验证了材料与神经组织的相容性,测试结果令人满意。不过,在正式投入医疗应用前,仍需进 行更全面的生物安全性评估。(记者刘霞) 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与亚琛工业大学等机构组成的跨学科团队,研制出一款创新型有机光电化学晶体管 (OPECT)。这种微型装置不仅能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还可模拟大脑神经细胞的运作机制,未来 或将成为高灵敏度光学传感器及脑机接口的核心组件。研究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先进科学》杂志。 人脑通过神经细胞间的信号传递实现认知功能,这些细胞会随着学习与记忆过程不断自我调节。科学家 试图在电子设备中复现这种特性,由此催生了"神经形态电子学"这一前沿领域。而开发具有类脑"学 习"能力的材料,正是推动该领域发展的关键。 最新进展在这一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其创新性主要体现在新材料的性能可被精 ...
科学家揭示大脑进化关键线索 五十万年前基因突变重塑人类行为与认知
科技日报· 2025-08-06 13:33
研究核心发现 - 现代人类大脑中ADSL酶发生两个关键基因变化 包括第429位氨基酸从丙氨酸变为缬氨酸导致酶稳定性下降 以及非编码区域遗传变异降低RNA表达 [1][2] - 这些变化发生在50万年前 通过降低ADSL活性提高大脑中嘌呤代谢底物浓度 嘌呤是构成DNA和RNA的核心成分 [1] - 携带突变的小鼠模型显示雌性在竞争稀缺资源(如水)时展现更强竞争力 表明该突变可能赋予人类祖先生存优势 [1] 遗传变异特征 - 非编码区域存在一组遗传变异 几乎存在于所有现代人类(97%) 这些变异通过降低ADSL RNA表达进一步抑制酶活性 [2] - 统计测试表明这些变化在现代人类离开非洲前经历了自然选择 存在持续进化压力驱动ADSL活性下调 [2] 进化意义 - ADSL是少数受现代人类祖先特有进化变化影响的酶 这些变化共同塑造了过去50万年的人类代谢进化 [2] - 研究为理解人类行为模式与认知能力的生物学基础提供重要窗口 开辟人类学研究新方向 [1]
“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留意手机卫星地图里的白色图斑
科技日报· 2025-08-06 13:33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 - 通过"天、空、地、人"四种手段实现汛期地质灾害有效监测 [1][2] - 卫星遥感技术识别地表异常图斑(如黄/白色区域)作为变形迹象判断依据 [2] - 航空遥感借助无人机对高危区域实施近距离图像采集与传输 [2] - 地面监测采用裂缝计和次声仪分别预警滑坡与泥石流活动 [2] 灾害类型与成因 - 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是主要汛期地质灾害类型 [1] - 强降雨是核心诱发因素 地震破坏山体后叠加降雨易引发大规模灾害 [1] - 工程活动与降雨叠加作用显著增加灾害发生概率 [1] 防灾成效与公众参与 - 四川省丹巴县通过群测群防员预警实现7月2日泥石流零伤亡案例 [3] - 公众需主动观察山体裂缝变形迹象并及时上报避险 [2] - 避免进入河道、山谷及低洼地带等危险区域以保障安全 [3]
科技政策“瘦身强体”释放制度“红利”
科技日报· 2025-08-06 13:33
谈及后续如何让好政策更多惠及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时,科技部二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科技部将全面贯 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密切跟踪科技发展趋势,持续加强科技政策措施统筹 和落地见效,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 "我们将锚定科技强国目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统筹推进科技政策'立改废',加强各方面政策与科技 创新一致性的审查把关,促进科技政策与财政、教育、人才、产业、金融等相关政策的衔接协同、功能 互补,推动科技政策补短板、疏堵点、成体系,形成促进科技创新的合力。"这位负责人说,同时,要 强化科技政策宣贯落实,为创新主体了解政策、享受政策提供更加精准细致的指导,推动政策红利精准 高效直达各类创新主体。 记者了解到,后续,科技部还将加强对科技政策执行情况的常态化监测评估,查找政策堵点、空白点以 及实施中的问题,完善政策"评估—反馈—调整"链条;引导支持地方和部门开展科技政策试点,建立地 方和部门先行先试政策总结评估机制,对实施成效好、适宜复制的试点政策及时推广,适时推动固化为 法律法规。(记者刘垠) 8月5日,科技部网站公布科学技术部令第23号《科技部关于废止部分规章的决定》以及《科技部关于宣 布 ...
科技助力“绿盾”行动监管升级
科技日报· 2025-08-06 10:08
绿盾行动成效 - 生态环境部联合相关部门连续8年开展"绿盾"行动 解决大批生态环境问题 推动自然保护地 生态保护红线等重要生态空间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1] - 2024年将生态保护红线纳入"绿盾"行动 联合8部门对50个自然保护地和14个城市生态保护红线内的452个问题点位开展现场巡查 [1] - 截至2024年底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采矿采砂 工矿企业 核心区缓冲区违规水电和旅游开发等重点问题基本实现动态清零 [2] 科技在生态监管中的应用 - 利用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对重要生态空间人为活动进行常态化监测 结合网络信息及人工智能完善舆情线索收集机制 [2] - 持续优化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 实现疑似问题线索推送下发 核实上报 远程会商 逐层审核 整改销号的闭环管理 [2] - 提升卫星遥感监测识别精度和频次 提高主动发现线索能力 [2] 未来监管方向 - 2025年将继续开展"绿盾"重要生态空间强化监督 保持对违法违规生态破坏行为的"零容忍" [3] - 不断完善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服务功能 提升监管信息化水平和保障能力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