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青年报
icon
搜索文档
北京房山三所乡村小学建立共同体 给孩子提供“家门口好的教育”
中国青年报· 2025-06-22 14:55
教育创新实践 - 北京房山区青龙湖镇中心小学举办"龙湖市集",通过模拟商业场景让学生体验学以致用,市集包含手工编织、非遗柳编、面塑花馍等30多门课程成果,并使用校园币进行交易,最高摊位收入达620校园币 [1][3][5] - 活动联合房山区葫芦垡中心小学和琉璃河镇窑上中心小学共同参与,形成三校资源共享的乡村小学探索共同体 [1][7] - 课程设计打破学科壁垒,涵盖环保方案设计、艺术与科学结合等8节跨学科实践课,例如通过儿歌游戏教授防溺水知识 [3][5] 教学模式转型 - 青龙湖中心小学采用项目式和主题式课程,将课堂搬进真实场域,例如市集活动促进知识迁移应用,激发学生高阶思维 [5] - 教研员尹春彦指出该模式实现"五育并举",通过真实场景任务反哺课堂教学,形成"原色育人、生态发展"的新范式 [5] 乡村教育协同发展 - 三校校长基于农村教育经验自发组建共同体,旨在利用乡土优势弥补资源短板,为农村儿童提供"家门口好的教育" [7] - 房山区教委提出未来城乡小学"手拉手"活动需转向双向资源互补,重新挖掘乡村教育价值以服务乡村振兴 [9]
满足更多家庭用车需求,2026款零跑C16上市
中国青年报· 2025-06-22 12:14
产品发布与市场表现 - 2026款零跑C16正式上市并开启全国交付 提供"冠军6座"与"全新5座"两个版本以满足家庭用户需求 [2] - 零跑C16首创MPSUV设计 兼具MPV大空间与SUV高颜值特点 累计交付量超7万辆 [2] - 公司认为SUV设计趋势从"打空间"转向"精准匹配家庭需求"的差异化需求 [2] 技术升级与性能参数 - 纯电版升级81.9kWh大电池 CLTC续航提升至630公里 增程版电池容量38.7kWh CLTC纯电续航280公里 综合续航1150公里 [2] - 采用CTC2.0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及全域800V高压碳化硅快充平台 电量30%充至80%仅需18-19分钟 [2] - 配备骁龙8650芯片和28个智能感知硬件 可实现27项智能驾驶功能 [3] 安全与技术创新 - 三电安全设计满足新国标要求 30余项极端工况测试标准高于国家标准 [3] - 自主研发AI BMS智能电池管理系统 基于大数据云平台实现全天候电池状态监控与安全隐患预测 [3] 市场战略与定位 - 通过双版本布局实现对家庭用户需求的精准覆盖 践行"科技普惠"使命 [3] - 公司表示2026款零跑C16将引领中国新能源市场进入新的竞争阶段 [3]
人与青山两不负:美丽中国这堂“大课”该怎么上
中国青年报· 2025-06-22 10:59
生态文明教育现状与创新 - 多所高校将生态文明教育从校园延伸至自然场景,通过沉浸式体验强化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理解[1][2] - 浙江农林大学举办生态嘉年华,中国矿业大学开展环境地质野外实习,实践教学成为重要手段[2] - 专家指出当前教育存在同质化、碎片化问题,需避免形式化的"环保知识科普"和"生态观光游"[9] 教育方法论创新 - 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激发深度思考,如围绕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矛盾展开研讨[5] - 结合学科特色进行专业嫁接式教育,环境工程专业分析生态修复案例,经济学专业解读"绿水青山"转型逻辑[6][7] - 构建"个人-国家-文明"意义链,通过黄河三角洲湿地触摸等实景教学触发三重觉醒(个体/专业/文明)[10] 教学实践案例 - 浙江科技大学组织学生赴安吉余村研学,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连接理论与社会应用[5] - 通过碳排放核算等量化手段建立反馈机制,如"一周外卖需一棵树一年抵消"的直观换算[5] - 天目山溪流水质辨别、西溪湿地树种纹理触摸等多感官体验强化生态体感[11] 技术赋能与资源整合 - 数字媒介技术消除物理距离,塞罕坝林海松涛等实景传播增强青年生态感知[3] - 人工智能发展为教育数字化提供新机遇,需探索生态网课共享等跨区域资源整合方案[12][13] - 建议构建学术资源、实践基地等共享平台,解决西部山区生态实验室不足等问题[12][13] 价值观塑造路径 - 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天人合一"传统文化结合,提供理论支撑与文化传承维度[5][7] - 通过二手交换市集等青年亚文化符号,将环保理念转化为"使用而非占有"的新消费伦理[8] - 拆解"洋垃圾禁令"与"光伏援非"案例,对比中西环境治理差异凸显中国方案的公平性[7]
如何做好短视频生态下青少年的科学教育
中国青年报· 2025-06-22 10:59
未成年人网络普及与短视频使用 - 我国未成年人网络普及率达97.3%,未成年人网民规模达1.96亿人 [1] - 短视频成为未成年人获取信息和学习的主要媒介,兼具科普教育功能 [1] - 调查覆盖中西部5省(自治区),聚焦短视频生态下中小学生科学教育需求 [1] 科普短视频的教育价值 - 七成多中小学生对科学感兴趣,95.7%近一年观看过科普视频 [2] - 科普视频接触频率最高,其次为科普电视(89.7%)、实验演示(87.6%)和科普图书(86.3%) [2] - 科普短视频特点包括内容丰富、短小精悍、互动性强,打破知识传播壁垒 [2] - 95.7%学生希望增加优质科普内容,95.3%要求内容完整全面,95.2%期待内容更深入 [5][6] 短视频平台与科学教育协同 - 近三成学生反映科学教师不足,三成多认为科学讲座少 [3] - 短视频平台可弥补师资缺口,如院士、教授创作的科普内容成为乡村教师"云课件" [3] - 建议平台整合优质资源,为科学教师"减负",提升中西部教师专业能力 [3] - 家庭和社会支持不足:仅三成学生从家庭学习科学知识,一成多获校外专业人士指导 [4] 科学教育生态构建 - 需建立家、校、社联动机制,引入博物馆、科技馆等社会资源支持科学教育 [4] - 短视频平台应共建共享,打造网络"第二课堂",支持数字化教育平台 [4] - 需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优化内容质量,加强创作者扶持,形成多角度闭环创作 [6]
一群年轻人参与拯救“失声”的满语
中国青年报· 2025-06-22 10:53
满语现状与研究价值 - 满语已不再作为口语使用,满族人口超1042万但能熟练使用满语的寥寥无几 [1] - 清代乾隆时期满语已出现衰落趋势,2002年调查显示青少年中仅10%能听懂简单生活用语 [2] - 满语研究功能仍在,清代满文档案存世数量较大,如2.2万卷清代史料亟待翻译 [1][2] 满文档案的历史意义 - 满文档案记录了中央与地方政务活动,是珍贵历史文化资源,如1689年《尼布楚条约》仅有满文版 [2] - 满文档案填补汉文资料匮乏,为维护国家主权、解析边疆问题提供实证 [3] - 国际学术界对满语研究兴趣增加,多国出版《满德词典》《满俄词典》等工具书 [3] 满语抢救与数字化进展 - 研究院建设满通古斯语言语料库,对满语、锡伯语等濒危语言进行数字化处理 [5] - 研究院将"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缩微胶片转换为数字文件,出版《清代黑龙江户口档案选编》 [6] - 研究院去年获得5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领域关注度提升 [6] 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 - 研究院是国内唯一具备满语本科、硕士、博士三级培养体系的单位 [6] - 本科招生纳入黑龙江大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50%学生实施本硕连读 [10] - 学生就业方向包括专业档案馆,实习参与清史档案整理工作 [7][8] 年轻研究者的创新探索 - 博士生韩雨默参与语料库建设,收集神话故事、民歌等历史记忆 [5] - 教师唐千航尝试结合AI技术提高档案翻译效率,探索语言保护新方法 [10] - 学生通过满语学习近距离接触清史,如研究刑部档案案件侦办细节 [8]
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中国青年报· 2025-06-22 09:28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以下是按照要求格式整理的关键要点总结: 抗战精神的科学内涵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体现在知国意识、护国觉悟和强国意志,与国同存、为国而亡的自觉心和自驱力 [2] -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展现中华民族面对危难时的坚强意志和舍生取义的决心 [2] -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体现中华民族同敌人抗争到底的强者气魄 [3] -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支撑中国人民抗争到底,是抗战精神的灵魂所在 [3] 继承弘扬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 - 激活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基因,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4] - 坚守和巩固中华民族主体价值,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思想基础 [5] - 坚持当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正确方向,提升全社会精神文明程度 [6] 继承弘扬抗战精神的实践路径 - 用政策、制度和法律手段将抗战精神融入国家治理体系,转化为建设实践能力 [7] - 加强抗战精神社会教育,让公众准确认识历史真相和思想真谛 [8] - 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高度宣传抗战精神的世界意义和人类进步价值 [9]
“一乡镇一泳池”为青少年织密防溺水安全网
中国青年报· 2025-06-22 06:24
项目背景与实施 - 文山州启动"一乡镇一游泳池"项目,转变传统防溺水工作思路,从"堵"到"疏"结合,建设青少年共享游泳池并教授游泳技能 [2][3] - 项目采用"州级补助+县级自筹+社会资助"资金模式,州级为每个泳池补助5万元,截至2024年年底总投资2827万元,建成107个泳池,实现乡镇全覆盖 [3] - 泳池选址优先考虑学生多、水源足、交通便利的学校,规格统一为25米×14米,因地制宜建设固定式或可移动式,其中固定式64个,可移动式43个 [3] 设施建设与运营 - 游泳池配备净化系统和监控系统,实时检测水质并自动调整化学剂投入,确保水质持续达标 [4] - 广南县莲城初级中学游泳池分为浅水区、中水区、深水区,设有更衣室、淋浴间、卫生间等配套设施,并提供游泳后能量补充食品 [4] - 州、县(市)联动举办多期游泳教练员培训班,1000余名体育教师参加培训,755人通过考核获得校园游泳教练员证书 [4] 教学与课程体系 - 多数具备条件的学校已将游泳纳入体育课程体系,每周安排固定课时,逐步提升技能,并将防溺水知识和应急处置方法贯穿教学始终 [4] - 马关县都龙镇茅坪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每周能上一节游泳课,丘北县八道哨乡中学利用拆除危房后的场地建设固定游泳池 [3][4] - 暑假期间部分学校泳池向社会开放并提供游泳培训课程,截至报道时已有16个乡镇游泳池开放 [7] 项目成效 - 全州学生溺水事件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2023年比2022年分别下降50%和63.15%,2024年又同比下降83.33%和85.71%,大部分县(市)实现溺水事故"零发生" [7] - 泳池建成后到水库、水塘游泳的孩子减少,丘北县八道哨乡作为水塘最多的乡镇之一,通过水域巡查和隐患点管控加强防溺水工作 [7] - 项目推动游泳运动发展,麻栗坡县天保口岸学校3名学生在2024年文山州首届青少年校园游泳比赛中获得三等奖 [8] 未来发展计划 - 2025年计划新建10个固定式游泳池,同时升级现有游泳池配套设施,包括水质处理设备、遮阳设施、更衣室条件等 [8] - 通过承办省级青少年校园游泳锦标赛等赛事,激发全州青少年参与热情,为选拔和培养游泳后备人才搭建平台 [8]
星空闪耀“北京箭”
中国青年报· 2025-06-22 06:24
北京商业航天产业格局 - 北京拥有全国最全的火箭研制产业链和卫星制造产业链聚集区 [1] - 北京集聚全国70%以上的商业火箭整箭企业 [1] - 商业航天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超300家 商业航天百强企业、上市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均占全国半数以上 [1] "南箭北星"产业布局 - "南箭"以经开区、丰台区、大兴区为主 聚集蓝箭航天、星际荣耀、星河动力、中科宇航等企业 [2] - "南箭"区域取得火箭领域多个"第一" [2] - "北星"以海淀区为主 集聚微纳星空等企业 形成全国卫星制造产业链最全聚集区 整星研制能力全国领先 [2] 企业动态与技术突破 - 星河动力计划2024年成为首家年度发射次数达两位数的民营企业 [1] - 星河动力"智神星一号"火箭将首飞 是国内第一款可重复使用的中大型运载火箭 [1] - 蓝箭航天建成全国首个商业发射工位 上月成功发射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运载火箭 [2] - 北京支持企业开展3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包括液氧甲烷/液氧煤油运载火箭等技术 [2] 政策支持与产业生态 - 北京将商业航天场景纳入《北京市2024年科技新场景工作要点》 [3] - 统筹推动11家市级部门及国家机构推广商业航天应用场景 [3] - 发布首批商业航天十大典型应用场景 [3] - 支持成立中关村亦创商业航天联盟 构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平台 [3]
不写论文也能毕业?山大一学生用实践成果获得硕士学位
中国青年报· 2025-06-21 23:23
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 山东大学与17家国内头部企业共建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长期机制,实行校企双导师制[3][5] - 培养方案明确要求研究生每月赴企业试验并汇报进展,校企联合制定课题并贯穿培养全过程[5] - 歌尔股份通过该模式实现技术突破与人才沉淀,加速了高校成果转化与企业文化融入[5] 技术创新与行业应用 - 研发成果"非球面树脂光学镜片精密胶合设备"将组装精度控制在1微米(头发直径1/60),效率较传统提升2倍[3] - 技术有效解决VR眼镜镜片变形扭曲、佩戴眩晕问题,整体水平达行业先进[3] - 歌尔股份VR眼镜精密胶合改进项目成为首批试点课题,成果将直接应用于生产线[3][5] 教育评价体系改革 -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明确专业学位可按实践成果答辩,山东大学出台细则规范7类实践成果形式及全流程评审标准[6][7] - 评审委员会中企业专家占比超50%,王茜的4 5万字研发报告及设备视频通过创新性可行性双认证[7] - 全国首批试点专项中已有67名学生以专利、产品设计等创新成果申请学位[7] 人才与产业协同发展 - 研究生通过工学交替模式深度参与企业技术攻坚,校企联合申请专利及发表论文[5] - 歌尔股份为人才提供机械开发岗等实践平台,推动光学元件制造技术持续迭代[8] - 改革专项通过评价体系调整撬动产教融合,针对性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6]
主动给生活按下一次“暂停键”
中国青年报· 2025-06-21 10:09
户外运动行业趋势 - 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走出房间、走向户外,将户外活动作为精神自留地 [2] - 户外消费观念从单纯物质消费转向体验导向,更注重感官与自然的连接 [3] - 参与者通过徒步、登山等活动获得时间被"拉长"的独特感受,形成持续参与动力 [1][3] 户外装备消费行为 - 专业装备(冲锋衣、防水背包、徒步鞋等)单套购置成本可达一万元左右 [2] - 部分消费者秉持"实用至上"原则,将单件装备预算控制在千元以内 [2] - 装备选择呈现两极分化:新手易受"一步到位"销售建议影响,资深用户更注重功能性而非价格 [1][2] 户外体验经济特征 - 参与者更看重异乡风俗探索、陌生人社交等非物质价值 [2] - 高海拔徒步场景中(如四姑娘山4200米大本营),装备功能性需求压倒价格考量 [3] - 断网环境强化了自然体验,推动消费者为"感官感知"付费的意愿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