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icon
搜索文档
2025H1净水机高增长,海尔净水量额第一且增幅最高
政策驱动与行业增长 - 2025年净水器首次纳入国家补贴政策,推动行业爆发式增长 [1] - 2025年上半年国内线下净水机市场销售额同比增长40% [1] - 海尔净水H1线下市场份额达18%(销售额)和20.3%(销量),位居行业首位 [1] - 海尔净水H1销售额同比增长68.2%,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1] 产品多元化与技术创新 - 家庭用水需求从单一净水转向多元化,包括健康、便捷性和生活品质 [3] - 公司推出全矩阵产品体系,涵盖净水、软水等功能并融入美学设计 [3] - 卡萨帝"黄金矿泉"净水机采用矿石活化技术析出8种有益矿物质 [3] - 海尔"鲜活水"净水机实现第一杯水即可鲜活直饮 [3] - 海尔水魔方软水机解决安装难题,适配不同户型 [3] 服务升级与用户体验 - 公司提供从选购到售后的一站式解决方案,解决传统服务痛点 [5] - 购机时提供专业上门勘测和定制安装方案 [5] - 智能APP可实时监测水质和滤芯状态,并接收更换提醒 [5] - 全国服务网络支持24小时响应、48小时上门服务 [5] - 海尔鲜活水净水机系列实现"8年不换芯",并在2800多个区县推出"超标免费换"服务 [5] 市场表现与竞争优势 - 公司通过产品硬实力和服务软实力成为居家用水产品首选 [1] - 全系产品矩阵和品质服务推动公司在行业中的增长潜力 [5]
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于检验检测行业前景展望
编者按: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应用逐渐从虚拟环境拓展到物理世界,具身智能已成为备受瞩目的前沿 领域,并被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列为须重点培育的未来产业之一。具身智能不限于特定的形态,人形机 器人是其重要载体之一,当与检验检测、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合并应用于特定场景,可显著提升 检测效率与准确性、保障人员和样品安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检验检测行业迈向全新的发展模式。 当前,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正经历从技术验证到规模量产的关键转折。主流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动态平 衡、续航能力和环境适应性等方面已达到商业化应用门槛。而检验检测领域正有很多精细化、高频次、 重复性工作急需机器人予以替代。可见,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在检验检测行业的应用,既是技术发展的 必然趋势,也是行业升级的迫切需求。以下从可行性、必要性及实施挑战三个维度进行系统分析,并结 合产业实践提出发展路径建议: 技术可行性分析 1.多模态感知技术日渐成熟 (1)视觉检测:已实现对车标、车灯的毫米级质检,准确率超99%,其深度学习算法能识别微米级缺陷。 (2)力/触觉传感:工信部要求2025年触觉传感器力检测范围覆盖0.1-240N/cm?,精度±5%,满足精密装 配 ...
AI+财务驱动价值创造,中国CFO大会在京召开
大会概况 - 第十九届中国CFO大会在北京石景山区召开 主题为"AI+财务驱动价值创造" 参会者包括500余名财务会计领域专家及企业CFO [1] - 石景山区通过"2+4+4"现代化产业体系转型 现代金融产业成为京西首个突破千亿元规模的产业集群 [1] 行业趋势 - AI技术正在颠覆重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CFO成为推动财务智能化转型与战略决策的核心力量 [2] - 数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 需通过优化营商环境破除发展壁垒 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 [2] - 财务数智化具有数字化、智能化特征 传统管理模式在数据治理等方面存在不足 转型是企业必由之路 [3] 技术应用 - 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优势显著 可实现业财融合、自动化处理及复杂统计分析 会计教育需转向思维与软技能培养 [3] - 数据成为企业创新核心 财务数智化建设需重点推进数据治理 开辟价值蓝海 [3] - 企业发布《企业消费管理全景报告2025》 聚焦消费管理战略价值 [3] 企业实践 - 多家科技企业高管分享AI+财务落地经验 包括久其软件、中兴新云、浪潮、用友网络、金蝶等 [4] - 中核集团、中通快递等企业CFO探讨AI赋能下的财务价值创造路径 涉及量化考核、穿透式监管等实践 [4][5] - 大会评选"2024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案例" 推动行业经验共享 [5]
短期内钢市将以窄幅波动为主
从成本端来看,海关总署数据显示,5月份,进口铁矿石均价为96.24美元/吨,环比下降1.86美元/吨, 降幅为1.90%;比2024年12月份均价下降1.49美元/吨,降幅为1.52%;比2024年同期下降9.56美元/吨, 降幅为9.04%。7月7日—11日当周,国内铁精粉价格为842元/吨,比上月末下降1元/吨,降幅为0.12%; 比去年底下降52元/吨,降幅为5.82%;同比下降116元/吨,降幅为12.11%。炼焦煤(十级)价格为1183元/ 吨,比上月末下降6元/吨,降幅为0.50%;比去年底下降383元/吨,降幅为24.46%;同比下降727元/吨, 降幅为38.06%。焦炭价格为1159元/吨,比上月末下降8元/吨,降幅为0.69%;比去年底下降511元/吨, 降幅为30.60%;同比下降824元/吨,降幅为41.55%。废钢价格为2338元/吨,比上月末上涨1元/吨,涨幅 为0.04%;比去年底下降208元/吨,降幅为8.17%;同比下降407元/吨,降幅为14.83%。 7月7日—11日当周,国内钢材价格指数略有上涨,长材价格指数、板材价格指数均有所上涨,且长材价 格指数涨幅大于板材价格指数 ...
合资车企销量回暖 以旧换新叠加价格策略效果显著
行业整体表现 - 六月车市热度不减 多项经济指标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 [1] - 主流合资车企销量出现逆势回暖迹象 除本田日产外均同比增长 [1] - 2024年合资车企市场份额集体失守后出现回暖迹象 [1] 车企销量数据 - 上汽大众销量52 3万辆 同比增长2 3% [1] - 一汽大众销量43 61万辆 同比增长3 5% [1] - 一汽丰田销量37 78万辆 同比增长16% [1] - 上汽通用销量24 51万辆 同比增长8 64% [1] 政策驱动因素 - "两新"补贴政策强力拉动消费升级 春节后车市热度持续走强 [1] - 截至6月30日 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累计申请量达412万份 [2] - 6月以旧换新申请量123万辆 较5月增长13% [2] - 近70%私人购车用户享受以旧换新政策 首购用户降至30% [2] 燃油车市场表现 - 合资品牌回归燃油车核心竞争优势 [3] - 5月起合资阵营集体"放价" 思域最高降3 5万元 CR-V下探至5万区间 [3] - 上汽大众推出多重促销组合拳 覆盖途岳/途观L/途昂等主力车型 [3] - 6月传统燃料汽车销量118 8万辆 环比增14 2% 同比增7 7% [3] - 朗逸/速腾/轩逸等经典燃油车单月批发超2万辆 [4] 车型贡献度 - 上汽大众朗逸/帕萨特/途观三款燃油车合计贡献34 5万辆 占总量65% [4] - 朗逸单车型贡献13 7万辆 帕萨特11 7万辆 途观9 1万辆 [4] 未来挑战 - 燃油车与新能源车选择渐趋两可 燃油车稳定半数市场份额 [4] - 需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 推出更具竞争力电动车型 [4] - 需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布局 提升售后服务水平 [4]
新能源二手车渗透率提升 自主品牌占比超八成
汽车消费政策与市场表现 - 提振消费政策接力实施推动汽车消费潜力释放 需求端"两新"政策促进汽车消费回升 供给端"置换更新"补贴增加二手车源 [1] - 2025年前6个月新能源汽车零售546.8万辆 同比增长33.3% 6月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达53.3% 连续4个月超50% [1] - 新能源二手车渗透率从年初8%升至5月9.9% 新能源新车销售增长带动二手车析出率提高 [1] 新能源二手车市场格局 - 自主品牌占新能源二手车交易总量83% 美系车11%排第二 德系车4%排第三 [1] - 广东江苏浙江三省新能源二手车消费者数量位列前三 经济大省呈现消费大省特征 [2] - 纯电动占新能源二手车零售量75% 插电式混合动力20% 增程式5.5% [2] 二手车流通发展趋势 - 全国二手车转籍比例2025年二季度达30%历史高位 新能源二手车跨省流通占比近70% [2] - 取消限迁和优化交易登记管理政策促进二手车高效流通 行业企业搭建物流交付售后体系构建交易生态闭环 [2] - 专家预测随着经济发展 新能源二手车消费潜力巨大仍有很大增长空间 [2]
年中论道:钢市“下半场”棋局何解
宏观经济与行业背景 - 2025年我国经济延续稳中向好态势,但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导致外贸出口压力加大,经济复苏面临挑战 [1] - 钢材市场供需矛盾突出,行业进入减量发展周期,钢铁企业需寻找突围路径 [1] - 7月11日-12日举办2025"我的钢铁"年中大会,聚焦宏观经济、行业形势及市场前景,探讨高质量发展路径 [1] 行业运行与盈利分析 - 上半年钢铁行业盈利同比增长,核心原因是粗钢产量大幅下降和自律控产,印证"三定三不要"经营原则的重要性 [2] - 美国关税政策对国内钢材直接出口冲击有限,但通过影响主要进口国可能间接威胁出口总量,并对钢产量和表观消费量造成潜在影响 [2] 行业挑战与转型方向 - 钢铁行业面临三大挑战:传统需求收缩与高端用钢需求增长并存、美国关税战冲击全球市场、超低排放改造成本压力递增 [3] - 行业需通过降本攻坚(优化工艺流程、强化供应链)、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产业链协同创新(聚焦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实现转型 [3] - 呼吁企业从单一产品供应向"产品+服务"模式转型,加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 [3] 需求结构与长期展望 - 钢材消费结构和总量变化是行业深度调整的根本因素,建筑用钢将减量趋稳,汽车/机械等制造业用钢占比提升 [4] - 短期下半年需求大概率下降,建筑业兜底作用减弱,制造业用钢增量存不利因素 [5] - 长期粗钢需求将维持峰值平台,预计2035年产量8-9亿吨,2050年稳定在8亿吨,保持全球最大内需市场地位 [5] - 东南亚/非洲/中东地区需求增长空间大,"两新"政策拉动作用暂未达千万吨级,房地产高品质住房和汽车保有量提升将带来新增需求 [5] 市场策略与政策预期 - 行业需摒弃规模扩张理念,严控产量、强化自律以反"内卷",避免恶性竞争 [6] - 下半年钢材市场面临"五难"(格局难改/机会难遇等),但"两稳"政策加码(稳房价/稳股价)可能带来转机 [6] - 工业品库存拐点将至叠加反"内卷"措施推进,价格或反弹且持续时间长于2024年下半年 [6] - 呼吁以数字化/智能化驱动全产业链提质增效,推动数字技术穿透生产-贸易-服务全流程 [6]
今年四川夏粮总产量476.2万吨 播面单产双增助推连续3年增产
单产水平方面,夏粮生产期间,农业气候较为适宜,良种良法继续推广,病虫害发生偏轻,全省夏粮综 合单产279.6公斤/亩,较2024年提高4.8公斤/亩,增长1.8%。其中,冬小麦单产313.2公斤/亩,较2024年 提高8.4公斤/亩,增长2.8%;豆类154.3公斤/亩,提高1.3公斤/亩,增长0.8%;马铃薯273.5公斤/亩,提 高0.5公斤/亩,增长0.2%。在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中,单产增幅排名第2。 值得注意的是,播面单产双增助推夏粮增产2.2亿斤,已连续3年增产超2亿斤。其中,冬小麦286.3万 吨,较2024年增加10.2万吨,增长3.7%;豆类33.6万吨,增加0.7万吨,增长2.2%;马铃薯150.4万吨, 增加0.4万吨,增长0.3%。在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中,总产增量排名第3,增幅排名第2。 7月15日下午,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2025年上半年四川民生调查数据。记者 获悉,2025年全省夏粮总产量476.2万吨,较2024年增加11.2万吨,增长2.4%。 从播种面积看,各地通过整治撂荒地、腾退低效果木林、充分利用冬闲田等扩种粮食,全省夏粮播种面 积1703.2万亩 ...
食用菌领域六项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据介绍,GB/T45885-2025《杏鲍菇》推荐性国家标准,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国食用菌协会等多 家单位联合起草;GB/T45882-2025《猴头菇》、GB/T23189-2025《平菇》、GB/T23190-2025《双孢蘑 菇》、GB/T45883-2025《羊肚菌菌种》、GB/T23599-2025《草菇菌种》五项推荐性国家标准,由中华 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等多家单位联合起草。 日前,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归口管理的《杏鲍菇》《猴头菇》《平菇》《双孢蘑菇》《羊肚菌菌 种》《草菇菌种》六项国家标准,正式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将 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六项国家标准的发布将推动我国食用菌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进入新阶 段。 据悉,我国是食用菌生产大国,食用菌产业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是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 要手段,也是大食物观中营养与健康的重要载体,在构建大农业和粮食安全大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 用,食用菌已成为我国农业领域仅次于粮、油、果、菜的第五大作物,是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中的重要组 成部分。 六项国家标准分别系统规定了杏鲍菇、猴头菇、 ...
从“追赶”到“超越” 中国奶业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中国奶业核心指标突破 - 中国奶业核心指标(蛋白质、脂肪、体细胞、菌落总数)总体水平优于欧盟标准,原奶品质达世界级[1][2] - 伊利原奶菌落总数连续两年平均值低于1万CFU/mL,远优于欧盟标准的10万CFU/mL上限[3][4] - 规模化牧场生鲜乳乳蛋白、乳脂肪含量分别达3.3%和3.8%,体细胞数等指标优于欧盟[2] 行业规模与消费增长 - 2024年中国人均奶类消费量达40.5公斤,较1949年增长100倍[4] - 全国存栏1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比例达78%,牧场平均规模全球领先[6] - 内蒙古贡献全国1/5牛奶产量,每6杯牛奶中有1杯来自该地区[6] 科技创新与智能化养殖 - 智能牧场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温湿度监控、精准饲喂等400余项指标远程管理[7] - 行业引入饲喂机器人、挤奶机器人及数字化系统(如伊起牛智慧牧业生态系统),提升生产效率[8] - 奶牛单产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规模牧场单产普遍超10吨/年[2][7] 可持续发展实践 - 牛粪资源化利用形成闭环,万头牧场年产值可达1600万元(发电300万度+有机肥55.6万立方)[11] - 种养结合模式减少碳排放,自产青贮替代化肥使用[7] - 推动"三高三低"(高技术、高效益、高资源利用率;低风险、低污染)养殖模式[10] 未来发展方向 - 加强奶牛育种技术(全基因组选择)和优质饲草供给(苜蓿种植)[10] - 通过适度规模化、物联网应用及员工效率提升降低成本[9][10] - 全产业链协同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强化供应链与创新链整合[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