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搜索文档
合资车企销量回暖 以旧换新叠加价格策略效果显著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21 08:54
行业整体表现 - 六月车市热度不减 多项经济指标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 [1] - 主流合资车企销量出现逆势回暖迹象 除本田日产外均同比增长 [1] - 2024年合资车企市场份额集体失守后出现回暖迹象 [1] 车企销量数据 - 上汽大众销量52 3万辆 同比增长2 3% [1] - 一汽大众销量43 61万辆 同比增长3 5% [1] - 一汽丰田销量37 78万辆 同比增长16% [1] - 上汽通用销量24 51万辆 同比增长8 64% [1] 政策驱动因素 - "两新"补贴政策强力拉动消费升级 春节后车市热度持续走强 [1] - 截至6月30日 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累计申请量达412万份 [2] - 6月以旧换新申请量123万辆 较5月增长13% [2] - 近70%私人购车用户享受以旧换新政策 首购用户降至30% [2] 燃油车市场表现 - 合资品牌回归燃油车核心竞争优势 [3] - 5月起合资阵营集体"放价" 思域最高降3 5万元 CR-V下探至5万区间 [3] - 上汽大众推出多重促销组合拳 覆盖途岳/途观L/途昂等主力车型 [3] - 6月传统燃料汽车销量118 8万辆 环比增14 2% 同比增7 7% [3] - 朗逸/速腾/轩逸等经典燃油车单月批发超2万辆 [4] 车型贡献度 - 上汽大众朗逸/帕萨特/途观三款燃油车合计贡献34 5万辆 占总量65% [4] - 朗逸单车型贡献13 7万辆 帕萨特11 7万辆 途观9 1万辆 [4] 未来挑战 - 燃油车与新能源车选择渐趋两可 燃油车稳定半数市场份额 [4] - 需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 推出更具竞争力电动车型 [4] - 需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布局 提升售后服务水平 [4]
新能源二手车渗透率提升 自主品牌占比超八成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21 08:54
汽车消费政策与市场表现 - 提振消费政策接力实施推动汽车消费潜力释放 需求端"两新"政策促进汽车消费回升 供给端"置换更新"补贴增加二手车源 [1] - 2025年前6个月新能源汽车零售546.8万辆 同比增长33.3% 6月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达53.3% 连续4个月超50% [1] - 新能源二手车渗透率从年初8%升至5月9.9% 新能源新车销售增长带动二手车析出率提高 [1] 新能源二手车市场格局 - 自主品牌占新能源二手车交易总量83% 美系车11%排第二 德系车4%排第三 [1] - 广东江苏浙江三省新能源二手车消费者数量位列前三 经济大省呈现消费大省特征 [2] - 纯电动占新能源二手车零售量75% 插电式混合动力20% 增程式5.5% [2] 二手车流通发展趋势 - 全国二手车转籍比例2025年二季度达30%历史高位 新能源二手车跨省流通占比近70% [2] - 取消限迁和优化交易登记管理政策促进二手车高效流通 行业企业搭建物流交付售后体系构建交易生态闭环 [2] - 专家预测随着经济发展 新能源二手车消费潜力巨大仍有很大增长空间 [2]
年中论道:钢市“下半场”棋局何解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21 08:52
宏观经济与行业背景 - 2025年我国经济延续稳中向好态势,但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导致外贸出口压力加大,经济复苏面临挑战 [1] - 钢材市场供需矛盾突出,行业进入减量发展周期,钢铁企业需寻找突围路径 [1] - 7月11日-12日举办2025"我的钢铁"年中大会,聚焦宏观经济、行业形势及市场前景,探讨高质量发展路径 [1] 行业运行与盈利分析 - 上半年钢铁行业盈利同比增长,核心原因是粗钢产量大幅下降和自律控产,印证"三定三不要"经营原则的重要性 [2] - 美国关税政策对国内钢材直接出口冲击有限,但通过影响主要进口国可能间接威胁出口总量,并对钢产量和表观消费量造成潜在影响 [2] 行业挑战与转型方向 - 钢铁行业面临三大挑战:传统需求收缩与高端用钢需求增长并存、美国关税战冲击全球市场、超低排放改造成本压力递增 [3] - 行业需通过降本攻坚(优化工艺流程、强化供应链)、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产业链协同创新(聚焦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实现转型 [3] - 呼吁企业从单一产品供应向"产品+服务"模式转型,加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 [3] 需求结构与长期展望 - 钢材消费结构和总量变化是行业深度调整的根本因素,建筑用钢将减量趋稳,汽车/机械等制造业用钢占比提升 [4] - 短期下半年需求大概率下降,建筑业兜底作用减弱,制造业用钢增量存不利因素 [5] - 长期粗钢需求将维持峰值平台,预计2035年产量8-9亿吨,2050年稳定在8亿吨,保持全球最大内需市场地位 [5] - 东南亚/非洲/中东地区需求增长空间大,"两新"政策拉动作用暂未达千万吨级,房地产高品质住房和汽车保有量提升将带来新增需求 [5] 市场策略与政策预期 - 行业需摒弃规模扩张理念,严控产量、强化自律以反"内卷",避免恶性竞争 [6] - 下半年钢材市场面临"五难"(格局难改/机会难遇等),但"两稳"政策加码(稳房价/稳股价)可能带来转机 [6] - 工业品库存拐点将至叠加反"内卷"措施推进,价格或反弹且持续时间长于2024年下半年 [6] - 呼吁以数字化/智能化驱动全产业链提质增效,推动数字技术穿透生产-贸易-服务全流程 [6]
今年四川夏粮总产量476.2万吨 播面单产双增助推连续3年增产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21 08:39
单产水平方面,夏粮生产期间,农业气候较为适宜,良种良法继续推广,病虫害发生偏轻,全省夏粮综 合单产279.6公斤/亩,较2024年提高4.8公斤/亩,增长1.8%。其中,冬小麦单产313.2公斤/亩,较2024年 提高8.4公斤/亩,增长2.8%;豆类154.3公斤/亩,提高1.3公斤/亩,增长0.8%;马铃薯273.5公斤/亩,提 高0.5公斤/亩,增长0.2%。在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中,单产增幅排名第2。 值得注意的是,播面单产双增助推夏粮增产2.2亿斤,已连续3年增产超2亿斤。其中,冬小麦286.3万 吨,较2024年增加10.2万吨,增长3.7%;豆类33.6万吨,增加0.7万吨,增长2.2%;马铃薯150.4万吨, 增加0.4万吨,增长0.3%。在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中,总产增量排名第3,增幅排名第2。 7月15日下午,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2025年上半年四川民生调查数据。记者 获悉,2025年全省夏粮总产量476.2万吨,较2024年增加11.2万吨,增长2.4%。 从播种面积看,各地通过整治撂荒地、腾退低效果木林、充分利用冬闲田等扩种粮食,全省夏粮播种面 积1703.2万亩 ...
食用菌领域六项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21 08:15
据介绍,GB/T45885-2025《杏鲍菇》推荐性国家标准,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国食用菌协会等多 家单位联合起草;GB/T45882-2025《猴头菇》、GB/T23189-2025《平菇》、GB/T23190-2025《双孢蘑 菇》、GB/T45883-2025《羊肚菌菌种》、GB/T23599-2025《草菇菌种》五项推荐性国家标准,由中华 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等多家单位联合起草。 日前,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归口管理的《杏鲍菇》《猴头菇》《平菇》《双孢蘑菇》《羊肚菌菌 种》《草菇菌种》六项国家标准,正式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将 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六项国家标准的发布将推动我国食用菌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进入新阶 段。 据悉,我国是食用菌生产大国,食用菌产业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是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 要手段,也是大食物观中营养与健康的重要载体,在构建大农业和粮食安全大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 用,食用菌已成为我国农业领域仅次于粮、油、果、菜的第五大作物,是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中的重要组 成部分。 六项国家标准分别系统规定了杏鲍菇、猴头菇、 ...
从“追赶”到“超越” 中国奶业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21 08:06
中国奶业核心指标突破 - 中国奶业核心指标(蛋白质、脂肪、体细胞、菌落总数)总体水平优于欧盟标准,原奶品质达世界级[1][2] - 伊利原奶菌落总数连续两年平均值低于1万CFU/mL,远优于欧盟标准的10万CFU/mL上限[3][4] - 规模化牧场生鲜乳乳蛋白、乳脂肪含量分别达3.3%和3.8%,体细胞数等指标优于欧盟[2] 行业规模与消费增长 - 2024年中国人均奶类消费量达40.5公斤,较1949年增长100倍[4] - 全国存栏1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比例达78%,牧场平均规模全球领先[6] - 内蒙古贡献全国1/5牛奶产量,每6杯牛奶中有1杯来自该地区[6] 科技创新与智能化养殖 - 智能牧场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温湿度监控、精准饲喂等400余项指标远程管理[7] - 行业引入饲喂机器人、挤奶机器人及数字化系统(如伊起牛智慧牧业生态系统),提升生产效率[8] - 奶牛单产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规模牧场单产普遍超10吨/年[2][7] 可持续发展实践 - 牛粪资源化利用形成闭环,万头牧场年产值可达1600万元(发电300万度+有机肥55.6万立方)[11] - 种养结合模式减少碳排放,自产青贮替代化肥使用[7] - 推动"三高三低"(高技术、高效益、高资源利用率;低风险、低污染)养殖模式[10] 未来发展方向 - 加强奶牛育种技术(全基因组选择)和优质饲草供给(苜蓿种植)[10] - 通过适度规模化、物联网应用及员工效率提升降低成本[9][10] - 全产业链协同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强化供应链与创新链整合[11][12]
事关做强国内大循环,国务院作出部署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21 08:03
消费品以旧换新是当前扩大内需的重要发力点。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表 示,按照既定工作安排,将下达今年第三批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并分领域制定落实到每月、每周 的"国补"资金使用计划,保障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全年有序实施。 会议指出,要聚焦突出问题,提高政策精准度和可操作性,加强部门间协同配合,汇聚政策落实的合 力,加快破解制约国内大循环的堵点卡点。有关部门要进一步优化政策设计,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建 议,积极帮助地方和企业解决困难、促进发展,齐心协力推动经济持续向好。 "做强国内大循环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合力。落实好会议部署,要进一步 加强部门政策协同联动,完善政策落地长效机制,并要密切跟踪形势变化,做好政策储备,确保需要时 能够及时推出、尽快见效。"张林山说。(记者魏玉坤) 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做强国内大循环重点政策举措落实工作,并作出一系列针对性部署。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内需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8.8%,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52%,是经 济增长的主动力。会议指出,做强国内大循环是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的战略之举。 "'战略之举',凸显做强国内大 ...
跨境电商出口跨关区退货模式落地浙江义乌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21 06:38
"此退货模式不仅填补了以往俄罗斯至义乌回程TIR载货率缺口,还减少了TIR企业物流成本,比空运成 本降低40%。"义乌海关驻机场办事处业务一科科长叶正阳介绍,"跨关区退货"政策对义乌物流企业而 言,意味着能整合更多口岸资源,优化运输路线,为客户提供更高效、低成本的物流方案,进一步巩固 提升了义乌在全球跨境电商物流网络中的枢纽地位,从跨境电商"货通全球"到"退货无忧",政策红利切 实转化为企业实打实的竞争力。 据悉,去年12月海关总署推出优化跨境电商出口监管的若干措施,围绕进一步促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 展,在杭州海关等20个直属海关试点跨境电商零售出口跨关区退货政策,允许企业灵活选择退货口岸。 为助力浙江首票跨境电商零售出口货物通过TIR公路运输实现跨关区退货,义乌海关主动谋划,建 立"口岸+属地"海关协调机制,针对企业需求,优化监管流程,解决企业退货申报等问题,依托义乌航 空口岸"7×24小时"预约通关服务,大幅缩短通关时间,保障退货商品顺利验放,降低企业综合成本。 下一步,义乌海关将助力企业常态化开展跨境电商零售出口跨关区退货业务,并持续深化跨境贸易便利 化改革,优化跨境电商零售出口退货机制,支持出口跨境电商 ...
湖南:今年前5个月全省新增小微企业5.1万户,同比增长4.37%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21 06:38
小微企业增长情况 - 湖南省前5个月新增小微企业5.1万户 同比增长4.37% [1] - 湖南省小微企业总量历史性突破120万户 [1] 政策支持与服务创新 - 湖南省税务局推出"7+X"常态化协作网络 "7"为税务、发改等7个固定部门 "X"为灵活联动其他部门 [2] - 蓝山县永盛机械配件制造有限公司通过协作网络解决原料断供危机 并获220多万元留抵退税 [2] - 构建"四联"工作体系 实现政策联谋、活动联开、业务联办、诉求联解 [3] 智慧税务服务 - 湖南省电子税务局实现12类主税种申报流程优化 18个税费种自动预填算税 [3] - 税费业务"网上办、掌上办"占比超过96% [3] - 邵阳市乐天网咖申报时间从传统方式缩短至半小时以内 [3] 全周期培育机制 - 初创期联动多部门开设"创业第一课"财税培训课程 [5] - 发展期通过"税银互动"机制 前5个月14.1万户小微企业获499.6亿元银行贷款 [5] - 转型期提供个性化服务 湘西州众诚茶叶合作社通过信用修复获50万元低息贷款 [5]
创新、互信、共生:汽车行业提质发展新动向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21 06:30
行业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汽车产销量首次双双突破1500万辆 [1] -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增长均超过40% [1] - 汽车出口实现两位数增长 [1] 技术创新 - 人工智能成为驱动汽车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技术变量 [2] - 智能网联汽车兴起导致用户需求发生根本性转变 [2] - 需推动轻量化材料、一体化压铸、模块化制造等前沿技术创新和规模化应用 [2] - 促进智能化技术在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供应、管理和服务等全环节应用 [2] 行业挑战 - 汽车行业利润率近8年持续下降 [3] - 行业面临"增量不增利"的困境 [3] - 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引发贸易纷争 [4] - 全球供应链网络变得脆弱 [4] - 人工智能、碳排放和数据流动成为全球监管新焦点 [4] 发展策略 - 市场需从价格驱动转向价值驱动 [3] - 车企需从技术创新、产品品质、用户体验、品牌文化等维度发力 [3] - 需聚焦产业生态重构,避免无序竞争、减少拖欠账款 [3] - 深化各方合作、促进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4] - 推动构建新型竞合关系,携手打造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 [4] - 促进自由贸易并提升供应链韧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