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搜索文档
主流钢企11月份出厂价出炉 为何品种钢调涨、普材维稳?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10-30 08:36
11月钢材价格政策 - 多数钢材产品出厂价格与10月份持平,部分品种钢价格有所调涨,例如热镀锌板、电镀锌板基价上调100元/吨 [1] - 主流钢铁企业以平调为主的定价策略,旨在应对当前钢产量偏高、钢材库存增加的基本面形势 [2] 供需基本面分析 - 供给端维持高位,钢铁企业仍有一定利润,主动减产积极性偏弱,供给增速快于需求增速 [1] - 需求端呈现分化,品种钢与季节性消费增量行业的订单有上升空间,但建筑用钢需求受资金和情绪影响短期内难有明显回升 [1] - 板材产量增长较快,容易导致供需矛盾加剧,可能需要行政手段或行业自律控产等外力调节 [2] 短期需求支撑因素 - 9月份PMI新增订单环比回升,年末终端赶工需求增多,10月、11月份可能是年内钢材需求最好的阶段 [1] - 海外零售业与制造业消费保持韧性,降息预期增强带来的流动性有助于投资和消费,对国内钢材价格形成托底作用 [2] 品种钢与普材市场差异 - 品种钢订单相对稳定,库存未明显增长,支撑其价格上调,但难以带动钢材价格整体回升 [1][2] - 普材利润有所收缩,制约了钢价整体回升 [2]
中国摩托车出口何以“逆势”狂奔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10-30 08:20
行业整体表现 - 第138届广交会第一期以先进制造为主题,吸引了来自222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5.79万名境外采购商 [1] - 2025年1-9月,中国摩托车出口额同比增长29%,整车出口量达996.74万辆,同比增长22.82% [1] - 行业展现出强大的市场应变能力,采购商来源更加多元,现场洽谈活跃 [4] 产品与技术趋势 - 广交会摩托车展区电动化、智能化、高端化产品密集亮相,超过400家企业同台竞技 [1] - 超过50%的展商推出了电动车型,包括增程混动、大容量电池、可换电系统等技术方案,高速电摩集中亮相 [2] - 200ml以上排量摩托车出口同比增长35.8%,反映出中高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接受度提升 [2] - 企业展示铸铝一体车架、智能网联系统等创新成果,推动从价格竞争转向品牌与技术双轮驱动 [2] 市场拓展与布局 - 拉美仍是中国摩托车最大出口市场,非洲市场以超70%的出口量增幅成为新增长极,中东、东南亚等新兴市场表现出强劲潜力 [4] - 企业通过精准对接区域需求,灵活调整产品结构,实现全球布局优化 [4] 政策支持体系 - 2025年10月,商务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指导意见,提出构建“1+N”海外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外事、法律、财税、金融、知识产权等资源 [3] - “税路通”、“贸法通”等平台资源联通,帮助企业应对跨境税务与法律风险,海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助力技术保护和品牌建设 [3] - 政策鼓励在重点国别设立“海外综合服务站”,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功能拓展,为本地化运营提供支持 [3] - 政策明确增强金融机构跨境服务能力,鼓励开发适合出海企业的保险产品,拓宽融资渠道 [3] - 政策推动与更多国家签署投资、税收、知识产权等双边协定,为企业拓展新市场提供制度性保障 [4]
让自动驾驶成为中国科技“出海”新名片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10-30 06:15
项目中标与核心信息 - 蘑菇车联联合MKX Technologies、比亚迪组成的联合体成功中标新加坡首个L4级自动驾驶巴士官方项目 [1] - 项目计划于2026年下半年在新加坡滨海湾和纬壹地区的两条公共巴士线路上试点运营全电动、16座的无人巴士 [1] - 这是中国自动驾驶技术首次融入发达国家公共交通主干网 [1] 中标联合体优势与分工 - 联合体具备“智能技术+整车制造+本地运营”核心优势:蘑菇车联主导技术方案与运营落地,比亚迪提供车辆制造,MKX Technologies负责本地化对接 [2] - 蘑菇车联自研的MOGOBUS自动驾驶巴士已实现“感知-决策-控制”全栈技术闭环,并经过中国10余个省份、200万公里安全行驶验证 [2] - 中标方案是深度融合中国AI算法、比亚迪硬核制造与新加坡本地运营的“超级组合” [2] 技术方案与商业化模式 - 项目采用“软硬件一体化+本地化服务”模式,涵盖硬件、车队管理系统、远程操作系统及本地化车队培训 [1] - 方案提供“全链条交付”和“交钥匙”模式,可大幅降低客户整合成本并显著缩短落地周期 [3] - 这种“技术+运营+生态”的整体输出为高密度城市智能化交通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2] 行业意义与全球影响 - 此次中标标志着自动驾驶“中国方案”从技术测试走向商业化运营,形成了覆盖技术、产品、服务等多元化的“出海”模式 [2] - 中国自动驾驶技术正在从技术输出走向全球标准共建,为进入欧美、中东等全球市场奠定基础 [2][3] - 构建以“技术输出-模式复制-生态共建”的递进式海外拓展路径被视为成功范式 [3]
福建擦亮外贸新名片 前三季度“新三样”产品出口超千亿元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10-28 08:36
福建“新三样”产品出口总体表现 - 前三季度福建省“新三样”产品(锂离子蓄电池、电动汽车、光伏产品)出口总额达1070.1亿元,同比增长18.4%,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1] - 9月当月出口126.9亿元,出口值连续7个月突破百亿元大关[1] - 锂离子蓄电池是出口绝对主力,前三季度出口984.6亿元,同比增长16.8%,占全省“新三样”产品出口总值超九成[2] - 电动汽车出口67.7亿元,同比增长54.9%,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 - 光伏产品出口17.8亿元,同比增长1.7%[2] 代表性公司业务进展 - 漳州科华电气技术有限公司前三季度出口锂离子蓄电池产品近万台,同比增长近一倍,目前正积极拓展东南亚市场,预计第四季度出口业务将实现新一轮增长[1] - 威驰腾(福建)汽车有限公司产品涵盖氢燃料重卡、冷链物流车等12大系列,通过自主研发和高端个性化定制形成独特产销模式,前三季度收到来自德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市场订单,总出口值近8000万元[2] 行业驱动因素与政策支持 - 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浪潮推动公司致力于推出更多以氢燃料和纯电动技术为核心的高端商务和工业用车[2] - 海关部门通过“线上培训+实地指导”相结合方式,为企业提供出口政策辅导与目的国家标准解读,并畅通出口查检快速通道,实现即报、即验、即放,为“新三样”产品畅行全球提供支持[1][2]
需求持续增长企业加快布局 我国乳清蛋白行业未来可期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10-28 08:27
行业核心观点 - 乳清蛋白行业在中国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受益于公众健康意识提升和运动营养市场扩容,行业在供应链优化和产品创新方面不断突破,为未来增长奠定基础 [1]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3年全球乳清市场规模为99亿美元,预计到2032年将达到178.2亿美元,期间复合年增长率为8.76% [2] - 中国乳清蛋白市场规模从2021年的3.46亿美元增至报告期的5.18亿美元,年均增速约11%,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2] - 在主流电商平台,乳清蛋白相关产品第一季度成交额同比增长18.2% [3] 产品细分与市场地位 - 乳清市场主要细分领域包括浓缩乳清蛋白、分离乳清蛋白和水解乳清蛋白,其中浓缩乳清蛋白市场份额最高 [2] - 功能性食品是乳清原料最主要的应用领域 [2] - 在保健食品与膳食营养补充食品领域,蛋白粉品类成交额占比达7.4%,乳清蛋白占据约70%的蛋白粉市场份额 [2] 应用场景拓展 - 乳清蛋白消费群体从专业运动人群向大众健康群体延伸 [3] - 乳清蛋白凭借其优秀的氨基酸构成和加工性能,成为酸奶和成人奶粉配方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并在牛奶和乳饮料中补充蛋白 [3] - 乳清在烘焙零食领域有创新应用,可提升产品营养价值并改善风味和质构 [3][4] 供应链格局 - 中国乳清蛋白长期依赖进口,全球乳清粉产能高度集中于欧美地区,德国、波兰、意大利、美国、法国合计产能占比超60% [5] - 2024年中国乳清粉进口量达66.1万吨,进口额达8.1亿美元,美国是主要进口来源国之一 [5] - 供应链格局加速调整,国内企业积极拓展南美和东欧等地的进口渠道,今年1-5月爱尔兰对华高附加值乳清出口额同比增长47% [5] 国产替代进展 - 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脱盐乳清产品供给能力提升任务,伊利、蒙牛等10家头部企业递交建设方案,投资额达百亿元 [5] - 国内原制奶酪产业加速发展,2024年产量同比增长22%,乳清副产物回收能力提升 [6] - 安琪酵母等企业探索蛋白来源替代,其31.6万吨酵母产能理论上可实现年产15万吨酵母蛋白 [7] 行业标准化与技术升级 - 《乳清蛋白深度解析-中国运动人群营养健康白皮书》发布,涵盖12项核心指标,为行业提供科学参考框架 [8] - 头部企业以"原料优质化、成分精准化、工艺精细化"为发展方向,产品纯度达80%以上,脂肪/乳糖含量较行业平均水平低30% [8] 未来发展趋势 - 产品将朝多样化、细分化方向发展,出现更多如蛋白饮料、蛋白烘焙食品等易于大众接受的产品形式 [9] - 技术创新将推动产品升级,改进提取加工工艺,开发具有免疫调节、肠道健康促进等功能的新产品 [9] - 大众健康意识提升、健身热潮兴起和人口老龄化将驱动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10]
我国最大超深油田注气先导试验获突破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10-28 06:09
油田开发技术突破 - 富满油田富源210单元通过高注低采模式累计注气近5000万立方米,阶段增油3.4万吨,开发单元日产油提升3倍,建成4万吨/年产能规模 [1] - 满深4单元采用顶部注气、底部注水、中间采油模式有效控制递减,预计试验区采收率将提高17个百分点以上 [1] - 形成的断控缝洞单元顶部注气重力混相驱技术有力支撑了富源210和满深4缝洞单元注气先导试验 [1] 技术研发与创新 - 研发的断控缝洞型储层多属性智能表征与动静态储量评价技术使F_I10、F_I17断裂带动静态储量吻合率提高20%以上 [1] - 集成离散缝洞介质多相多尺度耦合地质建模与数模技术,将数值模拟器升级为油-气-水三相,结合物理模拟揭示流体流动规律 [1] - 提出的立体井网差异化动用与多元协同开发技术构建了整体动用、深浅兼顾的立体井网 [1]
“十四五”期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 腾讯、阿里等国产大模型成为“全球顶流”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10-24 08:27
行业规模与增长 - 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5100家 [2] - 国产大模型日均Token消耗量从2024年初的1000亿增长至2025年6月底的30万亿,1年半时间增长300多倍 [2] - 中国已发布大模型数量位居全球首位,在全球知名AI开源社区HuggingFace榜单前10名中占据9席 [2] 技术创新与性能突破 - 快手视觉生成大模型“可灵AI”用户规模突破2200万,其视频生成模型占据全球约30%用户份额 [4] - 可灵AI辅助制作使短剧整体剧集制作时间缩短至传统制作时间的1/3 [4] - 阿里通义大模型全球下载量突破6亿次,衍生模型超17万个,阿里云在全球29个地域设有91个可用区 [4] - Qwen3系列模型采用混合专家架构,以不到1/3的参数量实现同等顶尖性能 [5] - 腾讯混元图像3.0在国际大模型竞技场LMArena最新文生图榜单中排名第一 [11] 应用场景与产业赋能 - 京东物流大模型技术已在全球超500个仓库中应用,实现机器人从“被动响应”升级到“主动预测” [7] - 百度文心大模型支持国家电网推出“光明电力大模型”,推广无人机巡检年巡检杆塔500万基,减少人工登塔次数40% [8] - 中国移动九天大模型具备工业场景下复杂动作理解、移动目标分解等高阶视觉能力 [8] - 百度文心生态服务企业已超过76万家,向化工、医疗、农业、物流等产业纵深渗透 [13] - 360智能体工厂支持通过自然语言定义智能体,无需编程或低代码能力 [13] 产品生态与市场探索 - 腾讯形成元宝、混元、ima、API与企业服务接口等丰富产品体系,覆盖多模态生成及理解模型 [11] - 中国移动成功打造数万卡智算集群、数万亿Tokens高质量数据集和万亿参数AI大模型 [12] - 国产大模型训练使用的中文数据占比已超过60%,部分模型达到80% [9] - 行业呈现推理能力提升、算力成本降低、应用转向开源生态等趋势 [13]
“珠海-马瑙斯”远洋集装箱直航航线正式开通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10-23 06:30
航线拓展 - 珠海港开通第二条直航巴西的海上通道,货轮从珠海高栏港启航驶向巴西马瑙斯港 [1] - 新航线是继今年4月开通直航巴西桑塔纳港航线后的第二条巴西直航通道 [1] 物流效率提升 - 直航模式相较于传统班轮中转可减少中间环节,运输时长缩短10至15天 [1] - 直航大幅提升物流效率并降低货物在途风险与资金占用成本 [1] 区域经济影响 - 马瑙斯是巴西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新航线为两地企业提供高效物流大通道 [1] - 新航线为马瑙斯引入优质工业产品并强化区域物资集散功能提供新支撑 [1] 运营支持与优化 - 海关前移服务关口并制定高效监管方案,指派专员指导企业精准填报电子数据 [1] - 实施7×24小时预约通关模式,确保单证审核等通关环节零延时办理 [1] - 公司已形成更加完善的船舶申报和结关业务流程方案 [1]
光伏行业迈上由大到强之路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10-23 06:25
行业整体质变 - 光伏产业在“十四五”期间实现从“政策驱动”向“平价普惠”的质变,通过装机规模、技术迭代、场景融合及电网协同的全方位突破,奠定全球领导地位 [1] - 能源结构转型取得标志性突破,风光首次超过火电成为第一大电源 [9] - 光伏行业已成为“碳中和”舞台上的明星,其“廉价、清洁、自给自足”的能源形象完全树立 [14] 制造规模与全球主导地位 - 形成从工业硅到系统集成的全球最完整产业链,各主要环节均有一批世界级龙头企业 [2] - 多晶硅产能从2021年全球77.4万吨增长至2024年339.4万吨,增长近4倍,增长部分几乎全部来自中国,2024年中国多晶硅产能全球占比超过95% [2] - 2024年中国多晶硅产量达182万吨,在全球占比93.2% [2] - 2024年中国硅片产能全球占比96.7%,产量达775.8GW,全球占比96.6% [3] - 2024年中国电池片产能全球占比91.3%,产量全球占比92.3%,前10名企业总产能达804GW,占全球总产能56.4% [3] - 2024年中国组件产能全球占比83.3%,产量全球占比86.4% [3] 技术迭代与效率提升 - 已形成包含PERC、TOPCon、HJT、IBC等多种技术路线的晶硅电池体系 [4] - 2021年新建量产产线以PERC为主,其p型单晶电池平均转换效率23.1%,n型电池市场占比约3% [4] - 截至2024年,n型技术路线成为市场主流,TOPCon电池片市场占有率高达71.1%,转换效率达25.4% [5] - 异质结电池片市场占比约3.3%,转换效率25.6%;xBC电池片市场占比约5%,转换效率26% [5] - PERC电池转换效率为23.5%,市场占比下降至20.5%,p型电池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 [5] 装机规模跨越式增长 - 截至2025年7月底,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1110GW(11.1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30%,全球近半数光伏装机来自中国 [7] - 累计装机容量相较2020年末增长超4倍,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 [7] - 截至2025年7月底,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为223.25GW(约2.23亿千瓦),是2024年同期新增量的两倍以上 [7] - 2024年全国光伏新增装机278GW(2.78亿千瓦),创历史新高;2025年5月单月新增92.92GW,同比暴涨388% [7] 装机结构变化 - 集中式光伏占比自2022年开始持续上升,2024年占新增装机57.4%,新增量达159.39GW,同比增长33% [8] - 分布式光伏年新增装机几乎占全部新增装机的“半壁江山”,2024年新增分布式光伏装机达120GW(1.2亿千瓦) [8] - 截至2024年底,分布式光伏装机累计达370GW(3.7亿千瓦) [8] 多元化应用与综合效益 - 通过农光、牧光、渔光互补、光伏治沙、离网制氢、海上光伏等模式实现多元价值创造 [10] - 截至2024年底,光伏累计发电量达30962亿千瓦时,换算标煤8.36亿吨,累计减少碳排放21.74亿吨,相当于种植49.62亿棵树 [10] - “十四五”期间产业链企业年产值破万亿元,创造就业岗位超百万 [11] - 截至2023年,全球光伏从业人数720余万人,中国占比46% [11] - 截至2024年,主要产品制造设备投资总额约7232亿元,按电站投资成本2.9元/W计算,2024年新增投资额8049.5亿元,累计装机投资总额达35977.8亿元 [11] 产业协同与技术外溢 - 光伏设备企业为硅基半导体、宽禁带半导体设备及原材料提供本土化解决方案 [11] - 硅材料和硅片企业通过对太阳能级多晶硅改良提质,实现在电子级多晶硅、大尺寸晶圆领域的本土化突破 [11] 政策与市场环境演变 - 行业步入第四次深刻调整周期,国家层面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化机制重塑及企业战略转型破解低水平竞争 [12] - 新能源告别固定电价,全面进入市场化电价发展周期 [12] - 当前行业呈现多环节技术升级与成本优化特点,如n型硅料出货占比提升、n型硅片成为主流、电池转换效率提升、组件区域价差缩小等 [13] 未来发展方向 - 需实现从“成本领先”到“规则领先”、“资本领先”和“系统解决方案领先”的跨越,输出技术、标准、管理和综合解决方案 [14] - 随着“十五五”临近,产业将深化与储能、氢能、数字技术的融合,转向依赖研发创新、卓越运营、市场营销、国际化能力 [15]
保健食品生产规范27年来首次更新 强制性国家标准为行业划下安全红线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10-22 06:14
标准修订核心与背景 - 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新修订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B 17405-2025)[1] - 该标准是保健食品生产规范自1998年发布后27年来的首次更新[1] - 新标准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是保健食品注册备案、生产许可审查及监督检查的基础文件[1] 标准框架与定位 - 新标准以《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 14881)框架为基础,突出保健食品生产过程的原则性、通用性要求[1] - 标准将通用原则性要求与针对性要求相结合,构建了保健食品生产规范的立体内容[2] - 技术要求与保健食品注册或备案相关技术要求一致,便于企业执行并衔接监管要求[1] 生产区域定义调整 - 新标准将借鉴药品管理理念的“一般生产区”“洁净区”修订为与食品表述一致的“一般作业区”和“清洁作业区”[3] - 此项修订强化了保健食品的食品属性,监管要求和企业执行无实质变化[3] 全链条管控体系构建 - 新标准涵盖原料、生产、验证、追溯4个维度,构建覆盖“从原料到货架”的全链条管控体系[4] - 体系旨在降低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并进一步保障产品功效的稳定性[4] 原料管理要求 - 新标准明确保健食品原料、辅料及食品相关产品应符合注册或备案技术要求及食品安全标准[4] - 对非纯化发酵产物类原料提出索取相关证明材料或报告的要求,生产企业需使用合格原料发酵并建立管理体系[4] 生产过程控制 - 新标准对食品生产物料平衡管理、清洁与清场程序等提出明确要求[5] - 物料平衡检查能通过量化数据实现对原料真实性、功效可靠性、生产合规性的全链条控制[5] - 要求企业结合产品工艺特点建立科学的物料平衡管理体系,实现质量、合规与成本的多重优化[5] 生产线交叉污染防控 - 标准明确同一生产线切换不同产品生产时,应制定有效控制措施并经有效清洁或清场,防止交叉污染[5][6] - 清洁清场的操作规程应经过验证,以保证清洁清场效果和产品质量安全[6] 验证要求强化 - 新标准增加“第9章 验证”章节,包含验证的目的、计划制定、方案实施、范围及再验证情况等内容[6] - 验证确保生产工艺和操作规程的稳定性、产品质量安全的可控性,并支持偏差管理与持续改进[6] 出厂检验规定 - 保健食品出厂检验应包括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微生物指标等关键指标[6] - 其他检验项目如感官要求、理化指标等应基于风险评估设置,并列入企业标准[6] - 出厂检验应按照企业标准中规定的项目逐批进行,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6] 产品召回与追溯 - 新标准对产品召回及追溯管理作出规定,要求应符合GB 14881的相关规定[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