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网

搜索文档
动物疫苗产业招商清单:易邦生物、中牧股份、瑞普生物等最新投资动向
前瞻网· 2025-05-04 15:42
文章核心观点 - 全球动物疫苗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中国动物疫苗行业受国家重视,众多企业崭露头角,易邦生物是龙头企业之一,行业未来前景良好 [1][7][15] 动物疫苗行业概况 - 动物疫苗可预防传染病,保障动物健康和食品安全,由免疫原性较好的病原微生物制成,接种后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1] - 2023年全球动物疫苗行业市场规模超135亿美元,近五年复合增速达10.10%,反映全球对动物疫病防控重视程度提高 [1] - 动物疫苗制品质量关系到畜牧和食品安全,发展受国家高度关注与规划引领,多地将其列入“十四五”规划,地方政府积极招商 [1] 国内动物疫苗主要企业 - 列举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众多企业,涵盖注册资本、成立时间、企业标签、布局城市等信息 [2][4] 动物疫苗行业龙头企业——易邦生物 - 易邦生物成立于1999年4月13日,注册资金5500万人民币,专注动物疫苗研产销、服务及国际贸易,由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控股,股权占比41.1% [4][7] - 拥有87种动物疫苗产品,数量市场第一,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约9%,多年居行业之首 [7] - 拥有多个国际领先的高标准负压GMP生产车间、国家P2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高标准实验动物房,设有16个创新平台,引领研发向基因工程方向发展 [7] - 2023年中国国产动物疫苗生产企业动物疫苗业务营收规模排名TOP3,易邦生物等均超10亿元 [7] - 2025年3月22日在山东青岛推出国内首个“脑痘佳”-禽脑脊髓炎、鸡痘二联活疫苗(YBF02株+鹌鹑化弱毒株),可一针两防 [9] 动物疫苗行业现状及前景 - 2023年北美地区是全球最大动物疫苗区域市场,占比约45% [9] - 2018 - 2023年中国动物疫苗行业进口金额波动,出口金额上升,进出口总额波动且长期贸易逆差,2023年进出口总额2.89亿美元,同比下降10.9% [12] - 随着非瘟疫苗商业化推进和居民养宠福利意识增强,到2029年中国动物疫苗行业规模预计达38亿美元 [15] 行业相关提案 - 2025年两会上张改平提交“关于加快推动动物疫苗产业高质量发展”提案,指出疫苗是动物疫病防控首道防线,但我国动物疫苗存在问题 [16]
一季度海洋生产总值增长5.7%!一文说清海洋产业规划怎么做?
前瞻网· 2025-05-04 09:59
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 一季度海洋生产总值达2.5万亿元,同比增长5.7%,高于GDP增速0.3个百分点 [1] - 海船订单量、完工量、手持订单量国际市场份额全球领先,手持订单同比快速增长 [1] - 海洋旅游业增加值3842亿元,同比增长7.5% [1] -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新承接订单金额、交付订单金额、手持订单金额同比分别增长57.1%、114.3%、24.2% [1] 海洋经济产业链结构 - 上游:涉海设备制造(中远海运重工、中集来福士、振华重工)、涉海材料制造(中国船舶第七二五所、昊华科技、万盛股份) [2] - 中游:海洋渔业(中水渔业、开创国际)、海洋油气业(海油工程、中海油服、中石油海洋工程)、海洋盐业(中盐股份、山东海化、鲁银投资) [2] - 下游:涉海产品再加工、批发零售、涉海经营服务 [2] 企业分布与市场规模 - 全国海洋经济相关企业28104家,山东(1963家)、浙江(3238家)、江苏(3200家)位列前三 [4] - 预计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2030年超20万亿元,占GDP比重超15% [5] 产业规划方向 - 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发展深远海养殖、海洋牧场、海洋清洁能源、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 [9] - 产业融合与集群化:打造"港产城"一体化模式,整合科技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平台 [10] - 科技创新:搭建产学研平台,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智慧海洋、海洋电子信息、智能装备 [11] - 区域协同与国际合作:共建内陆无水港,参与国际深海资源开发,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13][14] - 生态优先:控制近海渔业捕捞强度,建立陆海一体化污染监测网络 [15][16] 地方实践案例 - 青岛:聚焦人工智能与海洋产业融合,建设海洋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推动深远海养殖转型 [19][21] - 上海:发展国际航运与深远海风电,建设航运贸易金融中心,开展绿色甲醇燃料船研发 [22][24][25] - 深圳:布局海洋电子信息、深海基因技术,建设全球海洋大数据平台和生物医药集群 [26][27][28] 未来趋势 - 科技创新驱动深海装备、智慧海洋等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重塑传统业态 [30] - 绿色低碳发展路径成为核心,海上风电、蓝碳交易、立体养殖构建循环体系 [30] - 海洋经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船舶制造订单占全球68.2% [31]
冷链物流产业招商清单:顺丰冷运、京东物流、双汇物流等最新投资动向【附关键企业名录】
前瞻网· 2025-05-03 17:59
生鲜产品流通现状 - 生鲜产品流通环节繁琐,需经过农户、产地、采购商、中间商、批发市场等多重环节,导致损耗率居高不下 [1] - 欧美国家生鲜损耗率控制在5%,其他食品损耗率低于1%,而中国生鲜平均损耗率在10%以上,是欧美国家的2-3倍 [1] 冷链物流行业重要性 - 冷链物流设施缺乏导致生鲜商品运输过程中得不到规范保温、保湿、冷藏,加大流通损耗和价格品质不稳定因素 [2] - 冷链物流产业链结构复杂,上游包括冷藏车制造、冷库建设等,中游涵盖运输、仓储等环节,下游涉及食品、医药、化工等行业 [2] - 冷链物流对保障食品安全、推动医药行业发展、促进生鲜农产品流通具有关键作用 [4] 冷链物流企业布局 - 顺丰冷链物流有限公司注册资本9,766万人民币,业务覆盖全国56个城市,拥有71条食品干线和12条医药干线,冷仓面积超15万平方米,冷藏车万余辆 [7][10] - 2021年中国冷链物流企业数量约2116家,华东地区最多(674家),其次为华北(363家)和华南(346家),东北最少(162家) [14] 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冷链物流经历三阶段发展:1998-2007年萌芽阶段,2008-2017年快速扩张阶段,2018年至今体系日益完善阶段 [12][13] - 预计2028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将超过9000亿元,消费升级、城镇化进程加快、食品安全意识提高等因素推动行业发展 [16][17] - 跨境冷链成为中国冷链行业新的增长机会,但行业存在分散、运营效率低、全程温控不透明等问题 [18] 顺丰冷运案例 - 顺丰冷运提供冷运仓储、干线、宅配、生鲜食品销售及供应链金融等一站式服务,2024年循环包装箱累计使用142万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82吨 [7][10] - 2025年3月顺丰完成越南火龙果跨境冷链运输,通过智能温控系统保障水果品质 [11]
【干货】2025年电线电缆产业链全景梳理及区域热力地图
前瞻网· 2025-05-03 13:09
文章核心观点 介绍中国电线电缆行业产业链情况,包括产业链全景、区域分布等,提及行业主要上市公司 [1] 产业链全景梳理 - 国内电线电缆行业产业链成熟,上游为基础材料、橡胶、化工等行业,中游是电线电缆生产制造企业,下游是工程机械、通信等有需求的行业 [1] - 上游铜、铝及其合金供应商主要企业有铜陵有色、楚江新材、海亮股份等 [2] - 中游制造电力电缆主要企业有特变电工、青岛汉缆等;制造通信电缆主要企业有中天科技、亨通集团等;制造电气装备用电缆主要企业有金杯电工、杭州电缆等;制造裸电线、绕组线主要企业有精达股份、远程股份等 [2] 产业链区域热力地图 - 中国电线电缆企业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以河北、广东、浙江、山东等省份为主,截至2025年3月31日,河北有相关企业3944家,广东和浙江分别有3507家和2464家 [5] - 我国电线电缆相关上市公司共38家,分布在14个省份,江苏省上市企业数量最多达9家,浙江省有8家,其余省份不足五家 [7] - 上市企业大体形成沿海电线电缆装备产业圈,江浙地区电力线缆制造能力强,资本市场发达,有助于行业融资上市和产业升级突破 [8]
【全网最全】2025年铝加工行业上市公司全方位对比(附业务布局汇总、业绩对比、业务规划等)
前瞻网· 2025-05-03 11:10
转自:前瞻产业研究院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天山铝业(002532)、明泰铝业(601677)、中国铝业(601600)、南山铝业(600219)、云 铝股份(000807)、新疆众和(600888)、神火股份(000933)、宏创控股(002379)、东阳光(600673)等 本文核心数据:铝加工行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铝加工行业上市公司铝加工业务占比等 1、铝加工产业上市公司汇总 @ 前瞻经济学人APP 各公司公告 图表1:中国铝加工产业上市公司汇总(一) 产业链环节 公司简称(股票代码) 要点 关联度 中国铝业(601600) 中国铝行业龙头集团 ★★★★ 云铝股份(000807) 主营电解铝、铝加工制品的大型铝业集团 *** 有色金属行业转型成功案例 ST 盛屯 (600711) ★★★★ 开发国内外以铝、锌为主的有色金属资源 中色股份 (000758) ★★ 形成完善的煤电铝材产业链 神火股份 (000933) ★★★ 涵盖上游氧化铝和下游深加工的国内最为完整的铝产 上游企业 南山铝亚 (600219) ★★★ 业链条 特变电工(600089) 开发西非国家氧化铝项目 ★★ 年电解铝产能 42 万吨 焦作 ...
重磅!2025年中国及31省市印制电路板(PCB)行业政策汇总及解读(全)
前瞻网· 2025-05-02 15:07
政策历程 - 印制电路板(PCB)被誉为"电子产品之母",行业从"十二五"规划注重基础材料自给和技术水平提升,到"十三五"规划推动产业集群和技术创新,再到"十四五"规划聚焦高性能PCB产品及新型材料研发,发展路径呈现高端化、规模化、绿色化趋势 [1] 国家层面政策 支持类政策 - 2024年《精细化工产业创新实施方案》提出提升电子化学品等关键产品供给能力 [4] - 2024年《吸引外资行动方案》明确支持集成电路等外资项目享受政策红利 [4] - 2023年《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将高密度互连板、刚挠结合板等列入鼓励类目录 [4] - 2021年《基础电子元器件行动计划》重点发展高频高速PCB、IC载板等产品 [7] 技术攻关方向 - 突破封装基板、HDI板、特种PCB等技术瓶颈,发展激光钻孔等先进工艺 [8] - 面向5G通信需求开发高频多层板,针对汽车电子发展挠性板及刚挠结合板 [8] - 推动覆铜板材料国产化,开发高导热基板、陶瓷基板等新型材料 [8] 省市层面布局 重点区域规划 - 广东:2026年目标PCB产业规模达800亿元,聚焦HDI板、IC载板等高端产品 [11] - 江西:实施产业链现代化行动,强化PCB在移动终端、汽车电子等场景应用 [11] - 重庆:构建电子元器件配套体系,发展车规级芯片相关PCB产品 [12] 技术突破重点 - 湖北发展5G通信用改性PTFE树脂等覆铜板基础材料 [11] - 山西攻关高精度铜箔、覆铜板工艺等共性技术 [12] - 湖南将PCB纳入首套件电子元器件支持范围,涵盖刚性/挠性板等类型 [11] 产业链发展目标 - 形成覆盖原材料(覆铜板、电子玻纤布)-高端PCB(HDI、高频板)-终端应用(5G、汽车电子)的完整产业链 [8][11] - 提升国产化率,突破高性能覆铜板等关键材料对外依赖 [6][8]
【投资视角】启示2025:中国机器狗行业投融资及兼并重组分析(附投融资事件、产业基金和兼并重组等)
前瞻网· 2025-05-02 11:09
文章核心观点 2021年以来中国机器狗行业投融资活跃度提升,处于成长阶段,投资集中在浙江、广东等地,热点产品从工业级过渡到消费级再回到工业级,投资主体以投资类企业为主,产业投资基金较少,兼并重组类型主要为中游企业横向收购扩大规模 [1][2][5][11]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 - 建设工业(002265.SZ)、晶品特装(688084.SH)、中坚科技(002779.SZ)、申昊科技(300853.SZ)、光格科技(688450.SH)、汉王科技(002362.SZ)、景业智能(688290.SH)等 [1] 机器狗行业融资活跃度 - 2021年以来行业投融资活跃度提升,2021年融资金额36.9亿元为近年来峰值,2024年发生投融资事件12起,融资金额约29.5亿元,同比均增长 [1] 机器狗行业投融资阶段 - 目前行业投融资轮次处于成长阶段,2017 - 2025年2月主要集中B轮及以前,C轮后融资较少 [2] 机器狗行业融资区域 - 2017 - 2025年2月浙江融资企业最多达17起,其次广东11起,重庆、江苏等地投资热度也较高 [5] 机器狗行业投融资热点产品 - 2021 - 2024年投资热点从2021年工业级机器狗过渡到2023年消费级机器狗,2024年又回到工业级机器狗 [11] 机器狗行业投资主体 - 投资主体主要以投资类为主,如红杉资本、顺为资本、经纬创投等;实业类有美团、阿里巴巴、智能佳、小米科技等 [12] 机器狗行业产业投资基金 - 行业产业投资基金较少,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仅查到三家,马鞍山哲方智能机器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管理规模最大为20 - 50亿元 [15] 机器狗行业兼并重组 - 近年来行业兼并重组事件较少,类型主要为中游企业横向收购扩大规模,如九阳股份、景业智能、金大智能控股的收购事件 [16][17]
预见2025:《2025年中国水泥行业全景图谱》(附市场现状、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等)
前瞻网· 2025-05-02 09:11
行业概况 - 水泥是粉状水硬性无机胶凝材料,加水搅拌后能在空气或水中硬化,并能胶结砂、石等材料 [1] - 水泥产业链分为上游原材料供应、中游生产制造和下游应用三个阶段 [2] - 中游是水泥制造的核心环节,包括熟料生产和水泥粉磨 [3] - 行业上市公司包括海螺水泥、华新水泥、金隅集团、冀东水泥和塔牌集团等 [1] 产业链分析 - 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包括石灰石企业四川金顶、三友化工和祁连山,黏土质企业漳州发展、君正集团和淮北矿业 [5] - 中游水泥生产商包括中国建材、海螺水泥和华新水泥等 [5] - 下游主要应用于房地产与基建领域 [5] 行业发展历程 - 起步探索阶段(1978-1984):恢复科研队伍,引进日本技术 [7] - 计划向市场转换(1985-1995):解决水泥短缺问题,调整行业结构 [7] - 淘汰改造提升发展(1996-2000):扭转供不应求局面 [7] - 高速跨越发展阶段(2001-2010):海螺水泥引领技术突破,产量达到峰值 [7] - 供需平衡结构调整(2011-2021):淘汰落后设备,推动供给侧改革 [7] - 寻求产业升级突破(2022至今):下游需求疲软,行业向绿色化生产转型 [7] 行业政策背景 - 2024年12月《标准提升引领原材料工业优化升级行动方案》:制定碳排放核算方法,推进水泥等重点产品质量追溯标准 [10] - 2024年7月《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聚焦水泥等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 [10] - 2024年5月《水泥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加快节能降碳改造 [10] - 2024年5月《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推动水泥错峰生产常态化,到2025年底30%产能达到能效标杆水平 [10] - 2024年3月《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改造提升水泥生产装备和技术 [10] - 2024年1月《关于做好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创建示范推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水泥材料升级换代 [10] 行业发展现状 - 水泥行业规模:2019年突破万亿营收达1.01万亿元,2021年达峰值10754亿元,2022年下滑17.4%至8885.1亿元,2024年预计7151.2亿元 [11] - 水泥产量:2022年21.18亿吨(-10.8%),2023年20.23亿吨,2024年跌破20亿吨至18.25亿吨 [12] - 水泥表观消费量:2022年21.27亿吨(-11.1%),2024年18.2亿吨(-9.9%) [15] - 下游应用结构:基建占比63%,房地产占比22%,民用占比15% [17] 行业竞争格局 - 区域竞争:水泥企业主要分布在河北(1101家)、河南(1076家)和湖北(786家)等中部省份 [19] - 企业竞争:中国建材年产能5.18亿吨全球第一,海螺水泥3.95亿吨全球第二 [20]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 - 发展前景:预计2030年行业营收将降至6939亿元(中观情形增速-0.5%) [24] - 发展趋势:产能置换和智能化建设是未来显著特征,绿色矿山建设不断推进 [26]
2025年中国北斗导航产业市场分析:北斗系统从基础建设到各行业深度应用
前瞻网· 2025-05-01 17:08
文章核心观点 行业发展态势良好,北斗导航系统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产业指数增长,应用渗透率上升,区域发展有集中趋势 [1][5][9][10] 分组1:行业主要上市公司 - 中国卫星(600118.SH)、中国卫通(601698.SH)、司南导航(688592.SH)、北斗星通(002151.SZ)、三维通信(002115.SZ)、烽火电子(000561.SZ)等 [1] 分组2:中国北斗卫星发展历程 -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规划与研究 [1] - 2012年12月开始提供全球服务 [1] - 2020年底具备覆盖全球能力并实现与其他系统互操作性 [1] - 2024年9月19日,第59、60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北斗三号工程收官 [1] - 2035年前将建设完善综合时空体系 [1] - 截至2024年底,累计发射47次,入轨卫星60颗,现役50颗,退役10颗 [4] 分组3:北斗产业指数情况 - 2024年9月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产业综合指数达1431点 [5] - 对比2013年增加超470%,对比2021年增加超19%,对比2023年上半年增加超9% [5] 分组4:北斗应用情况 - 各行业对北斗应用需求增长,移动互联网促进应用创新 [9] - 截至2024年上半年,非消费类北斗终端设备应用超2700万台/套,同比增17.4%,综合应用渗透率超50% [9] - 2024年上半年重点行业北斗终端设备应用超2000万台/套 [9] - 2024年上半年国内智能手机出货1.39亿部,超98%支持北斗定位 [9] 分组5:北斗产业区域发展 - 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广东、华东、西部、华中鄂豫湘五个热点区域 [10] - 京津冀和广东最为突出,其他地区提升空间大 [10]
卫星应用产业招商清单:中国卫通、中国卫星、北斗星通等最新投资动向【附关键企业名录】
前瞻网· 2025-05-01 16:56
卫星应用行业概述 - 卫星应用行业高度科技化且具战略意义,涵盖通信、导航、遥感三大方向,服务范围包括全球通信、精准定位、气象观测等[1] - 通信卫星为偏远地区及航空航海提供可靠传输方案,导航卫星支撑交通物流安全,遥感卫星用于环境监测与灾害预警[1] - 技术拓展催生新场景如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对全球经济和科技进步作用显著[1] 产业链结构 - 上游包括卫星制造、发射及地面设备建设,中游覆盖通信/导航/遥感运营,下游应用于交通、国防、气象等领域[2] - 行业分为地面设备制造和卫星运营服务两环节,前者处于成长期且市场占比较低,后者因民用拓展竞争加剧[3] - 地方政府积极招商引资,看中其推动经济升级、数字化转型及创造就业的能力[3] 主要企业分析 - 中国卫通为国内卫星通信龙头,注册资本42.24亿元,市场占有率超80%,运营14颗卫星覆盖全球95%航线[11][7] - 其他代表企业包括中国卫星(注册资本11.82亿元)、北斗星通(5.44亿元)等,多聚焦A股市场且具备高新技术资质[5][6] - 航天科技集团以200亿元注册资本为核心央企,旗下中国卫通是其唯一卫星运营上市平台[11][5] 市场现状 - 2023年行业规模近3000亿元,五年复合增速9.15%,GNSS设备制造占比超45%[15][13] - 卫星遥感毛利率最高达50%-60%,通信服务较低为25%-30%,整体附加值可观[17] 发展前景 - 政策支持与技术革新驱动需求增长,尤其在民用领域,商业航天加速卫星部署[21] - 预计未来五年增速维持9%,2030年市场规模或达1.54万亿元[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