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虎嗅
icon
搜索文档
深刻?自嘲?招笑?揭开简中“动漫婆罗门”的尴尬困境
虎嗅· 2025-07-18 16:26
动漫婆罗门现象分析 概念界定与特征 - "动漫婆罗门"一词源于2017年蓝莲安在Stage1st论坛发表的《动漫婆罗门消亡史》,借用印度种姓制度将动漫爱好者分级,讽刺具有优越感的资深粉丝 [10][11] - 核心特征包括:1) 偏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科幻/机甲类严肃动画,掌握作画技术等冷门知识 [12][14];2) 使用术语构建圈层壁垒,如引用《超时空要塞》等经典作品 [15];3) 批判当下商业化动画如"鬼马咒万家"系列,推崇"黄金时代"作品 [17] - 衍生出"泛婆罗门"概念,指仅对当代动画表达不满但知识储备不足的群体 [17] 形成机制 - 文化资本理论解释其权威构建:1) 具身资本体现为长期积累的阅片量与审美习惯 [29];2) 客观化资本包括BD碟、设定集等实体收藏 [29];3) 社群内通过等级头衔形成准制度化资本 [30] - 代际优势显著,早期用户通过电视接触日本动画,在论坛时代掌握片源与话语权 [31] - 青少年通过追捧经典作品塑造"成熟"人设,类似电影/音乐领域的亚文化精英现象 [34] 社群冲突根源 - 动画文化在主流艺术中地位边缘化,导致其精英姿态易受嘲讽 [35][38] - 新老观众审美分裂:新人接受当下萌系/偶像类作品,婆罗门则用"三十年前动画秒杀现在"等话语划界 [45][46] - 御宅族负面标签加剧形象矛盾,如宫崎勤事件遗留的刻板印象 [41][43] 行业生态影响 - 二次元平台形成独特评价体系,B站/Bangumi等通过用户等级、粉丝量构建非正式权威 [30] - 亚文化理论揭示其行为本质:通过反流行符号体系确立身份认同 [26][29] - 当前社群趋向平等包容,婆罗门的排他性话语与主流二次元文化产生冲突 [47][49]
90年代的日本医疗真的崩坏了吗?
虎嗅· 2025-07-18 16:13
日本医疗体制事实核查 - 文章核心观点是对"90年代日本医疗崩溃"叙事进行数据验证 指出多项关键数据存在误导性表述 [1][2] - 采用国际权威报告数据反驳医疗质量崩溃论 包括WHO排名第10、柳叶刀HAQ指数94.1分等 [12][13][14] - 指出医疗费用增长被夸大 1992-1995年实际增长3.4万亿日元而非宣称的5万亿 [22][23] 90年代医疗数据验证 - 65岁以上患者数量十年增加86.77万人 远低于"5年暴涨160万"的说法 [9] - 住院患者从69.44万增至82.82万 门诊患者从202.54万增至271.7万 [9] - 健康寿命数据显示医疗支出集中在生命最后10年 而非65岁标准 [12] 医疗费用与GDP关系 - 医疗费占GDP比率上升主因是分母GDP增长停滞 而非分子医疗费暴涨 [27][31] - 日本医疗支出占GDP比率在OECD国家中长期处于中下游 2009年前排名偏后 [34][36] - 人均医疗支出仅排名OECD第19位 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41] 高龄化影响分析 - 高龄化对医疗费增长影响仅1.2%-1.7% 远低于舆论预期 [43][50] - "其他因素"(含医疗技术进步)影响与高龄化相当 但舆论聚焦后者 [43][51] - 人口减少自2005年起反而减轻了医疗负担 [50] 医疗体制改革背景 - 消费税从1989年3%增至2019年10% 与社会保障支出绑定 [53][54] - 同期法人税从40%降至23.2% 所得税也持续减少 [59][63] - 增加的消费税主要用于填补法人税和所得税减少的缺口 [65] 医疗事故与诉讼数据 - 2000年实际医疗事故报告约120件 立案59件 远低于宣称的620件 [85] - 医疗诉讼峰值2004年1089件 此前五年增长非十倍 [88][89] - 1999-2003年医疗刑事裁判涉及77人 非宣称的120人 [91] 医疗体系特点 - 日本近六成医院为私立 但医保范围内服务政府统一定价 [76] - 医生收入主要来自固定薪资 与患者支出无直接关联 [77][78] - 2004年新研修制度导致1.6万医生离职 非医保控费所致 [72][73]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对升职说“不”?
虎嗅· 2025-07-18 15:40
职场晋升观念变化 - 72%的Gen Z员工更愿意保持"个体贡献者"角色而非晋升管理岗位 [1] - "Quiet quitting"和"conscious unbossing"成为全球职场新趋势 [1] - 国内社交媒体出现大量"拒绝升职"相关讨论话题 [1] 广告行业职场现状 - 广告行业存在价格战和方案内卷现象 [6] - 管理层制定的人才培养SOP常被其他部门不合理驳回 [6] - 行业普遍存在加班文化,对接大厂客户常需随时响应紧急需求 [6] - 客户内部管理混乱,部分业务需广告公司协助处理 [7] 互联网大厂晋升机制 - 职级7升8需具备带领大型团队能力且依赖业务规模支撑 [10] - 晋升成功率受"大年/小年"影响,2023年为晋升小年 [11] - 晋升评审需通过"讲故事"方式突出个人影响力 [12] - 商业分析岗位工作成果主要服务于高层偏好而非实际产品价值 [12]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职业发展 - 国内四大晋升路径明确,前五年基本可实现每年晋升 [14] - 晋升经理必须通过CPA考试,国内工作氛围推动快速成长 [15] - 北美四大工作文化差异显著,加班少且晋升非强制 [16] - 北美存在资深顾问拒绝升经理、总监拒绝升合伙人的现象 [17][18] 跨国职场文化对比 - 北美职场更注重工作生活平衡,加班文化弱化 [16] - 国内四大员工普遍将升职作为首要职业目标 [16] - 北美Z世代员工更倾向为兴趣爱好放弃职业发展 [21] - 北美企业流程稳定易产生倦怠感,国内项目更具变化性 [21]
走进麦当劳:把AI转化成真正可用的生产力
虎嗅· 2025-07-18 15:01
麦当劳AI落地实践 - 公司以实际业务为出发点 将AI深度融入用户 门店 总部等各个环节 切实提升效率和顾客体验 [2] - AI应用聚焦三大核心场景:顾客体验优化 门店运营管理 供应链协同 [4] - 在顾客端推出车载语音点餐智能体 对话式P AI 私域社群互动工具等数字化解决方案 [4] - 门店端部署RGM BOSS系统实现自动排班和库存管理 企微客诉15分钟响应机制 [4] - 供应链端2024年推出"一箱一码"数字化追踪系统 显著提升物流和库存精细化管理水平 [4] 组织支撑体系 - 数据驱动思维体现在全国汉堡销量实时大屏 智能选址 销量预测等核心环节 [5] - "汉堡大学"每年培养超万名实战型人才 将服务基因与数字思维深度结合 [6] - 技术团队深入门店一线 确保技术能力扎实嵌入日常运营 [8] - 组织文化同步进化被视为AI落地的关键挑战 技术部门被定位为业务组成部分 [8] 行业方法论输出 - 活动提供企业级Agent应用实践案例 聚焦数据调度 角色协同等典型场景 [9] - 分享AI大模型技术趋势 产业落地窗口判断标准 以及系统对接方法 [10] - 圆桌讨论探讨Agent对不同业务场景的适配性 使用主体特征及未来组织协作影响 [11] 活动特色 - 包含总部参访 主题分享 QA互动 圆桌对话 晚宴交流等多元形式 [12] - 定向邀约与公开招募结合 规模控制在30人左右 强调深度互动 [12] - 设置闭门交流晚宴 创造项目合作机会 延展对话价值 [12]
孩子一放暑假就“废”了,原来是大脑在捣鬼
虎嗅· 2025-07-18 14:48
核心观点 - 孩子精力水平存在个体差异,主要由基因遗传和大脑能量代谢系统决定[4][13][14] - 高精力与低精力孩子具有不同生理特征和行为表现[11][16][21][23] - 后天环境和教育方式可改变精力表现,青春期是重要转折期[27][35][43] - 应根据孩子精力类型制定差异化成长方案[49][54][60] 生物学基础 - 遗传因素影响20%-60%的气质特征,超过700个基因参与调控[13][14] - 三大生物系统决定精力表现:多巴胺受体基因(DRD2/DRD4)影响探索欲、351个基因位点调控昼夜节律、大脑能量代谢效率差异达50%[15][18][20][21] - 青春期激素波动导致多巴胺系统活跃度提升3-5倍,前额叶与边缘系统发育不同步引发精力重构[36][38] 行为特征分类 高精力儿童 - 晨型占比70%,运动后多巴胺分泌量增加120%[16][50] - 大脑能耗占比40%但利用率高,持续探索行为多出低精力儿童2-3倍[21][29] - 社交参与度高出平均水平45%,需每日3小时以上高强度活动[11][51] 低精力儿童 - 夜猫型占比65%,下午疲劳发生率高达80%[19][55] - 大脑采用节能模式,复杂任务恢复时间延长30%[23][56] - 每日需9-11小时睡眠,睡眠不足时认知效率下降40%[57][59] 干预方案 高精力管理 - 上午安排游泳/跑步等运动,效率提升50%[50][52] - 建立结构化日程,自由活动空间控制在2-4小时/天[53] - 项目制学习可提高专注时长35%[61] 低精力激活 - 午后启动学习,傍晚效率峰值较早晨高60%[55] - 从散步/瑜伽等低强度活动切入,逐步增加运动量[56] - 睡眠每增加1小时,次日精力水平提升25%[57] 环境影响因素 - 积极环境可使基因表达差异缩小40%[43] - 每日30分钟运动提升精力水平15%-20%[34] - 电子设备使用超过2小时/天将导致夜间褪黑素分泌减少35%[62]
日本要开始驱赶外国人了吗?
虎嗅· 2025-07-18 14:22
外国人问题成为日本选举焦点 - 新兴右翼民粹主义"参政党"在东京都议会选举中赢得三席,参议院选举民调显示其有望获得超过10个席位[1] - 执政党自民党设立"与外国人有序共生社会推进室",机构规模接近80人,并提出"零非法外国人"等具体措施[1] - 日本各党派被迫对外国人问题做出政策回应,以应对公众对在日外国人数量快速增长的焦虑[1] 在日外国人现状及社会影响 - 在日外国人数突破380万人,同比增长10.5%,占日本总人口约3%,其中中国人占比最高达23.2%[2] - 2024年访日外国人首次突破3687万人,2025年上半年已突破2000万人[3] - 外国人的涌入带来非法滞留、不文明行为、低薪剥削等问题,同时引发投机性购房、租房歧视与社保负担等争议[4] - 热门景区游客过度集中导致垃圾增多、租房价格攀升等问题,京都市调查显示超七成居民认为"游客过多已影响正常生活"[5] 日本社会对外国人的矛盾态度 - 日本舆论中存在夸大外国人犯罪率的现象,但数据显示被捕外国人数量过去15年无明显增多趋势[5] - 部分政策如外国驾照转换规定过于宽松,导致交通事故频发[5] - 日本媒体对排外言论保持警惕,大阪烧鸟店歧视事件引发主流媒体批评[6] 日本经济对外国人的依赖 - 外国劳工广泛活跃在制造业、建筑业、农业和护理等行业,占全国建筑工人约7%、农林业约5%[7] - 2024年日本旅游消费额达8.14万亿日元(约合4000亿元人民币),占GDP比重接近1%[7] - 62%的受访者认为"外国人对日本经济不可或缺"[7] 日本社会对历史教训的警惕 - 日本宪法第14条明确禁止基于国籍的歧视,《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对政府形成约束[8] - 主流政治精英避免触碰"驱逐特定族群"的红线,政策讨论局限于签证管理等技术性议题[8] - 右翼团体反库尔德人示威遭到当地居民自发抵制[8]
为什么美国这么多流浪汉?
虎嗅· 2025-07-18 12:24
加州经济与流浪汉问题 - 加州是美国最富裕的州,人均GDP超10万美元,名义GDP达4.1万亿美元,相当于世界第四大经济体[1] - 加州流浪汉人数约18.7万,占全美流浪者总数的25%,洛杉矶Skid Row地区密度最高,1平方公里聚集约5000名流浪汉[1][2] - 流浪汉聚集现象已持续100多年,源于19世纪末铁路劳工、退伍军人等无稳定住所人群的积累[3] 美国社会价值观与政策矛盾 - 美国自由主义价值观强调个人选择自由,认为流浪是迁徙和居住的权利,政府不能强制干预[5][6] - 加州实行"Housing First"政策,每年流浪救助支出超50亿美元,但政策效率低且法律限制警察清理帐篷区[7] - 福利政策包括现金援助(221美元/月)、食品券(291美元/月)、免费医疗和住房补贴(300-1000美元/月)[9][10][11][12] 流浪汉形成原因分析 - 经济破产、毒品酒精成瘾、精神健康问题是三大主因,洛杉矶高生活成本(房租1500美元+/月)加剧底层群体放弃工作[14] - 2023年美国2890万人有酒精滥用问题,890万人滥用阿片类药物,吸毒者达3190万,占全球80%阿片类药物消耗量[14][15] - 精神疾病患者5870万(占成人22.8%),黑人贫困群体患病率最高(36.7%)[15][16] 福利体系与民间生态 - 民间慈善网络(教会、企业、社区)提供帐篷、食物、医疗等支持,部分机构因发放针具等行为引发争议[12][13] - 抖音网红"丁胖子金牌讲师"通过蹭福利机构资源走红,反映福利政策被滥用的现象[13] - 加州气候温暖且民主党主导的政治环境使其成为流浪汉首选地[13]
布丁酒店要退市,式微的经济型品牌如何活?
虎嗅· 2025-07-18 10:47
布丁酒店退市危机 - 公司自4月30日起停牌,强制终止挂牌已成定局 [1] - 2024年营业收入2.39亿元同比下滑15.07%,亏损1513.56万元,负债率攀升至104.01% [2] - 2023年净利润仅540.6万元,无法弥补疫情期间累计净资产亏损 [3] - 2020年疫情导致关闭约300家加盟店,创始人被迫承担1亿多元股权回购款 [8][9] 公司发展历程与商业模式 - 2007年创立,主攻18~35岁年轻人群,定位时尚、环保、高性价比 [4][5] - 2015年门店超500家,会员超2000万,24~30岁用户占比40.13% [6] - 早期互联网创新领先(首家免费WIFI、微信订房等),但后期技术普及削弱优势 [6][7] - 新三板融资未有效改善经营,2022-2024连续三年净资产为负 [9] 经济型酒店行业现状 - 2024年经济型酒店占市场客房总数54.48%,但比重持续下降(2023年为55%) [16] - 行业呈现三足鼎立格局:锦江、华住、首旅占连锁酒店62.25%份额 [18] - 2024年头部集团关闭1900家经济型门店,中端连锁化率提升至44.70% [19][20] - 外资品牌速8因特许加盟模式导致服务不均,价格差异达5倍 [14][15] 行业转型趋势 - 产品升级:汉庭3.5、7天3.0等迭代,锦江之星5.0单房造价降至4-6万元 [29][30] - 细分产品线:基础型(汉庭)与品质型(如家精选)分化 [31][32] - 目标客群转向年轻消费者,注重睡眠体验(如城市便捷4.0升级隔音与床品) [33][34] - 中小品牌需依附头部集团,通过并购整合提升竞争力 [23][34] 市场竞争与挑战 - 供给过剩导致价格战,二线城市ADR跌至168元仅覆盖65%成本 [28] - 存量改造品牌AA连锁、99优选等开店量断崖式下跌 [11][12] - H连锁酒店等轻改造模式因成本问题逐渐消失 [12][13] - 行业集中度提升,存活品牌不足10个,洗牌加速 [36]
靠 AI 起死回生,上线5个月后收入4000万美金
虎嗅· 2025-07-18 10:15
公司概况 - Bolt.new是StackBlitz推出的AI编程助手,上线5个月年经常性收入(ARR)达4000万美元,注册用户超300万,月活超100万,高峰期日新增ARR达50万美元[2][8] - 产品核心功能是通过自然语言描述需求,1分钟内生成包含前端、后端和数据库的完整应用程序,典型案例包括71岁零基础用户建立个人网站[3][13] - 母公司StackBlitz成立于2017年,专注浏览器IDE技术,2022年获79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2023年底濒临倒闭后转型开发Bolt.new[5][6] 增长表现 - 上线一周用户数达母公司历史总和2倍,4周ARR达400万美元,8周突破2000万美元,5个月达4000万美元[8][9] - 2025年1月完成1.055亿美元B轮融资,由Emergence Capital和GV领投,估值较A轮增长数倍[9] - 增长速度远超传统SaaS企业40%-60%的ARR中位增长率,被投资机构称为"史上增长最快的软件产品之一"[8][9] 技术架构 - 基于Anthropic的Claude 3.5模型,通过提示词工程和多Agent技术将性能提升3-4倍,生成接近生产环境质量的代码[13][14] - 采用WebContainer技术实现浏览器端完整开发环境,支持离线开发,解决了传统浏览器IDE的性能瓶颈[5][12] - 提供代码导出功能,支持GitHub集成和本地下载,不绑定特定运行环境[14] 市场定位 - 主攻零基础用户市场,区别于Cursor、Windsurf等面向专业开发者的竞品,解决"搭建本地开发环境"痛点[10][25] - 所在AI编程市场规模2023年42.9亿美元,预计2031年达244.6亿美元,年增长率24.3%[20] - 主要竞争对手Lovable估值20亿美元ARR7500万美元,Cursor估值100亿美元ARR5亿美元[22] 商业模式 - 采用token消耗制订阅模式,分为团队版和个人版,年付优惠10%,重度用户贡献更高ARPU[29][31] - 初期免费策略吸引用户,后推出9美元基础套餐,爆发期调整为按需付费模式[29] - 通过社区运营实现低成本获客,举办黑客马拉松等活动提升用户粘性[28][32] 行业竞争 - 面临大厂复制风险,如微软可能整合GitHub Copilot与代码空间打造同类平台[33] - Figma已推出竞品"Figma Make",技术路线不同但目标用户重叠[34] - 依赖上游AI模型性能,若Anthropic调整接口价格或算力供应将直接影响服务[33] 产品差异化 - 与Copilot类产品相比提供完整上下文支持,告别低价低功能模式[24] - 相比Cursor的本地编辑器定位,Bolt.new重新定义开发流程为自然语言交互[25] - 较Windsurf更注重开发速度而非代码质量,适合快速原型设计[25]
给陷入ROI的营销朋友,列一份短名单
虎嗅· 2025-07-18 09:56
营销行业现状 - 消费品牌面临营销困境:内容团队需求不断但效率低下 投放团队预算有限却需ROI翻倍 用户运营部门难以识别高价值用户 管理层关注增长效果但缺乏有效衡量手段 [1] - 行业普遍存在四大痛点:内容成本高效率低且难以打动用户 数据分散导致转化链路不透明 用户流失快且忠诚度难维护 MarTech系统割裂且使用率低 营销与销售协同困难 [3] - 营销复杂度空前提升:多渠道/多触点/多策略导致资源浪费和信息孤岛 亟需AI提升洞察力与执行力 [4] AI营销技术应用现状 - AI技术持续渗透但效果有限:生成式AI/大模型/AIGC工具等技术密集涌现 但真正能解决问题并获客户认可的方案仍属少数 [1] - AI落地存在"最后一公里"难题:企业普遍尝试部署AI工具 但贯穿全链路/持续优化的可用解决方案稀缺 [4] - 行业需要标杆案例引导:企业在技术选型时面临决策困境 亟需建立可信厂商参考体系 [5] 智能营销评选活动 - 评选目标:筛选真正用AI解决营销难题并推动增长的技术服务商 覆盖市场洞察/内容创作/客户触达等六大场景 [2][6] - 参评条件:需拥有2个以上付费客户案例 服务领域包括快消/金融/电商/B2B等垂直行业 [6][8] - 评估维度:技术能力(创新性/稳定性) 落地能力(案例完整性) 商业价值(ROI贡献) 服务能力(实施支持) [10] - 上榜权益:获得虎嗅智库榜单曝光 参与闭门研讨会 案例入库推广 对接头部品牌资源 [13] 行业发展趋势 - AI营销进入临界点:技术商需从"懂营销"升级为"重塑营销" 通过技术改造企业增长轨迹 [13] - 解决方案呈现两极分化:既有覆盖全链路的综合平台 也有专注垂直场景的隐形冠军 [8] - 效果验证成为核心:要求技术方案必须"有AI/有客户/有结果" 强调可量化的效率提升(如某案例洞察效率提升300%)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