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点LatePost
搜索文档
晚点独家丨特斯拉暂停人形机器人生产,修改设计
晚点LatePost· 2025-07-02 21:14
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项目进展 - 特斯拉暂停采购Optimus零部件以进行软硬件调整,预计调整周期为2个月[4] - 截至5月底公司累计采购1200台零件并生产近1000台,远低于马斯克承诺的5000台年度目标[4] - 新版Optimus将集成Grok语音交互功能,性能较2023年第二代显著提升[4] 项目团队与研发动态 - 原负责人米兰·科瓦奇6月初离职,由AI软件副总裁阿肖克·埃卢斯瓦米接管,后者主导FSD开发11年[6] - 研发团队超400人,硬件存在关节电机过热、灵巧手负载低、传动装置寿命短等技术瓶颈[7][8] - 软件计划采用更多合成数据训练以提升自主操作能力,此前展示动作多依赖工程师远程操控[7] 供应链与量产规划 - 已搭建完整人形机器人供应链,涉及数百家供应商,单台成本约6万美元[8] - 供应商原计划为产业投入50亿元,但当前采购中断导致量产目标落空[8] - 马斯克计划2025年生产5万台,2029年超50万台,较原2027年100万台目标缩水[8] 特斯拉整体业务动态 - Cybertruck后六年未发布新车,改款缩小版Model Y将于年内美国交付,7座版10月中美同步[6] - 上半年5位高管离职,北美及欧洲销售副总裁奥米德·阿夫沙尔6月底离职[6] - 核心管理层仅剩马斯克和朱晓彤,未新增SVP任命[6] 资本市场反应 - 股价单日跌5.34%,投行下调Q2交付预期主因中欧需求疲软及马斯克与特朗普冲突[9] - 拟在股东大会展示第三代Optimus以提振市场信心[9] 当前应用场景 - Optimus仅在电池车间执行搬运任务,效率不足人工一半,未参与复杂汽车组装[8]
晚点独家丨2 年半,字节造出千台机器人,长期目标是具身智能
晚点LatePost· 2025-07-02 21:14
公司发展 - 字节开发的轮式物流机器人已累计量产超千台,2023年完成200台目标后年量产数超100%增长 [2] - 机器人研发团队从2023年约50人扩充至目前约150人 [2] - 目前量产形态为轮式物流机器人,客户包括抖音电商、比亚迪、顺丰等 [1][3] - 字节物流机器人主要用于仓库、产线运输包裹与零件,具备自主学习、规划路线功能 [2][3] 技术方向 - 字节机器人远期目标是挑战具身智能,研发物流机器人是为了探索具身智能场景和数据 [5] - 物流场景被视为具身智能的理想单一场景,能提供干净数据用于闭环验证 [5] - 公司创始人张一鸣近期拜访多家早期具身智能创业公司和产业链公司,保持对新技术的好奇心 [5] 行业对比 - 字节物流机器人量产速度较快,但总量仍小于行业头部企业:极智嘉累计出货5.6万台,快仓累计出货2.5万台 [6] - 行业先行者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面临量产挫折,原定2023年5000台目标可能无法达成 [7] - 具身智能硬件供应商宇树科技年度营收超10亿元,四足机器人累计出货超5万台 [7] 组织架构 - 字节机器人团队所属的AI Lab已并入大模型部门Seed [6] - 原研究组负责人孔涛已离职,公司正在招募多个机器人业务一号位 [6] - 公司多次调整AI研发体系,将具身智能等多个团队整合进Seed部门以形成合力 [8]
蚂蚁为什么要啃医疗这块硬骨头?
晚点LatePost· 2025-07-01 20:35
AI对医疗行业的变革价值 - AI在医疗行业的应用比其他行业更具潜力,能显著提升医疗资源供给和服务效率[2][6] - 通过AI分身技术,医生服务能力呈指数级提升:单个医生智能体日服务量达2-4万人次(对比线下30人次/日),8个月累计服务超400万患者[8] - AI已深度参与诊疗全流程:诊前评估、夜间咨询、疑难病例筛查(已筛查2万睡眠障碍患者)[8] 医疗行业现存痛点 - 资源分布失衡:中国3%的三甲医院承载42%诊疗人次,导致"排队一上午、看病三分钟"现象[5] - 慢性病管理缺口:中国有2.6亿慢性病患者,75%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日均2亿次健康搜索但信息混杂[5] - 基层医疗短板:社区医生诊断准确率比三甲医生低5-8个百分点[19] 蚂蚁集团医疗AI解决方案 - 产品矩阵:推出AI健康管家AQ(连接5000家医院/百万医生)、AI超级医生助理、医疗大模型一体机形成"三端一体"格局[17] - 技术能力:医疗大模型具备万亿级专业语料底座+千万级知识图谱,支持多模态交互和医学推理[10][11] - 用户覆盖:AQ测试期服务7000万用户,43%来自三线以下城市;支付宝医疗健康服务年活用户达8亿[16][22] 普惠医疗实践路径 - 操作普惠:支持语音交互,老年人可通过对话完成挂号/医保查询等操作[15] - 资源普惠:AI分身使优质医疗资源覆盖全国342个城市,西藏患者无需跨省就医[8][16] - 服务普惠:200位三甲名医AI分身提供7×24小时服务,慢病管理设备接入居家场景[16] 行业变革趋势 - 医生参与度提升:90%医疗从业者主动训练AI,用于病例整理(80%常见病处理目标)、论文筛选、基层培训[12] - 效率提升显著:AI使社区医生诊断准确率提升5-8个百分点,仁济医院智能体诊断准确率达69分(接近进修医生73分)[19] - 产业协同效应:蚂蚁联合华为/阿里云推出全栈解决方案,形成从患者到机构的闭环服务链[17] 蚂蚁医疗战略布局 - 十年数字化积累:已覆盖300城5000家医院,累计为用户节省200亿小时(相当于220万年)[21] - AI First战略:百灵大模型衍生三大AI管家,医疗板块升级为集团五大核心业务之一[14][22] - 信任壁垒构建:医保电子凭证覆盖7亿人,亲情账户服务1亿家庭,形成医疗健康服务信任基础[20][21]
独家对话小鹏联创何涛:第二次创业,我想证明我是谁
晚点LatePost· 2025-06-30 10:20
核心观点 - 前小鹏汽车联合创始人何涛二次创业,成立智能电动摩托车公司OMOWAY,目标挑战东南亚市场的本田、雅马哈等传统巨头 [3][4][6] - 借鉴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将电动化、智能化技术应用于摩托车行业,试图复制小鹏汽车的成功经验 [39] - 印尼市场具备巨大潜力:人口3亿,摩托车保有量1.2亿辆,渗透率仅3%,日系品牌市占率超95% [22][24][40] - 创业团队主要来自小鹏汽车核心成员,具备汽车行业经验,但面临从二号位到一号位的角色转变挑战 [30][32] 行业分析 东南亚摩托车市场现状 - 印尼摩托车年销量600多万辆,电动摩托车2024年销量约10万台,渗透率仅2% [34][40] - 日系品牌本田、雅马哈市占率超95%,产品更新缓慢,缺乏智能化功能 [22][72] - 当地消费者月薪约1000元,但愿意负债购买高端摩托车,消费观念偏向及时行乐 [21][72] - 基础设施不完善:充电桩稀缺,交通拥堵严重,用户日均骑行50公里以上 [37][71] 竞争格局 - 主要竞争对手包括:日系巨头、印尼本土初创公司(约10家)、中国出海品牌(雅迪/爱玛等)及传统摩托车企业转型 [40] - 中国品牌当前份额不足1%,但电动自行车销量自2022年起每年翻倍增长 [25] - 产品差异化机会在于:智能化(自动平衡/辅助驾驶)、设计创新及本地化运营 [35][37][41] 公司战略 产品定位 - 首款车型定位"普通人中相对高端的产品",售价高于主流燃油车型 [35][36] - 核心功能:自动平衡(等红灯无需脚撑)、辅助驾驶、智能充电,续航满足50公里/日需求 [37][71] - 放弃"家庭第二辆车"策略,直接瞄准年轻白领等科技尝鲜人群 [35][72] 运营策略 - 本地化团队建设:聘请vivo印尼前渠道负责人,要求管理层学习当地语言文化 [31][41] - 渠道管理精细化:缩小经销商覆盖范围(30公里半径),强化终端沟通 [41] - 企业文化强调"用户驱动、信任、开放自由",采用弹性工作制吸引年轻人才 [85][86] 创始人背景 - 何涛作为小鹏汽车联合创始人,曾主导供应链搭建、直营渠道扩张至300家店 [10][11] - 经历小鹏汽车从创业到上市全过程,个人财富达数亿美元,但管理风格曾受争议 [13][15][18] - 二次创业自投种子轮50%资金,估值策略保守,体现务实态度 [34][67] - 团队核心包括小鹏前副总裁矫青春等8年老搭档,形成能力互补 [30][32]
YU7 冲击波来袭,谁被波及?
晚点LatePost· 2025-06-27 20:12
小米YU7市场表现 - 小米YU7在1小时内获得28.9万台订单,按起售价25.35万元计算订单价值超700亿元[4] - 订单规模相当于2023年A股公司收入Top 200水平,与三一重工、北京银行收入相当[4] - 即便假设50%退订率,订单量仍接近当前30万台年产能上限[5] - 发布会后小米ADR股价一度涨超10%,次日港股高开8%[4] 产品定位与竞争格局 - YU7三档定价覆盖22-35万元区间,直接对标特斯拉Model Y等主流竞品[5][12] - 竞品包括特斯拉Model Y(前5月月均2.5万台)、理想L6(月均1.6万台)等[9] - 采用"关键配置拉满+价格压制"策略,起售价比Model Y低1万元[11] - 延续雷军产品方法论:细节展示(破窗锤/隔音)、对标豪华品牌(劳斯莱斯/保时捷)[11] 产能与销售网络 - 一期工厂年产能15万台,通过优化提升至30万台,二期新增15万台产能[5] - 2024年计划分配月产能2-2.5万台给YU7,全年产能约15万台[13] - 截至5月底销售门店209家集中在10个省份,占全国总数70.1%[13] - 6月底将建成335家门店覆盖92城,计划新增500家融合大店[17][18] 渠道策略 - 门店分为小米之家/交付中心/销售服务中心三类,主推商超店模式[17] - 商超店分为500㎡以上体验店(含加盟)和800㎡以上自营旗舰店[17] - 选址侧重核心商圈,毗邻华为/特斯拉等竞品,利用高客流量获取租金优惠[17] - 单店日均客流量可达5000人,带动3C与汽车协同销售[17]
不止闲置,闲鱼 CEO 丁健的 “神奇” 产品改造手册
晚点LatePost· 2025-06-27 20:12
闲鱼的核心定位与战略方向 - 闲鱼定位为"神奇"的C2C交易社区,强调超出用户想象的非标准化体验,与淘宝"万能"的功能性定位形成差异[10][12] - 平台三大核心赛道:性价比消费(卡券等虚拟服务)、兴趣消费(二次元/明星周边)、新服务消费(技能/情绪陪伴),合计占订单量近50%且年增速超100%[13][14] - 战略目标为达成1亿DAU,通过社区化改造(首页信息流互动化)、年轻用户深度运营、AI赋能交易三大路径实现[35][36] 社区化运营策略 - 首页信息流全面改版为互动内容载体,算法机制从电商转化率转向小红书式互动指标(点赞/评论/收藏)[23][24] - 坚持"商品即内容,兴趣即社区"调性,拒绝泛娱乐内容,聚焦垂直兴趣领域(如HiFi耳机/球星卡)的专业讨论[27][29] - 通过"鱼小铺"区分专业卖家与个人卖家,动态分配流量池,避免一刀切管理破坏生态[17][18] 产品创新与AI应用 - 推出AI帮卖新模式:用户仅需提供商品照片,平台负责定价、沟通、物流及纠纷处理,预计占交易量10-20%[38][41] - 构建信用保障体系:联合顺丰进行物流取证,与蚂蚁保合作订单保险,解决二手交易信任痛点[33][39] - 保留"人感"设计:控制AI介入比例,70-80%交易仍保持用户自主沟通,维持社区温度[41] 用户生态特征 - 典型用户包括:95后副业创收者(代吃席/代排队)、兴趣圈层玩家(潮玩/明星卡)、特殊需求群体(学术研究/情感咨询)[3][22] - 年轻用户推动三大消费趋势:临期商品/微瑕品交易、虚拟服务消费、情绪价值商品化[12][13] - 平台形成自传播文化,用户创造"人类对闲鱼的开发不足1%"等梗文化传播[3] 组织管理方法论 - 创新机制采用"命题作文+员工孵化"双轨制:重大创新(如首页改版)由管理层主导,小型创意(如解忧杂货铺)由一线员工提案[42] - 绩效管理摒弃电商GMV分拆模式,通过交易渗透率、社区活跃度等过程指标间接推动DAU增长[36] - 坚持"土壤适配"原则,避免盲目模仿抖音/小红书模式,聚焦闲置经济衍生场景[26][42]
理想整合设立智能汽车群组,总裁马东辉统管研发、供应和销服
晚点LatePost· 2025-06-27 20:12
组织架构调整 - 公司宣布将销售与服务群组和研发与供应群组合并成立智能汽车群组 由总裁马东辉负责 直接向CEO李想汇报 旨在实现研发、供应、销售、服务的端到端经营闭环[3][4] - 调整后一级群组包括产品与战略群组(李想直管)、系统与计算群组(CTO谢炎负责)、组织与财经群组(CFO李铁负责) 李想将更多精力投入AI领域[4] - 原销售与服务群组负责人邹良军转任公司顾问 该群组此前已推行"战区制"改革 将26个战区合并为5个 取消中央零售负责人职位[5] 销售体系变革 - 销售体系实行五大战区独立负责制 各战区直接对销量、利润和NPS指标负责 出现"各自为政"现象 中央人员需迁移至战区常驻[5] - 公司发布《诚信经营承诺》强调全国统一售价和服务标准 禁止销售私自返利 此前存在销售抢单、提供非官方补贴等乱象[5][6] - 去年至今多位早期销售员工因不满政策离职 反映销售体系转型阵痛[6] 产品战略布局 - 公司计划7月和9月分别发布i8、i6两款纯电SUV 此次组织调整旨在强化智能汽车业务整合效率 应对激烈市场竞争[4][8] - 去年MEGA舆情后曾进行矩阵组织升级 合并PDT与PCT团队 整合车型产品经理与商业团队 聚焦产品商业成功[7] 管理理念 - CEO李想认为组织能力是企业应对规模扩张和行业变化的核心 90%企业失败源于组织能力与业务规模不匹配[6] - 公司正从增程式舒适区转向纯电领域 通过主动组织调整迎接更艰难市场竞争[8]
阿里合伙人瘦身:不在业务一线的基本都退出了
晚点LatePost· 2025-06-26 21:23
合伙人变动与组织架构调整 - 合伙人数量降至历史最低17人,比2014年上市时减少1/3,为9位合伙人退出后的结果[3][11] - 合伙人委员会5名成员更换1人,电商事业群CEO蒋凡(39岁)替换彭蕾,其余4人包括马云、蔡崇信、邵晓锋、吴泳铭[3][22] - 现任合伙人中仅4位不负责具体业务,其余均为一线业务负责人,体现"能听见炮火的人"主导决策的趋势[4][5][28] - 退出合伙人包括彭蕾、戴珊等2位十八罗汉成员,以及张勇、俞永福等7位曾担任核心业务的高管[11][12][15] 业务战略与财务表现 - 2025财年收入9963.47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77%至1259.76亿元,电商和云收入增速分别为8.3%和11%[5] - 明确电商与AI+云为两大核心引擎,云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7季度三位数增长,被视为第二增长曲线[4][24][25] - 电商事业群一季度收入1349.48亿元占总营收57%,国际数字商业收入同比增长29%[24][25] - 退出高鑫零售、银泰百货等资产,高德、虎鲸文娱实现单季度盈利,盒马GMV超750亿元并首次全年盈利[5] 管理变革与决策机制 - 合伙人制度设计保障创始团队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需75%以上合伙人同意新成员入选[29][30] - 现任合伙人分三梯队:9位业务负责人(电商/云/其他)、4位集团高管、4位资深合伙人(马云等)[17][21][22] - 蒋凡带领的电商事业群整合淘天、国际电商、饿了么等业务,将核心指标调整为"剔除退款后的真实成交"[25][26] - 管理风格转向高效实用,95后进入基层管理,90后补充中层,资源向核心业务集中[25][26][27] 行业对比与公司治理 - 阿里合伙人制度独特之处在于以价值观为首要选拔标准,不同于腾讯总办、字节CEO委员会等业务导向机制[31][32] - 与京东、拼多多等类似,互联网平台公司关键决策仍高度依赖创始人,未实现完全交接班[32][33] - 永久合伙人制度允许马云(60岁)、蔡崇信(61岁)持续参与决策直至70岁,其他合伙人60岁需退休[23]
逼着算法学品味,抖音想要第三次突围
晚点LatePost· 2025-06-25 20:39
抖音的竞争格局与挑战 - 抖音日活跃用户数超过8亿(QuestMobile口径),收入比阿里中国电商高出1/3,成为超级应用[3][4] - 竞争对手小红书、B站日活突破1亿,快手日活达4亿,微信视频号日活超6亿,均实现盈利[4][8] - 抖音面临高收入人群和年轻用户流失风险,部分用户转向小红书等平台[6][7] 抖音的内容战略调整 - 2022年启动代号"L"的图文专项对标小红书,但"经验"入口使用率不足1%[7][8] - 2023年推出"优质内容"计划,定义标准并调整算法权重,引入收藏、搜索等行为指标[9][10][11] - 上线独立应用中视频平台"抖音精选",日活500万,目标年底达1000万[11][13] 竞争对手的内容差异化 - 小红书明确打压工业化内容,允许使用时长短但提升质量,主导消费趋势如露营、骑行等[14][16] - B站日均使用时长105分钟,强调品类价值,成为专业视频内容首选平台[15][16] - 竞争对手依赖人工运营判断内容质量,与抖音算法驱动形成对比[15][16] 用户需求与行业趋势 - 用户从即时刺激转向延迟满足,对内容质量要求提升,短视频被部分用户视为"无营养"[17][18] - 抖音调研显示用户刷屏时间过长会引发负罪感,电商和生活服务类内容成为打开主因[19] - 公司尝试通过算法升级匹配用户品味进化,但需证明算法能跟上人类成长[19] 管理层动态与内部挑战 - 2025年初字节CEO梁汝波指出抖音图文UGC存在低质问题,但肯定团队长期目标[5] - 韩尚佑接任抖音负责人后重点提升内容调性,但优质图文/中视频仍落后对手[7][8][9] - 公司曾考虑牺牲短期增长换取长期结构优化,但初期缺乏执行动力[11]
加速度和加杠杆的老铺黄金,得学着慢下来
晚点LatePost· 2025-06-25 10:12
核心观点 - 老铺黄金通过模糊品牌定位和维持神秘感,形成资本价格和舆论热度的重要催化剂 [3] - 公司商业模式具有奢侈品属性,通过高溢价策略将品牌价值嵌入商品中,售价是成本的超1倍 [7] - 公司正通过产品结构化调整和押注黄金上涨周期囤金策略提升毛利率,目标是达到奢侈品行业60%-80%的可比水平 [12][13] - 公司面临现金流压力和加杠杆风险,2024年经营现金净流出12.3亿元,银行借款占比流动负债从28%提升至61% [16][17] - 中国本土奢侈品牌发展面临先发者优势的挑战,欧洲奢侈品霸权形成体系化竞争壁垒 [35][36] 商业模式与定位 - 公司采用"一口价"销售模式,七子葫芦吊坠售价31400元/22.6g(1389元/g),成本612元/g,溢价远超行业10%加工费标准 [7] - 通过黄金饰品切入奢侈品赛道是差异化竞争策略,利用黄金货币属性模糊奢侈品纯粹符号溢价 [7] - 近三年毛利率稳定在41%-42%,高于周大福21%但低于爱马仕73%的行业顶级水平 [12] - 足金镶嵌产品占比提升将带动毛利率进一步增长,2025年可能出现明显提升 [13] 运营策略与财务表现 - 2024年集中囤积黄金,下半年购入存货49亿元,全年经营现金净流出12.3亿元 [13][17] - 2024年完成IPO融资9亿元后仍从银行借款15亿元,计息借款占流动负债比例从28%升至61% [17] - 在现金余额仅7.3亿元情况下仍通过10.7亿元分红计划,加剧运营压力 [22] - 2024年存货周转天数195天,押注金价上涨可确认更高营收和较低成本 [13] 行业比较与发展路径 - 全球顶级奢侈品毛利率区间60%-80%,代表品牌包括爱马仕、LVMH、历峰集团等 [12] - 奢侈品行业三角关系:创越周期能力、现金流稳定性、品牌调性坚守 [18][19] - 欧洲奢侈品占据塔尖位置,美国品牌仅少量进入塔身,日本品牌更小众化 [36] - 先发优势体现在时间资产、全球化供应链和集团化并购策略形成的竞争壁垒 [36] 中国市场机遇与挑战 - 中国人均收入5500-6000美元,一线城市接近高收入标准,处于奢侈品市场发展初期 [38] - 本土品牌需在欧美日品牌挤压下寻找差异化竞争空间,但先发者优势形成体系化障碍 [39][40] - 公司作为中国本土奢侈品叙事的唯一标的,可能面临过高期望带来的捧杀风险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