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点LatePost

搜索文档
独家对话美团王莆中:我们不想卷,但不能不反击
晚点LatePost· 2025-07-16 19:52
外卖补贴大战现状 - 京东和阿里累计投入800亿补贴外卖市场,美团被迫参战[4] - 美团连续两个周六创下单量新高,达1.2亿和1.5亿单[4] - 即时零售市场总量从年初日均1亿单增至2.5亿单,但绝大部分是泡沫[14] - 宿迁成为补贴战最激烈地区,单量规模涨了4倍[30] 美团应对策略 - 采用到店自取模式降低成本,该模式占香港外卖市场三分之一[15] - 通过系统能力精准发放补贴券,相比对手大水漫灌式补贴更高效[17][18] - 实际投入远低于阿里推测的8亿元,用更少资源维持竞争[12] - 目标是保持70%以上的有价值订单份额,而非单纯追求单量[45] 行业竞争分析 - 外卖是精细且利薄的商业模式,美团运营利润率仅3-4%[51] - 竞争对手累计亏损超1500亿,阿里再投500亿如同赌徒心理[13] - 订单数与有价值的GTV是两回事,低价单无法带来实际增长[14] - 补贴战扭曲市场价格,堂食18元的面在外卖仅售6元[31] 商业模式本质 - 每单利润仅1元多,需要平衡商户、骑手、平台、用户四方利益[51] - 配送成本每单近7元,消费者实付1元,其余由平台和商户分担[58] - 商户感知的20%抽佣实际包含技术服务费(8%)和配送服务费[57] - 行业去年总计300亿利润,利润率排互联网行业倒数[71] 即时零售未来 - 即时零售本质是供应链改造项目,而非简单的生活方式[79] - 目标是缩短FMCG商品从研发到终端的时间,从数月缩短至一周[80] - 预计三年后闪电仓达10万个,每个仓几百单,市场规模约万亿[79] - 即时零售仅占社零2%,相比电商20万亿市场仍很小[79] 公司管理反思 - 过去对外沟通太少,导致公众认知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56] - 需要增强整体沟通能力,向政府、公众等各方讲清复杂业务模型[57] - 大公司要接受自身规模,找到擅长领域而非追求小公司敏捷[93][94] - 零售业的创新在于日常微小改进,而非颠覆性突破[78]
AI 创业访谈⑫丨心识宇宙陶芳波:用一百份笔记,复刻 AI 版的自己
晚点LatePost· 2025-07-16 19:52
公司核心业务与产品 - 心识宇宙专注于构建"身份大模型"(AI Identity Model),旨在通过用户数据微调大语言模型,打造与用户认知、偏好、价值观对齐的"第二自我"[6][7] - 主要产品包括面向海外用户的Me.bot应用和开源项目Second Me,前者已积累近百万用户,后者三周内获得GitHub超过1万星标,成为平台关注度增速最快项目之一[8][35] - 区别于传统AI助手(him/her类),公司定位为me类AI,强调身份(identity)而非分身(avatar),身份模型作为基础设施可跨场景使用[12] 技术路径与创新 - 采用参数化微调而非RAG(检索增强生成)方法,通过改变模型参数而非仅补充上下文来实现人机对齐,70亿参数模型单次训练成本低于1美元[23][24][30] - 训练方法参考人脑机制:白天缓存信息,夜间消化记忆,计划每日训练一次身份模型;数据处理先主观化标注"我"的身份,再重构信息建立索引关联[25][29] - 当前使用70亿参数模型平衡性能与成本,参数量过小影响智能度,过大则边际回报有限[30] 产品功能与场景 - 开发"共鸣"功能实现身份模型间5-10秒快速同步,用于人际破冰或深度交流[13] - 即将推出"Talks"功能,允许用户将语音交互版身份模型嵌入H5页面分发,交流后生成个性化纪要[13][16] - 应用场景包括社交(约会/面试)、职业(LinkedIn求职)、脑暴协作等,目前已实现身份模型代用户进行会议参与和行程建议[20][31] 商业化与竞争 - 商业模式包括向C端用户收取身份服务费,或向接入身份模型的平台(如淘宝/抖音)收取广告分成[36] - 认为大厂虽拥有数据优势但受制于内部创新阻力,难以为小众需求改变主流产品形态[36] - 开源策略旨在降低用户数据隐私顾虑,分散服务器成本(100万用户需对应100万模型),同时激发社区创新[33] 行业愿景 - 终极目标是构建线上社会网络复制版,身份模型替代人类成为工具接口,提升社会协作效率[8][37] - 预测封闭的"数据孤岛"生态将在AI时代被打破,用户将倒逼平台开放接口[32] - 用户增长依赖口碑传播,关键指标是创造感(用户感知自我被数字化)和连接体验质量[36]
零跑汽车创业十年:不是逆袭,而是专注者的胜利
晚点LatePost· 2025-07-15 22:38
核心观点 - 零跑汽车通过成本定价和越级体验策略在大众市场获得竞争力,目标是打造新能源时代的"卡罗拉"式长青车型 [2][5][6] - 公司采用平台化、高度集成和全域自研的制造策略实现成本控制,核心零部件自研率超65% [13][14][15] - 未来三年是关键决赛期,计划通过ABCD四大产品系列覆盖6万-30万元市场,2025年销售目标50万-60万辆 [10][17][18] 销量表现 - 2024年四季度月销首次超4万台,全年销量近30万台,成为第二家单季度盈利的新势力 [3] - 2025年连续4个月新势力销量第一,月销逼近5万台 [3] - C11车型上市四年后月销量反增至1万台以上,呈现"反共识"增长曲线 [6][8] 产品策略 - C11中大型SUV通过越级配置(4.7米车长/610km续航/8155芯片)和降价策略(从20万+降至15万)成为关键转折点 [5][6] - 2024年C11改款续航提升+L2标配+降价1万,2025年换代升级8295芯片+800V快充+激光雷达+降价4万 [8] - 规划ABCD四大系列13-14款车覆盖6万-30万元市场,B系列将激光雷达下探至10万元级 [10][12][17] 技术路线 - LEAP 3.5架构实现88%核心零部件通用,五座/六座车可共线生产 [13][14] - 采用中央域控集成方案减少ECU和线束,计划用单颗8797芯片实现舱驾一体 [15] - 智能化采用跟随战略,优先满足广泛需求而非技术领先 [2][16] 全球化布局 - 与Stellentis合作推动海外销量,2024上半年海外销售2万多台(2023全年1.4万台) [18] - 2030年目标全球新能源车市占率前五,年销400万台 [16][18] 运营管理 - 工程师占比超70%(5000/7000人),目标销量翻10倍但工程师不超1万人 [19] - 采用轻资产模式,座椅等部件与合作伙伴合资建厂 [18] - 工厂布局集中,目前仅在两城设整车厂 [18]
算法与算法之外:抖音内容推荐系统如何运行?
晚点LatePost· 2025-07-15 22:38
算法透明性与平台治理 - 内容平台面临算法透明度的矛盾:太透明易被针对性优化,不透明则引发用户对操控信息的怀疑 [3] - 抖音成立算法透明项目组,首次对外解释推荐算法原理及内容生态治理思路 [4] - 监管部门将算法公示作为互联网平台治理目标,要求披露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 [3] 推荐算法核心机制 - 算法通过预测用户行为概率(点赞/评论/分享等)乘以预设价值分进行视频排序 [5] - 行为概率预测基于历史数据训练机器学习模型,迭代提升准确性 [9] - 价值分体现平台主观偏好,通过A/B测试调整,需平衡日活用户/创作者投稿/商品销售额等多指标 [14][16] - 价值分实现个性化调整,反映不同用户行为习惯的隐含信息量差异 [16] 内容生态治理体系 - 人工定义优质内容标准并动态调整,初期运镜视频属优质,后期需增加创新玩法 [17] - 算法批量识别优质内容,强化收藏/反复观看/搜索等高质量行为的分发权重 [18] - 建立三层审核机制:机器初筛+人工复核+高热内容专项审核,并设置网络暴力等专项治理团队 [19][23] - 针对谣言建立30人巡检团队构建"谣言库",采用大模型+人工分级核查机制 [25][26] 平台与用户双向影响 - 电商主播误信"钱"字敏感词传言,平台需治理非规范用字但保留过渡期 [24] - 举报机制存在粉丝群体恶意举报干扰,需结合主动巡检识别真实谣言 [24] - 热点事件管理新增冷静期规则,禁止当事人短期内变现,保护各方权益 [26] - 治理措施需适应既有用户习惯,如直播间特定表达方式不能立即全面禁止 [24] 行业技术演进趋势 - 推荐算法从"拉式媒体"向"推式媒体"转型,引发内容过载和注意力争夺问题 [27] - 新技术必然经历争议期,需通过监管框架和社会共识实现良性发展 [28][29] - 算法优劣的终极标准是与使用者相互适应的程度,而非单纯匹配精度 [30]
晚点独家丨MiniMax 即将完成近 3 亿美元新融资,估值超 40 亿美元
晚点LatePost· 2025-07-14 21:20
公司融资与估值 - MiniMax接近完成新一轮3亿美元融资,投后估值超过40亿美元(约300亿元人民币)[3][4] - 目前国内达到40亿美元估值的大模型公司仅有MiniMax和智谱[4] - MiniMax曾在2023年底完成一轮估值30亿美元的融资[4] - 智谱在2024年上半年估值也达到300亿元人民币范围[9] 公司发展历程与战略 - MiniMax由前商汤科技副总裁闫俊杰于2021年底创立,创立之初就专注于AGI领域[6] - 公司从创立起就将多模态能力作为核心方向同步推进,而非先做语言模型再拓展[6] - 2024年上半年战略是产品和模型双轮驱动,2024年下半年转向"加速技术迭代"[7][8] - 公司认为用户数量与模型能力提升无直接关系,模型能力提升主要依赖研发人才[8] 产品与技术进展 - 已发布大语言模型、语音生成模型、视频生成模型和图文理解模型等多模态产品[6] - 2022年推出AI角色扮演产品Glow,之后推出国内版星野和海外版Talkie[7] - Talkie加星野总日活约300万,远超字节类似产品猫箱的30-40万日活[7] - 视频生成模型Hailuo网页端用户数近1500万(5月数据),仅次于快手可灵[7] - 2024年6月发布多项技术成果,包括开源模型、视频模型、智能体等[9] 行业竞争格局 - 2023年备受关注的"大模型六小龙"中仅剩4家仍在推进通用大模型[9] - 月之暗面发布开源K2模型,阶跃星辰探索场景化Agent产品[9] - 硅谷大模型公司估值远超国内,如OpenAI估值超3000亿美元,Anthropic估值615亿美元[10] - 应用层公司如Cursor估值从25亿升至99亿美元,Perplexity估值从30亿升至140亿美元[10] 财务与市场表现 - 外媒报道称MiniMax 2024年营收将突破7000万美元[8] - 公司已启动上市进程,此前传出赴港股上市消息[2][9] - 智谱已在2024年4月启动IPO进程[9]
晚点独家丨外卖混战②:淘宝不能停,美团也不能
晚点LatePost· 2025-07-14 21:20
外卖市场竞争格局 - 美团与阿里在外卖市场形成激烈竞争 双方互不信任 对手的每个动作都可能被视为战争信号 [2] - 美团采取"你冲我就冲"策略 通过压制淘宝闪购单量迫使其知难而退 [6] - 淘宝闪购采取Tic-Toc节奏 一个周六冲刺新高 下一个周六保持上周水平 计划在立秋冲击1亿单 [9] - 京东采取保守策略 重点发展自营即时零售业态 仅推出小龙虾等爆品补贴 [11] 订单量表现 - 7月12日市场总订单量达2.5亿单 较年初日均1亿单翻倍 主要增量来自美团 [6] - 美团当日订单量达1.5亿单 是去年同期的两倍 其中近1/3发生在傍晚反击后 [4] - 淘宝闪购当日订单量维持在8000万单 与上周持平 [5] - 京东当日订单量为1000多万单 [6] 业务策略与运营数据 - 美团订单构成:拼好饭3500万单 神抢手5000万单 至少2000万单涉及"0元券" [8] - 美团骑手日均收入较一个月前增长111% 高频骑手6月平均月收入9793元 [7] - 淘宝闪购骑手数量增长近八成 活跃稳定骑手月均收入超12500元 [7] - 美团1.5亿订单平均送达时间34分钟 比上周1.2亿单还快1分钟 [9] - 淘宝闪购订单准时率达96% 与6000万单时持平 [11] 补贴与用户增长 - 美团推出0元券、0.1元秒杀、不限量大额满减券等促销手段 [8] - 7月12日美团应用日活达2.4亿人 较6月月均1.7亿增长近7000万 [14] - 美团、阿里计划各投入200亿元 京东计划投入100多亿元 合计500亿元补贴 [12] 商家与供应链 - 美团重点合作书亦烧仙草、沪上阿姨等品牌 河南一家书亦烧仙草日销超1万单 [8] - 上海一家沪上阿姨门店当天售出近3000单 其中超2400单为自取 [8] - 淘宝闪购首次冲锋时部分商家退单率超20% 主要因运力不足 [11] 行业影响 - 京东和阿里入场加速外卖渗透率 淘宝和支付宝每日8亿人次流量为美团无法调动的资源 [13] - 行业从"双11"、社区团购大战中学习经验 如补贴饮用水等策略被复用 [13] - 持续投入是关键 否则前期投入将白费 [14]
对话 Even Realities 王骁逸:怎么把 599 美元的智能眼镜卖给 CEO 们
晚点LatePost· 2025-07-13 22:22
核心观点 - 智能眼镜是设计、AI、制造的交叉路口,公司认为眼镜是未来人机交互的重要载体 [8][39] - 公司坚持"智能眼镜得先是一副好眼镜"的理念,产品设计以眼镜功能为优先 [3][6] - 公司采取极简设计路线,舍弃摄像头和扬声器,专注于显示功能 [3][15] - 公司定位高端市场,采取自上而下的产品策略,首款产品定价599美元 [8][21] - 公司认为AI与眼镜的结合将重塑人机交互方式,但需要分阶段实现 [14][26] 产品设计 - Even G1智能眼镜重量仅30多克,续航一天半,采用单色显示屏幕 [3][6] - 产品将电子元器件集中在镜腿尾部,光机位于铰链处,实现平衡配重 [4][10] - 首次实现近视镜片与显示镜片合二为一,无需额外屈光镜夹片 [6] - 产品主要功能包括通知、翻译、导航、提词等简单信息显示 [17] - 目标用户为CEO、企业高管等需要高密度信息呈现的专业人士 [15] 团队与技术 - 团队由消费电子和传统眼镜行业人才组成,结构/光学工程师与软件工程师比例为1:1 [5][8] - 核心团队包括前苹果制造设计师、iPhone摄像头光学专家和飞利浦设计师 [7] - 与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院集团合作研发镜片技术 [11] - 吸引LINDBERG前CMO和MYKITA联合创始人等国际眼镜行业专家加入 [8][13] - 公司认为硬件能力是核心壁垒,而非AI算法 [29] 市场策略 - 采取自上而下的高端市场策略,类比特斯拉产品路线 [21] - 首年完成4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鼎晖投资、红杉中国等知名机构 [5] - 明确区分高端产品与奢侈品的差异,避免重蹈Apple Watch奢侈品路线的覆辙 [24] - 计划通过产品迭代逐步扩大市场份额,控制增长速度以保持品牌价值 [24] - 认为中国供应链优势将助力打造全球化高端消费品牌 [39] 行业观点 - 认为当前智能眼镜行业过早兜售AI概念,类似Meta在元宇宙上的错误 [15] - 区分智能眼镜与AR头显的产品定位,强调眼镜的工具属性 [20] - 预测AI Agent将重塑App时代的商业模式和格局 [26][27] - 认为手机厂商在智能眼镜市场不会像智能手表那样占据主导地位 [31] - 指出眼镜行业规模大于腕表行业,颠覆传统眼镜巨头的难度更大 [30] 公司愿景 - 目标成为下个时代最伟大的眼镜公司,改变人机交互方式 [12] - 分两步实现愿景:先替代传统眼镜,再通过AI增强功能 [14] - 认为中国将出现全球化高端消费品牌,眼镜是最有可能的品类 [39] - 强调清晰的战略规划比快速迭代更重要 [37][38] - 定位为"新大脑",依托中国供应链优势进行硬件创新 [35]
独家专访飞书 CEO 谢欣:Office 是一个伟大的产品,而我们想做新时代的 Office
晚点LatePost· 2025-07-10 20:30
飞书发展历程 - 起源于2016年字节跳动内部HRVP谢欣的邮件提议,最初为1200名员工打造办公工具,10人团队立项Lark [1] - 经过四年打磨于2020年对外开放,从钉钉日活1/10的产品成长为协同软件代表 [2] - 2024年7月推出AI新产品线(知识问答、AI会议纪要、Aily助手等),基于18个月底层研发投入 [3] 产品战略与定位 - 目标定位为"下一代Office",对标微软Office上万人团队规模,而非单纯追求用户量 [5][7] - 核心差异化在于改变传统工作方式,如多维表格让非技术人员构建业务系统,妙记沉淀管理层会议资产 [32][48] - 多维表格被视为Office"第四件套",领先竞品超12个月,已申请入驻钉钉/企微应用商店 [42][31] 技术投入与AI应用 - 知识问答需重建企业级搜索引擎,解决权限控制与数据敏感性问题,非简单套用豆包/DeepSeek模型 [3][59] - AI会议纪要达M4成熟度,实现声纹识别与周报自动生成,比人工总结更高效 [70] - 2023年激进推出"智能伙伴"后转向务实,强调"真能用"场景如供应链数据梳理 [65][52] 市场竞争与客户拓展 - 面临钉钉价格战(报价低50%)但坚持价值导向,认为企业更关注ROI而非成本 [28][29] - 早期聚焦新兴企业(小米/蔚来等),现转向传统大客户如制造业,但京东/美团等互联网公司渗透困难 [16][17][19] - 海外市场受限于产品形态(IM base设计),计划基于AI重构全球化产品逻辑 [24][25] 商业模式与长期主义 - 承认企业服务领域"投入大、难赚钱",不追求短期ROI,以2030年为长期目标节点 [12][13][14] - 对比微软Office商业策略:早期高定价建立壁垒,后期压价限制竞争者进入 [38] - 从字节内部工具转型为独立SaaS服务商,客户覆盖超80%新经济头部企业 [1][73] 行业观察与趋势 - 企业协作工具三巨头差异化:钉钉重规模、企微解决微信痛点、飞书重塑工作方式 [34] - AI办公落地难点在于客户数据安全认知,需区分"信息调用"与"数据训练" [71][72] - 多维表格满足企业轻量化系统搭建需求,类似Airtable但更适配中国业务场景 [45]
晚点独家丨广汽华望已规划两款新车,预计明年发布
晚点LatePost· 2025-07-10 20:30
合作模式与产品规划 - 广汽集团与华为合作打造的华望汽车规划了两款车型,包括一款轿车和一款SUV,动力形式涵盖纯电与增程,预计明年面世,定位30万级高端市场[4][5] - 华望汽车采用HI PLUS合作模式,华为参与整车定义、产品设计、研发及营销,"含华量"接近鸿蒙智行"五界"[7] - 广汽在华望项目上给予华为较大话语权,新车内外饰、三电、智能化与底盘等均带有华为技术特征[8][9] 华为汽车业务发展 - 华为汽车业务形成四种合作模式:零部件、HI、智选车及HI PLUS,HI PLUS介于HI与智选车之间,华为参与度显著提升[8] - 智选车模式通过问界M7等爆款车型验证华为定义车能力,带动车BU提前盈利,但资源有限导致合作门槛提高[10][11] - 车BU顺势孵化HI PLUS模式,与广汽、阿维塔、岚图等车企合作,旨在扩展业务规模并验证技术价值[11] 行业竞争与挑战 - 中国汽车行业进入淘汰加速期,传统车企通过提升"含华量"增强竞争力,华为合作需求激增[10] - 华为合作车企增多可能导致技术卖点稀释与产品线重叠,需平衡资源投入与差异化竞争[11] - 广汽为华望导入IPD流程并整合集团资源,支持其协调跨部门协作,强化项目执行力[9]
对话千寻高阳:端到端是具身未来,分层模型只是短期过渡
晚点LatePost· 2025-07-10 20:30
具身智能行业趋势 - 具身智能技术已从学术研究阶段进入产业化阶段,突破将发生在市场而非实验室[2][13] - 行业正处于Scaling Law时刻,预计需要4-5年沉淀才能达到类似GPT-4的突破[2][29] - 技术路径已从500个研究方向收敛至100个左右,进入工程优化阶段[12][13] 技术路径选择 - 端到端VLA(vision-language-action)是行业终极方向,已在自动驾驶领域验证[19][20] - 短期分层方案(规划-感知-执行)更易工程实现,但长期将被端到端替代[22] - VLA模型通过统一处理视觉、语言和动作模块,实现任务理解和执行一体化[20] 数据训练方法 - 训练数据来源包括:互联网视频数据(1%可用率)、遥操作数据和强化学习数据[24][26] - 发现Scaling Law规律:数据量每增加10倍,模型精度小数点后多一个9[27][28] - 达到ChatGPT级别效果需100亿条有效互联网数据+1亿遥操数据+数千万强化学习数据[31] 机器人形态发展 - 人形设计因适应人类环境成为主流,但非必需形态[33][34] - L4阶段前轮式底盘+双臂可覆盖80%场景需求,双足非必须[33][37] - 双足平衡技术已实现高难度动作(如燕式平衡),工业级稳定仍需优化[37][38] 产业链分工 - 硬件本体价值有限,核心突破在于"大脑"(AI系统)[39] - 未来产业链将类似汽车行业,形成专业化分工(灵巧手、芯片等)[41] - 纯软件方案不可行,需针对具体硬件进行训练优化[40] 中美发展差异 - 中国优势在于硬件制造和维修效率(美国维修周期长达数周)[6][7] - 美国在快慢系统等核心技术方面暂时领先[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