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晚点LatePost
icon
搜索文档
后猪周期时代,牧原、温氏、新希望的日子就会好过吗?
晚点LatePost· 2025-07-09 19:38
养猪行业规模化与猪周期 - 当前养猪行业规模化率已达70.1%,较2014年的41.8%显著提升,头部企业出栏量占比从6%增至30.7% [28][29] - 猪周期由供需失衡引发,传导周期长达10-22个月,导致经营者难以逆周期生产 [6] - 行业规模化率提升有助于弱化猪周期影响,未来将趋于平滑但仍受猪瘟等随机事件扰动 [10][19] 头部企业商业模式对比 - 牧原采用自繁自养重资产模式,育种环节构建二元轮回体系,育肥成本仅12.65元/公斤,显著低于行业均值17元/公斤 [37][40] - 温氏、新希望采用公司+农户轻资产模式,固定资产投入仅为自繁自养模式的1/3,但更易受猪周期影响 [41] - 牧原养猪业务毛利率优势明显,2024年市值2300亿元,远超温氏1100亿元和新希望400亿元 [44] 企业扩张路径与财务表现 - 过去10年牧原出栏量增长37.5倍至7160万头,新希望增长13.1倍至1650万头,温氏仅增长1.5倍至3020万头 [45][20] - 牧原和新希望债权融资占比达40%-45%,温氏回落至20%,显示不同举债策略 [52] - 新希望流动比率降至0.47,面临严重流动性压力;牧原短期借款占比超60%,筹资现金流净流出 [57][64] 未来增长潜力分析 - 行业尚有3000万头规模化渗透空间,温氏因稳健财务结构更具备扩张能力 [66] - 牧原屠宰肉食业务年产能2900万头但持续亏损,销售溢价从10.9%降至2.4%,显示定价权缺失 [68][69][70] - 温氏公司+农户模式更利于整合农户资源,在存量市场中具备持续增长潜力 [66]
晚点独家丨Agent 初创公司 Pokee.ai 种子轮融资 1200 万美元,Point 72 创投,英特尔陈立武等投资
晚点LatePost· 2025-07-09 19:38
公司融资与资金用途 - Pokee.ai完成12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投资人包括Point72 Ventures Qualcomm Ventures及多位科技公司高管[5] - 资金将用于扩张Agent产品Pokee的可选工具集 加速对大公司客户销售 不计划大规模扩招 研发团队保持在10人以内[5][3] - 部分资金用于迭代算法 接入10个新平台API 新增记忆功能以理解客户需求[9] 技术架构与竞争优势 - Pokee采用强化学习模型而非LLM作为任务规划核心 LLM仅作为交互层 当前版本已掌握15000个工具[7] - 强化学习模型决策不依赖token生成 参数量更少 单任务成本仅为同类产品的1/10 演示任务完成时间仅几分钟[8] - 重点优化跨平台API调用能力 目标客户为大公司和专业消费者 支持Amazon Google Instagram等多平台工作流[9] 行业融资趋势 - AI行业种子轮融资规模突破传统惯例 2024年生成式AI公司种子轮融资中位数达300万美元 较2020年170万美元增长76%[10] - 明星AI产品公司如Udio Daydream种子轮融资额超千万美元 硅谷成为主要聚集地[10] - 2024年A轮融资耗时中位数达25个月 创近十年新高 反映投资人更谨慎 要求扎实的PMF验证[17][19] 市场环境与挑战 - AI产品单任务成本高企 例如Manus单任务成本2美元 相当于B站用户全年带宽成本[13] - 行业同质化严重 产品易被复刻 需通过烧钱争夺市场份额 部分公司定价低于成本价[14] - 全球风投募资额连续三年下滑 2024年仅为2021年峰值的40% 2025年或创十年新低[14]
胖东来宇宙
晚点LatePost· 2025-07-08 22:34
核心观点 - 胖东来通过极致服务、高薪分润和区域垄断在许昌建立不可复制的商业乌托邦模式 [3][4][18][21] - 其成功本质是30年持续超预期服务积累的信任壁垒,而非供应链或效率优势 [16][18][26] - 创始人于东来通过宗教式文化管控实现员工从工作到生活的全面绑定 [30][31][33] - 学徒企业难以复制该模式的核心障碍在于区域规模限制和分钱机制不可持续 [45][48] 经营数据表现 - 2024年预计净利润15亿元,员工人均分红10万元,管理层平均70万元 [21] - 许昌250万城镇人口年消费1160亿元,胖东来占比超10%(排除汽车消费后近20%) [4] - 2024年销售额169.64亿元(+58.5%),13家门店单店营收13.05亿元,超Costco中国单店12.42亿元 [43] - 员工离职率仅2.01%,保安/清洁工薪资达当地同岗位2-3倍 [22][38] 商品运营策略 - SKU结构:70%民生基础品+30%高端潮流品,陈列单价899999元电视等奢侈品 [9][12] - 采购政策:"裸价采购不退换",早期允许顾客拆封烟酒验货奠定信任基础 [3][16] - 自有品牌发展滞后,2022年前仅烘焙熟食有规模,供应链能力被同行评价有限 [14][15] - 商品价格不具优势,动销货损率高,但靠服务溢价维持定价 [12][13] 服务管理体系 - 保洁手册达188页10场景标准,全公司岗位手册累计超1000万字更新 [23] - 员工可自主处理千元内客诉,重大纠纷需50人团队制作数十页报告 [25] - 设立幸福建议奖等机制,2023年接入飞书前同时使用十余个管理软件 [24] - 服务案例包括上门退全款、免费赠蛋糕、代购小众商品等传奇操作 [17] 企业文化机制 - 《幸福生命状态手册》90页规范员工性生活频率(45岁前每周2次)、彩礼禁忌等 [31] - 要求员工上传家居照片,领导根据冰箱存货情况赠送食品家电 [37] - 4%清洁工可达月薪2-3万元,中高层年薪数百万,但需接受家访等管控 [36][32] - 创始人通过发布打码裸照等行为强化"自由·爱"价值观输出 [37] 行业对比与复制困境 - 永辉调改后烘焙熟食占比从个位数升至20-30%,但需增加1/3人力成本 [42][46] - 步步高关店90%后销售额剩30%,靠胖东来全托管实现健康经营 [48] - 山姆/Costco等国际零售巨头依赖供应链效率而非服务溢价 [11][13] - 大中型城市无法复制许昌的垄断份额和人才虹吸效应 [45][48]
变现难、市场小,视频播客真的是未来吗?
晚点LatePost· 2025-07-08 22:34
中文播客市场现状 - 中文播客在中国已有20年历史 但市场规模小 赚钱难 中国播客听众达1 171亿 仅次于美国的1 299亿 但与抖音(日活8亿) B站(日活1亿)相比用户规模有限 [1] - 播客广告收入仅为短视频广告收入的零头 去年中国播客广告总收入为33亿元 [1] 视频播客的兴起 - 视频化已成为美国播客最重要趋势之一 YouTube占比31% 超过Spotify(27%)和Apple Podcasts(15%) [2] - B站内部已观察到视频播客趋势 今年一季度视频播客受众超4000万 占该季度月活的10% 用户观看时长从去年同期的69亿分钟增长至259亿分钟 涨幅超270% [2] 中美播客需求场景对比 - 美国播客发展得益于长通勤时间(人均每天1小时)和高独居比例(28%) [3] - 中国独居人口预计2030年达1 5亿-2亿 20-39岁独居青年将增长1-2倍至4000-7000万人 汽车保有量虽仅为美国三分之一但稳步增长 [3] 视频播客的优势 - 40%的美国每周播客听众更倾向于观看而非听播客 两年前仅28% 全球头部播客中51%开始以视频形式发布 [4] - 视频能提供信息增量 如嘉宾动作 表情等 增强观众对主播的喜爱度和个人IP [5] - B站UP主王益为的视频播客播放量超10万 而音频播客平均仅2000 [5] 视频播客的变现潜力 - 音频平台粉丝2 5万几乎无收入 而B站通过充电 商单 卖课等年收入达150万元 [7] - 科技类UP主转型视频播客后获得增量访谈类商单 [8] - B站推出"充电专属视频" 美食UP主"食贫道"12期充电视频收入超2300万元 [9] 视频播客的挑战 - 头部创作者年收入仅小几十万 远低于欧美数千万美元 [9] - 制作成本高 一期简单视频播客成本至少5000元 制作周期1-2周 [10] - 视频制作需重构整个流程 从选题到后期剪辑都面临挑战 [12] B站的支持措施 - 推出AI创作工具 千字内容6分钟内生成 预计缩减至3分钟 [11] - 在北上广杭等城市开放播客基地 提供拍摄设备和录音环境 [11] - 过去一年B站获得收入UP主超310万 人均商单月接单量增28% 人均充电月收入增122% [10] 视频播客的未来趋势 - 中国已有4 2万档音频播客 但视频播客数量不到其零头 [12] - 视频播客被视为长期大趋势 因B站等平台能提供更大流量和正反馈 [13]
晚点独家丨具身智能初创公司它石智航完成 1.22 亿美元天使+ 轮融资
晚点LatePost· 2025-07-08 15:41
融资情况 - 它石智航近期完成1 22亿美元天使+轮融资 由美团战投领投 钧山投资 碧鸿投资 国汽投资 临港科创投 赛富投资基金 建发新兴投资跟投 老股东线性资本 襄禾资本追加投资 [3] - 今年3月公司完成1 2亿美元天使轮融资 创下中国具身智能行业天使轮最大融资额纪录 [2][5] 资金用途 - 融资将用于打造具身数字引擎Human-Centric在内的全栈技术体系 [3] - 进一步拓展生态与场景资源 启动全球顶尖人才招募计划 [3] 团队背景 - 创始人陈亦伦为华为车BU前首席科学家 本硕毕业于清华大学 2011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博士学位 [5] - 在华为期间主导设计智能辅助驾驶系统ADS 1 0算法全栈 推动产品商业化应用于极狐阿尔法S等车型 [5] - 2022年加入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 任智能机器人首席专家 创新中心主任 负责自动驾驶和智能机器人研发 [5] 行业观点 - 具身智能是热门创业赛道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结合将产生巨大技术创新空间 [5] - 未来人工智能将从数字世界走向物理世界 对生产生活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5]
晚点独家丨外卖混战升级:淘宝投入资源比肩双 11,美团第一次全面反击
晚点LatePost· 2025-07-07 20:28
外卖市场订单规模 - 外卖市场单日订单规模达到2亿量级[1] - 7月5日当天外卖市场总量冲到2.2亿单[6] - 美团宣布当天外卖订单突破1.2亿单[5] - 淘宝闪购当天订单量超过8000万单[5][17] 平台补贴大战 - 阿里发起"淮海战役"百日闪购增长计划[2][9] - 美团在7月5日当天多送了超过3000万笔订单[9] - 淘宝闪购宣布未来12个月投入500亿元[9] - 京东累计实际花销已超出百亿元[13] - 三家平台累计投入近千亿元补贴[13] 平台运营能力 - 美团拥有700万注册骑手和两个聚合发单工具[10] - 美团旗下"拼好饭""神枪手"带来单日上千万单峰值订单[10] - 淘宝闪购非餐饮订单达1300万单[7][17] - 美团在北京望京周边3公里积累了近20万件商品供给[12] 商家和供应链影响 - 7月5日当天奶茶店系统崩溃、骑手接单奖励达每单10元以上[4] - 美团有2000万单非餐饮即时零售交易[7] - 淘宝闪购粮油米面等品类订单增长超过100%[8] - 麦芽田和青云服务器过载导致商户无法发布订单[11] 行业竞争格局 - 阿里试图再造"超级星期6"促销节日[8] - 美团更擅长动态补贴和低成本做低价[9] - 淘宝闪购订单数是一年前的4倍[17] - 即时零售面对的是存量竞争环境[19]
上班的困境:不勤劳是不是一种权利?丨晚点周末
晚点LatePost· 2025-07-06 19:10
生产力与工时悖论 - 生产力提升未带来预期工时缩短:制衣工效率提升20倍/年、海员货运量提升50倍、发达国家农民可养活150人/人,但中国人均周工时仍达49小时[3] - 科技行业高强度工作常态:部分互联网公司要求月工时超240小时(相当于日均10小时以上)[3] - 生产力红利转向服务扩张:外卖平台单日完成1.8亿订单、义乌物流成本低至1.1元/件[3] 工作制度历史演变 - 雇佣关系催生现代工作形态:工业革命后劳动力自由买卖取代封建依附关系[12] - 工时制度是斗争结果:英国从周90小时降至周40小时(6天×15小时→5天×8小时)[20] - "勤劳"被建构为意识形态:资本家通过合理化过度劳动实现剥削(12小时劳动支付8小时工资)[14] 当代职场结构性矛盾 - 敬业度与工时倒挂:中国员工敬业度仅19%(全球平均23%、美国33%)但周工时达49小时[18] - 白领"去技能化"加剧:PPT工作者与流水线女工本质趋同,AI加速技能沉淀[27][28] - 零工经济兴起:三和人才市场"干一天休三天"模式反映传统工厂吸引力下降[5] 全球工作文化变革 - 缩短工时实验:法国试行周35小时制、德国工会呼吁周28小时[21] - 新一代职场诉求变化:任仕达报告显示工作生活平衡首超薪酬成为首要考量(占比提升11%)[38] - 平台经济权力结构:"云封建领主"通过算法控制"云农奴",形成新型剥削关系[29] 分配制度创新探索 - 全民基本收入设想:通过非劳动性收入保障基本生活,释放个体发展空间[24][41] - 合作社模式实践:旧金山环卫工通过自主管理提升工作满意度与效率[42] - 政府投资转向:中国政策从基建投资转向"投资于人"的医疗教育领域[25] 异化劳动与反抗形式 - 马克思异化四维度:产品异化、过程异化、人际关系异化、自我异化[36] - 新型职场反抗:"在职躺平"(quiet quitting)、"慢生活"(soft life)文化流行[38][39] - 个体抗争案例:员工通过USB模拟设备对抗监控、回怼职场PUA行为[4][44]
晚点独家丨特斯拉暂停人形机器人生产,修改设计
晚点LatePost· 2025-07-02 21:14
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项目进展 - 特斯拉暂停采购Optimus零部件以进行软硬件调整,预计调整周期为2个月[4] - 截至5月底公司累计采购1200台零件并生产近1000台,远低于马斯克承诺的5000台年度目标[4] - 新版Optimus将集成Grok语音交互功能,性能较2023年第二代显著提升[4] 项目团队与研发动态 - 原负责人米兰·科瓦奇6月初离职,由AI软件副总裁阿肖克·埃卢斯瓦米接管,后者主导FSD开发11年[6] - 研发团队超400人,硬件存在关节电机过热、灵巧手负载低、传动装置寿命短等技术瓶颈[7][8] - 软件计划采用更多合成数据训练以提升自主操作能力,此前展示动作多依赖工程师远程操控[7] 供应链与量产规划 - 已搭建完整人形机器人供应链,涉及数百家供应商,单台成本约6万美元[8] - 供应商原计划为产业投入50亿元,但当前采购中断导致量产目标落空[8] - 马斯克计划2025年生产5万台,2029年超50万台,较原2027年100万台目标缩水[8] 特斯拉整体业务动态 - Cybertruck后六年未发布新车,改款缩小版Model Y将于年内美国交付,7座版10月中美同步[6] - 上半年5位高管离职,北美及欧洲销售副总裁奥米德·阿夫沙尔6月底离职[6] - 核心管理层仅剩马斯克和朱晓彤,未新增SVP任命[6] 资本市场反应 - 股价单日跌5.34%,投行下调Q2交付预期主因中欧需求疲软及马斯克与特朗普冲突[9] - 拟在股东大会展示第三代Optimus以提振市场信心[9] 当前应用场景 - Optimus仅在电池车间执行搬运任务,效率不足人工一半,未参与复杂汽车组装[8]
晚点独家丨2 年半,字节造出千台机器人,长期目标是具身智能
晚点LatePost· 2025-07-02 21:14
公司发展 - 字节开发的轮式物流机器人已累计量产超千台,2023年完成200台目标后年量产数超100%增长 [2] - 机器人研发团队从2023年约50人扩充至目前约150人 [2] - 目前量产形态为轮式物流机器人,客户包括抖音电商、比亚迪、顺丰等 [1][3] - 字节物流机器人主要用于仓库、产线运输包裹与零件,具备自主学习、规划路线功能 [2][3] 技术方向 - 字节机器人远期目标是挑战具身智能,研发物流机器人是为了探索具身智能场景和数据 [5] - 物流场景被视为具身智能的理想单一场景,能提供干净数据用于闭环验证 [5] - 公司创始人张一鸣近期拜访多家早期具身智能创业公司和产业链公司,保持对新技术的好奇心 [5] 行业对比 - 字节物流机器人量产速度较快,但总量仍小于行业头部企业:极智嘉累计出货5.6万台,快仓累计出货2.5万台 [6] - 行业先行者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面临量产挫折,原定2023年5000台目标可能无法达成 [7] - 具身智能硬件供应商宇树科技年度营收超10亿元,四足机器人累计出货超5万台 [7] 组织架构 - 字节机器人团队所属的AI Lab已并入大模型部门Seed [6] - 原研究组负责人孔涛已离职,公司正在招募多个机器人业务一号位 [6] - 公司多次调整AI研发体系,将具身智能等多个团队整合进Seed部门以形成合力 [8]
蚂蚁为什么要啃医疗这块硬骨头?
晚点LatePost· 2025-07-01 20:35
AI对医疗行业的变革价值 - AI在医疗行业的应用比其他行业更具潜力,能显著提升医疗资源供给和服务效率[2][6] - 通过AI分身技术,医生服务能力呈指数级提升:单个医生智能体日服务量达2-4万人次(对比线下30人次/日),8个月累计服务超400万患者[8] - AI已深度参与诊疗全流程:诊前评估、夜间咨询、疑难病例筛查(已筛查2万睡眠障碍患者)[8] 医疗行业现存痛点 - 资源分布失衡:中国3%的三甲医院承载42%诊疗人次,导致"排队一上午、看病三分钟"现象[5] - 慢性病管理缺口:中国有2.6亿慢性病患者,75%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日均2亿次健康搜索但信息混杂[5] - 基层医疗短板:社区医生诊断准确率比三甲医生低5-8个百分点[19] 蚂蚁集团医疗AI解决方案 - 产品矩阵:推出AI健康管家AQ(连接5000家医院/百万医生)、AI超级医生助理、医疗大模型一体机形成"三端一体"格局[17] - 技术能力:医疗大模型具备万亿级专业语料底座+千万级知识图谱,支持多模态交互和医学推理[10][11] - 用户覆盖:AQ测试期服务7000万用户,43%来自三线以下城市;支付宝医疗健康服务年活用户达8亿[16][22] 普惠医疗实践路径 - 操作普惠:支持语音交互,老年人可通过对话完成挂号/医保查询等操作[15] - 资源普惠:AI分身使优质医疗资源覆盖全国342个城市,西藏患者无需跨省就医[8][16] - 服务普惠:200位三甲名医AI分身提供7×24小时服务,慢病管理设备接入居家场景[16] 行业变革趋势 - 医生参与度提升:90%医疗从业者主动训练AI,用于病例整理(80%常见病处理目标)、论文筛选、基层培训[12] - 效率提升显著:AI使社区医生诊断准确率提升5-8个百分点,仁济医院智能体诊断准确率达69分(接近进修医生73分)[19] - 产业协同效应:蚂蚁联合华为/阿里云推出全栈解决方案,形成从患者到机构的闭环服务链[17] 蚂蚁医疗战略布局 - 十年数字化积累:已覆盖300城5000家医院,累计为用户节省200亿小时(相当于220万年)[21] - AI First战略:百灵大模型衍生三大AI管家,医疗板块升级为集团五大核心业务之一[14][22] - 信任壁垒构建:医保电子凭证覆盖7亿人,亲情账户服务1亿家庭,形成医疗健康服务信任基础[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