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晚点LatePost
icon
搜索文档
大电池增程时代来临,吹响首个号角的是智己汽车
晚点LatePost· 2025-08-21 21:45
行业背景 - 新能源渗透率于去年7月首次突破50% 但此后一年时间均在该基线上下徘徊 进一步增长陷入瓶颈期[4] - 燃油车仍占据新车销售近半份额 部分用户因补能焦虑和用车成本未选择新能源车型[12] - 增程市场增长率已有所放缓 但现有产品在纯电续航和亏电性能方面存在明显短板[6] 产品技术突破 - 搭载66kWh超大电池 纯电续航达450km+ 为目前量产增程车型中最高记录[2][5][7] - 采用800V超快充平台 实现15分钟补能310km[7] - 电池在16%低电量下仍维持275.5kW放电功率 保证亏电状态动力不减[8] - 亏电油耗低至5.32L/100km 比主流中大型增程SUV降低约25% 且可使用92号汽油[8] - 通过ERNC主动降噪技术 将车内怠速噪音控制在36分贝以内 增程器介入时噪音抬升仅0.5分贝[9] 市场定位与定价策略 - 预售价区间20.99-25.99万元 满配增程版25.99万元 满配纯电版27.99万元[2][18] - 52kWh电池版本预售价21.49万元起 瞄准15万预算油车用户[20] - 公司测算显示 17-18万油车五年用车成本与23.99万增程MAX版本基本持平[20] 销售表现与市场反响 - 8月15日开启预售后半小时小订量破万 登上各大社交平台热榜[2] - 首个周末线上线下问询量过大 促使公司提前公布全部8个版本[2] - 2023年发布后连续19周获得20万元以上中大型纯电SUV销量冠军[19] - 2024年在该细分市场保持销量领先 7月位居第二名[19] 产品迭代与优化 - 新一代LS6为第三代产品 基于前两代用户反馈进行全方位优化[13] - 灵蜥数字底盘升级至2.0版本 智慧四轮转向角度达双向18° 转弯半径仅4.79m[15][16] - 针对北方市场优化 后驱版在湿滑路面实测中跑偏减少80% 过弯稳定性提升15%[16] - 驾舱屏升级至27.1英寸MiniLED 5K清晰度 副驾娱乐屏为15.6英寸3K屏[16][18] 战略意义与发展前景 - 超级增程技术使公司实现"两条腿走路" 产品矩阵覆盖面拓宽[19] - 背靠上汽集团技术积淀 保持0自燃记录 提供稳定品牌背书[21] - 公司积累近15万用户 完成0到1阶段 正迈向1到10发展阶段[21] - 外部环境利好 舆论回归产品本质 监管政策促使行业理性发展[21]
有车企缺订单,小米汽车缺产能丨一分钟财报
晚点LatePost· 2025-08-21 21:45
小米汽车业务表现 - 2025年第二季度集团总收入达1160亿元,连续五个季度创新高,经调整净利润108亿元,同比增长75.4% [4] - 汽车业务交付8.1万辆新车,营收206亿元,占集团总收入近两成 [4] - 单车均价(不含税)环比提升1.6万元至25.4万元,季度毛利率上升至26.4% [4] 交付目标与订单情况 - 截至7月底未交付订单超过40万辆,YU7标准版交付周期为55-58周,Pro版为47-50周,Max版为41-44周 [4] - 全年交付目标为35万辆,上半年累计交付15.7万辆,下半年需交付近20万辆,月均超过3.3万辆 [5][6] - 7月交付量首次突破单月3万辆,接近北京一期工厂产能天花板 [6] 产能与工厂情况 - 北京一期工厂每月分配2万至2.5万产能给YU7,二期工厂额定年产能15万辆但尚未投产 [6] - 从零到月产3万辆对新工厂是巨大挑战,销售、交付、售后体系扩张带来管理挑战和效率损耗 [6] 销售渠道与门店情况 - 截至6月底国内开设335家汽车销售门店,计划继续开店并升级至500平方米以上旗舰大店 [7] - 部分门店自然客流下降,销售人员反映工作量巨大但收入增长有限,准车主抱怨服务滞后 [7] 业务盈利目标 - 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经营亏损在二季度收窄至3亿元,目标下半年实现单季或单月盈利 [7] - 全面盈利或累计盈利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7] 行业背景与竞争 - 小米造车成功得益于全球电动车产业集群红利,后发优势压缩时间成本和试错成本 [8] - 未来竞争将回归制造业本质,包括单车毛利持续性、费用管控、供应链管理等 [8]
告别极客浪漫,小鹏逼近季度盈利丨一分钟财报
晚点LatePost· 2025-08-20 10:31
财务表现 - 二季度经营亏损同比收窄41.9%至9.3亿元,净亏损同比收窄62.8%至4.8亿元,均创上市以来最佳表现[5] - 当季总体毛利达31.7亿元,同比增长1.8倍,其中汽车业务贡献毛利24.2亿元,同比增长4.6倍[6] - 汽车毛利率环比提升3.8个百分点至14.3%,主要得益于技术改进、平台通用化水平提高和供应链谈判带来的成本降低[5] - 销售与管理费用率为11.9%,同比降低7.5个百分点[6] - 二季度自由现金流超20亿元,季末现金储备增加22.9亿元至475.7亿元,创历史新高[12] 销量与产品结构 - 二季度单车收入环比回升至16.4万元,MONA M03和P7+合计销量占比从81.7%降至65%[7] - 预计从9月起月销量稳定在4万辆以上,全新P7将成为新的销量拉动关键[4][7] - 三季度新车交付量指引为11.3万至11.8万辆,同比增长142.8%至153.6%[12] - 总收入指引为196亿至210亿元,同比增长94%至107.9%[12] 技术合作与业务拓展 - 与大众汽车的技术合作帮助摊薄前期高昂投入,服务及其他业务贡献7.5亿元毛利,毛利率达53.6%[12][13] - 从四季度开始将进入"一车双能"大产品周期,增程版X9将发布[12] - 图灵AI智能辅助驾驶能力预计逐步与对手拉开明显代差,带动毛利和净利持续提高[12] 战略转型 - 公司从追求出风头、推爆款转向注重产品、质量、管理、销售和供应链等基础能力建设[13] - 技术改进和平台通用化水平提高("扶摇"架构)成果显现[5] - 2025款G6和G9的毛利率非常健康,主要得益于受欢迎的版本配置[5]
年轻人反向抄底爆雷车:7 折买顶配的冒险游戏
晚点LatePost· 2025-08-20 10:31
核心观点 - 新能源汽车行业淘汰赛中爆雷车企的库存车因大幅降价形成超高性价比 吸引年轻消费者购买 反映汽车消费观念从品牌导向转向产品配置导向 [7][14][28] - 爆雷车购买渠道非标准化 消费者通过社交平台 跨省提车等方式完成交易 面临质保 配件和售后等不确定性 [17][21][25] - 电车产品结构简单化和配置内卷削弱了品牌价格锚点 消费者更关注具体配置而非品牌溢价 [27][28] 爆雷车市场现象 - 极越 哪吒 高合等爆雷车企库存车大幅降价 极越07原价22.99万元降价至14万-16万元(约7折) 哪吒L顶配版从15.99万元降至10.2万元 [5][13][16] - 爆雷车配置越级:极越07配备100kWh三元锂电池(续航880km) 3013mm轴距 哪吒L增程版配备40kWh电池(纯电续航310km) 零重力座椅和冰箱 [14][15] - 年轻消费者(90后和00后)占比高 更看重产品本身而非品牌 预期使用周期3-5年而非传统8-10年 [11][23][26] 购买渠道与交易模式 - 非官方渠道主导:消费者通过小红书 闲鱼等社交平台寻找车源 吉利工厂直接销售极越库存车 一个月售出60-70台 [5][17][20] - 跨省提车普遍:消费者从武汉到厦门 宁波到成都提车 板车运费约2000元 [21][22] - 经销商清理库存:哪吒经销商单台车亏损4-5万元 徐琛等二级经销商月销量20-60台 单台利润仅2000-3000元 [18] 产品配置对比 - 哪吒L增程版(10.2万元)对比理想L6(24.98万元):电池容量40kWh vs 36.8kWh 纯电续航310km vs 212km 配备冰箱和零重力座椅 [13][15] - 极越07(14万元)对比极氪001(26.9万元):同源底盘和架构 相同100kWh电池 电机功率200kW vs 310kW [11][15] 售后与风险 - 质保不确定性:极越售后由领克接管 配件等待时间约20天 哪吒车机需终身激活否则半年失效 [22][25] - 维修配件短缺:哪吒U车主自费4000元更换二手充电机(源自泡水车) 无质保 [25] - 保险问题:极越车主遭遇定损难 保费上涨 需自行购买保险 [21][25] 行业消费观念变化 - 价格锚点重构:电车配置内卷导致高端配置(大电池 智驾 零重力座椅)下放至低价车型 华为智驾一年新增超10款合作车型覆盖十几万至百万区间 [27][28] - 品牌忠诚度下降:消费者更关注具体配置对比 如14万元极越07对比26.9万元极氪001 10万元哪吒L对比25万元理想L6 [14][26][28] - 电车产品结构简化:消费者认知中电车仅需关注电池和电机 非传统油车复杂机械结构 [26][27]
晚点独家丨“豆包手机” 酝酿中,字节为大模型寻硬件载体
晚点LatePost· 2025-08-19 19:16
字节跳动AI硬件布局 - 公司正在研发名为"豆包手机"的AI手机,由中兴作为ODM厂商代工,预计2024年底或2025年初推出,早期主要用于内部测试[4] - 豆包手机背后的主力团队是负责AI硬件的Ocean团队,隶属于字节AI产品大团队Flow,该团队正在探索多款AI设备包括智能耳机、AI眼镜等[4] - Ocean团队整合了公司收购的多个硬件团队资源,包括锤子手机、PICO VR、Ola Dance耳机等,并吸收了部分前荣耀手机从业者[4] 字节手机业务发展历程 - 公司最初定位为大模型和AI供应商,计划将豆包大模型植入手机厂商系统,但几乎所有接触的手机厂商都拒绝合作[6] - 手机厂商将大模型视为新一代手机的"灵魂",更倾向于自研或与体量较小的大模型创业公司合作[6] - 在与大品牌合作不畅后,公司决定自研深入集成豆包大模型的手机,由中兴负责硬件设计和生产[6] 公司AI战略与硬件尝试 - 2025年公司AI三大目标包括探索智能上限、探索新的UI交互形式以及加强规模效应,其中"新的UI交互形式"包括手机等硬件载体[7] - 公司曾多次尝试硬件产品,包括教育硬件和VR头显PICO,但教育硬件销量不及预期,PICO团队已大幅收缩[7] - 公司认为硬件是大模型落地的重要方向之一,尤其是手机[7] 终端AI"三位一体"战略 - 公司希望通过将大模型能力、超级App与硬件终端结合实现"三位一体"布局,目前全球仅有Google具备类似能力[8] - 整合模型、应用和硬件可以实现更深度的功能融合,如为AI分配物理按键、系统层主动AI交互等[8] - Google即将发布的Pixel 10系列手机将加入多项AI特色功能,但其全球销量占比不足1%[8] 公司最新动态 - 公司通过界面新闻回应称豆包正探索将AI能力开放给各种硬件厂商,但所有合作都不涉及自有手机产品的研发与推出[8]
电商供应链的医药叙事:成本拆解、反向定制、服务穿透
晚点LatePost· 2025-08-19 15:49
医疗健康电商行业发展历程 - 中国医疗健康是互联网平台尚未完全渗透的最后消费级市场 由于高度专业和安全性要求 政策开放进程缓慢[3] - 1998年上海第一医药开通全国首家网上药店但次年被叫停 2004年政策允许有偿提供药品信息服务 2005年《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出台允许网售非处方药 医药电商正式进入零售领域[3] - 2013-2022年实体药店药品销售规模从3616亿元增至6117亿元 CAGR 6.02% 同期医药电商市场规模从43亿元增至2608亿元 CAGR 57.8% 近三年CAGR 37.5%[4] - 医药电商发展落后普通消费品电商8-10年 因药品需平均2年以上研发 5年以上临床试验 1年审批才能上市 供应链管理和冷链物流标准远超普通商品[4] 京东健康业务布局与供应链建设 - 2014年筹划进入药品零售 2015年获网上售药资质 2016年完成2万平米药品仓改造[6] - 建设符合GSP资质的专业药品仓 与其他商品严格分离 配备温湿度监控和冷库 组建专业冷链物流车队并培训配送人员[8] - 自营药品SKU超2万个 覆盖全国30多个药品仓 90%订单当日或次日达 O2O模式最快9分钟送达[8] - 2025年中期总收入353亿元同比增长24.5% Non-IFRS净利润35.7亿元同比增长35% 药品及保健品收入占比超8成[16] 电商平台与药企合作模式创新 - 提出掌握定价权 留货权 履约权的三权概念 要求采销人员深入了解产品BOM成本[11] - 通过承担品牌方人力成本 税费和仓储物流成本(占GMV 10%)换取更低供货价格[12] - 将消费趋势洞察反向输出给药企 联合开发新品并获取线上首发或全网包销权益[13] - 年活跃用户数突破2亿 帮助药企定制不同药量规格药品 如一次性购买三个月用量更便宜[13][14] 互联网医疗服务闭环构建 - 2017年推出在线健康咨询 2018年获互联网医院牌照 可开展在线问诊和复诊续方销售处方药[17] - 建立医-检-诊-药闭环服务 医生在线开具检验单 提供160种到家快检服务 覆盖23个城市 结果3-5小时出具[18] - 提供7大类64项护士到家服务 包括伤口护理 上门采血等 助听器退货率下降20% 呼吸机销售额同比提升40%[18][19] - 配备全职营养师提供咨询服务 母婴营养品转化率提升3-5个百分点[19] 技术赋能与产业价值延伸 - 主动激活药企沉睡批文 2025年上半年超30款新特药线上首发 包括礼来穆峰达 诺华飞赫达等[22][23] - 利用用户数据建立临床试验患者招募通道 帮助药企解决三期试验患者招募难题[24] - 2023年发布医疗大模型京医千询 推出AI医生 AI药师等服务 AI营养师转化率超45%接近50% 高于人工30% 投诉率仅0.01%[29]
车市大变,零跑小胜丨一分钟财报
晚点LatePost· 2025-08-19 15:49
公司业绩与财务表现 - 零跑汽车首次实现半年度净利润约3300万元,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1.1%大幅提升至14.1%,预计下半年毛利率将进一步提高至15% [5][5][5] - 上半年总收入达242.5亿元,同比增长153.7亿元,增速超过销量增长 [5][6] - 经营效率显著提升,收入增长额是研发、营销和行政三项费用合计增长额(15.3亿元)的10倍,三费率大幅下降 [6] 销量目标与市场策略 - 全年销量预期上限从60万辆上修至65万辆,明年目标挑战100万辆,比原计划提前一年 [5][5] - 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155.7%,主要依靠B系列车型(B01、B10)月销均超1万辆,定位10万-15万元区间 [5][11] - 性价比策略通过越级配置(如12万元车型配备激光雷达)强化,降低获客成本 [11] 成本控制与平台化战略 - 平台化造车策略实现B系列车型88%的零部件通用率,最大化采购议价能力和成本摊销 [11] - 技术架构向集成化演进,采用舱驾一体方案减少域控制器成本,工厂采用轻资产模式(租赁为主) [11] - 设立成本管控委员会,严格控制自研投入,辅助驾驶策略为跟随而非领先 [11] 未来规划与行业挑战 - 计划2025年实现全年净利润5亿-10亿元,优先将利润用于拓宽海外市场 [12] - D系列首车(定位20万-25万元)将于2024年一季度发布,测试性价比逻辑在高端市场的可行性 [12] - 行业竞争加剧,技术迭代与价格战叠加导致高投入、高风险、快周转特征,市场容错率急剧降低 [13][14]
取消 KPI、放暑假,凯乐石从上班开始重塑品牌丨晚点周末
晚点LatePost· 2025-08-17 20:24
公司文化与组织管理 - 公司取消全员KPI考核 改为每月42公里运动目标 以激发员工创造力和工作热情 [4] - 总部大楼配备竞技标准攀岩墙 屋顶泳池及豪华健身房 鼓励员工通过攀岩方式进入工位 体现极限运动文化 [7][8] - 实行特殊大小周制度 每年提供8-15天额外带薪假 设立星球探索计划报销户外支出 [9] - 90%员工完成人生首次越野跑 新员工入职仪式安排在山地进行重装徒步或探洞活动 [10] - 成立评优委员会评选10%优秀员工给予激励 决策层不参与评选过程 [37] 创始人背景与领导风格 - 创始人因2013年滑雪事故高位截瘫 出院后改装摩托车并继续参与坐式滑雪等极限运动 [12][14] - 提出"成不了最牛运动员就做牛公司"理念 致力于打造专业户外品牌 [15] - 产品决策风格果断 曾快速决定砍掉休闲产品线 使SKU缩减一半 [17] - 自称为"1号产品研发经理" 深度参与产品技术细节 包括面料织法及工艺设计 [17][18] 产品战略与技术研发 - GT雪山羽绒系列为核心英雄产品 覆盖5000-8000米海拔环境 采用防风膜技术并保持高填充量 [16][17] - 8000GT连体羽绒服定价1.3万元 采用红黄配色 新款减重超500克且轻量提升20% [18][19] - 坚持专业定位拒绝轻户外市场 明确不开发露营类产品 [21][22] - FUGA系列越野跑鞋采用Vibram湿地止滑鞋底 2016年首发价1098元售出6万双 [23] - 使用特殊织机技术 采用空气梭工艺提升面料密实度 与国际品牌共享该技术 [17] 市场定位与渠道拓展 - 疫情后户外需求激增 公司专注专业产品线升级 2023年新开44家门店 全国直营门店达350家 [17][25] - 成为唯一进入高端商场一层的中国户外品牌 [25] - 面临专业人才被挖角挑战 市场竞争加剧 [19] 行业生态建设与赞助体系 - 启动未登峰计划19年 累计开发66座未登峰 其中20多座实现商业登山线路开发 [26][29] - 寻岩中国计划历时十余年 覆盖54个城市开发2000多条攀岩线路 [31][33] - 提供超2万套通过CE/UIAA认证的挂片装备 推动攀岩运动发展 [33] - 赞助民间攀登者曾山团队完成央莫龙峰等国内首登 [26][27] - 重启骑闯天路自行车赛 2024年赛程700公里从拉萨至珠峰大本营 [34] 创新成果与行业影响 - 研发部门推出贴合式安全带 碳纤冰镐(采用歼20同款材料)及防弹衣材质登山头盔 [39] - 攀岩馆数量在2023年超越美国 行业规模持续扩大 [33] - 通过成都领攀学校培训户外教练 提升行业安全标准 [29]
车企承诺 “60天内付款” 满期调查:兑现有限,压力仍在转移
晚点LatePost· 2025-08-15 18:57
车企账期调整 - 17家车企承诺将零部件账期缩短至60天,但大部分供应商60天内只能拿到承兑汇票或单据而非现金 [4][5] - 比亚迪对中小微供应商实行60天现金支付,吉利采用承兑汇票方式,广汽5%使用银行承兑结算 [7][8] - 大型供应商账期未明显改善,部分车企甚至要求延长大供应商支付周期以"劫富济贫" [5][9] 供应链博弈现状 - 行业平均账期原高于150天,新规执行后中小供应商60天内可获支付凭证但需等待1-6个月兑现 [7][8] - 宁德时代等头部供应商可要求预付款,多数供应商需承受车企通过验收节点、审批流程等环节拖延付款 [11][12] - 车企频繁要求降价(幅度达10-15%)并重新招标已量产零部件,供应商被迫虚报成本数据应对 [13] 反内卷政策效果 - 工信部禁止"一口价"卖车,但车企通过增配(快充/激光雷达下放)变相维持价格战 [15] - 日本经验显示产业政策需配合技术标准升级(如环保要求)才能有效促进行业出清 [17] - 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停滞在52%近20周,2026年购置税优惠退坡将加剧竞争 [17] 行业动态数据 - 碳酸锂价格3个月内从5.8万元/吨涨至8.2万元/吨,因亏损锂矿停产导致供应收缩 [15] - 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业产值利润率仅5%,3000万辆利润不及丰田900万辆 [15] - 日本1970年代车企年降本要求达5-8%,零部件企业利润率被压至3%以下 [17]
理想的七大流程、小鹏的四条横线:车企 IPD 建设热潮下的管理焦虑
晚点LatePost· 2025-08-15 13:01
华为流程管理体系分析 - 华为流程管理体系的核心是以客户为中心、端到端设计的运营层流程,包括IPD(集成产品开发)、MTL(市场到线索)、LTC(线索到现金)和ITR(问题到解决)[7][8][9] - 管理体系分为三层:运营层(业务核心)、赋能层(战略/供应等)、支持层(人力/IT等),IPD是产品导向型公司的运营核心[8][10] - 任正非在1998年提出管理服务必须内生创造,流程作为管理基础手段,通过权力下放和例行管理实现"无为而治"[7] 汽车行业流程应用现状 - 理想汽车建立七大一级流程体系:DSTE(战略开发执行)、IPD(产品开发)、IPMS(产品营销销售)、ISC(供应链)及三个支撑流程(财经/人才/IT)[4][15][19] - 小鹏汽车采用四大横向流程(XPD/ISC/IPMS/DSTE),以产品为中心分步推进,通过流程节点打通组织信息壁垒[24][26][28] - 吉利/长城/上汽等传统车企及新势力均在参考华为IPD经验进行流程体系改造[6] 流程实施案例分析 - 理想MEGA项目暴露产品开发与商业脱节问题,促使组织调整为产品线模式实现端到端闭环[31][32][33] - 小鹏G9因SKU混乱导致失败后启动XPD流程,在P7+项目上实现研发周期缩短和精准定价(两个版型1.3万元价差调节需求)[34][35] - 两家公司流程实践显示:理想偏重流程形式但管理保障不足,小鹏更务实但存在线上线下执行脱节问题[37][38] 流程与管理的关系 - 流程本质是管理工具而非万能解药,需配套权责分配/考核机制/组织文化才能有效运转[36][38][40] - 华为成功源于"人管流程-流程管事"的完整管理体系,而非单纯IPD流程[37][40] - 车企流程再造实质是管理重塑,需聚焦销量目标推动组织人才建设[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