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点LatePost

搜索文档
独家对话小鹏联创何涛:第二次创业,我想证明我是谁
晚点LatePost· 2025-06-30 10:20
核心观点 - 前小鹏汽车联合创始人何涛二次创业,成立智能电动摩托车公司OMOWAY,目标挑战东南亚市场的本田、雅马哈等传统巨头 [3][4][6] - 借鉴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将电动化、智能化技术应用于摩托车行业,试图复制小鹏汽车的成功经验 [39] - 印尼市场具备巨大潜力:人口3亿,摩托车保有量1.2亿辆,渗透率仅3%,日系品牌市占率超95% [22][24][40] - 创业团队主要来自小鹏汽车核心成员,具备汽车行业经验,但面临从二号位到一号位的角色转变挑战 [30][32] 行业分析 东南亚摩托车市场现状 - 印尼摩托车年销量600多万辆,电动摩托车2024年销量约10万台,渗透率仅2% [34][40] - 日系品牌本田、雅马哈市占率超95%,产品更新缓慢,缺乏智能化功能 [22][72] - 当地消费者月薪约1000元,但愿意负债购买高端摩托车,消费观念偏向及时行乐 [21][72] - 基础设施不完善:充电桩稀缺,交通拥堵严重,用户日均骑行50公里以上 [37][71] 竞争格局 - 主要竞争对手包括:日系巨头、印尼本土初创公司(约10家)、中国出海品牌(雅迪/爱玛等)及传统摩托车企业转型 [40] - 中国品牌当前份额不足1%,但电动自行车销量自2022年起每年翻倍增长 [25] - 产品差异化机会在于:智能化(自动平衡/辅助驾驶)、设计创新及本地化运营 [35][37][41] 公司战略 产品定位 - 首款车型定位"普通人中相对高端的产品",售价高于主流燃油车型 [35][36] - 核心功能:自动平衡(等红灯无需脚撑)、辅助驾驶、智能充电,续航满足50公里/日需求 [37][71] - 放弃"家庭第二辆车"策略,直接瞄准年轻白领等科技尝鲜人群 [35][72] 运营策略 - 本地化团队建设:聘请vivo印尼前渠道负责人,要求管理层学习当地语言文化 [31][41] - 渠道管理精细化:缩小经销商覆盖范围(30公里半径),强化终端沟通 [41] - 企业文化强调"用户驱动、信任、开放自由",采用弹性工作制吸引年轻人才 [85][86] 创始人背景 - 何涛作为小鹏汽车联合创始人,曾主导供应链搭建、直营渠道扩张至300家店 [10][11] - 经历小鹏汽车从创业到上市全过程,个人财富达数亿美元,但管理风格曾受争议 [13][15][18] - 二次创业自投种子轮50%资金,估值策略保守,体现务实态度 [34][67] - 团队核心包括小鹏前副总裁矫青春等8年老搭档,形成能力互补 [30][32]
YU7 冲击波来袭,谁被波及?
晚点LatePost· 2025-06-27 20:12
小米YU7市场表现 - 小米YU7在1小时内获得28.9万台订单,按起售价25.35万元计算订单价值超700亿元[4] - 订单规模相当于2023年A股公司收入Top 200水平,与三一重工、北京银行收入相当[4] - 即便假设50%退订率,订单量仍接近当前30万台年产能上限[5] - 发布会后小米ADR股价一度涨超10%,次日港股高开8%[4] 产品定位与竞争格局 - YU7三档定价覆盖22-35万元区间,直接对标特斯拉Model Y等主流竞品[5][12] - 竞品包括特斯拉Model Y(前5月月均2.5万台)、理想L6(月均1.6万台)等[9] - 采用"关键配置拉满+价格压制"策略,起售价比Model Y低1万元[11] - 延续雷军产品方法论:细节展示(破窗锤/隔音)、对标豪华品牌(劳斯莱斯/保时捷)[11] 产能与销售网络 - 一期工厂年产能15万台,通过优化提升至30万台,二期新增15万台产能[5] - 2024年计划分配月产能2-2.5万台给YU7,全年产能约15万台[13] - 截至5月底销售门店209家集中在10个省份,占全国总数70.1%[13] - 6月底将建成335家门店覆盖92城,计划新增500家融合大店[17][18] 渠道策略 - 门店分为小米之家/交付中心/销售服务中心三类,主推商超店模式[17] - 商超店分为500㎡以上体验店(含加盟)和800㎡以上自营旗舰店[17] - 选址侧重核心商圈,毗邻华为/特斯拉等竞品,利用高客流量获取租金优惠[17] - 单店日均客流量可达5000人,带动3C与汽车协同销售[17]
不止闲置,闲鱼 CEO 丁健的 “神奇” 产品改造手册
晚点LatePost· 2025-06-27 20:12
闲鱼的核心定位与战略方向 - 闲鱼定位为"神奇"的C2C交易社区,强调超出用户想象的非标准化体验,与淘宝"万能"的功能性定位形成差异[10][12] - 平台三大核心赛道:性价比消费(卡券等虚拟服务)、兴趣消费(二次元/明星周边)、新服务消费(技能/情绪陪伴),合计占订单量近50%且年增速超100%[13][14] - 战略目标为达成1亿DAU,通过社区化改造(首页信息流互动化)、年轻用户深度运营、AI赋能交易三大路径实现[35][36] 社区化运营策略 - 首页信息流全面改版为互动内容载体,算法机制从电商转化率转向小红书式互动指标(点赞/评论/收藏)[23][24] - 坚持"商品即内容,兴趣即社区"调性,拒绝泛娱乐内容,聚焦垂直兴趣领域(如HiFi耳机/球星卡)的专业讨论[27][29] - 通过"鱼小铺"区分专业卖家与个人卖家,动态分配流量池,避免一刀切管理破坏生态[17][18] 产品创新与AI应用 - 推出AI帮卖新模式:用户仅需提供商品照片,平台负责定价、沟通、物流及纠纷处理,预计占交易量10-20%[38][41] - 构建信用保障体系:联合顺丰进行物流取证,与蚂蚁保合作订单保险,解决二手交易信任痛点[33][39] - 保留"人感"设计:控制AI介入比例,70-80%交易仍保持用户自主沟通,维持社区温度[41] 用户生态特征 - 典型用户包括:95后副业创收者(代吃席/代排队)、兴趣圈层玩家(潮玩/明星卡)、特殊需求群体(学术研究/情感咨询)[3][22] - 年轻用户推动三大消费趋势:临期商品/微瑕品交易、虚拟服务消费、情绪价值商品化[12][13] - 平台形成自传播文化,用户创造"人类对闲鱼的开发不足1%"等梗文化传播[3] 组织管理方法论 - 创新机制采用"命题作文+员工孵化"双轨制:重大创新(如首页改版)由管理层主导,小型创意(如解忧杂货铺)由一线员工提案[42] - 绩效管理摒弃电商GMV分拆模式,通过交易渗透率、社区活跃度等过程指标间接推动DAU增长[36] - 坚持"土壤适配"原则,避免盲目模仿抖音/小红书模式,聚焦闲置经济衍生场景[26][42]
理想整合设立智能汽车群组,总裁马东辉统管研发、供应和销服
晚点LatePost· 2025-06-27 20:12
组织架构调整 - 公司宣布将销售与服务群组和研发与供应群组合并成立智能汽车群组 由总裁马东辉负责 直接向CEO李想汇报 旨在实现研发、供应、销售、服务的端到端经营闭环[3][4] - 调整后一级群组包括产品与战略群组(李想直管)、系统与计算群组(CTO谢炎负责)、组织与财经群组(CFO李铁负责) 李想将更多精力投入AI领域[4] - 原销售与服务群组负责人邹良军转任公司顾问 该群组此前已推行"战区制"改革 将26个战区合并为5个 取消中央零售负责人职位[5] 销售体系变革 - 销售体系实行五大战区独立负责制 各战区直接对销量、利润和NPS指标负责 出现"各自为政"现象 中央人员需迁移至战区常驻[5] - 公司发布《诚信经营承诺》强调全国统一售价和服务标准 禁止销售私自返利 此前存在销售抢单、提供非官方补贴等乱象[5][6] - 去年至今多位早期销售员工因不满政策离职 反映销售体系转型阵痛[6] 产品战略布局 - 公司计划7月和9月分别发布i8、i6两款纯电SUV 此次组织调整旨在强化智能汽车业务整合效率 应对激烈市场竞争[4][8] - 去年MEGA舆情后曾进行矩阵组织升级 合并PDT与PCT团队 整合车型产品经理与商业团队 聚焦产品商业成功[7] 管理理念 - CEO李想认为组织能力是企业应对规模扩张和行业变化的核心 90%企业失败源于组织能力与业务规模不匹配[6] - 公司正从增程式舒适区转向纯电领域 通过主动组织调整迎接更艰难市场竞争[8]
阿里合伙人瘦身:不在业务一线的基本都退出了
晚点LatePost· 2025-06-26 21:23
合伙人变动与组织架构调整 - 合伙人数量降至历史最低17人,比2014年上市时减少1/3,为9位合伙人退出后的结果[3][11] - 合伙人委员会5名成员更换1人,电商事业群CEO蒋凡(39岁)替换彭蕾,其余4人包括马云、蔡崇信、邵晓锋、吴泳铭[3][22] - 现任合伙人中仅4位不负责具体业务,其余均为一线业务负责人,体现"能听见炮火的人"主导决策的趋势[4][5][28] - 退出合伙人包括彭蕾、戴珊等2位十八罗汉成员,以及张勇、俞永福等7位曾担任核心业务的高管[11][12][15] 业务战略与财务表现 - 2025财年收入9963.47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77%至1259.76亿元,电商和云收入增速分别为8.3%和11%[5] - 明确电商与AI+云为两大核心引擎,云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7季度三位数增长,被视为第二增长曲线[4][24][25] - 电商事业群一季度收入1349.48亿元占总营收57%,国际数字商业收入同比增长29%[24][25] - 退出高鑫零售、银泰百货等资产,高德、虎鲸文娱实现单季度盈利,盒马GMV超750亿元并首次全年盈利[5] 管理变革与决策机制 - 合伙人制度设计保障创始团队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需75%以上合伙人同意新成员入选[29][30] - 现任合伙人分三梯队:9位业务负责人(电商/云/其他)、4位集团高管、4位资深合伙人(马云等)[17][21][22] - 蒋凡带领的电商事业群整合淘天、国际电商、饿了么等业务,将核心指标调整为"剔除退款后的真实成交"[25][26] - 管理风格转向高效实用,95后进入基层管理,90后补充中层,资源向核心业务集中[25][26][27] 行业对比与公司治理 - 阿里合伙人制度独特之处在于以价值观为首要选拔标准,不同于腾讯总办、字节CEO委员会等业务导向机制[31][32] - 与京东、拼多多等类似,互联网平台公司关键决策仍高度依赖创始人,未实现完全交接班[32][33] - 永久合伙人制度允许马云(60岁)、蔡崇信(61岁)持续参与决策直至70岁,其他合伙人60岁需退休[23]
逼着算法学品味,抖音想要第三次突围
晚点LatePost· 2025-06-25 20:39
抖音的竞争格局与挑战 - 抖音日活跃用户数超过8亿(QuestMobile口径),收入比阿里中国电商高出1/3,成为超级应用[3][4] - 竞争对手小红书、B站日活突破1亿,快手日活达4亿,微信视频号日活超6亿,均实现盈利[4][8] - 抖音面临高收入人群和年轻用户流失风险,部分用户转向小红书等平台[6][7] 抖音的内容战略调整 - 2022年启动代号"L"的图文专项对标小红书,但"经验"入口使用率不足1%[7][8] - 2023年推出"优质内容"计划,定义标准并调整算法权重,引入收藏、搜索等行为指标[9][10][11] - 上线独立应用中视频平台"抖音精选",日活500万,目标年底达1000万[11][13] 竞争对手的内容差异化 - 小红书明确打压工业化内容,允许使用时长短但提升质量,主导消费趋势如露营、骑行等[14][16] - B站日均使用时长105分钟,强调品类价值,成为专业视频内容首选平台[15][16] - 竞争对手依赖人工运营判断内容质量,与抖音算法驱动形成对比[15][16] 用户需求与行业趋势 - 用户从即时刺激转向延迟满足,对内容质量要求提升,短视频被部分用户视为"无营养"[17][18] - 抖音调研显示用户刷屏时间过长会引发负罪感,电商和生活服务类内容成为打开主因[19] - 公司尝试通过算法升级匹配用户品味进化,但需证明算法能跟上人类成长[19] 管理层动态与内部挑战 - 2025年初字节CEO梁汝波指出抖音图文UGC存在低质问题,但肯定团队长期目标[5] - 韩尚佑接任抖音负责人后重点提升内容调性,但优质图文/中视频仍落后对手[7][8][9] - 公司曾考虑牺牲短期增长换取长期结构优化,但初期缺乏执行动力[11]
加速度和加杠杆的老铺黄金,得学着慢下来
晚点LatePost· 2025-06-25 10:12
核心观点 - 老铺黄金通过模糊品牌定位和维持神秘感,形成资本价格和舆论热度的重要催化剂 [3] - 公司商业模式具有奢侈品属性,通过高溢价策略将品牌价值嵌入商品中,售价是成本的超1倍 [7] - 公司正通过产品结构化调整和押注黄金上涨周期囤金策略提升毛利率,目标是达到奢侈品行业60%-80%的可比水平 [12][13] - 公司面临现金流压力和加杠杆风险,2024年经营现金净流出12.3亿元,银行借款占比流动负债从28%提升至61% [16][17] - 中国本土奢侈品牌发展面临先发者优势的挑战,欧洲奢侈品霸权形成体系化竞争壁垒 [35][36] 商业模式与定位 - 公司采用"一口价"销售模式,七子葫芦吊坠售价31400元/22.6g(1389元/g),成本612元/g,溢价远超行业10%加工费标准 [7] - 通过黄金饰品切入奢侈品赛道是差异化竞争策略,利用黄金货币属性模糊奢侈品纯粹符号溢价 [7] - 近三年毛利率稳定在41%-42%,高于周大福21%但低于爱马仕73%的行业顶级水平 [12] - 足金镶嵌产品占比提升将带动毛利率进一步增长,2025年可能出现明显提升 [13] 运营策略与财务表现 - 2024年集中囤积黄金,下半年购入存货49亿元,全年经营现金净流出12.3亿元 [13][17] - 2024年完成IPO融资9亿元后仍从银行借款15亿元,计息借款占流动负债比例从28%升至61% [17] - 在现金余额仅7.3亿元情况下仍通过10.7亿元分红计划,加剧运营压力 [22] - 2024年存货周转天数195天,押注金价上涨可确认更高营收和较低成本 [13] 行业比较与发展路径 - 全球顶级奢侈品毛利率区间60%-80%,代表品牌包括爱马仕、LVMH、历峰集团等 [12] - 奢侈品行业三角关系:创越周期能力、现金流稳定性、品牌调性坚守 [18][19] - 欧洲奢侈品占据塔尖位置,美国品牌仅少量进入塔身,日本品牌更小众化 [36] - 先发优势体现在时间资产、全球化供应链和集团化并购策略形成的竞争壁垒 [36] 中国市场机遇与挑战 - 中国人均收入5500-6000美元,一线城市接近高收入标准,处于奢侈品市场发展初期 [38] - 本土品牌需在欧美日品牌挤压下寻找差异化竞争空间,但先发者优势形成体系化障碍 [39][40] - 公司作为中国本土奢侈品叙事的唯一标的,可能面临过高期望带来的捧杀风险 [40]
对话阿里国际站张阔:全球贸易越动荡,越需要尊重常识
晚点LatePost· 2025-06-24 17:35
外贸增长与关税影响 - 6月阿里国际站订单同比增长42%,GMV增长近30%,美国市场增速恢复至25%,欧洲、拉美、亚洲均实现增长 [6][7] - 中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比例从1999年6%升至近年30%,民营企业出口占比从1999年不到2%升至2024年65% [2] - 145%关税被判断为短期波动,因美国零售总额7.5万亿美元/年,库存1.5-2万亿美元,加税将导致两个月后物价全面上涨 [9][10][11] AI对外贸行业的变革 - AI作用被总结为"提效"(解决语言、时差等问题)和"开源"(降低门槛吸引新参与者),预计为30万亿美元跨境贸易带来10%增长 [4][24] - 商家端推出4个AI Agent覆盖商品运营、客户接待等场景;买家端推出AI原生搜索引擎Accio,可筛选供货商、价格等维度 [4] - AI接入主搜索框快速落地,因B2B订单平均3000美元以上,需解决复杂决策链路,传统搜索推荐模式存在局限 [21][22][23] 全球贸易格局与供应链韧性 - 墨西哥制造业全球占比过去5-10年仅增1个百分点,越南增量有限,产业工人培育需一代人时间,中国村镇可完成全链条生产 [13] - 贸易波动催生新机会,推动多元化布局(欧洲、拉美等),平台协助商家建立新供应链链接 [14] - 中国供应链25年无对手,电商人才密集度类似"乒乓球决赛全是中国人",但需帮助海外中小企业实现共赢 [18][19] 数字化贸易基础设施 - 增长驱动力来自小环境优化:交易基础设施、物流、金融支付能力升级,叠加AI提升供需匹配效率 [8][9] - 欧洲商家数字化程度低(回复以周为单位),东南亚依赖FDI模式,非洲面临签证等软性基建挑战 [15][16] - 南美市场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同商品批发/零售价差大),线下交易环境风险高 [17] AI产品战略与组织变革 - 选择独立开发Accio而非外挂聊天机器人,因电商核心路径是搜索,且需保持迭代主动权 [20][21] - 95后员工在AI团队占比提升,技术决策权下放,需建立年轻人才被看见的机制 [28][29][30]
从地平线拆分后,地瓜机器人怎么做具身智能卖水人丨具身智能对话#15
晚点LatePost· 2025-06-24 17:35
公司战略与定位 - 地瓜机器人孵化于地平线机器人事业部,2023年末独立运营,定位为具身智能行业供应商,核心业务是为机器人公司提供芯片和开发工具[4][7] - 公司遵循"在没有人竞争的地方竞争"战略,选择长期潜力大但当前规模小的赛道,类似地平线进入智能汽车市场的路径[8][4] - 明确不做机器人本体硬件,专注成为"行业卖水人",通过芯片和算法支持各类机器人公司的智能化需求[31][32] - 盈利模式以芯片销售为主,辅以软件算法收费,消费电子领域是当前营收基本盘,具身智能被视为长期价值增长点[36][37][38] 行业现状与趋势 - 具身智能产业处于早期分歧阶段,技术路线未收敛,外观设计(1.3-1.8米高度区间)和算法方案均呈现百花齐放状态[4][14] - 行业分化为三类市场:传统扫地/割草机器人智能化升级、创业公司探索新应用场景(陪伴/泳池/网球机器人)、具身智能前沿领域[10] - 预计1-2年内会出现细分场景跑通的公司形成第一波共识,但通用人形机器人达成共识仍需更长时间[21][22] - 巨头入场(如英伟达Jetson系统)可能加速行业成熟,但当前新创团队数量已开始减少,融资泡沫或将在1年后面临考验[26][27][29] 产品与生态建设 - 推出RDK S100开发者套件,通过工具链降低开发门槛,复制地平线在智驾市场的成功经验[7][12] - 重点搭建评测体系解决行业缺乏统一标准的问题,举办竞赛拉齐算法评价基准[17] - 生态策略学习英伟达但差异化定位,追求更便宜简单的开发方案,而非依赖重资源投入[34][35] - 与传感器厂商战略合作形成"大脑+眼睛"协同,但不涉足传感器制造[32] 竞争与挑战 - 主要竞争对手为英伟达,但强调先发优势和战略专注度差异[41][42] - 技术挑战集中在芯片需平衡带宽、功耗、性价比以支持多模态大模型迭代[40] - 当前具身智能公司面临多重风险,包括技术路线单一、融资能力、团队管理等问题,预计5年内行业将经历洗牌[18][23][24] 创始人观点 - 认为通用人形机器人无法解决所有问题,未来机器人形态将多样化,如同生物进化适应不同环境[20] - 预判20年后机器人将像《I,Robot》中描述的高度智能化,但人类会形成新的生产关系与之共存[45][46] - 强调创始人需具备战略清晰度和开放思维,避免路径依赖,尤其在技术路线未收敛的早期阶段[19][25]
“一个淘宝”:阿里没有宣布的战略转型
晚点LatePost· 2025-06-23 20:47
阿里组织架构调整 - 饿了么和飞猪合并入阿里中国电商事业群 吴泽明继续担任饿了么董事长兼CEO 庄卓然任飞猪CEO 两人均向蒋凡汇报 [2] - 飞猪和饿了么将保持公司化管理模式 但业务决策执行以电商事业群集中目标 统一作战 [2] - 此次调整标志着阿里从电商平台走向大消费平台的战略升级 [2] 淘宝作为消费入口的战略价值 - 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日配送单量从2000多万单上涨到6000万单 仅用不到两个月 [3][4] - 淘宝闪购上线不到一个月 日订单量峰值就超过4000万单 [4] - 淘宝闪购与饿了么合作后 订单量跃升至美团的2/3 是7年来首次 [4] - 淘宝月均日活跃用户环比增加近3800万 而饿了么应用仅增加70万 [5] 业务协同效应 - 淘宝首屏加入外卖入口 电商业务负担主要外卖补贴费用 [2] - 整合后几乎所有具备消费属性的业务都聚拢在淘宝应用内 以淘宝作为主阵地 [3] - 用户在淘宝使用饿了么和飞猪 可增加停留时长 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和运营首页 [5] - 淘宝闪购业务给淘天带来非常大的活跃用户和交易用户增长 [6] 阿里组织变革历史 - 2012年提出"One Company"战略 设立七大事业群 但不到3个月就调整 [6] - 2015年底推行"大中台 小前台"组织战略 走向"一个阿里" [7] - 2021年CEO下设四位大总裁 从集中走向分散 [7] - 此次调整为"一个淘宝"战略 真正集中权力和资源 [3] 行业竞争格局 - 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日订单量超6000万单 与美团差距缩减到3000万单左右 [4] - 京东近期单月平均每天打开应用人数创历史新高 [6] - 公司认为做外卖亏的钱比去抖音 腾讯买流量划算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