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晚点LatePost
icon
搜索文档
软饮新王东鹏的高增长步伐,暂时还停不下来
晚点LatePost· 2025-06-17 17:10
核心观点 - 东鹏饮料通过有效的产权结构实现与渠道商的双赢增长,形成"品牌+渠道"利益共同体[7][22] - 公司2024年营收和利润增速分别达40%和70%,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4] - 运动饮料业务(补水啦)成为第二增长曲线,2024年收入15亿元同比增长285%[38][39] - 产权结构从2019年的56:44调整为2024年的44:56,渠道激励效果显著[18][22] - 公司当前增长主要来自增量市场和渠道拓展,而非存量竞争[26][27] 行业分析 - 2024年中国现制茶饮市场规模超6000亿元,增速20%+,冲击传统软饮市场[4] - 功能饮料市场具备抗冲击特性,2024年能量饮料市场规模达697亿元(华彬396亿+东鹏301亿)[17][25] - 运动饮料赛道增速9.6%高于能量饮料的7.7%,2024年市场规模547亿元[38] - 软饮行业核心考核指标为"强渠道、高周转、充沛现金流"[10] - 行业具有分区域动态竞争特性,需持续调整产权结构保持有效性[10] 公司竞争优势 - 经销商从2019年1200家增至2024年超3000家,终端门店达400万个[22] - 大众市场定位带来广阔发展空间,避免华彬红牛的高端市场局限[24] - 补水啦产品定价3-4元,低于竞品宝矿力/脉动,复制特饮成功路径[39] - 产能利用率达91%,2024年固定资产投入17亿元扩建产能[48] - 预计2025年运动饮料市占率将提升至12%,收入达45亿元[39] 财务表现 - 2024年短期借款增加33亿元至66亿元,同时交易性金融资产增至49亿元[49] - 通过"短借长投"操作获得1.9亿元利息收入,利率差约2.2%[49][50] - 2024年现金分红20亿元,较2022-2023年6-8亿元大幅提升[53] - 合同负债中预收款占比从2022年30%提升至2024年61%[47] - 存货同比增长88%至10.7亿元,占营收比升至6.8%[47] 增长潜力 - 产权结构仍有12%释放空间,参考农夫山泉32:68的行业下限[33] - 乐观情况下可维持4-6年增长,悲观情况仍有2-3年空间[34] - 运动饮料CR3仅48%,市场集中度低于能量饮料的70%[38] - 渠道协同效应使新品推广成本降低,实现搭便车式增长[36][39] - 港股二次IPO若成功将缓解当前财务压力[55]
软饮新王东鹏的高增长步伐,暂时还停不下来
晚点LatePost· 2025-06-16 23:15
核心观点 - 东鹏饮料通过有效的产权结构和渠道激励实现高速增长,2024年营收和利润增速分别达40%和70%,显著高于行业水平[4] - 公司采用"品牌+渠道"双轮驱动模式,与经销商形成利益共同体,终端门店从2019年约百万个扩张至2024年近400万个[22] - 运动饮料业务(补水啦)成为第二增长曲线,2024年收入达15亿元,同比增长285%,2025Q1保持256%增速[38][39] - 产权结构分析显示公司仍有12%的产权释放空间,可通过持续让利渠道维持中期增长[31][33][35] - 财务操作存在争议点,包括2024年短期借款增加33亿元至66亿元,同时理财投资增至49亿元,以及大额分红和减持行为[49][53][54] 行业分析 - 2024年中国现制茶饮市场规模超6000亿元且增速超20%,对传统软饮形成冲击,但功能饮料因场景特殊性受影响较小[4][25] - 能量饮料市场过去6年CAGR为7.7%,运动饮料达9.6%,显示后者更具增长潜力[38] - 运动饮料市场集中度较低,2021年CR3为48%,而能量饮料CR3达70%,存在市场整合机会[38] - 功能饮料升均价格差异显著:华彬红牛24元/L,东鹏特饮10元/L,乐虎9元/L,体质能量7元/L[17][26] 公司战略 - 产权结构从2019年56:44调整为2024年44:56,渠道分得价值从33亿元增至168亿元,形成良性增长循环[18][22] - 大众市场定位策略成功,避免与华彬红牛高端市场直接竞争,通过低线城市渗透获取增量空间[24] - 补水啦产品延续特饮成功路径:定价3-4元低于竞品,借助现有渠道快速铺货,2024年市占率超6%[38][39] - 产能利用率达91%,2024年投入17亿元扩建产能,设计产能480万吨,实际产量436万吨[48] 财务表现 - 2024年存货同比增长88%至10.7亿元,合同负债中预收款占比从2022年30%提升至61%[47] - 借款利率2.2%-2.5%与理财收益形成套利空间,2024年利息收入1.9亿元[49][50] - 分红力度加大:2024年三次分红合计33亿元(含转增),远超2022年8亿元和2023年10亿元[52][53] - 大股东减持717万股套现19亿元,家族控股结构引发治理质疑[54] 增长前景 - 乐观情景下现有产权释放空间可支撑4-6年增长,悲观情景下仍能维持2-3年[34] - 运动饮料业务若保持200%增速,2025年收入有望达45亿元,市占率提升至12%[39] - 参考农夫山泉包装水业务32:68的产权结构,显示东鹏仍有调整空间应对市场竞争[33] - 港股二次IPO若成功将缓解现金流压力,兑付短期借款[55]
均价 30 万,最高 90 万,极氪如何能卖出 50 万台车?
晚点LatePost· 2025-06-16 23:15
核心观点 - 极氪成为最快达成豪华纯电50万辆交付目标的品牌,用时44个月,单车均价近30万元,最高车型近90万元[2][3] - 公司通过SEA浩瀚架构等技术护城河和持续创新产品战略,在豪华纯电市场建立竞争优势[5][9] - 极氪与领克完成战略整合,未来将作为吉利集团新能源战略核心承载者,开启全球化布局[16][17] 交付里程碑 - 极氪第50万辆整车下线,成为最快达成该目标的豪华纯电品牌,用时44个月[2][3] - 对比同行:蔚来用时近6年、零跑64个月、理想46个月[3] - 主力车型极氪001上市四年价格稳定在26万元以上,在价格战中保持价格稳定[3] 技术优势 - SEA浩瀚架构是公司核心技术,历时5年投资200亿元打造,支持全尺寸全品类车型开发[5] - 构建"三个800V"超快充生态:800V高压架构、800V电池、800V充电网络,V4极充兆瓦桩单枪峰值功率1.3兆瓦全球第一[6] - 智能驾驶方面全栈自研,推出"千里浩瀚"H7/H9方案,H9方案算力达1400TOPS行业最高[6][8] - 一季度研发投入29亿元,占营收13.2%,累计研发投入超250亿元[8] 产品战略 - 极氪001开创豪华猎装车品类,累计销量超27万辆,为25万元以上纯电车型销冠[12] - 极氪009成为40万元以上豪华MPV全品类销冠,香港市场月销319台超越丰田埃尔法[12] - 极氪7X出海欧洲,成交均价超40万元,香港上市后25天交付破万台[14] - 极氪MIX采用胶囊造型等创新设计,体现公司颠覆性创新能力[15] 战略整合 - 极氪与领克完成合并,形成"极氪向上、领克向宽"的战略布局[4][16] - 极氪科技将成为吉利汽车全资子公司,作为集团新能源战略核心承载者[16] - 极氪CEO安聪慧将执掌吉利控股集团,技术负责人兼任集团首席科学家[17] - 未来技术路线从纯电向"覆盖全域"拓展,三季度上市极氪9X支持纯电/混动/增程三种模式[17] 全球化布局 - 已进入40多个国际市场,覆盖五大洲,是唯一实现全球五大洲交付的中国豪华品牌[15] - 香港作为重要窗口市场,极氪009持续蝉联当地豪华MPV销量冠军[12] - 极氪7X在挪威、荷兰、瑞典等欧洲市场表现优异[14]
万达电影董事长陈祉希:打通内容全产业链资源,是我看好的 “新剧本”
晚点LatePost· 2025-06-16 23:15
公司战略转型 - 提出"超级娱乐空间"战略,深化为"1+2+5"战略版图:1指超级娱乐空间,2指国内国际两大市场,5指院线、影视剧集、战略投资、潮玩、游戏五大核心业务 [6][9][31] - 目标实现票房与非票业务收入占比50:50,2023年非票收入占比仅10%,远低于好莱坞30-40%的水平 [12][15] - 通过700多家影院点位优势打造低试错成本的创新平台,已尝试F1赛事直播、影游联动等新业态 [11][33][37] 财务与业务表现 - 2024年营收123.62亿元同比下跌15.44%,归母净亏损9.4亿元(含Q4单季亏损11.09亿元),主要因7.9亿元资产计提及影院更新投入 [5][6] - 2025Q1营收47.09亿元,归母净利润8.3亿元,净利润率从8.53%提升至17% [5] - 国内直营影院观影人次同比增长32.7%,销售费用同比下降35.4% [25] 组织与业务整合 - 取消南北区三级架构,调整为总部直管10个区域的扁平化管理,建立经营管理中心统一管控采购等环节 [20][21] - 横向拉通影业投资、发行与院线业务,2024年投资影片零亏损,复映影片市占达38.5% [26][27] - 关闭10家旧商圈亏损影城,持续汰换设备,保持每年新建与利旧并行的扩张节奏 [19][86] 非票业务创新 - 潮玩业务表现突出:奶龙、Loopy IP销售近3000万元,《原神》联名GMV达6400万元并带来1000万票房转化 [24][38] - 战略投资52TOYS(已开104家店)和好运椰(35家店),后者在部分影城非票收入占比达29% [69][70] - 自研零食与IP联动,建立"H2OTalks"等品牌,通过包装设计强化IP认知 [54][74] 影院场景重构 - 大堂改造为多元娱乐场域:引入艺术家画展、潮玩市集、手工活动等,签约14位艺术家进行内容共创 [39][44] - 影厅功能拓展:试点F1赛事/电竞直播、恐怖片互动剧场等,构建"屏幕介质+大堂沉淀"的共生模式 [33][36][37] - 计划推出更年轻化的第三影院品牌,与现有万达影城、寰映形成差异化矩阵 [49] IP运营体系 - 构建电影/游戏/自研/外部合作四类IP池,包括"MOMO和TA的朋友们"等自研IP,强调"不求长效但求多元"的运营逻辑 [54][58][63] - 内容与IP开发协同:如《西游记真假美猴王》等项目前期植入潮玩设计,形成产业链反哺 [59] - 通过2.3亿人次/年的线下流量优势,打造"投入成本最低的超级品牌孵化器" [53]
对话影石Insta360 刘靖康:大疆是个强大对手,但我不想成为另一个大疆
晚点LatePost· 2025-06-15 20:00
公司发展历程与战略 - 创始人刘靖康从24岁开始创业,选择进入需求已被证明的市场挑战头部,通过"赚能力"而非仅赚钱的方式实现增长[4] - 公司采取"地狱模式"进入红海市场,要求技术和方案上的突破性创新才能超越头部品牌[5] - 2023年登陆科创板,开盘大涨285%,市值一度突破700亿元人民币[6] - 2024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接近56亿元和10亿元,近三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超65%[13] 产品策略与创新 - 全球全景相机市占率达80%,运动相机市场份额接近GoPro并有反超之势[5] - 产品策略从"猎人寻找猎物"进化为"全焦段、全场景"的包围式进攻[16][24] - 创新分为三个层次:替代型创新、增量需求创新和创造全新品类创新[19] - Ace系列广角运动相机解决了夜间画质和风噪收音等痛点,预录功能延长至1分钟以上[22] - X5系列将玻璃保护镜集成到镜头本体,改善用户体验但牺牲了3600万年配件收入[36] 市场竞争与应对 - 面临大疆即将进入全景相机市场的竞争压力,采取积极应对策略[13][26] - 竞争被视为提升基本功的机会,公司有40亿元流动资产储备应对挑战[13][30] - 影像市场被定义为"开放世界的市场",需求差异化大,创新空间广阔[39][42] - 消费电子产品被认为有门槛但难有壁垒,需要成为"十二边形战士"[39] 组织管理与文化 - 公司从300人扩展到近3000人,建立矩阵式组织应对多产品开发[63] - 管理理念从"先事后人"转向"先人后事",注重员工发展和知识传承[67][68] - 采用Netflix工作法,通过context而非control提升团队决策质量[52][53] - 建立SOP体系避免重复踩坑,并通过跨部门评价机制识别权责缝隙[59][62] - 目标打造"员工发展第一"的学习型组织,通过发展人来发展业务[66][69] 创始人理念 - 核心驱动力是YOLO(You Only Live Once)理念,追求创造世界级产品[10][74] - 选择最难的发展路径,通过竞争快速提升能力而非追求安逸[73][77] - 重视产品创新和用户体验,如家庭记录场景的产品开发[83][84] - 承认在授权、长期思考和家庭投入方面存在不足[85]
AI 与志愿填报机构对决,谁更懂你的未来?
晚点LatePost· 2025-06-13 15:11
你可能也听过这样的故事: 一起长大的朋友高考分数足够上个末流 211,但一本志愿全滑档,最后去了二本,成了该校历史最高 分; 乔布斯曾问比尔·盖茨:为什么科技几乎改变了所有领域,却唯独对教育的影响小得出奇? 妹妹擅长理工科,想报计算机专业,却被爸妈一句 "程序员 35 岁就失业" 劝退,改报管理类,大学四 年在背不懂的管理术语中挣扎; 把经验和运气,变成数据和逻辑 小镇做题家的同事,填志愿时连 "专业" 意味着什么都没弄清楚,只是跟风选了当年最热门的方向,如 今在并不适合自己的行业里日复一日内耗。 每年大概只有 2% 的考生能接触到志愿专家,剩下的 1300 万考生,可能经历了家长发动亲友、翻烂 学校手册、跑招生会、在小红书和知乎看帖的种种步骤后,依然改变不了资源有限、信息孤岛、一知 半解的局面。 但随着技术的进步,游戏规则正在发生改变。高考志愿填报,是典型的信息密集、决策复杂场景,天 然适合大模型落地。国内已经不少有模型能力,或者有数据积累的公司跃跃欲试。 已经服务 7 年高考的夸克,正试图让数据和大模型把这件原本靠 "大海捞针、经验、运气" 的事,变 成一件可以靠 "智能、数据、逻辑" 完成的事。 最近, ...
晚点独家丨智界、尚界将设独立销售渠道,正筛选经销商资质
晚点LatePost· 2025-06-13 15:11
鸿蒙智行渠道调整 - 智界、尚界、享界品牌将建设独立销售渠道,5月中旬智界、尚界已启动专网经销商招商,享界计划6月12日启动招商 [4] - 独立门店模式类似AITO问界用户中心,未来各品牌将拥有专属销售网点 [4] - 全国第二大经销商永达汽车参与尚界专网建设,华为现阶段对经销商要求以快速经营为主,简化装修流程 [6] 销售网络分类与升级 - 鸿蒙智行销售网点分为商超体验中心(展示2-3台车)和用户中心(类似4S店),商超店因车型增多面临展示资源紧张 [7] - 用户中心按销售品牌数量分为四类:四界店(8000平米以上)、三界店(含问界/尊界)、二界店(智界+享界) [8] - 鸿蒙智行超级体验中心实际承担交付功能,由中邮普泰在重点城市建设标志性门店 [7] 渠道扩张与品牌策略 - 2023年下半年起加速引入豪华品牌经销商(如中升、永达),截至11月全国建成990家体验中心、330家用户中心 [9] - 分网销售旨在强化各品牌独立形象,避免共享"华为智选车"光环导致的定位模糊 [9] - 尚界作为华为与上汽合作的"第五界",首款车型预计2024年下半年上市 [9] 合作模式动态调整 - 智选车业务从1.0(问界模式)升级至2.0(智界等),华为试图加强控制权,主机厂更多扮演代工角色 [10] - 智界S7因生产协同问题遭遇交付瓶颈,促使奇瑞与华为重新谈判合作条款 [10] - 享界S9销量波动大,上市初期月销2000辆,后跌至数百辆,4月增程版降价9万后销量回升至2000余辆 [11] 战略方向转变 - 华为从绝对主导转向技术赋能与生态平衡,调整合作方分成比例(如赛力斯、北汽重谈条款) [11][12] - 渠道分网是华为对合作伙伴适度放权的体现,适应复杂市场现实 [10][12]
对话影石Insta360 刘靖康:这何尝不是一种极限运动
晚点LatePost· 2025-06-13 14:48
公司发展历程与战略 - 创始人刘靖康从24岁开始创业,将十年精力投入极限运动相机领域,选择进入需求已被验证的市场并挑战头部企业[4] - 公司采取"包围式差异化进攻"策略,覆盖全焦段、全场景影像需求,目标是"帮助人们更好地记录和分享生活"[20] - 2023年登陆科创板,开盘大涨285%,市值一度突破700亿元人民币[5] - 2024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接近56亿元和10亿元,近三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超65%[11] 产品与技术优势 - 在全景相机市场全球市占率达80%,超越理光、三星成为第一[5] - 运动相机市场份额接近全球第一GoPro,有反超之势[5] - 2023年底推出Ace系列广角运动相机,解决夜间画质和风噪收音等痛点,与GoPro和大疆正面竞争[17][18] - X5系列将玻璃保护镜集成到镜头本体,改善用户体验但牺牲3600万元配件收入[32] - 产品创新分为三个层次:替代型创新、增量需求创新和创造全新市场[15] 市场竞争策略 - 面对大疆即将进入全景相机市场的竞争,公司采取积极应对态度,认为竞争能磨炼基本功[23][28] - 在运动相机市场采取"猎人寻找猎物"策略,选择有百亿规模、高毛利和未解决痛点的品类[14] - 影像行业被定义为"开放世界的市场",需求差异化大,产品难以完全替代,创新空间大[38][39] - 消费电子行业特点是"有门槛、难有壁垒",需要成为"十二边形战士"无短板[35] 组织管理与创新 - 公司向矩阵式组织转型,目前有近3000员工分600多个工种,面临复杂管理挑战[59] - 推行Netflix工作法,强调"提供信息而非控制",培养团队自主决策能力[48][49] - 建立SOP体系避免重复踩坑,要求团队理解标准背后的原因[55] - 目标是打造"员工发展第一"的学习型组织,通过发展人来发展业务[63][65] - 创新激励机制,针对不同类型人才采取差异化激励方式[66] 创始人理念与愿景 - 核心驱动力是YOLO(你只活一次)理念,追求做出世界级创新产品[67][70] - 不满足于做全球第三,选择挑战市场领导者这条更艰难的路[69] - 长期目标是定义和创造全新影像品类,做世界级产品[45] - 认为公司核心是赚"开发新知识"的钱,解决别人未解决的痛点[62]
对话火山引擎谭待:马拉松才跑 500 米,要做中国 AI 云第一
晚点LatePost· 2025-06-12 17:57
火山引擎发展现状与战略 - 火山引擎国内云端大模型调用量占比达46.4%,超二三名总和[3] - 豆包大模型日均Token处理量半年内翻两番至16.4万亿[3][49] - 公司2021年定下1000亿元年收入目标,去年收入100亿,今年目标200亿[22] 技术优势与产品布局 - 推出MCP服务、Prompt Pilot等Agent定制开发套件,思考模型定价为同行1/3[4] - 深度思考模型context长度达256K国内第一,TPM达500万领先行业[39][45] - 强化学习框架veRL和集成式Coding Agent Trae构成技术壁垒[46][47] 商业模式与竞争策略 - MaaS业务实现盈利,毛利率优于传统PaaS服务[33] - 采用"技术优化+规模效应"降本模式,而非价格战[34][41] - C端产品豆包App成为B端获客重要渠道,形成协同效应[37][40] 行业趋势判断 - 预测AI云服务市场将扩大100倍,GPU业务占比超50%[23][42] - Agent将突破App时代天花板,创造更大经济价值[48] - 多模态模型带动AI搜索、AI Coding需求增长10倍[52][53] 运营管理特点 - 坚持"内外技术同源"原则,复用字节基础设施[12][61] - 通过规模效应摊薄成本,1万台服务器优化收益放大100倍[41] - 建立垂直优化团队深度参与模型研发[61][62]
为什么说腾讯音乐并购喜马拉雅,受益的不仅仅是两家公司
晚点LatePost· 2025-06-12 17:57
并购交易概述 - 腾讯音乐以12.6亿美元现金加不超过5.1986%的A类普通股及不超过0.37%的该等A类普通股全资收购喜马拉雅[1] - 喜马拉雅将保持品牌独立、运营独立、管理团队不变及战略方向不变[1] - 交易需满足前置条件后正式交割[1] 喜马拉雅财务表现 - 2022年Q4首次盈利后连续9季度盈利,2023年经调整净利润2.24亿元,2024年突破5亿元[2][6] - 2023年收入约61亿元,显著低于b站和小红书的200亿元级别收入[6] - 待摊版权成本超过4亿元[7] 行业现状 - 中国在线音频用户6.8亿人,渗透率不足50%,低于美国的80%[2] - 行业五年复合增速35%,但2024-2025年增速明显放缓[7] - 存在版权成本高企、内容同质化、服务单一等问题[7] - 短视频平台正在争夺音频市场份额[8] 协同效应 - 腾讯音乐1.2亿付费用户与喜马拉雅1580万付费用户形成互补[3][12] - 可能实现版权协同采购降低交易成本[8] - 技术资源共享可减少宽带/云服务浪费[8] - 腾讯音乐5.55亿月活用户将为喜马拉雅带来增量市场[12] AI技术应用 - 喜马拉雅在语音识别、情绪识别、AIGC方向有深厚积累[10] - 腾讯音乐拥有MuseLM、琴乐大模型等技术实现全链路AI能力[10] - AI将改变内容生产模式,提升有声内容生成效率[10][13] - 多模态AI技术可能重构"听"的体验[10] 行业创新潜力 - 参考Spotify并购案例使全球播客收听时长增长39%,广告规模两年翻倍[4][14] - 迪士尼收购皮克斯推动北美动画票房年均增速从3%提升至11%[11][12] - 可能催生"长尾爆发"与"头部专业化"并行的新业态[14] - 有望改变传统版权囤积模式,推动自制内容生产[13] 战略意义 - 并购是应对行业过度竞争的解决方案[8] - 将资源从内耗转向创新和效率提升[8] - 面对注意力碎片化、创作范式迁移等行业变革的主动调整[7] - 可能成为抬升行业天花板的标杆案例[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