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汽车商业评论
icon
搜索文档
《哪吒2》火出天际,电影营销车企只能靠押宝?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2-26 00:26
电影与汽车跨界营销案例 - 《哪吒2》成为现象级IP 长城汽车旗下坦克品牌是其唯一汽车合作伙伴 通过双擎上市海报实现深度绑定[3][6] - 春节档其他车企合作案例:阿维塔绑定《唐探1900》 极狐合作《封神第二部》 东风猛士为《蛟龙行动》定制战车[4] - 理想汽车与《我的阿勒泰》联动推出特别篇 引发消费者自驾游购买意向[17] 坦克品牌合作策略分析 - 合作逻辑包含三重契合:精神层面("无路闯出路"vs"我命由我不由天") 技术层面(200亿研发投入vs电影特效死磕) 文化层面(中式美学传播者vs国产高端SUV制造者)[9] - 提前5个月布局合作 获得"官方合作伙伴"身份 推出定制短视频/影院物料/终端门店联动等全渠道营销[9][19] - 通过票根抽奖送车权+联名衍生品等方式承接亿级曝光流量 实现品牌破圈[19] 影视营销效果评估 - 营销专家指出:与剧情强关联的汽车品牌(如《变形金刚》科迈罗)记忆度最高 非紧密关联的跨界营销易被电影热度稀释[12] - 数据显示:公路片/探险片等类型更适合汽车植入 国潮影视剧对品牌呈现效果弱于传统类型片[12] - 成功案例需满足:1)产品研发精神与影视匠心共鸣 2)品牌叙事与角色成长线结合 3)衍生品联名创造二次传播[19] 行业营销趋势 - 头部IP争夺白热化 需提前12个月布局(坦克在电影定档前启动合作)[8][9] - 营销重点转向:车友会观影活动/明星见面会/终端衍生品销售等后链路转化[19] - 从单纯品牌曝光升级为"技术+文化"双维度价值输出(坦克强调200亿研发平台与电影CG技术对等)[9]
海外亦红海,汽车国家队远征出海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2-24 22:30
东风汽车海外战略布局 - 东风商用车在东南亚市场发布右置车商品线,包括DONGFENG GX、DONGFENG KC PRO、DONGFENG KC PLUS等新车型 [4] - 2024年东风公司出口汽车24.6万辆,同比增长6.4%,排名中国车企集团第十 [11] - 2025年东风提出海外出口50万辆目标,销量同比翻番,未来四年挑战百万辆 [11][12] - 东风轻发2024年通过东风股份海外事业部出口整机超5000台,外部客户出口整机超5000台 [9] - 东风商用车海外服务网络覆盖欧洲、美洲、中东、东南亚、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11] 东风进出口公司运营情况 - 2025年1月东风进出口销售汽车7199辆,同比增长23% [12] - 公司组建19支"远征军"营销战队,重点进攻欧洲、南美、中东、东南亚等市场 [11] - 东风公司董事长杨青要求2025年挑战乘用车151500辆、商用车40000辆的出口目标 [11] - 东风汽车完成海外适应性开发100余项,产品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 [12] 一汽解放国际化战略 - 2024年一汽解放出口5.73万辆,销量复合增长率行业第一,覆盖88个国家和地区 [14][16] - 一汽解放发布"SPRINT2030"战略,目标2030年全球销量超50万辆,海外销量18万辆 [16] - 2025年解放目标销售33万辆,其中海外占比24%;2028年目标海外销售11万辆,占比26% [16] - 解放计划在越南、菲律宾、墨西哥等市场建立海外子公司及投资工厂 [16] 中国商用车出口市场格局 - 2024年中国卡车出口78.56万辆,同比增长17%,其中重卡出口14.23万辆(+39%),牵引车14.9万辆(+92%) [16] - 重卡出口品牌份额:中国重汽40.83%、陕汽21.90%、一汽解放19.3%、东风8.16%、北汽4.58% [16] - 2024年新能源重卡销量约8万辆,渗透率13%,同比增长近140% [17] - 2024年重卡累计出口32.96万辆(+11%),其中非洲、东南亚、中东地区需求强劲 [17] 行业发展趋势 - 中金预计2025年中国重卡出口销量同比增长3%-10% [17] - 卡车巨头将出口作为2025年战略争夺第一高地 [17] - 新能源战略转型和海外战略转型成为行业两大应变方向 [17] - 亚非拉地区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重卡需求保持韧性 [17]
燃料电池新材料实现革命性突破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2-24 22:30
燃料电池技术突破 - 东京科学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基于铷(Rb)的新材料,具有高导电性,能更高效传输氧离子 [6] - 新材料可使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更具实用性和经济性,SOFC能将燃料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效率高且环境影响低 [8] - SOFC优势包括对杂质敏感性低、燃料灵活性高、长期稳定性好,适用领域涵盖固定电源、运输和便携式电子产品 [8] SOFC应用与挑战 - SOFC在高温(600°C-1000°C)下运行,燃料选择广泛且转换效率高,但制造成本高昂、耐久性差及高温需求限制其广泛应用 [9] - 全球研究人员正尝试开发具有不同化学成分的新材料以克服SOFC障碍,需更好氧化物离子导体 [9] 铷基材料特性与验证 - 铷因大原子尺寸和低活化能水平被选为主要成分,其结构中间隙多,利于氧离子移动且导电性更强 [15] - 团队通过计算筛选475种含铷氧化物,选定Rb5BiMo4O16为候选材料,实验显示其在300°C时氧化物离子电导率达0.14mS/cm,是氧化钇的29倍 [15][16] - 材料稳定性测试表明其在高温、潮湿及含二氧化碳等极端条件下仍保持稳定 [18] 潜在应用与市场影响 - 含铷氧化物可能开辟氧化物离子导体新途径,降低SOFC工作温度和成本 [20] - Rb5BiMo4O16的出色性能与稳定性为清洁能源系统广泛应用提供前景,包括氧气膜、气体传感器和催化剂等领域 [20] - 研究成果发表于《材料化学》杂志,或推动可持续能源应用中性能更优的氧化物离子导体发展 [20]
收入利润双降,奔驰如何反攻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2-23 23:49
奔驰转型战略与市场表现 - 奔驰亚太区法务团队2023年10月在北京诺金酒店召开会议,讨论数字化转型对合规和工作模式的冲击,现场对比了蔚来EC7、理想L9 Max和即将上市的奔驰E-Class [3] - 奔驰E-Class上市后第二年降价超过10万元,销量同比下滑 [3] - 2023年奔驰决定研发全新架构MB.EA,承诺两年内完成 [3] - 2025年2月首款搭载MB.EA的CLA亮相财报会,标志着奔驰新时代车型阵营的开始 [9][10][12] 2024年财务表现 - 全球总收入1456亿欧元同比下降4%,息税前利润136亿欧元同比下降31%,自由现金流92亿欧元同比下降19% [6][7] - 乘用车总销量198.3万辆同比下滑3%,总收入1078亿欧元同比下降4%,息税前利润87亿欧元同比下滑39% [7] - 主力系列车型销量116.7万辆同比增长6%,插电车型销售18.3万辆同比增长13.7%,纯电车型销售18.5万辆同比下滑23% [7] - 中国市场在80万元以上细分市场市占率50%,AMG市场排名第一,销售回报率保持两位数 [7] 产品战略 - CLA是奔驰首款搭载纯电MMA平台车型,运行MB.OS操作系统和MB.EA架构,代表最新电池、座舱和智驾能力 [12] - CLA将于2025年3月在欧洲发布,夏天上市,中国和美国同步秋季上市 [21] - 奔驰采取燃油车、插混和纯电并举战略,目标三种驱动形式同步盈利 [27][28] - MB.EA架构和MB.OS操作系统将统一用于燃油车和插混车型,分摊纯电研发投入 [28] 降本措施 - 未来三年目标节约50亿欧元,北京奔驰内部有约20%降本目标 [30] - 总产能从250万辆减产到200-220万辆,德国本土减少10万辆 [30] - 匈牙利新增20万辆产能,占比从15%提升至30%,成本比德国低17% [33] - 生产成本过去两年已降10%,未来三年再降10%,2030年目标加倍 [33] - 本地化比例从60%提升至70%,重点在中国和美国市场 [33] - 电池成本目标下降30%,通过规模化生产、设计和材料实现 [33] - 2027年研发投入目标比2024年下降10% [33]
你PM我CEO 汽车央企一号令打造爆款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2-22 14:48
中国一汽产品战略与市场表现 - 董事长邱现东强调产品成功为第一优先级,要求各产品线CEO加强日常管理并建立以产品为主线的评价体系[5][7] - 2024年销量320万辆,同比减少17万辆,市场排名从第2滑落至第4[7] - 红旗H5年销148793辆(轿车榜第22)、E-QM5销81506辆(第44),奔腾小马7个月销57863辆(第50),HS5销94900辆(SUV榜第34)[7] - 行业标准显示:轿车年销需超6万辆、SUV超7万辆才能生存,红旗拥有1款月均1万辆的主流爆款和2款月均5000辆的自主爆款[7] 东风汽车产品管理机制改革 - 东风推行PM(车型项目总监)制,由高管挂帅并签署对赌协议,打破垂直化管理模式,实施矩阵式管理[9][11] - PM拥有对乙方(零部件/金融/职能部门)的考核权,全生命周期管理车型(含改款)[11] - 2024年推出4款新车:纳米01(7万元起,年末月销破万)、奕派007(纯电/增程版)、奕派008(20万元级电动SUV)、风神L7(混动,7个月销近3万辆)[11] - PM机制升级后整合20个车型为9大项目集,研发总院院长杨彦鼎亲自担任奕派007项目PM[13] 东风汽车市场表现与新能源转型 - 2024年东风乘用车销量21.3万辆(同比+82%),其中风神11万辆(含燃油/新能源)、纳米5万辆、奕派6万辆(均为新能源)[13] - 公司高层认为PM机制优化是新能源市场起色的关键因素[13] 行业竞争态势 - 行业爆款标准:自主车型月均5000辆为"自主爆款",月均1万辆为"主流爆款"[7] - 2024年车市存在大量边缘车型(218款轿车年销仅1辆,371款SUV同理)[7] - 传统车企在20万元以上新能源市场面临合资品牌压制[11]
自主板块人事大调整,王昊接陈巍任北汽股份董事长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2-22 08:24
北汽集团人事调整与品牌战略 - 北汽蓝谷更名为北汽极狐后,北汽股份迎来人事大调整:王昊接任陈巍担任北汽股份董事长,彭钢调任北汽集团营销办公室副主任,李健和王春风分别接任北汽股份副总裁及销售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职务 [4] - 原北汽股份董事长陈巍调任北汽极狐董事长 [5] - 此次调整是北汽集团品牌焕新转型计划的持续部署,目标通过3年实现品牌"焕新向上",5年实现"品牌跃迁",使自主品牌稳定在"第一梯队" [5] 品牌体系梳理与整合 - 北汽集团品牌资产分属两家上市公司:香港上市的北京汽车(燃油车与合资品牌为主)和A股上市的北汽蓝谷(新能源业务主体) [7] - 北汽新能源旗下拥有极狐汽车、北京汽车和华彰汽车(含与华为合作的享界品牌)三个品牌 [7] - 北汽自主品牌经历多次调整:2019年整合绅宝与新能源推出BEIJING品牌,2020年实施"大北京"战略,2023年上海车展强调统一使用"北京"汉字标识 [8] - 当前品牌体系仍存在交叉重复问题,如BJ越野系列使用"BEIJING"标识,新能源产品覆盖范围与北京汽车存在重叠 [10] 产品战略调整 - 北汽蓝谷更名为北汽极狐以强化品牌辨识度,公司正处于战略升级关键期 [12] - 北汽集团计划在自主乘用车领域投入千亿元研发支出 [13] - 产品线调整涉及25亿元募投项目变更:两款极狐纯电车型改为增程版本(阿尔法T5增程、阿尔法S5增程),取消N61纯电项目,新增极狐MPV产品 [13] - 极狐现有主力车型阿尔法T5和阿尔法S5月销量稳定在4000辆以上,增程版本有望巩固增长势头 [13] - 与华为合作的享界S9增程版将于二季度上市,完善豪华轿车产品矩阵 [15] 行业趋势 - 2024年多家车企采取"整合和聚焦"战略,如吉利合并领克与极氪品牌,长城合并欧拉与哈弗品牌,上汽通用砍掉雪佛兰迈锐宝聚焦别克 [15]
特斯拉要吃“回头草”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2-21 18:51
特斯拉设计理念调整 - 特斯拉在新款Model Y上重新引入转向灯杆设计,与近期Model 3可能跟进的设计理念保持一致[7][8][14] - 公司高管承认移除转向灯杆"做得有些过头",认为需要重新平衡极简设计与功能性[12] - 转向灯操作在无实体杆车型上存在使用不便问题,特别是方向盘未居中时[14] 特斯拉取消实体按键的原因 - 基于两大理念:为L5自动驾驶做准备(计算机需控制所有功能)和追求视觉简洁[16][18] - 自2021年起逐步取消所有实体按钮,包括Model S/X/3和Cybertruck车型[12] - 设计团队认为实体按键会使车辆显得过时[18] 无转向灯杆车型的解决方案 - 第三方公司提供改装方案,如Enhance Auto的S3XY手柄套件,售价409.69欧元(429美元)[22][24] - 改装方案可控制转向、雨刷等60多种操作,通过OBD端口连接[22] - Model 3专用套件2月24日开始发货,Model S/X套件4月下旬发货[24] 特斯拉人机交互设计演变 - 最初将转向灯等功能移至方向盘按钮或触摸屏操作[12] - 新款Model 3转向按钮位于方向盘左侧辐条,操作体验欠佳[14] - 换挡操作改为屏幕滑动方式,用户体验有待优化[14]
其实上汽一直真正读懂了灵魂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2-21 18:51
上汽与华为战略合作 - 上汽与华为签署深度合作协议 双方将在产品定义 生产制造 供应链管理 销售服务等领域展开战略合作 打造全新新能源智能汽车 [5] - 合作首款车型依托上汽星云平台 引入华为智舱和智驾 价格区间15万~25万元 为鸿蒙智行首次尝试该价位段 [11] - 合作采用智选车模式 纳入鸿蒙智行序列 但探索方向与华为前四界项目有所不同 [10] 上汽战略转型布局 - 公司提出"上汽行 皆上乘"slogan 整合乘用车公司 国际业务 研发总院等5大板块形成"大乘用车板块" 实现资源聚焦与效率优化 [13] - 研发层面整合智己 飞凡等品牌基础开发 动力电池 智能驾驶等技术统一由研发总院管理 构建平台化"大单品"开发模式降低成本 [15] - 2025年深化改革重点包括抓产品与营销两端 产业链协同 干部队伍建设 明确市场导向与用户意识 [11] 合资与对外合作动态 - 上汽大众合资期延长至2040年 计划2030年前推出18款新车型 其中15款专为中国市场开发 [15][21] - 上汽通用2025-2027年将推出12款新能源车型 产品定义100%围绕中国需求 覆盖纯电 插混 增程技术 [17] - 与奥迪合作推出专为中国市场的AUDI品牌 基于智能数字平台打造首款概念车 [19] - 与宁德时代深化技术共创 电池后市场等合作 与阿里巴巴联合开发AI生态座舱 与北理工开展电动化 智能化校企合作 [21][23] 市场表现与业务进展 - 2024年终端交付量463 9万辆 自主品牌占比60% 新能源车销量137万辆同比增长30% 海外业务稳步增长 [23] - 2025年1月实现批售26 4万辆(同比+7 9%) 终端交付35 3万辆 [23] - 智己汽车完成B轮融资94亿元 用于数字智能底盘 线控转向等技术研发 [21] - 安吉物流获中远海控等30亿元增资 用于拓展国际滚装船队及配套服务 [21] 行业趋势与产品战略 - 新汽车进入软硬件深度结合的3 0时代 竞争维度从功能场景转向用户精神属性与个性化需求满足 [10] - 公司提出"灵魂论"本质是对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响应 与华为合作是技术平权趋势下的战略选择 [8][10] - 合资板块与自主板块同步推进电动化 2026年上汽大众将推出基于CMP平台的2款紧凑型电动车 [15]
固态电池、打针补液,谁是锂电池的未来良方?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2-19 22:12
固态电池技术发展现状 - 固态电池相比液态电池在安全与能量密度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有望解决新能源汽车续航与安全两大痛点,成为全球动力电池下半场竞争的焦点之一 [4] - 欧、美、日、韩等传统汽车强国高度重视全固态电池研发与产业化,欲借固态电池实现对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换道超车 [4] - 2025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年会汇聚8位院士、60多位专家学者及200余家整车、电池、材料企业,探讨全固态电池创新突破及挑战 [6] 固态电池技术挑战 - 固态电池产业化仍需解决技术、工艺和成本问题,预计2027年前后实现小批量生产 [8] - 当前技术成熟度最高水平在4左右(9代表可上车生产阶段) [10] - 主要技术路线缺陷:聚合物电解质室温离子电导率低、氧化物电解质需高温烧结、硫化物电解质空气稳定性差 [12] - 生产工艺复杂:电解质成膜工艺不过关,膜厚度影响电池性能 [12] - 材料成本高昂:锂硫化物价格是碳酸锂5-10倍,生产基地建设需上百亿元 [12] 车企固态电池布局 - 一汽:预计未来2-3年能量密度400Wh/kg全固态电池实现小批量装车 [14] - 比亚迪:2027年启动批量示范装车,2030年实现大规模量产 [16] - 东风:即将量产350Wh/kg固态电池,自研550Wh/kg下一代产品 [16] - 长安:2025年实现350Wh/kg样品,2027年400Wh/kg装车验证,2030年量产 [16] - 上汽:固态电池能量密度400Wh/kg,体积能量密度820Wh/L,2026年四季度量产 [16] - 奇瑞:自研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超600Wh/kg,充电5分钟续驶400公里,2026年投入定向运营 [17] - 广汽: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超350Wh/kg,150周循环后容量保持90%以上,计划2026年装车 [17] 电池供应商布局 - 宁德时代:采用硫化物和凝聚态聚合物双重材料体系,计划2027年小批量生产 [17] - 孚能科技: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500Wh/kg,2025年放大验证,2027年小批量量产 [17] - 国轩高科:车规级硫化物全固态电池"金石电池"通过200℃热箱测试,质量能量密度350Wh/kg [17] - 清陶能源:与上汽共建首条全固态电池产线,2025年底完工,一期产能0.5GWh [17] - 辉能科技:氧化物路线,首款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380Wh/kg,中国台湾工厂设计产能2GWh [17] - 亿纬锂能:硫化物和卤化物复合固态电解质技术路线,2026年推出高功率全固态电池 [17] - 蜂巢能源:聚焦硫化物路线,已具备20Ah全固态电池制备能力,能量密度380Wh/kg [17] 国际企业进展 - 本田:2025年1月开始试生产全固态电池,新车续驶里程增加2倍 [17] - 丰田:高性能全固态电池10分钟充满,续驶里程超1200公里,2025年3月起试生产 [17] - 现代汽车:计划2025年3月展示首款固态电池组,目标2030年大规模生产 [19] - 三星SDI:固态电池测试车满电续航超600英里,9分钟充80%,计划2027年大规模生产 [19] - 奔驰和Stellantis投资的Factorial推出全固态电池样品,能量密度450Wh/kg [21] 传统锂电池技术进步 - 通过改进电极材料、优化电解液配方及改进电池管理系统,传统锂电池寿命显著提升 [23] - 复旦大学团队研发特殊液体可将锂电池循环寿命从2000次提升至12000次以上,成本不到电池总价10% [24] - 韩国科学技术院团队开发水基工艺双功能人工SEI膜,使锂金属负极使用寿命提高750%,300次循环后保持93.3%容量 [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