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汽车商业评论
icon
搜索文档
给热到发烫的无人车,泼盆冷水
汽车商业评论· 2025-10-24 10:40
行业融资动态 - 新石器慧通于2025年10月完成逾6亿美元D轮融资,为国内自动驾驶领域最大私募融资之一[4] - 2025年资本密集加注无人车赛道:新石器2月完成10亿元C+轮融资,九识智能4月获近3亿美元B轮融资,白犀牛8月B轮融资总额近5亿元[10] - 驭势科技2025年5月递交港交所上市申请,累计完成6轮融资超17.5亿元[10] 市场参与者格局 - 行业形成两类主要玩家:以白犀牛、九识、新石器、行深智能为代表的自动驾驶初创公司,以及京东、菜鸟、美团等依托物流网络的平台型企业[9] - 2025年传统车企及供应商加速入局:德赛西威9月发布低速无人车品牌"川行致远",佑驾创新同期推出无人物流品牌"小竹无人车"[6][10] - 长安、奇瑞、吉利、江淮等车企商用车板块已布局或计划进入无人车市场,部分企业可能直接发展大型车型[22] 商业化进展 - 行业从2018-2023年示范运营期进入2024年后成长期,产品形态、功能及价格形成共识,商业模式初步跑通[9] - 快递行业成为核心落地场景:中国邮政2025年9月招标采购7000台无人车,创全球低速无人驾驶行业最大规模订单[13] - 无人车在快递末端配送可降本30%-50%,单票成本从0.2元降至0.1元,主流行驶里程约1500-2000单/日[15][16] 应用场景拓展 - 头部企业加速多元化布局:新石器快递行业销量占比从2024年底100%降至2025年9月70%-80%,九识智能非快递客户占比从2024年初不足5%提升至2025年中40%-50%[19] - 潜在市场覆盖清洁环卫、园区物流、智慧农业、大宗货物运输及冷链物流等多领域[18] - 菜鸟科技CTO及新石器CEO均预测中国末端配送市场存在3000万台无人车需求空间[24] 行业挑战与风险 - 市场集中度高,九识和新石器占据快递行业订单90%,新进入者需开辟新场景[18] - 政策尚未完全明朗:部分地区路线开发不足,"灰跑""黑跑"车辆运营存在不确定性[26] - 生产工具属性导致超负荷使用问题,车辆耐用性、安全可靠性及二手残值率成行业关键挑战[26][27] 技术与发展路径 - 德赛西威研判低速无人车具备机器人早期形态,核心保留动力域、底盘域、智驾域等车辆基础架构[22] - 行业存在三类门槛:场景化AI能力、车辆可靠性、高效运营方案,初创企业多具备先天自动驾驶技术优势[20] - 硬件合作模式成熟:新石器基于理想汽车SEV平台开发产品,多数企业选择与产业伙伴联合开发[20][22] 市场规模预测 - 东吴证券预测2030年中国物流无人车市场空间超1800亿元,末端配送场景占比约60%[24] - 招商证券测算以快递网点为基础的无人车市场空间约4680亿元,以小区为基础的空间在5460-7280亿元之间[24] - 德赛西威保守预估2035年行业年销量90多万辆,约为资本市场预期的一半[26]
核心业务持续恶化,马斯克却沉迷画饼
汽车商业评论· 2025-10-24 10:40
财报核心业绩 - 第三季度营收达281亿美元,同比增长12%,超出华尔街264亿美元的预期[4] - 汽车业务营收为212亿美元,同比增长6%,占总营收的75.4%[5] - 能源业务营收暴涨44%至34.2亿美元[5] - 自由现金流创纪录达到40亿美元[5] - 净收入同比下降37%至14亿美元,GAAP每股收益为0.39美元,非GAAP每股收益为0.50美元,低于分析师预期的0.55美元[5] 利润下滑原因分析 - 进口原材料与零部件需缴纳关税,导致本季度损失超过4亿美元[8] - 汽车监管信贷收入从7.39亿美元下降至4.17亿美元,降幅达44%[8] - 人工智能和其他研发项目投入同比激增50%,拖累盈利能力[8] - 销量增长由美国7500美元联邦税收抵免政策到期驱动,形成短期需求热潮[8] 未来战略与业务重点 - 财报会议重点讨论自动驾驶出租车和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业务,而非当前核心汽车业务[5][12] - 计划在2025年底前将Robotaxi服务拓展至8~10个主要都市区,并预计今年在奥斯汀实现完全自主运营[12][13] - 将于明年第二季度开始量产无方向盘和踏板的自动驾驶汽车Cybercab,并预测其需求将"异常旺盛"[15] - 公司重申难以衡量全球贸易和财政政策变化对供应链、成本及需求的影响,因此拒绝发布具体销售与利润预测[9] 市场反应与分析师观点 - 财报发布后,公司股价应声下跌近5%[5] - 有分析师认为公司正以更低利润率销售更多汽车,模式难以持续,并预计2025年交付量将下降8.5%[9][10] - 部分投资者对汽车业务细节有限感到失望,认为公司交易估值像AI平台,但财务表现像汽车制造商[12] - 亦有投资者对公司未来三到五年前景表示看好,认为首席执行官意志坚定且能完成目标[10] 管理层与控制权议题 - 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在财报会议尾声突然提出个人薪酬方案,寻求对公司25%投票控制权的绝对控制[17] - 该薪酬方案被视为在公司向新业务转型期间留住关键人物、确保战略连贯性的关键[19] - 薪酬方案的最终表决将于11月6日年度股东大会上进行[19]
人有多大胆,车有多大产?
汽车商业评论· 2025-10-23 07:07
行业订单数据异化现象 - 新能源汽车行业普遍存在订单数据炒作现象,预售订单海报频繁刷屏,营造供不应求假象[4] - 订单本质是车企"以销定产"的关键数据,用于指导生产计划和零部件采购,但已异化为营销工具[6] - 有业内人士宣称2025年初至今中国乘用车小订数突破5000万台,其中80%在新车发售72小时内完成[6] - 中汽协数据显示2025年1-9月乘用车产销分别为2124.1万辆和2124.6万辆,同比增长约14%,但批发数据也已注水[6] 虚假订单操作手法 - 虚假订单已形成灰色产业链,部分车企在发布会前数月就策划好"小订过万"方案[9] - 刷单主要来源是车企自有经销商和销售,而非外部供应商,经销商先用自有资金支付小订囤积优惠权益[10] - 销售可将囤积的小订名额和权益转给后续顾客,实现车企数据美化与销售筹码增加的双赢[10] - 除订单注水外,还存在"零公里二手车"乱象,车辆上牌注册后流入二手车市场以冲销量[12] 典型案例分析:乐道L60 - 乐道L60上市后宣称订单火爆,目标2025年3月实现月交付2万台,但实际交付远低预期[14] - 上市当月(11天)交付832台,次月4000余台,11月5000余台,与"爆单"描述差距显著[16] - 2025年1-3月乐道品牌销量分别为5912台、4049台、4820台,未达月销2万台目标[18] - 乐道L60销量不及预期导致蔚来整体盈利时间表延后,公司处于危险境地[19] 行业影响与监管动态 - 订单注水现象引发消费者信任危机,任何订单数据发布均可能被质疑真实性[21] - 上汽名爵全新MG4上市40分钟大定1万台,但通过突出"实车交付"数据试图证明真实性[22] - 2025年9月工信部等六部门启动专项整治,重点打击夸大和虚假宣传行为[24] - 部分车企官方渠道已停止发布订单海报,转而密集发布交付数据以应对监管[25]
中国一纸公文,掐住全球汽车供应链命脉
汽车商业评论· 2025-10-23 07:07
en加入轩辕同学 , 成就新汽车人! 撰文 | 杜 咏 芳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甄 尤 美 近几周,全球汽车产业链陷入了一场"稀土恐慌"。 从整车巨头到零部件供应商,无不急得跳脚,四处奔走只为追问一个关乎生死的问题:"以后的稀土磁铁,该去哪里找?" 这场危机的根源,指向中国近期进一步扩大的稀土出口管制。 根据中国商务部在10月9日发布的公告,此次管制新增了对钬、铒、铥、铕、镱五种关键稀土元素的限制,并首次明确对稀土相关技术实施出口许可管 理。 本次管制引入了极具战略纵深的"域外条款",将中国对稀土的规制权,系统性地嵌入全球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 这意味着,即便最终产品在海外完成组装,但只要使用了来自中国的稀土原材料或技术基因,就将自动被纳入中国出口管制的管辖范围。 这一规则的冲击力,直接撼动了汽车的"隐形血管"稀土磁铁。 从调整后视镜、驱动扬声器,到控制油泵、摆动雨刷,乃至感知燃油泄漏与制动,其背后都有稀土磁铁的身影。而在电动汽车时代,这种依赖更是成倍 加剧。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一辆电动汽车平均需消耗0.5公斤稀土,是传统燃油车的两倍。 而在全球供给格局上,中国掌握着绝对主导权:不仅控制着全球约70 ...
秘密谈判一个月,大众“三闯”印度
汽车商业评论· 2025-10-22 07:08
大众汽车集团在印度的战略合作新动向 - 大众汽车集团正与印度JSW集团进行谈判,探讨组建涵盖技术导入、本地化生产与市场运营的合资企业,这被视为其在印度市场的"第三次出发" [3] - 合作框架将依托JSW旗下汽车业务单元,引入大众与既有伙伴的技术与平台,以加速产品与供应链落地 [3][7] - 谈判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商业条款尚未最终确定 [4][7] 合作背景与JSW集团的优势 - 此次与JSW的接触发生在大众与马恒达的合作推进趋缓之后,去年2月签署的MEB平台关键电驱组件供货协议节奏放缓 [5][7] - JSW集团在钢铁、能源等重资产产业深耕多年,近两年加速搭建整车与电驱业务单元,具备制造与资本动员能力 [8] - JSW已与上汽组建"JSW MG Motor India"合资公司,持股35%,计划在印度导入多款电动与混动新品 [9] 大众在印度的历史表现与挑战 - 大众在印度的首次尝试(约2006年)收效甚微,到2008年市场份额仍不到1%,2013年遭遇销量下滑,工厂产能利用率仅为40%左右 [11][12] - 首次尝试失败根源在于产品定价缺乏竞争力,例如大众Polo售价比同级别铃木雨燕高出11%,与印度市场偏好廉价小型车的需求错位 [13] - 第二次规模化努力(India 2.0战略)投入约十亿欧元打造MQB A0-IN平台,但市场份额长期在2%左右徘徊,未能有效突破 [14] - India 2.0战略受挫原因包括工程文化导致成本控制困难、小型车技术经验薄弱以及面临集团内部斯柯达品牌的同门竞争 [14][15] 推动当前合作的关键因素 - 印度新能源汽车整车投资新政为外资车企提供明确路径,允许在满足条件下以15%的关税导入高价电动车型,形成政策窗口 [19] - "Press Note 3"(PN3)政策影响了与中资背景技术的合作路径,抬高了引入印度本土产业集团作为运营与股权核心的必要性 [19] - 印度SUV细分市场占比持续攀升,同时关于将小型车税率从28%下调至18%的讨论有望刺激入门级需求 [20][21] - 大众在印业务面临份额低位、盈利改善有限等压力,正进行全面体检,寻找拥有产业资源与资本能力的本土伙伴顺理成章 [22] 潜在合作面临的挑战与前景 - 合作面临多放技术的工程统筹挑战,需解决大众与马恒达的MEB-INGLO协议以及JSW与上汽MG平台之间的平台兼容性与法规一致性问题 [25] - 品牌产品层面需利用JSW资源探索"中端新能源"与"入门电驱小车"的成本优化,以应对小车需求回暖趋势 [25] - 审批效率与地方政府招商政策将影响合作落地时点,若能在2026至2028年跑出稳定爬坡曲线,将成为行业标本,否则可能被后来者挤压 [26] - 合作成功的关键在于将研发、制造、采购、销售的效率对齐,把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使用户获得可负担的稳定品质与可靠服务网络 [27]
日产中国,四十不惑
汽车商业评论· 2025-10-22 07:08
公司战略与品牌焕新 - 公司正推进“Re:Nissan”计划,旨在重新定义企业价值,意味着更聚焦的产品策略、更强大的品牌实力以及对客户全新的承诺 [2] - 公司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年轻姿态,发布全新品牌主张“尽兴由NI”,体现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并加速向“年轻、创新、充满激情”的方向全方位转变 [5][12] - 公司认为中国市场的发展速度、技术引领地位与用户洞察正为全球汽车行业树立标杆,中国市场对公司至关重要 [3] 在华发展历程与战略定位 - 公司自1985年在北京设立办事处起步,与东风汽车集团携手二十二载,经历了从“在中国、为中国”到“向全球”的深度转型 [5][8][9] - 公司获得总部更大程度的信任和授权,中国团队在产品定义、研发节奏、供应链整合等方面获得前所未有的自主权,以更敏捷地响应中国市场独特需求 [18][19] - 公司战略定位为“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中国不仅是其最大的单一市场,更被定位为全球战略的关键支柱和技术与出口创新的重要起点 [5][20] 产品与技术布局 - 在品牌之夜发布两款重磅新品:全球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N6,以及全球首款搭载华为鸿蒙智能座舱的燃油车天籁·鸿蒙座舱 [2][25][27] - 公司正积极筹备将传奇性能车型Z NISMO于明年引入中国市场,体现其将电驱化与性能并举的“两条腿走路”产品策略 [2][29][30] - 公司以电驱化和智能化为引擎,致力于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多元动力解决方案,并解决“油电同智”的用户痛点 [25][27][29] 行业背景与市场环境 - 中国汽车产业正经历深刻变局,今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1124.3万辆和1122.8万辆,同比增长35.2%和34.9%,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新车总销量的46.1% [16] - 电驱动和智能网联技术加速普及,2025年1至7月全国具备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乘用车新车销量达776万辆,渗透率高达62.6% [16] - 新旧玩家围绕中国这一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展开激烈竞争 [16]
丰田章男瓦解“丰田系”
汽车商业评论· 2025-10-21 07:29
交易概述 - 丰田汽车公司宣布以约2.2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040亿元)的现金出价,收购集团关联企业丰田工业株式会社全部股份,并推动其退市 [3] - 该交易是丰田汽车史上最大规模的内部整合,也是日本企业史上规模空前的私有化尝试之一 [3] - 交易预计2026年上半年完成交割,丰田工业将从东京证券交易所主板市场退市 [21] 战略意图与产业转型 - 收购本质是产业转型压力下的战略应变,旨在应对电动化竞争 [9] - 在电动车时代,核心技术集中在电驱、电池、逆变器、控制芯片等领域,垂直整合成为效率、安全及成本优势的关键 [10] - 丰田工业掌握电驱与压缩机系统、半导体与电子控制部件、工业机器人与自动化设备等关键环节 [12] - 整合后丰田汽车将直接掌控上游制造环节,提升供应链透明度与生产效率,计划在五年内节省约15%的供应链成本 [13] - 此举标志着丰田从“联盟协作”向“垂直统治”转型,以应对特斯拉、比亚迪等竞争对手的快速整合 [13][14] 企业治理结构变革 - 交易深层意义在于拆解支撑“丰田系”近百年的交叉持股体系 [3] - 丰田工业作为丰田汽车的母体和第二大股东,被“子公司”收购是一场历史反转,象征日本企业治理结构的嬗变 [4][8] - 复杂的交叉持股结构被视为“低效的遗产”,占用大量资本,使企业股东回报率偏低,削弱董事会独立性与市场监督功能 [8] - 此次收购是丰田章男“解绑丰田系”的终极一环,过去十年间公司一直在有步骤地削弱集团内部交叉持股网络 [15][17] - 收购将理顺股权关系,实现单一决策链条,提升集团整体决策效率和对市场变化的响应速度 [13] 历史背景与象征意义 - 丰田工业历史可追溯至1926年创立的“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是丰田汽车的起源 [6][8] - 长期以来,丰田工业既是丰田汽车的上游核心供应商,也是其股东,双方存在交叉持股关系 [8] - 被称作“母体”的丰田工业反被子公司丰田汽车全盘收购,既是资本逻辑的胜利,也意味着丰田章男意图改写丰田集团近百年的家族—企业关系史 [8] 市场反应与潜在影响 - 投资者批评收购过程缺乏透明度,每股16,300日元的报价仅较公告前股价溢价23%,远低于类似交易44%的平均溢价水平 [20] - 市场普遍承认该交易将成为日本企业改革的分水岭,对三菱、三井、住友等大型集团产生示范效应 [22] - 此举被视为回应东京证券交易所推动的新政,该政策要求上市公司改善资本效率、减少内部持股 [20]
深度|百家供应商调研:账款支付倡议30天,我们日子更难了
汽车商业评论· 2025-10-21 07:29
政策倡议与行业现实差距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于2025年9月15日发布《汽车整车企业供应商账款支付规范倡议》,旨在细化订单确认、交付验收、支付结算等关键环节的处理方式,是对《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和《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的落实[4] - 政策出台30天内,调研发现供应商对国家政策和协会倡议了解不足,近一半供应商不知道工信部2025年7月开通的"重点车企践行账期承诺线上问题反映窗口",即便知道的人中也有88.3%选择"有问题但不投诉"[5] - 供应商对账期问题解决失去希望,76.5%的企业认为政策落地很难,普遍反映"改变是不可能的,基本没看到积极配合,大多只有积极应付"[18] 主机厂账期现状分析 - 几乎没有国内主机厂能做到国家要求的两个月账期,供应商眼中6个月左右能付款的已算良心车企,某些企业账期长达2.5年[7] - 合资车企和海外车企账期表现最好,海外车企14.3%能做到小于2个月账期,57.1%在2-3个月;合资车企7.7%小于2个月,30.8%在2-3个月[9] - 民营传统车企账期问题最严重,0%小于2个月,38.1%在6-8个月,28.6%超过8个月;造车新势力0%小于2个月,33.3%在6-8个月,16.7%超过8个月[9] 付款方式差异 - 海外车企90.9%采用现金支付,合资车企58.8%现金支付,而国有车企仅33.3%现金支付,55.6%以银行承兑票据为主[11] - 民营传统车企0%现金支付,37.6%以银行承兑票据为主,28.6%以商业承兑票据为主,33.8%使用企业电子债权凭证[11] - 中小企业仅5.5%能直接收到现金,66.1%以银行承兑票据为主,28.3%以商业承兑票据为主;大型企业36.4%能收到现金,63.6%以银行承兑票据为主[17] 中小企业弱势地位 - 中小企业账期普遍更长,0%小于2个月,0%在2-3个月,18.2%在3-6个月,36.4%在6-8个月,45.5%超过8个月;大型企业36.4%在2-3个月,仅9.1%超过8个月[14] - 受访中小企业中八成表示整体账期在6个月以上,四成表示央国企付款速度不会比其他车企更快,只有不到一成直接收到现金[15] - 中小企业被要求接受更不利的付款条件,有央国企向中小企业支付商业承兑票据,而专营新能源的传统民营企业则直接给"电子债权凭证"[18] 账期计算方式与变相拖延 - 行业惯例采用"n+3+6"账期结构,其中"n"代表从发货到收到发票的时间,"3"指从开发票到可付款,"6"指从票据到实际付款,实际账期远超9个月[21] - 主机厂宣称的"60天账期"往往仅指从开发票到可付款的"3"环节,而"n"和"6"才是整个账期的大头[21] - 七成以上供应商提及整车厂有变相拖延问题,包括重新定义交付起点、推迟验收、随意变更验收标准等,有案例显示货物验收单只差盖章也要积压79天[23] 不同类型主机厂表现对比 - 海外车企被供应商评为最友好甲方,付款周期与合同周期一致,甚至会主动催促供应商推进收款流程;合资品牌如上汽通用开票后1个月给付现金,江铃全现金付款[31] - 国有车企中60%供应商表示账期可控制在6个月以内,广汽全现金付款,开票后45天内付到;上汽30%现金,70%银行承兑[32] - 民营车企被反馈为重灾区,52.9%的供应商对其不满,账期普遍在"8个月到两年",但表现分化,17.6%的供应商表扬长城汽车[33] 供应链金融与电子债权凭证影响 - X链等电子债权凭证规模超过4000亿元,覆盖新能源汽车产业链90%关键环节,供应商超过8000家[45] - 电子债权凭证年化贴现率2.8%-5%,实际成本可能超过6%,且信用风险高,依赖单一核心企业信用,司法实践显示执行率不足5%[49] - 这种模式相当于让核心企业在生态圈拥有货币发行权,若核心企业出现经营风险,凭证可能大幅缩水且缺少维权渠道[50] 行业竞争与利润率压力 - 汽车行业利润率从2014年的9.0%降至2024年的4.3%,许多企业净利润率已与一年期LPR 3%不相上下[53] - 国内乘用车市场产能利用率不到70%,汽车零部件产能利用率在60%-70%,处于严重内卷状态[53] - 品牌平均年销量17万辆,尚未达到盈亏平衡点,车企为摊销固定成本不得不维持生产节奏[53] 研发投入与供应链创新矛盾 - 电动化与智能化改变市场格局,车企研发存在KPI导向失衡问题,新车型意味着更多差异化零件,导致量产成本难以摊薄[54] - 技术快速迭代要求供应商提供现成方案,供应链的稳定性与创新力已成为整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54] - 整车厂希望行业尽快出清但不希望轮到自己,供应商希望尽快收款但不想把整车厂逼上绝路,形成两难局面[54]
零跑越级,直面百万豪华
汽车商业评论· 2025-10-20 07:06
文章核心观点 - 公司通过十年全域自研构建的体系能力,实现了将百万级豪华车的技术和体验下放至30万元级旗舰车型D19,标志着竞争焦点从“卷价格”转向“卷体系” [6][12][13] - 公司旗舰D平台以六大首创技术为支撑,旨在打破行业“旗舰等于高价”的潜规则,以“技术平权”重新定义豪华边界 [6][19][23] - 公司D19车型为30万级旗舰SUV树立了新范式,证明了中国品牌有能力在不依赖品牌溢价的情况下,通过硬核技术和高效成本冲击高端市场 [7][26][28] 从“卷价格”到“卷体系”的行业转变 - 新能源汽车行业已步入“后价格战时代”,竞争焦点从参数配置堆砌和低价策略转向平台化能力、软件升级和供应链协同的体系实力 [11][12] - 公司凭借十年技术积累,实现了整车65%以上核心零部件的自研自造,研发人员占比达80%,具备行业领先的技术沉淀和成本管控能力 [6][13] - 2025年公司品牌认知度较2024年增长30%,品牌熟悉度增长40%,为冲击高端市场奠定了品牌基础 [16] 旗舰D平台的技术创新 - 混动技术首创:搭载全球最大80.3度增程式混动电池包,采用增程CTC一体化电池技术及双能电机四驱增程系统 [21] - 纯电技术首创:全球首发115kWh超级混合电芯,在保障安全和寿命的前提下大幅提升能量密度 [21] - 智能技术首创:全车首发双高通骁龙8797中央域控制器,算力高达1280 TOPS,支持高阶辅助驾驶和端侧大模型座舱 [21] - 驾控技术首创:自主研发LMC 2.0底盘系统,实现双轮爆胎稳态控制及最小3.6米转弯半径的“圆规掉头” [21] - 安全技术首创:采用2000MPa热成型钢加强A柱,AEB系统工作范围覆盖4–150 km/h车速 [21] - 舒适技术首创:业内首次在车内集成车规级制氧机,打造“森野氧舱”富氧呼吸环境 [21] D19车型的市场定位与影响 - 公司D19定位为“全尺寸旗舰SUV新标杆”,目标用户为务实中产大家庭和追求“科技即豪华”的新中产与科技从业者 [26][27] - 2025年1-9月公司累计交付新车395,516台,连续7个月蝉联中国新造车势力月度交付量第一,证明了体系能力的高效兑现 [27] - 该车型的成功展示了技术下放、价值上提的路径在30万级区间可行,为中国汽车品牌冲击全球高端市场提供了新范式 [26][28]
芯片战争撕裂安世,全球车企紧急抢芯
汽车商业评论· 2025-10-20 07:06
文章核心观点 - 安世半导体因中美荷地缘政治冲突陷入运营危机,荷兰政府通过法律手段冻结公司资产并架空中方管理权,引发全球汽车芯片供应链震荡 [5][6][7] - 危机暴露了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在技术、产能与地缘政治深度绑定下的脆弱性,促使行业更加重视供应链全链条自主可控 [36][40][41] 安世半导体运营危机 - 2025年10月16日,安世半导体荷兰总部通知停止支付中国员工薪酬并冻结系统权限,导致中国区业务几近瘫痪 [5][6] - 安世中国10月19日强硬回应,要求员工拒绝执行未经国内公司同意的外部指示,并承诺由国内公司保障员工权益 [5][6] - 安世荷兰总部否认放弃中国市场及停发工资的指控,称相关说法与事实不符且具有误导性 [7] - 此次危机直接影响全球汽车生产,安世半导体在车规功率MOSFET市场份额达14%,是宝马、大众、特斯拉及多数中国主机厂的核心供应商 [8][10] 公司历史与地缘政治背景 - 安世半导体前身为恩智浦标准器件部门,2017年被中国财团以27.5亿美元收购,后由闻泰科技以超330亿元完成100%股权收购,成为具有中资背景的全球功率半导体巨头 [12][13] - 公司构建"欧洲技术核心+中国产能基地+中国市场腹地"的独特布局,东莞工厂承担全球70%的封装测试产能,80%产品流向中国市场 [15] - 2022年安世收购荷兰初创公司Nowi后,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进行追溯审查,尽管最终批准,但为双方埋下信任裂痕 [17] - 2024年12月闻泰科技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2025年9月美国发布50%股权穿透规则,进一步加剧安世半导体的地缘政治风险 [19][20] 法律冲突与政府干预 - 2025年9月30日,荷兰政府依据《投资、并购安全测试法》冻结安世全球30个主体的资产、知识产权及人员调整,有效期一年 [24] - 10月7日,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企业法庭在7天内快速裁决,暂停中方CEO张学政职务,并将几乎全部股份强制托管给第三方,架空中资股东控制权 [24][25] - 10月12日,荷兰政府首次援引1952年《商品可用性法》对安世全球业务实施运营冻结,该法案在欧洲半导体领域无先例 [28] - 中国商务部10月4日及10月9日连续发布出口管制措施,针对特定元器件及稀土物项实施反制 [25][28] 行业影响与供应链应对 - 安世半导体供应中断导致车规级MOSFET、二极管等标准器件价格飙升至平日2~3倍,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警告可能引发车企停产 [36][39] - 中国车企已启动紧急备库,本土厂商如士兰微、扬杰科技的车规级订单短期内激增 [37][40] - 行业共识认为,尽管安世芯片技术替代性较强,但新供应商认证和产能提升需数月时间,而现有库存仅能维持几周 [36] - 此次危机加速了行业对全链条自主可控的重视,中国汽车芯片联盟白名单2.0版本已收录超2000个国产化案例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