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汽车商业评论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汽车出海的冒险与闯关
汽车商业评论· 2025-10-08 07:08
设计 / 夏 萌 撰文 / 温 莎 编辑 / 黄大路 中国汽车包括供应链出海,有两个问题的答案是确定的:一是,出海的风险和成本很高;另一个是,中国汽车和供应链的出海是必经之路。 怎么办? 2025 年 7 月 21 日,在上海,奇瑞汽车"每季走进优秀供应商"活动举行,这次的核心议题是"全球化时代,中国供应链如何出海"。 在世界新汽车技术合作生态协会理事长、轩辕同学校长贾可主持下,奇瑞之外,包括奥托立夫、耐世特、佛吉亚、保隆、延锋、杰锋、拓普等七家零部 件供应商共同参与讨论。 宁波拓普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总裁潘孝勇表示,中国汽车供应链出海,产品和技术已经不是问题。主要困难在于重资产出海,遇到成本大涨,国内汽车厂 是否能够随行就市。 杰锋汽车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范礼认为出海的风险和成本很高,但现在又不得不出海,他提出了出海的多种模式。 上海保隆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张祖秋过往出海通过并购获得很好收益,未来新建可能性很大,因为在新的布局中,未必总能找到合适的 收购标的。 延锋国际汽车饰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燕华提出,想要出海的 OEM 也多,或许可以攒个局,搞一种拼多多模式,大家一起讨论怎么做好海外业务, ...
美国最大的CEO们正在敲响警钟
汽车商业评论· 2025-10-07 07:05
作者 / 温 莎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夏 萌 为了在美国继续发展,福特必须建造更多工厂,但在最近一次公开露面中,吉姆 ∙ 法利( Jim Farley )发出了灵魂拷问,"谁来建造呢?" 这位福特汽车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是懂政治的,他就差把问题发到白宫了。重振美国制造业是特朗普提出的口号,为此,他举起了政策的大棒,将关 税用得变化多端,可现在的问题是,人呢? 他说,美国建筑、制造、能源、交通等行业正面临严重的劳动力短缺,数十万个岗位长期空缺。与此同时,过去 20 年间,这些行业的生产力持续下 降,与白领行业的发展趋势形成鲜明对比。 根据 PRT Staffing 的一项调查,美国 17.4% 的制造业存在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即使福特和其他公司正在投资扩大人才库,问题在得到改善之前还是会进 一步恶化。 PRT 预计未来十年,制造业岗位需求将达到 380 万个。 "美国在美国人赖以生存并支撑经济的关键行业将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风险。"美国两党政策中心高级顾问特蕾莎·卡迪纳尔·布朗( Theresa Cardinal Brown )提醒道。 汽车业是其中的重灾区。根据 TechForce 基金会近期的《人才供需报 ...
车企一把手罕见认错,“曾放任质量问题恶化太久”
汽车商业评论· 2025-10-06 11:01
作者 / 黄 大 路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夏 萌 2020 年 10 月,吉姆·法利( Jim Farley )接替吉姆·哈克特( Jim Hackett )出任福特 CEO ,如今已带领这家百年车企走过五年变革之路。 1962 年出生的法利, 1990 年毕业于乔治城大学,获得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双学位,之后又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取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法利的父亲是一名银行家,他与妻子共有三个孩子。他是底特律教皇弗朗西斯中心的支持者,并经常作为志愿者为该中心工作,还曾担任该中心新建的 Bridge Housing Campus 资本运动主席。 法利是哈雷 - 戴维森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他热爱汽车,是一名老式汽车的收藏家和赛车手。 在加入福特前,法利几乎一直在丰田汽车工作,担任过雷克萨斯品牌的集团副总裁兼总经理,负责雷克萨斯的所有销售、营销和客户满意度活动。 他还担任过负责丰田部门市场规划、广告、销售、促销、激励和互联网活动的集团副总裁,并曾在丰田位于美国和欧洲的战略规划、产品和营销部门工 作,还领导了丰田新赛恩( Scion )品牌的成功推出。 2007 年,法利加入福特汽车。 2017 年 5 月 2 ...
5位汽车大咖的极限48小时
汽车商业评论· 2025-10-06 07:08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化是必答题而非选择题,但面临税务合规、汇率波动、文化隔阂、成本控制、政治环境等多重风险交织的复杂局面 [8][9] - 行业领军者普遍认为,出海成功需摒弃国内“内卷”模式,转向长期主义、价值竞争、本地化深耕和产业链生态协同 [10][26][33][38] 雷诺中国董事长苏伟铭观点 - 文化管理是跨国运营最大挑战,以奔驰收购克莱斯勒和三菱失败为例,强调需通过“改组、建平台、建体系”策略构建标准化体系以减少对人的依赖 [16] - 预测中国未来二十年将成为全球电动车研发中心,研发在哪则供应链和货币就在哪,车企需将研发、供应链、采购等环节深度扎根中国 [16] - 出海核心在于零部件出口与供应链重构,建议优先选择与当地家族企业、龙头企业合作绑定模式,并关注货币风险,美元收入对平衡汇率波动至关重要 [17] - 建议企业国际化要慢一点,先打好研发与体系基础,2028-2029年或将是中国车企进入全球主流市场的关键窗口 [17] 奇瑞副总裁王厅观点 - 未来竞争是产业链生态比拼,提出供应链4.0时代“一七三”战略,聚焦七大维度并筑牢三大基座 [20] - 生态采购鼓励合作伙伴垂直整合自制下级核心部件,确保每个子系统都是行业最优解,并与供应商实现多样业务合作形成战略联盟 [20] - 数字化成为与供应商合作的硬门槛,五百万规模必须打通EDI电子数据交换通道,否则缺乏互信合作基础 [21] - 绿色供应链是未来生存许可证,摩洛哥、突尼斯等地人工能源成本低于国内且低碳化率可直接对接欧盟市场 [22] 上汽国际总经理崔卫国观点 - 全球汽车市场呈现存量竞争、区域分化特征,中国、美国、欧洲三大市场占比超60%但法规差异显著 [24] - 提出“Golcal”战略,即全球布局、本地深耕,出海成功需做到产品、传播、人、文化、模式五方面都对,通过适应性开发和本地化团队建设应对挑战 [25] - 警惕内卷外化,海外市场应是价值战新战场而非价格战延续,需通过技术差异化打造核心竞争力并以服务本地化建立市场壁垒 [26] 莲花集团CEO冯擎峰观点 - 行业需要从“更好的电动车”到“全新出行物种”的认知跃迁,当前缺乏现象级新品类创造,多数创新仅为配置叠加未改变核心品类定义 [29][31] - 全球汽车市场陷入零和博弈存量竞争困局,不同区域消费需求差异暗藏认知红利,如美国消费者为驾驶乐趣付费意愿是中国市场十倍 [31] - 以莲花构建分级赛事体系为例,三年间品牌年轻用户占比提升40%,印证认知落地需要具象化场景支撑,创造新品类和新市场才是破局关键 [31][32] 博世中国总裁徐大全观点 - 博世核心竞争力在于独特“三权分立”体系,139年历史中仅有8位CEO,研发投入始终保持销售额8%-10%,每任CEO规划可覆盖十年以上 [35][36] - 博世全球营收903亿欧元(约7500亿元人民币),已将中国视为创新高地,加大在中国新领域研发投入以期用中国产品和技术反哺全球 [36][38] - 呼吁中国汽车出海避免复制光伏行业模式(中国占全球75%出货量却不赚钱),应学习丰田全球化模式,在每个市场聚焦特定赛道靠技术质量赢取份额 [38] 普华永道金军观点 - 当前汽车全球化与大航海时代特征相似,中国企业应平衡技术落地与迭代速度,优先实现有竞争力技术的本地化转化 [41] - 中国零部件企业出海存在规模短板,全球百强中中国企业平均规模仅为德系企业68%,若剔除电池企业则成长型企业数量更少 [41] - 并购是做大做强必选项,以印度Motherson通过收购快速跻身全球前列为例,强调企业需要勇气和策略性并购 [41] - 全球化需关注四大基础能力:地域产品客户组合精准定位、公司治理与人才储备、适配海外的资金财税方案、独立的海外IT保障体系 [42]
深蓝点名27家同行,外交官不够用了,魏建军撸起袖子上场……
汽车商业评论· 2025-10-04 07:06
红旗汽车:借势国家盛事的情感营销 - 红旗汽车在九三阅兵中作为检阅车和外事接待保障车获得巨大曝光,阅兵以85种语言向全球200余个国家和地区转播,电视收视达4.3亿人次[4] - 阅兵后将征集的近80台礼宾车归还车主,并附上烫金感谢信、进行全车检查、加满95号汽油,以及赠送内含1:18金属车模和现金补助的定制礼盒,强化车主荣誉感与品牌联系[4] - 此举被评价为超越了单纯借势营销,通过实际行动让车主与品牌产生灵魂互动,在情感营销时代凸显优势[5] 行业营销新风:从竞争到“美美与共” - 深蓝汽车发布由唐国强配音的《奔跑的中国车》短片,视频回顾中国汽车发展历程,致敬包括自身在内的27个汽车品牌,强调“路很宽,一起跑”的行业共同价值观[7][9] - 多家车企跟进致敬互动:上汽通用别克在至境L7首秀中“致敬同行”,长安和比亚迪发文预祝小米手机发布成功,蔚来祝贺零跑第100万台整车下线并输出“一起加电”价值观[9][10] - 这种比附营销旨在努力营造良性竞争氛围,虽内含机锋,但相比恶性互斥有所进步[10] 极氪与比亚迪:外交官背书助力品牌出海 - 极氪举办“全球首次新能源豪华汽车外交官品鉴会”,邀请来自卡塔尔、沙特等40国驻华大使体验车型,覆盖其全球化重点布局区域,卡塔尔大使当场下单极氪9X[12] - 活动后“外交官点赞极氪豪华”微博话题阅读量突破2.1亿,“极氪 豪华”日均搜索量飙升39160次,涨幅达377.6%,成功将品牌与豪华强关联[14] - 比亚迪同期举办“全球外交官探索比亚迪之旅”,邀请14国驻华使节深度体验工厂和测试场,进行应急浮水、28°冲坡等硬核项目展示,技术体验更为深入[14] 蔚来用户生态:以“生长”主题强化社区共情 - NIO Day 2025主题定为“生长”,活动筹备横跨3个多月,包括征集用户故事、组建用户乐团共创主题曲《生长》、拍摄近20组用户纪录片,超过700位用户参与[15][17] - 活动提前至9月举办,利于应对年底盈利压力、发布新车型促进销量,并修复因产品降价与体验降档引发的老用户批评[17] - 官方主动接梗用户“莫文蔚来了”的创意,邀请莫文蔚担任首席体验官,将玩梗转化为情感联动,日常社群运营如“蔚来杯足球赛”也体现用户主导、品牌赋能的模式[17][18] 岚图品牌建设:通过文化盛宴确立高端定位 - 岚图举办“时代风尚之夜”,以东方美学与现代科技融合为主线,亮相三款旗舰车型,邀请胡军、段奕宏等明星现场助阵,打造跨界文化盛宴[19][20] - 品牌从产品命名(如“泰山”)、设计理念(“淡、静、雅”)到颜色灵感(“金銮红”源自故宫)全面致敬中华文化,主张“让中国风尚,成为世界风尚”[22] - 在完成三大产品布局及港股上市前夕,此举意在通过独特品牌文化内涵打造差异化优势,超越产品层面的内卷[22] 理想汽车转型:签约顶流代言拓展年轻客群 - 理想汽车打破十年不请代言传统,签约易烊千玺作为首位品牌代言人,同步推出纯电动SUV理想i6,标志营销策略向“产品+品牌双驱动”进化[24] - 此举旨在应对增长困境:第三季度累计交付93,211辆,同比下降约20%,L7、L8系列下滑30%,需吸引年轻用户撕掉“奶爸车”标签[26] - 易烊千玺微博粉丝超9011.5万,粉丝具高学历高消费力特征,与i6目标客群高度重合,官宣后进店客户中95后及女性占比显著提升[26] 零跑汽车跨界:联名宜家深化场景体验 - 零跑汽车与宜家在重庆举办“宜趣大空间”快闪活动,将汽车空间与家居场景思维结合,通过“移动大床”、车载冰箱等设计呼应宜家“想躺就躺”理念[29][31] - 活动推出“空间改造计划”,用户凭宜家购物小票可抽奖,购买C16可获家居优惠券,首周展区日均客流量超2000人次,重庆地区订单量环比增长320%[31] - 合作精准触达宜家的家庭用户和新婚群体,87%消费者被C16“空间灵活性”打动,实现流量与品牌认知双丰收[31] 长城汽车IP塑造:创始人亲征赛事传递品质信心 -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以61岁年龄亲自驾驶哈弗H6完赛敦煌越野耐力赛,赛事全程1100-1200公里,涵盖戈壁、沙丘等极限地貌,展示量产车可靠性[32][33][36] - 这种“创始人即首席体验官”模式将企业家精神与品牌文化深度绑定,魏建军在直播中实时解答网友技术质疑,构建去中介化沟通[36] - 公司构建越野分级标准、驾驶培训体系,并派出女子车手参赛打破运动性别标签,推动越野文化普及及全产业链发展[36][37] 比亚迪与小米:多元化营销与战略转型挑战 - 比亚迪《我迪新生代》原创综艺进入第三季,通过员工才艺展示、游戏互动等内容塑造年轻时尚创新形象,旨在改变传统认知、吸引年轻人才和市场[38][40][41] - 小米创始人雷军进行年度演讲《改变》,传递向硬核科技公司转型、重定义性价比、探索服务订阅模式三大战略信号,但未有效回应产品信任危机[43][45] - 演讲后小米股价大跌8.07%,市值蒸发超千亿港元,与以往上涨趋势相反,反映资本市场对演讲信息及公司当前挑战的担忧[45]
汽车圈下一个“轮值”顶流
汽车商业评论· 2025-10-03 07:06
文章核心观点 - 新能源浪潮和消费需求变化正推动旅行车这一传统小众品类在中国市场迎来破圈机遇,其有望从边缘角色转变为具有稳定需求的细分市场 [4][26][31] - 以享界S9T为代表的新能源旅行车通过产品力重构和差异化竞争策略,初步验证了市场潜力,大定突破15000台成为现象级爆款 [19][28][30] - 电动化平台为旅行车带来了空间、设计和操控方面的优势,而智能化配置的加持则弥补了其传统短板,使其产品力显著提升 [21][22][24] 中国旅行车市场历史与现状 - 燃油车时代旅行车在中国市场被贴上“工具属性”标签,市场份额长期徘徊在1%左右,与欧洲超过30%的份额形成鲜明对比 [6][8][17] - 早期车型如桑塔纳旅行版凭借装载能力在公务、警用等领域应用,但强化了其工具车形象,未能传递生活方式理念 [8][10] - 后续豪华品牌旅行车如大众R36、宝马3系旅行版等改变了工具车属性,强化了情怀、小众、精致的标签,但受众圈层更为狭窄 [15][17] - 2024年旅行车年销量超过17万辆,虽连续四年上涨,但整体市场份额仍不足大盘的1% [30] 电动化带来的变革机遇 - 电动平台短前后悬、长轴距的特性使旅行车车身比例更协调,车顶线条向后延伸营造出远超燃油时代的内部空间 [21][22] - 布置在底盘的电池降低车辆重心,对冲了车尾升高对操控的影响,其操控表现甚至优于同级燃油轿车 [22] - 旅行车的空气动力学优势使其公路能耗表现略胜SUV一筹 [22] - 空气悬架等以往豪华配置加速下放,有效弥补了传统旅行车通过性不足的短板,模糊了与SUV的界限 [24] 当前市场动态与成功案例 - 享界S9T上市后大定突破1.3万台,第13天大定已突破15000台,成为新能源旅行车市场现象级爆款 [19] - 蔚来ET5T在2025年1-8月累计销量达到30227辆,而其同平台三厢轿车ET5同期销量为11271辆,旅行版销量远超三厢版 [28] - 中国品牌新能源旅行车采用“与同平台三厢车型同价甚至更低”的定价策略,区别于燃油车时代进口旅行车的“高配高价” [24][28] - 车企开发旅行车可复用大量技术,能够快速出牌抢占市场空白 [24][26] 未来市场展望 - 消费主体向90后、00后转化,“三厢情结”淡化,对个性的追求为旅行车提供了审美基础 [21] - 消费者对传统三厢轿车和SUV出现审美疲劳,需要更独特的产品,旅行车成为继方盒子车型和大型MPV后的新轮值热点 [4][21] - 旅行车有望成为一个有稳定需求、有特定拥护者的细分市场,但短期内难以复制SUV的统治级表现,市场教育仍需循序渐进 [30][31] - 高端市场用户更易接受新物种,旅行车从高端自上而下切入是更稳妥的行业趋势 [30]
理性消费时代的妙解:月销破六万,“零跑模式”突围百万台
汽车商业评论· 2025-10-02 07:07
公司里程碑与业绩表现 - 公司于2025年9月25日实现第一百万台整车下线,成为第二家达成此成就的中国新势力车企 [3] - 2025年9月单月交付量首次突破6万台,达到66657台,创下新势力品牌月度交付纪录 [6][7] - 公司连续七个月位居新势力品牌销量榜首,并在新能源全品牌排名中稳定进入前十 [10] - 2023年全年交付144155辆,同比增长近三成;2024年销售近30万辆,同比增长约103.8%,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8] - 2025年1-9月累计交付量达395516台,其中9月单月同比增长超97% [10] - 从第50万台到第100万台量产车下线,用时仅约11个月,创下新势力品牌同阶段最快纪录 [10] 核心技术战略:全域自研 - 公司自2015年成立之初就始终坚持“全域自研”技术路线 [12] - 技术储备覆盖LEAP自研技术架构、八合一电驱系统、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四域合一电子电气架构等关键领域 [12] - 自主掌控核心技术可更快进行产品升级迭代,降低对供应商依赖,并通过规模化生产摊薄研发成本 [12] - 自研技术旨在构建“技术自研-成本优化-产品力提升-销量增长-规模效应-反哺研发投入”的正向循环 [12] 产品策略与市场定位 - 公司产品策略为“好而不贵”,基于全域自研能力实现成本可控和品质可控 [14] - 自研的四域合一电子电气架构大幅减少ECU数量和线束长度,实现整车减重并降低线束成本 [14] - 产品线已覆盖A、B、C、D四大系列,构建了包括轿车、SUV、MPV在内的完整产品矩阵 [16] - 全新战略级产品Lafa5在2025年9月慕尼黑国际车展全球首秀,全新D系列将搭载百万级技术及体验 [16] 经营状况与市场拓展 - 2025年上半年公司首次实现半年度盈利,成为第二家实现半年度盈利的新势力车企 [22] - 2025年公司上榜《财富》中国500强榜单和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 [24] - 2025年1-8月累计出口量超3万台,位居中国新势力品牌榜首,并跻身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核心市场前列 [20] - 公司首创“轻资产”出海模式,海外市场的拓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空间并反哺技术迭代 [20]
媒体跑断腿,明星被哄抢,9月车市卖疯了
汽车商业评论· 2025-10-02 07:07
2025年9月中国汽车市场概况 - 2025年9月中国汽车市场活动密集,上市新车超过70款,其他汽车类活动达上百场,仅9月最后一周就有超过30款产品开启预售、亮相或上市[4] - 车企集中投放新品的原因包括抓住"金九银十"销售旺季、国庆长假消费高峰、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免征政策进入最后窗口期(2026年减半征收)以及为第四季度销量爬坡预留时间[6] - 车企营销力度加大,大量启用明星代言并延长销售服务时间,部分品牌门店试驾服务延长至夜间22点甚至凌晨1点[6][8][10] 新势力车企表现 - 零跑汽车9月交付量达66,657台,首次突破六万台大关,并于9月25日达成百万辆总销量,成为第二家迈入百万辆俱乐部的新势力[12] - 小鹏汽车9月交付新车41,581台,同比增长95%,环比增长10%,创历史新高;其中MONA M03车型9月交付超10,000台,连续13个月交付破万台;2025年1-9月累计交付313,196台,同比增长218%[12] - 理想汽车9月交付33,951辆,第三季度交付93,211辆;其纯电车型理想i6于9月26日上市,当晚大定订单超20,000个,2025年为其预留4.5万-5万台产能[10][15] - 蔚来汽车9月交付34,749台,同比增长64%;其中蔚来品牌交付13,728台,乐道品牌交付15,246台,firefly萤火虫品牌交付5,775台;蔚来全新ES8产能已提升至4万辆[15][17] - 鸿蒙智行9月交付52,900台,大定订单突破110,000台,创历史新高;全系累计交付突破950,000台;10月1日当日大定突破8,000辆[21] 传统车企新能源品牌表现 - 北汽新能源9月销量20,539辆,同比增长30.15%;极狐品牌销量16,074辆,同比增长47.74%,其中极狐T1大定35,000辆[25] - 智己汽车9月销量11,107台,环比增长81.8%,创历史新高[25] - 岚图汽车9月交付15,224辆;1-9月累计同比增长85%[25] - 猛士品牌9月销量环比增长62%,同比增长380%[26] - 奕派科技(东风风神、奕派、纳米整合后)9月销量30,256辆,同比增长15.8%;7月销量27,923辆(同比增长70.9%),8月销量29,118辆(同比增长62.39%)[28] - 极氪科技9月销量51,159台,同比增长8.5%,环比增长14.1%;连续7个月月销超4万台;其中极氪品牌销量18,257台,领克品牌销量32,902台[28] 主流汽车集团销量 - 长安汽车9月销量266,000辆,同比增长25%;新能源销量103,000辆,同比增长87%;海外销量60,000辆,同比增长23%[30] - 长城汽车9月销量133,639辆,同比增长23.29%;新能源车型销售45,961辆,同比增长52.55%;海外销售50,269辆,同比增长13.98%;方盒子车型销售63,389辆,同比增长37.31%[30] - 吉利汽车9月销量超270,000辆,同比增长35%,环比增长9%;新能源销量165,201辆,同比增长81%,环比增长12%,单月新能源渗透率达60.5%;1-9月新能源总销量1,167,823辆,同比增长114%[32] - 上汽通用五菱9月实销155,579辆,新能源车型首次突破10万辆大关,达100,593辆;1-9月全球累计销量1,175,464辆,同比增长13.9%,其中新能源668,359辆,同比增长48.3%[32] - 上汽乘用车9月零售超97,000辆,同比增长52%,环比增长超37%;MG品牌国内销售16,520辆,同比增长123%,环比增长115%;MG4首月零售11,789辆[32] - 比亚迪9月销售396,270辆,其中乘用车393,060辆;乘用车及皮卡海外销售70,851辆,同比增长107%[40] 合资品牌动态与销量 - 一汽丰田9月销售71,031辆,1-9月累计销售587,011辆,同比增长9.3%;广汽丰田9月销量71,220台,其中铂智3X交付9,017台[44] - 一汽-大众9月销售146,385辆(含进口车);大众品牌销售76,037辆,1-9月燃油车市场份额提升0.5个百分点;奥迪品牌销售58,323辆,同比提升13.5%;捷达品牌销售12,025辆,同比提升19.8%[44] - 北京现代9月销量17,871辆,同比增长8%,环比增长19%[47] - 合资品牌正通过提升智能化与电驱化体验扭转市场印象,如上汽通用别克至境L7发布会强调合资品牌智能化水平提升,上汽大众推出具备高阶辅助驾驶功能的燃油车型[47]
车圈“安全”大战:任正非定调、余承东开炮,雷军能否接住这记重锤?
汽车商业评论· 2025-10-01 07:09
撰 文 / 莫 莉 编 辑 / 黄 大路 设 计 / C C 规模化带来的波动与安全红线的刚性,正在同场拧巴。 这个月,格力与小米的"口水仗"从空调烧到汽车。关于小米推出空调"十年包修",格力朱磊直 接将对手品控危机撕开给全网围观。 吵架归吵架,最后话题还是要落在方法论上。 轩辕同学校长、世界新汽车技术合作生态协会理事长贾可提出,应该抓住规范汽车业竞争秩序 的牛鼻子,给出一条从情绪回到制度的路线。 2025年9月的中国车圈,空气里弥漫的不再是汽油味,而是硝烟味。当"安全"成为高频词,它不 再是单纯的技术参数,而是成为交锋的武器,有人借它筑起护城河,有人因它跌入舆论坑。 这个月,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一句"绝不能容忍",直接将"非理性竞争"钉上耻辱柱。 华为余承东紧接着在发布会上"跟进":2秒、3秒零百这种"炫技"没有意义,公路漂移更是"最愚 蠢的行为"。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与东风汽车董事长杨青会面时,将"车的最高级别就是安全"提升至战略高 度,为混战中的行业划出一条红线。 这个月,小米和雷军的日子并不好过。 一边是"造车和造芯同时押上前十年家底"的悲壮,另一边却是超11万辆SU7因智驾安全隐患宣 布召回的尴 ...
应宜伦中环敲锣,港交所智能座舱第一股响了!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9-30 14:41
公司上市表现 - 博泰车联网科技于2025年9月30日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股票代码为2889.HK [4] - 香港公开发售部分获得529.79倍超额认购,最终发行价为每股102.23港元 [4] - 全球发售净筹约9.19亿港元,其中30%用于智能座舱技术研发,30%用于扩建生产基地,20%用于开拓海外市场 [4] - 暗盘交易最高涨幅达33%,首日开盘大涨逾30%,一小时后涨幅一度超过46% [5] - 截至上市当日中午,股价大涨39.69%,报142.8港元,市值达214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96亿元) [5] - 2024年D轮融资后公司投后估值为人民币88.72亿元(约合97.09亿港元),上市表现超出预期 [7] 融资历程与股东背景 - 十年间累计融资额超过45亿元,构筑了"顶级阵容"的股东生态 [7] - 早期吸引苏宁易购、东风集团等产业资本注入,随后获得小米集团、海尔资本等战略投资 [7] - 此次IPO引入三家基石投资者,其中包括地平线旗下Horizon Together [7] - 上市之路获得产业资本、创投资本及个人资本的三重加持 [7] 技术实力与专利布局 - 公司累计申请专利超过600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比超80% [9] - 截至2024年底,注册发明专利数量在国内智能座舱和网联解决方案供应商中排名第一 [9] - 专利布局覆盖操作系统、人机交互、云端服务等智能座舱全链条,形成"端-管-云"全栈式技术壁垒 [9] - 2023年被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9] - 已构建"软件+硬件+云端服务"一体化模式,聚焦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与网联服务两大核心业务 [9] 核心产品与业务模式 - 核心产品智能座舱域控制器集成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及硬件组件,实现车辆交互控制、导航、AR-HUD、DMS、OMS等功能 [10] - 业务模式高度灵活,客户可选择集成解决方案或单独采购关键组件及定制化研发服务 [10] - 能够深度嵌入客户产品定义流程,通过提供高度适配的软硬一体方案建立客户黏性与替换壁垒 [10] 战略合作生态 - 与华为深度战略合作,参与国家重大专项推动智能汽车操作系统国产化,基于鸿蒙系统打造自主智能座舱操作系统 [13] - 与高通深度合作,截至2024年底搭载高通第四代骁龙8295芯片的高端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在中国供应商中获得定点数量排名第一 [13] - 2025年4月与高通扩展合作,共同开发搭载骁龙至尊版8397芯片的最新解决方案,服务保时捷、现代等全球车企 [13] - 获得地平线战略投资,形成"资本+业务"的强生态绑定,确保技术前沿竞争力 [13] - 成为保时捷家庭一员,合作关系远超一般战略关系 [7] 财务表现与增长趋势 - 2022年至2024年营收从12.18亿元增至25.57亿元,三年实现翻倍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达44.9% [19] - 2025年前五个月营收达7.54亿元,同比增长34.4%,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 [19] - 2025年前五个月毛利率回升至13.1%(2024年同期为5.1%),亏损收窄至2.2亿元,规模效应初现 [19] 海外市场拓展 - 与保时捷和现代汽车集团合作具有标志性意义,为打开全球主流品牌多元化合作奠定基础 [19] - 获得保时捷和现代全球业务意味着技术、质量和管理体系已达到西方标准,设立高竞争门槛 [20] - 专利与华为交叉授权合作巩固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知识产权优势,大幅降低全球化专利风险 [20] - 海外市场打开是公司盈利能力逐步改善的重要举措 [19] 未来发展方向 - 技术布局超越传统智能座舱范畴,域控制器和AI算力平台积淀为向具身智能等新兴领域拓展提供优势 [14] - 自研"擎感大模型"使现有技术能力可平滑迁移至机器人赛道 [14] - 战略升级从"解决方案供应商"向"多场域智能生态枢纽"转变 [20] - 随着高端产品占比提升和海外市场打开,市场有望重新认知其成长逻辑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