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汽车商业评论
icon
搜索文档
90后花美男MG初舞台,一出手就是100亿……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04 23:29
MG品牌战略转型 - 核心战略为All in新能源,未来2年投资超100亿元推出13款新能源产品,覆盖纯电/插混/增程3种形式及4大车身类型[4] - 2025年新能源渗透率超50%,采取"燃油+新能源"双线策略,燃油车MG5 2026款定价5.99万元起,电动跑车Cyberster 2026款售价31.98万-35.98万元[25][27][28] - 品牌主张"YOUNG FOREVER智领风尚",通过差异化设计保持产品辨识度,延续燃油车优势并创新新能源技术[5][29] 技术合作与生态布局 - 与OPPO智行达成深度战略合作,覆盖车机互联/IoT生态/全球市场,全新MG4率先搭载手车互联功能,实现语音备车/无感互联等6大创新[11][16][17] - 合作分技术+营销双层级:技术端拓展至OPPO全生态产品,营销端组建联合团队覆盖品牌建设/用户运营等[19][21] - 差异化竞争策略避免同质化,借助上汽电池/智能座舱/底盘技术储备打造竞争力[10][13] 产品与市场策略 - 产品矩阵覆盖5-35万元价格带,Cyberster以3.2秒破百/F1调校底盘树立电动跑车标杆,MG5以6.9秒加速主打性能轿跑[27][28][29] - 13款新车投放速度为行业罕见,强调"敢冲"态度与技术底气,避免价格战[8][10] - 百年品牌年轻化转型,通过MG Live/赛道音乐节等活动维持"时髦风尚"调性[7][30] 管理层与组织变革 - 启用90后高管陈萃执掌MG,其曾主导上汽大众ID系列营销,体现集团人才年轻化改革[4][5] - 2024年起上汽推行组织变革,85后高管获重用,陈萃一年内三次调岗展现灵活性[4][5] 行业竞争格局 - 手机厂商跨界造车成趋势,小米YU7首销1小时订单28.9万台,华为通过生态合作覆盖多家车企[12][13] - OPPO以全球手机市场8%份额/国内前三地位,与上汽四年合作升级至全球生态协同[15][16]
大众CEO,该放弃大众集团还是保时捷?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04 00:40
核心观点 - 大众集团CEO奥博穆同时担任保时捷CEO的双职身份引发持续争议,投资者和保时捷-皮耶希家族内部对其治理结构提出质疑 [3][9][36] - 保时捷业绩下滑加剧争议:2025年一季度全球交付量同比下降8%,中国市场暴跌42%,股价较IPO发行价腰斩 [27][28][30] - 奥博穆坚持双职位的战略协同价值,强调资源整合与决策效率,但承诺该模式"非永久性" [56][60][61] 治理争议 - 投资者Deka投资公开指责双职结构损害公司声誉并造成财务损失,形成股东大会对抗态势 [9][48] - 大众集团历史上所有CEO在升任集团职位后均卸任原品牌职务,奥博穆为首例例外 [10][11][13] - 保时捷-皮耶希家族内部对双职结构存在分歧:部分成员担忧品牌独立性,另一些支持其稳定集团过渡期 [36][40][53] 业绩表现 - 保时捷2023年全球交付量32万辆(+3.3%),但中国市场下滑15%至7.93万辆 [25] - 2024年业绩恶化:全球交付量降至31万辆(-3%),中国市场暴跌28%,营业利润率从18%跌至14.1% [27] - 2025年一季度营收88.6亿欧元(-2%),营业利润7.6亿欧元(-41%),美国取代中国成为最大单一市场 [28][29] 战略举措 - 奥博穆主导保时捷电动化转型:推出Taycan、Macan EV等车型,确立高端电动路线 [42][43][45] - 中国市场战略调整:计划2027年将经销商网点从150家缩减至100家,聚焦高需求区域 [69] - 大众集团计划未来两年在中国推出30款新车,测试本地化研发与放权策略成效 [63][64] 资本市场反应 - 保时捷2022年IPO市值达750亿欧元,接近大众集团市值,但当前股价较发行价82.5欧元跌至43.46欧元 [22][23][30] - 投资机构认为双职结构违反现代企业治理准则,导致问责机制弱化 [48][49] - 部分分析师指出管理层更换可能是"危机信号"而非能力问题,保时捷尚未证明对集团利润的显著贡献 [32][33]
豪华车巨头绝不放弃内燃机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04 00:40
宝马斯太尔工厂转型战略 - 工厂定位为内燃机和电驱系统双轨并行生产中心,确保全球车型供应的灵活性[7] - 2022年被指定为宝马"新世代"电动汽车平台的全球开发和生产中心[8] - 2023年员工4900人,销售额44亿欧元,位列奥地利工业企业前十[7] 内燃机业务现状与规划 - 2023年生产约120万台内燃机供应全球市场,仍是公司业务基础和资金支柱[14] - 持续投资改进传统发动机技术,包括兼容HVO100生物柴油和满足欧7排放标准[14] - 计划到2035年前保持年产120万台内燃机的产能,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比例[24] 电动化转型进展 - 第六代电驱系统较第五代实现能耗降低40%、车重显著减轻、续航提升30%[20] - 新增逆变器自主生产,视其为差异化竞争关键组件[18] - 电驱系统年产能将扩至60万套,采用两条生产线布局[24] 研发与生产协同优势 - 斯太尔工厂兼具研发(700人团队)与生产能力,加速技术产业化[12][23] - 向匈牙利德布勒森工厂交付首批"新世代"预量产零部件[27] - 首款"新世代"iX3车型将于2024年秋季量产[29] 运营保障措施 - 推行员工多技能培训,目标全员掌握内燃机与电动技术[17] - 采用数字化制造提升高成本地区工厂的可持续性[20] - 建立灵活生产体系,可同时服务传统与新能源业务板块[15][17] 供应链与市场布局 - 中国市场需求由本地化发动机生产体系覆盖,斯太尔服务其他全球市场[30] - 新型SSM驱动系统规避稀土依赖,但关注中国出口许可政策影响[34] - 已做好原材料保障预案,当前产量提升无风险[35]
华为、小米打嘴仗,车圈吵翻天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02 23:34
行业竞争与冲突 - 小米YU7三分钟狂揽20万订单,预售一小时突破28.9万台 [11][77] - 华为余承东暗指小米产品不如华为但销量更高,小米公关引用对联回应 [13] - 吉利杨学良炮轰比亚迪"贼喊捉贼",支持长城举报比亚迪油箱问题 [35][36] - 岚图FREE+与小米YU7同期竞争,分别定位"高端香槟"和"网红奶茶" [74][75][76] 供应链与行业生态 - 供应商郭川公开信呼吁车企停止低价竞争、及时回款,建立健康产业生态 [17][18] - 罗兰贝格报告指出中国市场竞争强度全球最高,本土供应商对欧美形成压力 [47][48] - 奇瑞尹同跃呼吁车企停止海外价格战和互相诋毁,抱团出海 [59][61][62] 企业战略与转型 - 大众CEO承认在功劳簿躺太久,将在中国推30多款新车型应对竞争 [40][41][42] - 贾可提出中国汽车十大决断,包括反内卷、AI赋能、全球本土化等 [55][56] - 卓驭科技CEO立flag一年内将智能辅助驾驶成本降至10万元以下 [65][67][70] 企业困境与舆论 - 贾跃亭承认FF曾濒临破产,散户资金救命 [22][23][24] - 蔚来李斌透露每月3000-5000万元黑公关费用针对蔚来 [29][30][31] - 东风高管质疑小米20万订单真实性后道歉 [80][81][82]
10万辆电动车退役后,挖出千亿金矿市场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02 23:34
核心观点 - Redwood Energy利用退役电动汽车电池构建固定式储能系统,为AI数据中心供电,实现电池二次利用[3][9] - 电动汽车电池回收再利用具有经济和环境双重效益,可延长电池价值并促进循环经济[4] - 二次使用电池储能系统可解决AI基础设施高能耗问题,同时平衡可再生能源供需[9][15] 公司业务与技术 - Redwood Materials成立于2017年,已募集20亿美元资金,专注于锂离子电池回收和可持续电池材料生产[6] - 公司2024年营收达2亿美元,主要来自阴极材料销售,实现电动汽车电池关键元素95%回收率[7] - 采用先进湿法冶金工艺,建立闭环供应链,使电池生产更易实现、成本更低且更环保[7] - 每年接收20GWh电池(相当于25万辆电动汽车电池量),占北美锂离子电池回收业务90%份额[9] - 通过测试筛选仍有50%以上原始容量的电池用于二次使用,转化为模块化能源存储系统[17][19] 市场应用与案例 - 为Crusoe AI数据中心供电的微型电网功率12MW,容量63MWh,成本低于传统电网[13] - 该储能系统支持2000个GPU,能量相当于9000户家庭用电或38万公里电动车续航[15] - 二次电池适用于负荷转移、太阳能平稳输出和备用电源等低压力电网应用[10] - 模块化设计可快速部署在边缘计算场景,解决AI基础设施高能耗问题[14][15] 行业趋势与数据 - 2023年美国电动汽车销量达130万辆(同比增长7.3%),未来将有数百GWh电池退役[22] - 预计2024年美国超10万辆废旧电动汽车退役,该数字将持续增长[24] - 全球电池回收市场预计2045年达520亿美元,二次使用电池行业2035年达52亿美元[25] - 当前回收市场年处理20GWh材料,远低于年新增350GWh和报废150GWh的电池量[27]
蔚来的硬寨,李斌的呆仗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02 13:50
销量表现 - 6月公司三品牌总计交付新车24,925台,同比增长17.5% [3] - 二季度整体交付72,056台新车,环比一季度大增71.2%,创历史第二好成绩 [3] - 蔚来主品牌6月交付14,593台,乐道品牌交付6,400台创年内新高,firefly萤火虫品牌交付3,932台同样创年内最佳 [7] - 累计交付新车785,714台,其中蔚来品牌725,248台,乐道品牌52,623台,firefly萤火虫品牌7,843台 [7] 技术研发突破 - "蔚来世界模型 NWM"推送至ET9、新ES6等车型,标志自研5纳米智驾芯片神玑NX9031达到设计目标 [9][10] - 神玑NX9031是图像效果最好的智驾芯片,功能安全达最高等级,功耗水平出色,可带来单车成本1万元优化 [12] - 自研全域操作系统天枢SkyOS实现系统启动时间大幅提升,语音响应延迟低于0.5秒,支持持续OTA [38] - 自研世界模型系统NWM基于Transformer架构,实现语义级理解复杂场景,运行于神玑芯片形成端到端闭环 [41][42] 组织与经营变革 - 引入CBU(基本经营单元)机制,将车型、门店等纳入独立经营单元,强调ROI导向和责权利对等 [23][24][26] - 构建横向"车型产品线"组织,横跨设计、研发、交付等五大环节,统筹全生命周期经营指标 [26][27] - 推行"一个账本"机制,统一核算研发、销售、服务等投入产出,转向精细运营 [27] 销售网络与市场策略 - 乐道品牌6月交付6,400台创年内新高,累计交付超52,000台,稳居细分市场前三 [30] - 推动销售与交付团队一体化,拓展三四线城市换电覆盖和销售渠道 [30] - 换电站选址纳入ROI模型核算,目前乐道可用换电站超2000座,60%用户将换电作为首要决策点 [31][33] - "换电县县通"已在6个省级行政区实现,围绕换电站试点下沉市场销售转化 [33] 研发投入与长期战略 - 自2014年成立以来累计研发投入超600亿元,2022年起每季度研发投入维持在30亿元左右 [20] - 全球申请中及已授权专利总数超过10,000项 [20] - 天枢SkyOS与神玑芯片深度适配,构建"软硬一体"能力闭环,提升NOP+系统稳定性 [39][40]
小米冲击下的新势力变局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02 07:03
小米汽车的行业影响 - 小米汽车1小时内获得28.9万份大定订单,刷新行业纪录 [2] - 小米汽车的迅猛发展引发行业对既有竞争逻辑的重新审视 [3] - 小米汽车的成功引发行业复杂情绪,包括赞叹、错愕和焦虑 [4] - 多家车企启动"截胡"策略应对小米汽车的长交付周期 [5] - 小米汽车以"互联网速度"颠覆传统汽车行业认知 [5] 新势力车企销量格局 - 2025年6月新势力车企销量分为四个梯队:3万+、2-3万、1-2万、1万以下 [6] - 鸿蒙智行6月交付52747辆,刷新单月销量纪录并成为新势力冠军 [7] - 零跑汽车6月交付48006台,同比增长138%,上半年累计221664台 [11][8] - 理想汽车6月交付36279辆,同比下降24%,环比下降11.2% [15] - 小鹏汽车6月交付34611台,同比增长224%,上半年累计197189台 [17][8] 车企动态与战略 - 理想汽车将推出i8和i6两款纯电SUV,完善产品布局 [16] - 小鹏MONA M03订单占比超80%,连续10个月交付超万台 [20] - 问界M9累计交付突破20万辆,位居50万元级市场销量冠军 [21] - 广汽埃安6月销量27848辆,上半年累计15.2万辆,面临下滑压力 [24] - 蔚来6月交付24925台,计划四季度实现月销5万辆目标 [24][27] 第二阵营车企表现 - 奕派科技6月交付26089辆,同比增长76.3% [29] - 小米汽车6月交付超2.5万辆,面临SU7订单下滑和产能压力 [31] - 深蓝汽车6月交付29893台,同比增长79%,全球累计交付破50万辆 [31] 第三阵营车企情况 - 极氪6月销量16702辆,环比下滑11.7%,计划三季度推出9X车型 [34] - 极狐6月销量10352辆,同比增长65.13%,上半年累计5.55万辆 [38] - 阿维塔6月销量10153辆,同比增长117%,计划2027年全球销量40万辆 [38][39] - 岚图6月销量10053辆,同比增长83%,FREE+预售18小时订单破万 [40][41] 智己汽车现状 - 智己汽车6月交付6027台,上半年累计20773台,离10万目标差距大 [42][44] - 智己计划下半年推出首款增程SUV LS6,预计9月上市 [45] - 上汽集团还将推出与华为合作的尚界品牌,预计9月上市 [47]
福特CEO:特斯拉很好,我选别人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02 07:03
自动驾驶技术路径分歧 - 福特CEO吉姆·法利公开支持Waymo基于激光雷达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认为激光雷达在摄像头失效时仍能提供精确探测能力 [2][4] - Waymo第六代系统配备13个摄像头、4个激光雷达、6个毫米波雷达及音频接收器,特斯拉则仅依赖8个摄像头实现360度视野 [3][5] - 马斯克坚持纯视觉路线,称激光雷达"很蠢",认为其成本过高且人类驾驶仅需视觉,特斯拉通过优化摄像头与AI简化制造并降低成本 [4][7] 技术路线对比与成本差异 - Waymo系统成本高昂,激光雷达单件成本达数万美元,特斯拉FSD系统因摄像头集成设计使整车售价维持在4万-6万美元区间 [7] - 马斯克估算特斯拉汽车成本仅为Waymo的20%-25%,主要因后者产量低且传感器昂贵 [7] - 激光雷达在暴雨、低光照等极端场景提供冗余安全,纯视觉路线依赖AI模拟人类驾驶但被质疑安全性不足 [4][5] 商业化进展与竞争动态 - Waymo当前运营1500辆无人车,覆盖旧金山等4城,计划2025年扩展至2000辆并新增亚特兰大等3城 [16] - 特斯拉Robotaxi在奥斯汀试点10-20辆Model Y,运行时段为6点至午夜,避开复杂路况,Cybercab预计2026年投入使用 [9][14] - Waymo早期聚焦自动驾驶叫车服务,现与丰田/现代合作进军消费级车型;特斯拉从量产车转向Robotaxi服务,两者路径趋近 [9] 福特战略调整 - 终止Argo AI项目(与大众联合投资10亿美元),放弃自研L4转向外部合作,重点开发BlueCruise系统(支持13万英里高速公路脱手驾驶) [18][19] - 未来或集成激光雷达以提升城市自动驾驶安全性,可能增加成本但强化电动车安全保障 [19] - 法利强调福特品牌需谨慎对待新技术,激光雷达被视作安全关键组件 [17][18] 行业分化趋势 - 技术路线分歧体现安全性与成本的权衡:Waymo/福特选择多传感器冗余,特斯拉押注纯视觉降本 [4][5][19] - 监管复杂度影响扩张速度,特斯拉需应对加州严格审查,Waymo已通过多城市运营积累数据 [14][16] - 早期试乘反馈显示特斯拉Robotaxi操控性获分析师满分评价,但NHTSA正审查其异常驾驶事件 [13][14]
又一名特斯拉核心高管被解雇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6-30 22:37
特斯拉高管变动 - 特斯拉北美和欧洲业务运营副总裁奥米德·阿夫沙尔被解雇 主要由于这两个关键市场销量持续下滑及电动车品牌整体人气下降 [4] - 阿夫沙尔曾主导得州奥斯汀超级工厂建设 该工厂推出结构性4680电池包和Cybertruck皮卡 并成为特斯拉新"Cortex"数据中心所在地 [8] - 2022年阿夫沙尔曾因涉嫌为秘密项目订购特殊玻璃而面临内部调查 后被暂时调任至SpaceX 两年后重返特斯拉并升任现职 [10] - 阿夫沙尔直接向马斯克汇报工作 领导由六名以上高层管理人员组成的团队 包括北美销售副总裁和欧洲区域副总裁等 [13] 特斯拉运营现状 - 特斯拉过去14个月进行大规模重组 裁员数千人 战略重点转向人工智能驱动的自动驾驶技术与机器人 [16] - 欧洲市场截至今年5月的两个月内 特斯拉销量同比暴跌37% 美国和中国市场销量同样疲软 [20] - 华尔街分析师预计特斯拉第二季度全球电动车交付量将同比下滑至少10% 降至约39.28万辆 [21] - 特斯拉将第一季度糟糕表现归咎于Model Y换代 但本季度无法使用这个借口 [21] 特斯拉战略转型 - 特斯拉未来战略重点转向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 人形机器人以及人工智能 而非推出新款电动车 [23] - 特斯拉在奥斯汀推出Robotaxi服务试点版本 目前仅有少量Model Y车辆参与测试 运营范围约30平方英里 [23] - Cybertruck未能达到量产目标 特斯拉尚未找到应对快速崛起的中国电动车竞争对手的办法 [21] 高管离职潮 -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项目"Optimus"负责人米兰·科瓦奇6月辞职 称是为了"花更多时间陪伴家人" [16] - 电池高管维尼特·梅塔于5月离开公司 此前首席电池工程师 超级充电部门负责人等也于2024年春季离职 [20] - 特斯拉北美人力资源主管詹娜·费鲁阿也已离职 与阿夫沙尔关系密切 [19]
轩辕矩阵消息|《汽车商业评论》《轩辕商业评论》任命新主编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6-30 22:37
撰 文 / 轩辕矩阵 2025年6月25日上午,轩辕矩阵(Xuan Yuan Matrix)管理委员会对旗下媒体作出三项重要任命。 其一,正式任命温莎女士为《汽车商业评论》主编。 设 计 / 张 萌 温莎,女,生于1987年6月,北京人,毕业于英国东英吉利亚大学媒体与国际发展专业,获文学硕 士学位。回国后,曾就职于《中国青年报·青年参考》,2020年加入《汽车商业评论》,历任记 者,副主编。 对于温莎此番升任主编,轩辕矩阵总裁贾可博士表示,新主编年轻、勤奋、勇于担当,敢于较真, 她将带领团队在《汽车商业评论》走向第3个10年的新征程中创造全新的成绩。 其二,正式任命涂彦平为《轩辕商业评论》主编。 涂彦平,女,1984年出生,先后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文学硕士。2012年6月加入 《汽车商业评论》,2024年12月加入《轩辕商业评论》。有超过10年汽车行业报道经验。 《轩辕商业评论》是《汽车商业评论》向上发展的全新触角,创办于2024年12月,定位为"洞见时 尚新科技",使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 轩辕矩阵媒体板块,包括2B的《汽车商业评论》《轩辕商业评论》,2C的《汽场》《新汽车实验 室》以及其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