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汽车商业评论
icon
搜索文档
自动驾驶汽车真能重构保险业吗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6-13 00:30
编 译 / 钱亚光 设 计 / 赵昊然 来 源 / w w w. b l o o m b e r g . c o . j p , w w w. c l a i m sj o u r n a l . c o m , e g a l c l a r i t y. o r g 业界对于自动驾驶汽车的预期各不相同,有人乐观地认为即将迎来重大突破,而另一些人则悲观地 认为自动驾驶汽车不会大规模上路。 高盛(Goldman)集团表示,自动驾驶汽车的兴起将促使美国规模达4000亿美元的汽车保险业进行 重新调整,因为人为失误导致的事故数量会减少,保险成本也会大幅降低,但关于责任归属的问题 仍存在。 高盛研究部门负责汽车和工业技术的分析师马克·德莱尼(Mark Delaney)在6月9日给客户的一份报 告中写道:"从长远来看,自动驾驶技术有可能显著降低事故发生率,并改变事故相关的索赔成本 分布以及法律责任。" 自动驾驶汽车市场发展迅速,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70亿美元,到同一年,美国Class 8重型卡车的自 动驾驶虚拟驾驶员潜在市场规模将约为50亿美元。 特斯拉公司期待已久的Robotaxi服务将于本周在其总部得克萨斯州奥斯 ...
5月跳楼价活埋价中,十大佬六小龙地位渐稳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6-12 17:51
行业政策与市场动态 - 中国车市无序"价格战"和"内卷式"竞争被国家层面叫停,车企承诺不超过60天的供应商账期以保障供应链资金高效周转[4][5][6] - 1-4月汽车行业利润率从3月的3.5%提升至4月的4.4%,显示行业盈利改善[7] - 4月降价潮降温:降价车型数量从3月的23款减少至14款,纯电动车型降价数量同比减少24款[7] - 5月乘用车零售193.2万辆,同比增长13.3%,1-5月累计零售881.1万辆,同比增长9.1%[9] - 中国品牌乘用车1-5月销量756.2万辆,同比增长26.3%,市场份额达68.8%,同比提升7.5个百分点[10] 头部车企销量表现 十大汽车集团 - **比亚迪**:5月销量38.2476万辆(同比+15.35%),1-5月累计176.3369万辆(+38.7%),批发量居首[13][29][30] - **上汽集团**:5月销量36.6万辆(+10.25%),新能源车占比34.2%(12.5万辆,+50.3%)[13][34][36] - **中国一汽**:5月销量26.13万辆(+7.5%),自主新能源同比+69.8%,红旗品牌销量3.41万辆(+10.8%)[17][19][20] - **吉利汽车**:5月销量23.5208万辆(+46%),新能源车占比58.7%(13.8万辆,+135%)[13][28] - **奇瑞集团**:5月销量20.5732万辆(+9.1%),新能源车占比30.7%(6.3万辆,+47.7%),出口量居首(10.1万辆)[13][31][32] - **东风公司**:5月零售20.6万辆(+1.3%),但1-5月累计90.5万辆(-13.3%)[14][39][41] 造车新势力六小龙 - **零跑汽车**:5月交付45067辆(+148%),1-5月累计17.4万辆[49] - **鸿蒙智行**:5月交付超4.4万辆,问界M9/M8分别交付15481/12116辆,占据50万/40万元市场销冠[50] - **理想汽车**:5月交付40856辆(+16.7%),1-5月累计16.8万辆[52] - **小米汽车**:5月交付超28000辆,1-5月累计12.5万辆[54] 细分市场与产品趋势 - 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提升:奔腾品牌新能源渗透率达96%,北汽新能源销量同比+215.1%[21][47] - 高端化趋势显著:长城汽车20万元以上车型销量占比29.2%(29839辆,+24.67%)[26] - 出口表现亮眼:奇瑞1-5月出口44.4万辆,占其总销量43.2%[32]
马斯克的后悔速度,远超Robotaxi的商业化首测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6-12 17:51
马斯克态度转变与商业利益 - 马斯克删除批评特朗普的帖子并表达后悔,有意修复关系,可能出于商业利益考量 [5][6][7] - 分析师认为态度转变是为在当前政治环境下保护企业利益 [8] 特斯拉Robotaxi项目进展 - Robotaxi暂定2025年6月22日试运营,首期10-20辆Model Y无人驾驶出租车,计划未来几个月扩容至约1000辆并向多城市推进 [8] - 内部代号"Project Rodeo",拥有约300名测试司机在奥斯汀街头测试 [9] - 推进员工试用"Robotaxi App",模拟乘车流程,目前限定地理围栏内使用 [10] - 培训当地应急响应团队并测试"关键里程"收集复杂路况能力 [11] - 奥斯汀试点是特斯拉无人驾驶战略的首个实战检验,市场将聚焦系统安全性、监管态度及远程监督机制 [12] 中国自动驾驶竞争态势 - 比亚迪、小鹏、零跑等推出高性价比新能源车型,小鹏MONA M03 Max版本售价低于2万美元 [14] - 中国车企在自动驾驶领域快速布局,华为、小鹏、极氪展示L3级研发进展,监管部门正出台L3认证标准 [18] - 特斯拉FSD未达L3级能力,仍需驾驶员手扶方向盘 [19] - 中国传感器成本普遍低于欧美,摄像头、雷达等便宜40%,激光雷达便宜20%,车企压低利润扩大技术渗透率 [20] - 小鹏等通过中国路面积累数据,AI训练优势可能持续拉开与特斯拉差距 [21] 特斯拉战略调整与挑战 - 特斯拉取消2.5万美元新车型计划,押注Robotaxi作为市值核心支撑点 [16] - 面临中国智能电动车制造商的强烈竞争,尤其在自动驾驶领域 [15][17][22]
10万级电车敢做32万公里试验,丰田打了谁的脸?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6-11 11:27
撰 文 / 孟 为 设 计 / 赵昊然 一款车型,消费者能够看到的是价格,是五花八门的配置表,看不到的是一款背后的品质和安全到 底如何。 在电车产品快速迭代的当下,一些品牌将"迭代速度"等同于技术进步,却忽视了车辆全生命周期的 耐久性与可靠性。这显然不是一个品牌、或者一款产品带给消费者的真正价值,它就像镜中花、水 中月,得之易,失之更易。 而广汽丰田,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即使在电车产品快速迭代的当下,品质依然很重要。 广汽丰田位于广州南沙的新能源工厂里,一辆经历了32万公里"地狱试验"后的拆解车,诠释了来自 丰田品质的信仰与力量。 32万公里,模拟20年产品使用周期;经历了坏路、高速波状路等各种极限场景;每2000公里模拟切 换符合家庭出行、货物运输等多元负载的配重测试方案;每隔不同的公里数均会对悬架裂纹、后门 机能、车身高差等多个项目进行反复检查;前门开闭10万次+后门开闭5万次测试;120小时喷水防 锈测试;近光灯始终打开保持常亮的电路耐久性试验。 覆盖车架、车身、底盘、电气、驱动/制动系统5大核心品类90种部品,采用46条"军规级"严苛品质 判定基准。 广汽丰田希望用这样一场电车耐久性试验,回归用户 ...
英国首测,看看Euro NCAP安全评级新规改了啥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6-11 11:27
Euro NCAP 2026年安全评级规程更新 - 核心观点:Euro NCAP将于2026年实施全新安全评级体系,重点强化ADAS评估标准,优化测试场景真实性,并新增四大安全类别[4][5][9] 安全驾驶 - 驾驶员监控系统评分权重提升:实时眼部和头部追踪功能可获25分奖励(原仅2分),需识别药物/酒精异常状态并具备紧急停车能力[11][12] - 强制要求物理控制装置:评估人机交互界面时关注关键控件的操作便利性与位置合理性[13] 避免碰撞 - 引入"前车突然变道测试":评估转向辅助(SA)和自动紧急制动(AEB)系统对静止/缓行障碍物的响应能力,识别摩托车/自行车可获额外分数[15][22] - 测试场景动态化:通过伺服驱动装置确保测试可重复性,消除人为变量[27] 碰撞防护 - 扩大被动安全评估范围:针对不同体型驾驶员优化保护措施,强化翻车防护和行人安全(如挡风玻璃结构)[15] 碰撞后安全 - 升级eCall系统标准:要求自动紧急消息包含乘客数量信息,需实现无安全带状态下的乘员检测[15] - 新增电动车火灾风险控制评级[16] ADAS测试技术细节 - 采用高精度测试设备:包括GPS天线、加速度计、陀螺仪及WiFi数据传输系统,定位精度达厘米级[26][27] - 特殊目标车辆设计:泡沫材质模型内置金属组件以模拟真实雷达反射特性,确保传感器识别准确性[29][31] - 动态测试场景构建:通过电脑控制推车移动目标车辆,模拟真实道路突发状况[33] 行业影响与挑战 - 部分车企存在"局部优化"现象:针对测试场景而非实际路况调校ADAS系统[9] - 测试标准趋严倒逼技术升级:要求ADAS系统在速度辅助、ACC等场景下具备更高鲁棒性[21] - 消费者教育需求凸显:需提升驾驶员对ADAS干预行为的理解以避免误操作[37][38]
车圈南橘北枳记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6-10 10:50
中国汽车市场结构性调整 - 2024年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1797万辆,占乘用车总销量65.2%,同比提升9.2个百分点,外资品牌份额压缩至不足35% [4] - 2025年4月自主品牌零售115万辆,同比增长31%,市场份额达65.5%,同比增8个百分点;1-4月累计份额64%,同比增7.9个百分点 [4] - 外资品牌面临双重挤压:燃油车受自主品牌性价比冲击,新能源领域难以抗衡自主先发优势,二线合资品牌集体衰退 [4] 外资品牌在华困境案例分析 起亚 - 电动化滞后:2024年电动车型仅占全球销量21.5%,在华仅EV5/EV6两款在售,与中国市场超40%新能源渗透率脱节 [6] - 产品线混乱:EV5月销长期三位数,EV6进口价26.28万元缺乏竞争力;多款车型定位重叠,K5等主力车型存在发动机异响等质量问题 [8] - 2025年1-5月累计销量100782辆中出口占比52.6%,本土品牌吸引力大幅衰减 [8] 斯柯达 - 2024年全球销量92.66万辆(+6.9%),但在华仅售1.75万辆(-23.1%),受大众品牌价格下探和自主品牌向上突破双重挤压 [9] - 电动化缺位:大众集团资源倾斜ID系列,斯柯达缺乏竞争力电动车型,2024年中国业务已并入上汽大众体系 [10] Jeep - 产品策略错位:过度专注SUV四驱系统,忽视城市用户对内饰和工艺需求;大指挥官起售价较竞品汉兰达高3万元 [11] - 质量问题:2.4L发动机烧机油、7速双离合顿挫引发大规模投诉,电动化产品线薄弱 [11] - 广汽菲克销量从2017年20多万辆骤降至2021年不足2000辆,2022年解散 [12] 铃木与三菱 - 铃木固守小型车战略,未跟进SUV/MPV趋势,2018年退出中国;三菱因帕杰罗等硬派SUV未转型城市/新能源赛道,2023年广汽三菱停产 [13][16] - 技术断代:铃木电动化进展缓慢,三菱在插混/纯电领域全面掉队 [15][16] 外资品牌全球表现对比 - 起亚2024年全球销量超300万辆:韩国电动化占比35.6%,欧洲混动车型贡献52.9万辆,北美占全球销量1/3 [20] - 斯柯达2024年全球交付92.66万辆,明锐等车型在欧洲受捧,德国(18.71万辆)为最大市场 [21] - Jeep北美市场占全球销量90%,牧马人等车型位列美国最畅销中型SUV;菲亚特2024年全球120万辆中巴西占52万辆 [23][24] - 铃木2024年日本销量67万辆,印度市场占165万辆;三菱在东南亚表现强劲,2023年菲律宾销量第二 [26] 行业启示 - 中国汽车产业从"市场换技术"转向"技术创市场",外资品牌困境源于电动化误判、产品迭代迟缓、品牌定位模糊及本土化不足 [28] - 全球化需深度本地化:涉及产品定义、技术路线、供应链等全方位适配,需聚焦与自身基因契合的主战场 [29]
进军印尼,这家企业成为中国汽车的合作首选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6-10 10:50
印尼汽车市场格局 - Handal Indonesia Motor是一家位于印尼雅加达郊外的汽车组装商,年产能为2.4万辆,占去年全国销量的3.2% [4] - 公司正在西爪哇省Purwakarta投资5万亿卢比(3.07亿美元)建造新工厂,计划产能为5万辆,预计本月底竣工 [6] - 公司已与印尼政府签订协议,组装11个中国品牌、1个本土品牌和2个中国印尼合资品牌,其中大部分是电动汽车 [5] 中国电动汽车在印尼的扩张 - 中国汽车品牌在印尼的市场份额从2023年的3.4%增长到2024年的6.4%,并在2025年第一季度达到10.4% [18] - 比亚迪正在印尼建设自己的工厂,其他中国品牌选择与Handal合作 [15] - Handal的勿加泗工厂目前每年为奇瑞、哪吒汽车、捷途和本土的Maung等品牌组装约1.4万辆汽车 [16] 日本汽车制造商的市场地位 - 2024年,丰田、大发和阿斯特拉三家公司合计占据了印尼889680辆汽车销量的55% [8] - 面对中国品牌的进攻,日本品牌正在压低价格并限制经销商接触中国品牌 [21] - 日本品牌的市场份额预计会萎缩,但仍将保持自己的细分市场 [21] 印尼政府的政策支持 - 符合本地化要求的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制造商可享受增值税降低10%,奢侈品税和进口税暂停征收的优惠 [13] - 这些优惠政策帮助外来汽车品牌在印尼市场站稳脚跟并提升本地产能 [14] 中国品牌的市场策略 - 中国汽车制造商通过聪明的定价策略获得市场份额 [18] - 中国品牌的声誉正在提升,从廉价低质的印象转变为精品形象 [18] - 一些中国品牌倾向于与印尼华裔经销商合作,这可能加剧潜在的反华情绪 [26] Handal的竞争优势 - Handal是印尼唯一一家多品牌组装商,保持中立立场 [10][11] - 公司股东琼基·苏吉亚托拥有广泛的政治人脉,曾负责监督历任总统所用奔驰车的维护工作 [24] - Handal组装印尼本土的Maung牌国产装甲车,受到总统普拉博沃·苏比安托的赞赏 [25]
不止突破当下,上汽聚焦下一个增长引擎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6-08 18:37
行业背景与战略调整 - 汽车行业竞争加剧,多家车企通过品牌整合与战略聚焦应对挑战,如领克与极氪合并、蔚来整合乐道与萤火虫、比亚迪整合腾势与方程豹[4] - 2024年5月底价格补贴大战再次开启,加剧市场压力[4] - 上汽集团于2024年年中启动全面变革,核心战略为"资源聚焦,握掌成拳",比吉利控股集团战略转型早一个月[6][7] 上汽集团战略聚焦措施 - 新管理团队形成后,改革重点包括转型用户型企业、构建生态圈、重组大乘用车与商用车板块[8] - 2024年10月荣威与飞凡品牌正式合并,涉及渠道整合、产品线梳理及研发业务并入创新研发总院[9][10] - 2024年底提出"五大战略任务"和"五大关键举措",明确自主品牌为主攻方向[12] - 2025年组建"大乘用车板块",整合5家企业资源实现全价值链优化[12][13] - 商用车板块实施组织下沉、架构扁平化,强化核心产品线与供应链协同[15][17] 组织与人才变革 - 2023年8月起推动干部竞聘上岗,加速队伍年轻化与主动性转变[19] - 研发部门重组市场敏感型人才,销售部门调配经验丰富人员至关键岗位[19] - 内部共识"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打赢",强调战略聚焦的紧迫性[19] 战略实施成效 产品与研发 - 上海车展展示多款新车型,覆盖家庭实用型到高端科技型产品线[23] - 研发周期缩短30%,新能源车型开发效率显著提升[25][26] - 零部件通用化率提高至75%,降低生产成本并简化流程[31] 渠道与销售 - 渠道整合后经销商运营成本降低,展厅利用率与服务质量提升[27] - 荣威与MG新增超250家门店,日均扩张超2家[29] - 2025年1-5月整车批售168.7万辆(同比+10.5%),自主品牌销量108.1万辆(同比+21.9%),新能源车销量52.6万辆(同比+43%)[30] 财务表现 - 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30.2亿元(同比+11.4%),实现量利齐升[34] - 供应链优化提升响应速度,保障订单交付能力[33]
宝马和奔驰的电车跑得比EPA预估里程更远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6-07 22:35
电动汽车续航里程测试 - 电动汽车实际续航里程与宣传的EPA预估值存在显著差异,部分车型差距达50英里(约80公里)[4][6] - 《消费者报告》测试显示,30款电动汽车中60%未达到EPA预估值,最大差距车型为福特F-150 Lightning(实测270英里 vs EPA 320英里)[10][12] - 部分车型表现优异,如宝马iX实测370英里远超EPA预估309英里,奔驰EQS 580实测380英里略超EPA预估371英里[12][14] 测试方法与标准 - 测试采用极端条件:70英里/时恒定速度行驶至电量耗尽,模拟长途公路驾驶场景[7][9] - 测试车辆选择标准:里程表显示2000-15000英里,轮胎状况良好,匿名从经销商处购买[19][21] - 测试环境控制:夏季温度(21-32℃),轮胎压力调至出厂标准,空调设定22℃,使用定速巡航[22] 充电性能评估 - 充电评分侧重直流快充能力,因长途旅行中快充效率更为关键[24] - 特斯拉和Rivian在充电便捷性方面表现突出,具备优秀的人机交互设计和导航系统[25][26] - 单踏板模式便利性被纳入传动性能评分,加速测试权重降低因实际道路使用需求不同[26] EPA测试标准问题 - EPA测试程序沿用燃油车时代标准,无法准确反映现代电动汽车公路续航能力[17] - CR已建议EPA更新法规,但截至2024年该机构仍在评估测试方法[17] - 现行EPA测试结合模拟城市和公路驾驶,但电动汽车公路效率通常低于城市效率[6]
贾可:两年了,是时候决断了!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6-07 22:35
行业竞争与内卷现象 - 中国汽车行业近年出现内卷式恶性竞争,表现为不正当价格战、抹黑对手、偷工减料等,导致全行业价值链亏损和亚健康状态[11][16][18] - 部分车企被指内外有别,国内销售车型与出口欧洲车型关键部件存在差异,涉嫌违反环保法规[16][24] - 2024年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将"反内卷"写入政策文件,明确内卷式竞争为恶性行为[22] 企业间公开矛盾事件 - 长城汽车2023年举报比亚迪秦PLUS DM-i、宋PLUS DM-i使用常压油箱致排放不达标,比亚迪回应称检测程序存在瑕疵[11] - 2025年重庆论坛上吉利杨学良公开批评行业"贼喊捉贼"现象,呼吁依法解决争议,矛头直指比亚迪[5][7][41] - 比亚迪李云飞通过社交媒体隐喻回击长城魏建军,双方围绕"汽车界恒大"言论展开多轮隔空交锋[31][32] 行业领袖观点与倡议 - 广汽曾庆洪2024年提出反内卷需守住法律底线,反对通过抹黑对手获取流量,但遭遇网络暴力[18] - 吉利李书福2025年新年致辞强调不打价格战,主张技术战、品质战、道德战,呼应中央反内卷政策[26] - 长城魏建军警示行业存在"恒大式"风险,指部分企业过度追求市值而忽视产品本质,商业模式不可持续[28][30] 政策监管动态 - 工信部2024年多次发声整治内卷,指出无序竞争已威胁产业链稳定,需加强标准引领和行业自律[21][24] - 中汽协2025年发布公平竞争倡议,工信部支持整治无序价格战,明确其为内卷典型表现[34] - 国家发改委2025年5月表态将整治突破市场底线的内卷式竞争,维护公平秩序[28] 行业发展趋势 - 行业进入淘汰赛阶段,2025年被视为品牌存亡关键年,需在技术创新与合规经营间取得平衡[45] - 部分观察认为需通过"劣币出清"实现行业洗牌,类比恒大事件才能重建健康生态[24] - 法治化成为共识,杨学良等呼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积压争议(如常压油箱事件),以恢复行业公信力[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