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汽车商业评论
icon
搜索文档
捷豹路虎登顶J.D. Power榜首,豪车服务新王诞生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28 21:00
中国豪华车市场趋势 - 2025年上半年豪华车销量同比增长3.2%,增速较五年前两位数增长明显放缓 [2] - 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前五品牌占据68%市场份额,较2020年提升12个百分点 [2] - 30-40岁新中产成为消费主力,关注点从"车标溢价"转向服务颗粒度与情感共鸣 [2] - 豪华车消费者对"服务体验"关注度首次超过"品牌影响力",72%受访者愿为优质服务支付10%-15%溢价 [2] 捷豹路虎市场表现 - 路虎以775分(满分1000分)登顶J.D. Power 2025中国销售服务满意度豪华品牌榜首 [2] - 国内70万元以上豪华SUV细分市场销量榜首 [4] - 揽胜连续30个月蝉联150万元以上豪华SUV销冠,1-6月销量同比增长10% [4] - 路虎卫士荣登70-100万元级SUV销量榜首 [4] - 全球客户推荐率高达96% [8] 服务与客户体验 - 全网新增和升级21家"新现代豪华主义"展厅,聚焦34项服务提升举措 [16] - 在J.D. Power销售服务满意度七大因子中五项位列豪华品牌第一,"交易过程"超行业均值23分 [11] - 推出上门试驾、在线验车、上门交车等个性化服务 [18] - 全面启用Smarter Sales系统实现销售全链路数字化管理 [20] - 上线官方小程序实现订单实时更新、车辆管理、服务预约等功能 [20] 品牌营销策略 - 推出"揽胜之境"品牌体验平台,揽胜SV系列在中国售出近800台定制车型 [34] - 举办路虎卫士车主大会等品牌体验活动强化情感共鸣 [32] - 在零售门店引入"梦想基金"企业社会责任主题公益陈列 [32] - 路虎卫士OCTA完成中国首秀,计划第三季度上市 [37] 政策应对措施 - 承担2025年7月20-31日期间购买指定车型新增的裸车相关税费 [25] - 以路虎揽胜盛世加长版为例,为消费者节省约14万元消费税 [25] - 快速响应政策变化维护消费者利益,树立行业标杆 [29] 中国市场战略 - 中国市场前瞻消费趋势和创新活力将引领全球发展进程 [6] - 中国是捷豹路虎全球最大市场之一,利用本土创新优势打造英伦豪华体验 [39] - 通过产品与服务深度结合,为中国用户提供更多选择 [39]
144万元的飞行滑板车,掉海里了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27 21:44
核心观点 - 法国飞行器发明人弗兰克·扎帕塔驾驶新型垂直起降飞行器AirScooter横渡英吉利海峡失败,暴露技术缺陷并影响商业化进程 [2][3][4] - AirScooter定位为"极简个体飞行"工具,试图通过低操作门槛和20万美元售价推动航空平民化,但技术安全性和政策限制仍是主要障碍 [23][24][27] - 全球飞行汽车行业已有142家公司参与竞争,其中57家获得融资,但AirScooter的娱乐市场定位尚未验证商业可行性 [28][30][31] 飞行器技术细节 - AirScooter采用12个电动旋翼的混合动力系统,具备垂直起降能力,最高时速100公里,续航2小时 [13][14][24] - 飞行控制系统高度自动化,用户仅需简单指令即可操作,设计学习成本远低于传统飞行器 [15][16] - 试飞中因技术故障触发电动降落伞系统,最终实现受控海面降落,未造成人员伤亡 [17][18][19] 商业化战略 - 目标用户定位富裕阶层,计划2028年在拉斯维加斯开设体验中心,未来开发双座版用于空中出租车 [25][26] - 美国市场是重点拓展方向,当前售价折合144万元人民币,试图避开城市空域限制 [24][29] - 与行业142家竞争者相比,其非城市通勤的娱乐化路线形成差异化 [28][30] 行业挑战 - 全球飞行汽车行业面临适航认证复杂性问题,欧美监管标准差异显著 [29] - 技术可靠性问题在本次70公里海峡挑战中凸显,实际飞行仅持续26分钟即失败 [9][10][12] - 尽管被称作"里程碑",但法国媒体普遍认为需重新改进设计 [19][20]
被“嫌弃”的35岁+汽车人?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27 21:44
职场35岁危机现象 - 35岁成为中国职场隐形年龄红线,招聘启事和晋升通道存在年龄歧视 [3][4] - 汽车行业专业人士在35岁面临能力巅峰与职场评价标准转向年轻化的错位 [4][5] - 1994年公务员招考35岁年龄限制演变为全社会职场普遍标准,尽管人均寿命和劳动力平均年龄已显著提升(人均寿命从67岁升至78.6岁,劳动力平均年龄从32岁升至39.72岁) [7][8] 互联网行业对35岁危机的影响 - 互联网行业快节奏、高强度工作模式(如996)强化35岁职业分水岭概念 [10] - 拼多多员工年龄中位数29.6岁,字节跳动平均年龄27岁,BAT平均年龄29-31岁 [12] - 互联网头部企业年轻化用人标准扩散至传统行业,社交媒体加剧35岁失业等刻板印象 [13] 汽车行业年龄歧视现状 - 汽车行业年龄歧视相对缓和,生产制造端对四五十岁技术工人包容性最强 [17] - 研发体系普通工程师年龄门槛38岁,高级专家或总监级人才放宽至45岁,高管岗位50岁内仍属当打之年 [17] - 造车新势力招聘风格接近互联网企业,偏好年轻高潜力候选人,尤其AI融合、智能驾驶等新兴领域 [17] 企业用人逻辑分析 - 35岁以上员工面临能力与角色错配问题,资深执行者缺乏管理视野且失去一线拼劲 [21] - 35岁+员工薪资是应届生2-3倍但创新产出未必成正比,家庭责任使其难以适应996模式 [22] - 经济下行导致企业招聘更谨慎,主机厂需求收缩促使年龄等筛选条件更严格 [22] 车企打破年龄歧视的案例 - 长城汽车2025年启动"35+计划",全球招聘35岁以上人才覆盖研发、供应链、营销等岗位 [25][26] - 小鹏汽车员工年龄结构多元化,包括60岁甚至70岁以上员工,重视行业经验价值 [29][30] - 小鹏汽车为连续工作5年/10年以上并退休的员工提供一次性纪念股票等福利 [30] 35+汽车人价值重估 - 资深从业者的工艺know-how、供应链协同经验和市场判断力成为车企技术变革期关键竞争力 [30] - 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35+从业者的系统思维与风险管控能力被重新发现 [30] - 部分车企将35+人才视为香饽饽,标志中国汽车产业人才评价体系成熟化 [31]
利润暴跌,汽车巨头向美国“低头”?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26 22:40
大众汽车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1584亿欧元(1857亿美元)与去年持平 但营业利润下滑33%至67亿欧元(78 6亿美元)[3][4] - 营业利润下滑主因包括美国进口关税增加13亿欧元(15 2亿美元)及重组费用7亿欧元(8 203亿美元)[5] - 纯电动车型销量增加导致利润率下降 全年营收预期从增长5%下调至持平 营业利润率预期降至4%-5%(原5 5%-6 5%)[5] - 全年汽车净现金流预测从20-50亿欧元(23 4-58 6亿美元)腰斩至10-30亿欧元(11 7-35 2亿美元)[5] 分品牌及区域市场表现 - 北美市场交付量下降10% 销售收入占比18 5%[6] - 保时捷Q2营业利润暴跌90%至1 54亿欧元 奥迪暴跌64%至5 5亿欧元[6] - 欧洲市场纯电动车销量增长35%至24 91万辆 大众ID7以18017辆成为德国最畅销电动车[8][10] - 德国纯电动车前十销量榜中大众集团占8席 其中ID7同比暴涨783% ID3增长9 8%[10] 关税政策影响及应对措施 - 特朗普政府对欧盟汽车征收25%关税 威胁8月起提升至30%[17][21] - 公司寻求单独协议将关税降至15%以下 考虑在美本地化生产奥迪并扩大出口[25][26] - 若美欧达成15%关税协议 公司利润率有望维持预期中值[18] - 欧盟准备对1060亿美元美国商品实施报复性关税 包括波音飞机和汽车[22] 行业竞争格局 - 德国汽车品牌表现分化:雷诺(+7 9%)、斯柯达(+4 6%)增长 欧宝(-20%)、特斯拉(-58%)大幅下滑[14][15] - 大众取代特斯拉成为欧洲电动车市场领导者 但中国市场份额被本土品牌挤压[32] - 公司通过与小鹏、Rivian合作提升产品竞争力 新车型预计2026年上市[34] 战略调整与成本控制 - 推进2030年前德国产能减半及裁员3 5万人的重组计划[31] - 考虑从美国查塔努加工厂增加出口 每1美元投资可降低1美元关税的提案获美方积极回应[31] - 卡车业务Traton因贸易摩擦下调业绩预期[34]
近四十款车团灭,汽车测试乱套了?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26 09:07
核心观点 - 懂车帝2025年7月辅助驾驶测试中,40款车型全军覆没,特斯拉表现最佳但未通过全部项目[3][4] - 车企对测试结果争议激烈,华为系公开质疑测试科学性,懂车帝回应称仅为特定场景安全边界科普[6][8] - 车企加速自建极限测试体系,如奥迪3倍国标碰撞、问界M9 150秒电池火烧等,测试强度远超国家标准[18][20] - 行业测试标准分为强制国标(51项)、推荐国标/行业标准及团体标准三级,智能网联领域正从推荐转向强制[25][26][28] - 第三方检测机构(如中汽中心、中国汽研)数据可溯源但存在送检与量产产品一致性争议,机构间竞争加剧[33][36][37] - 媒体测试被指缺乏标准且商业利益干扰明显,典型案例包括麋鹿测试争议和赞助费影响结果等[40][42][51] - 行业呼吁建立极端测试国家标准体系,工信部已三次出手强化汽车安全监管[48][54] 测试表现与争议 - 特斯拉在无中国本地训练数据情况下取得测试最高分,马斯克称将补充数据以实现全项目通过[4][5] - 华为余承东曾公开批评2023年冬测为"坑人测试",吉利、长城等车企联合质疑测试公信力[10][11] - 懂车帝冬测争议后重启测试并禁言直播间,事件推动其成为平台王牌流量节目[13][14] 车企自测案例 - 奥迪Q6L e-tron完成3倍国标碰撞(3吨货车50km/h撞击),碰撞势能达国标3倍[18] - 问界M9电池包通过700-1000℃持续150秒火烧测试,静置2小时无热失控[20][35] - 猛士M817完成行业首次"托底+卡车夹击"三连击测试,模拟22吨/5吨卡车双向撞击[20] 标准体系现状 - 强制国标覆盖安全/环保/零部件等51项,行业视为60分及格线[25][26] - 团体标准具前瞻性(如SAE自动驾驶分级),企业自测标准被比作"奥数赛"远超国标[29][30] - 小米事件加速智能网联领域推荐标准转强制标准进程[28] 测试机构生态 - 中汽中心C-NCAP等测评规程被视为行业金字招牌,测试数据理论上不可篡改[33][36] - 检测机构开放委托引发公允性质疑,同一车型不同机构测试结果可能出现差异[37] - 重庆新增招商汽研等机构加剧市场竞争,测试结果多样性可能持续增加[37] 媒体测试乱象 - 被指设计非标测试(如桩筒通过率、高空坠落)缺乏可复现性,存在以偏概全问题[40] - 长安UNI-K麋鹿测试、享界S9飞坡测试等案例显示媒体与车企结果存在显著分歧[43][44] - 行业存在赞助费影响测试结果现象,部分媒体被指"变着法让不付费车企难堪"[49][51] 行业监管动态 - 工信部一月内三次强化电池/辅助驾驶/隐藏门把手安全监管,标准体系加速完善[54] - 余承东公开呼吁建立极端测试国标,反对商业利益干扰测试公正性[48][51]
马斯克:特斯拉全球第一,中国企业包揽2到10名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25 00:31
特斯拉2025年Q2财报核心表现 - 二季度汽车交付量38.4万辆,同比下降13% [7] - 汽车业务收入166亿美元同比下滑16%,总收入225亿美元同比降12% [7] - 运营利润9.23亿美元同比下滑42%,毛利率17.2%同比降71个基点 [7] - 净利润11.7亿美元同比减少16%,调整后每股收益0.40美元低于预期的0.42美元 [8] - 自由现金流锐减89%至1.46亿美元,现金储备368亿美元同比增20% [7][8] 业务板块表现 - 能源业务收入27.89亿美元同比降7%,服务及其他业务收入30.46亿美元同比增17% [7] - 研发费用15.89亿美元同比增48%,销售及管理费用13.66亿美元同比增7% [9] - 收入下滑主因销量、新能源积分收入及车辆均价下降 [9] 自动驾驶战略进展 - 重申FSD和Robotaxi为核心战略,目标2026年下半年在美国实现超100万辆自动驾驶汽车 [9][19] - 采用通用仿真模型技术,无需实车测试即可训练极端场景决策方案 [12][13] - Robotaxi成本宣称仅为Waymo四分之一,6月已在德州启动Model Y试点运营 [14][18] - 北美FSD订阅率上升,12版本推出后增速显著,美国市场提供8000美元买断或99美元/月选项 [20] 新产品规划 - 低价车型6月已投产,计划2025年Q4在北美上市 [10][26] - 新车型设计兼容现有产线,核心指标为"最低拥车成本" [27][29] - Cybercab将于2026年在德州工厂与Model Y等共线生产 [22] 人形机器人Optimus布局 - 预计2025年底工厂部署数千台,2030年目标年产百万台 [30] - 2025年底推出Optimus 3原型机,2026年量产 [32] - 供应链涉及1万种新零件,受中国磁铁出口管制影响 [30] AI基础设施发展 - Dojo 2超级计算机预计2026年上线,算力相当于10万张H100 [33] - AI5芯片计划2026年底量产,Dojo 3与AI6芯片将实现架构融合 [33] 行业竞争格局 - 马斯克预判人形机器人领域特斯拉第一,2-10名将为中国公司 [33] - 纯视觉路线受质疑,公司称光子计数技术可应对极端天气 [24]
给电动车二次生命,宝马、本田、福特联手搞事情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25 00:31
车网互动(V2G)技术发展 - ChargeScape公司由宝马、本田、福特和日产合资成立,与PSEG长岛电力公司合作推出"峰值负载削减计划",首次将电动汽车纳入需求响应项目 [2][4] - 该计划通过AI平台整合6200辆宝马和福特电动车(4000辆宝马+2200辆福特),在夏季用电高峰期优化充电行为以缓解电网压力 [4][7] - V2G技术通过动态调节充电时机和强度解决电网过载问题,同时为参与者提供经济激励,实现车主、电网和社会的三方共赢 [5][7] 电池寿命与回收利用 - 研究表明精细控制的V2G充放电模式可减少电池衰减,部分制造商保修政策已涵盖受控双向充电场景 [8] - 通用汽车与红木材料公司合作建立电池回收系统,提取锂/钴/镍等材料用于新电池生产,减少对原生资源的依赖 [10][12] - 退役电池与智能电网结合可储存过剩可再生能源并在高峰时段反向供电,增强电网稳定性 [10][13] 全球V2G应用案例 - 乌得勒支推出欧洲首个大规模V2G共享汽车服务,35%屋顶太阳能通过电动汽车实现电能双向调度 [16] - 雷诺在法国实现多车型V2G应用,呼吁欧盟统一法规以解决财政激励、电网费用和认证流程等障碍 [17] - 中国推广V2G需克服电网智能化不足和政策适配问题,但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为技术落地创造有利条件 [18][19] 行业协作与创新 - 宝马强调智能充电优化能提升能源效率并增强电网稳定性 [5] - 福特指出经济回报是推动电动车普及的关键因素 [7][13] - 红木材料公司认为电池回收是电动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环节 [12] - 雷诺证实大规模V2G需要车企、充电商、电网公司和政府的协同合作 [16][17]
跌了5年,合资车企迎来拐点时刻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23 22:40
合资车企市场格局变化 - 广汽菲克于2025年7月8日正式破产,国产Jeep品牌彻底退出中国 [2] - 三菱汽车于2025年7月22日宣布终止在华合资合作,完全退出中国汽车生产业务 [3] - 2020-2024年合资车企市场份额从60%暴跌至34.8%,但2024年11月起开始止跌回升,2025年上半年稳定在36% [4][5][6] 头部合资车企表现 - 上汽大众2025年上半年销量52.3万辆(+2.3%),6月单月9.6万辆(+15.1%) [7][13] - 一汽-大众上半年销量43.61万辆(+3.5%),6月单月8.7万辆(+12.5%) [7][13] - 一汽丰田上半年销量37.8万辆(+16%),6月单月7.2万辆(+14%) [7] - 广汽丰田铂智3X累计订单破3万台,连续多月蝉联合资纯电SUV销量冠军 [14][17] 合资车企成功要素 - "外方战略+中方能力"双轮驱动模式成为破局关键 [9][10] - 本土化研发体制创新(如广汽丰田设立中国首席工程师RCE体制) [17] - 营销创新:上汽大众"油电同进"、一汽丰田"时光焕新计划"等 [13][18] - 守住燃油车基本盘(大众系燃油车市场份额同比提升0.7-1个百分点) [13] 日系车企分化明显 - 本田在华遭遇滑铁卢:2025年上半年销量31.5万辆(-24.2%),东风本田暴跌37.4% [20][23] - 日产相对乐观:东风日产N7累计交付破万台,斩获合资纯电车型销量榜首 [26] - 本田失利原因:燃油车基盘失守、新能源定价失误、本土化研发滞后 [23][24] 边缘化合资车企现状 - 神龙汽车2025年6月销量仅3077辆(-10.7%) [33] - 长安福特1-5月累计销量7.6万辆(-16.43%) [34] - 长安马自达推出首款纯电车型EZ-6但市场表现波动(首月2445辆→两个月后498辆) [37] - 边缘化车企尝试转型:长安马自达启动"双百翻番"战略,神龙汽车推出新品牌"示界" [40] 市场回暖案例 - 北京现代2025上半年销量10万辆,6月单月21713辆(环比+66%) [28] - 悦达起亚上半年销量124027辆(+13.2%),6月单月23245辆(+12.5%) [29]
特朗普高调官宣,日本汽车股应声暴涨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23 22:40
美日贸易协议核心内容 - 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与日本达成"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协议",日本将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美国获得90%利润 [4] - 协议内容包括对日本出口美国商品征收15%的"对等"关税,开放汽车、卡车、大米等农产品贸易 [2][4] - 日本首相确认美国将对日本汽车加征12 5%关税,加上原有2 5%最惠国税率,合计15%,钢铁铝关税维持50% [6] - 日本将在现行大米"最低准入制度"下增加从美国进口大米比例,但协议不包含日本对美国农产品降低关税 [6] 对日本汽车行业影响 - 日经225指数大涨近4%,东证指数涨幅类似,汽车制造商成为最大涨幅行业 [8] - 马自达股价飙升18%(北美市场收入占比50%),丰田涨超15%,日产涨9 4%,本田涨8 42%,三菱涨超13% [8] - 此前日本6月对美汽车出口量环比下降26 7%,5月降幅24 7% [10] - 市场此前预期关税至少20%,15%税率被视作好于预期结果 [12] 日本对美投资与经济影响 - 日本承诺5500亿美元投资计划,包括政府关联机构贷款担保,帮助在制药半导体等领域建立弹性供应链 [12] - 日本已是美国最大投资者,对美总投资额约2万亿美元(含GPIF和保险公司),直接投资1 2万亿美元 [12] - 2024年日本对北美直接投资流量达1370亿美元 [12] - 经济学家预计15%关税税率下日本经济将避免衰退 [12] 美国汽车产业反应 - 美国汽车政策委员会强烈反对15%关税,认为损害美国产业和工人利益 [14] - 2024年美国进口550亿美元日本汽车及零部件,日本仅进口20亿美元美国同类产品 [14] 对其他国家的关税政策 - 特朗普宣布对菲律宾商品征收19%关税,美国产品免进口税 [16] - 重申对印度尼西亚征收19%关税的决定 [16] - 美国与日本贸易逆差694亿美元,与印尼179亿美元,与菲律宾49亿美元 [18]
德国总理“炮轰”欧盟强制新规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22 23:01
欧盟电动车租赁政策草案 - 欧盟拟自2030年起禁止汽车租赁公司和大型车队采购非电动汽车,要求100%纯电动化 [4][5][10] - 政策覆盖欧盟境内所有租车公司及企业车队,影响Sixt、Europcar等巨头 [5][10] - 草案旨在通过租赁市场快速迭代(1-2年更换周期)带动私人用车电动化,加速减排 [10][12] 德国政府及行业反对意见 - 德国总理默茨批评政策"脱离现实",认为忽略基础设施和市场承载能力,损害汽车工业根基 [6][18][20] - 德国主张技术多元化,包括合成燃料、氢能源和混动方案,反对单一电动路径 [19][20] - 租赁业指出核心问题在于充电设施不足,电动车难以满足长途、偏远地区等复杂需求 [25][26] 政策潜在市场影响 - 租赁和企业车队占欧洲新车销量60%(租赁20%+企业车队40%),强制电动化将大幅提前二手电动车供应 [29][31][32] - 若实施,2032年欧洲租车市场或全面电动化,比2035年燃油车禁令提前3年 [32] - 支持者认为政策可加速二手市场流转,推动消费者转向电动车 [29][30] 政策制定进展与争议 - 草案仍处欧盟委员会内部评估阶段,需议会和理事会批准 [13][14] - 欧洲议员批评政策将导致企业为配额被动采购,缺乏经济合理性 [27][28] - 争议反映欧洲电动化进程中激进目标与现实条件的矛盾 [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