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汽车商业评论
icon
搜索文档
被OpenAI、苹果看上的中国供应商,走到台前
汽车商业评论· 2025-10-30 07:06
文章核心观点 - 公司致力于打造"AAC inside=感知高定"的品牌信任标签,旨在成为AI硬件时代的感知体验定义者[4][24][28] - 公司战略重心从消费电子扩展至智能汽车、具身智能及XR等前沿领域,构建"声、光、触"一体化的物理AI全栈式解决方案[16][24][30] - 公司正从幕后组件供应商向直接面向用户的品牌商转型,塑造高品质感知体验的代名词[25][27][30] 车载声学业务 - 公司与极氪、英国音响品牌Naim合作,为极氪9X超豪华SUV打造拥有40独立通道、32个扬声器、8个座椅振子的"Naim殿堂之声音响系统",实现行业领先的9.2.4.8多维声场[11][12] - 通过收购比利时PSS、控股初光等企业整合资源,完善车载声学硬件生态,增强扬声器和麦克风技术实力[13] - 建立多元品牌矩阵,与Naim、DEVIALET、SENNHEISER等高端音响品牌合作,提供集软硬件、品牌与调音于一体的全栈式解决方案[15] AI与前沿技术布局 - 在具身智能领域推出自研灵巧手解决方案,展示出色的灵活性、负载及控制能力,并计划加大对电机系统、传动系统、控制系统及触觉传感器的投入[18][20] - 在XR生态领域推出全彩光波导镜片和全彩光引擎的全套显示模组解决方案,FoV为25°,光效率行业领先[20] - 早在2016年布局热管理技术,现已建成首条全自动化超薄均热板生产线并成功应用于iPhone 17 Pro系列[20] 消费电子业务进展 - 发布同轴扬声器2.0、Combo Ultra、AutoFlip方案、潜望长焦方案、80dB光学麦克风、超薄侧键方案等行业首创产品和技术,加速轻薄化趋势[22] - 受益于AI手机对语音交互的高需求,MEMS麦克风业务预计2025年收入相比2024年增幅超过50%[29] - 与苹果公司合作长达17年,苹果首席运营官近期参观了公司首条全自动化超薄均热板生产线[7] 财务表现与品牌战略 - 公司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上半年收入为人民币133.2亿元,同比增长18.4%[29] - 品牌战略三大支柱为技术追求、成就客户和自我升维,公司专利申请量已超1.8万件[27] - 客户矩阵从高端手机、高端车向豪华档位升级,例如与Naim合作打造极氪9X国产超豪华SUV[27]
紧追中国!美国四巨头组建自动驾驶超级舰队
汽车商业评论· 2025-10-30 07:06
加入轩辕同学 , 成就新汽车人! 撰文 | 杜 咏 芳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甄 尤 美 2028年的美国街头,你抬手轻点优步app,不到3分钟,一辆银灰色Stellantis出租车便缓缓停下。 它没有方向盘,也没有脚踏板,唯有一块简洁的智能交互屏闪烁微光,静静等候你上车。 这并不是科幻画面,而是即将落地的自动驾驶出行场景。 10月28日,Stellantis表示,已与英伟达(Nvidia)、优步(Uber)和富士康合作,探索联合开发具有4级自动驾驶能力的机器人出租车,核心目标是满足 全球范围内对自动驾驶汽车日益增长的需求。 从SAE International(前身为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的定义来看,4级技术意味着车辆在特定条件下能够控制所有驾驶功能,不需要任何监控或人工干 预。 正如英伟达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所说: "4级自动驾驶不仅是汽车行业的里程碑,更是AI能力的一次飞跃。车辆将变成一个机器人,能够以超 人的精准度观察、感知、规划和驾驶。" 根据合作规划,Stellantis将向优步在美国和国际业务交付至少5000辆搭载英伟达芯片的自动驾驶出租车。 优步将在美国开启初步运营,并逐步展开试点项 ...
刘强东重新卖车,有多少胜算?
汽车商业评论· 2025-10-29 07:08
京东汽车业务最新合作动态 - 2025年10月14日,京东联合广汽集团与宁德时代宣布将发布一款价格在10万元左右的“国民好车”,为埃安现有车型的换电版本,广汽负责造车,宁德时代提供电池及能源方案,京东担任独家销售渠道[4] - 该新车被命名为埃安UT Super,定位为“可充可换,租购随心”的换电版车型,旨在解决续航焦虑、充电时间长及电池折旧担忧[5][8] - 合作官宣后次日,三方股票出现不同程度上涨;10月22日,京东拍卖该车001号,最终成交价为7819.3399万元[4] - 京东近期密集官宣与多家车企合作,包括10月14日与阿维塔科技签署全渠道营销、售后服务等协议,10月15日与长安汽车旗下五大品牌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并探讨新能源无人智能化车型的联合开发,同日京东物流与小鹏在迪拜深化合作,启用中东区域备件仓库[13][14] 京东汽车业务发展历程与战略背景 - 京东涉足汽车业务已久,2015年便与腾讯、易车合作接入卖车入口,2018年上线整车电商交易平台,并持续尝试汽车零部件销售、售后服务网络建设等[12][17] - 2023年6月,公司将汽车业务从零售板块独立升级为一级事业部,旨在复制家电业务成功经验,为车企提供全渠道销售通路及用户一站式服务体验[15] - 此次加码汽车业务源于核心电商业务增速放缓,2023年营收增幅仅3.7%,经营利润率下滑至2.6%,促使公司进行业务转型并寻求新增长点[14] - 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公司收入同比增长22.4%至3566.6亿元,但归属股东净利润同比下降51%,新业务经营亏损达147.7亿元,成为主要拖累[15] 京东汽车产业现有资源与能力 - 在线下服务网络方面,京东养车已在全国29个省、160多座城市开设超1500家自营高标准门店,合作门店超4万家,签约认证技师4.5万人,并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用户占比超60%的下沉市场具有优势[20][21] - 公司拥有超过6亿活跃用户,其中车主用户超2亿,新能源车用户逾700万,平台汽车用品SKU约4.7亿个,并已基本打通从换胎、养护到以旧换新的车主用车全生命周期服务[22][23] - 京东还积极布局车联网生态,开发车载小程序平台,将车主服务嵌入车机系统,并与特斯拉等品牌合作销售充电桩等周边产品[19][23] - 在工业端,京东工业板块与大众中国、比亚迪等车企合作,提供数字化采购管理系统及供应链解决方案[24][25] 本次合作模式的创新性与前景 - 与传统线上卖车模式不同,此次京东联合广汽、宁德时代合作,三方各司其职,能有效整合流量、供应链、物流、交付、售后等十大关键环节,避免过往垂类平台“唱独角戏”的困境[27][29] - 对于广汽而言,埃安UT车型有一定销量但不盈利,通过换电新模式和京东渠道可能开辟新市场;对于宁德时代,合作有助于加速其巧克力换电生态建设,截至2025年10月21日,其全国换电站数量已突破700座,覆盖39座城市,并计划2026年建成超2500座换电站[28][29] - 新车埃安UT Super在京东平台预约购车开启当天已有1.8万人预约,显示出市场关注度[27] - 观察人士认为,若此次合作成功,京东未来可能直接与广汽定制产品,使广汽成为代工厂,开创类似“鸿蒙智行”的新模式[28]
屡败屡战,又一家电巨头官宣造车
汽车商业评论· 2025-10-29 07:08
夏普电动汽车战略 - 公司计划于2027财年正式推出电动汽车,开启战略转型 [3] - 造车理念旨在创造“车轮上的客厅”,而非传统交通工具,核心是车家一体 [3] - 概念车代号LDK+,定位为融合家庭影院、移动办公室和家庭能源枢纽的智能生活空间 [3][6] - 新版概念车更接近量产,车身长约5米,采用稳健方正的厢式MPV设计,配备侧滑门 [6][8] - 为兼顾实用性,新车将65英寸巨屏优化为后排投影仪和可收纳幕布,使整车更轻便且接近商业化 [8][9] - 计划率先登陆日本市场,随后推广至东南亚,并通过电子卖场和住宅建造商等非传统4S店渠道销售 [10] 技术合作与平台 - 造车计划得到母公司富士康的全力支持,采用其研发的纯电800伏高压平台架构 [4][16] - 车辆搭载容量100千瓦时级别的磷酸铁锂电池,续航里程可达660公里 [16] - 公司融合自身在显示技术、AIoT和智能家电领域的积累,例如搭载自研“CE-LLM”对话式AI技术 [4][16] - 技术可实现车辆与家庭智能家电互联,学习用户习惯,并支持车与家的双向能源管理 [6][16] 行业背景与竞争挑战 - 公司跨界造车源于传统液晶面板业务低迷,旨在培育新业绩支柱 [6] - 富士康曾目标到2025年为全球5%的电动汽车提供代工,并积极在日本寻求合作 [13][14] - 索尼与本田的合资企业索尼本田移动出行公司截至2024年3月财年营业亏损达520亿日元(约25.9亿元人民币),亏损同比扩大逾1.5倍,且连续两年零营收 [23] - 索尼本田首款量产车AFEELA交付时间从2025年初推迟至2026年春季,定价8.99万美元(约65万元人民币)起步 [23] - 全球吸尘器巨头戴森因商业可行性问题于2019年叫停造车项目,凸显跨界造车实现盈利的难度 [23]
内地电动车疯狂围攻香港
汽车商业评论· 2025-10-28 07:07
加入轩辕同学 , 成就新汽车人! 撰文 | 杜 咏 芳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甄 尤 美 香港千亿富豪刘銮雄与他的极氪爱车,又一次上演了"双向奔赴"。 2025年10月13日,在一支清一色极氪009车队护航下,久未露面的刘銮雄身着睡衣闲适下车,径直走向香港极氪门店,目标明确:拿下刚刚上市不久的 极氪9X。 这位福布斯榜上名列前五的商界巨擘对极氪的偏爱,早已写满细节:不仅一口气入手6辆极氪009,更把意义非凡的"I Love You"专属车牌郑重地挂在了 极氪009上。 这块车牌曾先后陪伴过刘銮雄的奔驰S500和丰田埃尔法,香港富豪的选择,恰似一面折射潮流的镜子。 曾几何时,以埃尔法为代表的外国品牌是香港顶级富豪与明星的标配座驾,那股 "港风"甚至吹到了内地。 从MPV开始,内地品牌围攻香港 作为一个没有本土汽车制造商的城市,香港的汽车市场长期被日本、德国、英国等国际品牌占据,丰田和特斯拉,先后成为香港人的最爱。 2017年至2023年,香港首次登记电动私家车数量达到62458辆,其中,特斯拉为33909辆,市场份额达54.3%,占比超过一半。 告士打道(Gloucester Road)这类核心商圈的沿街 ...
你的特斯拉可能“太狂野”
汽车商业评论· 2025-10-28 07:07
美国监管动态 -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针对特斯拉FSD系统的“疯狂麦克斯”激进驾驶模式展开新一轮监管审视,重点关注其允许车辆以更具攻击性的策略执行变道、跟车等操作 [3][6] - 此次问询是在10月9日启动的针对约290万辆配备FSD的特斯拉车辆的初步评估基础上进行,重点审查涉及交通安全违法的58起报告,其中包括14起碰撞与23人受伤 [8] - 监管机构已接到六起“FSD介入状态下车辆闯红灯并发生事故”的报告,该模式被部分用户描述为加速急、变道快,甚至可能高于限速运行 [9] - 目前问询尚处信息收集阶段,若后续证据链显示系统性风险,监管机构理论上可以要求软件修改、OTA更新,甚至升级为工程分析,这将直接影响FSD软件迭代与推送节奏 [10][12] 韩国市场表现 - 韩国凭借第三季度的出色表现,首次跻身特斯拉全球三大市场之列,仅次于美国与中国 [4][13][16] - 根据韩国进口汽车协会数据,特斯拉8月在韩交付7,974辆,连续第二个月位居进口车销量榜首 [16] - 市场突破得益于政策加成,今年起韩国将电动车国家补贴上限调整至约580万韩元,并叠加地方与人群定向补贴及购置税阶段性优惠,拉低了中高价位进口纯电车型的总拥有成本 [17] - Model Y与新改款Model 3在韩国市场稳定供给,是特斯拉多月维持进口车榜首、月度份额显著走高的关键因素 [17] 公司全球运营 - 特斯拉今年第三季度全球交付量达49.7万辆,同比增长7.4%,刷新季度交付纪录,大幅高于分析师预期的44.8万辆 [18] - 第三季度全球共生产纯电动车约44.7万辆,其中Model 3和Model Y交付量为48.1万辆,同比增长9.4% [18] - 交付量超预期主要得益于中国市场的强劲复苏,以及在美国市场上电动汽车税收优惠取消前需求的提前释放 [18] - 公司面临挑战,包括美国税收抵免退出、产品谱系老化与竞争加剧,导致全年交付承压,这解释了公司在不同市场实施差异化价格与配置策略的动机 [18]
重磅|刚刚,汽车零部件行业发生一件大事
汽车商业评论· 2025-10-27 07:07
铃轩奖活动概况 - 第十届中国汽车零部件年度贡献奖(铃轩奖)线下终审会于2025年10月25日在苏州成功举行[4] - 29位来自国内主流整车企业(包括一汽、东风、长安、上汽、北汽、广汽、吉利、奇瑞、蔚来、小鹏、理想等)的采购和研发骨干作为评委代表参与评审[6] - 本届铃轩奖共有101家企业的127个案例进入终审,分为量产类和前瞻类两大类别[10] - 终审会采用分组讨论和投票机制,从技术先进性、适应性和可靠性等维度评选出金奖和全场大奖候选名单[10] - 颁奖盛典计划于2025年12月5日至6日在苏州举行的新汽车技术合作生态交流会期间举办[10] 铃轩奖历史与使命 - 铃轩奖于2016年创立,旨在填补当时中国汽车零部件领域专业评选的空白[14][17] - 奖项承载三大核心使命:发掘成本优先的新供应链以助力整车企业降本增效;发掘逆全球化时代的高科技本土供应链力量以保障产业链安全;发掘电动智能网联化时代的供应链新势力以推动产业转型[17] - 历经十年发展,铃轩奖已累计评选出600余项标杆案例,成为连接零部件企业与整车厂的重要价值桥梁[20] - 奖项评审团名誉主席邵奇惠指出,铃轩奖专注于汽车产业的战略和基础工作,不随波逐流[17] 评审机制与流程 - 铃轩奖申报案例分为前瞻类和量产类,涵盖动力系统、底盘系统、车身系统、热管理系统、车用软件、车用芯片、智能驾驶、座舱系统、轻量化与新材料、智能装备与工艺等10大类别[19] - 自上一届起,终审升级为沉浸式Workshop模式,评委按类别分为六个小组进行内部研讨和公开阐述[25][27] - 评审结果结合初审成绩和终审投票,决出金奖和优秀奖;全场大奖由颁奖典礼现场投票产生[28] - 铃轩奖评委库实行年度动态调整,确保评审视角贴近产业实践[29] - 评审过程强调开放交流,打破了不同车企间的信息壁垒和研发与采购的职能隔阂[36] 行业趋势洞察 - 第十届铃轩奖终审案例数据显示,智能座舱、智能驾驶、车用软件、车用芯片四大领域合计占比达58%,前瞻类技术案例占比高达61%,印证了“软件定义汽车”的产业转向[38] - 评审提炼出四大核心趋势:智能化下半场“软件定义汽车”特征鲜明;新兴企业成为供应链破局新动能;成本、安全、出海“硬需求”向体系化升级;“情绪价值”开辟用户体验新维度[39] - 评审高频词包括“成本控制”、“情绪价值”、“安全保障”、“出海适配能力”,反映行业迫切需求[41] - 成本控制成为量产产品评审的首要标尺,关键在于架构级集成以兼顾降本和智能化需求[43][45] - 新兴企业案例占比超20%,在智能座舱、AI交互系统等细分领域展现突破性技术[48] 平台价值与行业影响 - 铃轩奖终审会超越单纯评选,成为主机厂、行业专家和零部件企业深度交流的核心平台[30] - 评委代表评价平台具有开放性和非功利性,提供难得的行业洞察和技术交流机会[32][33][34] - 铃轩奖评审团主席贾可博士强调,企业需通过开放、交流、合作在全球产业变革中站稳脚跟[23] - 奖项通过持续的价值输出锚定行业方向,推动中国汽车供应链的自我审视和协同进化[50]
上汽商用车“五连涨”透视:一场由战略、产品与生态驱动的系统革命
汽车商业评论· 2025-10-27 07:07
行业整体态势 - 2025年1-9月国内商用车产销分别为309.1万辆和311.7万辆,同比增长9.4%和7.8%,出口74.8万辆,增长10.2% [4] - 行业正经历新旧动能转换,面临新能源与智能化技术加速渗透、存量竞争白热化的重构局面 [4] - 新能源商用车1-9月国内销量56.6万辆,同比增长61.4%,占商用车国内销量比例升至23.9% [8] - 企业生存逻辑从“规模扩张”转向“体系韧性”的较量 [4] 公司业绩表现 - 公司2025年1-9月零售终端突破18.7万辆,同比增长4.6%,实现连续五个月同比正增长 [6] - 轻客业务以18.9%的国内上险市占率稳居细分领域第一 [6] - 皮卡与轻卡板块表现强劲,上汽大通皮卡1-9月销量42,078辆,同比增长7%;跃进轻卡9月销量同比大增241%,1-9月累计增幅101.6% [8] - 1-9月新能源批售46,020辆,同比增长63.1%,渗透率高达30.6%,远超行业23.9%的平均水平 [8] - 1-9月出口75,250辆,同比增长4.8%,轻商出口排名跃升至行业第二,轻客出口量稳居第一 [9] 战略与组织架构 - 上汽集团将商用车业务作为与大乘用车业务并行的两大OEM核心业务之一,组建成立“上汽商用车”板块 [13] - 战略目标为轻商板块五年销量翻番、年销50万台,拿下国内轻客第一、国内新能源轻商第一、轻商出口第一,冲进全球商用车第一梯队 [13] - 管理层深度介入,任命贾健旭担任大商用车董事长,杨怀景担任集团商用车执管会主席兼上汽大通总经理,提升决策效率 [13] 产品与技术优势 - 推出“星栈平台”超级全栈越野平台,集成星湃动力与全球首创星桥架构,采用73%高强度钢车身 [15] - 中国首款柴油超级混动底盘“新途远界”实现C-WTVC工况超1000km续航与3500kg后桥承载 [15] - 安全性能突出,大拿V1获2024 EuroNCAP商用轻客铂金安全评级,星际X皮卡获Euro NCAP与ANCAP“双五星”评级 [17] - 2025年密集推出多款新品,包括2025款“大拿”、新途V80 9AT版、星际X系列皮卡、G50混动等,覆盖多元场景 [17] 渠道与生态建设 - 渠道网络加速拓展,上汽大通已新增80家门店,预计年内达100家,目标形成500家渠道规模 [11] - 采用“1+N渠道模式”推动触点向四五线市场下沉,地级市覆盖率目标提升至90% [11] - 打造“铃驹生态”一站式创富生态圈,通过“用车通”“管车通”“货源通”三大模块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 [19] - 与华为等科技巨头在智能化、网联化领域深度协同,加强开放合作 [20] 全球化布局 - 海外市场成效显著,获得DHL欧洲800台eDELIVER3订单,香港地上铁批量采购大拿V1,新加坡市场eD5位列新能源VAN销量第二 [9] - 在比利时车展首秀iEV12纯电公交与B12E底盘,提升全球品牌影响力 [9]
今天,《汽车商业评论》 十九岁
汽车商业评论· 2025-10-26 12:19
公司发展历程 - 《汽车商业评论》杂志创刊至今已十九年 [3] 行业社群与人才培养 - 公司运营“轩辕同学”社群 旨在培养“新汽车人” [7] - 通过点击阅读原文可进行相关课程或活动的报名 [8] 公司精神与定位 - 公司秉持“永远走在时代前列”的精神 [3]
上任仅6个月!华裔CEO拯救英特尔
汽车商业评论· 2025-10-25 07:07
加入轩辕同学 , 成就新汽车人! 撰文 | 杜 咏 芳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甄 尤 美 10月24日,英特尔的财报会议传出了久违的好消息:第三季度净收入定格在41 亿美元,合每股90美分。而去年同期,它还背负着166亿美元的巨额亏 损。 这一结果打破了英特尔35年来最长的连续亏损纪录。 在此之前,这家曾统治半导体行业的巨头已在亏损泥潭里挣扎了六个季度,每一次财报发布都伴随着股价波动与外界质疑。而这一次,它终于迎来了逆 转时刻。 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戴维·津斯纳(David Zinsner)对未来充满信心:"第四季度,预测英特尔营收范围在128亿-138亿美元。" 资本市场也给出了积极反馈,该公司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上涨近8%,至41.10美元。 要知道,2015年英特尔曾豪掷167亿美元将专业芯片公司Altera收入麾下,而今年9月,它选择将Altera 51%的股份出售给银湖资本,通过减持回笼资金。 并且,汽车科技公司Mobileye的股份也被出售。不难看出,英特尔正通过剥离非核心业务,将资源更多聚焦于主业。 今年迄今为止,英特尔股价已累计上涨近90%,这样的涨幅不仅远超市场预期,甚至表现优于当下的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