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商业评论
搜索文档
6个月敲钟,自动驾驶赛道跑出百亿新秀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9-30 14:41
撰 文 / 莫 莉 编 辑 / 黄 大 路 设 计 / C C 自动驾驶卡车赛道又来一份"公开答卷"。 当传统IPO通常需要一年多漫长周期时,自动驾驶货运企业Kodiak仅通过不到6个月,便敲开纳 斯 达 克 大 门 。 在 " 城 市 载 客 " 逐 步 转 向 " 货 运 干 线 " 的 节 点 上 , Kodiak 与 Ares Acquisition Corporation II于当地时间9月24日完成合并后,于9月25日在纳斯达克交易。 根据TechCrunch报道,目前,其已更名为"Kodiak AI"。实际上,Kodiak做的是"让重卡自己跑 高速"的系统与运力服务,先把城市间高速路段自动化,再与人的首末端短驳衔接。 合并之后,其估值约25亿美元,交易配套募资约2.75亿美元,其中机构出资超2.12亿美元,包含 约1.45亿美元PIPE与约6290万美元信托现金,Kodiak称资金将主要用于扩大无人运力和研发投 入。 TechCrunch报道称,Kodiak创始人兼CEO唐・伯内特(Don Burnette)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 示,之所以选择SPAC路径,主要出于时机与融资效率考量。 SPAC, ...
一部logo史,半部辛酸泪,国产车的门面支棱起来了吗?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9-29 07:07
中国汽车品牌标识演变趋势 - 过去十年中国乘用车企业更新品牌标识超过20家 部分品牌多次调整[5] - 2014-2025年间中国市场诞生超过400个新汽车品牌 其中至少30个至今仍具重大影响力[8] - 品牌标识已成为车企出海征战 战略转型和消费者沟通的核心抓手[4] 主要车企标识更新案例 - 一汽集团2025年采用扁平化镂空设计 以黄金比例为核心[6] - 比亚迪2022年启用圆润科技风新标识[6] - 长城汽车2025年推出国际化"GWM"新标[7] - 奇瑞2025年将标识迭代升级为花瓣造型[7] - 吉利2022年取消多余配色 采用银/黑双色[7] 新品牌标识设计特点 - 蔚来2014年创立 2024年推出十周年标识 融入无穷符号"oo"[10] - 理想2015年创立 2024年升级细节和配色[10] - 小米汽车2021年采用斜边切割"M"字标 2024年推出碳纤维镀金版[10] - 阿维塔2021年由长安 华为 宁德时代联合设计 体现三方合作理念[17] - 红旗2023年明确划分"红旗金葵花""红旗新能源""红旗节能车"三大子品牌[6] 标识设计理念演进 - 长安汽车标识经历从汉字标 拼音标 草帽标到V字标的演变过程 体现从粗犷到精益管理的转变[15][16] - 五菱标识通过简单颜色和线条微调实现从国内市场到全球市场的跨越[51] - 奇瑞风云标识将母品牌意象反向选取 形成开放式形态 突破原有禁锢感[37][38] - 坦克品牌标识采用榫卯灵感设计 字母"扶正"并去除红底[7][59] 设计风格分类 - 极简现代主义:阿维塔采用极细线条构成 彰显网络和科技感[17] - 抽象意识流:深蓝倒三角能量晶体设计强化探索未知的品牌联想[20] - 中式文化意象:岚图灵感源于《逍遥游》鲲鹏展翅 体现中式流线美[29][30] - 字母图形化:领克采用字符串设计 体现数字化社会意象[62][63] 成功标识特征 - 奔驰三叉星辉成为行业标杆 极简设计达到信仰般存在[11] - 特斯拉标识体现形象美 辨识度高 关联性强三大准则[11] - 蔚来标识具有最佳延展性 在不同场景应用均不违和[53] - 红旗标识代表中国汽车产业历史积累 体现中华文化对称美学和中轴线占位[68][69] 行业评价标准 - 好标识需具备审美 高辨识度 强关联 情感共鸣 稳定与适应平衡 合规性六大特征[70] - 标识设计需遵循战略先行 逻辑支撑 美学落地三步流程[12] - 最佳设计应没有设计味 保持极简以包容更多阐释空间[70]
开出天价罚单后,大众印度紧急换挡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9-29 07:07
这次的改变原因并不复杂,在这个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深耕20多年后,大众在印合并份额仍约 2%,盈利承压。 此外,如果按路透社披露若连同罚金与利息,涉税追缴的潜在账单最高或达28亿美元,案件仍 在审理。 同时,该公司正应对金额创纪录的进口税追缴诉讼,以及2027年起更严的油耗与排放规则。 更现实的压力,来自赛道加速电动化与对手本地化提速,起亚、丰田等已在主力细分市场站稳 脚跟。 撰 文 / 莫 莉 编 辑 / 黄 大路 设 计 / C C 印度汽车"战局"变了。 2025年9月26日,路透社援引一份公司内部备忘录称,大众汽车集团正由斯柯达牵头对印度业务 做一次从组织到流程的全面体检,并引入第三方梳理系统并提出整改建议。 从2018年起,大众旗下斯柯达汽车便开始主导大众汽车集团在印度的战略布局。 斯柯达大众印度(SAVWIPL)总经理皮尤什·阿罗拉(Piyush Arora)在9月8日发给员工的备忘 录中写道,公司已"聘请第三方进行全面审查,以获取中立视角和一些跳出框架的想法",并要 求团队予以支持和配合。 皮尤什·阿罗拉补充称,尽管面临市场趋势变化与竞争压力加剧的挑战,斯柯达仍对印度市场抱 有坚定承诺,将继续投资 ...
一份让人浮想联翩的文件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9-28 07:07
政策核心内容与实施背景 - 商务部等四部门公告对纯电动乘用车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自202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4][7] - 政策管理对象为海关商品编号8703801090项下的纯电动轿车、越野车、小客车、低速纯电四轮车及其他纯电动乘用车 [7][8] - 政策依据是2012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汽车和摩托车产品出口秩序的通知》,此次是将纯电动乘用车纳入现有管理体系,实现出口整车产品管理的全覆盖 [5][6][8] 政策出台的行业背景与潜在影响 - 2023年中国成为世界最大汽车出口国,2025年1-8月汽车出口达494万辆,同比增长21% [10] - 行业存在隐忧,新能源汽车价格战蔓延至海外,部分车企粗放式铺设市场导致售后服务拉胯,引发当地消费者不满 [10] - 政策目的包括从源头控制低质产品出海、防止低价倾销、要求企业具备海外服务网络、提升用户信任与品牌形象 [5] 业内专家观点解读 - 有观点认为政策可防止存在生存风险的企业在海外出售后导致售后服务停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球发展造成风险 [5] - 政策将阻止不具备整车公告资质的企业通过生产贴牌方式出口,并有助对在海外市场过度内卷的企业进行审批把关 [9] - 此举被视为规范出口市场、建立更健康可持续出口生态的举措,并非要限制出口 [9][10]
奔驰三大高管轮舞,留下最大悬念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9-28 07:07
公司高管人事调整 - 梅赛德斯-奔驰进行一系列高管人事变动,首席技术官薛夫铭功成身退,由约尔格·伯泽接任 [3] - 迈克尔·希贝将接替伯泽留下的生产、质量与供应链管理职位,其原AMG负责人职位目前空缺 [3] - 此次人事调整旨在实现“连续性与新视角相结合”的战略平衡,将于2025年12月1日生效 [3][6] 新任高管背景与战略意图 - 约尔格·伯泽长期扎根生产制造一线,曾管理梅赛德斯-奔驰全球30多家整车、动力总成和电池生产基地,并监督了与微软合作的MO360数据平台的推出 [9][11] - 伯泽的任命旨在确保公司电动化、数字化的技术愿景能高质量落地,其执行力与技术发展和工业实现相结合的能力受到肯定 [11] - 迈克尔·希贝的职业生涯横跨战略产品规划、市场营销、销售等多个岗位,使其成为对产品到客户全链条有深刻理解的高管 [13] - 希贝的调任是让最懂客户的人来重塑制造流程,旨在将AMG部门对性能、品质和效率的极致追求带入全品牌生产体系 [13] 行业背景与公司战略调整 - 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结束高速增长期,需求增速明显放缓,促使多家主流车企重新评估其电动化节奏 [5] - 中国本土品牌凭借快速迭代能力与成本优势持续扩大全球市场份额,加剧了国际竞争态势 [5] - 梅赛德斯-奔驰计划到2027年将生产成本降低10%,固定成本降低20%以上,并重新定义产品战略 [5] - 新款电动CLA级轿车将成为首款基于梅赛德斯-奔驰模块化架构打造的车型,并率先搭载自主研发的MB.OS操作系统 [5] AMG品牌面临的挑战与未来方向 - AMG品牌因新一代C63舍弃经典V8发动机转而搭载四缸混合动力系统而引发市场广泛批评,在德国市场起售价从114,887欧元调整至115,174欧元,实际成交价一度下探至105,960欧元 [15][17] - AMG One超跑因主动式后扰流板缺陷导致高达80%的已售车辆被召回,使品牌技术光环蒙上阴影 [17] - AMG采取“两条腿走路”策略,一款符合欧7标准的新V8发动机已箭在弦上,同时正研发基于GT XX概念车的电动超级轿车和SUV [18] - AMG聘请声学专家致力于在电动车上复制V8引擎声浪并模拟换挡感受,目标是让电动车也能带给驾驶员“特殊的机械连接” [18]
电动化狂踩刹车,欧美集体和中国“唱反调”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9-27 07:08
欧美电动汽车市场趋势 - 美国电动汽车销量在8月达到14.6万辆,市场份额为9.9%,创下新高 [3] - 美国联邦政府为电动汽车提供的7500美元税收抵免政策将于2025年9月30日到期 [4] - 特斯拉8月在美国的销量同比下降6.7%,其电动汽车市场份额降至38%,为八年来新低,车辆价格同比下降约5.5% [3] 本田电动化战略调整 - 本田停止生产Acura ZDX电动中型跨界车,该车型在北美推出一年销量不足2万辆 [6] - 本田将原定至2031财年的电动化投资额从10万亿日元削减至7万亿日元,降幅达30% [8] - 公司战略将更侧重混合动力车型,首款纯电动Acura RSX计划于2026年下半年生产 [8] Stellantis集团产品战略变更 - Jeep取消酝酿已久的角斗士4xe混动车型,不再推出电气化角斗士 [10] - Jeep计划为角斗士增加V-8发动机选项,并延长6.4升Hemi V-8发动机在产品线中的使用 [12] - 第二季度牧马人4xe销量较第一季度增长38%,混动版大切诺基季度环比增长8% [12] - Ram停止生产全尺寸纯电动皮卡REV 1500,将专注于增程式解决方案Ram 1500 REV [14] - 增程型Ram 1500 REV单次充电续航里程可达690英里,配备92千瓦时电池组 [16] 豪华品牌电动化进程放缓 - 宾利放弃到2035年彻底停止销售内燃机汽车的计划,将在中期重新关注内燃机 [18] - 宾利最初计划到2030年将所有车型转换为电动汽车,但该目标已推迟五年 [18] - 保时捷暂停推出几款新型电动车型,并将内燃机和混合动力汽车的生产寿命延长至未来十年 [25] - 保时捷产品战略调整预计将导致公司今年营业利润损失高达18亿欧元,2025年销售回报率预期下调至最高2% [28] 福特电动汽车计划推迟 - 福特将新款全尺寸电动皮卡(T3项目)的发布时间推迟至2028年,这是该车型第二次被推迟 [22] - 一款下一代电动厢式货车的上市时间也从2026年推迟到2028年 [22] - 截至2025年,福特在电动汽车上已亏损21.78亿美元 [22] - 公司将重点转向更小、更实惠的电动车型,首款中型电动皮卡预计于2027年上市 [23]
车企纷纷退出商超模式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9-26 07:08
文章核心观点 - 新能源汽车商超店模式在经历2019-2023年的快速扩张后,于2023年进入收缩调整阶段,头部品牌关闭高成本门店并转向成本更低的郊区综合店或下沉市场,传统豪华品牌则保持谨慎观望态度 [7][8][9][46][69] 商超店数量变化趋势 - 一线城市商场店数量从2019年不足100家增长至2023年约800家,但达到峰值后出现持平或略减 [13] - 二线城市从2019年约50家激增至2023年约1800家,但增速在高峰期放缓 [13] - 三线及以下城市从2019年几乎为零扩张至2023年约1500家,呈现持续上涨态势 [13] - 2023年全国购物中心新能源汽车门店总数超过5000家,覆盖247个城市和2200多个购物中心,其中一线和核心二线城市占比60%-70% [14] 品牌策略调整案例 - 小鹏汽车2023年关闭约46家购物中心门店,净减少21家,成为关店数量最多的品牌 [15] - 理想汽车2023年仅新开35家购物中心店,同时关闭11家,相比2021年成倍开店的盛况明显放缓 [17] - 特斯拉关闭租金昂贵的市中心展厅,将资源投向郊区集展示、销售、交付、售后一体的中心,其中国直营店总数超过500家但一线纯展示店减少 [20][21] - 阿维塔2023年放弃所有直营店,超过90%门店改由经销商运营,仅保留北上广少量直营点并陆续转为经销模式 [29][30][32] 运营成本与效益分析 - 一线城市核心商圈首层店铺租金达每日每平方米几十元,折算年租金常数百万元起步 [37] - 150-300㎡门店年租金约200-500万元,北京三里屯旗舰店年租金甚至超过4000万元 [38] - 某新能源品牌一线城市280㎡门店月均成交不足5台车,月租和人力成本远超汽车毛利导致持续亏损 [38] - 新能源汽车店坪效仅为传统快时尚服饰店的30%-50%,远低于珠宝、化妆品等零售品类 [39] 行业转型驱动因素 - 市场竞争从增量转向存量,头部品牌理性评估门店效益并关停亏损网点,二三线品牌因资金链吃紧被迫收缩 [48][49][50] - 销售模式趋向线上化和直销化,实体店作为信息渠道的重要性下降,品牌转向"少而精"的渠道策略 [52][53][54] - 消费者购车行为转变,年轻一代更依赖互联网信息,电商渗透率提升削弱商超店在决策链中的地位 [56][57][58] - 2023年价格战导致行业利润率下滑,企业更注重成本控制,租金上涨叠加盈利压力加速战略调整 [61] 新型渠道模式发展 - 头部品牌转向郊区综合店(如特斯拉Tesla Center)和大型交付中心(如蔚来),集销售服务功能于一体且租金成本更低 [21][62] - 社区店模式兴起,在居民区附近开设小型体验店以高频触达本地用户,弥补商场店辐射半径有限的缺点 [65][66] - 下沉市场采用授权经销商设置临时展台、县级市体验小站等轻资产模式,降低单店投入并提升网络覆盖性价比 [67]
Robotaxi三国杀:Lucid交车了,特斯拉慌吗?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9-26 07:08
合作公告与细节 - Lucid于2025年9月24日向自动驾驶公司Nuro交付了首台基于Gravity平台的工程车,用于集成"Nuro Driver"系统并接入Uber网络运营[4] - 合作目标为自2026年起,在六年内投放至少2万台L4级Robotaxi,同时Uber对Lucid进行3亿美元股权投资,该投资已于2025年9月4日完成交割[5][9] - 三方分工明确:Lucid提供高压架构与整车平台,Nuro提供L4级自动驾驶所需的传感器、计算与软件栈,Uber负责订单分发与网络化运营,车辆将仅通过Uber App面向乘客[9] 生产与交付规划 - 首台工程车在亚利桑那Casa Grande工厂下线,前往加州进行软硬件整合与道路测试,后续生产将尽量在工厂中完成集成以压缩改装环节与交付周期[9] - Lucid临时CEO称Gravity订单充足,公司将把7500美元的联邦税抵延续到2025年底,以稳定订单预期并托底交付节奏[11][12] - 公司曾因供应链波动影响产能,但官方称相关问题已基本缓解,Gravity正按计划爬坡[11] 监管环境与合规策略 - 美国交通安全监管部门于2025年6月和9月两次更新自动驾驶豁免流程,精简了临时豁免申请环节,为早期Robotaxi车队的低量级验证与示范运行提供了合规通道[13] - 监管采用"持续信函监督"方式动态校准要求,有助于Lucid等公司以有条件豁免和地方许可推进运营[13] 行业竞争格局与玩家策略 - Uber采取多技术路线并行策略,已在奥斯汀、亚特兰大接入Waymo,并与大众计划在2026年于洛杉矶投放ID Buzz AD,还与May Mobility、Avride等公司有合作项目[14][21] - 特斯拉在奥斯汀启动小范围Robotaxi付费试点,并获得亚利桑那州凤凰城都会区的测试许可,其纯视觉和端到端大模型路线引发市场关注但存在驾驶瑕疵与运营限制[17] - Waymo在洛杉矶、菲尼克斯、旧金山持续扩张服务,并上线面向企业差旅的"Waymo for Business"产品,坚持多传感器冗余和高精地图的稳健路线[19][20] - Amazon旗下Zoox选择正向开发无驾驶位车厢,在拉斯维加斯向公众开放免费乘坐,而Cruise在事故后以安全员在车的方式逐城恢复运营[22] 商业模式比较与行业展望 - Lucid、Nuro与Uber的组合代表一种介于激进与稳健之间的模式,借助平台化分发与第三方车队来量化成本,与特斯拉的软硬一体闭环、Waymo的自营网络形成三种并行范式[22] - 行业共同面对的考题是安全边际、合规协同与可复制的城市运营,2026至2028年将成为检验各方案运营能力的"放榜期"[22]
从小草房到港交所:奇瑞21年的资本破茧之路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9-25 11:26
公司上市里程碑 - 2025年9月7日,公司成功通过港交所聆讯 [3] - 2025年9月25日,公司正式登陆港交所,股票代码9973 HK,开盘价34 2港元/股,较发行价30 75港元上涨11 22%,市值达1972亿港元 [4] - 截至上市当日9时32分,公司股价为34 52港元,总市值达1990 85亿港元,成交额为8 51亿港元 [4] 公司资本化历程 - 公司1997年3月18日成立,初始注册资本17 52亿元,由安徽省和芜湖市政府下属5家单位共同投资 [9] - 2004年首次尝试借壳上市失败,因多方利益协调困难 [12] - 2008年完成股份制改造后,因金融危机及公司当年亏损1 94亿元,上市计划再次搁浅 [13] - 2016年尝试推动新能源业务借壳“海螺型材”上市,因业务协同性低及新能源车年销量不足2万辆而失败 [20] - 2019年启动混改,引入青岛五道口基金,后者计划出资196亿元收购控股权,但后续因资金链断裂未能完全兑现承诺 [20][21] - 2022年2月,立讯精密以100 54亿元受让股权,成为新的战略投资者,为最终上市奠定基础 [21] 股权结构演变 - 2001年,为获取轿车生产资质,公司无偿向上汽集团转让20%股权(当时估值3 5亿元) [11] - 2004年,上汽集团将20%股权无偿划转回公司原股东方,公司获得独立生产资格 [12] - 2025年1月完成“股东下沉”操作,形成国有资本(21 17%)、管理层持股平台(18 25%)及立讯精密(16 83%)的三元股权制衡体系 [28] 财务与运营业绩 - 2022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926 18亿元增长至2698 97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70 7% [25] - 同期净利润从58 06亿元增至143 34亿元,增长57 1%,连续两年突破百亿元 [3][25] - 截至上市前,公司手握419亿元现金储备 [3] - 2024年公司新能源车销量达82 3万辆,同比增长265%;燃油车销量183 2万辆,同比增长29% [26] - 2024年国内及海外市场销量均同比增长55%,是唯一实现新能源、燃油车及国内、海外“四赛道”全面增长的中国车企 [26] 技术与品牌布局 - 公司拥有鲲鹏黄金增程、超能电混、超能纯电组成的全动力矩阵,基于28年动力技术自研积累 [23] - 通过合纵连横,在国内拥有五大品牌:奇瑞(主品牌)、星途(高端)、捷途(旅行+)、iCAR(纯电)、智界(与华为合作的高端智能电动) [24] - 2025年3月发布“智瑞星云”技术架构和“星舰计划”产品战略,启动大规模智能化转型 [24] - 公司宣布未来五年投入1000亿元用于技术研发 [21] 市场地位与出口表现 - 公司在欧洲、南美及中东北非市场销量位列中国自主品牌第一 [25] - 瑞虎8在俄罗斯售价较国内溢价50%,星途揽月中东版定价达国内两倍(最高超60万元) [25] - 《财富》中国500强排名从2023年168位跃升至2025年59位,世界500强提升152位至233位 [25] - 预计2025年全年产销量将超过300万辆 [3]
又一汽车巨头“栽”在软件上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9-25 11:26
沃尔沃EX90软件问题案例 - 沃尔沃宣布为2025款EX90车主免费升级至2026款的Nvidia Drive AGX Orin中央计算机,以解决软件问题 [3] - 此次硬件更换被视为公司对深层次软件架构问题缺乏有效解决方案的证据 [5] - 在升级前,公司已花费超过一年时间修复EX90的软件漏洞,但用户仍报告手机钥匙失灵、信息娱乐系统故障等严重问题 [5] - EX90原计划2024年上市,但因软件功能缺失而推迟 [5] - 《消费者报告》批评沃尔沃EX90因持续存在的软件缺陷而成为“一款未完成的SUV” [7] 软件定义汽车(SDV)的行业变革 - 特斯拉Model S在2012年亮相,通过整合式计算机架构和OTA更新,重塑了车辆与用户的关系,成为SDV雏形 [9] - SDV使汽车从一次性硬件销售转变为全生命周期的软件和服务生态运营,价值重心转移至代码优化 [11] - 软件故障响应能力成为品牌信任的新基石,梅赛德斯-奔驰首席软件官强调主动承认问题和明确修复时间表的重要性 [11] - SDV要求汽车制造商重新思考与供应商的关系,传统“黑盒”交付模式与SDV需求存在根本冲突 [11] - GlobalFoundries高管指出SDV转型是系统架构问题,需对软硬件进行彻底改造,要求汽车制造商深入参与底层架构定义 [12] 传统汽车制造商的SDV转型困境 - 行业陷入“怪圈”:一方面竞相加载软件功能,另一方面软件本身成为问题主要来源 [13] - 与软件相关的汽车召回数量从2015年的5.1%增至2024年的41.6%,增加了5倍 [13] - 通用汽车因“灾难性”软件问题停止销售雪佛兰Blazer EV,车型出现屏幕死机、行驶中宕机等致命故障 [16] - 大众汽车集团软件子公司CARIAD遭遇重大挫折,导致保时捷Macan EV和奥迪Q6 E-tron推迟上市,造成数十亿欧元损失及管理层换血 [16] - Stellantis高管承认公司正从“硬件优先”向“软件优先”转变,但工具、流程等一切都在改变,面临挑战 [16] - 汽车制造商大规模外部招聘软件人才,但被指内部缺乏合适技能组合,且低估了转型所需努力,实际进展缓慢 [16] 行业合作与新研发模式 - 行业趋势从“大而全的自主研发”转向“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以追求高效与卓越 [19] - Sasken Technologies与VicOne合作,结合硬件集成 expertise 与专业网络安全解决方案,帮助汽车制造商应对挑战 [19] - 大众汽车向Rivian投资高达58亿美元,旨在借助其软件技术为自身车型注入强大软件内核 [20] - 高通与宝马成立软件合资企业,为宝马Neue Klasse平台奠定基础 [20] - 前现代汽车美国CEO评价大众汽车的战略是明智的,即专注于自身汽车开发和制造优势,通过合作伙伴处理软件等部分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