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汽车商业评论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皮卡“触”电求生,谁能笑到最后,还没有答案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8-15 09:08
特斯拉Cybertruck市场表现 - 2019年Cybertruck亮相时获得百万订单,但2023年12月交付后表现不佳,上市一年实际交付量不足5万辆[4] - Cybertruck的挫败反映了皮卡行业电动化转型的困难[4] 中国皮卡市场现状 - 中国皮卡受政策限制:主城区限行、15年强制报废、每年一次检验[5] - 2020-2024年中国皮卡销量分别为48万、55万、51.3万、51.3万、51.6万辆,2025年上半年销量30.7万辆同比增长16%,规模不足乘用车市场2%[5] - 中国皮卡长期被压抑在工具车的小众定位中[6] 皮卡电动化进程 - 皮卡电动化比乘用车晚5-8年[8] - 2024年全国新能源皮卡销量2.1万辆同比增长170%,2025年1-6月累计4.1万辆增长890%[8] - 政策驱动:双碳目标下排放标准升级,2026年实施的轻型商用车第四阶段油耗限值倒逼转型[8] 技术路线争议 -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纯电动皮卡存在"先天短板",包括续航里程、补能体系、成本结构等问题[10] -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力挺插电混动,认为纯电动皮卡在越野和载货场景有问题[10] - 插混相比增程式有优势:动力直驱效率高、各种动力全面发力、解决高油耗和排放问题[11] 主要车企布局 - 长城汽车2025年上半年皮卡销量9.62万辆同比增长4.7%,Hi4-T混动是核心突破方向[11] - 吉利雷达推出M.A.P瀚海平台支持纯电、插混、增程三种动力形式[12] - 上汽大通和江淮形成纯电+插混双线布局[18] - 长安汽车推出全球首款增程皮卡长安猎手,上市一个月销量同比增长74%[18] - 奇瑞重启"威麟"品牌转型为全球化皮卡品牌,将涵盖燃油、纯电、混动全谱系[20][22] 市场转型趋势 - 皮卡工具型市场份额从2019年70%降至2024年44%[14] - 皮卡正在从纯工具车向乘用化、生活化场景转型[14] - 不同技术路线针对不同场景:纯电满足城市点到点高频用车,插混/增程适合野外和长距离出行[15]
电动车何以在“穷国”狂飙?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8-15 09:08
全球电动车普及现状 - 挪威2024年电动车在新购车辆中占比近90% 成为全球电动车普及率最高的国家 [4] - 新加坡、埃塞俄比亚和尼泊尔电动车普及率紧随挪威 其中尼泊尔新车电动化率达76% [4] - 埃塞俄比亚和尼泊尔GDP总和不及挪威十分之一 但在电动车普及方面远超许多发展中国家 [4] 尼泊尔电动车转型驱动因素 - 2015年印度经济封锁导致尼泊尔能源危机 促使政府寻求能源自主 [6] - 尼泊尔将燃油车进口税提高至180% 同时对电动车给予最高40%关税减免 [6] - 尼泊尔水电资源丰富 能源结构中水电占比100% 政府大力投入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7] - 电动车使用成本降至燃油车五分之一 2024年新车市场中电动车占比76% 商用车电动化率达50% [7] - 政府计划2025年电动车占私人乘用车25% 2030年提升至90% [7] 埃塞俄比亚电动车政策与成效 - 2024年实施全球首个燃油车进口禁令 旨在解决空气污染和外汇消耗问题 [10] - 燃油进口占外汇支出约30% 禁令后电动车占比达8.3% 约10万辆 [10] - 2030年目标50万辆电动车上路 当前进展显示目标可达性明确 [10] 中国电动车产业的全球机遇 - 中国品牌在尼泊尔电动车市场占据79.86%份额 2024-2025年销量达13338辆 [13] - 中国电动车凭借高性价比和充足供应 在东南亚、非洲及拉丁美洲迅速占领市场 [14] - 中国可通过本地组装合作、技术援助和融资支持 帮助发展中国家强化电动车产业基础 [14]
奔驰CEO示警欧洲:“我们需要认清现实……”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8-14 07:25
欧盟2035"禁燃令"面临的挑战 - 奔驰CEO康林松警告称若欧盟坚持2035年全面禁售新燃油车 欧洲汽车行业将"崩溃" 消费者或提前抢购燃油车 [4] - 欧盟车桩比高达12:1(德国23:1)远落后于中国的3:1 充电基础设施不足严重影响电动车使用体验 [8][9] - 充电桩分布不均 北欧较完善而南欧覆盖率低 政策支持摇摆(如瑞士曾考虑限行)加剧转型难度 [11] 欧洲车企电动化转型困境 - 电动车零部件数量仅为燃油车1/6 强制纯电动化或导致供应链空心化 冲击80万就业岗位 [11] - 欧洲电池技术落后中国企业 本土车型价格偏高且智能化不足 难以参与价格竞争 [11] - 大众/宝马/奔驰利润暴跌:大众上半年税后利润重挫38% 宝马Q2利润率降至5 4%(同比-3pct) 奔驰净利润从61亿欧元缩水至27亿美元 [13][15] 中国市场与智能化短板 - 欧洲品牌电动车在中国市场竞争力不足 面临中国车企价格战和智能化优势冲击 [13] - 欧洲燃油车架构难以适配智能化 奥迪重构PPC/PPE平台耗时5年 大众CARIAD软件部门屡次拖累产品 [17] - 欧盟严苛数据监管(如GDPR)延缓技术落地 特斯拉FSD在欧洲推广严重滞后 [18] 行业转型策略分歧 - 大众前CEO迪斯曾力推电动化(2030年欧洲纯电占比70%+200亿欧元建6座电池厂)但因激进改革遭工会反对 [8][11] - 中国车企实践"油电共智":上汽奥迪A5L搭载华为智驾 吉利/长安燃油车标配高阶辅助驾驶 [17] - 宝马CEO齐普策呼吁欧盟2030年前建成300万充电桩 否则政策目标将失效 [8]
谁弯腰了?奔驰宝马还是丰田大众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8-14 07:25
奔驰的研发策略与市场定位 - 奔驰强调数字化仿真工具的先进性,但选择放慢开发速度以确保车型质量,体现对品牌口碑的重视 [4] - 奔驰高管认为中国造车技术(包括智能驾驶)并未超越德国,但承认中国在该领域表现良好 [6] - 奔驰坚持传统研发流程,拒绝缩短周期或降低安全标准以迎合中国市场低价高配趋势 [6] - 奔驰CLA作为首款智驾与座舱交互标杆车型将于2025年秋季上市,测试中国市场反应 [37] - 奔驰计划2030年前推出首款搭载固态电池的量产纯电车型,保持技术领先性 [32] 德系车企与中国市场的分歧 - 分歧1:德系车企与中国市场对"好车标准"存在根本差异,涉及需求定义与行业转型方向 [6] - 分歧2:中国新能源车的研发流程、质量标准及定价体系挑战德系车企底线,部分车型在德国未达标却在中国上市 [6] - 分歧3:技术路线节奏不同,中国车企快速推进新能源而德企基于全球评估纯电/混动投入 [8] - 分歧导致合资车企在华份额下滑,但部分品牌在全球其他市场表现强劲 [8] 丰田在中国的研发布局 - 丰田中国研发中心(IEM)整合三家合资公司资源,形成"一个研发中心"架构,下设广州、天津等分公司 [13] - 当前在华5款纯电车型中,bZ3、bZ5等4款为与比亚迪/广汽联合开发,仅bZ4X为丰田自主开发 [16] - 引入"中国首席工程师"制度,由本土工程师主导开发以更好适应市场需求 [17] - IEM定位为全球核心研发平台之一,协调中国与日本、北美及东南亚市场研发 [15] 大众中国的本地化突破 - 大众中国科技公司(VCTC)拥有本地决策权,可直接拍板项目无需德国总部审批,属历史性突破 [19] - 目标通过CMP平台+CEA架构将开发周期缩短30%、成本降40%,2026年推出特供中国车型 [22] - 研发资源集中于合肥,联合CARIAD中国、国轩高科等供应链企业形成协同效应 [21] - 董事长贝瑞德任期延至2028年,体现对中国市场转型的决心 [19] 宝马的软件战略 - 宝马通过三家软件公司(宝马诚迈、领悦数字、领悦南京)强化中国技术优势,部分服务全球车型 [29] - 领悦南京升级为全球IT研发中心,聚焦AI、数字孪生等领域,拥有独立决策权 [30] - 新世代车型iX3L基于全球战略但融入中国需求定义,具体量化影响尚不明确 [26] 豪华品牌的市场挑战 - 奔驰与宝马认为自身豪华定位和全球话语权使其无需完全跟随中国市场的快速变化 [34] - 中国自主品牌通过"冰箱彩电大沙发"等新豪华定义可能重塑消费者偏好,威胁传统豪华车企 [36] - 奔驰在华设北京(工程开发)与上海(智能互联)两大研发中心,加速本土化但未降低标准 [36]
引望巧入新战场,或也取名“界”系列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8-13 09:50
华为智能汽车业务架构调整 - 2024年1月华为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独立为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定位为开放技术平台 核心业务包括零部件供应模式(提供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零部件)和HI模式(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3] - 引望核心技术资产包括乾崑品牌(ADS、车控、车载光、车云等解决方案)和鸿蒙座舱 可集成应用于整车 本质是HI模块研产销平台[3] - 2025年HI模式升级 合作车企不再满足于车尾"HI"标志 转向共同创建新品牌[3] 广汽与华为合作模式 - 2025年3月广汽集团设立华望汽车技术公司 注册资本15亿元 创建独立高端智能汽车品牌 产品由双方共同定义开发[4] - 华望汽车深度融合广汽与华为技术优势 对标华为IPD/IPMS体系 覆盖产品定义到生态服务全流程 原计划2026年底发布首款车型[6] - 实际进度超预期 成立5个月内启动全国渠道招募 覆盖100+豪华车核心渠道及核心商圈资源[6] 东风与华为合作动态 - 2025年4月东风成立乘用车科技(成都)公司 推测为与引望合作新品牌的载体 首款高端SUV计划2026年上市[13] - 东风旗下岚图、猛士已深度绑定华为技术 新品牌奕派科技明确"携手华为打造智能精品车系列"[13] - 东风未入股引望(华为持股80%)但通过品牌合作保持高"含华量" 合作模式类似广汽华望[13] 鸿蒙智行品牌扩张 - 鸿蒙智行"界"系列已形成品牌效应 2025年新增第五个品牌"尚界"(上汽合作)首期投入60亿元 组建5000人团队 首车H5于9月上市[14] - 奇瑞智界成为鸿蒙智行首个独立运作品牌 注册资本10亿元 投入超百亿研发资金 设立三地协同研发中心[15] - 行业观察到鸿蒙智行五个"界"品牌管理压力大 智界独立运作可能成为引望合作品牌的参考模式[15]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广汽集团将华望汽车列为"番禺行动"改革关键 东风、阿维塔等未采用鸿蒙智行的车企也转向类似合作模式[10] - 新品牌命名策略可能延续"界"系列 借助华为IPD/IPMS体系实现轻量化扩张 与鸿蒙智行形成协同效应[14] - 上汽从引望合作转向鸿蒙智行 反映车企对"含华量"的强烈需求 但引望仍通过技术输出保持市场影响力[13][14]
3万美元电皮卡,福特在美国打“价格战”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8-13 09:50
福特战略转型 - 公司宣布追加20亿美元投资肯塔基州工厂 计划2027年量产起售价约3万美元的中型纯电皮卡 [4] - 颠覆传统流水线模式 采用"三分支"通用生产系统(装配树) 零部件数量减少20% 冷却软管与连接件减少50% 紧固件减少25% [7] - 配套建设密歇根州LFP电池工厂 规划产能20GWh(2026年) 州政府激励从103亿美元下调至4.09亿美元 [7] 制造工艺革新 - 新装配系统将生产线拆分为前舱/后舱/地板模组三条并行分支 末端一次合拢 工位减少40% [7] - 采用铝合金一体压铸技术 结构性电池包与车内件预装为模块化组件 [7][8] - 与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协作优化人机工效 减少工人腰部扭转等重复动作 [8] 市场与财务背景 - 电动车业务2025Q2 EBIT亏损13亿美元 同比扩大1.79亿美元 全年关税相关成本预估达30亿美元 [11] - 现有三款电动车2025H1销量同比下滑12% 混动车型同期增长27% [11] - 推迟F-150 Lightning等高端电动项目至2028年 取消电动三排SUV 集中资源开发低成本平台 [11] 行业竞争动态 - 美国联邦电动车税收抵免政策将于2024年9月30日到期 充电设施补贴同步缩减 [11] - 沃尔沃停止在美销售EC40纯电车型 聚焦混动跨界SUV(占销量85%) 加速EX30比利时产能 [14] - 大众取消ID.7北美上市 通用汽车计划2027年重启北美插混车型 与现代合作扩建充电网络 [16] 战略定位 - 目标通过制造革命将电动皮卡成本压至3万美元 构建无补贴时代的盈利路径 [12][16] - 首席执行官吉姆·法利明确表态此为"有风险的赌注" 需验证工程与产线兑现能力 [4][18] - 行业普遍转向"成本-效率-规模"优先策略 豪华品牌侧重混动与油改电过渡 [16]
蔚小理,一条船上的恩怨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8-12 07:08
新势力三巨头发展历程 - 2020年6月三位创始人首次合影时均处困境:李斌刚从ICU转出 何小鹏称三人为"苦逼" 李想状况稍好但也不富裕[4] - 2023年7月第二轮洗牌后成为行业幸存者 在长春汽车工业70周年活动再度同框 但随后因周销量榜爆发争执[4] - 2025年3月第三次合影时交付量格局突变:小鹏94008辆首超理想92864辆 蔚来42094辆掉队 创始人互动明显减少[4] 产品战略演变与竞争 - 早期差异化明显:蔚来定位高端换电 理想专注增程家用车 小鹏主打科技快充[6] - 2024年战略交叉:蔚来推出11.98万元起的第二品牌乐道 理想进军纯电市场 小鹏MONA M03上市52分钟订单破万[6][7] - 2025年7月首次直接竞争:乐道L90预售周订单超3万 定价26.58万 与理想i8(32.18-36.98万)形成价格重叠[9][26] 营销冲突事件 - 2025年7月爆发"水军门":理想指控竞品雇佣水军抹黑i8 蔚来高管建议报警 双方高管在社交媒体多次交锋[11][14][15] - 理想法务部声明遭遇有组织犯罪 蔚来否认参与 李想视频回应称知晓幕后品牌但拒绝"黑化"应对[15][17] - 2024年MEGA事件:上市遭遇恶意P图攻击 72小时退订10297辆 警方调查涉及3-4家车企 小鹏员工被卷入调查[24][26] 周销量榜争议 - 理想自2023年4月起发布周销量榜 引发行业不满:蔚来认为干扰经营 小鹏质疑数据真实性[19] - 2024年7月李斌公开反对周榜 何小鹏批评科技公司沉迷销量比拼而非技术创新 李想以寓言插画暗讽[19][21] - 2025年3月中汽协发布倡议书叫停周榜 理想率先响应但曾短暂重启[23] 企业发展现状 - 理想:2024年MEGA失利致i8推迟上市 纯电转型遇挫 但仍是三家中唯一盈利企业[24][26] - 小鹏:2024年MONA系列成功翻身 2025Q1交付量首超理想 但何小鹏称仍处"ICU门口"[6][30] - 蔚来:乐道L90热销带动复苏 第三品牌萤火虫3个月交付1万辆 但一季度交付量仅为对手45%[28][30] 行业竞争格局 - 专家预警:同济教授预测三年内"蔚小理"独立生存概率为零 需启动兼并重组[30] - 新入局者威胁:小米汽车加入战局 雷军曾表示存活概率仅1% 行业竞争进一步白热化[30][31] - 产品策略调整:理想撤回5万微型车项目 蔚来获合肥70亿注资渡过危机 小鹏通过MONA实现逆转[28]
富士康丢的“烂摊子”,软银当成香饽饽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8-12 07:08
交易背景与核心事件 - 富士康将美国俄亥俄州洛兹敦工厂以3.75亿美元出售给新注册的神秘买家Crescent Dune LLC 该实体实为软银集团旗下公司 交易后富士康仍保留部分业务运营权 [4][7][8] - 该工厂原为通用汽车废弃产能 富士康2021年以2.3亿美元收购并计划打造电动车制造中心 但因合作车企Lordstown Motors等相继破产导致产能闲置 [7] - 软银接盘目的是推进与OpenAI 甲骨文合作的"星际之门"AI数据中心计划 工厂将改造为AI服务器生产基地与数据中心集群核心 [4][8][12] 战略转型分析 - 富士康业务重心转向云与网络产品 但保留快速恢复汽车产能的能力 形成EV与AI硬件制造的"复合业态" [12][19] - 工厂面积超600万平方英尺 其总装 热管理等工艺与数据中心机电系统存在通用性 为转型提供现实基础 [12][19] - 软银"星际之门"计划原投资5000亿美元建设全球AI数据中心 但因选址与资金问题进度滞后40% 现成工厂可加速项目落地 [15][17] 行业影响与趋势 - 汽车业与AI产业深度碰撞 电动车工厂的闲置产能转化为AI基础设施 形成双向赋能关系 [20] - 大模型训练 自动驾驶等需求催生指数级算力需求 靠近汽车产业腹地的数据中心可优化供应链与数据合规 [19] - 该案例显示当汽车代工需求塌方时 合同制造的柔性不足对冲风险 需寻求跨行业产能迁移机会 [13]
汽车OTA,消失的上半年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8-11 07:08
行业监管与政策调整 - 2025年2月工信部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新规,明确要求车企对OTA升级活动进行分类管理并建立备案机制[5] - 2025年4月市场监管总局进一步要求OTA升级需确保符合国家法规和技术标准,导致2-3月OTA频次明显下降[8] - 政策调整后5月OTA频次强劲回升,上半年累计推送版本达264个,覆盖60个品牌183款车型[8][15] 市场动态与结构性矛盾 - 软硬件发展不匹配:车企预埋高性能硬件但软件功能开发受限于法规和高阶功能成熟度,导致硬件闲置[12] - 用户需求与车企动力差异:消费者期待"常用常新"体验,但传统车企受研发投入和组织架构限制升级动力不足[17] - 升级诉求与监管磨合:高频迭代需求与安全验证要求形成短期矛盾[17] 品牌竞争格局 - 自主品牌占据主导地位,奇瑞系四大品牌上半年推送48个版本,星纪元ET等车型新增AI画师等深度功能[20] - 合资品牌加速追赶,吉利系极氪专注辅助驾驶优化,银河系列强化智能座舱,差异化策略提升口碑[22] - 新势力代表理想通过AI任务大师和生态扩展实现体验升维,问界M9以ADAS功能升级树立高端标杆[25][27] 技术趋势与创新模式 - AI驱动敏捷迭代:大模型语音交互和场景化服务生成成为核心竞争力,主流节奏为双月大版本+月更+不定期更新[29] - 软硬件协同升级:小鹏推出硬件众筹计划,问界提供原厂硬件升级服务,延长老车型生命周期[27][32] - 生态闭环构建:领先品牌如理想、问界和小米推动"车-人-家"场景互联,新增车辆地理位置触发智能家居控制功能[30][31] 架构与域控发展 - 主流车企采用中央计算+区域控制架构,小鹏X-EEA 3.0支持30分钟OTA,理想LEEA 3.0实现130+功能升级[32] - 座舱域控向15-30万市场渗透,高通骁龙8295成为主流芯片,推动舱驾功能深度融合[31][32] - 特斯拉CCM架构支持45分钟OTA,比亚迪e平台3.0实现全场景语音等四大智能域协同[32] 市场展望 - 下半年合资品牌全面参战将扩大OTA覆盖规模,AI深度集成与生活场景闭环构建成为差异化竞争关键[28][31] - 行业在监管规范下走向成熟,OTA从功能推送通道进化为驱动智能汽车持续进化的核心引擎[33] - 安全普惠与体验差异化并重,高阶功能向中低端车型渗透,同时通过AR-HUD定制等塑造独特体验[31][33]
一条没有汽车的广告,引爆总统骂战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8-11 07:08
品牌重塑争议 - 捷豹发布前卫广告引发巨大争议,广告中无汽车画面,主打亮粉色时装秀、跨性别模特和泼墨艺术等多元文化元素[4][9][10] - 广告被保守派批评为"对工业精神的背叛",特朗普称其"愚蠢至极"并断言公司陷入混乱[4][14] - 公司解释广告旨在吸引年轻高端消费者,采用"不复制任何人"的设计哲学,更换经典徽标[11] 管理层回应 - 新任CEO巴拉吉在财报会上反驳特朗普,称品牌重塑是面向电动化时代的重生[5][18] - 强调转型战略已获市场认可,前任CEO离职为正常退休安排,非广告争议导致[20][29] - 公司连续11个季度盈利,2025/26财年Q1税前利润3.51亿英镑(同比降近50%)[22][23] 电动化转型进展 - 捷豹计划2025年起转型纯电动豪华品牌,2025-2026年推出三款新车型[31] - 已停产所有燃油车型(XE/XF轿车、F-Type跑车等)[32] - 多款电动车型延期:纯电揽胜延至2026年,首款量产车Type 00 2026年8月投产[35] 转型挑战 - 产品真空期达2年,存在消费者遗忘风险[37] - 品牌形象从英伦绅士转向前卫时尚可能流失传统客户[37][38] - 行业评论认为新广告可能导致品牌身份迷失[39] 战略决心 - 管理层展现破釜沉舟决心,坚持既定转型路线[40][41] - 预计下半年销量和利润率将改善,视当前波动为转型阵痛[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