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商业评论
搜索文档
叫板FSD?日产新智驾上街了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9-24 01:37
合作与技术路线 - 日产于2025年9月22日在东京开始测试新一代ProPILOT辅助驾驶系统,核心软件来自英国自动驾驶公司Wayve,测试车型为Ariya纯电车型 [4] - 新一代系统基于Wayve的端到端人工智能软件,旨在应对复杂城市路况,所需摄像头和传感器数量更少,计划在2027财年首先在日本搭载到量产车 [4][7] - Wayve获得软银、英伟达等出资,其技术路线强调对真实道路数据的吸收与迁移能力,以实现较高的跨城市“即插即用” [7] - 为支撑日本本地化开发,Wayve于2024年4月22日在横滨设立测试与开发中心,形成覆盖日本、英国、美国、加拿大、德国的五地布局 [7][9] 系统能力与迭代 - 新一代ProPILOT系统属于L2级自动驾驶,驾驶员需始终监控路况并随时接管,并非在所有条件下均可用 [4][9] - 与2016年首发和2019年实现高速公路“短时脱手”的版本相比,新一代系统核心变化在于引入下一代激光雷达与Wayve的AI Driver,重点验证城市道路场景能力 [7][9] - 日产原型车采用11摄像头、5雷达和1激光雷达的组合,保留雷达与激光雷达以增强夜间与高速场景的探测冗余 [15] 战略目标与行业对标 - 日产明确表示其最新一代辅助驾驶技术将达到与特斯拉FSD同等的技术水平,并认为其系统比特斯拉FSD更智能,但产品打磨程度尚未达到其水平 [4][14] - 公司计划在2027财年前后在日本启动小规模无驾驶员L4出行服务,当前与Wayve的合作重点在于量产前的城市感知与决策能力打磨 [10] - 日产“L2先行、城市优先”的路线被视为在日本法规与用户接受度下的折中策略,是量产路径的加速与重心转移,而非直接通向L4 [16]
大师是否算过,尚界H5上市居然呼风唤雨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9-24 01:37
尚界H5产品定位与市场策略 - 作为鸿蒙智行旗下最亲民产品 起售价15.98万元 定位主流SUV市场破局者[6][11] - 小订突破16万台 其中顶配Max版占比超75%[6] - 提供增程和纯电双版本 6款配置 价格区间严格卡位15-20万元[11] 产品性能与技术优势 - 乘员舱空间达1908mm 超越奔驰GLC(1852mm)和奥迪Q5L(1852mm)[8] - 麋鹿测试成绩78.3kph 优于奥迪Q5L(77.9kph)和奔驰GLC(71kph)[8] - 标配鸿蒙座舱与乾崑智驾ADS 4系统 搭载3颗4D毫米波雷达及192线激光雷达[9] - 端到端时延降低50% 同行效率提升20% 重刹率降低70%[9] - 增程版满油满电续航1360km 纯电版续航655km[11] 竞品对比分析 - 对比零跑C11:智驾覆盖城区无图场景 零跑仅支持高速场景[12] - 对比比亚迪宋PLUS DM-i:具备激光雷达与鸿蒙生态优势[12] - 对比特斯拉Model Y:价格低约8万元 空间实用性更优[12] - 对比阿维塔07:价格低数万元 智驾能力相当[12] - 对比乐道L60:智驾能力领先 但乐道续航达730km[12] 品牌战略与行业影响 - 上汽与华为深度合作结晶 融合70年造车经验与智能技术[11][13] - 首款车型承担走量任务 后续规划20万元级产品实现盈利[13] - 将华为智舱智驾技术下探至15万元级别 推动智能化平权[13] - 发布会后1小时内大定突破1万台[16] 产品市场定位 - 主打家庭用户市场 在空间利用和价格方面具备优势[12] - 目前价位产品仍处于亏损状态[12] - 被行业媒体评价为"注定成为爆款"的车型[11]
奔驰宝马们的一次集体“倒车”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9-23 07:07
编译 / 杜 咏 芳 编辑 / 黄 大 路 设计 / 杜 咏 芳 全触控的浪潮席卷而来,但梅赛德斯-奔驰却向用户承认,对不起,我们错了!是时候把物理按钮请回来了。 这一转变正从新款GLC和纯电CLA Shooting Brake开始——它们的方向盘上将重新出现摇杆、滚轮和实实在在的按键。 梅赛德斯-奔驰的软件主管马格努斯·奥斯特伯格(Magnus Östberg)在慕尼黑车展上向《Autocar》坦言:"如果你从配备触摸屏和较少实体按钮的CLA (轿车)换到重新配备滚轮和按钮的(新款)GLC,立刻就能感受到区别。" 而且,这不只是一两款新车的试验。目前,梅赛德斯-奔驰已确认将在其现有和即将上市的车型中增加更多物理按钮,而物理按钮也将成为梅赛德斯- 奔驰未来车型的标准配置。 值得注意的是,梅赛德斯-奔驰并非唯一一家选择让物理按钮回归的汽车制造商。宝马、法拉利、大众等多个汽车供应商都决定将物理按钮保留在汽 车上。 正如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康林松(Ola Källenius)所言:"有时你必须后退两步,才能真正前进一步。" 将物理按钮重新请回驾驶舱的集体"倒车",倒退的是盲目追随潮流的冲动,进的则是 ...
李斌开辟的新战场,用了就回不去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9-23 07:07
核心观点 - 新能源汽车前备箱从营销亮点演变为技术竞争焦点 反映三电系统集成化突破和用户需求升级 [4][12][28] - 前备箱成为纯电动车型新标配 50%新车配置该功能 最大容积达240升 [3][27][32] - 技术集成度决定前备箱空间大小 高度集成的三电系统释放前舱空间 [18][21][23] 市场动态与竞争格局 - 过去两个月发布12款新车中6款配备前备箱 配置率达50% 其中3款容积超100升 [3] - 乐道L90凭借240升前备箱成为爆款 上市首月交付量达10575辆 [6] - 国际品牌跟进趋势 奔驰GLC纯电版和宝马iX3在慕尼黑车展展示前备箱功能 [26] 产品案例与营销策略 - 乐道L90通过防夹手演示和240升容积营销引爆传播 车主周使用率达93% [8][28] - 小米SU7前备箱105升 雷军宣称"中国市场最大" 后被乐道L90超越 [9] - 小鹏G7以"装鱼场景"差异化营销 吸引特定用户群体 [10] - 问界M8纯电版因设计缺陷导致前备箱体验不佳 凸显技术架构重要性 [12] 技术驱动因素 - 前备箱空间取决于三电系统集成能力 电机功率密度达10.14kW/kg可缩小体积 [18] - 蔚来NT3.0平台通过13项专利实现系统集成 冷却模块体积减少30% [23] - 线控转向技术替代传统转向柱 释放前舱纵向深度 [23] - 材料轻量化保障安全 铝合金部件减重40% 车身刚度达38150Nm/Deg [23] 用户需求与应用场景 - 前备箱解决高频痛点:超市采购(92%萤火虫车主使用)、运动器材存放、母婴用品收纳 [28][30] - 智能化开启方式普及 包括APP控制、脚踢感应等 部分车主愿支付8000元加装电动功能 [32] - 实现"脏净分离"功能 提升用车体验 [30] 行业趋势判断 - 前备箱从加分项变为必备功能 无该配置车型被视为落伍 [12][32] - 技术投入成为核心竞争力 集成化能力构建行业壁垒 [18][23] - 本土品牌在前备箱技术应用上领先国际品牌 [26]
暂停纯电!保时捷重大反思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9-22 07:07
保时捷战略调整核心观点 - 公司正对其产品计划进行重大反思,重新转向内燃机及混合动力车型,同时暂停部分电动车型的推出[4] - 此次战略调整是应对汽车行业巨大变革、新市场现实和客户需求变化的举措[4] - 战略转型标志着更广泛的行业重新调整,凸显了纯电动转型过程中的挑战[10] 产品战略调整详情 - 即将推出的定位高于卡宴的全新SUV系列将仅提供内燃机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而非原计划的纯电动阵容[6] - Panamera和卡宴等热门车型在2030年代将继续提供混合动力和传统动力系统选择[6] - 已深入开发的电动车型,如标准版和轿跑SUV版卡宴EV,以及未来718细分市场的双门跑车,仍将按计划进行[7] - 将开发一款新的内燃机SUV来取代老款Macan,并与Macan EV一起销售[8] 财务影响 - 大规模产品调整将使大众汽车集团损失51亿欧元[6] - 预计调整将导致保时捷今年营业利润损失高达18亿欧元[6] - 公司将2025年的销售回报率预期下调至最高2%,低于此前预测的5%至7%[6] - 公司仍计划投资高达18亿欧元开发其下一代电动汽车平台[7] 调整驱动因素 - 纯电动汽车需求增长显著放缓是战略调整的主要驱动因素[7][12] - 中国豪华汽车市场萎缩及本土品牌的激烈竞争构成压力[12] - 美国持续征收27.5%的进口关税影响了公司前景[12] - 公司希望欧盟在2035年逐步淘汰新型内燃机汽车的目标上给予更多灵活性[12] 组织与供应链调整 - 公司取消了在其Cellforce部门生产高性能电池的计划,导致该子公司裁员近300人[12][14] - Cellforce将转变为一个独立的研发部门,部分岗位可能转移至大众的电池部门PowerCo[14] - 公司明确表示由于产量和缺乏规模经济,不会自行生产电池[14]
林长波:东风柳汽进入“战时状态”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9-22 07:07
作者 / 温 莎 编辑 / 黄大路 设计 / 吴 静 2024年3月,林长波出任东风柳汽总经理,没有传说中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他在沉淀了大半年后,从2025年掀起了改革风暴,直指传统车企和国企弊 病。 消瘦、皮肤白,说话语气舒缓,林长波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书生,然而在采访中,他经常会用到作战,打仗这样的词汇,在他带领下,东风柳汽已经进入 了战时状态。 计划中, 2025年东风柳汽将完成商用车5万辆,乘用车10万辆的目标。2026年稳住基盘,2027年向上爬坡,2028年达到产销20万辆。 其中,菱智向商用 MPV发展,在原有产品基础上进行细分,扩展为有三款产品的产品系列。未来将通过"菱智、大菱智、小菱智"三个产品矩阵,支撑 每年10万~12万辆的规模。目前,菱智年销量稳定在4万-5万台。 "(即使是在东风公司统一平台基础上)年产销20万辆的规模实际还是没有脱离危险区,想要进入主流要50万辆,我的远期目标奔着年销50万辆去的。" 林长波对《汽车商业评论》说。 两条腿走路,双线布局 风行,菱智,雷霆,星海系列覆盖了 MPV 、SUV和轿车市场,林长波刚接任总经理时,东风风行的产品系列很多,但缺少爆款,很难让人记得住。 ...
冯擎峰:为什么资本不再投汽车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9-21 07:07
行业现状:从增量市场到存量市场的零和博弈 - 全球汽车产业规模达2.5万亿至3万亿美元,产业链带动效应高达5倍,间接影响市场规模超过10万亿美元 [3] - 车市进入"零和博弈"阶段,市场总量停止扩张,一个玩家的增长必然侵蚀另一个玩家的份额 [3] - 行业竞争性质发生根本改变,从"共同把蛋糕做大"的创新驱动转变为"你死我活"的竞争性策略驱动 [3] - 竞争焦点集中在内卷式的成本控制、性能微创新以及客户关系与服务等方面 [4] 投资逻辑转变与现象级产品缺失 - 大型投行取消汽车领域投资部门,资本正逃离内卷的红海,寻找能创造新增量的蓝海领域 [3][4] - 近五年来缺乏真正"现象级"的消费产品,唯一符合标准的创新性产品是潮玩LABUBU,因其扩张了玩具市场边界而非侵吞份额 [6] - "新能源"革命并未创造汽车市场增量,只是改变了动力形态,本质仍是残酷的份额争夺 [8] - 当前创新更多呈"渐进式"而非"颠覆式"特点,新兴品类如机器人尚未成熟 [8] 全球主要区域市场出口风险与机遇 - 俄罗斯市场波动巨大,政策多变且汇率风险高,2024年4月起对华进口车辆征收15%-25%关税+20%增值税及高额报废税 [11][12] - 北美对华燃油乘用车综合税率为47.5%,电动车最高税率达147.5%,中国汽车基本无法进入,2024年对美直接出口整车仅11.6万辆,占比1.8% [12] - 欧盟在10%税收基础上,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最高35.3%反补贴税,并实施严格的电池法规 [12] - 中东、东南亚市场相对友好,沙特对中国产新能源汽车实行零关税,阿联酋汽车进口税率为5%,泰国对纯电动车延长免税至2025年底 [14] - 2024年中国对东盟汽车出口同比增长33%-45%,成为供应链转移的重要目的地 [14] 中美消费市场差异与战略选择 - 中美消费市场的根本差异在于消费结构,中国市场大量消费集中于基础性生活需求 [16] -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豪车/奢侈品市场,消费者愿意为超越基础需求的"价值消费"买单,是高价值、高利润的消费市场 [16] - 美国是高端品牌必争之地,尽管有高额关税壁垒,但因消费能力强大,仍是势在必得的战略市场,需考虑通过本地化生产或战略合作进入 [16]
女车主胜诉后,特斯拉再次被告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9-20 07:07
特斯拉法律诉讼进展 - 北京大兴区法院判决特斯拉向车主张亚周提供2021年2月21日交通事故前三十分钟完整行车数据[3] - 此前上海青浦区法院一审及上海二中院二审均判决张亚周侵犯特斯拉名誉权成立 需道歉并赔偿17万元[6] 特斯拉隐藏式门把手安全争议 - 2025年6月美国佛罗里达州一辆2021款Model Y碰撞起火 隐藏式门把手无法弹出导致救援延误并造成一人死亡[8][9] - 隐藏式门把手在低温 断电或事故后易卡滞 存在紧急状态下难以解锁的隐患[10][11] -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对约17.4万辆2021款Model Y展开初步评估 可能升级为工程分析并触发召回[13] - 特斯拉计划优化门把手设计 采用电子与机械一体化结构方案以确保电力中断或碰撞后能快速解锁[13] 监管环境趋严 - 美国NHTSA新局长Jonathan Morrison上任 强调技术创新不能凌驾公共安全 将强化企业法律责任链条[16] - 中国工信部2025年初发布汽车安全国家标准草案 首次明确针对隐藏式伸缩门把手提出四项硬性要求[19][21][22][23] - 新国标要求隐藏式门把手在电气失效后具备机械解锁能力且操作时间不超过5秒 并需通过-30℃至60℃环境测试[21][23] - 新国标预计2025年正式发布 给予一年过渡期 2027年7月起禁止在中国销售的新车采用全隐藏式门把手[24][25] 特斯拉面临的其他安全挑战 - 特斯拉在自动驾驶 车辆起火 刹车系统以及数据透明度方面面临诸多挑战[26] - 2016年佛州Model S Autopilot撞卡车事故为全球首例自动驾驶致死案例 2018年加州Model X起火事故引发对Autopilot局限性质疑[27] - 行业专家指出特斯拉面临产品责任边界不清 数据透明度不足及设计创新与安全可用性难以平衡三重挑战[28]
3.3万员工待岗,捷豹路虎瘫痪谜云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9-19 07:08
事件概述与核心影响 - 捷豹路虎于9月初遭遇突发网络攻击,导致全球多条生产线停摆,核心业务系统被迫降级运行,上下游供应链紧张 [3] - 停产已确定至少持续至9月24日,意味着生产中断时间将跨入第三周 [3][8] - 事件导致约3.3万名员工被要求在家等待,停摆期间大约有价值17亿英镑的车辆未能生产,初步将产生约1.2亿英镑利润流失 [4][9] - 若停产持续到11月,大约有5万辆汽车将无法生产,停摆使日均约千辆整车无法下线 [9][10] 网络攻击事件演变 - 公司最初采取关停措施防止入侵扩大,但随后取证发现部分数据受到影响,事态从“系统停摆”演变为“数据受损与监管报备并行” [7] - 黑客组织“Scattered Lapsus$ Hunters”(分散蜘蛛)声称对此事件负责,但攻击来源与具体团伙尚未得到公司层面的公开确认 [11][12] - 英国国家网络安全中心与外部安全专家已参与协助与评估 [11] 供应链连锁反应 - 斯洛伐克尼特拉工厂生产停滞,该厂承担发现与卫士车型的生产,年产约13万辆,直接雇员约4000人,部分员工转为休假或短工,薪资按八成发放 [15][16] - 欧洲多家配套服务企业被波及,斯洛伐克尼特拉的供应商已被迫暂停或缩减生产规模,部分分包商显著缩减产量 [3][16] - 部分欧洲配套企业已启动“缩产与轮休”以延缓固定成本开支,服务类供应商采取限单与待岗组合 [17] 行业历史案例与后续观察点 - 此次事件并非孤例,2022年2月丰田因供应商遭网络攻击一度停产日本国内全部14座工厂,2020年本田全球多地工厂也曾受影响 [18] - 后续关键观察点包括:9月24日最早复产窗口能否实现、数据泄露的实际范围与性质尚待明确、供应链企业何时能从跟停转向复产 [18] - 受控重启的节奏与数据披露的清晰度,将决定公司从被动应对转向常态运营的速度 [19]
增程的黄金时代结束了吗?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9-19 07:08
技术路线之争 - 蔚来创始人李斌承认增程路线在特定市场阶段具有显著商业价值 能快速解决用户续航焦虑并实现盈利 但强调公司仍坚持纯电战略是基于长期信念而非短期利益 [3][5] - 理想汽车凭借增程技术实现销量爆发 2023年增程市场销量达64万辆(同比增长181%) 2024年上半年达47万辆(同比增长124%) 但2025年8月出现同比下滑9.5% [8][10] - 增程技术正从"小电池+大油箱"向"大电池+小油箱"演进 新车型纯电续航提升至350-450公里(如昊铂HL达350km 智己LS6达450km) 综合续航超1300km 并搭载800V超充技术 [19][24][26] 市场动态与竞争格局 - 理想汽车连续三个月销量下滑 2025年8月交付28,529辆(同比下滑41%) 此前三个月下滑幅度分别为24.1%、39.74%和40.72% [8] - 新势力品牌中纯电与增程结构占比从2023年的56%:10.2%变为2025年的64%:7.7% 纯电市场8月同比增长38.5% 插混增5.0% 增程同比下降9.5% [10] - 传统车企加速布局增程赛道 别克至境L7、昊铂HL增程版、智己LS6增程版等密集上市 其中智己LS6预售30分钟订单破万台 [17][19][20] 技术演进与用户需求 - 增程成功核心在于满足用户"日常零油成本"和"长途无焦虑"双痛点 理想ONE将电池容量从2-3度电提升至40度电 重塑用户体验 [12][13][24] - 行业专家认为当纯电续航超300公里时 增程器使用频率大幅降低 可采用更小增程器和油箱 在成本与重量控制上具备优势 [26][27] - 反对观点认为长纯电续航增程车需与纯电正面比拼续航和成本 但支持方认为增程是电动化普及的重要推动力 未来35%用户仍将选择燃油车 [27][28][29] 企业战略调整 - 理想汽车转向纯电领域 目标高端纯电"保五争三" 月销稳定18,000-20,000辆 并提出"去除方向盘"的移动机器人愿景 [15] - 部分行业人士批评理想在增程领域未建立护城河 MPV领域放弃增程改赌纯电 导致增程市场份额被其他厂商抢占 [16] - 增程技术被定义为"电车时代的油车" 其生命力取决于电车整体市场的发展 而非单纯技术路线竞争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