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凤凰网财经
icon
搜索文档
指甲浑浊增厚?日本东京医大在用的「净甲贴」,贴出健康甲
凤凰网财经· 2025-06-26 18:22
产品核心功能 - 采用日本高井製薬净甲贴,利用透皮技术进行指甲护理,形成防护膜守护指甲健康[17][19][21] - 白天使用无痕,夜间贴8小时抗菌肽精准剿灭真菌,活性角蛋白同步滋养指甲[23] - 独家三层靶向体系:先破菌→再促新→最后形成防护罩,实现养护防三合一[33] 技术研发背景 - 由东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参与研发,采用超分子技术快速穿透甲板击退甲菌[19][33] - 含16味植物精粹与前沿科技配方,包括白鲜皮与蛇床子实现99.99%灭菌率[46][49] - 水杨酸软化硬甲,VII型活性角蛋白+钙离子输送营养,脱乙酰甲壳素形成防护罩[49] 市场表现与认证 - 连续7年蝉联日本药妆店手足护理类销量冠军,获日本食药协会"安全创新奖"[38][45] - 东京医科大学临床认证+INS万人种草,日本实验室称为"会呼吸的抑菌装甲"[34][52] - 符合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标准,通过汞、铅、砷等安全检测[28][29] 生产工艺与品质 - 83年历史的日本汉方药企,与国立医疗研究中心保持深度合作[35][36] - 16种核心成分取自富山县有机药田,每批通过217项农残检测[41] - 医疗级无菌车间生产,每片贴剂经过3道质检工序[43] 使用场景与性价比 - 3-5天使用一次,手脚指甲通用,大脚趾可通过裁剪贴片适配[61] - 日本当地售价2200日元/袋(约106元),品牌内购价49元/袋(20贴)[30][32] - 轻度囤两袋89元,中度三袋129元,重度四袋169元,适合全家防护[55]
特朗普考虑打破历史惯例,提前宣布美联储下任主席人选
凤凰网财经· 2025-06-26 18:22
美联储主席换届风波 - 特朗普公开批评现任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糟糕透顶",并透露已物色3-4位潜在接替人选 [1] - 计划最早于2024年9月宣布提名人选,比传统交接期(任期结束前3-4个月)提前8个月至10个月 [1][4] - 提前宣布旨在通过"影子美联储主席"影响市场利率预期,向鲍威尔施压 [1][4] 主要候选人分析 - **凯文·沃什**:前美联储最年轻理事(35岁任职),近期多次批评现行政策,是特朗普重点考虑对象 [2] - **凯文·哈塞特**: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政策立场与白宫高度一致 [2] - **克里斯托弗·沃勒**:现任美联储理事,6月表态支持降息,但2025年1月报道称其已被移出候选名单 [2] - **斯科特·贝森特**:财政部长,未获官方确认但受多方推荐 [2] - **戴维·马尔帕斯**:前世界银行行长,政策理念与特朗普政府契合 [2] 权力交接新模式 - 被提名人将长期处于"候任主席"状态,通过公开讲话形成对现任决策层的压力 [4] - 继任者面临两难:批评现行政策损害美联储团结,保持沉默则可能失去特朗普支持 [4] 特朗普与鲍威尔博弈 - 特朗普多次威胁解雇鲍威尔或指定继任者,6月12日改口称"不会解雇他",但施压已成常态 [5] - 鲍威尔6月25日国会作证警告关税或推高通胀,暗示不急于降息,间接回应特朗普诉求 [8] 美联储独立性挑战 - 特朗普行为被视作挑战1935年确立的"总统不得随意罢免独立机构负责人"法律前提 [7] - 4月政府请求最高法院授权解雇独立机构官员,直接威胁美联储独立性 [9] - 分析认为特朗普试图建立"总统影响美联储"模板,可能侵蚀货币政策数十年信誉 [9] 中国企业出海论坛 - 凤凰网将于2025年6月28-29日在深圳举办出海高峰论坛 [10] - 潘基文、龙永图、李书福等政商领袖将出席,探讨国际化战略挑战 [10]
陈佩斯:在时代变迁中守艺承风
凤凰网财经· 2025-06-26 18:22
核心观点 - 陈佩斯通过舍弃商业利益和主流曝光,坚守艺术真实性和人性洞察,实现从春晚小品到话剧舞台的成功转型 [5][7] - 艺术传承需要拥抱时代变革(如短视频平台),但必须保留核心创作理念(如喜剧的真实共鸣) [7][22] - 父子两代艺术家通过"戏比天大"的信念完成事业传承与和解,体现艺术信仰的延续性 [18][21] 01 传承不是固步自封 - 陈佩斯在电视时代淡出后,持续通过话剧《阳台》等作品保持对社会现实的尖锐批判 [2][3] - 为保留艺术纯粹性主动舍弃商业利益,选择有限舞台但获得持久艺术生命力 [5] - 与儿子合作拥抱短视频新形式,注重观众情感连接而非数据流量 [7] 02 转型并非一帆风顺 - 早期因形象限制在电影行业受阻,转而与朱时茂开创春晚小品先河 [9][11] - 2001年转战话剧后经历创作阵痛,《托儿》《戏台》等作品最终成为经典 [13] - 家庭支持是其坚持艺术探索的关键因素,父亲陈强的艺术熏陶奠定基础 [8][9] 03 艺术信仰的代代传承 - 陈大愚通过努力弥补天赋差距,主动承接父亲体力衰退后的艺术使命 [14][16] - 父子关系从艺术评价对立转变为共同守护"戏比天大"的职业信念 [18] - 陈佩斯现阶段满足于有戏可演、有观众等待的纯粹创作状态 [20][21]
不止于“月子中心”,圣贝拉上市领跑“悦己消费”新蓝海
凤凰网财经· 2025-06-26 18:22
核心观点 - 港股市场迎来三只聚焦"悦己新消费"的企业同时上市,其中圣贝拉表现尤为突出,首日涨幅达42% [1] - 圣贝拉的成功上市印证了"悦己消费"赛道的火热,消费者愿意为提升生活品质的专业服务支付溢价 [3] - 公司从高端月子中心运营商向覆盖女性及家庭全生命周期健康需求的企业转型,此次IPO为其战略加速落地提供关键动力 [15][16] 公司表现与财务数据 - 圣贝拉IPO定价6 58港元/股,首日股价达9 4港元/股,募集款项净额6 3亿港元,国际配售获15倍超额认购,香港公开发售认购倍数达193倍 [1]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从4 72亿元增长至7 99亿元,两年增长67 3%,经调整净利润从-4463万元扭亏为盈至4226万元 [4] - 截至2024年底旗下月子中心达96家(62家自营+34家管理),成为中国最大产后护理及修复集团,市场份额1 2% [6] 商业模式与战略布局 - 采用"高端酒店租赁+专业护理输出"轻资产策略,与顶奢酒店合作降低前期投入成本 [4] - 构建三级品牌矩阵:超高端品牌"圣贝拉"(客单价23 9万元)、高端品牌"艾屿"、轻奢品牌"小贝拉"(客单价9 6万元) [7] - 向"家庭健康生态"拓展:家庭护理服务收入6907万元(+52 4%),收购女性健康食品品牌"广禾堂"贡献收入5125万元(毛利率61 5%) [7][8] - 非月子业务收入从2022年6419万元跃升至2024年1 2亿元,两年增长87% [8] 行业趋势与市场机会 - 2024年产后护理及修复服务市场规模675亿元,家庭儿童护理服务358亿元,预计2030年分别达2008亿元和1052亿元(CAGR 20 4%和19 1%) [9] - 中国内地月子中心渗透率从2019年1 3%升至2024年6 0%,仍远低于韩国、中国台湾等成熟市场60%的渗透率 [9] - 消费者最看重专业化团队及营养师搭配餐饮,"产妇产后修复"(57 7%)、"营养师月子餐搭配"(51 3%)及"婴儿护理及成长监测"(48 7%)为前三大需求 [10] 核心竞争力 - 拥有693名持证护士,与30余所护理学校合作建立人才输送体系,2024年劳工成本1 77亿元(占销售成本33 6%) [11] - 84%产后护理客户会复购其他服务或产品,38%销售额来自现有客户推荐或自有在线渠道 [11] - 通过AIoT平台和大语言模型应用改进护理SOP,构建数据驱动壁垒 [13] 全球化布局 - 全球月子中心市场规模从2019年73亿美元增至2024年129亿美元(CAGR 12 0%),预计2030年达319亿美元(CAGR 16 8%) [15] - 已在新加坡开设自营海外中心,洛杉矶开设管理海外中心,未来将扩展至纽约、巴黎及伦敦等国际城市 [15]
涉嫌单位行贿罪,大牛股老板被刑拘!“95后”儿子已接任董事长
凤凰网财经· 2025-06-26 18:22
公司实控人涉嫌犯罪事件 - 公司实际控制人之一潘峰因涉嫌单位行贿罪被刑事拘留 [1] - 潘峰直接持有公司2536.95万股股份,持股比例为25.41%,是公司第一大股东 [5] - 2022年中标的1.58亿元生物检验车项目预计无法实际承接 [6] 公司管理层变动 - 2024年7月公司董事会换届选举,潘峰之子潘淇靖(1995年出生)接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5] - 潘峰自2015年至2024年7月一直担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职务 [5] 公司经营及财务影响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1.38亿元,同比减少52.81% [7] - 2024年归母净利润亏损2.78亿元,亏损同比扩大 [7] - 对无法承接的1.58亿元项目存货计提资产减值损失4382.26万元 [6] 公司股价表现 - 6月11日-6月25日公司股价区间涨幅达84.12% [2] - 6月26日股价下跌1.22%,报44.57元/股,总市值44.5亿元 [2] 公司业务概况 - 主要从事核生化安全装备的研制、生产、销售和服务 [2] - 近期因以色列与伊朗冲突成为A股热门概念股 [2]
冲突可能很快再次爆发,特朗普一句话点燃市场恐慌
凤凰网财经· 2025-06-26 06:38
美股市场表现 - 美股三大指数涨跌不一,纳指涨0.31%,标普500指数平收,道指跌0.25% [1] - 大型科技股分化明显,英伟达涨超4%,总市值达3.77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公司;谷歌涨超2%,微软、苹果小幅上涨;特斯拉跌超3%,英特尔跌逾1%,奈飞、亚马逊、Meta小幅下跌 [1] - 热门中概股多数下跌,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跌0.6%,霸王茶姬跌超8%,满帮、小鹏汽车跌超3%,好未来、金山云等跌超2%;富途控股涨约6%,中通快递、京东涨超1% [1] 地缘政治与原油市场 - 特朗普在北约峰会警告以伊冲突可能再起,推动国际原油价格盘中暴涨,WTI原油涨至66美元上方,日内涨幅近2.6%;布伦特原油涨至67.50美元上方,涨幅超2.4% [2] - 特朗普透露美伊下周将展开会谈,但淡化达成核协议前景,强调将继续对伊"极限施压",同时暗示制裁政策可能保留灵活性 [2] - 分析师认为地缘政治风险有所缓解但停火协议不牢靠,风险资产上涨仍较为谨慎 [2] 美联储政策动态 -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国会听证会表示未来贸易协议可能为降息提供空间,强调"滞胀并非美国经济基本假设",但正密切监控价格走势 [3][4] - 鲍威尔认为特朗普政府关税措施可能在未来数月推高通胀,但多数美联储官员支持今年降息 [4] - 特朗普公开批评鲍威尔"智商低下",透露已圈定3-4名美联储主席潜在接班人,但未公布具体名单及时间表 [4] 中国企业出海战略 - 凤凰网将举办2025中国企业出海高峰论坛,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等政商学界领袖将共话出海战略 [6] - 论坛将聚焦跨文化沟通、政策法规差异等挑战,分享新消费品牌出海实战经验与文化融合策略 [6] -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辛选集团董事长辛有志等将出席并分享本地化运营经验 [6]
外国需求将减弱,高盛预测美元还要跌
凤凰网财经· 2025-06-25 21:06
美元指数表现 - 彭博美元指数2025年上半年下跌逾8%,创有记录以来最差年度开局 [2] - ICE美元指数年内跌幅约9%,可能创1986年以来最差上半年表现 [2] 美元走弱原因分析 - 特朗普政策不确定性扰乱全球市场,动摇投资者信心 [6] - 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证券规模达31万亿美元,过去十年翻倍 [6] - 交叉货币基差互换显示美元需求减弱,欧元和日元需求增长 [8][9][11] 外汇市场趋势变化 - 欧洲投资者可能转向本土市场,增加欧元作为替代储备货币 [6] - 摩根士丹利报告指出投资者购买美元计价资产意愿降低 [11] - 高盛认为欧元在交叉货币基差互换中比美元更具价值 [12] 美国债务市场影响 - 美国将更依赖国内买家吸收增加债务 [7] - 需要增强金融中介能力为体系提供杠杆 [7] - 法国巴黎银行观察到资金从美国流向欧洲的趋势 [12]
“50%付费率是国内的5倍”,中国短剧如何让白人大妈上头?
凤凰网财经· 2025-06-25 21:06
中国短剧出海现象 - 中国短剧以"黄金三秒"(炸裂开场、悬疑钩子、剧情翻转)风靡北美,与好莱坞Quibi短剧平台17.5亿美元投资失败形成鲜明对比 [1] - 爆款短剧《花花公子的替嫁娇妻》以17万美元成本斩获200万美元收入,改编自玄幻IP的短剧单月充值突破7000万 [1][3] - 2024年中国短剧市场规模达500亿元,已超越电影票房(425亿元),预计未来三年国内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全球市场潜力达千亿美金 [5] 市场表现与用户行为 - 北美市场白人大妈付费率高达50%,是国内的5倍,"霸总文学"尤其受欢迎 [2][5] - 中东阿联酋市场单日充值达4-5万美元,沙特、卡塔尔等人均GDP超1.5万美元的国家展现强劲消费力 [5][16] - 北美主妇、中东土豪成为核心用户群体,不同地区偏好分化:北美爱豪门恩怨、拉美热衷不伦恋、中东追捧家族复仇 [2][5] 行业生态与商业模式 - 好莱坞罢工期间中国短剧成为失业影视人"救命稻草",三线演员日薪从200美元暴涨7倍至1500美元 [1][11] - 盈利模式区域分化:北美日韩靠付费、东南亚走广告、南美中东尚处培育期,80%出海项目仍在亏损但资本持续涌入 [2][5] - 洛杉矶出现20-30家中资短剧公司,苹果商店娱乐榜前列被中资短剧APP占领,平台高投放成本促使转向内容制作 [12][16] 制作与成本控制 - AI短剧成本可压至传统真人短剧1/3(约5-6万美元/部),数字人主演无国籍争议 [5] - 典型拍摄节奏为8天完成100页剧本(相当于电影时长),每条最多拍3遍,导演需精准掌控韩剧式镜头语言 [12] - 南加大华人留学生参与制作收入翻倍,新手导演酬劳从4000美元飙升至7500美元,爆款导演轻松破万 [12][16] 内容创作与文化差异 - 中国2000万网文作者年产30万部作品形成IP改编优势,但过度依赖"霸总+狼人"公式导致同质化 [5][7] - 中东需遵循"沙漠法则"(皇室车队、骆驼商队等元素提升完播率),男性向商战剧付费率超甜宠剧 [16][17] - 土耳其公司用本土演员+口音取得成功,反衬部分中国公司过度追求"美式口音+白人主演"的局限 [8] 行业变革与趋势 - 短剧填补传统电视台式微后的内容真空,尤其俘获中年主妇和少数族裔女性,类似手游革新游戏业 [7][12] - 《山海经》等传统文化IP通过短剧出海,好莱坞从质疑转向跟进,中东南美公司已全力投入 [8] - 中东市场可能孕育"短剧+电商"复合模式,直接规模估达百亿美金,全产业链或达500-1000亿美金 [17][19]
倒计时!凤凰网2025中国企业出海高峰论坛3天后在深圳举办
凤凰网财经· 2025-06-25 21:06
贸易谈判与关税形势 - 美国总统特朗普设定的贸易协议最后期限为7月9日 若未达成协议相关国家将面临远超当前10%基准税率的更高关税[1] - 目前仅英国与美国达成初步协议 但钢铁关税问题仍未解决[1] - 中美贸易休战协议延至8月中旬 为谈判争取时间[1] 全球供应链与贸易壁垒 - 全球供应链面临单边主义 贸易保护主义冲击 技术封锁 碳壁垒 数据主权争端等新型贸易壁垒不断涌现[1] - 中国企业出海环境日益复杂[1] 中国企业出海高峰论坛 - 凤凰网主办的"2025中国企业出海高峰论坛"将于6月28-29日在深圳举行 主题为"为开放的世界"[1] - 论坛旨在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之际 为中国企业搭建思想碰撞 资源对接 规则对话的高端平台[1] - 论坛系统性破解出海难题 探寻生态化 可持续的出海新路径[1] 论坛参与方与嘉宾 - 论坛集结全球政界 商界 学界顶尖领袖 包括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潘基文 商务部原副部长姜增伟 龙永图 魏建国 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等[2] - 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 罗马尼亚前总理彼得•罗曼 匈牙利驻广州领事馆总领事华培德 印尼驻广州领事馆总领事斌德加等国际嘉宾参与[2] - 论坛汇集多国经贸机构 数百家行业领军企业 包括吉利 格力 TCL 群核科技等[2] 论坛资源与网络 - 论坛直连中东 东盟投资贸易部门 主权基金及智库 搭建政策 资本与项目的"破局中枢"[2] - 论坛成立"中国企业出海全球化理事会" 联合政企学媒资源打造常态化协作平台[2] - 论坛汇聚中东 东盟核心市场顶级权威资源 包括阿联酋哈利法经济区 阿曼主权基金 马来西亚关丹产业园等[3] 跨境生态网络 - 论坛联动亚投行 沙特华商协会 越南总商会 俄中友好协会贸易促进与经济合作委员会 欧洲投资巨头Tikehau Capital等构建跨境生态网络[4] - 多国使领馆 投资促进局 主权基金 经济区 核心商协会及全球产业资本共同构成贯通政策与市场的顶级阵容[4] 论坛支持单位 - 论坛由凤凰网主办 华润雪花啤酒荣誉呈现 全球服务贸易联盟指导 凤凰网财经承办[4] - 中国民促会 中外企业家联合会 蓝图公益基金会 北京国际技术交易联盟战略合作[4] - 长江商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提供学术支持 蒙牛 双汇 中国平安 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给予特别支持[4]
国民汽水大窑,也要被卖了?
凤凰网财经· 2025-06-25 21:06
核心观点 - KKR拟收购中国饮料公司大窑85%控股权 交易完成后创始团队保留少数股权 仍需监管部门批准 [1][3] - 大窑从区域性品牌发展为全国性饮料企业 通过差异化餐饮渠道策略实现快速增长 2021年销售额达30亿元 [7][8] - KKR在中国消费领域有丰富投资经验 此次收购或帮助大窑突破全国化发展瓶颈 提升供应链效率 [9][10] 公司发展历程 - 品牌始创于1980年代 前身为内蒙古八一饮料厂 2006年更名为大窑食品厂 [4] - 2014年开启全国化运营 从内蒙古拓展至全国市场 产品出口俄罗斯及东南亚 [1][5] - 2021年启动品牌升级 签约吴京为代言人 广告投放覆盖电梯、地铁等场景 [8] 产品与渠道策略 - 主打520毫升玻璃瓶包装 开创"大汽水"品类 形成6大饮料产品线 [7] - 85%销售额来自餐饮渠道 全国经销商超1000家 终端网点达百万个 [7] - 采用"管控价格568"策略 经销商利润率超20% 高于竞品5-10个百分点 [7] 资本运作与行业背景 - 此前传闻拟赴港IPO募资5亿美元 公司明确否认上市计划 [3] - 中国碳酸饮料市场95%被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占据 本土品牌面临激烈竞争 [8] - KKR管理资产达6640亿美元 一季度募资305亿美元 投资金额近200亿美元 [3][4] 行业趋势与政策环境 - 2025年央行等六部门发文支持消费企业股权融资 鼓励长期资本投入 [10] - 港股消费板块回暖 蜜雪冰城等企业带动IPO热潮 多家消费公司递交申请 [10] - 国际资本对中国消费市场信心回升 外资并购或成本土品牌新选择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