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财经
搜索文档
中产“供养”的坦博尔,IPO前王丽莉家族突击分红超2.5亿
凤凰网财经· 2025-10-18 18:10
公司概况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中国专业户外服饰品牌第四名,原为成立超20年的老牌羽绒服品牌,于2022年加速转型户外领域[1] - 公司营收从2022年的7.32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3.02亿元,涨幅达77.9%[1] - 2025年上半年收入为6.58亿元,同比增长85%[3] 财务表现与盈利能力 - 公司毛利率维持在较高水平,2022年至2024年整体毛利率分别为50.2%、56.5%、54.9%[5][7] - 各产品系列毛利率均超50%,其中顶尖户外系列在2024年毛利率达63.4%[7] - 净利率呈现下滑趋势,从2022年的11.7%降至2024年的8.2%,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下滑至5.7%[3][12] - 销售及分销开支持续上涨,从2022年的2亿元增至2024年的5.08亿元,占总收入比例从27.3%升至39%[12] 销售渠道与运营策略 - 线上渠道收入贡献显著提升,从2022年的2.26亿元(占比30.9%)增至2024年的6.26亿元(占比48.1%),2025年上半年占比达52.7%[4] - 线下门店数量在2025年上半年出现收缩,从2024年的278家缩减至257家[4] - 公司采取“重营销、轻研发”策略,产品大部分为第三方代工[13] 产品结构与定价策略 - 产品分为顶尖户外(建议零售价999-3299元)、运动户外(599-2999元)、城市轻户外(699-1799元)三个系列[8] - 城市轻户外系列是收入主力,2025年上半年贡献68.2%收入,运动户外系列贡献26.8%[8] - 实际平均售价普遍低于最低建议零售价100元以上,城市轻户外系列平均售价较699元低三四百元[9] - 顶尖户外系列平均售价在2023年达1028元峰值后下滑,2025年上半年仅为861.6元,同比下滑25.6%[10] 库存与供应链管理 - 库存水平持续上涨,从2022年末的3.33亿元升至2024年末的6.93亿元,2025年上半年再涨至9.31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34.3%[14] - 平均存货周转天数拉长,从2022年的292.2天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485.4天[15] - 相比之下,同行伯希和2024年平均周转天数为213天,短于公司[15] 公司治理与股东行为 - 公司在IPO前进行大额分红,累计分红3.25亿元,其中2025年分红2.9亿元[16] - 控股家族(王丽莉家族)持股至少92.47%,独自分得2025年分红中的2.68亿元,累计获得分红约3亿元[17] - 过去三年公司净利润总计3.32亿元,大额分红后资产净值从2024年末的7.4亿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4.9亿,现金及等价物从1.54亿元缩水至2600.9万元[19]
良品铺子难了!“一女二嫁”闹剧搞砸,还被索赔50万一天的违约金
凤凰网财经· 2025-10-18 18:10
股权转让纠纷 - 控股股东宁波汉意终止与长江国贸的股权转让协议,第二个买家正式出局 [3] - 宁波汉意此前已与广州轻工签署意向协议,约定转让19.89%股权(7976.4万股),但未履行,导致广州轻工起诉至法院 [6][9] - 广州轻工诉求包括继续以12.42元/股价格购买股权(总价款9.9亿元)及按日息万五支付违约金(每日49.5万元,截至7月31日约3170万元) [9] - 法院已冻结宁波汉意所持7976万股(约19.89%)良品铺子股权,导致其与长江国贸的交易难以进行 [9][10] 控股股东资金链困境 - 截至8月14日,宁波汉意所持18.93%公司股权(7590万股)被质押,质押比例达53.72% [13][14] - 宁波汉意未质押股权数量为6538.7万股,低于拟向广州轻工转让的7976.4万股,即便加上一致行动人良品投资的股份仍不足交易所需数量 [13][14] - 自2020年8月起频繁质押股权融资,2023年7月大额质押5000万股(占总股本12.47%),质押日股价24.4元,而2024年8月股价已跌至11元,质押市值大幅缩水 [17][18] - 2024年5月计划减持3%股份,但因股价低迷仅完成减持58万股 [18] 公司基本面恶化 - 2024年公司营收71.59亿元,同比下降11%,扣非净利润7476万元 [19] - 2025年上半年营收28.29亿元,同比下降27.21%,扣非净亏损1.19亿元,亏损扩大 [19][20] - 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仅577.15万元,较2023年的12.9亿元暴跌99.55% [19] - 2025年上半年末门店数量共2445家,较年初净减少259家,市场份额被挤压 [22] 行业竞争与资本表现 - 零食量贩渠道崛起,以鸣鸣很忙(赵一鸣、零食很忙)为例,2024年门店销售额555亿元,营收393亿元,但毛利率仅7.6% [21] - 万辰集团(好想来品牌)2024年营收323.29亿元,销售毛利率10.76% [22] - 良品铺子2025年上半年销售毛利率为24.42%,虽较2023年启动平均22%降价,但性价比仍不敌新兴竞争对手 [22] - 公司市值截至10月17日为50亿元,较2020年巅峰340亿元缩水85% [23] - 机构投资者撤离,高瓴资本已完全退出前十大股东,今日资本自2023年起从1.21亿股减持至7282万股 [25] 核心矛盾总结 - 股权纠纷本质是传统消费企业在行业变局中高端化战略失利、渠道优势不佳及资本信心崩塌的综合结果 [26] - 行业洗牌加剧,企业若不能及时把握消费趋势调整策略,可能被后来者取代 [27]
限量6千箱!拉菲红酒!法国原装进口,自饮/送人/收藏,速抢
凤凰网财经· 2025-10-18 18:10
品牌背景与定位 - 拉菲古堡是世界红酒界享有高名气和地位的酒庄,是名贵身份的象征,产量少且价格高 [5] - 拉菲罗斯柴尔德男爵酒业集团由罗斯柴尔德家族创立,拥有150余年历史并延续六代传承,是欧洲乃至世界久负盛名的金融家族 [39][56] - 集团通过收购扩展业务,自1962年起依次收购杜哈米隆古堡、莱斯古堡、乐王吉古堡,并在智利、阿根廷、中国等地开发葡萄园,成长为葡萄酒行业地位尊贵的企业 [46] 产品核心卖点 - 拉菲雾禾山谷赤霞珠西拉红葡萄酒产自集团旗下奥希耶古堡的雾禾山谷,该产区是集团唯一最具生态的精灵之地 [64] - 产品采用赤霞珠与西拉双株混酿,赤霞珠提供丰富单宁和陈年潜力,西拉则适合橡木桶陈酿,结合两种葡萄特点实现突破性混酿 [70][73] - 每公顷产量严格限制在约3500公斤,遵循传统工艺,在12-16个月橡木桶熟成后装瓶,确保珍稀品质 [81][84] 产品包装与附加价值 - 产品使用限定瓶型而非传统波尔多瓶型,并配有印有家族“五箭头”族徽的专属对开礼盒,增强珍藏价值 [93][95] - 附赠定制拉菲logo海马刀,产品瓶身带有防伪码可供验证真伪,提升产品可信度与完整性 [100][112] - 官方指定售价为1980元每瓶,促销活动为489元买一瓶送一瓶,并赠送价值888元的水晶杯和98元的海马刀,对比其他电商平台五百多两瓶的价格具有赠品优势 [25][28]
鞋柜C位!这双「山境1.0」,日常通勤、徒步、登山全搞定
凤凰网财经· 2025-10-17 20:58
产品定位与市场策略 - 产品定位为“万能鞋”或“全能鞋”,旨在无缝衔接城市通勤与户外山野等多场景使用[5] - 公司使命是通过极致性价比消除出行障碍,致力于让消费者以百元预算享受千元级别的产品性能[13][14] - 采用高性价比市场策略,产品在线下奥特莱斯专柜售价为698元,得物平台售价为579元,而推文促销价直接降至159元,价格优势显著[10][48][50] 品牌背景与制造能力 - 品牌在行业内被视为“扫地僧”级别的专业户外品牌,具备硬核制造基因,但营销投入较少,知名度相对有限[7] - 公司拥有强大的供应链背景,是其背后工厂为国际知名运动品牌DA牌李*的代工厂,制造能力获得背书[8] - 品牌凭借匠心做工和品质在户外运动行业建立了口碑,并已入驻得物平台,获得渠道认可[47] 核心产品性能 - 鞋底采用高耐磨止滑全掌橡胶大底,经过小刀刮擦、钢钉穿刺及电钻冲击测试,展现出卓越的耐磨性与抗穿刺能力,耐久度远超日常所需[16][17][20][21][23][25][28][29] - 湿地抓地性能突出,鞋底深度立体纹路设计使湿地抓地力提升60%,能有效应对湿滑石阶与陡坡[31][55][58][59] - 中底采用二次高弹橡塑发泡科技,提供明显回弹反馈,有效吸收冲击力,减轻长距离行走时小腿和脚板的压力,实现“漫步云端”的舒适感[33][35][63][64][66] 舒适性与设计细节 - 鞋身采用创新网眼拼接材质,构建立体呼吸系统,结合高性能透气鞋垫,实现空气循环对流,保持双脚持久干爽,整体重量减轻30%,穿着体验轻盈无负担[37][38][39][41][69][71][73][75][77][78][80][81][83] - 设计注重保护性与美学,前掌内置防踢护趾设计保护脚趾安全,鞋侧配有Singel Run潮流标识与便捷鞋舌提环,细节处融合功能性与户外美学[43][45] - 提供暗夜黑、大地沙、天空蓝三款配色,以满足不同穿搭风格需求,覆盖通勤、露营、徒步等多场景[90][92][94] 消费者保障与适用场景 - 提供7天内无理由退换货以及90天穿坏包换的售后保障,凸显公司对产品质量的信心[52][96] - 产品为男女同款,具备高弹缓震特性,适用场景广泛,包括越野跑、公路跑、跳操、跳绳、慢跑、瑜伽、健身、体测等[52][96]
大众帕萨特一启动就抖动,4S店多次修不好!厂家:不影响使用
凤凰网财经· 2025-10-17 20:58
上汽大众帕萨特产品质量问题概述 - 文章核心观点:上汽大众帕萨特车型存在普遍且持续的产品质量问题,特别是发动机怠速抖动和变速箱故障,且公司未能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1][6][7] 具体车主案例 - 一位帕萨特车主于去年12月购车,行驶约3万公里后出现严重问题,包括购车两个月后因质量问题更换变速箱,并陆续更换四个刹车片和六个刹车盘 [2] - 该车辆发动机冷启动怠速抖动严重,已维修六七次,更换过火花塞、喷油器,并清洗积碳,但故障未解决,最新判断为发动机缸内缺火 [2] - 车主提出更换发动机的诉求未获处理,公司方面回应称“冷启动抖动不影响热车行驶”,但车主对此说法不予认可 [4][5] 第三方投诉平台数据 - 车质网平台显示,帕萨特车型存在多位车主投诉,问题集中表现为变速箱跳档和发动机怠速异常抖动 [7] - 投诉涉及多个年款车型,包括2017款、2019款、2022款、2023款和2024款,故障类型还包括变速箱异响、共振、转向系统异响及A柱弯曲等 [8]
vivo重返第一、华为苹果争第二,OPPO荣耀危险了?
凤凰网财经· 2025-10-17 20:58
市场格局概述 - 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手机市场第一名更替,vivo以约18%的市场份额重返榜首[2][3] - 华为与苹果在15%-16%的区间内争夺第二、三名[3] - 2025年前三季度市场经历三次洗牌,小米、华为、vivo轮流登顶,头部厂商座次极不稳定[7][11] - 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总出货量为6720万台(Omdia数据)或6840万台(IDC数据),同比小幅下滑[4][5] 主要厂商竞争态势 vivo - 2025年第三季度出货量1180万台(Omdia数据),市场份额18%,环比下降1个百分点但重返第一[3][4] - 从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份额稳步增长约3个百分点,稳定性来自线下渠道积累和稳健产品策略[12][13] - 在4000-6000元中高端价位段份额从11.4%大幅增长至16.9%,但与华为、小米并称“华小v”第一阵营[13] - 面临挑战是在1000-2000元价位段份额有所流失,需平衡不同价位段市场[15] 苹果 - 2025年第三季度出货量1080万台(IDC数据),市场份额15.8%,成为唯一环比和同比均实现增长的厂商[5][15] - 排名从第一季度第五名跃升至第三季度第二名,主要受益于9月iPhone 17系列发布和部分旧机型降价进入“国补”范围[15][17] - 与华为在高端市场竞争胶着,份额差距仅在1个百分点以内[17] 华为 - 2025年第三季度出货量约1050万台(Omdia数据),市场份额从第一季度18%降至16%,策略从攻势转为守势[4][17][18] - 主动控制产品节奏,聚焦高端利润市场,如在4000-6000元价位段份额达34.3%,并推出起售价19999元的折叠屏等超高端产品[18][19] - 第二季度曾时隔四年重返第一,但第三季度选择资源集中以保持利润率和品牌影响力[18][19] 小米 - 2025年第三季度出货量1000万台,市场份额从第一季度19%回落至15%,排名从第一跌至第四[4][5][21][22] - 份额回落主因是走量的Redmi缺少新爆款,叠加“国补”爆发效应消退[23] - 在4000-6000元价位段份额为23.9%,仅次于华为,但高端市场号召力与华为、苹果相比仍有明显差距[23] OPPO - 2025年第三季度份额约15%,排名从第三降至第四或第五,表现“先升后降”[4][5][24][25] - 第二季度Reno 14系列曾帮助份额升至16%,但第三季度受苹果新品冲击份额被挤压[25] - 基本盘尚在,但面临vivo渠道竞争、华为苹果高端挤压以及小米荣耀性价比市场的多重冲击[26] 荣耀 - 2025年第三季度首次进入IDC前五榜单,份额14.4%,与OPPO并列第五[5][27] - 策略是避开高端市场正面竞争,资源集中在1000-1500元档荣耀X7等主流价位段机型[28] - 短板是高端表现和品牌力不足,市场空间被挤压,虽试图通过Magic8系列寻求突破但前景未知[28][29] 全年展望与竞争格局 - 2025年前三季度累计出货量vivo(3700万台)仅领先华为(3580万台)120万台,基本锁定前两名[10][35] - 第二梯队小米(前三季度约3370万台)与苹果(约3020万台)将争夺全年第三,差距360万台[38] - 第三梯队OPPO(前三季度约3190万台)与荣耀贴身缠斗保五争四,平均份额差距仅0.9个百分点[10][40] - 第四季度成为关键变量,vivo需看X300系列促销表现,华为押注11月中下旬发布的Mate 80系列,苹果则迎来传统销售旺季[36][39] - 市场已进入存量时代,份额争夺极为激烈,全年第一份额可能仅17%-18%,与第二名差距或只有零点几个百分点[30][41]
冠中生态实控人夫妇套现超3亿元“撤退”,成立仅2月的新股东“轻取”控制权
凤凰网财经· 2025-10-17 20:58
资本运作方案 - 公司近期宣布两项重大交易:以现金收购杭州精算家人工智能技术有限公司51%股权,整体估值暂定不高于5.6亿元;同时,实际控制人李春林、许剑平夫妇通过协议转让及表决权放弃方式,将上市公司控制权交予杭州深蓝财鲸人工智能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3] - 以5.6亿元估值计算,上市公司将斥资2.856亿元收购杭州精算家51%股权;实际控制人李春林夫妇通过转让股份变现将超过3.26亿元;交易对手方靳春平将以2.21亿元代价获得上市公司控制权[3] - 新控股股东深蓝财鲸将凭借1470.33万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的10.50%)的持股比例成为控股股东,所付出的代价仅2.21亿元,原因是原实际控制人放弃了剩余33.74%股份的表决权[4] 股价市场表现 - 自9月底停牌一周复牌后,公司股价开启大涨模式,连续多个交易日实现"20cm"涨停,股价从停牌前的11.2元/股最高飙升至23.23元/股,实现翻倍[3] - 10月16日,公司股价收于20.10元/股,涨幅2.97%;10月17日,股价收于19.09元,跌幅5.02%[20] 公司基本面与财务状况 - 公司自2021年上市后主业疲软,2021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02亿元、4.53亿元、3.77亿元及1.4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812.72万元、5623.46万元、3417.21万元及-7090.02万元,2024年亏损超7000万元[11] - 公司营业收入仅在2022年实现小幅增长,净利润则连续下滑,其中2024年下滑幅度进一步加大[11] - 这并非实际控制人首次变现,去年6月,冠中投资已通过协议转让方式以8.50元/股的价格对外转让了840.06万股[12] 收购标的分析 - 收购标的杭州精算家成立于2022年9月22日,成立仅三年,2024年营业收入4796.63万元,净利润792.02万元;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452.77万元,净利润506.74万元[14] - 以2024年净利润计算,5.6亿元的整体估值下,市盈率接近71倍[14] - 根据天眼查数据,2023年杭州精算家社保缴纳人数为9人,2024年只有2人[17] - 公司产品"深蓝财鲸"智能体于2025年7月才发布,核心团队据称来自达摩院,人均拥有20多项专利[14][18] 交易相关方情况 - 新控股股东深蓝财鲸成立于今年7月21日,截至公告日未开展实际经营,其出资结构为沈如君持股65%,深圳市花舞科技有限公司持股34%,杭州深蓝企服科技有限公司持股1%并担任执行事务合伙人[9] - 靳春平持有深蓝企服90%股权,并通过委派代表身份实际控制深蓝财鲸,同时也是杭州精算家的实际控制人[9][14] - 记者实地走访发现,深蓝财鲸注册地址的办公室标牌已被摘除,室内灯光暗淡,未见人办公,且面积不足50平方米[5][6] - 杭州精算家的实际办公地点面积同样不足50平方米,被分隔出3间办公室,现场约有10名员工正在办公[15]
业绩泥潭、团队换血,贝莱德新帅郁蓓华压力之下能否破局?
凤凰网财经· 2025-10-17 20:58
核心观点 - 贝莱德基金作为中国首家外资独资公募基金公司,在华展业四年表现不尽如人意,面临管理规模波动大、产品业绩欠佳及频繁人事动荡等问题,显示出外资资管巨头在中国市场的“水土不服”[2][3][14] 管理规模波动 - 公司管理规模波动剧烈:2021年6月首次募集规模为66.81亿元,2023年底突破80亿元,但2024年一季度末接近腰斩至43.21亿元,2024年底受行情推动首次突破百亿至107.85亿元,2025年一季度末又大幅缩水至56.01亿元,截至2025年6月30日为68.6亿元[3] - 2025年三季度末管理规模升至135.02亿元,但规模翻倍增长主要源于9月新发的贝莱德中债投资优选绿色债券指数基金,该产品规模为60亿元,剔除该因素后规模增幅不明显[3][4] 产品业绩表现 - 贝莱德偏股型基金近三年收益率为负,与同类公司和沪深300同期表现存在差距[5] - 代表性权益产品贝莱德中国新视野混合A自成立以来回报率为-32.45%,年化回报为-9.10%,持续跑输其业绩基准(成立以来-1.16%)和沪深300指数(成立以来-6.39%),在同类型基金中业绩排名居于尾部[6][7] - 截至离任前,由神玉飞管理的贝莱德中国新视野混合A/C近一年收益率为28.07%/27.44%,贝莱德行业优选混合A/C近一年收益率为32.63%/31.96%,均远低于同期沪深300超过40%的收益率和同类型基金57.8%的收益率[11][12] 人事动荡与团队调整 - 公司主动权益团队在2025年经历重大洗牌,首席权益投资官神玉飞于9月20日同时卸任两只主要基金的基金经理,其在贝莱德基金任职时长仅为2年半[10] - 神玉飞此前在银河基金任职10年期间业绩亮眼,但转入贝莱德后管理的两只偏股型基金成立以来收益率均为负值[11] - 2025年6月末,贝莱德港股通远景视野混合A基金经理杨栋离任,其离职前任职回报为-13.22%[14] - 公司高管团队更迭频繁,自2021年展业以来,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首席信息官等核心岗位均经历变动,其中总经理更换频率最高,至2025年3月已更换至第三任[14] 战略转型迹象 - 2025年3月,拥有深厚银行与固收背景的郁蓓华接任公司第三任总经理,被市场观察人士解读为贝莱德战略转向固收市场的明确信号[15] - 2025年8月,原天弘基金经理、曾管理规模超1.6万亿余额宝的王登峰加入贝莱德基金担任首席资金官[16] - 产品端印证了公司发力固收业务的决心,2025年接连推出四只债券基金,其中9月末推出的绿色债基募集规模达60亿元,占公司整体管理规模的近一半[16] - 行业分析认为,贝莱德擅长的“自上而下”宏观配置与量化模型在A股市场适应性不足,国际化管理文化与本土团队需要更长的磨合期[14]
150亿美元比特币骗局震动全球,幕后“大佬”竟是这两家港股公司老板
凤凰网财经· 2025-10-17 20:58
文章核心观点 - 美国司法部与美英联合制裁将柬埔寨太子控股集团创始人陈志指控为亚洲最大跨国犯罪组织核心,其关联资产被冻结,包括价值约150亿美元的127271枚比特币 [1] - 陈志间接控股的两家香港上市公司致浩达控股与坤集团受到此次事件的直接冲击,业务与股价均受影响 [4] - 两家公司发布公告回应制裁,均强调业务不受重大影响,并指出陈志已不再担任公司职务 [11][12][15] 致浩达控股财务与运营状况 - 2024年全年收益从2023年的1.346亿港元暴跌40.2%至8050万港元 [6] - 建筑及工程服务作为核心支柱因重点项目交付且新项目处于初期导致收益下滑,物业相关服务收益小幅增长6.7%至900万港元但作用有限 [7] - 2023年第四季度新上线奢侈品销售业务在2024年贡献1040万港元收益和200万港元毛利 [7] - 2025年7月16日陈志辞去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等所有职务,由许世光、骆嘉健与叶慧贞接任管理层 [7] - 公司重要资产和业务营运均位于香港,大部分客户与供应商不在美国,初步判断制裁不会对业务营运构成重大不利影响 [13][16] - 受事件冲击,10月17日股价下跌5.17%,市值约9240万港元 [16] 坤集团财务与运营状况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年度收益同比增长11.7%至7770万新加坡元,但毛利下跌12.6%至510万新加坡元,毛利率从8.5%滑落至6.6% [8] - 服务成本飙升挤压利润空间,导致2025年度税后净亏损达210万新加坡元,较上年的9000新加坡元激增232倍 [9] - 公司核心业务集中于新加坡,未在美英开展业务或持有资产,初步判断制裁不会对营运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11] - 受事件冲击,10月17日股价下跌9.19%,市值为1.68亿港元 [16]
热搜第一!知乎突然崩了,CTO刚走,业绩还大跌超23%
凤凰网财经· 2025-10-17 13:45
文章核心观点 - 知乎平台于10月17日发生全平台故障,引发广泛用户关注,这已是年内第三次类似事件 [1][2][10] - 此次技术故障发生在公司业绩持续下滑、核心高管离职的微妙时刻,反映出公司在追求短期盈利与维持长期技术竞争力之间可能面临挑战 [11][14] 平台故障事件 - 故障影响覆盖网页端与移动端,导致页面无法加载、账号异常退出等问题 [2] - 用户反应强烈,部分用户将其归咎于自身网络或设备问题,而“摸鱼党”用户则表示严重影响其使用体验 [5][6][7][8][9] - 知乎客服在上午10点才回应,称系统出现bug并建议用户下午再尝试登录 [10]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总营收为14.47亿元,同比大幅下降23.7% [11] - 付费会员业务收入同比下降7.1%至8.20亿元,月订阅会员数从1470万降至1370万,流失100万付费用户 [12] - 营销服务收入同比暴跌37.8%至4.20亿元,职业培训业务收入骤降43.87%至1.57亿元 [12][13] - 公司通过大幅降本实现盈利,总营运开支同比下降30.9%,销售、研发、管理费用分别下滑27.72%、29.29%、47.61% [13] 技术与人事变动 - 首席技术官(CTO)孙斌于2025年9月30日因个人原因辞任,公司未立即任命继任者 [14] - 技术核心离职发生在公司全力押注AI战略的关键时期,可能影响战略连贯性和技术路线图 [14] - 研发投入的缩减可能影响产品创新和技术稳定,平台故障或是技术投入不足的体现 [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