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小宋 别叫总

搜索文档
最近,看到了一款不太一样的AI产品
叫小宋 别叫总· 2025-04-23 23:25
AI智能体与阅读效率提升 - AI智能体基于大模型技术,通过自然语言交互自动化执行专业或复杂任务,已在特定领域显著提升工作效率[1] - 阅读领域是AI智能体应用的重要场景,尤其针对投资行业的海量文字资料处理需求[2] 投资行业的阅读痛点 - 投资从业者需处理6类文档:券商研报(如100页深度报告)、招股书(如527页宁德时代港股招股书)、年报、并购分析(如2024-2025年中国并购交易分析报告)、实务手册及白皮书(如18.584KB的智谱白皮书)[4] - 典型文档体积庞大:半导体产业年鉴14.779KB、政府工作报告715KB、高盛研报3.795KB,需快速提炼核心内容[5] 秘塔AI的解决方案 - "今天学点啥"功能通过多模态讲解形式,将文档结构化(如将527页招股书拆解为12讲)并支持自定义难度(初学者/进阶者/专家)和讲解风格(课堂/暴躁老哥等)[6][9] - 生成带语音讲解的PPT(如16页/讲),支持15秒跳转、倍速播放,使阅读效率提升4倍(1小时→15分钟)[13][15] 秘塔公司的产品力与市场策略 - 产品演进路径:从法律领域AI检索切入,延伸至写作猫(分级订阅)和专业翻译工具(法律等付费领域)[18] - 技术差异化:结构化搜索结果、来源追溯功能解决传统搜索引擎广告干扰问题,2024年通过AI搜索功能小范围出圈[18] - 团队背景:创始人闵可锐为复旦计算机学士、牛津数学硕士、UIUC计算机博士,曾任猎豹移动首席科学家,A轮获蚂蚁集团领投[19] 投资价值评估 - 市场定位精准:垂直领域专业用户(如投资人、法律从业者)的效率需求驱动产品设计[17] - 商业化验证:写作猫订阅制、翻译工具专业领域付费模式已跑通[18]
募资都是光鲜亮丽的吗?
叫小宋 别叫总· 2025-04-22 11:49
募资策略与行业现象 - 募资过程中存在项目排列组合现象 机构根据募资主题需求 从已投项目中强行挖掘与主题关联性 例如新能源项目被重新归类为半导体相关[3][4] - 储备项目被临时填充至募资材料 实际投资与募资展示项目群重叠率极低 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6] - LP资源被动态调配 非核心LP在不同基金间被频繁调整 机构通过灵活承诺满足各类LP需求[8][9] 募资团队行为特征 - 采用广撒网策略接触全国母基金/引导基金 通过扩大基数弥补机构竞争力不足[5][11] - 高度灵活的服务模式 接受双管理人/Co-GP结构 妥协管理费/出资顺序/设立地点等条款以促成交易[13][14] - 募资周期被极致压缩 部分基金募集期承诺缩短至3个月 采用call款制缓解资金压力[14] 投资方向与地方政府需求 - 投资主题紧跟一级市场热点轮动 2020年新能源→2022年半导体→2024年AI 但AI领域固定资产落地困难[15] - 地方政府LP返投要求驱动投资选择 优先选择重资产领域(如正负极材料/半导体设备)以满足固定资产落地指标[15] - 碎片化投资导致产业资源难以积累 投资逻辑缺乏连贯性 团队成长受限[16] 基金收益保障机制 - 因历史IRR表现不佳 LP要求8%年化收益兜底 机构通过12%项目回购利率对冲风险[18] - 项目筛选标准向高回购利率倾斜 可能影响投资质量 但确保新基金募资可行性[18]
募资都是光鲜亮丽的吗?
叫小宋 别叫总· 2025-04-22 11:49
募资策略 - 募资过程中存在大量项目排列组合现象,机构会根据不同主题基金需求从已投项目中筛选关联项目,例如新能源与半导体材料重叠部分被同时用于两类基金募资[3] - 拟投项目群与最终实际投资项目群重合度极低,储备项目常为临时拼凑,甚至刚接触的BP也会被写入募资文件[3] - LP资源采用广撒网策略,全国母基金/引导基金均为目标,无论匹配度先建立联系[3][5] 募资团队行为特征 - 募资团队具有高度灵活性,可针对不同LP需求调整基金条款,包括管理费退还、劣后出资、设立地点等条件[6] - 采用"高端服务业"定位,对LP要求几乎全盘接受,包括缩短募集期至3个月、接受call款制等特殊条款[6] - 核心策略为扩大LP资源池,通过数量弥补质量不足,存在明显"脸皮要厚"的行业特征[5] 投资与募资关系 - 投资方向完全服务于募资需求,2020年新能源、2022年半导体、2024年AI的布局均跟随市场热点转换[8] - 地方政府LP的返投要求驱动投资选择,重点投向固定资产密集型领域如正负极材料、半导体设备等[8] - 碎片化投资导致产业资源难以聚集,投资逻辑缺乏连贯性,团队成长被忽视[8] 基金收益管理 - 因历史基金IRR表现不佳,新基金要求创始人接受12%回购利率条款,以确保LP获得8%年化收益[10] - 收益保障机制通过高利率回购条款转嫁风险至被投项目方,而非提升实际投资能力[10] - 行业存在用新基金募集掩盖旧基金问题的循环模式,26年新基金筹备仍沿用相同策略[10]
当小宋去会所
叫小宋 别叫总· 2025-04-18 09:27
行业监管演变 - 按摩行业早期实行"审核制",需X局审批且存在灰色操作空间[4][5] - 后期转向"注册制"但实际仍保留现场审查,抽查比例从30%提升至50%,企业按100%标准准备[8] - 存在"蓝色通道"机制,X局拥有绝对决策权但具体规则不透明[9][10][12] 市场运作模式 - 未获批企业通过出售会所或技师团队实现资产处置,存在估值管理行为[14][15] - 部分企业通过引入技师团队培训原有员工实现业务转型(第二曲线),但存在培训后裁员现象[16][17] - 并购交易受监管限制,即使买卖双方达成一致仍可能被X局以扰乱市场为由否决[18][19] 行业竞争现状 - 资质申请存在排队现象但真实性存疑,企业普遍宣称在排队但实际进度不透明[20] - 个体从业者转向"到家服务"平台(如西郊到家、东施到家),类比金融市场的多上市渠道选择[22][23] 从业者特征 - 金融从业者因出差频率高、外貌特征(秃顶、黑眼圈)易被识别[3] - 资深技师具备18年行业经验,熟悉监管变迁与市场操作手法[3][4][22]
当小宋去会所
叫小宋 别叫总· 2025-04-18 09:27
行业监管演变 - 按摩行业早期采用"审核制",需X局审批,存在灰色操作空间,如通过关系或中介获取审批资格[4][5][6] - 后期监管逐渐正规化,灰色操作被取缔,审批制度改为"注册制",但实际执行中仍有现场审查,抽查比例传闻从30%提升至50%,企业按100%准备[9] - 存在非公开的"蓝色通道"机制,X局拥有最终决定权,但具体规则不透明,连内部人员也难以解释[10][11] 企业经营策略 - 未获审批的会所通过出售资产(整体或按摩师团队)退出市场,交易方式多样化[11] - 部分会所通过引入团队抬升估值后再出售,被业内称为"估值管理"[13] - 企业尝试拓展"第二曲线"业务,如洗浴中心引入按摩服务,但存在培训后替换原有团队的风险[14] 市场竞争现状 - 资质审批存在排队现象,但实际排队真实性存疑,各会所表面合规但操作不透明[17] - 监管干预市场自由交易,即使买卖双方达成一致,仍可能以"扰乱竞争"为由否决交易[15] - 从业者转向线上平台(如"西郊到家""东施到家")寻求新机会,类比金融市场的多上市渠道选择[17] 从业者洞察 - 资深从业者(18年经验)亲历行业监管周期变化,对政策术语(审核制/注册制)有独特解读[3][9] - 按摩师团队具备市场流动性,可被作为资产交易或用于提升收购标的估值[11][13] - 从业者运用金融术语(如科创板/北交所/港股)类比业务转型,显示行业认知跨界融合[17]
对赌回购,堪比催收,堪比要账
叫小宋 别叫总· 2025-04-14 07:56
回购执行机制 - 管理层设定2025年刚性退出目标为3亿元,远高于实际触发回购的项目总金额,目的是未雨绸缪应对当前环境并满足募资和DPI需求 [3] - 鼓励通过老股转让完成退出,若转让失败则强制要求回购,并指定投资经理承担具体退出金额指标(如1亿元) [3] - 对未触发回购的项目需通过创造性手段说服创始人同意回购 [3] 回购谈判策略 - 采用非传统催收手段包括喝酒应酬、驻场办公(自费住宿餐饮)、参与企业生产经营会议及客户接待等方式施压 [7][8][9] - 通过深度接触企业客户/供应商获取创始人资产信息(如会所),将其纳入执行资产辅助回购 [10][11] - 创始人普遍会就回购利率(如从8%降至6%)、付款周期(分2-4批延长至2年)等条款重新谈判,且实际付款常滞后于约定日期 [12] 回购操作难点 - 协议谈判涉及利率调整、税费分担、违约条款等多维度博弈,复杂度远超投资入股时的协议签订 [12] - 存在创始人提出股权回拨置换延期回购等替代方案,谈判难度显著增加 [12] - 投资经理为完成年度KPI需接受跨年延期付款,即使次年到账仍计入当年未达标 [12] 特殊回购操作手法 - 建议被投企业短期调低财务报表利润数据(2024-2025Q1),便于通过内部决策流程实现"体面退出" [16][17] - 强调早期回购可避免未来上市受阻时多机构集体退出造成的挤兑风险,同时为创始人节省利息支出 [18] - 操作信息仅限双方知晓,退出后企业可恢复真实财务数据 [19] 行业现状反思 - 部分机构设立专职投后团队专注回购退出,而非新项目开发,可能因人员能力局限或历史投资失误导致 [22][23] - 项目最终退出方式(回购/IPO)80%取决于投资时点的质量判断,过度聚焦回购或造成行业资源错配 [24] - 股权投资职业性质逐渐从价值发现转向债务催收,引发从业者对行业定位的困惑 [24]
对赌回购,堪比催收,堪比要账
叫小宋 别叫总· 2025-04-14 07:56
回购决策机制 - 管理层设定2025年刚性退出目标为3亿元,远高于实际触发回购的项目总金额,主要出于未雨绸缪和募资/DPI需求考虑[3] - 优先鼓励老股转让退出,无法转让则强制要求回购执行,未触发回购项目需通过创造性手段说服创始人[3] - 个人绩效与退出金额挂钩,例如某投资经理被分配1亿元年度退出任务[3] 回购执行策略 - 采用非传统催收手段:包括陪创始人喝酒、以投后名义驻场企业、参与客户接待等方式施压[6][7][8][9] - 通过供应链关系挖掘创始人资产信息(如会所)以增强谈判筹码[11][12] - 核心逻辑是利用创始人"脸面"心理,通过高频接触促成妥协[10] 回购谈判难点 - 利率谈判:约定8%的回购利率常被要求降至6%,创始人以净利率不足为由压价[15] - 付款周期博弈:机构要求一次性支付,创始人争取分期(如分2-4批/2年),且实际付款常逾期[15][16] - 协议复杂性:涉及税费分摊、违约责任等条款,谈判难度远高于投资入股阶段[18] 机构操作手法 - 建议企业短期做低利润表数据(2024-2025Q1),便于通过回购决策且规避投后审查[24][26] - 利用信息不对称提前退出,避免上市受阻时多机构集体退出导致企业崩盘[25] - 强调当前退出可节省利息成本,并承诺退出后不再追踪财务数据调整[25][26] 行业现状反思 - 专职投后回购岗位普遍存在,多由年龄较大或历史投资失误者担任[29] - 质疑资源错配:本应投向潜力股的精力被回购占用,且项目退出方式80%在投资时已注定[30] - 行业异化:股权投资工作实质演变为催收要账,偏离资金配置本质[31]
特朗普关税战 对创投行业的影响
叫小宋 别叫总· 2025-04-10 09:00
关税战对创投行业的影响 - 中短期内关税战对创投行业有利空影响[1] - 长期来看全球贸易秩序将重塑 形成以漂亮国和中国为核心的两个贸易圈[1] - 中国作为出口主导国家 建立自主贸易圈的难度大于漂亮国[1] - 贸易秩序重塑过程可能为创投行业带来新机会[3] 历史经验与产业突破 - 上世纪末中国加入WTO的背景是漂亮国希望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巩固美元地位[5][6] - 中国在20年内将光伏 新能源等多个行业发展至全球第一 超出漂亮国预期[6] - 半导体产业已承受多年打压 中国近10年通过国家大基金和科创板重点发展该产业[8] - 中国半导体产业已实现大部分环节自主替代 解决0-1问题 先进制程通过技术曲线突破[8] - 工程师红利和内卷优势使中国在半导体等产业具备独特竞争力[9] 创投行业案例 - 某成都VC机构因严格执行LP的5000万元资产上限要求 错过10倍回报项目但获得LP持续支持[11][12][13][14][15] - 该案例体现的诚信原则成为机构业务拓展的重要背书[15] - 军工类项目存在资产表外情况导致尽调复杂度增加[12]
特朗普关税战 对创投行业的影响
叫小宋 别叫总· 2025-04-10 09:00
关税战对创投行业的影响 - 中短期内关税战对创投行业有利空影响 但长期来看将推动全球贸易秩序重塑 中国以出口为主 建立自身贸易圈的难度大于美国 [1] - 贸易秩序重塑可能为创投行业带来新机会 [3] 历史经验与行业韧性 - 上世纪末美国邀请中国加入WTO的真实目的是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转移通胀并巩固美元地位 但低估了中国在光伏 新能源等行业的发展速度 20年内实现多个领域全球领先 [5][6] - 半导体行业虽面临关税战后续打压 但中国已通过10年布局实现大部分环节自主替代 国家大基金一期和科创板为关键支持 工程师红利和内卷能力是核心竞争力 [8][9][10] 创投行业案例与价值观 - 某成都VC机构因严格执行LP要求(项目资产不超5000万元)而错过10倍回报项目 但诚信赢得LP持续支持 追投率超70% 并成为行业背书 [12][13][14][15][16] - 行业在大是大非面前需坚守立场 半导体等领域的发展印证了长期韧性 [17]
关于同创wy,有些话还是忍不住想说
叫小宋 别叫总· 2025-04-07 11:33
这张截图来自明讯创始人的朋友圈,我最开始于 3 月 20 日发布在我的公众号里。 关于初创公司 - 明讯科技,和投资机构 - 同创 wy 的纠纷,不知还有多少人不了解背景。 我当时发布的文章,除了这张截图外,还有来自鲸准 app 的,同创投资明讯的截图。除此之外,没有我的原创内容。 然后, 20 日下午,同创发出一则公告,称明讯创始人的指控严重不实,同时也要求各自媒体删除相关内容。 同时,创始人也删除了朋友圈的内容。于是,我也删了我的文章。 有小伙伴问我删掉的那篇是什么内容,为什么删掉,我在此做个补充解释。 关于这份纠纷,公众号"创投日报"于 3 月 22 日发布了对明讯创始人的专访,比较真实全面的还原了事件过程。 我在 3 月 31 日发布的《回购的真实模样》,也部分是在为这件事,为创始人发声。 在我眼里,大部分创始人在投资机构面前是相对弱势的一方,是信息不对称的一方, 而且,我曾按合伙人的指示,亲手在回购和落地等事项上,让初创企业元气大伤,让企业新一轮难以为继。 我的价值观让我不得不为创始人发声。如果我有偏颇,有说的不对的地方,我承认。我毕竟只是一个个人公众号。 然后,在《回购的真实模样》的评论里我有提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