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icon
搜索文档
从大赚11亿到净亏近7亿,蓝月亮热衷GMV是“迷药”还是“解药”?
核心观点 - 公司线上渠道扩张导致营销费用激增 侵蚀利润 从增收不增利发展为亏钱换增收模式 [3][6][7] - 过度追求GMV数据导致推广费用暴涨 2024年推广费用同比增156% 但同期归母净利润亏损6.94亿元 [6][7][12] - 市场竞争加剧背景下仍维持重营销轻研发策略 研发费用连续四年不足1亿港元 面临新品类和新品牌分流风险 [14][15] 财务表现 - 营收从2020年58.88亿元增至2024年79.23亿元 但归母净利润从盈利11.02亿元恶化至亏损6.94亿元 [7] - 营销费用占营收比重从2020年28.82%升至2024年59.01% 广告费用达2.12亿元为2020年3.87倍 [7] - 2024年推广费用猛增10亿港元至25.49亿元 同比增幅达156% 而2020-2023年合计仅增4.59亿元 [7] - 线上渠道收益2024年首次突破51亿港元 占比达59.7% 打破此前四年37-38亿港元徘徊局面 [8][9] 线上渠道策略 - 618期间在抖音等平台投入高额推广费用 单场直播投流费用预估达4000万元 付费流量占比69% [6][11][12] - 2024年618期间抖音销售额超2.7亿元 但同期归母净利润亏损超6亿元 出现热销与亏损反差 [6] - 2024年下半年营销效率提升 营销费用26.06亿港元对应营收49.55亿元 较上半年20.11亿元费用对应28.34亿元营收明显改善 [12] 市场竞争格局 - 洗衣液市场份额从2020年24.4%提升至2024年27.9% 连续16年保持市场综合占有率第一 [14] - 衣物护理整体市场份额从2020年8.8%升至2024年11.2% 但仍落后于立白和纳爱斯 [14] - 面临国际品牌(宝洁汰渍、联合利华奥妙)和国内品牌(立白、雕牌)双重竞争 新锐品牌通过低价策略分流市场 [14][15] - 洗衣凝珠等新品类快速增长 市场规模从2020年14亿元增至2024年69.85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达49% [15] 研发投入 - 2021-2024年研发费用始终未超过1亿港元 其中2021-2022年低于0.5亿港元 [15] - 竞争对手通过推出添加特殊酶制剂的高端洗衣液、持久留香品类等创新产品抢占市场 [15]
吉林银行90后员工卷走733万,第四大股东正在甩卖3亿股份
以下文章来源于深蓝财经 ,作者深蓝财经 深蓝财经 . 影响价值圈层!创立于2011年,关注中国最具价值公司,是新中产的财富顾问。 作者 | 王鑫 导语:光大银行席薇1.6亿元诈骗案余波未了,近日又有银行员工因诈骗被判刑。 据新浪金融研究院, 裁判文书网近日披露的一则刑事判决书显示, 吉林银行一位90后员工,靠着"高息倒贷"的诱人幌子,把亲友坑了个遍,骗走 733万全砸进了赌场和债务窟窿,最终把自己送进了监狱,蹲上十年十一个月。 这类案件反复上演,反映出银行内部的风控篱笆扎得不够牢,对员工异常行为缺乏有效监测——而这,仅是吉林银行深层风险的冰山一角。 90后职员"画大饼",亲友圈成"韭菜地" 1990年出生的朱某杰,曾经是吉林银行里一个看着挺"靠谱"的员工。大学学历、银行工作,在亲戚朋友眼里,那就是"懂行""可靠"的代名词。可 谁能想到,这个表面光鲜的银行职员,背地里早就被网络赌博的泥潭吞没,欠了一屁股债。 窟窿怎么填?一个邪恶的念头冒了出来——骗! 2019年4月,朱某杰的"高息倒贷"骗局正式开张。他利用自己的银行员工身份,向身边人拍胸脯说, 我这有"倒贷"投资渠道,简单说就是"借新 还旧",利息高到离谱,投 ...
砸50万美元筛选高智商胚胎,硅谷富豪瞄准“基因优化”
科技圈高管与高智商伴侣婚恋趋势 - 科技圈高管愿意斥资数万美元通过相亲寻找高智商伴侣,目标培养"高绩效孩子" [2] - 高端婚介公司为科技公司CEO客户牵线高智商伴侣,收费高达50万美元 [5] - 婚介创始人透露客户偏好常春藤名校毕业生,反映硅谷精英主义倾向 [5] 基因优化与胚胎筛选技术 - 非营利机构伯克利基因组项目致力于通过前沿技术培育更聪明的人类 [4] - 基因检测服务在胚胎阶段筛查智商,收费高达5万美元(约36万元人民币) [5][7] - 初创公司Nucleus Genomics和Herasight提供基于基因检测的IQ预测服务,收费分别为6000美元和5万美元 [7] 硅谷智商崇拜现象 - 硅谷形成完整生态系统,超高净值人群和理性主义社群痴迷于智力筛选 [7] - 顶尖幼儿园要求孩子进行智商测试,社会对新事物接受度高 [5] - 科技未来主义者呼吁智力超群者多生育,以延续"好基因" [5] 行业争议与伦理问题 - 哈佛医学院专家指出硅谷精英认为自身成功源于基因优势,并试图通过技术延续 [5] - 斯坦福大学生物伦理学家担忧基因优化可能导致社会阶层分化 [5] - 基因预测公司联合创始人承认胚胎IQ分数已成为选择标准之一 [7]
美国39%关税重击瑞士:“中立国模式”还能玩多久?
特朗普关税政策对瑞士的影响 - 特朗普关税政策迫使瑞士重新思考其国际定位,面临向美国靠拢或与欧盟加强联系的选择 [1] - 瑞士被美国列为全球最高关税国家之一,其中立与特殊主义模式受到质疑 [1] - 美国对瑞士加征39%关税,瑞士媒体称此为“国家黑色一天”,主要因瑞美货物贸易逆差达480亿美元 [4] 瑞士企业的应对措施 - 咖啡机制造商Thermoplan考虑将生产外迁,因瑞士在15%关税下缺乏竞争力 [2][5] - 医疗器械制造商Ypsomed计划将部分美国市场生产转移至德国工厂,并加速在美建厂 [7] - 格吕耶尔干酪行业协会预计美国市场(占出口量三分之一)将部分萎缩 [7] 瑞士与欧盟关系的重新评估 - 瑞士正围绕是否加强与欧盟关系展开激烈辩论,可能最早明年进行全民公投 [9] - 分析人士认为关税风波可能推动亲欧派阵营,因欧盟协议吸引力上升 [10] - 瑞士自由民主党议员指出小国有被碾压风险,需重新调整地缘政治优先事项 [11] 瑞士经济与产业现状 - 美国是瑞士最大单一出口市场,出口商品包括手表、巧克力、医药和机床 [3][4] - Swissmem协会称39%关税是“恐怖场景”,可能导致数以万计就业岗位流失 [5] - 瑞士银行业保密制度曾受2008年美国法律冲击,近年金融业因丑闻蒙尘 [7]
又一位千亿级首富大佬,走了
核心观点 - 吴清亮家族通过长达半个世纪的商业运作,从代理商逆袭成为日涂控股实控人,将立邦系打造为全球第四大涂料集团,2021年营收达86.42亿美元,距离第三名阿克苏诺贝尔仅差15亿美元[4][24][62] - 立邦品牌源于1990年中新建交时吴清亮受"建立邦交"启发创立,注册主体为吴清亮控制的立时集团而非日涂控股,但消费者普遍误认为其是日本品牌[14][15] - 吴清亮专注涂料行业70年,通过变卖电子代工、地产等多元化资产(如16亿新币出售Only Industry)集中资源发展立邦,最终实现"亚洲漆王"地位[58][60][62] 商业发展历程 - **初创阶段**:1949年吴清亮创立油漆作坊,通过回收二战剩余油漆二次加工获利,朝鲜战争期间实现2元成本创造400元收入的暴利[41][44] - **技术合作**:1950年与日本涂料株式会社(日涂控股)达成技术合作,1962年合资成立立时集团并持股60%,奠定东南亚涂料霸主地位[9][11][12] - **品牌创立**:1990年借中新建交契机创立"立邦"品牌,1993年起每年投入销售额12%做广告(如上海3000万电视广告),打破中国市场对涂料的认知壁垒[14][56][57] - **资本运作**:2020年通过股权置换使家族持股日涂控股超50%,将立邦系资产注入后推动其全球排名从十名外跃升至第四[24][25] 市场表现 - 立邦系2021年营收86.42亿美元,2022年前三季度与阿克苏诺贝尔差距缩小至15亿美元,按增速预计1-2年内进入全球前三[4][62] - 中国市场员工占比超50%,已成为立邦最重要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1990年代初期亏损阶段仍坚持每年12%销售额投入广告[54][56][62] - 通过1962年合资模式在东南亚多国设立分公司时均保持60%以上控股权,形成区域垄断优势[12][13] 经营策略 - **专注主业**:1971年退出与谢国民合作的300家公司多元化业务,2000年代陆续出售电子代工、医院、商业地产等资产聚焦涂料[46][48][60] - **技术驱动**:1955年赴丹麦学习涂料技术,早期自学化学调配"鸽牌"油漆,奠定产品竞争力基础[43][45] - **控制权设计**:所有合资企业均通过持股60%以上确保主导权,最终通过39%→50%股权置换实现对日涂控股的绝对控制[11][23][24]
过半营收依赖“石化基因”,胜软科技凸显现金流“隐忧”
公司概况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中国独立智慧能源解决方案市场第二大参与者,2024年市场份额2.3% [14] - 在智慧油气田解决方案市场前五名中是唯一的独立服务商,市场份额1.9% [14] - 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领域市场份额均低于0.1%,竞争格局分散 [14]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3.91亿元、5.02亿元及5.25亿元,2023年增速28.4%但2024年下滑至4.7% [16][17] 财务表现与结构性问题 - 2022-2024年资产负债率从63%降至51.6%,2025年前四个月进一步降至44.4% [18] - 2025年初现金6700万元无法覆盖2.33亿元短期流动负债 [6][18] - 2022-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0.38亿元、0.54亿元及0.59亿元,但2025年前四个月亏损0.21亿元 [18] - 经营活动现金流从2022年净流出800万元改善至2024年净流入3300万元 [18] 客户集中度与应收账款风险 - 2022-2024年对中石化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64.9%、51.4%及51.6% [19] - 同期前五大客户收入合计占比84.3%、64.3%及70.3% [19] - 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净额从2022年3.18亿元增至2024年4.62亿元,占资产总值比例从53.9%升至67.5% [20] - 应收款项周转天数从2022年278天恶化至2025年前四个月的1662天 [5][20] 公司治理与历史问题 - 2021年以来有5次会计差错更正,涉及2020-2022年关键财务指标调整 [10] - 2025年连续变更会计师事务所,从立信换为毕马威华振再换为信永中和 [11] - 创始人徐亚飞及财务总监范勇曾因财务管理问题被监管部门警告 [10] - 徐亚飞直接持股40.81%,其女徐阳2024年底获任执行董事 [9][12] 业务模式与竞争格局 - 聚焦智慧能源、智能制造、智慧城市三大赛道 [14] - 与石化盈科(中石化旗下)相比,在智慧油气田市场份额1.9% vs 7.9% [15] - 相比昆仑数智(中石油旗下),优势在于独立第三方身份和多能源企业客群覆盖 [15] - 在智慧城市领域市场份额<0.1%,远低于航天宏图的0.3% [15] 上市历程与挑战 - 2015年8月在新三板挂牌,2023年6月向北交所提交A股上市申请 [10] - 2024年8月主动撤回北交所申请,11月终止上市进程 [10] - 2025年1月首次向港交所递表,7月更新招股书继续推进 [10] - 北交所问询重点关注客户依赖风险、毛利率合理性及收入确认合规性 [10]
亚洲家办加码黄金
黄金投资趋势 - 亚洲超高净值投资者从被动持有黄金转向主动参与实物黄金交易,包括融资、运输和倒卖 [2][3] - 部分家族办公室将投资组合中约三分之一的资金配置到实物黄金贸易中,如卡文迪什投资公司 [3] - 黄金需求因战争、通胀和央行政策失误而爆发式增长,特朗普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加剧市场波动 [4] 亚洲富豪的黄金交易模式 - 绕过中间商直接采购黄金,如从肯尼亚小型矿山采购并运至香港精炼后出售 [3] - 通过黄金租赁获得3%至4%的回报,将黄金借给珠宝商以增加收益 [7] - 进行套利交易,如在迪拜低价购入金条并在香港溢价卖出 [7] - 将实物黄金作为抵押品借款,用于股票、加密货币和房地产等其他投资 [7] 黄金价格与市场预期 - 今年以来黄金价格上涨近30% [5] - 德银预计2026年金价均价为每盎司3700美元,高盛预计最高可达4000美元,远高于8月11日的约3375美元 [8] - 美元因美国债务赤字扩大及美联储可能降息而承压,黄金对全球买家更具吸引力 [8] 香港黄金市场 - 香港成为亚洲黄金枢纽,中国启用首个离岸黄金库以强化其地位 [9] - 香港仅有两家精炼厂获伦敦金银市场协会认证,合规来源黄金需求高 [9] - 对冲港元风险的方法之一是持有实物黄金 [9] 供应链与利润 - 与贵金属交易商合资在产金国购金并出口至国际精炼中心,分享利润 [10] - 卡文迪什及其商业伙伴每完成一趟运输可获得5%至10%的溢价收益 [15] - 黄金运输前经过成分分析,精炼后迅速送往私人金库或中国内地买家 [15] 风险与挑战 - 交易未精炼黄金需深刻理解市场并与合法经营者建立稳固联系 [13] - 高昂金价已对中国和印度的黄金首饰需求造成严重影响 [13] - 市场可能在未来一年后降温,需求下降 [14]
英伟达、AMD上交15%“路费”换中国市场
核心观点 - 英伟达和AMD同意向美国政府支付15%的出口收入作为"过路费",以维持对中国市场的芯片销售,最初特朗普要求20%但被英伟达CEO黄仁勋谈判降至15% [4] - 华尔街对协议持乐观态度,认为保留85%收入优于失去中国市场,但性能限制可能加速中国本土供应链崛起 [5][6][15] - 中国市场对两家公司至关重要,英伟达中国内地和香港收入占比13.56%(2025财年),AMD中国收入占比24.17%(2024年) [9][11] 英伟达市场影响 - H20芯片受限导致2026财年Q1存货减值45亿美元,占季度税前利润20.54%,限制令使公司错过25亿美元收入,合计损失71亿美元(占调整后季度收入15%) [9] - 中国内地和香港收入占比从AI芯片爆发前的22.53%(截至2023年1月)降至13.56%(截至2025年4月),新加坡市场收入实际为美国客户订单 [9] - 计划推出全新合规RTX Pro GPU芯片以维持中国市场覆盖 [6] AMD市场影响 - MI308产品出口限制导致6月财季库存损失8亿美元,非会计准则毛利率从54%降至43.28%(同比降9.87个百分点),数据中心分部经营亏损1.55亿美元 [11] - 中国内地是第二大市场,2024年贡献收入62.31亿美元 [11] 行业长期挑战 - 性能受限芯片可能无法满足中国客户需求,推动华为等本土供应商替代 [7][15] - 中国AI场景应用多元且用户基数庞大,需求增长潜力远超欧美市场 [13] - 地缘政治风险或加速中国自主创新,削弱美系芯片不可替代性 [16]
内部路演惹下大祸,申万菱信贾成东“冲动式”建仓引质疑
基金表现与操作问题 - 申万菱信行业精选基金在成立后两个月内净值下跌8.23%,跑输业绩基准13.5个百分点[4][6] - 基金成立不足三日即快速建仓至六成,高位接盘估值已高的新消费板块,后割肉止损转追银行股,遭遇二次亏损[6] - 银行板块上涨2%时,基金净值逆势下跌1%,引发调仓追逐热点的猜测[6] 基金经理背景与操作争议 - 基金经理贾成东曾在招商基金任职,管理规模约80亿元,业绩排名同类前20%-1/3分位[8][9] - 内部路演显示其重仓中宠股份基于道听途说消息,未深入研究,该股成为基金第一大重仓股[7] - 业内人士认为其在小平台缺乏投研支持,操作风格从平台赋能转向亲力亲为[7] 公司合作与规模扩张压力 - 申万菱信基金为吸引贾成东加盟,提供副总经理职位并投入大量资源支持新基金发行[9] - 贾成东与公司或存在扩大权益类资产规模的承诺,可能通过追逐热点短期推高规模[10] - 招商基金在整体实力和投研支持上优于申万菱信基金,影响基金经理操作策略[7][8] 市场反应与行业影响 - 基层员工控诉公司强制跟投潜规则,事件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5] - 基金宣传为"高股息高分红"稳健产品,实际操作与承诺策略严重偏离[6] - 明星基金经理跳槽后业绩滑坡,引发行业对平台依赖与个人能力的讨论[7][8][10]
“国民果汁”汇源的资本内斗
核心观点 - 汇源果汁在经历破产重整后,仍陷入资本内斗和股东承诺未兑现的困境,导致经营和上市计划受阻 [5][9][21] - 公司控股权争夺涉及鹏欣系和粤民投等资本方,目前股权冻结导致收购终止 [20][21][22] - 尽管重整后业绩一度改善,但2024年营收和净利润出现下滑,距离百亿目标仍有差距 [28][29][31] - 市场竞争加剧,汇源市场份额从2016年的53.4%下滑至2025年的11%,终端渠道存在明显劣势 [36][33][34] 资本内斗与重整问题 - 股东诸暨文盛汇未按承诺履行出资义务,8.5亿元注资逾期一年以上且经11次催缴未果 [5][9][11] - 已到位的7.5亿元资金中,6.47亿元由股东方管控未投入生产经营,与承诺的90%用于经营升级不符 [11] - 股东权益分配不公:诸暨文盛汇实际出资仅占22.8125%却控制60%权益,而实缴47.76%的普通股东仅享30%权益 [12][13] - 资本公积补亏方案可能剥夺债权人选择权,公司呼吁抵制该行为 [13][14] 资本方博弈 - 鹏欣系通过国中水务三次收购累计投入9.3亿元,间接持有北京汇源21.89%股权 [17][19] - 国中水务2023年从汇源获得0.83亿元投资收益,占其净利润主要部分 [20] - 粤民投在关键收购节点冻结诸暨文盛汇52.47%股权,导致鹏欣系控股计划终止 [20][21] - 股权冻结将持续至2027年,公司上市计划搁置 [22] 经营业绩 - 2022年下半年至2024年营收分别为11.59亿元、27.45亿元、24.75亿元,2024年同比下滑9.8% [28] - 同期净利润分别为-8400万元、4.24亿元、3.44亿元,2024年同比下滑18.9% [28][29] - 2023-2024年累计扣非净利润7.23亿元,距对赌协议11.25亿元目标差4.02亿元 [31] - 毛利率从2023年的24.76%提升至2024年的26.49%,但净利率从15.43%降至13.89% [29] 市场竞争 - 尼尔森数据显示汇源市占率从2016年53.4%降至2020年15%,2025年进一步下滑至11% [36] - 目前行业前三为可口可乐中国(14.6%)、味全食品(11.6%)、汇源(11%),农夫山泉占8% [36] - 新茶饮和NFC/HPP果汁产品分流传统工业果汁市场,终端冰柜等渠道资源被农夫山泉等对手抢占 [33][34][36] - 广州部分商超已下架汇源产品,北方区域销售较好但仍落后于美汁源 [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