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icon
搜索文档
日本政坛剧烈变化,投资者谨慎评估
日本政治格局变化 - 执政党自民党在参议院选举中支持率下降,首次自1955年以来未能在议会两院保持单独多数席位,需维持联合政府[1][2] - 反对党阵营崛起,其中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参政党(Sanseito)引发热议,提出"日本优先"议程,包括废除消费税、反对同性婚姻及讨论核武器议题[1][3] - 自民党内部出现分裂,部分成员呼吁转向更强硬的民族主义立场,结合财政刺激政策以赢回选民[2][3] 经济与财政影响 - 日本通胀率达4.3%,创20多年新高,但工资增长未能跟上生活成本,引发选民不满[5] - 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跃升至2008年以来最高水平,40年期国债拍卖需求创2011年以来最低[3][6] - 参政党提议废除消费税将导致年度财政收入减少25万亿日元,相当于GDP的4%以上,规模与英国前首相特拉斯2022年减税方案相当[7] 金融市场反应 - 日经225指数自1989年高点暴跌约80%,长期经济停滞导致日元对美元汇率从70多跌至超过160[4][5] - 投资者担忧财政扩张加剧债务风险,30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3%,10年期收益率升至2008年以来最高[6][7] - 日本股市仍处历史高位,得益于外资大量买入及企业推动股东价值提升的措施,如股票回购和股息增加[7] 政策与改革方向 - 日本央行结束负利率政策,但自民党对进一步加息持谨慎态度,担心扼杀经济增长[8] - 反对党提出不同政策方案:国民民主党主张低税率精简版税收体系,立宪民主党建议暂停食品消费税[10] - 政治格局可能分裂为两大阵营:一方主张扩大政府职能维持社保体系,另一方倡导精简政府降低税负[11] 地缘经济与投资趋势 - 日本财政压力及特朗普关税政策使其难以满足美国国防开支要求,可能转向加强与欧洲、澳大利亚合作[12] - 部分投资者视政治动荡为买入机会,认为日本机构体系具有韧性,但仍需关注财政政策放宽对避险地位的影响[12][13] - 日本从全球最昂贵目的地之一变为物美价廉选择,海外游客及房产买家激增,但本地居民消费力下降[5]
药价比欧洲贵5-10倍,美国“天价药”背后“操盘手”是谁?
美国药价形成机制 - 美国药品价格远高于其他国家,同一药品在美国售价是欧洲的5-10倍[2][22] - 药品定价涉及政府医保(B部分和D部分)、商业保险和自费三个渠道,不同渠道定价机制不同[23][35] - 药企设定挂牌价(公开价格)和实际净价(保密折扣价),GLP-1类药品毛价和净价差距可达50%[28][30] - 政府医保B部分(医疗机构用药)价格保护强,折扣少;D部分(处方药)外包给商业保险公司,折扣较大[35][36] - 商业保险渠道通过产品包(bundle pricing)谈判,议价权取决于药企产品优势和竞争状况[34][35] 药价改革困境 - 特朗普2023年5月签署行政命令要求药品降价30%-80%,但因缺乏法律授权和具体方案,药企股价不降反升[9][10][12] - 2003年立法规定美国政府不能直接与药企谈判药价,基于保护商业独立运作的哲学[12][17] - 药企通过政治捐献在国会保持强大影响力,保护药价以维持美国医疗创新高地地位[20] - 医药行业支撑庞大产业体系和就业,全球收入占比35%-80%,美国人口仅占世界5%[20] - 拜登政府IRA法案首次引入药品谈判机制,但仅针对上市9-13年的药品[71][77] 全球药价对比 - 欧洲药价平均比美国低30%,部分药品如GLP-1在欧洲仅50-100欧元,是美国价格的5-10%[51][53][55] - 中国通过带量采购大幅降低仿制药价格,创新药谈判使肿瘤药价格降至15-20万人民币/年[64][66][67] - 美国学习中国医保谈判系统,但选择已上市药品而非新药进行谈判[71] - 药企采用全球区别定价策略,如吉利德丙肝药在美国8万美元/疗程,在中国降至2000美元[95] - 罕见病药和肿瘤药欧美价差较小,如Zolgensma基因疗法在欧洲和美国价格相近[58] 药品福利管理机构(PBM)角色 - 三大PBM(CVS、UnitedHealth、Cigna)控制约80%美国处方药市场[140] - PBM作为中间商获取30-50%的药品价格差价,成为药价体系中最强势但最不透明的环节[133][141] - PBM存在的商业逻辑是整合分散的医保需求,提高与药企的议价权[137] - PBM与上下游(医保、药店)整合产生潜在利益冲突问题[140] - 部分大公司(沃尔玛、亚马逊)尝试直采模式绕过PBM,加州等州立法要求PBM披露回扣[148][149] 医药行业特点 - 研发新药平均成本约10亿美元,折算失败项目后行业平均回报率约20%[73][88] - 药品收入曲线呈爬坡形态,最赚钱阶段在上市后期,价格谈判影响投资回报[76] - 美国拥有全球最大医药市场(规模是中国的2倍)、顶尖生命科学学术体系和FDA监管体系[105][110] - 中国生物医药崛起得益于庞大患者基数、高水平临床资源和"干净"的患者群体[113] - 丙肝治愈药和GLP-1减肥药等案例显示药品定价需平衡短期患者利益和长期创新动力[45][91]
医美龙头“大战”童颜针代理权
核心观点 - 江苏吴中与爱美客因童颜针产品AestheFill的中国大陆独家代理权发生争端,涉及商业契约与资本权属变更的冲突 [4][41] - 韩国REGEN(爱美客控股子公司)单方面解约,指控江苏吴中违规转让代理权及存在证券违法行为,江苏吴中否认并强调协议有效性至2032年 [10][27][40] - AestheFill是江苏吴中医美业务核心增长点,2024年贡献营收3.26亿元(占比20.42%),助其扭亏为盈;若失去代理权将对其业绩造成重大冲击 [33][37][42] - 爱美客若收回代理权可强化其医美产品线(2024年营收30.25亿元),但需面对原商业协议的法律约束 [38][39][40] - 国内童颜针赛道竞争激烈,已有9款三类械产品获批,包括爱美客的濡白天使(2021年销量61.82万支) [45] 代理权争端细节 - **解约原因**:韩国REGEN指控达透医疗违规转让业务至江苏吴中,且江苏吴中因财务造假等行为影响产品声誉 [10] - **江苏吴中反驳**:否认转让行为,称协议未约定关联方受处罚可解约,强调独家代理权合法有效至2032年 [11][27][28] - **代理人变更**:国家药监局显示AestheFill中国大陆代理人已变更为爱美客关联公司俪臻生物,江苏吴中称不影响其销售权 [25][27] 产品与市场表现 - **AestheFill业绩**:2024年上市首年销售收入3.26亿元,毛利2.69亿元(占公司毛利34.8%);2025年Q1收入1.13亿元(占比35.55%) [37] - **江苏吴中财务**:2024年扭亏为盈(基本每股收益0.099元 vs 2023年-0.101元),但2025年H1预亏4000万-6000万元 [33][35][31] - **爱美客业务**:2024年营收30.25亿元,溶液类及凝胶类产品(含濡白天使)占比超99%,同比增长5.44% [38] 行业竞争格局 - **童颜针赛道**:国内9款三类械产品获批,艾维岚、濡白天使等竞品热销(濡白天使2021年销量增64%) [45] - **新入局者**:欧莱雅、资生堂等化妆品企业及京东健康(首家线下医美诊所开业)跨界布局医美 [46] - **行业影响**:代理权争端反映医美赛道内卷加剧,结果将影响双方市场地位及行业竞争格局 [44][47]
靠DTC模式大卖的安踏,开始降速了
核心观点 - 安踏面临DTC战略是否继续推进的抉择,尤其在耐克和阿迪反思DTC策略的背景下[1][3] - 安踏主品牌和FILA两大核心业务增长放缓,新兴品牌成为增长主力[6][7] - DTC模式带来毛利率提升和用户数据掌控优势,但费用压力增加[16][17][22] - 安踏DTC模式与耐克、阿迪不同,保留加盟商并实现业务协同[35][36][33] 安踏业务结构 - 主品牌和FILA合计营收占比超80%,但2025年Q2主品牌零售金额同比仅低单位数增长,FILA为中单位数增长[6] - 新兴品牌(不含狼爪)2025年Q2同比增长50%-55%,上半年达60%-65%增速,但营收占比不足20%[6] - FILA颓势从2024年显现,2024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仅增6.8%,低于主品牌的13.5%[7] - FILA业绩低于预期导致安踏股价单日大跌9%[8] DTC模式分析 优势 - DTC模式下毛利率从40%提升至70%(以1000元零售价、300元成本为例)[16] - 直接获取消费者数据,优化库存、营销和产品研发(如Lululemon案例)[17][18] - 掌控定价权并提高复购率,形成正向循环[16][19] 挑战 - 费用端压力显著增加,需承担原由经销商支付的租金、薪资等成本[22] - 经销商数量减少削弱去库存能力,促销成本转嫁至品牌方[21] - 耐克因过度DTC导致渠道冲突,前CEO承认策略"太过分"[25][26] - 阿迪2024年批发业务增长25%,高于DTC业务15%的增速[27] 安踏DTC策略特点 - 2020年启动DTC,借助疫情下线下低迷环境顺利回收门店[29] - FILA作为试验田,从50家门店起步验证DTC模型[30][31] - 形成"安踏-FILA-可隆"的老带新业务协同模式[33] - 保留加盟商体系:2024年DTC门店中加盟店占比56%(3024家 vs 直营2376家)[35] - 一线城市采用直营与加盟共存模式,提升费用利用率[34][36]
空调巨头奥克斯冲刺IPO,曾因虚假宣传被处罚
核心观点 - 奥克斯作为国内空调行业第四大厂商,正通过海外ODM贴牌业务实现营收增长,但面临毛利率低、研发投入不足、核心技术缺失等挑战,此次港股IPO旨在补强短板[1][2][15][16][17][18][29][30][31][38] 行业发展历程 - 奥克斯1994年成立,早期通过价格战策略(2001年降价30%)实现销量从90万套(2001年)增至325万套(2004年),一度进入行业前三[6][7] - 2012年抓住电商红利,线上收入从5亿元(2013年)增至115亿元(2018年),2018年国内销量742万套位列第三,线上销量第一[8] - 2019年因能效虚标被格力举报并罚款10万元,2020年因专利侵权赔偿格力4000万元,2023年与格力仍有9900万元商业秘密诉讼未决[11][12][13][14]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95.28亿元、248.32亿元、297.5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3.4%;净利润14.42亿元、24.87亿元、29.10亿元[16] - 海外业务占比从42.9%(2022年)提升至49.3%(2024年),其中ODM业务占比达40.1%(2024年119.37亿元)[17] - 2024年宣派股息37.94亿元(占三年净利润55%),大股东郑坚江家族获36.56亿元[19] 市场竞争格局 - 国内销量排名第四(2024年),全球第五(市场份额7.1%),与小米存在"第四名"统计口径争议[18][21] - 家用空调均价持续下降:1698元(2022年)→1517元(2024年),低于行业均价405-455元[22][23] - 毛利率21%左右(2022-2024年),远低于格力(32-37%)、海尔(24-29%)、海信(28-31%)[23][24][25][26] 研发与供应链 - 研发费用率2.0-2.4%(2022-2024年7.1亿元),低于行业三甲(美的3.99%、海尔3.75%、格力3.65%)[30][31] - 压缩机长期依赖外购(2020年美芝供应69%),2023年与松下合作投资50亿元建年产3000万台压缩机工厂,一期2024年6月投产[35][36][37] - 中央空调毛利率较高(27-31%)但规模小(占营收10%),家用空调毛利率仅19.2%(2024年)[23]
农夫山泉重回5000亿,“斗士”钟睒睒挺过来了?
市值表现 - 公司总市值重回5000亿港元,7月22日盘中达5100亿港元,收盘5089亿港元,次日股价进一步上涨至46.35港元[5] - 4月8日至7月22日股价涨幅超42%,市值增长1440亿港元至5089亿港元,实控人持股市值增加约1200亿港元[5] - 2024年9月股价曾腰斩至23.04港元,市值缩水至2591亿港元,全年股价累计下跌23.4%[5] 管理层动态 - 实控人钟睒睒打破低调形象,2024年8月至2025年4月三次亮相央视《对话》栏目,并公开抨击互联网平台及直播带货模式[9] - 2024年通过官方账号发布多篇声明及文章,包括《我与宗老二三事》和辟谣声明[9] - 在股东大会上强调天然水与纯净水的价格差异,直言推出绿瓶纯净水是"一气之下"的行为[12] 业务表现 - 2024年包装饮用水业务营收下降21.3%至159.52亿元,减少43.1亿元,营收占比从47.5%降至37.2%[16] - 茶饮料业务(东方树叶与茶π)营收增长32.3%至167.45亿元,占比从29.7%提升至39%,弥补饮用水下滑[17] - 2024年整体营收微增0.54%至428.96亿元,净利润微增0.36%至121.23亿元,毛利率下降1.4个百分点至58.8%[10] 产品策略 - 2024年4月推出绿瓶纯净水,终端价低至12瓶8.9元,出厂价低于天然水的0.67元/瓶[14][15] - 2025年6月推出碳酸茶饮料"冰茶",电商折后价约60元/15瓶,差异化加入气泡元素[20][21] - 与山姆合作推出无标签饮用水(2.6元/瓶)、纯透食用冰(22.8元/2kg)及专供白桦树汁(8.7元/瓶)[22][23] 渠道与市场 - 东方树叶2024年占据无糖茶饮市场超70%份额,但2025年3月行业增速转负[23] - 2025年推出1.5L大包装东方树叶(零售价约10元)并开展开盖赢奖营销活动[24] - 新式茶饮品牌密集上市加剧行业竞争,茶饮外卖大战影响传统饮料市场[24]
“马云密友”钱峰雷盯上稳定币,正式进军加密支付领域
经纬天地进军加密支付领域 - 公司宣布推出稳定币支付平台"Fopay",基于稳定币加密支付概念开发,提供一站式支付服务,包括稳定币托管及预付卡支付功能 [2][4] - 消息发布后第二个交易日股价大涨18%,次日继续上涨至9.07港元/股,市值达87.4亿元,自2024年1月上市以来股价涨幅超4倍 [1][5] - 此前公司已透露探索支付服务及金融科技业务的计划,为此次转型埋下伏笔 [2] 钱峰雷的战略布局 - 钱峰雷通过恒峰国际累计投入超10亿港元收购经纬天地29.9%股份,成为单一最大股东 [3][6] - 收购分两阶段完成:1月以每股4.52港元(折价30%)收购19.9%股份,4月以每股6港元增持至29.9% [6] - 该动作与其Web3生态战略相关,恒峰国际此前联合商界大佬完成1亿美元融资用于打造FO.COM生态系统 [3][6] 公司基本面与转型背景 - 公司主营业务为电信网络支援、ICT集成服务及软件开发,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2.27亿、2.56亿、2.78亿元,但净利润连续三年下滑(2426万→2039.7万→2014万) [7] - 2024年1月在港交所上市后,通过收购迅速切入加密支付领域,与钱峰雷主导的FO.COM生态协同(Fopay为生态核心产品之一) [11] 稳定币行业动态 - 香港《稳定币条例》8月生效引发牌照争夺战,初期仅发放个位数牌照,数十家机构参与竞争 [15] - 国泰君安国际成为首家获香港虚拟资产综合牌照的中资券商,消息后股价累计上涨370% [13] - 金涌投资宣布合作开发稳定币交易平台后单日涨幅达533% [14] - 蚂蚁国际、京东等巨头加速布局:蚂蚁计划第一时间申请牌照,京东拟在全球主要货币国家申请牌照 [15][16] 钱峰雷的商业背景 - 曾投资蚂蚁金服和阿里云锋基金,2014年随阿里巴巴赴美上市亮相纽交所 [10] - 2024年联合沈国军、曹国伟等50位商界人士共同出资1亿美元进军区块链,个人出资5000万美元 [11] - 通过社交平台持续扩大影响力,活跃于抖音、视频号分享投资见解 [11]
离场的“固收+”基金经理
核心观点 - 公募明星基金经理离职潮从权益领域蔓延至"固收+"领域,张翼飞作为首位"奔私"的"固收+"明星基金经理引发行业关注 [2][10] - 张翼飞在安信基金任职13年,管理规模峰值达644亿,占公司总规模一半,是公司核心人物 [8][9] - 行业生态变化(限薪、监管趋严、被动投资盛行)导致基金经理获得感下降,成为离职主因 [13][14][15] 基金经理离职事件 - 张翼飞卸任安信基金9只产品并离职,管理生涯覆盖34只基金,涉及货币型、债券型等多类产品 [3][8] - 其投资风格以绝对收益为导向,擅长多元资产配置,业绩与口碑俱佳 [10] - 业内普遍猜测其下一站将加入私募行业 [6][10] 行业生态分析 - 国央企背景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平均离职率7%,非国央企背景为5%,差异显著 [13] - 薪酬激励传导机制受阻:业绩-规模-管理费-个人回报链条被薪酬天花板阈值中断 [13][14] - 私募的高比例业绩分成模式对绩优基金经理吸引力更大 [15] - 监管检查严苛(如微信聊天记录逐条核查)引发基金经理对行业隐私环境的失望 [16] 基金经理个人影响 - 张翼飞从研究员成长为首席投资官,见证安信基金发展历程 [8][9] - 其离职标志着"固收+"领域明星基金经理流动性加剧 [10][12]
大行科工上市前分红超6000万,“折叠车之父”分了多少?
行业背景 - 全球健康意识和环保理念提升推动骑行运动热潮,折叠自行车因便携性优势受城市通勤者和户外运动爱好者青睐[1] - 全球折叠自行车市场规模从2018年83亿元增长至2023年16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15.2%,零售量从190万辆增至280万辆,复合年增长率7.9%[11] - 2024年折叠自行车零售额占全球自行车市场5.3%,零售量占2.1%,显示行业天花板较低[12] 公司IPO进展 - 大行科工正在推进港股IPO,2025年7月17日通过中国证监会备案,7月22日更新招股书二次递表港交所[1] - 公司计划通过IPO募资建设新厂扩大产能,预计2027年投产[10] 财务与分红 - 2022年12月至2025年4月30日累计分红6150万元,其中2025年4月派发2000万元股息[3] - 创始人韩德玮直接持股88.56%,通过员工持股平台控制1.6%股份,合计控制90.16%股份,分红大部分进入实控人腰包[3] - 2024年末现金及等价物1.02亿元,2025年4月30日降至5902.4万元,期间因宣派股息支出2000万元[7] 产能与外包 - 惠州工厂年产能9万辆,2024年前三季度销量17.52万辆,近六成产能依赖代工[4] - 2022-2024年产能利用率持续超100%,2022年达117.2%,代工比例从29.5%升至55.5%[14] - 2024年代工成本1.39亿元,2023年6860万元,2025年前4个月已达5830万元[13] 研发与竞争 - 2022-2025年4月研发开支分别为900万元、1070万元、1760万元及650万元,远少于同期分红[6] - 2024年中国内地折叠自行车市场五大公司份额60.4%,大行科工占26.3%[14] - 全球折叠自行车市场竞争激烈,五大公司占19.4%市场份额[14] 海外市场 - 2023年海外销售从2022年5620万元大跌至2030万元,2024年回升至2980万元[14] - 中国内地、美国和欧洲是三大销售区域,2024年零售量分别占全球22.1%、9.0%和8.6%[15] 质量问题与毛利率 - 2024年代工产品退换货率升至3.2%,较2022年1.8%翻倍[16] - 自有产品毛利率高于OEM产品,OEM供应商收取5%-6%原材料成本作为管理费用[16]
李嘉诚要把广东的房子卖给香港人
长实集团大湾区楼盘营销策略 - 公司推出"大湾区双居生活"计划,向香港市民兜售内地4个楼盘共400套房源,覆盖东莞、惠州、广州、中山等地[3][4][5] - 单套总价区间40万至800万,最低门槛为惠州泷珀花园51平米户型(40万),最高为东莞海逸豪庭307平米别墅(700万-800万)[6][7][8] - 营销策略强调大湾区房价仅为香港1/5至1/10,并配套装修电器套餐(惠州项目6万-8万即可拎包入住)[9][11] 东莞海逸豪庭价格动态 - 2023年7月推出特价房单价1.3万/平米(两居90万起/三居120万起),较此前2.3万-2.4万/平米均价近乎腰斩[17][18][19][20] - 最新预售备案价下调至2万/平米左右,远低于2023年同期3.6万-6.4万/平米备案价[21][22] - 项目1999年拿地7000亩(含2000亩高尔夫球场),开发进度缓慢,2014年仍有近半土地闲置[25][26][29][30] 囤地开发模式分析 - 东莞项目囤地超20年,虽被征收8000万闲置费,但早期售价已达2万-3万/平米,罚款对利润影响微弱[33][35][36] - 当前1.3万/平米售价低于十多年前水平,显示公司加速清仓意图[38][39] - 公司杠杆率仅4%但持续降价出货,释放内地楼市撤退信号[40][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