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icon
搜索文档
医美并购的“朗姿教训”
核心观点 - 朗姿股份通过资本驱动快速并购医美机构形成连锁规模,但忽略了行业"医生和服务"的核心竞争力[1][30] - 医美业务非但未成为第二增长引擎,反而拖累公司整体业绩和现金流表现[8][14] - 资本运作与实体经营的深层矛盾是朗姿医美困局的根源[31] 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2.2亿-2.6亿元,同比增长31.74%-55.69%,但扣非净利润仅0.9亿-1.3亿元(含1.6亿元减持投资收益),同比下滑35.68%-7.09%[3][4]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14亿元同比降7.77%,扣非净利润7328万元同比降6.89%,经营活动现金流1.74亿元同比降23.43%[7] - 医美业务收入与毛利润同比分别减少9.22%和8.58%,毛利率55.05%显著低于女装(64.51%)和婴童(62.28%)业务[11] 业务结构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拥有41家医美机构(12家医院+29家诊所),运营七大品牌但仅晶肤医美实现正增长[10][13] - 2024年仍斥资5.82亿元收购北京丽都100%和湖南雅美70%股权,但标的机构主力团队已流失[22] - 2016年至今通过年均1次并购扩张医美版图,包括米兰柏羽、高一生等品牌[24][29] 行业特征 - 医美产业链上游药械厂商利润占比50%-70%,下游服务机构虽占55%-60%产值但利润仅10%-25%[16] - 医美机构属重资产行业:设备5-10年折旧周期,医生月薪2万-3万元+5%-10%提成,且禁止加盟模式[17] - 行业门槛低致价格战激烈,2025年全国专科医美机构达2.1万家同比新增2400家[21] - 美国医美连锁化率不足15%,主流为"中央厨房+个人诊所"模式,医生培养周期13-15年[30] 资本运作 - 2020-2021年因医美概念股价三个季度涨7倍,但实控人申炳云2021年6月套现6.33亿元[26] - 股价从71.6元高点跌去74%,反映市场对并购扩张模式的质疑[28][30] - 收购标的北京丽都曾因管理混乱、医疗纠纷频发导致资不抵债,原实控人沦为老赖[22]
泰国“富四代”68亿收购礼新医药,创新药最大并购纪录诞生
并购交易概览 - 中国生物制药以不超9.51亿美元(约68.22亿元人民币)收购礼新医药95.09%股权,扣除账上4.5亿美元现金后净付款约5.01亿美元,创2025年国内创新药领域最大并购纪录 [2][8] - 交易完成后礼新医药将成为中国生物制药全资子公司,整合后估值达10亿美元(约68亿元人民币) [8][25] - 并购从启动到完成仅耗时两个月,双方此前在C轮融资及LM-108项目合作中建立信任基础 [7][8] 交易主体分析 买方:中国生物制药 - 90后董事会主席谢其润主导交易,其家族背景为正大集团谢氏家族第四代成员,曾主导2024年浩欧博收购案,后者股价半年涨4倍至130.25元/股 [5][12][14] - 公司战略聚焦通过并购强化研发能力,此次收购旨在整合礼新医药早研能力与自身临床商业化优势,实现"1+1>2"协同效应 [17][25] 卖方:礼新医药 - 2019年由上海交大博士秦莹创立,专注肿瘤药物研发,拥有双抗和ADC技术平台,累计对外授权交易金额达48.88亿美元(约350亿元人民币) [4][24] - 2025年上半年业绩显著改善,营收42.18亿元,除税后净利16.85亿元,扭转此前亏损局面 [24] - 核心产品LM-108获两项突破性疗法认定,并与默沙东达成32.88亿美元(约237亿元人民币)授权协议 [7][23] 投资方与市场影响 - 礼新医药背后投资方包括启明创投、泰格医药、云锋基金等,此次并购为一级市场提供稀缺退出案例 [4][25] - 中国生物制药股价连涨,交易披露后市值达1294亿港元(7月19日数据) [25] - 行业层面反映国内头部药企开始主导创新药并购,打破跨国巨头垄断格局 [34] 行业趋势 - 2025年创新药领域并购活跃,BioNTech 8亿美元收购普米斯、强生146亿美元收购Intra-cellular等案例频现 [31] - 港股创新药板块表现强劲,三生制药、信达生物等股价翻倍,十余家药企递交上市申请 [33] - BD交易从Biotech求生手段扩展至头部药企战略布局,恒瑞医药、信达生物等加速海外授权 [29][30]
美妆高管“大洗牌”,相宜本草CEO入职7个月“闪离”
行业竞争转向技术驱动 - 行业竞争正从"流量博弈"转向"技术比拼",底层逻辑从"渠道驱动"切换为"技术驱动" [3][6] - 2025上半年国内外化妆品头部企业发生近30起重要人事变动,反映行业技术转型趋势 [4][5] 本土企业人才流动与重组 - 本土头部美妆企业管理层流失加剧,上美股份、相宜本草、珀莱雅、上海家化等企业核心岗位(如CEO、研发副总裁、副总经理)处于空缺或代理状态 [8][9][12] - 本土企业积极引入外资背景技术人才:珀莱雅新任首席科学官黄虎(宝洁前全球首席科学家)、CDO胡宁波(LVMH北亚区CIO)、首席研发创新官孙培文(时垠集团前CSO) [13][14] - 部分企业通过内部晋升强化组织韧性,如华熙生物提拔供应链执行主任相茂功和财务总监汪卉为副总经理 [15] 国际巨头技术人才战略 - 国际美妆集团提拔技术型人才主导品牌运营,如欧莱雅任命皮肤科学背景的Laetitia Toupet为巴黎欧莱雅全球总裁,兰蔻新任全球总裁Vania Lacascade为前首席创新官 [17][18] - 引入跨界人才激发创新:雅诗兰黛任命时尚界Nicola Formichetti为M・A・C全球创意总监,科赴集团任命跨消费品领域的Anindya Dasgupta为亚太区总裁 [19][20] 技术人才重构行业权力秩序 - 国内外企业领导层更青睐技术型人才,反映消费者需求从情感溢价回归功效本质 [21][22] - 技术能力(研发投入、专利储备、技术转化)将取代流量运营成为品牌核心竞争力,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 [22] - 未来行业分化将加剧: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持续领跑,缺乏技术根基的品牌难以为继 [23]
金通灵连续6年财务造假,原董事长等6人被刑事追责
核心观点 - 金通灵因连续6年财务造假被行政处罚、民事追责及刑事追责,虚增营收11.35亿元、虚减营收2.5亿元,导致投资者损失[2][7][17] - 公司及高管合计被罚570万元,但违法收益远高于成本,引发市场对证券犯罪成本过低的质疑[2][18] - 刑事追责已启动,6名责任人被以违规披露重要信息罪和欺诈发行股票罪起诉[7][8] - 南通国资成为控股股东后仍面临公司连年亏损、商誉减值等经营压力[23][25][26] 财务造假细节 - 造假手法包括伪造工程进度确认表、发货单调节EPC项目完工进度,以及未发货提前确认收入等[15][17] - 2017-2022年虚增营收11.35亿元,其中2017-2018年分别虚增5.01亿、5.5亿元;虚增利润4.11亿元[17] - 2019-2020年虚减营收2.5亿元,虚减利润3852.77万元[17][18] - 造假导致四年亏损被披露为盈利,利润虚增比例最高达5774.38%[17][18] 公司发展历程 - 2010年作为南通首家创业板公司上市,主营工业鼓风机、离心空气压缩机[11][19] - 2016年起通过并购和承接EPC订单扩张,累计新增67.31亿元订单但资金链承压[19][20][23] - 并购上海运能形成5.94亿元商誉,后因工程停工等问题导致现金流危机[23] - 南通国资纾困后持股29.37%成为控股股东,并为公司提供2亿元借款担保[4][23] 市场影响与诉讼进展 - 2024年特别代表人诉讼启动,涉及50名以上投资者及三家券商、会计师事务所[3] - 中介机构大华所、华西证券被暂停证券服务业务6个月,现已恢复[18] - 2025年公司Q1营收同比降67.76%,亏损扩大197.51%,但股价年内上涨超40%[4][26] - 行业专家认为刑事追责能强化法律威慑,保护投资者权益[27]
童颜针没有护城河:围猎圣博玛的,不只有新氧
童颜针市场竞争格局 - 国内获批上市的童颜针产品已达9款,另有十多家正在排队申报,叠加3款功效相似的"少女针",行业竞争白热化[1][23] - 2024年7月新增两款获批产品:康哲药业代理的丽真然和上海爱唯缇代理的Olidia,加剧市场竞争[3][22] - 主要竞品包括艾维岚、艾塑菲、塑妍萃、普丽妍、濡白天使等,2024年后密集上市的3款产品定价集中在15000-20000元区间[18][22] 艾维岚价格策略与挑战 - 作为国内首款获批童颜针,艾维岚官方指导价18800元/支,但新氧青春诊所推出含340mg艾维岚的5999元项目,引发渠道授权争议[5][8][11] - 行业规律显示医美产品上市3-5年内价格下行是必然,艾维岚终端价已从2023年12000元降至2025年10000元(首次进店优惠20%)[25][27] - 价格管控难度大:区域代理存在窜货现象,一线城市因代理商众多价格透明度高,新氧依托一线城市区位实现低价[33] 行业核心壁垒与商业模式 - 三类医疗器械资质是行业核心门槛,需3-5年研发周期和亿元级投入,厂商需维持6个月以上高价才能回本[34][38] - 上游供应商仅占20%-25%市场份额但攫取50%-70%行业利润,资质稀缺性决定利润分配[35][37] - 产品同质化严重:竞品在核心成分(PLLA/PDLLA/PCL)、辅料和目标效果上差异有限[23] 品牌建设与生命周期管理 - 高德美旗下塑妍萃通过"童颜针鼻祖"等品牌心智建设,价格稳定在18000-20000元,示范成熟营销策略[40][41] - 医美产品生命周期规律显示:明星产品通常在上市8-12个月内价格平稳下滑,如薇旖美从16800元跌至1500元仅用4年[25][26] - 品牌建设可延缓价格下滑:热玛吉等产品通过消费偏好变化实现"第二春",需强化讲故事能力[42][43] 圣博玛发展瓶颈 - 公司医美产品单一,除艾维岚外未推出其他消费医美产品,医用高分子材料背景使其医美产品化能力存疑[39][40] - 面临"九狼围城"竞争格局,需提升渠道管理、控货能力和营销体系以延长产品生命周期[23][44] - 早期先发优势(30个月高价窗口)源于海外产品准入空档期,但当前竞品获批速度加快压缩利润空间[26][27]
良品铺子“卖身”国资,“风投女王”累计套现15亿
国资入主交易 - 良品铺子引入武汉国资旗下长江国贸作为战略投资者,交易总金额高达14.9亿元[2] - 控股股东宁波汉意及其一致行动人以12.42元/股转让21%股份,交易价10.46亿元[5] - 第二大股东今日资本旗下达永有限以12.34元/股转让8.99%股份,套现4.45亿元[6] - 交易完成后长江国贸持股29.99%成为控股股东,武汉市国资委为实际控制人[6] 公司发展历程 - 从2006年武汉街头30平米小店起步,到2020年上市成为"高端零食第一股"[3] - 2020年上市时市值一度突破340亿元,截至停牌前仅剩约55亿元[15] - 2023年开始业绩明显下滑,2024年转向全面亏损4610万元[15] - 2025年上半年预计归母净利润亏损7500万至1.05亿元[16] 行业竞争格局 - 折扣零食店"零食很忙"和"赵一鸣零食"合并后成为行业新巨头[19] - 2024年"鸣鸣很忙"GMV达555亿元,拥有近1.44万家门店[19] - 良品铺子曾持有"赵一鸣"3%股权但在合并前转让[19] - 公司启动大规模变革,300款产品平均降价22%但未能扭转颓势[19][20] 战略转型 - 引入国资旨在布局核心竞争力,打造"一品一链一园"全链条产业生态[8] - 长江国贸将带来"供应链+品牌+渠道"的深度协同[8] - 计划推动公司从"品质零食"向"品质食品"生态转型[8] - 董事会改组为7名非独董和4名独董,保持市场化运作[22] 今日资本退出 - 今日资本2010年投资良品铺子,上市前持股33.75%[11] - 自2023年5月起开始减持,累计减持超过24%股份[11] - IPO后套现金额超过15亿元[11] - 此次交易后持股比例从18.16%降至9.17%[8]
1.2万亿超大水电站开工,“基建狂魔”挑战世界最高难度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概况 - 工程总投资超1.2万亿元,装机容量达7000万至8100万千瓦,相当于3座三峡或5座白鹤滩水电站 [2] - 项目位于西藏墨脱县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采用截弯取直隧洞引水方式,建设5座梯级电站 [11] - 年发电量预计达3000亿千瓦时,占新中国成立以来传统水电装机总量的21.22% [4][6] 工程历史背景与战略意义 - 项目论证历时超50年,1973年首次勘测,2024年获国务院核准,2025年正式开工 [5][8][10] - 2014年勘测显示技术可开发资源近7000万千瓦,远超三峡的22.5GW [8] - 被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的重点开发项目 [8] 技术挑战与工程难度 - 需建设50公里引水隧洞,穿越5条断裂带和72条次级断层,采用特殊压注式TBM施工 [12] - 抗震要求达8.5级,需应对30-50MPa高地应力和60°-70°陡峭边坡 [12] - 施工环境含氧量仅为平原60%-70%,冬季气温-23℃,需特殊混凝土配方 [13] 对电力结构的影响 - 2024年全国发电装机总量33.49亿千瓦,水电占比13%(4.36亿千瓦),增速3.2%垫底 [4] - 项目建成后水电装机占比将显著提升,单站贡献相当于全国现有常规水电的18.6%-21.5% [4][6] 地缘政治与生态影响 - 印度担忧跨境水资源调控,但工程设计以发电为主,建立水文数据共享机制 [15][16][19] - 水库季调节功能可降低下游洪峰流量,减少类似1950年次生洪水灾害 [16] - 生态保护措施包括保留原始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和地质灾害监测 [17][19] 国家战略与行业意义 - 工程体现"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推动清洁能源转型 [20] - 与西北治沙工程共同构成中国战胜自然的标志性项目 [20] - 项目将形成示范性生态修复方案,为未来大型工程提供参考 [17]
深铁,“输血”万科、“动刀”万科
万科组织架构变革 - 公司全面取消所有区域公司,将三级管控体系转变为"集团-片区"两级架构,涉及北京、华东、华中、南方、西南五大区域及直管公司 [5][6] - 核心权限如采购权收归集团,开发经营本部从上海迁回深圳,表外资产逐步并表管理 [6][17][18] - 调整始于2024年3月,经历南方区域12变8、上海区域15变8、北京区域重组为7个地区公司等递进式优化 [19][20][21] 深铁对万科的深度介入 - 深铁通过663亿元受让29.38%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2025年董事会改组后深铁系高管全面接管战略决策权 [9][11] - 深铁董事长辛杰兼任万科董事会主席,十余名深圳国资背景干部进驻法务、财务等关键岗位 [6][11] - 深铁推行"强总部"战略,将管理逻辑系统性植入万科,与招商、保利等央企模式同步 [12] 行业背景与业绩表现 - 公司销售额从2020年超7000亿元峰值跌至2023年约3700亿元,2025年上半年仅691.1亿元 [12] - 行业进入缩量期,虹桥"开发商一条街"盛况不再,多家房企撤销双总部,区域合并成常态 [13] - 开发业务收缩至十几个核心城市,区域公司存在价值被质疑,组织瘦身成为必然 [12][13] 权力重构与人事变动 - 开发经营本部由张海负责,商业事业部由孙嘉执掌,广佛公司总经理曹江巍调任北京区域 [25] - 华中区域合伙人王博群、上海万科总经理于佳兴等区域高管批量离职 [25] - 新组建办公事业部聚焦办公类资产经营,商业事业部深化三大产品线(购物中心、社区商业、历史文化街区) [25] 战略转型方向 - 管理模式从"放权搞活"转向"集权提效",片区公司仅保留直接业务职能 [15][16] - 公司从"市场化标杆"重塑为"国资样本",反映行业从高杠杆扩张向高质量发展的范式转换 [26] - 此次变革被视为国资深度介入房企治理的标志性事件,体现房地产行业历史性转折 [7][26]
有品牌销量暴跌90%,白酒厂集体押注低度“救命酒”
行业趋势 - 白酒行业面临下行压力,头部企业集体转向低度化产品开发,如五粮液将推29度新品"一见倾心",泸州老窖推出28度国窖1573并测试16度、6度产品,水井坊计划试水38度以下产品,酒鬼酒推出33度至18度产品并制定"两低一小"战略[3] - 行业下行趋势早已显现,年轻人远离白酒现象长期存在,但低度化趋势近期才集中爆发[4] - 政策压力是低度化趋势的关键推手,从中央到地方的"禁酒令"直接冲击高端白酒的商务消费场景和礼品市场[4] - 股东压力也是重要驱动因素,面对业绩不乐观和股价低迷,管理层需要采取措施回应股东要求[4] 产品策略 - 低度酒、小瓶酒和联名款被视为可能的出路,因其价格较低、形象更亲民且带有休闲色彩[4] - 泸州老窖38度国窖1573是唯一成功的低度酒案例,年营收近百亿,占1573销量的50%,主要在京津冀、江苏、浙北等特定区域流行[4][5] - 38度以下超低度产品(如29度、16度、6度)面临更大挑战,需要与啤酒、预调酒、果酒等直接竞争[8] - 历史经验表明,2013-2015年调整期盲目下沉并非行业复苏良方,高端化升级才是核心驱动力[8] 市场格局 - 高端白酒市场参与者少且利润丰厚,中端市场竞争激烈,低端市场则陷入价格战[8] - 国窖1573系列产品价格区间从610元(38度500ml)至29100元(2800ml中华坛),52度产品价格近期上涨15元至835元[7] 潜在问题 - 低度化战略目标模糊可能导致资源错配,企业同时在超低度、小瓶等多个方向试水但投入不足[9] - 缺乏战略耐心与定力,管理层可能将低度化视为权宜之计,遇到挫折后容易放弃或收缩[10] - 仓促推出的低度酒可能陷入价格战和流量陷阱,对高端品牌形象造成潜在伤害[12][13] - 低度化可能忽视品牌文化重塑、饮用场景创新等深层次课题,白酒文化与高度酒密切相关[14][15] 未来展望 - 禁酒令可能在两三年内重塑国内酒文化,"一般不喝酒"可能成为普遍现象[16] - 面向新人群和新场景的探索需要企业具备极大定力与智慧[17]
争夺人工智能人才的史诗级大战
人工智能人才争夺战 - 硅谷顶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员成为"超级巨星",收入媲美NBA球星和好莱坞明星 [1] - Meta向潜在招聘对象发出"限时报价",仅在几天内有效以阻止竞争对手反应 [2] - Meta以140亿美元收购Scale AI部分股份,邀请创始人亚历山大·王领导新实验室 [7] - OpenAI首席研究官陈明将Meta挖角行为比作"入室盗窃",引发员工强烈共鸣 [11] - 扎克伯格从Anthropic、谷歌DeepMind和苹果等公司挖角,并从OpenAI招募至少12名员工 [9] 公司战略与交易动态 - OpenAI原计划以30亿美元收购Windsurf,但因微软反对而告吹 [18] - 谷歌以24亿美元与Windsurf达成交易,获得技术权限并挖走核心员工 [18] - Cognition收购剩余Windsurf股份,承诺所有员工都将获得收益 [20] - Meta参与SSI融资轮,将其估值定为320亿美元 [14] - Scale AI在创始人离职后遭OpenAI和谷歌终止合同,裁员14% [8] 高管动向与薪酬竞争 - 扎克伯格向超过10名OpenAI研究人员提供四年3亿美元薪酬方案 [9] - Windsurf CEO瓦伦·莫汉离职加入谷歌,带走一组AI研究人员 [1] - 亚历山大·王离开Scale AI时员工感动落泪,被誉为"迪士尼电影式结局" [8] - 丹尼尔·格罗斯放弃自己创立的SSI公司加入Meta,引发行业震惊 [15] - 扎克伯格与OpenAI CEO山姆·奥特曼在艾伦公司会议上会面 [11] 行业理念冲突 - 约翰·杜尔倡导"传教士精神",强调追求意义而非单纯金钱 [3] - 山姆·奥特曼声称"传教士终将击败雇佣兵",暗讽Meta挖角行为 [3] - 扎克伯格辩称Meta吸引力在于提供业界领先的计算能力而非薪资 [4] - 陈明建议扎克伯格加大对人才投入而非硬件设备 [7] - Meta训练AI的硬件投入是人力投入的100多倍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