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icon
搜索文档
养老金“抄底”路线图
以下文章来源于阿尔法工场DeepFund ,作者基哥 阿尔法工场DeepFund . 专注基金行业事件、产品和人物故事,探究背后的深层逻辑。 导语:红利低波策略正获资金加速布局。 "资产荒"与政策松绑双重驱动下,保险资金正积极增配权益资产。 8月份以来,保险举牌进入密集阶段,甚至时隔6年再次出现了举牌同业的现象。 8月11日,中国平安买入中国太保H股约174万股,占港股流通股的比例达5.04%;同日,民 生人寿在场内增持100万股浙商银行H股股份,占该行H股股本突破5%,触发举牌;8月12 日,平安系资金继续买入中国人寿950万股H股股票,触发举牌。 今年年初,中央金融办、金融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 实施方案》,为保险资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创造有利环境,如引导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 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对国有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全面实行三年以上的长周期考 核等。 在政策引领下,保险资金入市的步伐也明显加快,尤其举牌上市公司次数显著增加。 根据保险行业协会披露信息,以公告挂网日为标准统计,今年以来险资举牌动作近30次。银行 是险资最青睐的板块,其中平安人寿多次举 ...
“A+H”两开花,白酒股集体呼叫“牛市开”
白酒板块市场表现 - A股白酒板块8月全线上涨 20只个股平均涨幅显著 酒鬼酒 舍得酒业 古井贡酒等涨幅超20% [3] - 珍酒李渡作为港股唯一白酒上市公司 股价一度突破10港元/股 月内涨幅超50% [3][9] - 中证白酒指数自2021年以来累计下跌45% 板块近5年市盈率历史分位数跌至4.37% [9] 板块复苏驱动因素 - 政策面释放消费潜力信号 国务院会议提出系统清理消费领域限制性措施 [9] - 中秋旺季临近加强业绩修复预期 市场需求稳步回升 [9] - 港股恒生指数逼近26000点大关 南向资金年内净流入近万亿 新消费板块行情上扬 [9] 行业调整与挑战 - 白酒行业处于去库存周期 面临经济波动与需求端压力测试 [11] - 2025年上半年近六成酒企营业利润减少 半数企业营业额下滑 [12] - 企业需应对产品迭代 渠道改革 组织调整及动销策略转型等多重挑战 [11] 企业创新战略 - 酒企聚焦年轻化 高端化 国际化三大增量市场 采取多线并行策略 [13] - 年轻化转型通过低度酒 啤酒 果酒等利口酒产品切入新消费群体 [13] - 高端化从规模扩张转向品牌文化深度挖掘 国际化向产业链出海过渡 [13] 珍酒李渡产品战略 - 推出牛市啤酒以"悦己消费"理念切入新消费赛道 零售价88元/375ml定位高端群体 [17] - "白+啤"多品类布局顺应全球酒业发展规律 对标保乐力加等国际巨头成功路径 [17] - 啤酒业务提升至长期战略层级 已完成研发至销售全链路系统布局 [19][20] 资本市场反馈 - 摩根士丹利 浙商证券等机构给予珍酒李渡增持或买入评级 [20] - 公司股价在牛市啤酒上市后阶段性涨幅超40% [9] - 港股白酒板块情绪高涨 估值重塑与业绩修复预期提升 [9][20]
中国海上风电“杀疯”,欧美项目集体黄了
全球海上风电格局变化 - 中国海上风电装机量占全球主导地位 2024年全球每新增4台海上风机就有近3台安装于中国[2] - 欧美日海上风电项目因成本攀升与政治阻力陷入停滞 美国暂停新项目审批 日本三菱退出三个项目 德国拍卖出现零报价[4][5] - 中国"海油观澜号"浮式风机实现技术突破 采用双机头设计和蛛网式钢缆固定 运行功率全球领先[2] 中国海上风电竞争优势 - 度电成本优势显著 中国海上风电度电成本中位数不足英国市场的50%[16] - 形成全产业链支撑体系 具备融资便利 供应链整合 政策支持与技术迭代四大优势[6] - 通过规模化生产实现降本 2021年底取消全国性电价补贴后 行业通过扩大项目规模和提升单机容量降低电价[16] 中国企业国际化进展 - 头部制造商加速海外布局 金风科技和明阳智能直接对标维斯塔斯 西门子歌美飒和通用电气等国际巨头[12] - 海外产能供应持续提升 明阳智能阳江基地15%产能供应海外 预计2024年底海外占比接近翻倍[18] - 欧洲市场突破缓慢 目前仅意大利塔兰托项目采用中国风机 德国项目因审查受阻[23] 技术发展与地理挑战 - 超大型风机应对资源枯竭 随着优质近岸选址减少 开发商向远海推进 单机容量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0%[16][23] - 复杂地质条件推动技术创新 广东沿海海床为软黏土加坚硬岩层 钻孔难度大促使使用更大容量风机[23] - 浮式风机技术取得突破 "海油观澜号"采用三个亮黄色系泊点与海床连接 代表工程极限突破[2] 市场扩张障碍 - 海外信任门槛较高 欧洲开发商 保险公司和金融机构对中国风机运行记录认知有限[23] - 规模壁垒限制海外扩张 风机高度达埃菲尔铁塔级别 组装工序需靠近安装地点 增加海外布局难度[18] - 需建立长期服务承诺 欧洲市场要求提供25-30年运维服务保障 并通过本地化团队深化合作[26]
蒋凡豪赌“规模论”,阿里蒸发百亿利润继续“大战外卖”
核心观点 - 阿里巴巴为应对外卖市场竞争投入巨额补贴 导致利润显著缩水 但订单量激增并达到规模领先 [2][3][8][13] - 公司预计通过优化运营效率在未来实现亏损收敛 并看好即时零售业务的长期增长潜力 [17][18] 财务表现 - 2025年6月季度总营收2476.52亿元 同比增长2% 同口径收入增长10% [3] - 销售和市场费用531.78亿元 同比增加204.82亿元 增幅62.64% 主要投向淘宝闪购及用户获取 [7][8] - 阿里巴巴中国电商集团经调整EBITA为383.89亿元 同比减少103.64亿元 降幅21% [3][13] - 自由现金流净流出188.15亿元 而去年同期为净流入173.72亿元 [16] 业务运营 - 淘宝闪购日订单量突破6000万单 并在活动期间连续三天破1亿单 [8] - 闪购业务日活跃用户达1.5亿人次 前期订单规模激增4倍 [9] - 骑手月活数量增长181% 其中兼职骑手增长236% [8] - 即时零售业务营收147.84亿元 同比增长12% [15] 市场竞争与投入 - 公司宣布未来12个月投入500亿元外卖补贴 相当于2025财年净利润的40% [3][11] - 高盛预测中期外卖市场份额为阿里4.5:美团4.5:京东1 [10] - 测算显示即时零售业务EBITA亏损156亿元 平均每单亏损4.4元 [15] - 补贴金额范围为5-21元/单 并可免配送费 [15] 战略规划 - 计划通过优化用户结构、提升客单价和降低物流成本实现UE亏损缩减一半 [17] - 预计未来3年内闪购和即时零售为平台带来1万亿元新增成交 [18] - 目标吸引百万家品牌线下门店入驻淘宝闪购 [18] - 公司强调规模是效率的第一因素 有信心达到行业领先效率水平 [17]
特斯拉“集体套现潮”,沈阳80后薅了10个亿
朱晓彤的职业晋升与财富积累 - 朱晓彤从2014年负责中国充电桩项目的中层晋升至2023年特斯拉全球制造掌门人及汽车业务高级副总裁 成为公司二号人物[9][10] - 他在2023年获得总计33.906万股股权激励 包括2775股激励性股票和33.6285万份期权 以当时184美元/股计算价值约6254万美元 潜在价值按当前230美元/股测算接近7.8亿美元[11] - 通过2021年至2025年的行权和减持操作 累计卖出约29539股特斯拉股票 总套现850万美元 目前仍持有67600股市值约2150万美元 三年间累计变现近3000万美元[16][17] 特斯拉高管集体减持行为 - 2024-2025年除马斯克外核心管理层出现集体套现潮 包括CFO Vaibhav Taneja减持23万股套现1860万美元 前CTO Andrew Baglino减持70万股套现1130万美元 董事会主席Robyn Denholm减持45万股套现1.5-2.3亿美元[23][24] - 高管层两年间合计卖出超过366万股特斯拉股票 总套现金额在2-2.3亿美元之间 按整体估算实际兑现财富可能接近20亿美元[23][24] - 除马斯克外几乎所有高管近两年减持超过50%持仓 反映对个人财富安全的考量及对公司短期前景的谨慎态度[25] 特斯拉业绩表现与挑战 - 2025年二季度收入同比下滑12%至225亿美元 净利润同比下滑16%至11.72亿美元 全球交付量同比下降13.5%创历史最大单季降幅[26] - 碳积分收入同比暴跌50.7%至4.39亿美元 美国联邦新能源购车补贴终止对销量形成显著冲击[26] - 公司处于转型期 低价车型产能爬坡进度慢于计划 短期难以成为销量支撑[27] 马斯克的战略布局与愿景 - 通过SpaceX Starlink和特斯拉能源等公司构建"火星闭环"体系 特斯拉在地球推进零碳体系为太空项目输血并积累电池与AI技术[4][5] - 强调完全自动驾驶FSD和Robotaxi是未来增长核心 声称实现规模化自动驾驶后股价将突破天际[20][27] - xAI联合X平台起诉OpenAI与苹果涉嫌垄断 为特斯拉自动驾驶和SpaceX星舰控制系统保障底层技术发展空间[5] 公司治理与市场信心 - 马斯克通过股权激励捆绑核心高管 但难以阻止兑现行为 朱晓彤的套现操作引发市场对公司前景的猜疑[19][18] - 业绩承压与未来愿景间存在张力 管理层基于当前业绩选择落袋为安 而马斯克持续押注技术突破[27] - 来自中国和欧洲车企的竞争加剧 叠加品牌形象舆论风波 使公司短期面临多重压力[28]
龙湖一日内兑付两笔中票,合计金额超36亿元
核心观点 - 公司完成两笔中期票据兑付 合计金额超36亿元 包括到期兑付和提前兑付[1] - 公司年内到期债券已全部偿还完毕 累计兑付债券本息约145亿元人民币[2][3] - 资产负债表优化和保留偿债现金流是公司近期主要运营重点[3][4] 债务兑付情况 - 8月26日完成"22龙湖拓展MTN001"兑付 本息合计15.495亿元 该债券发行额15亿元 利率3.30% 期限3年[1] - 同日提前兑付"22龙湖拓展MTN002" 本息合计20.523亿元 该债券发行额20亿元 利率3.00% 原定11月30日到期[1] - 7月3日兑付"22龙湖04" 本息合计17.66亿元[2] - 7月11日兑付"20龙湖拓展MTN001B" 金额5.225亿元[2] - 8月5日兑付"20龙湖06" 金额约9.5亿元[2] - 8月7日开始提前偿还12月到期海外银团贷款 已完成首笔11亿港元偿付[2] 债务管理策略 - 坚决推动整体负债规模稳步下降 保持银行融资不逾期不展期[2] - 优化融资结构 加大长期债务 控制短期债务 有序提前铺排债务偿还[2] - 2025年是公司债务转换的最后一年和最关键的年份[2] - 预计偿还完12月银团贷款后将偿清近期境外债务[3]
攻守兼备、逆势突围,蒙牛交出“韧性”成绩单
核心观点 - 公司在行业深度调整期通过"精益管理+多维创新+一体两翼"策略实现韧性增长 上半年收入415.7亿元 经营利润35.4亿元 经营利润率提升13.4% 经营现金流同比增长[2][6] - 行业供需结构从失衡走向再平衡 原奶价格同比下滑14.3%至3.12元/公斤 产能出清加速但日均过剩量仍达1.1万吨[3][5] - 公司通过产业链协同优化 数智化运营和费用管控提升效率 宁夏工厂交付周期缩短55% 经营成本降低32%[9][10][11] - 创新产品驱动多品类增长 上半年推出百余款新品 鲜奶收入增长22% 冰淇淋逆势增长 奶酪市占率第一 婴配粉双位数增长[12] - "一体两翼"战略聚焦蛋白质核心价值与精准营养 海外平台年营收突破30亿元 艾雪冰淇淋在印尼市占第一 贝拉米有机奶粉高速增长[21][24][28][29] 行业供需状况 - 2024年奶牛存栏量同比减少4.5%至630万头 原奶产量同比下降2.81%至4079万吨 为2018年以来首次下降[3] - 2024年奶类表观消费量同比减少4.6%至5869万吨 原料奶产量增速从Q1的5.1%降至Q4的-9.0%[5] - 乳制品进口连续第三年下降 2024年进口总量276.8万吨同比减少9.5% 高端乳品配料领域存在发展空间[31][33] 精益管理举措 - 上游通过技术服务帮助合作牧场提升运营能力 中游实施30多个工业4.0用例 下游采用"马上赢"系统实现费用精细化管控[9][10] - 降低行政开支和管理费用 严控资本支出 经营现金流实现同比增长[6][11] 产品创新表现 - 鲜奶业务收入增长22%远超行业低个位数增长 低温酸奶连续21年市占第一 冰淇淋随变转新品成为行业爆款[12] - 新品聚焦健康功能与情感价值 HMO双蛋白鲜牛奶 A2蛋白 0蔗糖等产品满足精准营养需求[15] - 包装创新包括减碳牛皮纸包装的特仑苏 大规格冠益乳"早8吨吨装"等[15] 品牌与渠道创新 - 通过乌兰布和沙漠溯源 NBA赛事联动 《哪吒2》IP合作实现超31亿品牌曝光[16] - ESG举措包括沙漠绿洲治理 连续三年碳中和认证 环保包装和公益活动[18] - 渠道"去中心化"布局即时零售 社区团购 山姆定制低温酸奶 京东定制纯牛奶等产品[19] - to B业务与霸王茶姬 百胜中国 星巴克等头部客户合作 鲜奶业务超80%产品当天生产上架[19] 一体两翼战略 - "一体"聚焦蛋白质核心价值 推出有机A2-β酪蛋白鲜牛奶 酶解乳糖双蛋白牛乳等产品[21] - 获得中国专利银奖 技术进步一等奖 世界乳品创新奖最佳儿童乳品金奖等创新荣誉[23] - "营养健康平台"发展奶酪 乳铁蛋白 功能肽等高附加值产品 迈胜液体蛋白成为山姆首款供应商 悠瑞骨力金装登顶抖音中老年奶粉Top1[24][25] - "海外平台"产品销往全球十多个国家 艾雪冰淇淋在印尼市占第一 菲律宾和越南位列第二 贝拉米有机奶粉在东南亚高速增长[28][29] 未来展望 - 随着上游供给出清和原奶周期反转 头部乳企有望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推动收入回暖和利润修复[34] - 深加工技术发展和本土研发推进是产业迈向价值链高端的必然路径[33]
亚朵零售狂飙80%,400多元的酒店客房不如卖枕头?
核心观点 - 亚朵集团酒店业务核心指标持续下滑 但零售业务特别是睡眠产品增长迅猛 营收占比显著提升 呈现"酒店不如卖枕头"的业务结构变化趋势[1][9][17] 酒店业务表现 - 2025年二季度日均房价432.8元同比下降 平均客房收入343.1元 入住率76.4% 但与2024年同期相比平均客房收入和日均房价分别下降4.4%和4.1% 入住率减少2%[1][6] - 2025年一季度平均客房收入下降7.3%至304元 日均房价下滑2.8%至418元 入住率同比下降至70.2%[3] - 2024年三大经营指标全部同比下滑 平均客房收入 日均房价和入住率分别为374.4元 463.5元和77.3% 而2023年这三项指标分别为374.4元 463.5元和77.3%[7][8] - 公司预计三季度平均客房收入仍将承压但降幅收窄[7] 零售业务表现 - 2025年二季度零售业务营收达9.65亿元 同比增长约80% 占总营收比例接近40%[1][9] - 零售业务GMV同比增长84.6%至11.44亿元[9] - 2024年零售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26.2%达21.98亿元 占总收入三成[9] - 2024年共卖出380万只枕头 77万条凉被 "618"期间亚朵枕头在电商平台细分品类销量第一[9] - 电商平台上一款售价309元的枕头已售出50万+件 枕头价格区间为159-868元[1][12] 成本结构对比 - 酒店运营成本占酒店收入60%以上 而零售成本占零售收入比例不到50%[1] 业务扩张战略 - 截至2025年二季度酒店总数达1824家 其中加盟酒店1800家占比98.7%[3] - 2025年一季度新开业121家酒店全部来自加盟商 加盟店贡献收入10.32亿元同比增长23.4% 营收占比超50%[13] - 公司向"2000家高级酒店"战略目标迈进[18] - 公司预计2025年全年总净收入较2024年增长30% 2024年全年营收约72.48亿元[9] 加盟管理问题 - 加盟店品控不达标引发大量用户投诉[2] - 黑猫投诉平台关于亚朵酒店的投诉超千条 关键词包括噪音 卫生差 不给退款 隐私泄露等[16] - 近期发生多起严重品控事件:南昌酒店住客皮肤过敏 广州酒店花洒藏头发 成都酒店房间遗留前客物品 杭州酒店出现医院标识枕套 北京酒店被曝减标减配和卫生问题[15] - 公司为吸引加盟商对供应链物资成本进行优化 成人拖鞋 房卡套等核心运营物资价格平均降幅达10% 其中奉茶纸杯降价51.8% 懒人抹布下调10.2% 牛皮纸手提袋改用无纺布材质后成本降低超50%[16] 零售业务挑战 - 枕头等产品由代工厂生产 市场出现大量低价"平替"产品削弱竞争力[10] - 酒店员工变身"枕头推销员"的销售模式影响正常服务体验 顾客抱怨"亚朵已沦为枕头展厅"[10] - 出现产品质量投诉:用户投诉枕头水洗后开裂 产品效果与宣传不符且退款困难[11]
中国品牌全球化,谁才是出海模式“最优解”?
核心观点 - 中国茶饮品牌蜜雪冰城通过供应链本土化和IP文化适配策略在东南亚市场取得显著成功 成为当地排名第一的现制茶饮品牌 并验证了中国品牌出海的可行性路径 [1][5][10] - 东南亚市场因气候和文化优势成为现制茶饮蓝海 预计2023-2028年销售额年复合增长率达19.8% 领先全球其他地区 [4] - 蜜雪集团将茶饮出海经验复制至咖啡品类 旗下品牌幸运咖依托现有供应链和本土化方法论进军海外市场 代表中国现制饮品全球化战略扩容 [13][14] 东南亚市场特征 - 东南亚常年高温潮湿 冷饮成为刚需 且半数以上为年轻人口 但现制茶饮发展滞后 长期处于奶茶粉主导的"香飘飘时代" [4] - 文化同源和华人密集降低品牌出海教育成本 中国茶饮品牌近十年集中出海东南亚 与Cha Payom等本地新势力形成竞争 [4] - 现制饮品市场急速扩大 销售额年复合增长率19.8% 高于中国的17.6%和拉美中东非洲的9.8% [4] 蜜雪冰城出海表现 - 2018年首店落地越南 2023年成为东南亚第一现制茶饮品牌 2025年东南亚门店超4000家 全球门店总数达53014家 覆盖12国 [1][5] - 2025上半年收入148.7亿元(同比增长39.3%) 净利润27.2亿元(同比增长44.1%) 一年内新增近万家门店 [1] - 中国内地门店48281家 海外门店4733家 为全球规模最大现制饮品企业 [5] 本土化战略 - 供应链本土化: 在东南亚4国建立本地仓储体系 采购网络覆盖全球38国 通过原料本土供给控制成本并保障质量 [7] - IP文化适配: 通过洗脑主题曲"wo ai ni ni ai wo"等本土化内容深入本地人群 在日韩融合和服和K-pop元素 在迪拜推斋月套餐 [8][13] - 产品策略: 维持招牌产品标准化同时开发差异化口味(如东南亚偏好高甜度浓郁) 并制定因地制宜的加盟政策 [9] 出海路径复制 - 已验证"市场进入-供应链重构-产品创新-规模化复制-品牌本土化"路径 茶饮出海经验正复制至咖啡品类 [13][14] - 幸运咖2025年8月海外首店落地马来西亚 国内签约门店已突破7000家(中国市场第四) 依托集团全球供应链缩短时间差距 [13][14] - 中国茶饮与3C数码、新能源车、美妆等品类共同组成出海矩阵 东南亚作为"第一站"后 下一步将进军日韩欧美市场 [5][13]
“人造肉第一股”被硅谷抛弃了
核心观点 - Beyond Meat作为人造肉第一股 市值从200亿美元暴跌至1.9亿美元 跌幅达98% 反映行业过度炒作后的理性回归[4][6][8] - 公司面临三重困境:产品价格比真肉高30%-50% 复购率低于40% 行业实际增速仅10%远低预期30%[6][16] - 人造肉行业将呈哑铃式分化:植物基产品通过规模效应降价 细胞培养肉定位高端 发酵蛋白切入配料市场[18][20] 财务表现 - 2025年Q2营收7500万美元 同比下降20% 净亏损3320万美元 运营亏损3490万美元[6] - 总债务高达12亿美元 引发破产传闻 但公司明确否认申请破产计划[6][7] - 目标2026年实现EBITDA转正 正通过裁员和关厂削减成本[7] 发展历程 - 2009年由环境工程师Ethan Brown创立 采用植物蛋白纤维重组技术[9][10] - 2011年获Kleiner Perkins和比尔·盖茨1250万美元首轮融资[10] - 2019年纳斯达克上市 发行价25美元 首日暴涨163% 7个月后股价达239.71美元[10] 营销策略 - 将产品包装为环保生活方式 宣称节约99%土地和90%温室气体排放[11] - 获得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等明星投资推广 形成潮流符号效应[12] - 2019年与麦当劳 汉堡王 肯德基合作 2020年进入星巴克中国3300家门店[13][15] 行业竞争格局 - 三大技术路线并行:植物基(Impossible Foods) 细胞培养肉(Eat Just) 发酵蛋白(Perfect Day)[17] - 传统食品巨头雀巢 泰森凭借渠道和成本优势挤压市场份额[7][16] - 美国植物肉市场份额仅2.5% 且增长放缓[7] 未来发展趋势 - 成本控制需优化原料 工艺和规模 采用更便宜碳源和氮源[20] - 需求端应聚焦场景替换而非教育 通过盲测促销使销量提升7倍[21] - 长期发展需实现与真肉同价 融入日常消费场景成为平凡选择[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