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半导体行业观察
icon
搜索文档
外媒:英特尔在美裁员数千人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4 09:16
英特尔裁员情况 - 英特尔本月开始在美国及其他地区裁员,俄勒冈州裁员2392人,占该州员工总数的12%,成为该州历史上最大规模裁员之一 [2] - 英特尔在亚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亚州和德克萨斯州等美国地区裁员约4000人 [2] - 过去一年英特尔在俄勒冈州已因买断和解雇裁员3000人,此次不再提供自愿退休或买断计划 [2] - 裁员主要集中在阿罗哈和希尔斯伯勒,分别裁员192人和2200人 [2] 裁员职位分布 - 被裁职位包括模块设备技术员(325人)、模块开发工程师(302人)、模块工程师(126人)和工艺集成开发工程师(88人) [3] - 共有190名职称中带有"经理"字样的员工被裁,占裁员人数的8% [3] - 被裁经理涉及软件、硬件和运营管理等多个职位 [3] 全球裁员策略 - 英特尔在以色列裁员涉及中层管理人员、一线主管以及远程运营中心的技术人员 [3] - 公司正在精简组织结构,逐步取消主管职位 [3] - 远程运营中心的技术人员工作正在实现自动化,减少芯片生产人工监管 [3] - 采用分散的裁员方法,允许各部门自行决定如何实现财务目标 [4] - 营销职能外包给埃森哲,汽车部门完全关闭 [4]
索尼芯片裁员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3 11:25
索尼以色列开发中心裁员 - 索尼位于以色列霍德哈沙隆的开发中心开始大规模裁员 预计影响数十名员工 可能超过100人[3] - 该中心目前拥有约400名员工 由诺希克·塞梅尔管理[3] - 该中心是在2016年索尼以2.12亿美元收购以色列芯片公司Altair后成立的[3] Altair半导体公司技术 - Altair拥有LTE调制解调器芯片技术及相关软件 LTE是移动设备的4G蜂窝标准[6] - Altair的调制解调器芯片以低功耗 高性能和极具竞争力的价格著称[6] - LTE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手机数据通信 并有望在物联网互联互通中发挥关键作用[6] 索尼收购Altair的战略意义 - 索尼收购Altair不仅拓展其现有业务 更旨在推进新型传感技术研发[6] - 计划将索尼的传感技术(如GNSS和图像传感器)与Altair的调制解调器芯片技术结合[6] - 目标是开发新型蜂窝连接传感组件设备[6] 市场发展方向 - 该中心开发的芯片支持先进无线标准 功耗极低 体积小巧 广泛应用于燃气表 水表等领域[4] - 随着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设备市场扩大 索尼旨在提供兼具传感和通信功能的组件设备[7] - 索尼计划开发利用这些组件设备优势的新型LTE解决方案[7] 索尼全球裁员情况 - 过去一年索尼在全球裁员数百人 主要来自游戏部门[5]
这个国家,成芯片重镇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3 11:25
新加坡半导体产业发展现状 - 中国台湾半导体企业在新加坡建设22纳米代工厂,计划2025年4月启用,月产3万片晶圆,主要制造手机显示芯片及物联网高效能芯片,创造700个工作岗位 [2] - 半导体对新加坡GDP贡献从2014年2.8%增至2022年5.6%,产值从489亿新币增长至1567亿新币,全球10%芯片产自新加坡 [3] - 新加坡吸引半导体企业优势包括国际化环境、优质生活条件、稳定经济环境及强大基础设施 [3] 新加坡半导体产业历史与全球地位 - 1968年美国国家半导体制造公司率先在新加坡建厂,随后仙童、德州仪器、英飞凌等跨国公司进驻 [10] - 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成为美国半导体外包制造主要受益者,80年代向上游发展成立特许半导体制造公司 [11] - 2023年半导体行业占新加坡GDP近6%,雇佣超3.5万名员工,过去两年吸引超180亿新元研发制造投资 [9] 半导体技术发展趋势 - 人工智能推动高性能存储芯片和处理器需求,需先进封装技术集成以实现高速数据传输 [15] - 硅光子技术成为未来关键,可解决长距离数据传输能耗问题,预计市场从2023年9500万美元增至2029年8.63亿美元 [17][18] - 先进封装市场规模预计从2020年24.2亿美元扩大到2026年86.9亿美元 [18] 新加坡半导体企业动态 - 联华电子投资50亿美元在新加坡建22纳米晶圆厂,2024年4月投入运营 [14] - 美光科技投资70亿美元建先进封装工厂,格芯投资40亿美元扩建制造厂,世创电子投资30亿新元建第三晶圆厂 [21] - 本地初创企业AMF专注硅光子技术,年收入不足2000万新元但100%聚焦该领域 [17][18] 东南亚半导体产业布局 - 新加坡政府计划投资10亿新币建半导体研发中心,马来西亚未来10年投入53亿美元培养人才 [5] - 东南亚各国发挥优势:越南稀土资源、菲律宾廉价劳动力、泰国汽车制造、印尼电动车原料 [5] - 地缘政治促使企业分散风险,中国台湾和荷兰企业合资105亿新元在新加坡建12英寸晶圆厂,2027年量产 [9] 半导体市场需求与机遇 - 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达1.06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7%,70%增长来自汽车、计算存储及无线通信 [20] - 电动汽车市场提供稳定性,本地企业MPics Innovations专注驱动芯片和电源管理芯片设计 [19] - 模拟和射频芯片需求强劲,应用于汽车、物联网、5G及工业自动化 [20]
Marvell和博通的进击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3 11:25
Marvell Technology的技术进展 - 公司采用5nm和3nm节点的先进CMOS技术,并转向2nm及以下节点,引入环绕栅极晶体管和背面供电等创新 [2] - 利用晶圆上芯片和集成扇出方法开发复杂的2.5D、3D和3.5D设计,适用于高性能计算专用集成电路 [2] - 采用模块化重分布层(RDL)中介层技术替代传统硅中介层,可开发多芯片AI加速器解决方案,尺寸是单芯片的2.8倍,集成四个HBM3/3E堆栈 [2] - RDL技术缩短晶粒间连接距离,降低延迟并提高功率效率,模块化设计可无缝更换缺陷晶粒,降低成本并提高良率 [2] 数据中心与AI加速器市场机会 -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公司预计到2028年数据中心半导体潜在市场规模将增至940亿美元 [3] - 加速定制计算产品规模预计达554亿美元,2023-2028年复合年增长率53% [3] - 模块化RDL中介层技术兼容HBM3/3E和XPU型芯片,预计适用于未来HBM-4 [2] 博通(Broadcom)的AI业务增长 - 2025财年第二季度AI收入同比增长46%至44亿美元,其中AI网络业务增长超170%,占AI总收入的40% [4] - 预计2025财年第三季度AI半导体收入达51亿美元,同比增长60%,连续第十个季度增长 [4] - 基于以太网的网络产品组合(如Tomahawk交换机、Jericho路由器)被谷歌、Meta和微软广泛部署 [4] - 下一代Tomahawk 6以太网交换机传输速率达102.4 Tbps,支持AI规模架构并解决网络瓶颈 [5] 行业竞争格局 - NVIDIA主导AI半导体领域,提供高性能GPU和计算解决方案,DGX Cloud、CUDA软件广泛应用 [6] - 英特尔推进AI战略,CPU和GPU架构瞄准边缘和数据中心,"5N4Y"路线图目标2025年制程领先 [6] - 博通和AMD是定制AI芯片领域主要参与者,但Marvell的2.5D封装和RDL技术可能使其领先 [3]
晶圆切割,正在被改变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3 11:25
SK海力士晶圆切割工艺升级 - 公司计划在HBM4晶圆切割中引入飞秒开槽和全切割工艺,以应对20-30微米超薄晶圆的制造挑战[2] - 现有机械切割(100微米)和隐形切割(50微米)技术已无法满足HBM4和400层以上NAND的薄化需求[2] - 飞秒激光技术可实现1/1000万亿分之一秒的超短脉冲,显著减少切割缺陷并提升精度[3] - 新工艺将同步应用于400层及以上NAND产品,该类产品需将单元区域与外围电路晶圆粘合[3] 薄晶圆技术发展趋势 - 3D-IC和先进封装推动晶圆厚度需求降至50微米以下,HBM模块总厚度已小于单块优质硅晶圆[5] - 薄晶圆在AI应用2.5D/3D封装中起关键作用,扇出型晶圆级封装年增速远超传统集成电路[5] - 硅通孔(TSV)技术成为堆叠器件必备方案,要求减薄工艺精度控制在微米级[5] - 超薄晶圆加工面临微崩裂、开裂等风险,尤其在PECVD等高温工艺中良率威胁显著[6] 晶圆减薄关键技术 - 减薄工艺需平衡研磨/CMP/蚀刻,目标将TTV(总厚度变化)控制在25纳米级别[11][12] - 玻璃载体晶圆CTE接近硅但成本较高,硅载体兼容性更优且TTV控制成本降低50%[9] - 边缘修整技术通过台阶切割防止原子级锋利边缘引发的晶圆贯穿裂纹[7] - 自适应CMP工艺结合多区域膜载体可局部调节压力,温度控制对抛光垫性能至关重要[13] 临时键合与脱键技术 - 紫外/红外激光烧蚀成为主流脱键方法,每小时可处理20-30片晶圆且应力最小[21] - 光子脱键新技术对翘曲容忍度高,成本较激光烧蚀降低且适合20微米以下晶圆[19] - 纳米切割技术采用无机层取代有机粘合剂,可承受900°C高温兼容前端工艺[21] - 优质粘合剂需满足低温键合/高温加工特性,旋涂均匀性直接影响背面研磨效果[10] 行业技术发展动态 - 台积电/美光/三星已率先采用飞秒激光切割技术,SK海力士方案将加速技术普及[3] - 设备商开发选择性等离子蚀刻+CVD钝化组合方案,有效解决边缘空隙导致的良率损失[14] - 载体晶圆回收利用成为趋势,高性能硅载体最高可重复使用10次[22] - 行业聚焦TSV架构优化,11微米直径/110微米深度成为当前主流技术路线[13]
一种新型光学芯片,速度惊人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3 11:25
光学芯片技术突破 - 光学、光子学和激光中心研发的光学芯片能以超高速传输海量数据,传输速度从每秒56千兆比特跃升至每秒1000千兆比特 [3] - 该芯片利用光的能量传输信息,不仅依赖光强度还利用光的相位,为信号添加新维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性能水平 [3] - 系统使用微环调制器——由硅制成的微型环形装置,通过两对微环分别调节强度和相位来编码信息 [3] 能源效率与性能优势 - 以每秒1000千兆比特的速度,可在不到七分钟内传输完整训练数据集(相当于1亿本书),仅消耗4焦耳能量(相当于将一毫升水加热1摄氏度) [3] - 新技术使处理器单元能快速高效通信,如同距离仅几米,解决了传统数据中心因规模庞大导致的能源消耗问题 [4] 商业化前景与行业应用 - 技术有望在未来几年内上市,NVIDIA等公司已开始使用微环调制器(目前仅限光强度调制) [5] - 研究团队认为该技术将推动人工智能模型训练效率,满足持续增长的AI需求 [4][5]
铜关税落地,半导体高度戒备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3 11:25
美国对铜征收关税的影响 - 美国决定自8月1日起对铜征收50%的关税,导致铜价飙升,直接冲击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和制造成本 [2] - 半导体行业关键零部件(如铜线)被纳入关税范围,间接导致半导体制造成本上升,高性能半导体受影响更大 [2] - 铜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封装、基板设计和高速数据传输线路,尖端AI芯片和高性能GPU对铜的需求增加 [2] - 美国半导体公司(如英特尔、美光)面临原材料通胀,铜关税实施后进口价格将上涨近1.5倍 [2] - 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担忧国内芯片生产成本上升,削弱全球竞争力 [3] 半导体关税政策的潜在动向 - 特朗普政府计划对半导体等产品征收关税,具体税率和实施时间尚未公布 [4] - 关税政策旨在确保税收收入、遏制中国半导体崛起并将供应链置于美国控制下 [5] - 美国通过关税施压全球半导体企业(如台积电、三星、SK海力士)在美国建厂投资 [6] - 韩国和台湾占据全球半导体市场大部分份额,过高关税可能推高美国公司产品价格 [6] - 专家分析半导体关税可能较低,因替代品少且强行行动可能损害美国利益 [6] 气候变化对铜供应的影响 - 到2035年,约32%的全球半导体生产可能因铜供应中断受影响,是当前水平的四倍 [7] - 智利等铜生产国面临水资源短缺,到2035年多数铜供应国将面临干旱风险 [7] - 铜用于芯片电路中数十亿根导线,尚无替代材料能在价格和性能上媲美铜 [7] - 智利25%的铜产量目前面临中断风险,未来10年将升至75%,2050年达90%-100% [9] - 智利和秘鲁采取供水保障措施(如海水淡化厂),但非沿海国家难以复制 [9] 半导体行业的潜在风险 - 若材料创新未适应气候变化且供水系统不稳定,铜供应风险将随时间加剧 [8] - 到2050年,每个国家约一半的铜供应将面临风险,与碳排放减少速度无关 [9] - 上一次全球芯片短缺导致美国GDP增速下降1个百分点,德国下降2.4% [7]
MCU,巨变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3 11:25
新型嵌入式存储技术推动MCU行业变革 - 2025年头部MCU厂商(ST、恩智浦、瑞萨等)密集发布搭载PCM、MRAM等新型存储的汽车MCU产品,标志着技术格局从传统嵌入式Flash向多元化演进[1] - 新型存储技术已从尝试阶段跃升为战略布局,开始对MCU生态产生深远影响[1] 主要厂商技术路线与产品布局 ST的PCM技术 - 采用相变存储器(PCM)技术,基于锗锑碲合金的相变特性实现数据存储,具有低电压操作、高密度优势[5] - 2025年4月推出Stellar P/G系列MCU,搭载xMemory技术,采用FD-SOI工艺,面向软件定义汽车和电动化平台[6] - PCM技术可简化供应链,降低开发成本,加快产品上市速度[7][9] 恩智浦与瑞萨的MRAM方案 - 恩智浦2025年3月推出S32K5系列,采用16nm FinFET工艺,内置MRAM,写入速度比传统闪存快15倍以上[10] - 瑞萨2025年7月发布RA8P1系列,采用22nm工艺,配备1MB MRAM,支持AI语音和多模态输入[11][13] 台积电的存储技术布局 - 同时推进MRAM和RRAM技术路线,计划导入22nm至5nm节点[15] - RRAM已在40nm-22nm实现量产,12nm进入流片阶段;MRAM在22nm量产,16nm准备中[15][16] - 2025年在慕尼黑设立欧洲设计中心,重点研发汽车MRAM应用[16] 技术演进趋势 - MCU工艺从传统40nm向16nm/12nm等先进节点发展,集成度提升[2] - 新型存储解决传统Flash在密度、速度、功耗方面的瓶颈,适应软件定义汽车需求[3] - 存储计算一体化趋势明显,MRAM/PCM可减少数据搬运,提升AI推理等场景效率[19][21] 行业影响与展望 - MCU正从"控制器件"向"汽车大脑/边缘算力中枢"转型[2][23] - 存储技术成为MCU架构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推动产业从"可用"向"可扩展"演进[23] - 技术升级涉及全产业链协同,目前由国际头部厂商主导[23]
铜互连,挺进1nm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3 11:25
半导体技术发展 - 应用材料公司开发了一种用于2纳米及以上工艺节点的铜互连工艺流程,采用新型Low k电介质线和钌钴(RuCo)衬里技术,通过AI加速器测试芯片验证可行性 [1][2] - 铜互连技术面临电阻和电容挑战,尤其在2纳米节点,新工艺可降低电阻25%,提升性能2.5% [2][24] - 铜互连在芯片中负责连接数十亿晶体管,多层结构长度可达60英里,最小线宽约13纳米 [23] 晶体管与互连技术演进 - 早期晶体管使用铝互连,IBM在1998年推出首款铜互连处理器PowerPC 740/750,导电效率提升40% [7][11][12] - 平面晶体管在20纳米节点达到极限,FinFET在22纳米节点引入,3D结构提升性能并降低功耗 [15][16] - 全栅环栅(GAA)晶体管将取代FinFET,三星已量产3纳米GAA芯片,英特尔和台积电计划2025年推出2纳米GAA [20][21] 制造工艺创新 - 双大马士革工艺是铜互连标准方法,涉及介电材料沉积、蚀刻、阻挡层/衬里材料(TaN/Co/RuCo)及铜填充 [12][17][23] - 应用材料公司铜互连流程包括介电沉积、RuCo衬垫形成、退火、CMP平坦化等6步,IMS系统整合多项技术 [25][26][29] - 背面供电网络(BSPDN)在2纳米节点分离电源与信号线,背面处理电源以降低功耗,正面保留传统互连 [32] 行业背景与市场影响 - 半导体驱动汽车(含1000-3000芯片)、电子设备等,类型包括处理器、GPU、内存芯片等 [3] - 摩尔定律推动晶体管微缩竞赛,每节点特征尺寸缩小0.7倍,但成本和技术难度递增 [10][11][18] - 3纳米芯片如苹果iPhone处理器集成200亿晶体管,接触栅极间距48纳米,性价比优势逐渐减弱 [18][21]
“纯代工”的格罗方德,为何盯上MIPS?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2 12:11
收购背景与战略定位 - GlobalFoundries宣布收购MIPS以增强为客户提供"即用型"计算IP的能力,而非转型为集成器件制造商(IDM)[2] - 公司明确保持纯代工厂定位,收购旨在通过现成IP模块简化客户系统设计流程,尤其帮助新入场或垂直整合企业[4] - 收购后将成为首家基于开源RISC-V架构提供处理器IP的代工厂商,差异化服务将覆盖自动化平台、嵌入式系统等高增长领域[6] 业务协同与市场影响 - MIPS的RISC-V处理器IP及软件工具将整合至GF现有产品线,缩短客户上市周期并提升技术开放性[2] - GF可能直接竞争安谋科技等IP供应商,但结合自身制造工艺与安全产能可形成独特优势[4] - 协同效应将聚焦边缘AI、车载、物联网及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满足实时计算与安全认证需求[6] 运营安排与客户保障 - MIPS保持独立运营,维持现有客户关系并继续推进当前项目,服务团队与产品供应不变[8] - GF强调不改变MIPS产品组合或合作模式,客户仍由原团队支持,确保业务连续性[9] - MIPS可继续与其他晶圆厂合作,体现GF开放战略[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