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是说芯语
icon
搜索文档
英特尔宣布裁员25000人,多项重大战略调整
是说芯语· 2025-07-25 07:39
公司战略调整 - 计划到2024年底将全球员工人数从99,500人削减至75,000人 裁员比例达22% 包括第二季度已完成的15%裁员及50%管理层精简 [1][15][31] - 计入19亿美元重组成本 剩余裁员将通过自然减员和其他方式完成 [1][15] - 新任CEO陈立武推动历史性转型 强调"新时代新英特尔"三大优先事项:代工业务策略调整 x86生态系统重振 AI战略完善 [4][17][23] 财务与运营表现 - 预计第三季度营收126-136亿美元(中值131亿)高于分析师预期的1265亿美元 但每股亏损24美分高于预期的18美分 [10] - 2025年第二季度收入超预期上限 反映业务需求强劲 股价年内上涨14% 显示市场对转型的乐观预期 [6][15][29] 芯片制造业务 - 重点推进18A制程量产 作为Panther Lake等产品的关键节点 同时谨慎评估14A制程投资 需基于客户确认需求 [2][19][20] - 若14A芯片未获重要外部客户可能退出制造业务 保留在外部代工厂生产超越18A性能产品的选择权 [3][20] - 取消德国波兰项目 整合哥斯达黎加封装业务至越南马来西亚 放缓俄亥俄州建设进度以匹配需求 [19][35][36] 产品与技术路线 - 客户端优先推进Panther Lake笔记本电脑芯片和Nova Lake高端台式机芯片 数据中心聚焦Granite Rapids服务器芯片并恢复SMT功能以提升性能 [21][22][40] - AI战略转向芯片-系统-软件全栈整合 重点布局推理和代理AI工作负载 改变传统以训练为中心的思维模式 [5][24] 组织与文化变革 - 实施复工政策 生产基地满负荷运营 目标成为更敏捷高效的公司 消除官僚主义并赋能工程师创新 [15][16][32] - CEO将亲自审核主要芯片设计 要求产品线具备简洁架构和更优成本结构 强化执行纪律 [8][22] 行业环境 - PC市场第二季度出货量增长65% 但受贸易谈判和提前出货影响 下半年增长前景不明朗 [11] - 半导体行业面临宏观经济不确定性 客户对支出持谨慎态度 尽管暂未受全球关税直接影响 [12]
苏姿丰确认!台积电美国厂代工价格比台湾厂高20%!
是说芯语· 2025-07-24 19:19
台积电美国晶圆厂成本分析 - 台积电美国亚利桑那州晶圆厂芯片采购价比台湾厂高出5%-20% [1] - 美国晶圆厂单片12英寸晶圆加工成本比台湾厂高不到10%,人力成本占比低于2% [1] - 晶圆制造成本中超过三分之二来自半导体设备,设备定价地域差异小 [1] - 台积电创始人曾预测美国制造成本可能比台湾高60% [2] - 美国晶圆厂建设周期38个月(台湾19个月),建设成本是台湾两倍 [2] - 麦格理银行预计美国厂成本比台湾厂高30%,可能使4nm工艺利润率降低1%-2% [2] AMD与台积电合作动态 - AMD首批台积电美国厂芯片预计2024年底问世 [4] - AMD是台积电美国厂4nm工艺早期客户,计划扩展到2nm工艺 [5] - AMD EPYC Venice处理器已完成台积电台湾厂2nm工艺投片 [5] - 第5代EPYC CPU已在台积电美国厂验证成功 [5] AI芯片市场前景 - AI加速器市场规模预计几年内将超5000亿美元 [7] - AMD数据中心业务2024年收入126亿美元(同比+94%),占总营收近半 [7] - Instinct加速器收入超50亿美元 [7] - 2024Q1数据中心业务收入37亿美元(同比+57%) [8] - 摩根大通预计2025年AMD AI GPU业务同比增长超60% [9] 供应链与地缘因素 - 台积电可能未将美国厂全部成本转嫁给客户 [3] - 美国关税政策可能缩小台美晶圆厂代工价差 [3] - 台积电台湾尖端制程产能接近满载 [9] - 地缘政治促使美国厂商采购更高价的美国厂芯片 [9]
特朗普考虑拆分英伟达!
是说芯语· 2025-07-24 17:02
行业竞争与政策动态 - 美国总统曾考虑拆分英伟达以提升AI芯片市场竞争 但发现产业壁垒高且英伟达优势显著 其他竞争者需多年才能追赶 [1] - 政府计划通过减轻监管负担支持AI产业发展 配合行政命令推动行业进步 [1] 公司动态与高管表态 - 英伟达对拆分传闻拒绝置评 [1] - 公司CEO黄仁勋公开赞扬总统在AI领域的政策 称美国具备其他国家无法复制的独特优势 [2] - 总统高度评价英伟达CEO及科技领袖 肯定其在美国的投资贡献 [1][2] 行业技术壁垒 - AI芯片领域存在显著技术门槛 英伟达当前技术领先地位难以被短期撼动 [1]
美国AI行动计划就是针对我们的
是说芯语· 2025-07-24 08:46
美国AI行动计划核心内容 - 将赢得AI竞争视为保持美国全球技术统治力及国家安全的关键 [1] - 明确将东大视为全球唯一竞争对手 [1] 计划三大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产业支持 - 重点支持无人机、无人驾驶、机器人等新兴产业 [3] 第二部分:基础设施建设 - 提出重振美国芯片制造业以修建AI基础设施 [4] 第三部分:竞争策略 - 通过向盟友出口AI技术扩大美国技术影响力 同时遏制东大技术扩散 [5] - 强调创新加速、基建扩张、国际博弈三大方向 [6] 出口与进口管制措施 - 加强半导体制造出口管制 根据地理位置验证芯片流向 [9][10] - 填补现有半导体制造出口管制漏洞 未来管制政策将持续收紧 [10] - 同步实施进口管制 确保技术体系以美国为主导 [11] 东大半导体产业展望 - 东大AI产业链发展核心在于突破半导体先进制程 保障算力芯片自主供应 [12] - 进口低端美国AI芯片仅为过渡方案 长期目标为建立完整半导体AI产业链 [12] - 需重点关注设备材料、代工、算力芯片等环节的国产化进程 [12]
突发!美科技巨头解散上海AI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发声
是说芯语· 2025-07-23 17:38
AWS亚马逊云科技上海AI研究院解散事件 - AWS亚马逊云科技上海AI研究院于7月22日正式解散 这是AWS最后一个海外研究院 [1] - 公司回应称解散决定基于对组织、发展重点及未来战略方向的评估 目的是优化资源并持续投资创新 [1] - 解散决定以内部通知形式突然传达 团队措手不及 [2] - 研究院核心团队完整 王敏捷表示希望与本土团队合作开发世界级AI产品 [3] 研究院历史与成就 - 研究院成立于2018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 是AWS在亚太地区首个AI研究机构 [5] - 初期聚焦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 后拓展至图神经网络和智能推荐系统等前沿领域 [5] - 开发的Deep Graph Library(DGL)成为全球图神经网络领域标杆开源项目 为亚马逊电商业务创造显著价值 [5] - 累计发表论文超90篇 覆盖机器学习顶会 与卡内基梅隆大学、复旦大学等全球高校建立合作网络 [5] 员工影响与行业趋势 - 员工安置方案尚未披露 部分员工已被国内科技企业接洽 [4] - 团队在AI Agent、图神经网络等领域经验或加速本土技术突破 [4] - 2025年以来跨国科技巨头在华研发收缩成趋势 IBM关闭运营32年的中国研发中心裁员约1800人 [7] - 微软迁移上海AI实验室数百名专家至美澳等地 英特尔和高通缩减在华5G与AI芯片投资转向东南亚 [7] 院长观点与技术背景 - 首任院长张峥是开源深度学习平台MXNet和DGL的共同创始人 [6] - 张峥曾强调AI发展需兼顾创新与伦理 指出技术对齐是关键挑战 [6] - 认为ChatGPT等生成式AI的崛起标志着"世界模型"的初步形成 [6]
“救世主” 的案号:2025,半导体爆雷潮里的碎梦
是说芯语· 2025-07-23 15:11
行业现状 - 中国半导体行业正经历剧烈震荡,多家企业陷入困境,包括清科半导体、镇江振芯半导体、见闻录半导体等[1][2][3] - 2020-2023年投资热潮导致产能泡沫,全国在建和规划的8英寸氮化镓产线达20余条,远超2025年全球30万片的市场需求[2] - 2024年全球氮化镓市场结构性过剩,产品毛利率从30%暴跌至不足10%,产线开工率长期不足30%[2] - 2024年下半年起全球风险投资对硬科技领域态度急转直下,半导体行业融资额同比下降42%[4] 企业案例 - 清科半导体因缺乏核心技术积累盲目扩张,拖欠数千万工程款和供应商货款陷入连环诉讼[1][2] - 镇江振芯半导体50亿元氮化镓项目因技术瓶颈难以突破和市场需求不足导致资金链断裂[2] - 见闻录半导体因选择IDM模式在行业下行期成为资金黑洞,产品价格降至国际巨头50%仍无法应对专利诉讼[3] - 芯锋宽泰因流片成本高达数百万美元且融资失当,最终破产清算[3] - 神顶科技因资本退潮导致C轮融资失败,团队解散,投资方账面损失达8104万元[4] - 合芯科技因专注于PowerPC架构服务器CPU陷入"技术孤岛",近亿元流片费用化为泡影[4] - 摩星半导体因内部派系林立、产品研发滞后,2年多投入近4亿元未实现量产突破[4] 行业问题 - 政策驱动下的产能泡沫正在破裂,大量技术重复、产能过剩的项目被催生[2][4] - 部分企业通过虚构研发人员数量、虚增营收等手段欺诈上市,2023年A股超30家半导体企业因财务造假被处罚[5] - 2020年资本狂潮中全国一年内注册5万家半导体相关公司,导致多地百亿级项目烂尾[5] - 产业链协同失衡,真正能构建产业链协同的企业寥寥无几[4] 行业趋势 - 与产业链上下游建立深度协同的企业表现出更强抗风险能力,如某射频芯片企业将产品导入周期从18个月缩短至9个月[5] - 资本市场估值逻辑重构,专注于车规级芯片、先进封装等细分领域的企业仍获得资本青睐[5] - 行业正在回归本质,技术攻坚需要"长征思维",生态协同需要"共生逻辑"[6] - 半导体行业竞争是一场需要耐力与智慧的马拉松,坚守技术初心、构建生态壁垒的企业才能在洗牌后迎来春天[7]
歌尔微电子冲击港股IPO
是说芯语· 2025-07-22 17:54
上市进程 - 公司于2025年7月21日再次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国际、招银国际及瑞银集团 [1] - 公司上市历程始于2020年11月母公司启动分拆计划,2021年12月创业板IPO获受理,2022年10月通过上市委会议但未提交注册,2024年5月27日撤回A股IPO申请 [1] - 2024年9月13日母公司公告拟分拆至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2025年1月20日首次递表港交所,7月20日失效后再次递表 [2] 市场地位 - 公司是全球第一大声学传感器提供商,2020年MEMS声学传感器市场份额达32% [3] - 2024年公司是全球第四大传感器提供商,市场份额4.3%,最大供应商份额16.6% [3] - 公司是全球第一大声学传感器提供商,2024年声学传感器市场份额达43% [3] - 2018-2021年公司MEMS产品销售额全球前十,是唯一进入前十的中国企业 [3] 业务表现 - 2022年、2023年及2024年1-9月传感器收入分别为25.41亿元、20.92亿元、25.15亿元 [3] - 2024年前9个月传感器收入占总收入77% [3] - 公司传感器累计出货量超过50亿颗 [3] 研发与技术 - 公司研发投入保持在8%左右 [3] - 2023年搭载自研芯片的MEMS产品出货量占比22.5%,2024年9月提升至29.7% [2]
英伟达没安好“芯”!
是说芯语· 2025-07-22 13:27
美国政府解除H20禁令的动机 - 美国政府解除H20禁令的原因是华为等中国科技企业已能生产性能相当的芯片,目的是通过市场手段压制中国自主芯片发展[2] - 美国商务部长公开表示要让中国对美国技术"上瘾",通过限制利润空间阻碍中国技术进步[2] - H20性能仅为英伟达高端芯片的15%,美国仍封锁真正先进技术,仅开放中国已突破的领域[3] 英伟达H20芯片的商业策略 - 英伟达准备了价值150亿美元的H20库存,在中国企业技术进步背景下急需清库存[4] - 通过销售H20挤压华为等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减少其芯片订单[4] - H20被美国商务部称为"四流"芯片,属于技术阉割版本[3] 芯片安全风险 - 美国《芯片安全法案》要求出口芯片必须配备可实现位置验证的"芯片安全机制"[5] - 该技术方案已成熟,可能使芯片成为美国远程监控工具[6] - H20解禁时间与法案提出仅隔两个月,存在预装后门的可能性[7] 中国芯片产业自主化路径 - 核心技术必须自力更生,依赖外部技术存在重大安全隐患[10] - 中国已具备生产媲美H20的AI芯片能力,促使美国解除禁令[8] - 产业生态安全需建立在自主可控的技术基础上[8][10] 行业竞争格局 - 美国通过"禁售-放行"交替策略维持技术霸权[2][3] - 中国企业技术进步直接改变了美国芯片管制政策[2][8] - 人工智能产业链安全需要国内企业协同突破[10]
英伟达将不再生产H20,转推更廉价的B30?
是说芯语· 2025-07-22 13:26
英伟达对华AI芯片供应动态 - 英伟达H20芯片虽获美国许可恢复对华供应 但受产能限制需9个月才能恢复交付 [1] - 公司计划在四季度推出新一代对华特供芯片B30 采用GDDR7替代HBM AI性能降低10%-20% 价格下降30%-40% [1] - B30芯片为H20被禁后开发的降规版本 预计备货量达120万颗 旨在应对市占率下滑问题 [1] 供应链与产能调整 - 台湾半导体供应链现有约100万颗H20库存 其中70万颗为成品芯片 公司可能仅销售现有库存 [2] - 因4月H20被禁 公司取消客户订单并撤销台积电预定产能 相关产能已转供其他客户 [1] - 公司CEO表示难以完全收回已注销库存 将根据客户需求与库存匹配度进行销售 [2] 产品策略调整 - 公司可能不会重启H20生产 转而推动B30销售 [2] - B30开发背景为H20被禁后缺乏对华可售AI芯片的应对方案 [1] - 新一代产品性能降级但价格更具竞争力 反映公司对中国市场的策略调整 [1]
从胜宏科技赴港交所上市所想
是说芯语· 2025-07-22 07:46
行业分析 - 传统PCB行业大规模扩产对投资不利 过去景气周期为2年 扩产周期约1年多 产能扩张后价格迅速下跌 [1] - 传统PCB行业技术门槛低 主要依赖对周期和客户需求的理解 竞争激烈 [1] - 当前PCB行业竞争焦点转向高端技术+产能储备 涉及新材料、高多层及HDI技术 技术迭代速度快 [1] - AI成为PCB产业核心推动力 远超通信、消费电子和汽车电子等传统领域 [1] 市场规模 - 2022年全球PCB产业规模800亿美金 2023年AI PCB规模达50亿美金 2024年预计至少100亿美金 [2] - AI PCB以高技术含量的高多层+HDI为主 未来可能受正交板等新产品催化 [2] 扩产特点 - 高端PCB产能稀缺 客户关注产能承诺和良率 [3] - 仅少数巨头具备扩产能力 设备采购周期至少10个月 其他企业难以通过客户认证 [3] - 海外需求旺盛 ASIC的PCB需求接近NVIDIA GPGPU PCB的2倍 [3] 公司财务 - 沪电股份2024年底流动资产97亿 流动负债76亿 货币资金15.43亿 [4] - 胜宏科技货币资金16.62亿 流动资产81亿 流动负债75.3亿 [4] - 胜宏科技通过技术突破+高端产能释放+大客户订单 实现营收和净利润暴增 超越沪电股份 [4] 市场机会 - NVIDIA和ASIC需求激增 率先完成融资和扩产的企业将获得显著优势 [5] - 当前扩产周期远超过去2-3年 无需担心产能过剩 [5] 港股市场 - 香港市场对产业龙头给予高估值溢价 涵盖消费、制造、科技和创新药等领域 [6] - A股公司赴港IPO需评估行业前景、龙头地位和估值 高分企业可能获得比A股更高的估值 [7] - 胜宏科技赴港上市是重要机遇 香港市场再融资便利 有助于公司快速扩张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