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泡泡玛特(开曼)(09992)
icon
搜索文档
智通港股通活跃成交|11月21日
智通财经网· 2025-11-21 19:19
沪港通(南向)成交概况 - 2025年11月21日沪港通南向成交额前三名为阿里巴巴-W(75.13亿元)、小米集团-W(50.10亿元)和盈富基金(39.92亿元)[1] - 盈富基金出现显著净流出,净卖出额达37.55亿元,而腾讯控股获得最大净买入额9.61亿元[1] - 十大活跃成交公司中,净买入额为正的公司包括阿里巴巴-W(+8.47亿元)、小米集团-W(+9.48亿元)、腾讯控股(+9.61亿元)、中芯国际(+1.49亿元)和中国海洋石油(+6503.88万元)[1] 深港通(南向)成交概况 - 2025年11月21日深港通南向成交额前三名为阿里巴巴-W(59.52亿元)、小米集团-W(26.55亿元)和腾讯控股(24.41亿元)[1] - 盈富基金和中芯国际在深港通出现大额净卖出,净卖出额分别为13.88亿元和3.39亿元[1] - 十大活跃成交公司中,腾讯控股获得最大净买入额7.75亿元,快手-W净买入额为2.36亿元,美团-W净买入额为2.01亿元[1] 重点公司成交表现 - 阿里巴巴-W在沪港通和深港通均位列成交额第一,总成交额达134.65亿元,总净买入额为11.57亿元[1] - 小米集团-W在两个通道的总成交额为76.65亿元,总净买入额为12.68亿元,显示强劲资金流入[1] - 腾讯控股总成交额为60.53亿元,总净买入额达17.36亿元,为所有公司中最高[1]
图解丨南下资金净买入腾讯、小米和阿里
格隆汇APP· 2025-11-21 17:59
南下资金净买入概况 - 港股市场大跌当日南下资金逆势净买入港股1.05亿港元 [1] - 腾讯控股获最大单日净买入额达17.36亿港元 [1] - 小米集团-W和阿里巴巴-W分别获净买入12.68亿港元和11.58亿港元 [1] 重点公司获持续买入 - 南下资金已连续7个交易日净买入阿里巴巴累计达133.21亿港元 [1] - 小鹏汽车-W获连续4日净买入累计18.7077亿港元当日净买入1.34亿港元 [1] - 快手-W和美团-W分别获净买入2.36亿港元和1.46亿港元 [1] 主要净卖出标的 - 盈富基金遭遇大幅净卖出51.43亿港元 [1] - 华虹半导体和赣锋锂业分别遭净卖出3.37亿港元和1.9亿港元 [1] - 中芯国际遭净卖出1.89亿港元 [1] 相关公司股价表现 - 华虹半导体和中芯国际股价分别下跌6.1%和6.4% [3] - 赣锋锂业股价大幅下跌12.5% [3] - 美团-W和小鹏汽车-W股价分别下跌3.0%和4.1% [3] 市场交易活跃度 - 中芯国际和南方恒生科技成交额分别为31.12亿港元和14.79亿港元 [3] - 美团-W和盈高基金成交额分别为12.35亿港元和14.01亿港元 [3] - 赣锋锂业和泡泡玛特成交额分别为11.02亿港元和10.97亿港元 [3]
金融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报告
第一财经研究院· 2025-11-21 13:5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具体的行业投资评级 [1][2][3][4][5][6][7] 报告核心观点 - 在全球地缘冲突频发、贸易摩擦加剧的新环境下,中国企业正积极调整出海策略,对外直接投资呈现积极态势,2024年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达1.1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30% [8] - 中国企业出海目的地和行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亚洲特别是东盟成为最重要的投资承接地,其占比从2014年的6.34%跃升至2024年的17.88%;批发零售与制造业投资比重显著提升 [8] - 中国金融机构通过扩大海外布局、创新产品服务、运用新兴技术等五大维度,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关键支持,成为其全球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金融引擎” [9][77] - 未来需从深化海外网络建设、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加强产品创新等七方面构建金融出海新生态,以更好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 [12][13] PART-A 时代浪潮:新时期中国企业出海的挑战和路径 中国着眼高质量“走出去”,形成对外开放新优势 - 中国自加入WTO以来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鼓励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五年规划中对对外开放的表述层层递进 [17][18][20] - 2024年中国商品出口占全球比重达14.64%,连续八年位居全球榜首;商品进口占比为10.45%,为全球第二大商品进口国,显示强大竞争力 [19][23] -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持续稳步上升,占全球比重从2022年的10.4%升至2024年的11.95%,连续13年位列全球前三;对“一带一路”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超3000亿美元 [21] 中国企业积极探索出海新路径 地缘冲突带来的挑战 - 2025年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经济体,年内累计加征关税一度高达125%,后降至30%,但叠加此前关税,部分商品总关税仍达55% [30][33] - 美国在高科技领域(如半导体、AI)对中国进行遏制,并施压其他贸易伙伴联合遏制中国,导致中国企业对美出口占比从2024年12月的14.7%降至2025年8月的11.5% [31][32][34][36][37] - 贸易保护主义引发全球价值链调整,国际分工转向友岸外包、近岸外包,企业进入新市场需深度融合当地产业链,经营挑战增加 [38][39] 中国企业积极应对并调整策略 - 出海目的地更为集中,亚洲占比从2014年的69.03%升至2024年的79.96%,其中东盟占比达17.88%;欧盟和北美占比分别降至3.06%和3.13% [44][50][52] - 出海行业结构变化,2024年批发零售业(占比23.96%)、制造业(22.29%)和租赁商务服务业(22.6%)成为主要投资领域,制造业占比十年间上升最快 [52][56][57] - 出海主体分化,央企国企主导能源矿产等重资产项目,民营企业快速崛起,成为新能源、跨境电商等领域出海主力,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 [54][55] - 跨境电商成为新兴出海模式,2020至2024年间进出口总额从1.69万亿元增长至2.63万亿元,年均增速约15%,远超整体进出口7%的增速 [62][65][68] PART-B 金融护航:金融机构服务出海的模式创新与实践 中国金融机构扩大海外布局 -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海外布局成熟,中国银行在64个国家有543家境外分支机构,工商银行在49个国家有408家机构,形成覆盖六大洲的服务体系 [86][87] - 证券行业国际化加快,中信证券业务覆盖13个国家;保险机构如人保香港服务网络覆盖80多个国家和地区 [89][91] -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业务规模从2016年的4.8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175.5万亿元,增长超36倍,覆盖189个国家和地区 [89][92] 金融机构助力出海的典型案例 - 商业银行创新服务:中国银行全球现金管理账户新增约14%;农业银行2024年办理新业态相关国际结算业务384亿美元;交通银行开往“一带一路”地区涉外保函业务量同比增长115.10% [95][96][97] - 证券公司提供多元化融资:中金公司2024年服务中资企业全球IPO融资44.24亿美元;中信建投协助地平线机器人完成近两年最大科技股港股IPO,募资60.87亿港元 [98] - 金融科技赋能:中国银行“跨境e商通”推动电商结算量三年增长超5倍,从2021年的1400亿元升至2024年的8000亿元 [102][103] PART-C 未来展望:构建金融出海新生态的建议 - 持续优化海外布局,在东盟、拉美、非洲等地区建立区域性总部,并建立“境内培养、境外实践”的人才梯队 [12] -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如通过银团贷款、全球信托凭证(GDR)、跨境ETF、绿色保险产品等为企业提供多元化工具 [12] - 推进海内外一体化服务,探索“单一账户、全球调度”资金管理模式,打通境内外上市与再融资渠道 [13] - 扩大跨境人民币使用范围,除传统离岸中心外,在东盟、欧洲、拉美等地开拓人民币产品和服务 [13] - 构建全链条跨境风险管理体系,开发智能化国别风险评估平台,强化风险预警机制 [13]
港股通(深)净买入81.84亿港元
证券时报网· 2025-11-21 09:09
市场整体表现 - 恒生指数于11月20日微涨0.02%,报收25835.57点 [1] - 南向资金通过港股通渠道当日合计净买入159.92亿港元 [1] - 港股通全天成交总额为960.70亿港元,其中沪市港股通成交594.59亿港元,深市港股通成交366.11亿港元 [1] 南向资金流向 - 沪市港股通当日净买入78.08亿港元,深市港股通当日净买入81.84亿港元 [1] - 盈富基金(02800)是净买入金额最大的标的,沪市通净买入47.25亿港元,深市通净买入26.95亿港元 [1][2] - 腾讯控股(00700)在沪市通遭净卖出6.71亿港元,但在深市通获净买入7.55亿港元 [1][2] - 小米集团-W(01810)在深市通遭净卖出5.20亿港元 [2] 个股成交活跃度 - 小米集团-W是成交额最高的个股,沪市通成交49.76亿港元,深市通成交33.45亿港元 [1][2] - 盈富基金成交活跃,沪市通成交47.72亿港元,深市通成交27.09亿港元 [1][2] - 阿里巴巴-W(09988)成交额居前,沪市通成交39.09亿港元,深市通成交26.28亿港元 [1][2] 主要个股价格变动 - 小米集团-W股价下跌2.89% [1][2] - 腾讯控股股价下跌0.24% [1][2] - 阿里巴巴-W股价下跌1.02% [2] - 盈富基金股价上涨0.08% [1][2] - 中芯国际(00981)股价上涨0.68% [2] - 小鹏汽车-W(09868)股价下跌4.49% [2]
智通港股沽空统计|11月21日
智通财经网· 2025-11-21 08:21
沽空比率排行 - 新鸿基地产-R、吉利汽车-R、华润啤酒-R的沽空比率均达到100%,位列前三 [1] - 安踏体育-R、比亚迪股份-R、腾讯控股-R的沽空比率分别为88.24%、87.66%、87.19% [2] - 美团-WR、京东集团-SWR、快手-WR、友邦保险-R的沽空比率均在80%至86.46%之间 [2] 沽空金额排行 - 阿里巴巴-SW、小米集团-W、腾讯控股的沽空金额最高,分别为22.47亿元、15.97亿元、13.77亿元 [1] - 小鹏汽车-W、快手-W、泡泡玛特的沽空金额分别为9.49亿元、7.72亿元、7.26亿元 [2] - 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友邦保险、中国宏桥的沽空金额在5.41亿元至5.88亿元之间 [2] 沽空偏离值排行 - 吉利汽车-R、中国海洋石油-R、美团-WR的偏离值最高,分别为63.65%、52.70%、40.64% [1] - 华润啤酒-R、比亚迪股份-R、高鑫零售的偏离值分别为34.15%、28.04%、27.49% [2] - 特步国际、易鑫集团、新鸿基地产-R、伟易达集团的偏离值在24.70%至25.52%之间 [2]
美国推出“LABUBU期货”平台
新浪财经· 2025-11-20 23:49
文 / 马兰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新消费日报) 近年来,某些潮流商品的热卖极大地带动了二手市场。仅以拉布布为例,其售价人民币99元的挂坠玩偶 今年一度在市场上炒到数千元,不仅快速推动了其母公司泡泡玛特的市值上升,同时也刺激了拉布布的 二级交易量大增。 而耐克、阿迪达斯的限量版球鞋,以及宝可梦的游戏卡牌也都表现出类似的趋势,这也让预测这类商品 价格的衍生交易变得有利可图。 Mansour表示,Kalshi计划继续寻找拥有深度、流动性强且交易量高的新市场,打造一个万物皆可交易 的交易所。 这也可能推动预测行业在得到主流社会认可上迈出重要一步,由于预测交易的敏感性,其一直被视为金 融业与赌博之间的灰色地带。但Kalshi已经获得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的许可,被允许从事如预测美 国大选之类的交易。 快速发展的预测行业也吸引着更多公司和资本的加入。消息称,美国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Coinbase正 在开发一个独立的预测市场平台,其可能借助Kalshi的基础设施。Coinbase的预测平台将拥有广泛的交 易类别,并同时支持美元和稳定币交易。 智通财经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雷军投资,中年男人的泡泡玛特冲击IPO,年入近6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20 23:39
公司概况与市场地位 - 公司为杭州铜师傅文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耕铜质文创赛道超10年,被市场称为“中年人的泡泡玛特”[1] -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在中国铜质文创工艺产品市场按总收入及线上收入计均排名第一,市场份额分别约为35.0%及44.1%[1] - 公司曾于2024年尝试冲刺A股未果,后转向赴港IPO[1][13] 财务业绩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5.03亿元增长至5.71亿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为3.08亿元[11] - 同期净利润有所波动,分别为0.57亿元、0.44亿元、0.79亿元,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为0.30亿元[11] - 核心品类铜质文创产品在2022年至2024年贡献收入分别为4.80亿元、4.88亿元、5.51亿元,占比均超过九成,2025上半年该品类收入为2.93亿元,占比94.9%[1][4] 产品与IP战略 - 产品组合以铜质文创产品为核心,主要包括铜质摆件和铜雕画两大系列[4] - 公司布局自研IP和授权IP,自研IP涵盖传统文化、口彩吉祥等系列,其中铜葫芦系列与大圣系列为最畅销产品线,往绩记录期分别创收约1.30亿元和1.08亿元[9] - 授权IP包括《权力的游戏》《复仇者联盟》《功夫熊猫》等知名电影IP[9] - 公司战略性拓展至塑胶潮玩、银质文创及黄金文创领域,但子品牌目前收入贡献不足5%[8][9] 销售渠道与客户 - 线上销售是主要收入来源,2022年至2024年线上收入占比分别为81.7%、82.0%、79.7%,2025上半年为80.5%[10] - 线上直销(主要通过天猫、京东、抖音旗舰店)收入贡献稳定在70%左右[11] - 目标受众主要为中年男性,公司将其忠实消费者称为“铜粉”,并举办年度“铜粉节”活动[1][15] 行业竞争格局 - 中国铜质文创工艺产品市场高度集中,前三大参与者占据2024年市场总额的71.9%以上[3] - 公司主要竞争对手推测为杭州朱炳仁铜艺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2024年营收为6.20亿元,净利润0.63亿元,与公司体量相近[4] - 国内铜质工艺产品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11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6亿元,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23亿元,2024年至2029年复合年增长率为7.7%[16] 股权结构与资本背景 - 公司创始人俞光持股26.27%,为单一最大股东[13] - 获得小米系资本青睐,顺为资本持股13.39%,小米集团控股的天津金米持股9.56%,两者合计持股22.95%[13] - 公司于2017年完成由顺为资本和小米集团领投的1.1亿元A轮融资,次年完成3.1亿元B轮融资[14]
智通港股通活跃成交|11月20日
智通财经网· 2025-11-20 19:08
沪港通及深港通南向交易概况 - 2025年11月20日,沪港通及深港通南向成交额前三名公司均为小米集团-W、盈富基金和阿里巴巴-W [1] - 沪港通南向总成交额排名第一的小米集团-W成交额为49.76亿元,但净买入额为-8562.44万元,呈现资金净流出状态 [1] - 深港通南向总成交额排名第一的小米集团-W成交额为33.45亿元,净买入额为-5.20亿元,同样为资金净流出 [1] 沪港通南向活跃公司交易详情 - 盈富基金在沪港通南向成交额达47.72亿元,净买入额高达+47.25亿元,为当日最大资金净流入 [1] - 腾讯控股在沪港通南向成交额为22.35亿元,但净买入额为-6.71亿元,显示显著资金流出 [1] - 恒生中国企业ETF成交额13.47亿元,净买入额+13.13亿元,资金流入强劲 [1] 深港通南向活跃公司交易详情 - 盈富基金在深港通南向成交额27.09亿元,净买入额+26.95亿元,资金流入规模巨大 [1] - 阿里巴巴-W在深港通南向成交额26.28亿元,净买入额+8.81亿元,获得大量资金青睐 [1] - 南方恒生科技ETF成交额9.69亿元,净买入额+8.88亿元,接近全部成交额为净买入 [1] 重点公司跨市场交易表现 - 小米集团-W在沪港通和深港通合计成交额达83.21亿元,但两地净买入额均为负值,合计净流出约6.06亿元 [1] - 中芯国际在两大市场成交活跃,沪港通成交18.78亿元,深港通成交15.23亿元,合计达34.01亿元 [1] - 小鹏汽车-W在两大市场均进入前十,沪港通成交12.89亿元,深港通成交6.81亿元,合计19.70亿元 [1]
“中年人的泡泡玛特”,铜师傅冲刺港股,小米系持股逾两成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20 18:22
公司概况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中国铜质文创工艺产品市场的领导者,截至2024年12月31日按总收入及线上收入计市场份额分别约为35.0%及44.1%,均排名第一 [1] - 公司历史可追溯至2013年,经过10多年发展已成为国内铜质文创产品领军品牌 [2] - 公司获得多方明星资本青睐,包括顺为资本、天津金米、国中基金、央视基金、复星惟盈等 [1] 财务业绩表现 - 公司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总收入分别约为5.03亿元、5.06亿元、5.71亿元及3.08亿元 [9] - 同期净利润分别为0.57亿元、0.44亿元、0.79亿元及0.30亿元,呈现波动增长态势 [9] - 核心品类铜质文创产品在2022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贡献收入分别为4.80亿元、4.88亿元、5.51亿元及2.93亿元,占总收入比例均超过九成 [1][5] 产品组合与销售策略 - 产品组合以铜质文创产品为核心,其中铜质摆件是主要收入来源,2024年收入达4.98亿元,占该品类收入的87.2% [5] - 铜葫芦系列与大圣系列是两大最畅销产品线,于往绩记录期分别创收约1.30亿元和1.08亿元 [8] - 公司战略性拓展至塑胶潮玩、银质文创及黄金文创领域,但2022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这些子品牌合计贡献收入比例不足5% [7] 销售渠道与客户 - 线上销售是公司收入大头,线上直销(主要来自天猫、京东、抖音等旗舰店)收入贡献一直保持在70%左右 [9] - 叠加线上经销商销售,线上渠道收入占同期总收入的80.9%、79.2%、77.2%及76.2% [9] - 公司将忠实消费者称为“铜粉”,并组织年度“铜粉节”等活动以加深客户联系 [1][13] 行业竞争格局 - 中国铜质文创工艺产品市场高度集中,前三大市场参与者共同占据截至2024年止年度市场总额的71.9%以上 [2] - 市场份额排名第二的企业(推测为朱炳仁铜)2024年市场份额为31.8%,两家公司体量相差很小 [3] - 国内铜质工艺产品的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11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6亿元,预计到2029年市场规模为23亿元,2024年至2029年复合年增长率为7.7% [14] 产品定价与IP战略 - 铜质文创产品平均售价有所下降,2022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分别为363.7元/件、376.1元/件、355.8元/件及290.4元/件,主要因消费者偏好转向零售价更低的小型SKU [6][7] - IP矩阵包括自研IP和授权IP合作,自研IP汲取自中国神话、民间传说与文化符号体系,授权IP包括《权力的游戏》、《复仇者联盟》等知名电影IP [7][8] 上市历程与股权结构 - 公司在2024年尝试冲刺A股未果后转向赴港IPO,旨在获得海外融资机会及接触国际投资者 [10] - 创始人俞光持股26.27%为单一最大股东,顺为资本持股13.39%,小米集团控股的天津金米持股9.56%,两者合计持股22.95% [11] - 公司于2017年完成1.1亿元A轮融资,由顺为资本和小米集团领投,次年完成3.1亿元B轮融资 [11]
想做成泡泡玛特第二,TOP TOY还差什么?
新浪财经· 2025-11-20 13:41
文章核心观点 - 潮玩品牌TOP TOY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其母公司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有望拥有三家上市公司 [1] - TOP TOY被视为中国最大的集合IP潮玩品牌,其商业模式和战略目标显示出希望向泡泡玛特的商业成就靠拢 [1] - 公司通过快速提升自有IP比重、拓展海外渠道等方式,试图复制泡泡玛特的成功路径,但目前在利润率和品牌影响力上仍有显著差距 [3][4][6][9][14] 商业模式与IP战略 - 潮玩行业主要有三种商业模式:授权IP、自有IP和他牌IP [2] - TOP TOY兼备三种模式,但在上市前夕迅速提升自有IP比重,通过收购将自有IP数量从8个扩充至17个 [3] - 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TOP TOY自有IP产品收入分别为680万元和610万元,占总收入的0.3%和0.9% [3] - 收购后,公司自有IP营收占比有望达到5%-10%,而泡泡玛特自有IP销售占比高达九成 [4] - 公司初期因缺乏经验走他牌IP路线以积累客群,目前正通过降低他牌IP比重和提升自研产品来改善利润率 [13] 财务表现与盈利能力 - 2025年上半年,泡泡玛特利润约46亿元,同期TOP TOY利润为1.8亿元 [6] - 利润差异源于营收规模相差10倍以及利润率差距,泡泡玛特毛利率达70.3%,利润率是TOP TOY的两倍多 [6][9] - 他牌IP业务拉低利润率,2025年上半年TOP TOY授权使用费为1971.1万元,仅占授权IP营收的3.2% [11] - 泡泡玛特线上收入占比达35.5%,而TOP TOY线上销售占比仅为8.5%,影响整体盈利能力 [14] 渠道拓展与海外战略 - TOP TOY拥有近300家品牌门店,并可借助名创优品和永辉超市的8000多家门店作为线下触点 [19] - 公司启动全球化战略,计划5年内在海外建设1000家门店,而泡泡玛特截至2025上半年海外门店仅为130家 [18] - 泡泡玛特依靠线上宣传在海外成功,TOP TOY则延续名创优品重铺线下渠道的模式 [18][19] - 广泛的线下渠道被视作筛选IP的关键环节,可为公司提供全球潮玩线下动态数据 [19] 产品开发与IP运营 - 泡泡玛特的核心能力在于IP运营和创新载体设计,如盲盒和毛绒搪胶材质应用 [20] - TOP TOY更多采取跟随策略,例如在泡泡玛特推出毛绒搪胶产品后迅速跟进相关产品线 [20] - TOP TOY的毛绒搪胶产品线销售额从2024年全年的6400万元增长至2025年上半年的1.46亿元 [20] - 公司通过"钞能力"收购已有成功潜力的IP,例如收购HI TOY获得商业上已取得成功的IP糯米儿,该IP诞生一年半以来销售额达5000万元 [21] 品牌影响力与竞争壁垒 - 自有IP是潮玩品牌建立心智壁垒的关键因素,授权IP难以培养消费者忠诚度 [9] - 微信指数显示,泡泡玛特主要IP的讨论度远高于TOP TOY的IP,品牌影响力形成飞轮效应 [9] - TOP TOY的优势在于资金实力和渠道网络,可通过大量门店和SKU测试IP潜力,并将营销资源匹配给有潜力的IP [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