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泡泡玛特(开曼)(09992)
icon
搜索文档
全仓Labubu还是各大IP齐头并进?泡泡玛特怎么选
第一财经· 2025-07-13 12:39
泡泡玛特Labubu IP的市场表现 - Labubu IP在2024年营收暴增726.6%,占公司总营收23.3%,成为泡泡玛特旗下最火爆的IP [1] - 消费者抢购Labubu导致门店冲突和二手市场溢价数倍,显示出极高的市场热度 [1] - Labubu的火爆让泡泡玛特体会到了当顶流的滋味,但也带来了供不应求的烦恼 [2] 产能与供应问题 - 泡泡玛特面临Labubu产品缺货、延迟交货等问题,涉及多个系列产品 [2] - 公司公告称订单量激增导致发货延迟,预计7天左右发出积压订单 [2] - 普通款Labubu制作周期约2周,特殊款可能需要数月 [8] - 公司国内工厂主要分布在珠三角、江西等地,采取类似"苹果+富士康"的合作机制 [10] - 赣州顺嘉玩具厂2024年新建项目投产后可年产200万件塑胶电子玩具、1000万件毛绒电子玩具 [11] 饥饿营销质疑 - 行业人士质疑泡泡玛特可能有意控制产量以维持稀缺性 [3] - 代工厂认为如果人人能轻松买到Labubu,其市场价值会贬值 [4] - 国内工厂完全具备大规模生产能力,但泡泡玛特未充分释放产能 [4] - 公司回应称需求远超预期,正在全面扩大产能并调整产品线分配 [11] IP发展战略 - 泡泡玛特一直以IP为核心业务,早期依赖MOLLY IP(2017年占比89.4%) [14] - 2024年THE MONSTERS系列(含Labubu)营收30.4亿元,占比23.3% [15] - 公司创始人提出IP分级体系(S/A/B/C),每年推出100个系列产品 [15] - 分析师认为公司需要平衡各IP发展,避免过度依赖单一爆款 [16][17] 市场影响与挑战 - Labubu供不应求导致仿冒品泛滥,给品牌带来伤害 [5] - 公司表示需求"指数级增长"让供应链体系难以承载 [11] - 正在采取措施抑制二级市场投机炒作,改善消费环境 [11]
泡泡玛特为何供给总是跟不上
第一财经· 2025-07-13 12:19
泡泡玛特产能与市场供需矛盾 - 公司旗下IP Labubu在2024年营收暴增726.6%,占公司总营收23.3%,成为潮玩市场黑马 [1] - 产品供不应求导致消费者抢购甚至引发门店冲突,二手市场溢价数倍 [1] - 外界质疑公司是否在有意控制产量以维持稀缺性而非真正扩产 [1] 行业对泡泡玛特营销策略的分析 - 玩具行业人士认为公司深谙"饥饿营销"之道,通过控制产量维持IP价值,避免短期扩产后因IP热度消退导致成本压力 [1] - 东莞玩具工厂透露Labubu为代工生产,公司仅拥有版权,其销售策略存在刻意限制供应以保持稀缺性的嫌疑 [1] - 行业人士指出若产品过于易得会降低市场价值,保持购买难度可维持高价值感和独特性 [2] 泡泡玛特的产能应对措施 - 公司相关负责人回应称需求呈现"指数级增长",远超线性供应链体系的承载能力,导致连续预测偏差 [2] - 已采取全面扩产措施,包括推迟部分新品上市、重新分配现有产品线产能,并在四大区分批开启预售 [2] - 公司称此举旨在让消费者在合理周期内购买产品,同时抑制二级市场投机炒作 [2] 行业对产能潜力的评估 - 广东制造业人士表示国内工厂完全具备大规模生产Labubu的能力,但公司未充分释放订单需求 [2] - 行业推测公司可能通过维持供不应求状态提升产品热度和品牌地位,而非技术性产能不足 [2]
每天摸过1500个Labubu脸蛋的家庭女工,日薪50元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7-13 11:34
潮玩产业链分析 - Labubu系列潮玩初代产品在拍卖市场拍出108万天价 多个国家门店出现抢购现象 高仿品市场价达千元[8] - 东莞集中全国85%潮玩产能 拥有4000多家玩具生产企业和1500家配套企业 2020年超30家代工厂为泡泡玛特供货[16] - 小型搪胶厂Labubu同尺寸搪胶脸报价5元/个 配毛绒身体后单价超15元 明确拒绝仿制订单[17] 生产环节分工与成本 - 家庭作坊式生产环节中 老年女工"削裙边"工序单件报酬仅0.035元 日处理1500件收入约50元[8][11] - 中型工厂B厂单件潮玩需经至少10道工序 包括上色 喷油 影印等 技术工人月薪达万元[19] - 娃衣生产链中 缝制工序分包至广西等地 复杂款式批发价15-30元 电商零售价达工厂价2-3倍[21][22] 市场供需动态 - Labubu系列在618期间大规模补货后 二手平台价格普遍下跌50%[23] - 东莞同时成为正版和"祖国版"Labubu的主要供应地 仿制品流通活跃[16] - 娃衣工厂近期Labubu款式订单激增 样衣款式达20余种[22] 劳动力结构特征 - 临深片区搪胶厂工人以50-60岁为主 女性负责手工工序月收入5000-6000元 男性技术工月入超万元[17] - 河南周口家庭女工缝制娃衣单件收入约0.35元 日产量近千件时月收入可达7000元[22] - 老年劳动力普遍缺乏IP认知 对最终产品流向和溢价无概念[9][13]
泡泡玛特选择题:全仓Labubu还是产品线齐头并进?
第一财经· 2025-07-13 11:33
Labubu IP的爆发式增长 - Labubu在2024年营收暴增726.6%,占泡泡玛特总营收23.3% [1][2] - THE MONSTERS系列(含Labubu)2024年总营收达30.4亿元,同比增长726.6%,占比从2023年的5.8%跃升至23.3% [15] - 消费者抢购Labubu引发门店冲突,二手市场溢价数倍 [2] 产能与供应问题 - Labubu产品供不应求,导致延迟发货问题涉及多个系列产品 [4] - 普通款Labubu搪胶毛绒玩具生产周期约2周,制作难度不高 [8] - 泡泡玛特表示需求远超预期,供应链体系难以承载"指数级增长"的需求 [11] - 公司已采取措施扩大产能,重新分配现有产品线产能,并在四大区分批开启预售 [12] 饥饿营销质疑 - 行业人士质疑泡泡玛特可能故意控制产量以维持稀缺性 [5] - 国内工厂具备大规模生产能力,但泡泡玛特未充分扩产 [6] - 保持购买难度可维持产品独特地位和高价值感 [5] - 供不应求导致仿冒品充斥市场,给品牌带来伤害 [6] IP发展战略 - 泡泡玛特采取IP分级体系(S/A/B/C),根据等级调配资源 [15] - 公司追求各大IP齐头并进,避免单一IP过度占据市场份额 [16] - 历史上MOLLY IP占比从2017年的89.4%降至2022年的非首位 [14] - 平衡发展各IP可降低风险,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16] 生产制造挑战 - 泡泡玛特对工厂筛选严格,生产要求高于传统玩具 [10] - 扩产面临原材料限制、技术门槛和知识产权管控等挑战 [9] - 赣州工厂2024年新建项目计划年产200万件塑胶玩具和1000万件毛绒玩具 [10] - 工厂存在长期工缺口,近期在紧急招聘充棉工、手缝工等岗位 [10]
泡泡玛特 潮玩之外
经济观察网· 2025-07-12 12:04
品牌定位与战略 - 泡泡玛特推出全新独立珠宝品牌popop,采用极简风格设计,门店内外无明显IP元素,与主品牌POPMART形成显著区隔[2] - popop定位中高端珠宝市场,产品材质包括18K金、天然珍珠、S925银等,价格区间为300元至1.98万元[3] - 品牌名称、会员体系、小程序等均独立运营,与POPMART不互通,LOGO设计采用绿底黑字圆润字体[4] 产品与IP策略 - popop产品分为两类:完全独立设计的高端系列(如四叶草系列)和基于泡泡玛特IP开发的饰品(如LABUBU、MOLLY头像吊坠)[3] - 部分产品采用"弱IP化"设计策略,仅保留IP标志性元素,如SKULLPANDA"进退之门"系列衍生饰品[3] - 泡泡玛特此前已通过联名方式试水珠宝市场,如与周生生合作推出MOLLY和DIMOO系列黄金饰品(0.8-1.3克足金,售价1700-2400元)[6] 渠道布局 - popop首店选址上海港汇恒隆广场,第二店落户北京国贸商城,均位于城市核心高端商圈[5] - 开店前已在上海、深圳、成都、北京等地通过快闪店形式测试市场反应[5] 公司战略方向 - 泡泡玛特将饰品业务写入2024年报战略规划,视为IP商业化体系重要组成部分[6] - 公司收入结构多元化趋势明显,手办收入占比首次低于60%,衍生品及其他业务占比提升[6] - 管理层提出"IP载体外扩"战略,从占领办公桌、客厅柜子到占领用户随身饰品,未来还将推出动画短片等多元IP载体[6][7] 商业模式创新 - popop代表泡泡玛特对IP延展性的新探索,不同于此前具有强烈IP属性的积木和乐园业务[2][4] - 公司提出"以IP为核心的商业生态系统"概念,通过品类创新证明产品开发能力[6]
智通港股通活跃成交|7月11日
智通财经网· 2025-07-11 19:01
沪港通(南向)成交情况 - 2025年7月11日沪港通(南向)成交额前三公司为中州证券(01375)85.75亿元、国泰君安国际(01788)83.76亿元、巨星传奇(06683)51.63亿元 [1] - 沪港通(南向)十大活跃成交公司中净买入额最高为美团-W(03690)+4.02亿元,最低为阿里巴巴-W(09988)-9.13亿元 [2] - 中州证券(01375)在沪港通(南向)成交额居首且净买入+2.29亿元,国泰君安国际(01788)成交额第二但净卖出1314.07万元 [2] 深港通(南向)成交情况 - 2025年7月11日深港通(南向)成交额前三公司为国泰君安国际(01788)31.31亿元、中州证券(01375)31.15亿元、阿里巴巴-W(09988)22.84亿元 [1] - 深港通(南向)十大活跃成交公司中净买入额最高为中国平安(02318)+5.24亿元,最低为腾讯控股(00700)-6629.62万元 [2] - 阿里巴巴-W(09988)在深港通(南向)成交额第三且净买入+7.30亿元,表现显著优于沪港通渠道 [2] 跨市场成交对比 - 国泰君安国际(01788)在沪港通和深港通合计成交115.07亿元,为南向交易最活跃标的 [1][2] - 中州证券(01375)在两大渠道合计成交116.90亿元,但深港通渠道呈现净卖出4537.37万元 [1][2] - 腾讯控股(00700)在两大渠道均呈现净卖出,合计净流出1.76亿元 [2]
对标泡泡玛特?AI玩具厂商的必修课
钛媒体APP· 2025-07-11 14:44
AI玩具市场现状与前景 - AI玩具凭借场景多元、客群广泛、产业链成熟等优势成为AI技术落地最快的消费终端之一[1] - 2024年AI玩具市场规模达181亿美元,预计2033年将飙升至6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可观[2] - 国内AI玩具市场发展迅猛,若2028年渗透率达20%-25%,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00亿元[2] - 国内外知名厂商纷纷入局,电商平台销量增长迅速,部分产品供不应求[2][4] 增长驱动因素 - 技术成熟:AI、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为功能多样化提供基础,大语言模型和情感计算技术提升交互体验[5] - 需求转变:家长注重教育娱乐结合,成年人情感陪伴需求增长推动市场[5] - 资本与产品端活跃:融资频现、众筹和销售额破千万案例激增[1][2] 与泡泡玛特的比较与挑战 - AI玩具与泡泡玛特在IP运营、消费心理满足方面存在相似性,市场前景广阔[3] - 技术持续性挑战:需持续投入研发以保持智能化和人性化交互领先[3][6] - 市场竞争激烈:厂商需在产品差异化、品牌建设、用户体验等方面形成壁垒[6] - 消费需求多变:需敏锐捕捉需求变化并快速调整产品策略[6] 向泡泡玛特学习的核心战略 IP矩阵构建 - 泡泡玛特成功依赖原创IP挖掘与培育(如Molly、Labubu),注重独特形象设计和丰富故事背景[7] - AI玩具厂商可针对儿童和成人市场构建多元化IP矩阵,覆盖不同主题和功能[7] IP持续运营与创新 - 通过节日限定、联名系列保持IP新鲜感,线下活动增强粉丝粘性[8] - AI玩具厂商可定期更新交互内容、开展联名合作、举办用户创作活动[8] 用户社群运营 - 泡泡玛特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建立粉丝社群,促进互动交流[9] - AI玩具厂商可在社交媒体建立官方社群,分享使用场景并举办线下体验活动[9] 用户参与与传播 - 鼓励粉丝分享收藏和创作同人作品,形成口碑传播[10] - AI玩具厂商可设置话题挑战和创意大赛,激发用户参与[10] 销售模式创新 - 盲盒模式通过不确定性和隐藏款设计刺激购买[11] - AI玩具厂商可推出功能模块盲盒或限量版交互设计[11] 跨界合作与联名 - 与知名品牌/IP合作拓展销售渠道和市场份额[12] - AI玩具厂商可联合教育机构或游戏IP开发联名产品[12] 成功关键要素 - IP是灵魂:需挖掘潜力并构建多元矩阵,利用AI技术增强交互[13] - 用户是核心:通过情感共鸣建立深度沟通,激发忠诚度[13] - 产品是根基:追求美学与功能统一,严把品质关[13] - 销售模式是纽带:结合盲盒、联名等创新模式拓宽渠道[13]
泡泡玛特(09992.HK)日内跌幅达5%。
快讯· 2025-07-11 13:48
泡泡玛特股价表现 - 泡泡玛特(09992.HK)日内股价下跌5% [1]
泡泡玛特日内跌超5%。
快讯· 2025-07-11 13:47
泡泡玛特日内跌超5%。 ...
港股泡泡玛特跌幅扩大至5%
快讯· 2025-07-11 13:44
港股泡泡玛特跌幅扩大至5%。 ...